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crea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西地平线上 [苏教版必修1],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地平线上 [苏教版必修1],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西地平线上 [苏教版必修1]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
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
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朗读)
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三.总结。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
篇2:语文必修1《西地平线上》的教案
苏教版语文必修1《西地平线上》的教案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此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篇3:西地平线上(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属于“聆听天籁”板块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美丽的景色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慰藉,看山,会有壮志凌云的豪情;看水,会有时不我待的紧迫。那么看到落日,大家会有怎样的遐想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看看这西部的落日又会带给大家怎么样的震撼。
用时:5分钟
2、文章解读:
第一层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划分出课文的层次,找出你觉得对文章主旨起到关键概括作用的词语:
雄伟、震撼
大家找找这句话出现在第几段?
1
那么,为什么不是这一段最后一句话中的词语呢?比如“三次”、“落日”?这篇课文不就是讲三次落日吗?
a、因果顺序,讲三次落日的原因是因为落日的雄伟震撼。
b、钻个小空子:词汇的高级程度,一般有关键概括作用的词不会是低级的像“三次”啊“落日”啊这么俗的词。
过渡:好了,明确了文章主旨在“雄伟、震撼”上,我们就来看看究竟是怎么样的落日让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慨。
第二层
第一次日落,发生的地点是在? 定西高原
板书:第一次 定西高原
作者首先发现了落日,这时的落日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在这么个空旷的地方,吸引到了作者的注意。
落下前的太阳是怎么样的?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比喻
大(较轮子大得多) 比喻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拟人手法
寥寥数笔,把一个充满了色彩感的画面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用的是比喻和拟人,我们在来看看作者还有什么招。
落日的过程: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看到颤抖、跳跃这些词的时候,好象感觉作者是感情过于充沛了,好好的一个慢慢落下的过程怎么成了跳跃呢?谁能解释下?
a、光线的折射带来的视觉效果
b、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文字中也能可以感受得到落日的活力,就像人一样,有感情,有生命力,将事物人格化后的效果。
c、联系作者本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
第三层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这些勾勒出了一个苍白荒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的落日又是怎么样的呢?
过程: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这时,作者落泪了,作者为什么要落泪呢?是太高兴了,终于看到落日拉,还是太难过了,咋还没到目的地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落泪的?
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像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出了强烈的对比。
作者的`哭出于一种感动,感动于生命的可贵,感动于未来的希望。
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四层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五层
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3、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四、活动设计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篇4:《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西地平线上》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建群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难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对“大美”的理解
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小红长白越女腮 -李贺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李白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这,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在这越女身上,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西部是名词,它囊括了世间的一种美。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去领略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壮美!
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补充:《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如果说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霜冷长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间的文化感悟。那么在这里,我们无庸讳言这种感悟失之于肤浅,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马西部,感悟西部。他将这块土地,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挥写得血浓于水。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
预习检查: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 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次落日
地点: 定西高原特征: “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宝》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车上。勒勒车,是西部的象征。“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背景: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感受: 惊呆了 恍若一场梦 柔和、美丽、安谧
联想: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写法: 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 拟人,将落日人格化(。联系作者本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
小结: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 罗布淖尔荒原特点: 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边缘不大清晰 不死不活 胭脂红背景: 荒凉空旷 雾霭弥漫 感受: 被震撼 辉煌 庄严 神圣 具有悲剧感 联想: 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
这时,作者落泪了,作者为什么要落泪呢?是太高兴了,终于看到落日拉,还是太难过了,咋还没到目的地呢?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作者落泪的?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像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出了强烈的对比。作者的哭出于一种感动,感动于生命的可贵,感动于未来的希望。
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 阿勒泰草原特征: 大片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 辽远的西地平线上 一片红光 感受: 惊世骇俗 自己“多么卑微” “多么平庸”联想: 匈奴民族 匈奴铁骑早晨或黄昏时向西地平线绝尘而去;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
写法: 侧面描写,虚写
侧面烘托 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小结: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
六、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七、活动设计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王喜娟
西地平线上 [苏教版必修1](锦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