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uchao345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欢迎参阅。
- 目录
- 第1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第2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第3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第4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第5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第6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第7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第8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第9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第10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第11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第12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论文第13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第14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第15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第16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
篇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传承与发展势必影响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探究成为当代学者和社会各界的研究焦点对象。但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传统体育文化在理论体系,思想价值体系等方面受到了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影响,也因为现代化体育文化的繁荣出现了某些不适应的情况。想要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必须要从意识上重视起传统体育文化,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体育文化,在坚持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精神不变,独特性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拥抱西方其他体育文化,重新构建并完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得传统体育文化朝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篇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3.1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世界化发展
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上主要的趋势是多元化和世界化。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把传统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实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比如在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价值精神和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日常的体育价值实现。在合理发展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性、民族性发展,并且以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价值理论基础,合理地发展其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结合起来,在时代主流的号召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应该要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实现国际性发展。比如在世界化进程中,培养公平竞争、团队协作、自强不息等体育精神,形成严谨详细的组织竞争制度等。另外,还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拓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全球化视野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3.2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
传统体育文化在进行现代化、世界化改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发挥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可以将这些优质资源或者优势与社会、学校等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首先,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项目或者民俗活动,不同的社区、城镇农也有各自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项目一般都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所以在挖掘传统体育文优质资源的时候,可以把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部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起来。比如将少数民族中的民俗节日、民俗活动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体育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比如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改造,将其作为农村或者社会健身的体育项目,在与农村或者社区体育项目进行结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社区不同农村人群的不同特点,尽量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另外,我国传统体育集竞技、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学生的特点,选择传统体育中的优秀内容,并将其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中。通过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项目结合,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接触传统体育,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并将其进行发扬,另一方面也让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造革新,在融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发展。
4结语
综上,在全球化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需要坚持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得到更好地继承;另一方面需要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并学习和借鉴其中优秀的内容与形式,将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多方位地创造革新,与各民族体育文化、世界文化接轨,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世界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2]王志威.全球化视域下中国体育发展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1):21-25.
[3]沙滟,岳元德.全球化发展战略下我国体育发展思路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6):118-119.
篇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2.1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华部分,比如我国的太极体育和太极体育文化,不管是从体育的形式内容,还是体育所能达到的目的或者精神本质上来看,太极体育和太极文化都具有不可剥夺的意义。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这些优秀的精髓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强化,并且对其中的民族特色、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等精髓进行拓展传承。但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全都是优秀的,也有部分需要被重整或者创新。为了得到更好的创新继承,使得后续能够得到更有利的发展,需要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借鉴其他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优秀部分,像日本的相扑文化、印度的瑜伽文化,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另外,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发展的开放性过程,所以在继承中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主流方向,认清自己在传承上的优势以及劣势,改变自己存在缺陷的地方,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合理地融合,创造优秀的先进的体育文化。
篇4: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十分丰富多彩,就种类就包括了竞技体育,休闲娱乐体育以及健身养生类的体育项目。因为其丰富的形式和内涵,使得多年来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没有被中断过,不但得到了全国各民族、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与喜爱,而且也赢得了世界其他体育文化的尊重甚至模仿。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近几年来全球化速度加快,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遇到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难题。主要是世界体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管是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精神本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世界文化在入侵过程中,多少会影响到传统体育文化,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原先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开始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内涵和属性上出现了断层。另外,全球化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到攻击,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现代化体育文化观念不相适应等。
篇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一、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受到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内部变革,各个民族对待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已经出现了变化,但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也是在一个共同体的社会成员中纵向交接的过程。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过程受到生存的大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强制性,这就是所起形成的文化传承机制,这就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体育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属于民族体育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管哪一个时期的文化成果都跟之前的成功存在继承关系,民族体育文化既有对历史上体育文化成果的保留,也有根据现实情况进行的再生产与再次创造。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保留了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并对一些外来的文化进行吸收,经过日积月累,把相关体育知识和经验转变成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的社会成员,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
第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传递相关的体育元素,而是根据相应的体育文化适应规律和要求进行排列组合,并把这些作为民族体育文化选择要素的积累,最终整合为和谐有序的民族文化系统。这不是某个人的行为,需要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也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的积累。作为民族体育的一个重要象征,民族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核心,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实现维系中华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并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中,形成一种持久、有效的民族凝聚力。总之,人类的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而多元性的体育文化又具备很强的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传承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们要认真理解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在未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要以现有的文化为基点,吸收自身精华,借鉴现代优秀体育文化成果,站在时代的角度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不同进行比较和反思,立足未来的发展,构建超越现代体育文化的新型体育文化体系。
第一,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能简单的从体育视角对体育文化的民族性进行论证,要把视野放开,站在世界性的角度来看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
第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体育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在制度层面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我国现阶段正在积极倡导全民健身,跟现代体育相比,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比较明显,应该积极开发进入群众体育领域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远不止于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在推进传统体育走进全面健身的前提下,改造和推广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项目,借鉴现代体育竞争精神,逐步实现与现代体育的接轨,构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形态。第四,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一步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去,这就使得我国民族体育具备很强的时代性。因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创新发展,就需要结合学校这个重要的基地,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努力推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时代健身娱乐文化,成为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要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全世界,就要构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新体系,这是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
篇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历史悠久、伏根深远而着称于世。在讨论中华民族体育的历史变迁时,我们有必要顺着历史的脉流,作一些概观的鸟瞰,以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大体轨迹。
1 原始杜会形成---民族传统体育的端倪
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古代文明史,从很早时候起,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作为通过整体运动达到祛病延年益寿的健身养生活动和存在于各种祭祀、表演技艺中的类似近代体育活动,几千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沿袭,它们是古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 原始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条件
据史料证明,从古猿到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中国大地上人类进化的顺序没有缺环。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一脉相承,有一条较完善的文化进化线索。人从低级动物中脱颖而出,是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展升华的结果。文化的起源,同步于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展。制造工具是人的生理功能和思维功能发生突变的标志,也是文明起源、荫动的标志。从石器、铜器到铁器、蒸汽机、电功机,再到电脑,工具标立了人类历史文明的界碑。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伴随着中国人的出现而出现。最初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群居野处,靠简单的采集与捕猎为生,他们赤身裸体,生食,赤手空拳地与自然搏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存。随后,他们开始使用石器,学会了用火,并形成熟食习惯。于是,从动物界逐渐脱离出来。距今 7 000 年至 5 000 年的大地湾遗址、半坡遗址和仰韶遗址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有一定数量。[1]
后来,弓箭、车、船等工具得到了发明和广泛使用。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逐渐形成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稻作农业区,以东北、内蒙和西北为中心的渔猎、游牧区,并形成了相应的物质生产体系。[1]
1.2 物质文化的进步使民族传统体育出现端倪
“上古文化的萌动是以物质文化的制造为发轫标志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原始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2.1 原始人类思想的混浊,宗教活动呈现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处于人物混同的模糊状态。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活的改进,智力有了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于不知的自然现象归之为神,巫教神灵的思想逐渐产生。伴随着物质文化的进步,语言在劳动和生活中产生、形成。原始先民开始创作神话与歌谣。这些神话与歌谣活动都蕴涵着诸多民族传统体育的因素,在以后的发展中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2 原始各部落兼并战争,促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出现,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尖锐化了就出现战争。军事武艺的产生发展与军队的训练有关,青铜兵器的出现正是武技由原始萌芽到正式产生的重要标志。部落之间的人类掌握兵器并进行相关的训练,以提高士兵的战斗力。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具有光辉灿烂体育传统的民族。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萌芽,这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远古时代的.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2 华夏族建立---民族传统体育的肇始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 5 000 年左右原始社会开始瓦解,逐步结束了“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天下为家”的奴隶制社会。作为炎黄两族胄裔的夏人、商人、周人先后建立了夏(公元前 2070 年~前 1600 年)、商(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周(公元前 1046 年~前 256 年)三个奴隶制国家。公元前 770 年西周灭亡,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到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阶段。[3]
2.1 先秦时期---汉族建立
据史学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华民族先民汇聚的中心,先民在使用木耒、石耜、骨铲等原始农耕工具的生产条件下,比其他地区易于耕作。因此,中原地区成为原始农耕业发展比较充分的地区。
2.2 百家竞起,文化发煌,民族传统体育举足起步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文化初步发展的时期,开始出现文字;夏以前只是文字符号,商代则有了甲骨文,西周出现金文。文字的发明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3]
随着文字的进化,着作文献开始问世,从而大大加速了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周人的哲学观念,在承袭夏、商信奉神权、尊奉天命的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迁徙与融会
汉族是华夏族融合了许多古代民族或氏族部落集团而形成的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从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中国的世居民族各自经历了一个融合、演变、形成、发展的过程。
3.1 民族传统养生术融合发展
魏晋南北朝,社会矛盾复杂。除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外,还有皇家与士族的矛盾、士族与庶族地主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形成南北对峙。政治上动荡不安,相互对立厮杀,争权夺利,社会秩序紊乱,使得一些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地主阶级分子,一方面不满现实,梦想靠神仙方术以求长生;另一方面又采取及时行乐的方式打发时光。
3.2 民族习武风尚日渐规范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各民族融合最为迅速的时期。军队训练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东晋十六国以来,“取士拔才”“必先弓马”,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大规模进入中原,形成了以骑兵为主的步骑联合的新型阵战方式,这就要求士兵更熟练地使用长短兵器,步射与骑射技艺得到了较大发展,技术训练出现了程序化的趋势。[1][8]
篇7: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论文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体发展与巩固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回光交替的重要时期。
4.1 社会发展的进程
唐朝贞观盛世之后,国家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代。公元 960 年,赵匡胤建宋,与并立的辽、金、西夏、葱岭西回鹘、大理等政权相对峙。虽属不同族体所建,但尚未窒息封建文化繁荣盛期的余波,浪峰迭起,光华四射,各自在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这就为中华民族在元、明、清 700 年间的统一发展铺平了道路。
4.2 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
4.2.1 宋明理学导致重文轻武理学亦称道学,肇始于唐代,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派别。理学提出的封建伦常道德、存养、克治等理论,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进取开放。像汉、唐兴盛的蹴鞠,由多球门互相争强的踢法改为一门踢,而且是先队长后队员轮流踢,因为长幼有序。到了明代,球门也没有了,只有“一般场户”的踢法。
4.2.2 民族传统体育的精髓---武术的产生自有文字记载,随着社会发展的质的变化,明清时各种武术流派此起被伏,这时的武术从理论到实践,从练功方法到演练手段,逐步形成了-个独立的体系,开始按自身的规律独立发展,与宗教组织和秘密宗教相联系的民间习武,寺院僧侣的练武和表演艺术等的长期浸润、积淀、凝聚,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征。
综上所述,两宋明清期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武术的形成,全民尚武、内涵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特别是养生学着述的大量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体育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1]
市民文化的兴起,促使体育娱乐活动进一步深入民间。大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广泛的开展和流传。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空前活跃并达到了基本完善的时代。
5 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的盛兴
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 30 年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省-级的民族运动会此起彼伏,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会四年一次,并逐步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文史办都把民族体育资料的挖掘整理纳入到工作范围,出版了一些书刊,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与交流。[13]
5.1 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普遍开展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新的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新的发展,已成为体现国家兴旺、民族发达的象征。改革开放 30 年来,党和政府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普遍提倡、重点扶持、逐步发展的方针,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如:反映民族繁衍的西南许多民族的丢包、黎族的跳竹竿、侗族的哆毽、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羌族的推杆、朝鲜族的跳板、旧时汉族妇女的走夜等;反映生产劳动的回族掼牛、蒙古族的布鲁、回族的斗牛、瑶族的跳鼓、苗族的划龙舟、白族的耍海、高山族的杆球、赫哲族的叉草球;反映军事活动性质的各个民族的武术;反映民族起源、复兴、发展等有关历史或神话人物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反映地域特征的南人善舟、北人善骑等民族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在狭小的地域内放射性地迅速扩大范围,并随着各民族的密切交往迅速推广。
5.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世界
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使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造福人类,国家通过对武术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在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发扬光大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外部联系,传播武术文化,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
继而,不同国家、地区成立武术联合会。世界武术锦标赛和洲际武术锦标赛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举行。
1990 年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被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迈出了“把武术推向世界”的第-步,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看到武术的最终历史使命---进入奥运会,代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项目即将全面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个过程正在加速。各民族通过长期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自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继承中发展,在历史进程中,通过民族文化融合积淀,最终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会被全人类所接受。
篇8: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现代体育文化的互补作用,笔者认为加强理论完善,宏扬文化传统;加强国际化趋势,融入世界文化;强化中国特色,继承传统文化是其发展的共生之路。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自觉
篇9: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认为,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和民族之间应和谐而又不千篇 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全球共生共长,不同以利于相辅相成。因此,保存和强化56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殊性,从而达到保持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强化身份认同,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3。1激活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与认同
发展人类学常用的两个概念,参与和赋权,既是理论,也是方法。一些地方发展项目采用了这两种理论和方法,结果表明当社区和社区成员参与发展项目的计划和决策过程、被授权管理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资源和未来时,平等发展最有可能实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在于当地的民众,而不是政府机构,更不是专家、学者。
篇10: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3。2。1加强国际化趋势,融入世界体育文化
我们要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的条件,借鉴现代体育文化的组织制度和以奋发与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现阶段,武术、中国式摔跤、龙舟竞渡、围棋、中国象棋、风筝等项目在国际上也举办了多次的赛事,并成立了国际单项组织,入会的国家有扩大的趋势,这对项目的在国际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数量太少,需要体育界的有识之士筛选有特色的、在国内开展得比较好的项目,经过适当的改造,使其尽可能地靠近或是符合现代体育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保持自己独特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
3。2。2强化民族特色,立足本土,发扬传统文化
全球化时代表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要以进入奥运会为最终发展目标。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这是由各民族所处的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只适于在本民族内开展,有的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如我国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跳芦笙、瑶族的长鼓舞、黎族的跳竹竿、纳西族的东巴跳等,这些项目都是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近两年体育界对“东巴跳”的多项研究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这些项目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说明它能够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3。3加快理论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扎根“沃土”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随后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至今日已有的时间。民族传统体育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虽然近几年呈下降的趋势,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涵盖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各个领域,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属于一门超级交叉的学科,包含了文化学、教育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等。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的历程漫长,而现在分得很清楚的各种文化艺术门类,在其原始积淀期是共生体,融和了宗教、艺术、教育等诸种成分,因此,文献古籍中没有“体育”一词。当它被冠以“体育”这一称谓之初,自然的出现了各种分歧,至今学术界仍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如“醒狮”,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项目,融武术为一体,当之无愧的属于体育项目。但是,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上赫然冠以“民间舞蹈”的范畴,成为了舞蹈项目,到底是体育还是艺术,民族传统体育学需要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一位文化巨人曾经说过,理论的命运取决于它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难道说民族传统体育真的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了吗?答案很明显。因此,尽快建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2011(6):16—20。
[2]杨生平。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发展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1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论文
全球化在体育上的影响,集中地展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及各单项运动会上,无一渗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及评判标准,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理念出现了差异乃至于“冲突”。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切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极力想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表现中华民族的国力,经历了多次改造的武术,终于按照西方体育的标准和模式逐渐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以至于形成现在的“舞术”,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武术内涵的精髓。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进程中丢失了传统,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忘记了给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留下生存的空间,一度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身份和定位出现了危机,文化认同越来越困难。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统一体,具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56个民族创造了上千种的传统体育文化,犹如一个浩瀚的文化宝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全球化的潮流中,革故鼎新,继往开来,悉心呵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份。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不仅要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长处,还应了解自己文化的短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己及人,以健康的和豁达的心胸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深受儒家、道家、法家文化的影响,与当今的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前行,人们越来越关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中的价值体系,对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1)产生于工业文明的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与环境和自身的竞争,崇尚不断达到目标而又不断地超越过去。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含蓄深邃、朴质内向、天人合一的理念,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与西方体育相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烈的个性,对于平衡西方体育文化的偏颇,可以起到一种难能可贵的互补作用。(2)现代西方体育的伦理学基础薄弱,许多项目是缺乏传统文化滋润的“试管婴儿”,因而带来了暴力、、服用禁药,过分职业化和商业化弊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讲究集团利益和宗教等传统的伦理观念恰恰可以对此产生良好的互补作用。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术、气功和传统的养身保健法,因其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正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被重新认识和研究,日益明确地被赋予防病保健等意义,逐渐聚合进入现代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
篇1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论文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逐渐朝着具体化、清晰化的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影响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传播的手段来实现。纵观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西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有西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他们更重视对其的传播与宣传力度。因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应该分析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就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保守僵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在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的影响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便显得过于保守,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其传播与发展呈现出了滞后性。因而,在其传播与发展的道路上,亟需改变传统的传播观念,要能够较好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关赛事来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
1.2、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当前,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很好地做到从产业的整体角度作为出发点,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及优化,从而使其在竞争当中的优势以及特色没有凸显出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持续、全面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形式,要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对其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当前市场取向为指引以优化各项资源配置,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能够得到延伸,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1.3、缺乏健全的产业管理体制
在举国体制以及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也是在政府的调控指引下发展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就应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在加强政府监督的前提下,还需根据该产业当中各个层面以及意识形态关联度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政策,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应该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业管理体制,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朝着市场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1.4、缺乏完善的产业政策
在完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政策方面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做到积极保护、合理开发并且有效利用;其次,要不断促进开放,除政府参与传播之外,还应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力量,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使其实现双赢;最后,还必须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经验,走上一条外向型产业发展之路。
1.5、特色体育文化产品有待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人文差异,不同民族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在宏观上全面把握以及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前提下,还必须要在微观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进行挖掘、开发、宣传,使其作为一种微观力量,来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6、缺乏优秀的专业人才
毋庸置疑,专业人才资源对于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但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却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既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又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同时还能够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型人才。
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2.1、有效运用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传播
现如今,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也在不断丰富,因而首先必须做好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然后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播媒介对其信息进行广泛传播。通过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
2.2、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与大众传播的融合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产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也必须遵循大众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当前大众传播学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分别为社会协调、环境监测、文化传播以及娱乐四个方面。在推动二者融合的进程中,应该从社会整体以及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项学科理论、充分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进行传播,从而构建出一个跨学科、跨产业、跨媒介、跨地区的综合性体育文化产业集团,在此背景之下来促进其经营理念、运作机制、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改革,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能够朝着一个科学、有效、有序的方向健康发展。
2.3、培养出国际化的专业人才
当前的国际竞争,最根本的便在于人才的竞争,为了改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我们不但需要努力培养人才,还需要大力引起人才,并且努力留住人才,要防止人才的流失。因而我们需为这些专业人才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而需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机制,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首先,需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评估机制,要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人才的社会地位;其次,还需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培养出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又善于经营管理,同时还能够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传播与发展得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总而言之,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当中,人才因素是一大关键性因素。
2.4、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社会行为有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够得到更为有序地开展,因而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道路上也必须要建立并且健全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要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实际为基准,还需同国际体育产业、国际体育服务业以及国际体育市场的规则相接轨,在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时,在开展国际性体育服务的时候遵守国际惯例。
2.5、加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改革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在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的时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生产经营思路,做到科学管理,加大科学技术含量,做到规模化经营,对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合理地调整,努力缩小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产品与国际体育产品之间在技术标准、质量、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不断扩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并且积极向外出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品。
3、结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同人类社会文明共同衍进与发展的“新兴产业”,它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它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无形资产作为产业核心,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当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以及物质产品进行传播及开发,从而创造出相应的精神价值以及经济价值。加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2]麻江利.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审视[J].搏击武术科学,2010(01).
[3]周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及产业的发展问题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篇1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
1.1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内闪发着各种优秀的文化思想。无论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再或者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等等都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史上各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继产生,并在整个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大家所熟知的武术瑰宝太极拳,其正是由阴阳学说理论、还有其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再加之以科学完整的套路动作作为习练内容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拳种[1]。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将更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2与人民健身娱乐需求的契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高生活质量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在工作之余娱乐身心,健康体魄成了多数人民所迫切期待的。而民族传统体育越来越紧密的和大众健身娱乐联系在一起。在社区,公园、广场等人民健身娱乐的主要阵地可以轻松的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子。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这些项目深受中老年健身人群的喜爱,原因在于其有很好的健身养生的功效;其次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简单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低,也使得其有众多的参与人群。
1.3丰富和繁荣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将对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将有利于丰富和繁荣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例如河南登封少林寺以“少林功夫”、“少林文化”为依托,大力开展少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的全球掀起“少林功夫”热,因此促进了少林寺旅游资源的发展,更是每年给当地政府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再例如太极拳起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其以太极拳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开设太极拳馆;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和练武爱好者来此处消费。其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2]。
篇1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
4.1与旅游联姻的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要走与旅游业结合发展的路子,让其在人们休闲娱乐之余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通过与旅游业结合可以增加有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的经济收入,收入得到了保障则将有利于更好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4]。因此开发时北方可以借助冰雪天气长的特点开展以滑冰,滑雪类的旅游项目;让人们欣赏壮美北国风光之余也可以体验到滑冰和滑雪地乐趣[5]。而在南方受水之源丰富的影响则诞生了很多水上项目如龙舟竞技,独竹漂等项目[6]。
4.2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结合,开发,打造精品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目前已经在大中小学校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砸沙包、拔河、狩猎、蹴球、板鞋竞速、武术类等。其中以武术类最为多样例如在小学就有五步拳、少年拳、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基础武术套路[7]。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相应教育阶段的体育锻炼强度和内容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和丰富。一些学校因受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也开设有其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东北的有些高校有珍珠球,滑冰等项目;南方的有些高校开设有龙舟课;还有广西某些学校开设的抢花炮等。我相信如果能很好地结合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打造更多适合的,适应各个教育阶段、各个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4.3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竞技体育的开发可以更好的'让其发展,创造适应的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如武术作为亚运会的比赛项目,其精彩刺激的武术动作成为了比赛的亮点,同时也为后期的武术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再比如在我国民运会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轮番上场,给观众奉献了精彩有趣的比赛[8]。同时也在无形的促进各个参赛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4.4在民俗节庆中的开发
民间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如何发挥好这块阵地的作用,则直接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文化历史源流,因此也创造了很多有意思,有内涵的民俗节庆活动。也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在丰富中华灿烂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民俗节庆活动过程中,一般会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自然就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如广西三月三抢花炮,端午节划龙舟等[9]。在民俗节庆中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好使其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也为其自身发展创造可依赖的生存环境。
4.5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来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媒体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人们能更快的认识一些事物,从而促进这些事物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有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些电视类节目等。它们都极快,极广泛地传播着民族传统体育。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使人们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也推进了“少林寺”旅游的热潮。再如武术大师级人物李小龙正是因为功夫电影的拍摄,才使其为世界功夫迷所熟知,其截拳道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学习浪潮。再例如央视2007开播的康龙武林大赛,更是把中国功夫推上了电视银屏,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认识,从而加大了中国武术的传播。还有一些赛事的转播也直观地把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5结论和建议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论文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十分有意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传承我们可以从其传承特点上做工作,如保护传承人,给予其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然后逐渐提高。保护特定的传承区域,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更好的为保持其固有属性服务。加大市场的传播力度,用市场的需求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走出去。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肯定还有很多,但既适合所有区域,又符合当地市场选择的方法就比较少了;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遵循适应性开发的方针,切不可照搬,要做到活引活用!我相信只要科学合理的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前景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支川.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47-49.
[2]马磊.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传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26-330.
[3]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J].体育学刊,2009,16(5):91-94.
[4]朱岚涛,陈炜.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3):146-153.
[5]赵忠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9(6):14-16.
[6]倪依克.当代中国“龙舟现象”的社会文化学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23-26.
[7]何金,刘永风.江苏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开设现状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51-53.
[8]闫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2,34(5):1-4
[9]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34-37
篇1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传承及开发论文
3.1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
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着其自身特立独行的思想内涵,这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而且其的产生还受到历史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其难以剥离的生存土壤[3]。所以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汁原味的开发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更好地背负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3.2科学的开发原则
当今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更是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社会。要想更好地做好一件事情,如何科学的计划,如何科学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开发自然也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则,否则只能与希望和目标背道而驰,越走越歪,越走越远。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守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客观事实、然后精心计划科学有效的开发原则、才能使其朝着又快又好的发展之路上前行。
3.3符合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
市场是资源开发的风向标,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开发出合适的产品,人民才会买单。否则就像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够看而不能够用,那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这正所谓是做了出力不讨好的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亦是如此,只有找准市场定位、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加之合理的推销模式、定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要遵循市场需求的开发原则,充分发挥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的更好。
篇1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探讨论文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传播学;文化认同;认同危机;价值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具有归属感,进而能自觉获得、保持和创新所属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1],它是维系不同群体、团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或源于生产劳动,或根植于节日庆典,或附身于宗教民俗活动,以自在的形式将民族意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成员的生活血脉之中,自发地存在并发挥规范作用[2],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牵系着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归属,实践着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当然,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构精神家园,发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3]。全球化浪潮使各民族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其裹挟而来的文化也冲击、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文化行为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其内涵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相伴而生,共同塑造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使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凝结的过程,也是纵向和横向不断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开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认同便无从实现。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同样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信息化的今天,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失范问题将浓缩为形态各异的镜像在媒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媒也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再现和建构体育文化身份的主要途径与资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文化认同建构方式。基于我国对文化转型与文化建构的社会现实,本研究将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置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视角考察了其文化认同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范的症因,探寻面向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战略,将摆脱以往大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思路,更具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认真查阅相关“传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文化认同”方面的著作28部,并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期刊的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从2002至今发表的148篇研究论文,其中核心期刊46篇;以“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为关键词,检索到2001至今发表的79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32篇;另外将“传播学”和“体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从2003至2015年51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23篇,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共参考了7部学术著作和13篇学术论文。
2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征
2.1传播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有效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4]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传播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实现,或者说传播成为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机制。在西方传播学中“communication”通常被翻译为“传播”,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传出、播开”的意思,而且还具有“交流、交往、沟通、流传”等方面的意思。基于此,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5]。由于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5]。其中,“抽象出来”和“现实化”表明了传播是文化的本质,也阐明了文化的二维结构特征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其深层结构意蕴着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心理状态,映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精神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与精髓。表层结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显形态,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表现为身体活动同一性的规则、复杂的程序、怪异的服装和器皿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表现艺术、运动形式、民俗礼仪、乡土游戏、节日庆典等多种表现形态。也正是基于传播过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整体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民族性”“民间性”“生态性”“生活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成为对其特征界定的话语表征。同时,基于文化的传播特性,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从传播学视域分析,文化传播的介质离不开符号系统,是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统一的信息,同时也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象征符体系,保存和传达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和继承着社会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外显的文化符号(动作、手势、姿态、规则、服装、器皿等)与内隐符号(民族特点、伦理道理、意识、情感等)的融合,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而构成的具有继承性和保护价值的象征符体系,并从整体上统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表达和深层结构诉求。从传播学角度讲,任何传播着的传统文化都是现实的,否则即为已经僵死或湮没的“死文化”,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其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演绎、变迁、融合、创新,以姿态各异的形式附着于可见、可感的各种文化载体,并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在各自的文化空间内,以鲜明的文化个性,予民族传统体育以生命力表达;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应基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背景予以考察,结合其传播的当下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其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等诸多要素才更具现实理性。当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死文化”,如我国的蹴鞠、捶丸、投壶、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打花棍、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等文化现象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致因分析,也有助于我们从侧面更加清晰的了解文化传播过程的症结,为当今的体育文化认同选择与重构提供参考。
2.2传播影响着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
根据传播符号学理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表征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器具用品、活动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都表现为一种符号[1]。而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从符号学角度可以认为传播过程是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6]。作为符号的创造者和运用者———人,正是以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表物建立协调的关系,来传达、交流、沟通特定语境中相互间的目的和意图,以求理解和接纳[1]。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介质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但其符号作为文化的表层结构或者说是表现形式并不等同于意义。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既存在于经历史沉淀而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中,又存在于处于一定历史时空的个体的主观理解之中。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符号系统都有着为某一“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分享的意义,因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藏族人民的赛马节、新疆的古尔邦节和民俗性特征如:壮族的三月三抛绣球、打扁担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而由于人的表达过程部分地是一个“自我异化”的过程,因此,作为独立结构的民族传统体育象征符号系统必然因不同的社会自然和历史条件而受到制约,而人们对它承载的内隐价值的解读也将会出现不断的变化,同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民族和地域差异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藏族式摔跤为“北嘎”;维吾尔式摔跤为“且里西”;蒙古族的摔跤为“搏克”;满族、回族式摔跤为“绊跤”;彝族的摔跤为“格”。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承载的深层的文化意义都是历史的、变动的,存在于处于特定历史地位的人的主观理解中,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呈现出流动性、不稳定的特点,但其核心和实质是共享意义的交流、创造和理解。由于符号和意义的统一具有相对性,文化主体的随意性解读将使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发生变迁或异化,例如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的竞技化改造,其根源在于脱离了对传统武术所承载的深层文化价值的解读,而一味陷入对西方竞技体育表层文化的模仿,当然,这种误读或者说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变迁或异化究竟是源于传播者还是广大受众,亦或是传播环境的影响,我们暂且不论,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失范问题,应该成为相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研究的基点,成为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重要的致思方式,也有利于厘清当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扭曲化、抽象化、碎片化等“文化曲解”现象。
★ 传承经典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整理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