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

时间:2022-12-16 23:43:55 作者:昏特了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昏特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

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

1中国的传统语言学形成的优良传统

在今天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我们首先应该继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中国传统语言学最值得我们发扬的传统有以下三点。

1.1重视实证和归纳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实证法来自西洋。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实证法在中国本土有厚实的基础、悠久的历史和持续的传统。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从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大量著作都是通过实证和归纳而成就的。如在《说文解字》研究上,清代乾嘉学派通过实证研究取得卓越成就。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乾嘉和传统实证方法一直处于被否定的地位,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对此,王力先生曾强调“:能不能因为乾嘉学派太古老了我们就不要继承了呢?决不能。我们不能割断历史,乾嘉学派必须继承。特别是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乾嘉学派的著作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段王之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永放光辉。他们发明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还是适用的。”鲁国尧先生也认为,研究汉语史的最佳方法,或者最佳方法之一是“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可见重视实证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1.2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文言文是汉语的一个传统,一个与汉字的表意性质有关的传统。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中国学者把意义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形成了以汉字的形、音、义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说文解字》所包含的字在离开语言环境后,还可以见到它的本义,看到其本义如何引申出新的意义。古代学者一直把意义当作可以独立研究的对象看待,而不认为它从属于语法。在训诂学中,意义是可以分析的,它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就是在意义内部进行结构分析。传统语言学还特别重视语音在词汇语义系统、词源系统、诗词韵律中的表现,古人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而是在务实的基础上以音证义,以义证音。这是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又一特色。

1.3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研究中,一直有很浓厚、很自觉的人文传统,“离经辨志”“、随文释义”“、微言大义”等说法,都表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追寻语言背后的东西。因此,传统的文字学、训诂学研究历来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文字构成的理据、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都直接牵涉到文化,或是直接为文化服务。这就是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中国现代语言学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影响很大,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甚至常常碰壁。原因在于西方语言本身较重形式,而汉语和汉字则具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为了促进汉语研究,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汉语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传统。

2文字语言学的未来发展对策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从汉语现象出发,借鉴解构主义思潮建立适合汉语特点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下面问题。

2.1如何看待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但我们的传统研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如传统的语言学有注重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有不善于演绎和推理的不足。单独的归纳法,难以产生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问题,还有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模糊性和笼统性限制,而没有细致精确的声音分析的习惯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弱点,反映出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不足。

2.2如何看待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关系问题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曾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起到了有益的作用。结构主义以来以语音为中心的重口语和共时的方法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具有重要贡献。但这种过分重视口语和语音、轻视书面语的情况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很多汉语现象不是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如启功先生所说,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比如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多于四拍的压成四拍,少于四拍的加成四拍。虽然现代语言学重言轻文,是苦苦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语文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把结构主义强调到极点,就会导致另一个极端,即限制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影响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导致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现象。而解构主义则给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我们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

2.3如何看待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问题在目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足的'。汉语有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常用部分即实用语言,非常用部分如古代汉语、现代文学语言等。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不同,实用语言以明白清楚为目标,因此逻辑、语法重于形象;文学语言则以有意味有情趣为目标,因此形象重于逻辑。“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颗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因此对汉语的研究,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是不可偏废的。

2.4如何处理好汉语本体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当前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中,还有重本体、轻应用的倾向,似乎只有本体研究才是真正的语言学。实际上任何本体研究如果脱离了应用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果。正是由于没有很好处理本体和应用的关系,目前语言文字学许多应用领域,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问题、汉语的国际传播和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汉字规范和国际通用标准问题、辞书编纂问题等,都存在由于本体研究的滞后或游离而产生的诸多难题,影响了我国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阻碍我国向高科技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今后的汉语研究必须重视本体与应用的结合。为了解决好上面的几个问题,我们必须坚持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

篇2:外汉语言学教程构建探讨论文

外汉语言学教程构建探讨论文

一、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论文很多,李薇的《关于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月),周卫华等都对外汉语专业总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更符合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在这些研究分析中,他们大致都认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属于基础理论的语言类方面,都应该开设,但就如何开设这些课程的问题,他们都未论及。上文已经提及,语言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一般是:先“现代汉语”,然后是“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最后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笔者认为此课程设置不合理。因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课程在汉语言文学等其他专业也开设,这三门课程还不能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相对的,学生们的重视程度就会低。另外,最主要的是这三门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如果不联系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练习,不学以致用,那么知识就很容易被忘记。而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在相应的课程中也没有足够多的时间让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练习。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基础和依据,引导着教师教学,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因此,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质量。目前“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虽然有不少版本,但目前还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对外汉语专业设计的教材。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版本虽然也很多,但几乎所有的版本在语言要素教学那一部分都会先简要地介绍语言要素的一些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好处理这部分内容。如果不详细讲解,因为之前学生们在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时没有打好基础,学生就回忆不起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甚至是一直都不理解。那么之后的关于相关语素教学的知识就更不好教授给学生。而如果详细讲解的话,课时方面又不够,并且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所以他们总有“炒夹生饭”的感觉,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法方面。

由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这三门课程其他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有,课时也有限制,且教材针对性不强,所以教师在对外汉语专业进行这两门课程的教学时,教学法往往都和教其他专业一样,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而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上,教师在处理语言要素知识方面也存在难度,教学效果往往也不理想。

二、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法方面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一主干,二枝干。

课程设置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课程相对专业对口的就业是:中学教师、对外汉语教师(现在一般只能进一些对外汉语培训公司)或继续深造。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按照“一主干、二枝干”思路开设课程。“一主干”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介绍的语言要素主要是现代汉语方面的,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可单独做一门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而其他课程,即“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作为“二枝干”应穿插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中讲解。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大一开始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该课程中,首先介绍对外汉语的相关知识,讲到语言要素时,就先进行“现代汉语”以及“语言学概论”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然后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其他知识方面的讲解。

(二)教材方面。

根据以上课程的设置,编写相应的教材。通过比较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不同教材,如陈昌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4月)、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二版,中山大学出版社,4月)、周健、彭小川、张军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6月)、刘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月)等,笔者认为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材可按以下内容编写。第一章:学科论。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学科现状和趋势以及语言学习的一些基本概念等。这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学校就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与相关知识,指引着他们以后的学习。

第二章: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这章主要进入“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的讲授。与传统学习角度不同的是,学生们是以如何教会留学生语言要素的角度去学“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知识。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论。这章主要介绍对外汉语教学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要求、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记忆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评估。这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这章主要介绍如何对不同课型进行教学。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有不少《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版本把这章放在“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前面,笔者认为这章放在最后比较恰当,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先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研究。

(三)教学法方面。

在新的课程设置安排和新教材使用后,教学法就显得更为重要。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因为我们的“主干”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学生是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专业性。

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专业目标,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2]所以在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强烈意识到“是教学生如何去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如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要素中的语音要素讲解时,传统的课程设置下,教师在“现代汉语”课中可能只会详细地讲解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而在强调“专业性”的原则下,我们应从“如何让留学生学会发辅音”的角度去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比如,讲辅音“zh、ch、sh”时,我们可以先讲“s”,因为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考虑,一般的语言都有辅音“s”,我们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教学留学生,先由“s”带出“sh”:发“s”时是舌尖平伸放在上齿背那(舌尖前音),但不能紧挨着上齿背要留一条缝(擦音),然后发音出来即可,但要注意不要太用力(是清音)。而发“sh”时,只要把舌尖翘起放在硬腭前部,其他方面同发“s”时一样即可。而发“zh”、“ch”时,只要在发“sh”的基础上,把发音方法改改就行。如发“zh”时舌头和硬腭那不是一直留条缝,而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突然放开。发“ch”则是先用力用舌尖抵着硬腭前部,然后留一条缝让声音出来。这样的教学原则,既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到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更会专业地去应用。

2、实践性。

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后备师资。所以对外汉语的语言课也一定要重视实践性,要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语言课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比如,在讲语言要素和教学法那章时,每讲完一个语素知识及其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要安排两节实践课,让学生按照所学的语言理论去实践。同样的,在讲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阶段论、第五章:对外汉语教学课型论时,也应该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去实际练习。这个实践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设施才能更好地进行。一般来说,只有师范类学校才有微格教室,但对外汉语专业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有联系,所以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最好也建一些微格教室,让学生能真正地学以致用。如果有条件,最好能让学生在国内或者是到国外进行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学。而在讲授第六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时也应该让学生实践,这个实践和之前的实际教学不一样,这个是需要学生自己收集语料然后进行实践的研究工作。任何知识只有去应用才是真正学会,我们的语言课更应该这样。

3、趣味性。

相对来说,语言学的课程理论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更应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比如讲到语法要素时,可以先举一些留学生存在偏误的一些例子,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语法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学生直接学语法理论更好。另外,多让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让学生多和留学生接触,也能引起学生的性趣,增加课程的趣味性。

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和相关的教材、教学法研究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该文对于这些重要问题的探讨能抛砖引玉,以促进对外汉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汉语专业总体课程体系设置的完善。

篇3:语言学相关论文

语言学相关论文

论文1:店铺名称语言文化的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时代的冲击下,商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并且涉及到方方面面。

这导致了商家为了吸引顾客,突出自己品牌,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店铺名。

重庆地区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餐饮行业的店铺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学特征。

语言学特征不仅仅是简单地语言学符号的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出特殊的含义。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修订的2011月1日实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餐饮行业的定义和划分标准,通过走访沙坪坝区大学城片区商业街,对110个餐饮行业店铺名加以分析,探讨其语言学特点,从而反映重庆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社会心理。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

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

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

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

[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

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

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

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

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

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

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

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

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

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

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

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

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

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

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

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

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

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

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

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

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

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

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

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地名。

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着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

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

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

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

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

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

2.外来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

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

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

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

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

比如:好吃go。

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

3.数字。

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

例如:168灌汤包。

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

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

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

4.人名。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

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

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

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着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

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

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

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

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

5.古语词。

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

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

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

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

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

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

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

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

篇4: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

“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

“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

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

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功用。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

篇5:我国汉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解构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凸显,为我国汉语言学发展的思潮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学者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既取得了成就,也发现了问题。

故而,在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基础上,必须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归纳汉语言的文字规律和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并研究总结一套系统的规律,切实发展国学精神。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 解构主义 传统文学 发展及对策

随着社会问题与时政问题不断被世人知晓,解构主义以及逻辑中心主义开始走下坡路,已经无法在人们日常的文化政治生活中发挥正常的功效,这个来自西方的解构主义及其分支思想开始进入迷惘、失望和停滞的状态中。

反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观念开始主导西方语境出现的后现代思想。

解构主义思潮兴起于西方,是对西方传统中心主义思潮的一个反思研究。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思潮之一的思想,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语言以及思维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同时,他也开启了西方政治和哲学思潮新的发展方向。

现在“解构”是属于人类自身的,而不再属于哪一个领域或地域。

因为中国也是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在所研究的西方“解构主义”思潮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本己文化体制及问题。

一、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

研究我国的汉语言文字学中,首先注意的是要继承传承下来的属于自我的优良传统,并把她发扬开来。

根据归纳和总结,我国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中最值得发扬光大的有以下三点:

1.重视归纳和取实证

中国传统对语言学研究从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证和归纳。

虽然说,现代公认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实证法”来源于西方学者的研究论述。

然而翻阅中国文学研究史可以发现,“实证法”在中国中原地区,曾作为传统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论据基础。

很多关于中国语言学历史的著作都是运用实证法和归纳法来完成的。

例如《说文解字》一书,清代的乾嘉学派利用实证法来研究取证,讲《说文解字》编写得细致到位,从而取得卓越成就。

然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乾嘉学派的主要观点与传统实证法都受到了否定,于是,现在所普遍运用的“实证法”就是西方学者的论据了,笔者认为这是不尊重传统的表现。

我国文字学家王力也曾提出道:“我们决不能割断历史!决不能因为乾嘉学派的古老和时代问题就不要继承了,乾嘉学派必须得到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而言,乾嘉学派有着重要的历史证明意义,其著作也是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部分传统的研究学习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对于今天的研究活动也都是适用的。”“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对于学习和研究我国汉语言文字学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这之中就包含了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特色 ――归纳和取实。

2.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文字学研究总是保持着浓厚的人文传统思想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这样“离经辨志”的说法,都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语言背后内容文化和思想含义的追寻探讨。

这些传统的训诂学以及汉语言文字学,历来都与国家文化的建立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人们常见的,古代名物典章制度的训释、象形等多种文字构成的理据,这些都与文化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或者说他们都是直接服务于文化的发展的。

中国现代语言学在解释汉语现象时并不能完全适合,有时还会出现碰壁的现象,这是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造成的,而中国的汉语言语系和汉文字更多地充满和谐的人文色彩。

所以,我国的学者们从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促进汉语研究,在中国兴起了文化语言学,同时在之中找到一种较为切合汉语实际的解释框架,为学习汉语言文字学服务。

在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许多语言现象和问题都能够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寻求合理的解释和答案。

所以,在日常研究学习汉语言文字学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文化来研究语言,使得语言研究人文化,是获取答案的一个捷径。

3.重视书面语言及其意义研究

评价文言文及其在历史上的功用需要我们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来求证。

由于,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性质差异巨大。

而文言文是汉语言中传统的语言表意方式,是汉文字书面表意的传统手段。

中国的文学研究学者通过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理论将汉字的音、义、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此意义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系统,开展文言文学习。

东汉时期以部首编排的《说文解字》中包含的组合字或独体字在离开一定的语言词汇关系后,仍能具有其他的本义或者引申意义。

在传统的理解中,不会将文字意义归于语法中来理解,而是把文字的意义作为一个可独立研究的对象来分析。

在训诂学中运用“义界”的训释方法,赋予文字意义,并在其内部进行结构分析。

我国古代的文学者非常重视语音在词汇词源系统、诗词韵律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意义,多以务实的精神在保证音证义的基础上,以义证音,互相协调,对文字的研究是很少做纯形式的运作。

这样保证在提高了语言学的文字意义的基础上,也是后世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铺平了道路。

二、中国汉语言文字学的未来发展及对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直是我们在研究路上的关键,从汉语现象出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扬“拿来主义”,将西方先进的“解构主义”中适合的部分拿出来与我国汉语言文字学特点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具有可发展意义的语言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汉语言文字学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以下的几个问题。

1.提高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配合

目前对于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在文学语言研究这一部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众所周知,汉语分为常用(即:实用语言)和非常用(即:古代汉语、古代文字学、现代文学语言等非常用文字方面)两个部分。

其中,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目标主要是否让人一听明了,故而实用语言在编排逻辑和语序语法方面侧重于表现文字所体现的形象和达意,而非常用的文学语言使用的目标则是使语言充满意味和情趣,于是,更重视文字的逻辑关系和优美性。

用一个名家的比喻来说明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之间的配合是不可或缺的:“常用部分和非常用部分是一个整体。如果我们把母语比做一棵大树,树干、树枝、树叶、花朵,都属于表层的`常用部分,根是深层的非常用部分。”

2.正确看待继国学承传统与借鉴西方思想的关系问题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积累和创造了大量的成果和优良的传统,这是现下语言学在发展发扬中最坚实的基础部分。

虽然历史悠久,但当中肯定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弱点。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传统语言学中既有值得学习推广的重视实证和归纳的优点,也存在在演绎和推理方面做得不足之处。

单一的实证和归纳是不足以产生现代意义的中国语言学的。

语音研究上,由于受到音节的笼统性和模糊性限制,还有训诂学中字、词不分的缺陷,而造成对声音分析过于粗糙等问题。

都反映了我们传统语言学理论的薄弱地方。

所以,借鉴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利于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语言学。

3.协调书面语言和口语的共同发展

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对于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偏废。

现在,很多汉语现象不是用单纯的形式结构所能解释的。

结构主义的观点就是重视语音,虽说重口语对当代语言学的独立和发展至关重要,但这样重口语、轻书面语对语言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缺点。

如文字学家启功先生所说的:“为什么汉语中那么多四节拍,那些多于四拍的压缩成了四拍,少于四拍的又加成了四拍。一个五言诗可以变换十种句式,只有一句不通。”虽然现代语言挣脱了“因文废言”的传统,但如果把重言而轻文的解构主义又强调起来,则在无形中也禁锢了语言学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出现贫血的现象,这是另一个极端。

所以,把握好西方的解构主义为中学所用,是开拓我们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和方式来认识中国语言学。

“语言学的方法必须多样化,用一种方法排斥和否定另一种方法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都比认识自身容易,认识自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某个单一的研究路线能够解决的。”所以说,掌握好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多样化多元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字学。

只有我们的汉语言文字学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才会走上光明的道路,才能和西方语言学界进行平等对话,这就是解构主义给予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启示。

三、结语

根据统计,国家在2001―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汉语言学科研立项数高达1051项,其中有38项为国家级重点项目。

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资金支持在不断加强,人们对汉语言文字学的需求也不断更新。

而提高这些数据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中国人数众多,使用也众多,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基础资源丰富。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对中国语言学感兴趣的机构和个人,那么,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不容小觑,将扩大到国际范围之中。

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也将得到急速的拓展,受政府扶持资助的项目逐步增加,从而提高研究质量,使得研究领域更加拓宽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宁.古代语言学遗产的继承与语言学的自主创新[J].语言科学,2006,.

[3]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于根元,崔健.二十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

[6]汉字发展规律社会学考辨──兼答聂鸿音先生,《汉字文化》[J].1995(03).

篇6:英汉语言学论文

一、研究背景

对学术论文这一体裁,过去20多年以来,引言部分首先受到较多的关注。

引言图式结构的语步模型首先是Swales提出的,1990年他修订为CARS模型。

[11]其后不少研究都采用CARS模型来分析论文及其各部分的修辞特点。

Bunton于就学位论文的引言提出了一个修订模型。

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近年才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Kwan收集了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LR章节的语料,将其正文部分与开头和结尾分开来分析学位论文LR的修辞结构,由此提出了一个三语步图式结构来描述LR的正文部分。

他采用了功能—语义法来判别语步,并进一步分析了组成各语步的元素,采用“策略”(strategy)来描述。

其研究显示:LR和引言在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12]。

国内学者陈明芳提出博士学位论文的LR部分存在四个语步,即“参阅已有文献—对选题进行总体评价—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评判—从文献综述提出结论”[2]。

此外,不少研究采用CARS模型分析学术论文中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修辞策略。

Taylor和Chen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论文的引言语篇的基础上指出,差异所呈现的学科和文化特征胜于语言特点,不能泛化语篇结构和语言文化系统的关系。

[13]Martin对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摘要的研究则发现,西班牙语所写的摘要大多遵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术社团建立起来的国际惯例。

[14]另一方面,多项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修辞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尽管因语类的限制呈现相对的一致性。

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语篇社团(discoursecommunities)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15]Cmejrkova也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可以制约学术语篇的修辞和写作,并没有通用于不同科研社团的学术语篇模式。

[16]杨玉晨认为,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

[3]鞠玉梅和滕延江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各自的宏观结构得出结论,认为英汉学术语篇具有取向不同的潜在结构,受到交际者所认同的文化影响,反映了中西方学者潜意识中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

[4][5]最近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中英模糊限制语的不对等性导致了中英摘要中模糊限制语数量上的差异。

[6]不过有关文献综述的研究集中在英语论文,缺少与汉语论文LR语篇的对比研究,且仅限于学位论文的研究。

由于文献综述与引言属于同一语类系统,Swales用于论文引言的CARS模型及进化版将被作为本项学术论文LR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1][17]

二、文献综述语类结构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综合了Swales的CARS模型以及Kwan提出的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语步结构,并做了一些修订。

[17]Kwan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Bunton为学位论文引言而修订的CARS模型[18]。

我们认为,不同于引言,文献综述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的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而引言是整个研究的一个概貌[7],因此其结构模型需要依修辞目的和侧重点做一定的修正。

在Kwan的语步结构中,相关研究综述(Reviewingprevi-ousresearch)只是实现语步1的一个策略;策略不是LR中必需的成分,其使用也没有一定的次序。

本研究认为,鉴于文献综述的交际目的,综述相关研究是必需的,也是“确定研究定位”(Establishinganiche)语步的先决条件,因此应界定为语步而不是策略。

由此笔者修订了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模型。

语步下面,将组成成分以策略(strategies)和步骤(step)两个类别来区分:必需的成分为步骤,非必需的为策略。

在笔者修订的四语步框架中,我们的语料编码系统吸收了CARS模型、Kwan和陈明芳研究得出的模式结构中的部分语步、策略和步骤。

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两个问题:(1)我们所修订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模型能否得到实证的支持?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文献综述的原型结构究竟是什么?(2)就文献综述的修辞结构而言,在学术论文语类因素和不同文化的修辞传统两者之间,哪个因素的影响较大?

(二)语料收集

本项研究收集的文献综述语料分别来自50篇英语学术论文和50篇汉语学术论文。

为保证对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它们均为应用语言学学科ILrMRD模式的论文。

英语论文取自2001-的TheModernLanguageJournal、ELTJournal、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LinguisticsandEducation和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等5种期刊,汉语论文取自2001-20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和《外语界》等5种期刊。

每种期刊10篇论文,样本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且所选英文论文排除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抽样的英文论文都是被上述英语学术期刊接受并发表,本研究将这些论文视为符合英语论文的规范标准。

(三)分析方法

我们采用Kwan介绍的功能-语义法[12]来判别文献综述语篇的语步。

语篇分析功能法并不依赖语言结构做标准来判别语步界限,而倾向于语篇交际目的的认知判断。

我们对语料的`语步和步骤/策略编码通过辨认语篇片段的主要语义特征来实施。

我们先确立了四语步框架,策略/步骤范畴以相关文献[2][12][17]为参照;然后以此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考察语料中各语篇片段的功能并判断其交际目的。

从这些语篇片段中我们找出惯常出现的“功能—语义”主题(functional-semanticthemes)。

这些主题可以组合起来表示语步的各种策略/步骤。

如果发现有些语篇片断的交际目的与上述研究中的范畴有所不同,则尝试用一个新的策略或步骤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分别记录各个语步、策略或步骤在英汉语料中的出现频率。

最后,将常有的项目(出现频率过半)和出现的项目(出现频率超过十分之一方统计在内)分列,并进行英汉对比。

三、结果与讨论

对论文的文献综述进行辨认并不是那么直接,文献综述采用的小标题各不相同,有些不止一个章节(section)。

英语论文LR中有一半(15篇)分成2-5个小节,而只有1/6的汉语论文LR分层次,且均为2个小节。

大多数小标题指明了本节的功能,如“文献回顾”、“理论背景”等。

也有采用突出某些主题的标题(topic-spe-cificheading),如“进行体的标记性”等。

从小标题来看,LR部分粗略可以分为两步:考查以往研究和引入当前的课题。

分析语步之前,我们统计了文献综述语篇的字数,发现英语语篇的长度大于汉语语篇:英语论文LR语篇字数的平均值为1421.43,中文则为978.93。

对两组字数变量t检验得出显著水平为0.009(t=2.702,df=58,p=0.009),说明英汉论文LR在字数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文献综述语篇中,平均每篇参考19.3条文献,最少2条,最多45条;其中英语LR平均30.5条,汉语LR平均8.0条,差距较大。

通过分析文献综述语料的语步、策略或步骤,我们发现大多数LR呈现出我们修订的结构模型中的4个语步,各个语步在英汉论文LR的出现频率见表2。

语步2“评述以往研究”(Sur-veyingthepreviousresearch)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需的要素,而不是策略。

由于文献综述旨在揭示所开展的研究与文献中记载的以往研究相比有何联系和有何独特性,以论证该研究的价值,所以对以往研究的述评是不可或缺的。

在统计文献综述语篇语步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LR都符合标准的1-2-3-4语步结构,变异主要包括缺少1到3个语步、改变次序、采用含有并列或从属的循环语步的复杂结构。

与复杂结构相对、没有循环语步的线性结构我们称之为简单模式。

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在英汉LR中的分布情况。

汉语LR中只有7篇(23.33%)使用了循环语步的复杂模式,如1-2-1-2-3。

而56.67%的英语LR含有语步循环,说明英语LR循环模式占上风。

由此看出,汉语LR的语步结构比英语更简明。

Connor认为,修辞风格产生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话语社团的预期和要求不同。

从中国学术界的观点来看,论文的写作要有简洁性,其中包括在层次和结构上要简明,语言要简洁,要惜墨如金。

社会科学论文要学会以简驭繁。

[8]戴曼纯基于学术论文写作和编审的经验也给出建议,论文写作要注意简洁,对发展文章主题没有作用的引文坚决不用。

[9]因此,汉语学术话语社团对论文简洁性的要求和预期,在论文LR的修辞模式上表现为简明的直线式。

在LR写作中,中国学者摈弃了那些对发展论文主题没有切实作用的文献,而不像不少英语论文作者那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以往文献进行评述,所以在汉语LR中线性结构要占上风。

而且,汉语LR引证文献条目较少、篇幅较短,且大多未细分层次,都一致地体现了汉语论文简洁性的修辞风格。

而循环模式在英语LR中占优势也主要是其引证文献条目较多、大多来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及较长的篇幅决定的。

下面我们将重点描述每一语步及其策略和步骤。

(一)语步一:确定主题范围大多数文献综述的开头旨在确定与研究有关的某一主题。

这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实现:概述研究主题(S.1A:makingtopicgeneralizations),声言重要性(S.1B:claimingcentrality)。

步骤1A和1B与Kwan模型中相应的策略一致。

(二)语步二:评述以往研究评述以往研究这一语步在LR中的出现频率为100%,证明它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发现,参考已有文献(S.2A:constructingreferencetothepublishedwork)是其必备的环节(出现频率100%),因此称之为步骤。

在语步二中出现的环节还有给予正面和/或负面的评述(S.2B:mak-ingpositiveand/ornegativeevaluation)和总述文献概要(S.2C:makingsummarystatement)。

这两个环节是论文作者可选的策略。

这三个环节依次示例如下:(1)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最早的是S.Fisch-er(1958)在新英格兰所进行的一次……(Chin.17)(2)对于笔记在口译活动中的功能以及如何记笔记,国内外的相关讨论很多,但是,这类讨论基本上属于经验式或直觉式的泛泛而论。

(Chin.3)(3)在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中,学者们大多承认标记性影响习得的顺序和难度,但对于影响的程度和方向性并未达成共识,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Chin.10)

(三)语步三:确立研究定位语步三在大多数文献综述语篇中呈现,主要通过五种策略来实现。

其中有四种与Kwan的模型[12]一致;它们是“提出相反的主张”(S.3A:counter-claiming)、“指出研究空白”(S.3B:gap-indicating)、“表明关联性”(S.3D:asser-tingrelevancy)及“构建或合成理论框架或观点”(S.3E:establishingorsynthesizinga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

另外一种策略是“提出问题”(S.3C:raisingaquestion),如下例所示:(4)非亲属语言翻译的实验数据是否支持以上结论?(Chin.4)

(四)语步四:预告本项研究语步四大多为导入当前研究课题的某些方面,所用的策略及实例列举如下:Strategy4A:Announcingtheaimsorresearchquestions宣布研究问题或目的(5)本文的两个基本研究问题是:1)……;2)如何有效运用量规描述学生的研究报告。

(Chin.7)Strategy4B:Announcingtheoreticalframeworkorpositions宣布理论框架或观点(6)总之,非常规的公开演说开场白的偏离模式由以上三个成分构成,下一节的语料分析部分将以这三个成分为分析框架。

(Chin.15)Strategy4C:IndicatingRAstructure预示论文结构(7)Therefore,ItakeasastartingpointthefunctionalcriteriaofThompson's(2001)typologyofcitations.Iexcludetheformallybasedcatego-riesandintroduceotherfunction-basedcategoriesthatemergedfromtheanalysisofthecorpus.Sec-tion3describesthecorpusandthemethod,whileSection4outlinesthetypologyofrhetoricalfunc-tionsofcitationsusedinthisstudy.(Eng.7)Strategy4D:Announcingtheadoptionordefi-nitionsofterminology定义术语(8)多义名词的词义凸显指的是此类名词某一项的语义心理可及性程度,即该一项在语用者头脑中进行语义投射时的解读清晰性。

(Chin.21)Strategy4E:Indicatingpossiblefindings预示可能的结果(9)Applyingafunctionalgrammaranalysisshouldrevealthecolloquialfeaturesofinformalspeechthatmarkstudents'performanceofstance-supportinonlinediscussion,andperhapssuggesttheformalstructurestheyneedtobetaughtforex-positoryessaywriting.(Eng.13)Strategy4F:Announcingresearchdesignorprocess

篇7:英语语言学论文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氛围影响着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一般一种语言文化的形成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语言的传承、语言接受者固有的文化基因和使用语言的周围环境。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就十分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设置大量课时来教授英语课程,基本上使得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一种语言文化必然影响该语言的学习和教育,在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分析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是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有了解当前高职语言文化的特点,才能分析利弊,总结得失,查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现状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对高中阶段的日常交际用语、基本语法知识以及词汇量掌握得不是很好,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同学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的明确目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自身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渐减弱;一部分学生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很短并且不能持之以恒。而自主进行听力训练和翻译练习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经常会出现老师卖力讲课、学生不配合,以致于教师和学生很难形成互动,经常会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没人回答,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2.教学模式简单。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重应试教学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训练及职业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渐渐觉得基础英语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缺乏学习主动性,对英语学习也渐渐失去兴趣。

上课时,也多半都是教师在讲台上单纯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麻木地记笔记,甚至有的同学在课桌上睡觉,最终出现教师卖力讲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讲的情况。所以课堂氛围也就显得枯燥乏味,教师的讲授并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3.考核形式以应试为主。

大多数的高职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在试题上下的功夫比较多,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即使在英语笔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他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还是很差。根据英语学科的学科特点,高职英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学习英语只是单纯的为了应付考试,那么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目前针对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形式过于单一,期末考试主要以笔试进行,平时考核也仅仅看重学生的出勤状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如此势必导致学生不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英语技能的掌握,仅仅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作用,忽略了英语对其今后职业发展的意义。

(二)高职英语语言的使用的现状

可以说,高职学生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很差,而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产生很多冷幽默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式英语在校园间的调侃式的兴起,由于我们的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所以即使我们学习英语的语法,但是在严重缺少练习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说的仍旧是中国式的英语。

目前在高校最典型的一种表达方式是“long time no see”,实际上这是我们打招呼时候说的“好久不见了”,但却被用英语表达出来了,实际上这种语法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但是这种用法却也被承认了下来,中国式的英语也被收录进了英语的语法表达中。

还有一种有点尴尬的情况就是,英语中的极简短的词汇的盛行,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的、hello、thank you、thanks、goodbye、ye、wc等这些比较简单的词语在校园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广的,而这也许还会让我们看到了英语语言文化在中国的改造过程,中国人更乐于说汉语,

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是其最熟悉的语言,自己说错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如果说英语没有相应的水平支撑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尴尬。在大学生的聊天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中国化的变式,hello被说成了哈喽、嗨喽,thank you被说成了3Q,bye被说成了88。

二、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

(一)高职英语受应试教育影响巨大,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沟通能力

历史原因和选拔人才的机制两方面原因造成我国教育体系基本是应试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当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亟需一大批人才,所以这种应试教育便在中国开花结果,影响了中国三十余年,这么多年来,在教育兴国的政策方针下,我国的高校向社会上输送了大批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亟需的人才,但是也正是这种应试教育也对我们的一些学科产生了影响,拿英语学科来说,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好。应试教育下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学习只是一种考试工具下的产物,根本没有考虑语言本身的功效。

(二)教学形式单一,高职英语语言成为哑巴和聋子语言

现在的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仍是以课本为主,靠着课本,靠着老师的输出来教学生学习,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感到很枯燥,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并且也会觉得即使学习了也会忘记,这在很大一方面降低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大都是为考试准备的,为了笔试做准备。

这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氛围中,高职英语语言的沟通功能基本不存在,高职英语语言成为笔杆子下的一种语言,听不懂,说不出。

(三)缺乏使用语言的氛围

高职英语语言的简单化说明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能力不够,高职语言语言的中国化却说明我们的文化语境还是相对封闭和固执的。

就对英语被中国化的过程可以看出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的作用之大,同时看出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的困境。

传统的中国文化氛围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方面存在天然困惑。

一些表达方式,表达习惯都和中国传统的汉语表达方式不同,而我们习惯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来完成英语的学习,用自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英语语言。

我们中国文化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内敛的,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在接受别人赞美,比如说被人夸奖“你真漂亮”,我们一定会回答“哪里哪里、你才漂亮”。

只有说这类这样的具有谦虚一类的词语才是中国传统表达方式,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而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就开放很多,英国人喜欢直接的表达,不晦涩,实事求是,我们并不习惯那样的表达习惯,也许就看不见英语语言文化的特殊的美。

高职英语语言缺乏使用氛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

日常的交际过程,甚至课堂的学习过程,我们都较少的使用英语语言。

英语语言还仅仅存在学习过程,没有相对应的使用圈子和场合。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原因、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使得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专业课程上,学校一般也不组织英语交流的活动或者空间。

学生自身更不太可能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四)高职英语语言缺乏国际性

语言只有经过固化、整理才能成为书籍语言,或者说书籍语言正式的语言形式,不客气的说是过时的语言方式。

高职英语语言学习是通过书本学习,这样的英语语言根本不具备国际性。

就拿我们常说的厕所一词来说,我们不会知道西方英语国家一般不使用这个词了,但是我们还在一直用着,在高校的学习中,基本上我们学习英语的方式还是双语学习,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还是通过边英语边汉语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听说能力的不足,大大降低了英语语言信息量的采集以及吸收。

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大,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较短,没有时间去接触当前的英语语言。

这种种原因就导致了我们学习都是中国的英语,没有和国际的新的英语语言文化接轨。

这样,我国的高职英语语言不具备国际化,不能和其母语国家实现接轨。

三、结束语

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固有的特点。只是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免掺杂了我们高职院校的特征,使得我国高职英语语言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使用氛围和缺乏国际化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旨在将现在情况阐释清楚,以便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高职英语语言学习的质量。

篇8:英语语言学论文

大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方式一直引起热议。试图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目前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状况的分析,探索有效途径,解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切实促进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目前的情景来说,在目前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来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困难,就大多数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语言的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教学人员的认识上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教与学的过程是发生变化的主要的表现方式。被教育人员如何进行自主的自愿的主动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领域。学生如何自主的进行研究和学习是教育的重点方面。

1国内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概况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即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对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仅是可以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在一方面对于个体学习者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另一方面对于英语教学的宏观方面也有十分深刻的意义,会对语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国内外的研究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他们把英语的学习的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这些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策略的划分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有着重要的特殊意义,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意义。

1.1国外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研究语言学习策略的外国研究者有Ruhin,Naiman,WongFilh-nore,Stern,AWenden,JamMalley,Chamol,ROxford以及A.Cohen等。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初期,外国语言的教学法研究,处在一个难以跨越的地位,发展的速度出现了极大地问题,同时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快速的发展使得双方的地位难以均衡,就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转化来说,它的研究的重点是从教育的角度发生了转变,从教育者如何去主动的教,逐步的转化成为了学习者如何的主动的去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突出。

这一研究逐步发展成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在较为早期的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的是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总结和梳理,以及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和比较。在稍后的时间里,研究者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和改进,特别是在研究问题的深度和覆盖的范围上面。在这些问题的改进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使其发展有更好地空间。就早期的研究来说,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都对以后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的新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A.Wenden,JamMallev,U.Chamo},R.Oxford以及A.Cohen等研究者对语言的学习的策略进行了更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和最具有象征性的是Malley等人的研究,这些人的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学习的理论来指出的,他们认为在语言的认知过程中必然与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个联系的过程中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一系列的具有理论化的关于语言的学习策略。

伴随着语言学习策略的较为规范化和深度化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论着也越来越多了,如Wenden和Ruhin于1987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Learner Salegiesin Language Learning,这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较为不错的学习策略。Malle和Chamo于90年代出版的专着Learner Salegies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以及Oxford于1990年出版的专着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语言学习策略:教师须知》)等。Oxford还建立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alegieseInve-WorvforLanguageLearning。

这些著作的发展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学习策略的发展的前景和较为光明的未来。对于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更好地条件。

1.2国内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相对于来说,中国的语言学习的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语言的策略研究才刚刚开始了,主要的研究者有黄小华、桂诗春、刘润清、文秋芳等,他们在各自的论述和文章当中都有对自己所涉及的问题研究和重大的发现。

并且在当中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的方案和主要的研究的策略。

这些研究者的研究为以后的教学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并且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对于语言的教学工作有着重大的深刻的含义,并且在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语言的学习者的学习和研究来说,也有着重大的实践性的杰出意义。

这对这一过程的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特点有:首先,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在各种理论的学习的策略的基础性的研究,它是一种基础性质的研究,具有基础的意义。主要有Krashen的监控理论、Aderson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其他对学习者本体研究的成果,都为学习策略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其次,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习逐步有了发展,它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是一个从表面到深入内里的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和深入发展的过程。

再次,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和策略有着比较深刻的重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觉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度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

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实践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转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策略的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方法的证明的可行性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者的接受的程度,接受的程度越高就说明学习策略的成功,在某些层面上也可以验证其成果的可行性,使用策略的成功是取决于学习者的能力提高的程度和幅度,是一个极为复杂和艰难的过程。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研究者和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学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的报告来说明这一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文秋芳所发表的《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语言学习策略的著作。另一有代表性意义的是在,程晓堂和郑敏编写的《英语学习策略》,它的发表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一个新的方向。

2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英语语言策略研究方法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的英语的教学的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改变,是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教学的成果和质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和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各个因素的影响和阻碍,以及传统的学习方法的根深蒂固,大量的大学生在对外语的学习上还有着较大的误区,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在成绩的取得上还是差强人意,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取得结果和成绩并不理想,甚至难以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以教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最大的误区之一。

2.1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国际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国际交流机会的逐渐增多,使得人才竞争成为主要的竞争之一。但是,与需求量显着增长的趋势相比,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较大漏洞,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脱节。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较大问题,有着相当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的前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上,而没有真正的做到持之以恒,逐步发展。这种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学理论环节的研究力不够;学校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外语的教学应试化严重,不注重真正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在外语教学工作上缺少创新能力和思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主动;学习方法的应用出现问题;学习阶段的连接性不够等等。

从另一角度上说,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也有重大的概念性的错误,比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语言是教会的而不需要联系;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外语学习能力提高的阻碍。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要想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主要方面在于老师怎么教会学生和学生怎么主动的去学。因此,如果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参与到学习策略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所以来说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指导水平。

2.2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方法

如果教师要使大学生具有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英语教师就必须应该掌握大量研究方法和技巧,学会观察和记录数据,并掌握分析方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有:自然调查(survey),对研究(contrastivestudy),相关性研究(correlationalstudy),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longudinalstudy)和策略训练研究(strategytraining)。学习策略研究数据采集的方法有:观察法(observation),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访谈(interview),日记(diary)和口头报告(verbalreport)。就目前我国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趋势表面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且在研究上发现定性研究有增加的趋势。策略的研究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的研究以及调查,以客观并且全面地数据来反映事实、深刻剖析,进而避免所得的结论的片面性。

所以,外语教师在进行策略研究中应该从多角度出发来采集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进而发现较为深刻的数据和发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教学的效果和自身的科研水平。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早已毋庸置疑。作为语言准确性保障的语法教学绝不能再单纯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讲授,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教师可以寻找到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相结合的途径,挖掘形式规则背后的潜在意义,传授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技巧,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语法规则,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篇9:英语语言学论文

摘 要:探索一条有效的语言学教学途径一直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和谐的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分析什么是和谐课堂,进而利用和谐教学、和谐环境等理论方法指导语言学教学的实际,达到构建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学课堂 和谐课堂的构建

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效地促进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学者都必然关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与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息息相关。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了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语言学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语言理论和原则,从而加深对人类语言这一人类社会普遍现象的理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学理论解释语言现象、解决具体语言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学习语言的能力。

一、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

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讲授英语语言的属性、功能、起源和内部层次,掌握英语语言学基本特征和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社会、文化、语境、思维等外部因素的关系,同时了解部分主要语言学流派。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内容宽泛,不易深细,主要包括英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学领域中各分支的基础理论,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了语言的变异及其与外部因素的关系。

二、英语语言学的授课对象

英语语言学教程的授课对象是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英语。学习英语的高等院校学生对人类语言具备一定的理性认识,懂得一点语言学的知识和语言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包括母语和外语)。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没有英语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语言学课程,探讨语言学和谐课堂的构建必将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

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如和谐的节奏、和谐的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主要是指各种教学要素和关系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教师以一名“学子”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心情愉悦地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英语语言学和谐课堂应该是一个把课程特点、学生、教材、教师、教学手段诸多变量综合考虑的整合过程。尤其是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这些相对于教师来说的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手段。

四、和谐英语语言学课堂的构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和被认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千变万化,各种创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打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让全体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并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呢?本人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和谐教学

为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三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做为教师,也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提高了新教法的执教能力。

(1)教师为主导

“教师为主导”是指通过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分析和创造能力;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重要的是“会学”。要通过引导、诱导、辅导、指导、疏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为难”变为“喜欢”。

(2)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应体现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养成参与习惯。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家进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解决。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争论,表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特别要注意中下游学生的参与。例如:发言面要大,小组讨论要轮流主持,分角色朗读要以小组为单位,要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⑶训练为主线

①端正学生的思想:英语是一门技能,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在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这种方法,以后的课堂上他们都会更好地配合教师。

②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控制使用汉语,是英语教学目的所决定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加强英语实践,多使用英语,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能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习惯于听陌生的外语语音。

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用热情、投入、精力、认真细致的备课,让全班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哪些教学方式上都不停留过久,以免学生厌烦失望。

2.和谐环境

努力创造一个相对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把自已扮演成“导演’’的角色,指导学生“演好”每一出“戏”。做到放得开,收得拢,既热烈活泼,又井然有序。教师平时还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⑴要精心打造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这其中包括仪表大方得体,洒脱自然,精神饱满,目光亲切.教态自然和谐,上课时面带微笑,这样你才会有亲和力。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一脸严肃,生伯学生不听他的,总是盛气凌人,放不下架子,这样学生就会渐渐疏远你,那么对你的课也就不愿上,更谈不上营造课上师生融洽的互动气氛了。所以我总是以愉快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数学中去。

⑵提问的技巧是打造和谐课堂的又一关键。我在课上提出的问题总是紧扣课本所讲,而且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还设计了一定数量的趣味性问题。提问采用递进式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本科的真实水平让他们回答问题,难易适度,分出梯度,这样他们在课堂上都会有所表现,我也会抓住适当时机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既注重学习本学科的知识,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讲到天气,就讲相关的地理知识;讲到足球,就会讲到比赛规则,也会讲足球明星;讲流行音乐,还会与同学们一起共鸣,师生同唱,其乐融融。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英语语言学教学经验对新时代英语语言学和谐构建的一点粗浅见解。我一直反对填鸭式的语言学教学模式,试图找到民主和谐、合作默契、情感相融的语言学课堂构建的方法与可行性。目的是更好地加强语言学这项基础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学习语言学的兴趣。

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同仁的批评建议,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组织艺术[H].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H].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道傻,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昊云.走出牛津[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5]Jgr.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黄兵.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需求分析[H].广西教育出版社.

[7]郑磊.四级考试后的英语后续教育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2006.

篇10:《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著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著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著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著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虽然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针对文字的研究,但也有像扬雄的《方言》研究语言的著作,《切韵》《广韵》研究语音的著作,还有虽然之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工作,但也不能彻底否认其中的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我认为应该看做不完整,不成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时期。

篇11: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它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更是我们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既重大又深远,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高深的、值得我们研究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甚至全世界去学习的。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生存的各个角落都有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品德等。当然,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在艺术设计的各方各面。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艺术文明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简单的俗语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但是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这八个字当中不光蕴藏着人生哲理,它还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艺术之中。中国人喜欢方,也喜欢圆,我们的桌子、椅子甚至是文字都是方方正正的,给人一种严谨、规矩、正气凌然之感,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方方正正、有菱角的艺术品往往给人一种严肃、规矩之美。方桌四边,这就形成了饭桌文化,根据人们地位等级的不同,其所坐的四边位置也会不同。延伸到艺术设计中,这一点为现代的公司会议桌奠定了基础,公司会议桌的设计一般为矩形,老板单独坐一边,员工两边散开,这是传统文化,也是艺术文明。

2、中国人不光喜欢方,也喜欢圆

人们常说:“说话要能圆场,做人要圆滑,声音要圆润等等”。“圆”是一种生活技巧,更是一种生活能力,说话办事圆滑的人往往能交到许多朋友,从而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而说话耿直有棱角的人往往会得罪他人,让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国有个词语叫做“外圆内方”,这句话就很有哲理,很有艺术,外表圆润,不与人争吵,事事左右逢源,内心有自己的原则,不允许别人践踏,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事,说话办事艺术中的明显表现。这两点仅仅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国语言、文字既方方正正,又耐人寻味。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美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人喜欢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吟诗作赋,寓情于景。他们的内心是高雅的、是清澈的、是放荡不羁、片飘飘欲仙的。中国传统古诗词在描写山水景物上是十分卓越的,诗人、词人往往能把景色描写的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中、置身于景中。王维就是典型的代表,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我们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常常提及的案例,我们在学习美术绘画的时候要能够描绘出自己想要的意境,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心境。比如王维有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在河中飘荡,不知不觉小舟竟然走到了水的尽头。既然无路可走,那不如就地欣赏那云卷云舒罢了!看到文字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美丽的景色,而当现实生活中我们泛舟湖上,抬头望云时,也一定会想到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术设计就是这样,在美术教育中,老师一定会交给大家什么是意境,什么是印象,这些艺术设计知识都来源于我们传统的文化当中。2)我们都知道“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的字写的清新秀丽,那我们就可以推测这个人亦是如此,清新脱俗,干净整齐,如果一个人的字写的歪三扭四,乱七八糟,那我们一般会觉得这个人,办事不靠谱,为人不利索。其实,绘画也是这样。我国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泼墨山水画,喜欢有禅意昂然的作品,因为他们大多心胸豁达,想要脱离凡尘俗世的干扰,隐居在那山水之中。所以,在美术设计教育中,泼墨山水画的元素无处不在,也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着的思维和行动。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在我国,以对称为美,以成双成对为佳,所以不论是在建筑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对称美。环顾我们现在生活的四周,到处都是绘画艺术设计当中的对称美,不管是包装封皮、墙体广告,还是其他的平面设计,都存在着传统的对称元素。在我国古代,人们喜欢对称的东西,喜欢成双成对的东西,尤其是在帝王之家,皇亲贵族之中,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国家在绘画艺术教育中仍然会把对称美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绘画方式和高雅的绘画水准。

三、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运用

1)相信建筑工程专业的同学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我们不说深奥的建筑学原理,就拿我们都熟悉的故宫来说,故宫就是古时候的皇宫,是皇家居住的场所。在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了上千年,所以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这也毫无保留地表现在了我国的建筑工程上。乾清宫是皇帝的居所,它的位置在整个故宫的中心线上,表示皇帝是整个国家的中心,而后宫所在的几所宫殿则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代表着后宫的身份和地位。在现代的.建筑艺术中,传统文化仍然很明显地存在,比如我们国家新盖的房子都会在房顶上放一块泰山石,“泰山石敢当”,这既是祈求平安的意思,也是建筑设计中很重要的元素。2)现在流行复古建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古香古色的旅游区,比如公园的凉亭,小区的门楼,饭店的装潢和牌匾的设计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气息和韵味。旅游区的复古凉亭往往能够让人心旷神怡,语言谦和,这都是因为在古代,好友知己往往在凉亭中把酒言欢,吟诗作赋,以文会友,所以现代设计的凉亭也会带给人谦和、温驯之感。饭店的装潢更能体现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教育中的运用,饭店想要打造什么样的气氛,就会模仿哪个朝代的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教育教学中,教师会把每个朝代的建筑风格教授给学着,也会把这中建筑风格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教授给学着,所以在饭店或游乐场所的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请专业的、受过建筑设计教育的设计师来为自己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四、结语

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潜心研究,总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传统文化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去研究和学习的。传统文化存在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总会发现美的存在。

作者:刘源 单位: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略清.浅谈中国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篇12:《传承中国》观后感

“国粹之美,美在其形,洒脱飘逸或典雅庄重;国粹之美,美在其神,气韵生动,意境幽远。”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只要一提到它,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神秘,感到崇敬。

不过随着《传承中国》这一档综艺节目的开播,我们正在慢慢揭开戏曲的神秘面纱,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承人的不懈努力,通过各个名声赫赫的专业戏曲评论人的讲解,我们不仅看到了戏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是了解到了戏曲人的伟大与艰辛,这无疑对我们继承传统,弘扬戏曲,创新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和平台。因此,秉承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重担,《传承中国》横空出世了,这个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情怀紧紧扣住了人们的心弦,牢牢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好评,一下子得到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不得不让人拍手叫绝。

我们都知道,京剧作为中国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刻体现,因此继承和弘扬京剧,已然成为了当代人的一项历史使命和民族重担。可是不可避的是,由于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咿咿呀呀的戏曲在年轻一辈心中似乎变得很是晦涩难懂,很是枯燥乏味,自然而然,人们对国粹就会敬而远之,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不甘愿静下心来去琢磨。而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国粹的传承和保护似乎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不容易了,相对应的,对戏曲文化的创新和改变也似乎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了。

而《传承中国》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它通过传递国粹的形式美和神韵美,深深触动了人们柔软的心灵,也深深鼓舞了人们的决心,带动人们想办法去留住这份美,去传承这份美,好让京剧艺术代代相传下去,辈辈流传下去。

北京电视台总编辑王珏说过:“京剧之美不仅美在舞台上,京剧无处不美。它的文学、服饰、音乐等等无处不美,只要用心去学,用心去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跟自己的审美有共鸣的东西。”

听了王先生这些话,我实在是受益匪浅,我认为京剧真的是一种传奇的存在,它的美在于它独特的唱腔,在于它鲜明的妆容,在于它靓丽的服饰,在于它优美的身段,在于它飘逸的形式,更在于它伟大的精神,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去感受它,去保护它,去创新它,去弘扬它,去传承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为一个中国人。

篇13:语言学专业本科论文题目

优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航海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

2、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3、“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

4、浅析中医五行学说一些术语的英译

5、传统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中情感美的传递

6、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为例

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翻译研究价值——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8、《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9、高罗佩《武则天四大奇案》英译之诗学探析

10、诗歌翻译中的“意、音、形”之美——唐诗《江雪》四种英译的对比分析

11、《红楼梦》角色姓名“归化”译法探究

12、论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原则

13、《越人歌》的审美再现——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

14、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中的跨文化操纵

15、“西语哲”视域下的英汉句子形态的差异及启示

16、中英文日常交际用语的差异探析

17、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18、基于图式理论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作业设计研究

19、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

20、高校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渗透和本族语文化的回归研究

21、新课改下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22、中小学英语衔接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23、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研究

24、探究基于计算机辅助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25、开元数字化平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26、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分析——以实习教师课堂为例

27、西部农村中学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的对比研究

28、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生态化研究

29、小学英语课堂激励方法的应用策略研究

30、高中英语以读促写的“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31、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语体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

32、MOOC下的中国职业英语教育改革探索与应对

33、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初探

34、西北地区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浅见

35、浅议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36、试析模块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英语词汇增长路线图理论研究

38、语法及语法教学: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D.拉森-弗里曼的语法观及语法教学刍议

39、周作人的直译观及其嬗变

40、新教学环境下的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建设分析

41、论翻转课堂模式下英语课堂提问策略的转变

42、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4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警务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44、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45、从目的论视角浅谈英文电影片名中译

46、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7、论《论语》英译中的语用充实

48、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典籍英译——以《论语》英译为例

49、英美影视作品中“神翻译”的定义及方法探析

50、电影片名翻译的跨文化解读

51、“讨论”与“演讲”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52、单词配对法对双语词汇翻译的影响

53、素质教育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开发与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54、硕士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元认知策略

55、语境中语块的加工及其影响因素——以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

56、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管见

5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58、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59、平行文本视域下的企业简介汉英翻译策略研究

60、文化差异的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英语专业文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1、简论Jane Austin 的爱情婚姻观

2、Jane Eyre's Linguistic Features

3、从《简爱》看早期女权主义的理想和追求

4、十九世纪英国小说家笔下的真、善、美

5、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观

6、批评方法之我见

7、浅谈泰戈尔的生命

8、浅谈《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作用

9、论《红字》中的道德主题

10、《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11、论霍桑《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2、象征意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特点

14、伍尔夫创作中的女权主义立场

15、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思想

16、伍尔夫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7、论夏洛特-勃郎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18、简-奥斯丁之《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达西先生之蜕变

19、论简-奥斯丁在《爱玛》一书中的妥协艺术

20、艾米莉-勃郎特《呼啸山庄》中场景要素之研究

21、The Independent Spirit of Hester Brynne in The Scarlet Letter

22、On the Meanings of Images in Moby Dic

23、Democratic Idea in Leaves of Grass

24、The Analysis on different Concept of Value in Sister Carrie

25、The Influence of Inferiority Complex on the works of Charlotte Bronte

26、On the Realistic Style of Chaucer's Canterbury Tales

27、On the Essence and Specialty of Shakespeare's Tragedy

28、从《呼啸山庄》的心理分析探索艾米莉-勃郎特的内心世界

29、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30、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之对比研究

31、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32、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33、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34、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Burns' Poetr

35、On the Fatalistic Ideas in Hardy's Works

36、A Further Study of the “Code Hero” in Ernest Hemingway's Works

37、American Slang in Catcher in the Rye

38、Different Marriage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9、A Study of the Themes of the Poems by Emily Dickinson

40、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41、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42、美国现实主义运动的特点

43、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44、当代汉语与外国的联系

45、《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46、《第二十二条军规》与黑色幽默

47、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

48、《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49、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50、A Brief Approach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igion on Literature

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

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

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

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

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

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

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

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

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

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

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

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

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

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

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

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

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

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

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

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

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

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

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

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

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

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

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

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

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

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

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

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

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

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言学论文1000字范文

英语语言学论文

社会语言学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800字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未来更加美好

中国酒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茶文化论文

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锦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汉语言学传承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