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 第1篇:《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第2篇:《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第3篇:宴包二融宅①,宴包二融宅①孟浩然,宴包二融宅①的意思,宴包二融宅①赏析 第4篇:宴包二融宅,宴包二融宅孟浩然,宴包二融宅的意思,宴包二融宅赏析第5篇:《离思》原文翻译和注释及其作者介绍第6篇:《过李楫宅》唐.王维-原文-翻译-注释第7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第8篇:赠汉阳辅录事原文翻译注释介绍第9篇:《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翻译及赏析第10篇:《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原文翻译及注释第11篇:《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原文翻译及注释第12篇:《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第13篇:《送唐明府赴溧水》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篇1:《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宴包二融宅
作者:唐·孟浩然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篇2:《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1、诗题全诗校:“一作宴鲍二宅。”此诗当是浩然开元十四年前后滞留洛阳时作(参见陈贻掀《考辨》、陈铁民(几个问题),分别载《文史》第.四辑、第十五辑)。
2、枕:临,靠近。
3、《南史·谢脸传》:“(朏)次子譓,·不妄交接,门无杂宾。”
4、风物:风光。
5、五日:宋本作“五月”,亦通。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的一种短期例假。汉律,吏五日一休沐,唐制十日一休沐,称“旬休”。此处概言休假。
6、开襟:开怀。
7、烟暝:犹暮霭。暝,日暮。迷:全诗校:“一作还。”
《宴包二融宅》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孟浩然的诗全集栏目。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3:宴包二融宅①,宴包二融宅①孟浩然,宴包二融宅①的意思,宴包二融宅①赏析
宴包二融宅①,宴包二融宅①孟浩然,宴包二融宅①的意思,宴包二融宅①赏析 -诗词大全
宴包二融宅①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萧洒。②
五月休沐归,相携竹林下。③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④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⑤
篇4:宴包二融宅,宴包二融宅孟浩然,宴包二融宅的意思,宴包二融宅赏析
宴包二融宅,宴包二融宅孟浩然,宴包二融宅的意思,宴包二融宅赏析 -诗词大全
宴包二融宅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一作宴鲍二宅
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
门庭无杂宾,车辙多长者。
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
五日休沐归,相携竹林下。
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
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
篇5:《离思》原文翻译和注释及其作者介绍
《离思》原文翻译和注释及其作者介绍
《离思》作品介绍
《离思》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56首。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原文
离思
作者:唐·李商隐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离思》注释
①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②前溪:舞曲名。晋车骑将军沈玧所制。见(旧唐书·音乐志》。歌云:“莫作流水声,引新都舍故。”
③《旧唐书·音乐志》:“《子夜》,晋曲也。晋有女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④峡云:用巫山神女事,谓神女寻襄王而不得。
⑤卓文君《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⑥《汉书·苏武传》:“常惠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⑦用“娥皇、女英”典。
⑧由:全诗校:“一作因。”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离思》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六七月由桂林北返,途经荆湘巴峡时。
《离思》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或8~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离思》繁体对照
卷539_56 離思李商隱
氣盡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峽雲尋不得,溝水欲如何。
朔雁傳書絕,湘篁染淚多。無由見顔色,還自托微波。
篇6:《过李楫宅》唐.王维-原文-翻译-注释
《过李楫宅》(唐.王维)-原文-翻译-注释
作品介绍
《过李楫宅》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58首。
原文
过李楫宅
作者:唐·王维
闲门秋草色,终日无车马。
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林下。
散发时未簪,道书行尚把。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一罢宜城酌,还归洛阳社。
注释
①李楫:《郎官石柱题名》“司勋员外郎”下列“李楫“名,在崔圆后。“揖”宋蜀本等作“揖”。李揖天宝十五载官延安太守(见颜真卿《颜允减神道碑>),至德年间官户部侍郎、谏议大夫(见<通鉴》至德元载十月、至德二载五月)。岑仲勉云:“揖,石刻从木旁,书本从手作揖,因唐人木、手两旁常通写,非据义无以为别也”。(《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第58页)
②乐道安贫:《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③宜城:今湖北宜城南,其地古时出美酒。参见曹植《酒赋》、《太平寰宇记》卷一四五。
④洛阳社:即洛阳白社。
作者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閑門秋草色,終日無車馬。
客來深巷中,犬吠寒林下。
散發時未簪,道書行尚把。
與我同心人,樂道安貧者。
壹罷宜城酌,還歸洛陽社。
篇7: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翻译以及注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注释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
篇8:赠汉阳辅录事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作品介绍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0卷第16首。
原文
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一
作者:唐·李白
闻君罢官意,我抱汉川湄。
借问久疏索,何如听讼时。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注释
①汉阳:唐沔州汉阳郡,治所在汉阳县(今武探市汉阳)。辅录事:辅翼,见李白《泛河州城南郎官湖》序。录事,唐州刺史佐吏有录事参军事。
②抱汉川循:犹言患病。
③疏索:冷落。
④投沙客:指贾谊,谓弃置长沙也。
翻译
听说你辞官而去,我抱怀坐在汉川之湄感叹。
想问问:闲静下来的滋味与在公堂听讼时有什么不同吗?
天空清幽江月苍茫,海鸥也知道你心静如水,与你嬉戏。
我倒是想起贾谊,想起他渡湘江时吊念的屈原,你也是被佞人谗言陷害。
作者介绍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卷170_16贈漢陽輔錄事二首·其壹李白
聞君罷官意,我抱漢川湄。
借問久疏索,何如聽訟時。
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
應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
篇9:《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翻译及赏析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的翻译及赏析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这两句写对妻子的深切怀念,幽长迷离的归梦和空虚无为的生活,已足够使人悲伤,何况连个同情者都没有。诗句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然而回到现实仍是飘忽无定,冷落孤独,只有这一只残灯作伴,借酒来消除愁闷。孤独之感、别离之痛、失意之悲,尽从两句道出,意境称美,诗意浓重。“惟”、“独”二字对诗人的情绪起到渲染作用;“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在为诗人坎坷遭遇痛惜不平。
出自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露如微霰下前池,风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①悠扬:飘忽无定。
②归梦:回家的梦,表示对家庭的思念。当时李商隐妻王氏住在长安。
③濩落:空虚冷落的意思。
【注释】
⑴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邸宅。
⑵微霰(xiàn):微细的雪粒。
⑶月:一作“风”。回塘:回曲的水池。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万竹:据《韦氏述征记》载,崇让坊多大竹。
⑷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唐许浑《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⑸红蕖:红荷花。蕖,芙蕖。唐李白《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朱熹集注:“离披,分散貌。”
⑹悠扬:起伏不定;飘忽。《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归梦:归乡之梦。南朝齐谢朓《和沉右率诸君饯谢文学》:“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
⑺濩(hu)落:原谓廓落。引申谓沦落失意。唐韩愈《赠族侄》诗:“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⑻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
⑼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诗:“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参考译文】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难道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定为会昌元年七月作,大致可信。此时诗人仕途受挫,暂住岳父王茂元(时任忠武军节度使、陈许观察使)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赏析】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前半部分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后半部分则是直接发抒感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宣泄出诗人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愤慨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冥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恨悲情。
此诗前半写初秋崇让宅的景象。清池前横,修竹环绕,地方可谓清幽已极。但诗中用“风”、“露”点染,立刻使之带上浓重的悲切气氛。露凝如霰,说明露重天寒。下面接着再用风加重描写。诗人把主观的强烈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所以见得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开头两句,是用环境的凄清,衬托诗人心境的凄楚。下面两句,则是借环境景物,抒发人生的感叹。“浮世”,此处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聚散”虽兼含两义,重点是在“散”(别离)上。
从诗的后半看,这里主要是对妻子而言,同时也兼指筵上之人,因为筵终席散,大家又当别去,它与下联的“灯”、“酒”,关合诗题“宴”字。诗人此前,先是给人作幕僚,以后在朝廷作小官,继而在县里为吏,后来又作幕僚,颠沛流离,东西奔波,常与妻子分离。第三句的感叹,正是诗人坎坷经历的沉痛总结。第四句上承首句的“风”,意谓:“人生固然常多分离,池中的红荷,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不用直叙而用反问,可以加强感叹痛惜的语气;对红荷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这一联“浮世”对“红蕖”,“本来”对“何事”,对仗比较自由,何焯说它是“变体”,纪昀也说“三四对法活似江西派不经意诗”(《李义山诗集辑评》),可以说是李商隐对律诗的一个发展。
上面四句是即景生情,融情入景,下面四句则是直接发抒感慨。第五句上承第三句的“聚散”,写对妻子的深切思念。“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归梦”又和“灯”联系起来,意味深长。梦自然使人联想到夜,夜又使人联想到灯。读这句诗,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幽微的灯光,好像在向人诉说诗人梦中与妻子相会的情景,比起直叙梦中思念来,意境更美,更富诗意。第六句上承第三句的“浮世”,是说因为失意无聊,只好以酒浇愁。句中用一“知”字,使酒带上人情,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坎坷遭遇痛惜不平。两句中“惟”和“独”,都起着一种强调、渲染的作用,表现出诗人的冷落、孤寂之感。失意之悲,别离之痛,郁结在诗人胸中,终于宣泄出来:“难道直到白头都只是这样下去吗?归隐嵩山之南的苍松白雪之中,才是我的夙愿啊!”中岳嵩山,是古代著名的学道隐居之地。“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诗人于无可奈何之中想到归隐山林,这只是仕途坎坷、壮怀未成的幽愤而已。
“情深”(钱良择评语),是此诗的特色。诗人将“比”“兴”这两种手法揉合在一起,用环境景物,烘托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风露塘竹之悲,触动加深了人之悲切;红荷的离披,也象征着人的别离;客中苦酒,像在悲叹一样;寒夜孤灯,仿佛也在凄惋幽思;即使是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
篇10:《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作品介绍
《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9卷。
原文
篇11:《宴别幼遐与君贶兄弟》原文翻译及注释
作者:唐·韦应物
乖阙意方弭,安知忽来翔。
累日重欢宴,一旦复离伤。
置酒慰兹夕,秉烛坐华堂。
契阔未及展,晨星出东方。
征人惨已辞,车马俨成装。
我怀自无欢,原野满春光。
群水含时泽,野雉鸣朝阳。
平生有壮志,不觉泪沾裳。
况自守空宇,日夕但彷徨。
注释
①幼遐:李儋字。君既:元锡字。见梁肃(送元锡赴举序》。
②乖阙:犹乖违,分离。全诗校:“一作乖阔。”弹:止。忽来翔:指忽然来访。
③契阔:离合,聚散,偏指离散。此处指别离情意。
④俨:整齐的样子。
⑤时泽:指时雨的润泽。
⑥“野雉”句:《诗·小雅·小弁》:“雉之朝雊(雉鸣),尚求其雌。”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89_37宴別幼遐與君貺兄弟韋應物
乖闕意方弭,安知忽來翔。
累日重歡宴,壹旦復離傷。
置酒慰茲夕,秉燭坐華堂。
契闊未及展,晨星出東方。
征人慘已辭,車馬儼成裝。
我懷自無歡,原野滿春光。
群水含時澤,野稚鳴朝陽。
平生有壯誌,不覺淚沾裳。
況自守空宇,日夕但仿徨。
篇12:《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唐.白居易)原文翻译、注释和作者介绍
《赠元稹》作品介绍
《赠元稹》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5首。古诗名句“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就是出自《赠元稹》这首诗。
《赠元稹》原文
《赠元稹》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赠元稹》注释
①作于元和元年(806)。
②七年句:白居易自贞元十五年(799)冬赴举,至元和元年为七年。
③左思《咏史八首》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④《古诗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津水,此喻指官场显位。
⑤处:全诗校:“一作要。”谖(xuān):忘。
⑥元、白订交约始于贞元末年,白氏《祭微之文》:“贞元季年,始定交分。”阑:全诗校:“一作兰。”
⑦同登科: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应书判拔萃科登第。科,全诗校:“一作第。”
⑧同署官:白居易与元填于贞元十九年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⑨方寸:心。
《赠元稹》赏析
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诗人任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诗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
《赠元稹》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赠元稹》繁体对照
作者:唐·白居易
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
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
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
之子異于是,久處誓不谖。
無波古井水,有節秋竹竿。
壹爲同心友,三及芳歲闌。
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
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
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爲同登科,不爲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
篇13:《送唐明府赴溧水》原文翻译注释介绍
作者:唐·韦应物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
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
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
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
注释
①明府:县令别称。溧水:县名,今属江苏。
②百里宰:指县令。
③邑屡迁:指所治县邑多次变动。
v氓俗:民俗。氓,农民。
⑤晏然:安宁貌。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韦应物的诗全集栏目。()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宴包二融宅》原文翻译注释介绍(集锦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