揭秘李白出生之谜

时间:2023-01-06 04:11:14 作者:阿京IIIII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阿京III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揭秘李白出生之谜,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揭秘李白出生之谜,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揭秘李白出生之谜

揭秘李白出生之谜

在中国,险些没有一个不知道李白这个名字。没错,他就是影响了生生世世的大墨客。但是,如许一位大墨客,他出生于何地?从古到今,众说纷坛。有的说他是蜀中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有的却爽性说他是“胡人”。那么,李白毕竟是那里人呢?

李白的同期间人,如李白的从叔、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诗友、李白诗文集《李翰林集》的编者和序言作者魏万,李白挚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等人,都以为李白是蜀人。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读一读李白的诗文,也可以看到,这位大墨客本身也以为本身是蜀人。比方,《渡荆门送别》诗中如许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梦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遥怜故里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李白脱离蜀中,搭船过三峡至荆州时写的一首诗。他把从三峡奔驰而下的长江水,称作为“故里水”。

可见,李白是把长江上游的巴蜀看作是本身的故乡。再如,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他把司马相如称为本身的同亲,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史记。司马相如传》),可见李白也是把本身看作蜀人的。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称为昌明县青莲乡),就可实地看到不少可以证实这儿是李白的故乡的质料。镇西北有一座匡山,相传是李白少年期间念书的地方。镇西半里许,有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李白故宅“陇两院”。院后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

院门有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墨客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宅。”和“陇西院”相望,紧靠盘江北岸,有清代嘉庆年间构筑的“太白祠”。在江油县西,另有一座长庚寺,寺内有宋人杨遂撰写的《唐李老师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老师旧宅在青莲乡……”碑文末,题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样。别的另有一块相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三十处之多。清代同治年间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瞿揖曾写道:“匡山下临涪江水,中有谪仙之故乡。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这些质料都报告人们,李白的籍贯是在蜀中。

然而,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却睁开了一场关于李白出生地的争论。这次争论是从1926年5月开始的。其时《晨报副刊》颁发李宜琛的《李白底籍贯与生地》一文,作者相沿清代学者王琦的说法,通过对李白生卒年代的考据,断定“太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放逐(窜)的地方”。这是最早正式提出的生于西域说。9年之后,陈寅格也颁发文章,以为“太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厥后相继有人颁发文章,附和这一看法。不外,对付详细的所在,见解也各异,有的以为是在“碎叶”;有的以为是在“(口旦)逻私城”,详细位置在素叶(即中亚碎叶)之西850里。

1971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心亚细亚的碎叶城(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素叶水城),其位置在今苏联哈萨克境内的托克马克。为了证实本身的论点是精确的,他又对本身的立论和唐代文献纪录的抵牾作了阐明。他以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从筑城年代来看,李白出生的碎叶只能是中亚碎叶,而不大概是焉耆碎叶。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提出后,得到了浩繁人士的相应,不少人撰文肯定和增补这一论点。

近几年来,有关李白出生地题目的讨论越发深入。除了对以上几种见解举行继承探究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见解。比方有的以为“李白是生于条支”,他们以为唐代条支的所在是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今之加兹尼”。这些同道从李白的一些作品如《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崔谘议》等举行探究,以为此中形貌的一些情形,都阐明李白是诞生在条支的。有的则以为李白是生于焉耆碎叶。他们从《新唐书。地理志》等纪录,以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对付李白的出生之地,学者们各抒已见。可以信赖,随着研究的深入,肯定会得出一个比力确切的结论。

篇2:秦观出生之谜

秦观出生之谜

秦观(1049—11),字太虚,后改字少游。他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一代词宗。关于秦少游的出生,他成年后有一个简单的自述:“皇祐元年,余先大父赴官南康,道出九江,余实生焉。”(《书王氏斋壁》)大父即祖父,少游的祖父承议公,名字不详。结合《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等相关史料,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年的寒冬腊月,承议公带着儿媳即少游的母亲一道赴南康就任。意想不到的是,船刚刚驶出九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少游竟然在仓促之间诞生在船上。

少游的自述远不够翔实,他的仓促出生留下了一些令人费解的谜:他的祖父承议公,也就是一个公爹为什么会带着临产的儿媳赴任?少游为什么早不生、晚不生,偏偏出生在途中?从当时少游的家庭情况看,承议公带儿媳赴任是出于不得已。他的儿子即少游的父亲元化公正在京城游学,儿媳怀孕快要足月,留在高邮家中又放心不下。承议公无奈,也不顾世俗的种种议论,别无选择地将儿媳带在身边,一同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赴任之途。而少游出生在途中,显然出于全家人的预料。作一个大胆而合理的推测:秦少游是一个尚未足月的早产儿。早产的诱因在于途中风霜雨雪、颠簸劳顿。倘若不然,承议公完全可以根据儿媳的预产期,稍稍提前或推迟登程赴任,相信他的上司也不会因此而怪罪。

少游早产,赶在皇祐元年的腊月降临人世,还与古“秦邮八景”之一的“甓社珠光”相联系,有人干脆说,秦少游是为了赶赴“神珠之约”。

这一年,先于秦少游的出生,一个美丽的传说在高邮不胫而走:一颗充满神异色彩的明珠现于高邮湖上。这件奇事据传为孙莘老亲眼所见,在《孙莘老年谱》中有较翔实的记载。孙莘老出仕之前,在高邮湖畔筑室读书。一日天色将晚,忽然湖上微有光彩,继而光明如月。只见一个芦席般大小的蚌蛤,蚌壳张开,一壳如小船一般浮在水上,一壳如风帆一般竖起,壳中一颗明珠大放异彩。蚌壳疾如迅风,孙莘老派人驾小船追赶,始终追赶不上。明珠之光最终消失在天水相接之际。

民间传说神珠出现是祥瑞之兆。吉兆首先应在孙莘老自己身上,当年秋闱,孙莘老果然金榜题名。《高邮州志》载:“孙觉,皇祐元年己丑(1049),登冯京榜进士第。”孙莘老乘龙快婿,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后来曾赋诗一首《寄外舅孙莘老》:

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府,不若行沙弄夕霏。

孙莘老见神珠而后金榜题名之事传说很广,秦少游后来也有诗歌描述。熙宁九年(1076年),秦少游送孙莘老的弟弟孙诚之赴任北海尉。此前,孙氏兄弟已经有孙觉、孙览进士及第。少游由孙氏兄弟想到了高邮的人文荟萃,满怀激情地作诗《送孙诚之尉北海》。诗句“蜿蜒戏神珠,正昼飞霹雳。草木无异姿,灵气殊郁积”,表明秦少游对孙莘老见神珠而后高中的传闻深信不疑。他还把高邮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厚的人文资源结合,把神珠的出现和名人辈出相联,“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壁”,充满自豪地讴歌了家乡的地灵人杰。

就在神珠出现的当年,孙莘老高中进士之后,少游赶在最后一个月——腊月匆匆来到了人世。这也许在表明,甓社湖出现神异珠光,不仅预兆了孙莘老的高中,还预兆了秦少游这颗文坛一颗巨星的诞生。少游提前来到人世,正是匆匆赶赴了神珠之约。换句话说,孙莘老中进士之年,恰好是秦少游的出生之年。而这一点,往往为世人所忽略,其原因主要在于受沈括的影响。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神珠的描述与《孙莘老年谱》大致相仿,关键在于时间上有差异。《孙莘老年谱》记载是“皇祐元年”,沈括记载是“嘉祐中”。沈括是著名的学者,以治学、考证严谨著称于世,其言论具有一定权威性,影响力较大,因而后人一般沿用其说。而“嘉祐中”与孙莘老见神珠而后高中时间不符。如果认可“嘉祐”中之说,那就变成了孙莘老先中了进士而后才见到珠光。这显然是沈括的`记载有误,错误的根源在于其信息的来源。因为“甓社珠光”只是传说,不同于山川地理,在《梦溪笔谈》中是被编排在“异事”类的。沈括尽管是考证严谨的学者,但 此类“异事”事后 难以考证。他的信息来源只能是孙莘老自己的自述或他人的转述。 因为是“异事”, 因而在时间上便没有也无法过分较真。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一个疏漏吧。

沈括毕竟是严谨的学者,并未根据传闻,对神珠为何物轻率下结论。倒是近代有天体科学家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大胆推想可能是天外来客的光临,是关于UF0最早的文字记载。1985年12月,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的席宗泽在发言中提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第360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P0飞降地面的证据。当然,推想毕竟不等于结论。作为孙莘老、秦少游的同乡,我们倒是宁愿相信它是预兆祥瑞的神珠。

篇3:揭秘《红楼梦》之谜

揭秘《红楼梦》之谜

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代,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设、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无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五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健锐营正白旗、红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庄、门头村等地,但具体位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但并不为一些红学研究人士所认可。

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大观园之谜——

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仿佛是一座迷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红学家对这块乐土位于何方,也有几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大观园“明北实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并且具体指出大观园就是现在的南京利济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宁织造署衙门遗址。另一种认为大观园“北主南从”,主要写北京,间接描写了一些江南的`景观。有人甚至明确指出大观园就是北京什刹海李广桥附近的旧恭王府。近年来又有人考证,说大观园是以圆明园为蓝本写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处景致为原型而写,也成为无解之谜。

脂评作者之谜——

在《红楼梦》之中,有很多眉批、夹批、回前回后批,这些批语的批者署名多为脂砚斋等。这位脂砚斋是何许人也?红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顤。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边写边批,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和敦敏,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续妻,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诸如此类,难以说得明白。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探索。

人物数量之谜——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从清嘉庆年间开始,就有人做过统计,但公布的数目不一。近年来还有人动用电脑进行统计,可统计出的数字也不一致。比较被人认可的统计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

主人公命运之谜——

高鹗的续书最后写贾宝玉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但有人认为这不是曹雪芹所描写的结局。有人认为贾宝玉翻然悔悟,重新做人;有人认为贾宝玉最后潦倒而死;有人认为贾宝玉经过寒窗之后,金榜题名;有人认为贾宝玉路遇高人,随行而去。至于民间所流传的“版本”就更多了,这也成为《红楼梦》的谜团之一。

篇4:历史上诗仙李白的身世之谜揭秘

历史上诗仙李白的身世之谜揭秘

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人们誉为“诗仙”,他那丰富、曲折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

李白的家世就是一个谜,历代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和考证,但至今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李白的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新墓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8,距李白死已五十五年。)中说:“公名白,字太自,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

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李白晚年所依托的族叔李阳冰受李白之嘱,为其作《草堂集序》指出“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年间为八世纪初。)这两则史料,可以看作是关于李白身世最原始的材料,因为其来源都出自李白本人。

李白在自己诗文中也多次提及自己的身世,在《长安裴长史书》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里的金陵,经郭沫若考辨,是指李?五世纪初在敦煌、酒泉一带建立西凉政权,设建康郡,不是指今江苏南京的金陵。在《赠张相镐》诗中,李白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善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显然是指远祖为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虽有赫赫边功,却终身未得封侯。

其实,李白这个“凉武昭王李?九世孙”的身份是很可疑的。如果李白真是李?的九世孙,按辈份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曾颁布诏书,准许李?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也就是可以登记为皇族的户口,而这时的李白颇为朝廷重视,但李白却没有去登记。后来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提起这件事。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传世的家谱为证,皇帝诏书中明确要求“源流实同,谱牒犹著”才可登记。但是李白很爱与同姓的人标出辈份关系,稍加核对,就可看出与李?

九世孙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李白所认的族叔李阳冰,也是李?的九世孙,论理与李白同辈,又如李云是李渊儿子李元庆的曾孙,为李?十一世孙,李白也称之为叔,把自己降低了三辈。可见,李白对自己的身世都把握不定。李?九世孙的说法可能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的编造,目的是抬高自己的门第。难怪有些史学家不仅不相信李白是李?九世孙的说法,乃至怀疑他汉族的族属也是冒牌的。唐史专家陈寅恪曾断定:“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胡人,绝无疑义矣”陈寅恪先生的意见纯系主观推理,极少有人附和。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李白对自已的近代长辈始终闪烁其词,尤其是称其家由西域归蜀是“潜还广汉”,“逃归于蜀”。按理李白先人当年不论是出奔还是触犯刑律而逃寓远方,时隔百年,根本用不着“潜还”,或“逃归”。这里面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清人王琦由此推测:李白父亲李客的“逃归”、“潜还”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所以李白始终对自己的父亲讳莫如深,躲躲闪闪,也不敢向朝廷和皇帝明告自己的身世。李白自己的言行中,不是也不时显露出象他父亲那样豪爽任气,侠义心肠的气质吗?

拓展:李白简介

生平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篇5:李白出生在哪儿

李白出生在哪儿

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云:“臣伏见翰林供奉李白, 年五十有七。”此表作于肃宗至德二载 (757) , 以此上推, 可知李白应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 亦即长安元年 (701) , 此时下距中宗神龙元年 (705) , 已有四年之久, 则是其父携家自西域到蜀中, 李白已年五岁。这也就是说, 李白应当生于西域。[11]

李白虽不是胡人, 却出生于胡地的碎叶, 入蜀之时, 已是5岁孩童了。他天资聪慧, 对雄奇浑莽的西域大地刻骨铭心, 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后来的不少诗篇, 都在遥望他儿时的故地, 缅怀胡地的壮丽风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横吹曲辞·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辞一》交代《横吹曲》由来说:“其始亦谓之鼓吹, 马上奏之, 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 皆马上作乐, 故自汉已来, 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晋书·乐志》曰:‘横吹有鼓角, 又有胡角……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乘舆以为武乐, 后汉以给边将, 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 二十八解不复具存, 而世所用者有《黄鹄》等十曲。’其辞后亡。又有《关山月》等八曲, 后世之所加也。”李白这首《关山月》将他记忆中的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万里西域风光尽收眼底而细细咀嚼、回味, 略带忧郁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但是, 他的胸襟却是开阔的`, 气宇轩昂, 歌声豪迈而又宁静致远。所以, 他的这首描写胡地故土的诗, 千百年来不知牵动了多少有着胡地情结、边塞情结的游子、健儿的心绪!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里称它“浑雄之中, 多少闲雅”, 确为的见。从西域一路走来的李白《关山月》的意义, 在当代学者杨义先生那里还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李白《关山月》是以胡地声情震荡人心的。李白西北胡地的气息和南方长江流域的素质改造了盛唐文化, 开拓了盛唐诗风, 从而成为中国诗史上永远令人神往又难以企及的典型。

篇6:诗仙李白之谜

关于诗仙李白之谜

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因为在浮生若梦之外,还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在中国人心中,李白是自由的象征,不仅是他的诗酒傲王侯,而且是他身上那种天性的自由,所以他的诗歌能得到历代人的喜爱,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李白身上。人总是喜欢自己身上所缺少的品质。

这种品质表现出来就是超凡脱俗,对世俗社会的规矩不屑一顾,所以贺知章一见之下即称他“非人世之人”。尽管唐代是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但李白仍然异于常人。少时即观览百家之书,击剑任侠,手刃数人,学道求仙,后来并受道,成为一个道教徒。但道士的身份仍然束缚不了他,他欣羡先秦士人,尤其是纵横家,渴望的是立抵卿相,平步青云,甚至一匡天下。虽未参加科举而被征召入京,授供奉翰林,后又被玄宗赐金放还,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际遇。

根本的原因是,李白身上有着不同民族的血脉。据学者考证,他生长于来自西域的胡化家庭,祖上谪居中亚碎叶,数代人居于丝绸之路上,血缘与文化基因均因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与中原人不同,时人称其“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便是一例。

李白的亲情较为淡薄,王琦注《万愤诗》:“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又曾入赘两位故丞相家,婚后即出门浪游。李白遵从西南蛮族或突厥的剔骨葬习俗,友人卒于洞庭,李白将其葬于湖侧,数年后又前往洗削,负骨而行,葬于鄂城。这一切都表现了李白与儒家思想的疏离,也即与时代的疏离。在社会秩序更加理性化的唐代,他追慕的却是“凤歌笑孔丘”的先秦隐士,是庄子笔下的大鹏。

庄子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无待”或天然的自由,这种精神在先秦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经过魏晋后期玄学从利益出发的改造,庄子的绝对自由被理性化、生活化,转换为郭象“各当其分”的自由,亦即放弃无法满足的欲望,乐天安命。自汉至魏晋,士人中一直弥漫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强烈意识,到了唐代,最终还是靠佛教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唯有李白没有接受这个新的观念世界,他最大的烦恼依然是生命的短暂,《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人类无法解决超越的生死主题。

因此,李白的及时行乐是有关存在的答案,不是仕途坎坷的牢骚。对他来说,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旅馆,不是一个家园,所以他没有多少亲情观念,只有人人都是旅伴的抽象观念。然而,唐代早已不是士人可以平视王侯的时代,这造成了李白晚年的政治失误,被长流夜郎;唐代诗歌也不再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形而上哀叹,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这造成了李白的非现实的高蹈。在这个意义上,李白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杜甫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白的天真恰恰是诗人的本性,他就像一个无邪的青年去看这个世界,其苦恼不属于具体的日常生活,却又是本质的、无解的,显示出未受理性摭蔽的自然人性。那首令贺知章叹为“泣鬼神”的《乌栖曲》,以“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结束,吴王夫妇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一无所知,从而唤起幻想与真实之间反差的悲叹,就与汉魏咏史诗、唐代怀古诗的理性精神迥异。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尽管浮生若梦,仍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慰藉。

李白最好的诗歌是乐府、歌行和绝句,古体诗的自由形式使他能充分驰骋想象,唐人已称其诗“格高旨远”,有“飘然之状”。任意的夸张和偶尔的散文句法,使得其诗歌有汉大赋的气势,而以单句为基本单位的诗歌结构,又使得其情绪如湍流千回百转。他的近体诗也不受理性的平仄束缚,同样多用单笔,很少跳跃,追求“天然去雕饰”。这要比炼句、对偶更考验一个诗人的创造力,“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其想象和意象的感受力都无可企及。

这样的诗人在世上是孤独的,而李白诗的境界就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感,只有孤独能触发他的灵感。换言之,李白最喜爱的实际上只是自然,因为自然比人更永恒、更知己。他一生跑来跑去,好游名山大川,当他晚年遇赦回到江南,重游宣城时,写下这样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文学遗嘱。他在内心深处其实看不起任何人,碌碌的世人是无法超越生死的,只有诗人能与自然同在。

篇7:李白身世之谜探讨

李白身世之谜探讨

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蚂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延至当代,才有《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1988年撰文《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论证李白乃唐宗室,李建成玄孙;持同样观点的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而朱秋德的《论李白的宗室情结及对其人生诸要素的影响》更对李白的身世及人生诸要素作出一番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期接近历史本来面目。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照理说,以两序时间之早和与当事人关系之近,它们都该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李白狂放的性格给人造成的错觉,以为他攀龙附凤自高身价,更因为他至死也不肯公开身世的真象,导致两序所述内容历来不为人所重视,不仅不为人所深信,反为人多所诘难、置之存疑。

《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篇8:诗仙李白之谜

诗仙李白之谜

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因为在浮生若梦之外,还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在中国人心中,李白是自由的象征,不仅是他的诗酒傲王侯,而且是他身上那种天性的自由,所以他的诗歌能得到历代人的喜爱,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李白身上。人总是喜欢自己身上所缺少的品质。

这种品质表现出来就是超凡脱俗,对世俗社会的规矩不屑一顾,所以贺知章一见之下即称他“非人世之人”。尽管唐代是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但李白仍然异于常人。少时即观览百家之书,击剑任侠,手刃数人,学道求仙,后来并受道,成为一个道教徒。但道士的身份仍然束缚不了他,他欣羡先秦士人,尤其是纵横家,渴望的是立抵卿相,平步青云,甚至一匡天下。虽未参加科举而被征召入京,授供奉翰林,后又被玄宗赐金放还,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际遇。

根本的原因是,李白身上有着不同民族的血脉。据学者考证,他生长于来自西域的胡化家庭,祖上谪居中亚碎叶,数代人居于丝绸之路上,血缘与文化基因均因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与中原人不同,时人称其“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便是一例。

李白的亲情较为淡薄,王琦注《万愤诗》:“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又曾入赘两位故丞相家,婚后即出门浪游。李白遵从西南蛮族或突厥的剔骨葬习俗,友人卒于洞庭,李白将其葬于湖侧,数年后又前往洗削,负骨而行,葬于鄂城。这一切都表现了李白与儒家思想的疏离,也即与时代的疏离。在社会秩序更加理性化的唐代,他追慕的却是“凤歌笑孔丘”的先秦隐士,是庄子笔下的大鹏。

庄子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无待”或天然的自由,这种精神在先秦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经过魏晋后期玄学从利益出发的改造,庄子的绝对自由被理性化、生活化,转换为郭象“各当其分”的自由,亦即放弃无法满足的欲望,乐天安命。自汉至魏晋,士人中一直弥漫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强烈意识,到了唐代,最终还是靠佛教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唯有李白没有接受这个新的观念世界,他最大的烦恼依然是生命的短暂,《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人类无法解决超越的生死主题。

因此,李白的及时行乐是有关存在的答案,不是仕途坎坷的牢骚。对他来说,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旅馆,不是一个家园,所以他没有多少亲情观念,只有人人都是旅伴的抽象观念。然而,唐代早已不是士人可以平视王侯的时代,这造成了李白晚年的政治失误,被长流夜郎;唐代诗歌也不再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形而上哀叹,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这造成了李白的非现实的高蹈。在这个意义上,李白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杜甫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白的天真恰恰是诗人的本性,他就像一个无邪的青年去看这个世界,其苦恼不属于具体的日常生活,却又是本质的、无解的,显示出未受理性摭蔽的自然人性。那首令贺知章叹为“泣鬼神”的《乌栖曲》,以“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结束,吴王夫妇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一无所知,从而唤起幻想与真实之间反差的悲叹,就与汉魏咏史诗、唐代怀古诗的理性精神迥异。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尽管浮生若梦,仍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慰藉。

李白最好的诗歌是乐府、歌行和绝句,古体诗的自由形式使他能充分驰骋想象,唐人已称其诗“格高旨远”,有“飘然之状”。任意的夸张和偶尔的散文句法,使得其诗歌有汉大赋的气势,而以单句为基本单位的诗歌结构,又使得其情绪如湍流千回百转。他的近体诗也不受理性的平仄束缚,同样多用单笔,很少跳跃,追求“天然去雕饰”。这要比炼句、对偶更考验一个诗人的创造力,“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其想象和意象的感受力都无可企及。

这样的诗人在世上是孤独的,而李白诗的境界就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感,只有孤独能触发他的灵感。换言之,李白最喜爱的实际上只是自然,因为自然比人更永恒、更知己。他一生跑来跑去,好游名山大川,当他晚年遇赦回到江南,重游宣城时,写下这样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文学遗嘱。他在内心深处其实看不起任何人,碌碌的世人是无法超越生死的`,只有诗人能与自然同在。

拓展:

李白诗词赏析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⒃尔:你。销:同“消”。

赏析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而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揭秘诗仙李白入赘豪门的原因

出生医学证明

揭秘玩具作文

大时钟之谜观后感

月球之谜说课稿

《生死之谜》读书笔记

旅鼠之谜说课稿

《人类之谜》读后感

《旅鼠之谜》 8

《硅谷之谜》读后感

揭秘李白出生之谜(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揭秘李白出生之谜,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