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jackp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关于少数名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关于少数名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关于少数名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关于少数名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满族的开天辟地神话
关于天地万物的来源的神话属于这一类。如《海伦格格补天》、《天神创世》、《白云格格》等均属于这类神话。《白云格格》讲述了天神的小女儿白云格格,为拯救世间生灵,偷天上万宝匣造土地的故事。白云格格掌管天上的聚宝宫,发现天神放水淹没了世间的田地,人兽鸟虫等生灵失去生存的空间,在水面上苦苦挣扎,于是偷走了聚宝宫中的万宝匣,撒到大地上。从此大地就形成了山丘和平川。善良格格的勇敢的行动,触怒了天神,派雪神冻死地上的花草,白云格格无处藏身,最后白云格格化成了一棵白桦树。这个神话不仅解释了大地山川的形成,而且塑造了一位宁死不屈的女神形象。
日月星辰的形成等自然现象的神话
解释日月星辰的来源和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神话,在满族神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天池》、《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月亮阿沙》、《北极星》等都属这类神话。《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是关于太阳和月亮形成的神话。传说刚有天地的时候。天上地下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混饨。天神的两个女儿、炼出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个小托里(神镜),并把光芒闪闪的小托里抛向天空,于是天空中出现了无数的星星。姐妹俩又拿起天神炼出来的十个又红又大的火焰托里往地上照,天空马上明亮了,地上的树、人、动物看得清清楚楚。十个火焰托里好似十个太阳在天上转,烤得地上的人和万物受不了。聪明的人砍来大树做弓,用椴树里皮和藤条做弦。用箭射下了八个火焰托里,最后只剩下两个。天神发怒了,把两个女儿分开,叫她们永远拿着托里照射。姐姐成了“顺”(太阳),妹妹成了“毕牙”(月亮)。
关于风雷雨雪等自然现象的神话,多散见于各种神话之中,很少有单独讲述它们的神话。比如在《白云格格》和《天池》中,就出现了雷神、风神、雨神、雹神、雪神等自然现象之神。
人类起源和族源神话
原始初民对人类和本民族成员的产生的解释,构成了许多神话。《天神创世》神话说,人是天神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来的。起初造了一男一女,他们婚配生了许许多多的人,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在地上住不下了,天神就把天上的一棵最粗最大的树砍倒了.接在土地的边缘上,人类沿着树的枝丫发展下去,于是世界上才有了各色各样的人。
族源神话多保存在原始宗教萨满教的神谕中,而且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说法,呈多元化。东海窝集部的神谕中说,人是从水神出水的毛孔中生出来的;牡丹江一带的富察氏的神渝中说,人是天神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野人女真部的神渝中认为生命来自大海。可以看出,这些关于族源的神话的产生,与这些氏族先人的生活环境、谋生手段,有着一定的联系。
与魔鬼斗争神话
这类神话不大集中,多散见于各类神话之中。魔鬼代表是众魔之首耶路里,他与天神及其弟子的斗争,构成了这类神话的主要内容。耶路里原来也是天神的弟子,因忌妒师兄恩都里增图,私自下界,在地下国制造了一群恶魔。最后被人类保护神和天神最小的弟子多隆贝子刺死。他的灵魂兴风作浪,不忠于天神,又无处可去,就造了一个地狱——一八层地下国。梦想打入天堂,取代天神。《天宫大战》就是记叙天神与恶神耶路里大战的故事。神话《绥芬别拉》则是描写“东海神主”绥芬别拉与黑水怪斗争的故事。
祖先神神话
满族先民的社会组织,起初是由若干个哈拉(姓氏)这种血缘组织构成的,因此每一个哈拉都有自己的祖先神。每个祖先神都对本氏族有着杰出的贡献,因此成为后来满族祭祖的对象,而且每一个祖先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神话《鄂多玛发》记录了郭合乐哈拉的第一位祖先神鄂多玛发,率领部众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理想居住地的事迹。为了纪念这位劳苦功高的祖先神,郭合乐哈拉人把他做成高一尺五六寸的人形、鹰嘴、鸭子瓜的木刻神像,用以祭祖。神话《石头蛮尼》讲述了苏木哈拉供奉的祖先神石头蛮尼的故事。故事说,石头蛮尼是一位有名的大萨满,他神通广大,除邪去病,有求必应,帮助穷苦人解决困难,为本氏族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他死后,苏木哈拉按照他的形象做了一尊石像供奉。
保护神神话
和祖先神类似,多是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保护神。这类神话重在歌颂对自然和人类起保护作用的诸神的功绩。如保护人类神恩都里增图,最古老的保护神(海神)突忽烈玛发,行船保护神朱拉贝子等等。《突忽烈玛发》是巴拉女真供奉的一位最古老的保护神,因为他生长在海里又称他作海神。突忽烈生下来时,浑身长着闪闪发光的鳞片,两只脚象鸭子爪,生下三天就钻到水里不出来。人们都说他是魔鬼降生,要害死他。但由于他有神力,几次都没害成。后来,当乡亲们有难时,他都主动帮助。他帮助乡亲们抗洪退水、引水抗旱,并率领乡亲消灭了耶路里手下的火龙群,为乡亲们重建了家园,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除了各氏族的保护神外,满族也有共同的保护神,如长白山主。长白山在满族人心目中是一座神山,长白山不仅是满族的发祥地,而且满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长白山养育了这个民族。所以,满族祭祀长白山主,长白山主就成了满族人民的保护神。但这类神不多。
狩猎神神话
千百年来满族及其先人,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民间祭祖有关狩猎生活方面的神就比较多了。如尼马察氏供奉的弓箭神多龙格格,吴扎拉氏供奉的狩猎神鄂多哩玛发,宁安吴氏祭祀的抓罗妈妈鹿神,伊尔根觉罗氏祭祀的马神绥芬别拉,都是比较典型的满族狩猎神。
《多龙格格》神话说,有一年从海边飞来一群黑大鹏,它们有铁爪钢嘴,力大无穷,生吃活人野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多龙格格在神鹊的指导下,练就了一身神箭法。最后,她用神箭射杀了黑大鹏,为民除了害。从此,多龙格格被奉为神灵。这个神话不仅歌颂了多龙格格为民除害的光辉事迹,同时也说明了满族人弓箭技艺的由来,以及弓箭对于狩猎民族的重要意义。
满族神话世代流传,其传承方式有三种。其一是文字记载流传,如满族族源神话“天女佛库伦含朱果生满族始祖布库里雍顺”,就是通过《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等清代史书记录下来的。不过,此种流传方式流传下来的神话不多。其二是口耳相传,这种方式流传下来的满族神话数量最大,也是流传的主要渠道。其三是靠萨满教流传下来的。满族及其先人自古以来信奉萨清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其宗教思想主要体现在“神谕”当中,并靠萨满世代口授传承下来。同时也有一些被记录下来,世代相传。神谕中充满了对天地万物、自然现象以及诸神的解释,这种解释就构成了满族神话的重要内容。神谕中的满族神话,比较零散,多是各个氏族对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看法。例如,满族神谕中普遍存在着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但各个氏族说法各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满族的创世神话。
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
古代
先秦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现代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围的广大地区。比如,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以及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越人的一支在今香港、澳门地区……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公元前220xx年),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史的开始。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发展中,也有一部分肥腻华夏民族或者在周边外国或边疆地区建立政权,或者入主中原,成为统治民族。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羌、东北的东胡(鲜卑、乌桓)、夫余等族都建立过自己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两晋的短暂统一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23个政权。其中匈奴族建立过前赵、北凉、夏3个政权;鲜卑族建立过代、北周、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等政权;羌族建立过后秦;巴氐族建立过后汉;汉族建立过前凉、冉魏、西凉、后蜀、北燕5个政权。隋唐后,经五代十国到宋、辽、金,中国又一次经历割据,形成各民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后与契丹族的辽、女真族的金朝对峙等。此后,蒙古帝国在蒙古高原兴起。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灭宋,入主中国。
元朝在内地和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系。满族建立的清朝,早期曾抗击沙俄、英国等殖民主义在中国东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卫了国家早期的统一。综观中国的历史,虽然政权有分有合,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基本趋势。
近代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各族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有壮、瑶、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僳僳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进行斗争。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数民族,如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以及著名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等都是壮族。
鸦片战争后,沙俄强占我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军和法军分别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区,激起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和西北、西南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积极组织抗战,英勇抗击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使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团结和统一。
在 “五四”运动时期,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刘清扬等分别参加领导天津爱国运动和京津地区学生的联合会运动以及上海各界联合会的联合行动。后来,马骏、郭隆真等都加人了共产党。水族的邓恩铭参加领导了山东济南的爱国运动,后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蒙古族的多松年、乌兰夫等加入共产党,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白族的张伯简、徐克家等于20xx年代加人共产党,并分别参加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和广州起义。壮族的韦拔群建立农民协会,在广西开展革命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开展革命工作,并与韦拔群于1920xx年领导发动“百色起义”,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七军和第八军。在新疆,党领导各族人民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维吾尔族进行反帝斗争。红军长征期间,沿途各族人民群众为红军带路、传递情报、买粮运粮,还积极参加红军。
在抗日战争时期,朝鲜族人民先后有十几万人参加抗日战斗。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冀中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曾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族人民与兄弟民族一道,于1947年创立了内蒙古自治区。
现代
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间,内蒙古骑兵歼灭国民党军队2万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发动著名的“三区革命”。各地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各族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篇2:少数名族谚语
少数名族谚语
种成的麦,锄成的秋。
头伏萝卜,中伏芥,末伏种好蔓菁菜。
四月芒种才搭镰,五月芒种不见田。
水草肥美的地方鸟儿多,心地善良的人朋友多。
谁有亚麻的种子,谁就有自己的衬衫。
秋后犁地不带耱,不如家里坐。
七月半栽如蒜。
牛过谷雨吃饱草,人过芒种吃饱饭。
母亲的`宝贝是子女,好汉的宝贝是志气。
麦争日,秋争时。
麦没二旺。
麦黄种豆,豆黄种麦。
麦过小满自死。
立秋前三日不早,立秋后五日不晚。
骏马吃饱后仍回到木桩上,高空飞翔的鹰仍落到石崖上。
旱不死的谷,饿不死的猪。
谷三千,麦六十,豌豆好的只八颗。
谷间一寸,等于上粪。
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
篇3: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吃元宵
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元宵又叫“圆宵”、“圆子”,南方常叫“汤圆”、“水圆”,宋人因见其煮熟后浮于水中,称之为“浮团子”。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实在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再看元宵的品种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实心的,无馅,下在烧开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枣、桂花、桂圆等物。南宋时开始有了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大概是较早的有馅元宵。其后,元宵馅又有甜咸之分。甜馅一般用白糖、红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馅多为荤馅,单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卢氏杂说》里的“油炸追子”其实就是一种油炸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丰富了,不少人甚至开始了中西结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为元宵馅之一。
闹元宵
鳌山灯杆、火树银花,这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也最能概括此节的活动,即张灯、放火。张灯、放火是元宵最主要的节俗活动,其余观灯游赏以及社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引申而来的。最初的灯是单纯、静止的,它不能运动,也较少装饰,并且多是单个独立的。其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装饰最先迈出步伐,灯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饰。
元宵节是一个有着两千余年传统的节日,其节俗在当今中国仍然相当盛行。现在,每届元宵前后,无论乡村还是市镇,人们都要张灯结彩,观灯游赏,烟火也多是必不可少的。当代元宵节除灯火之外,更为突出的活动是各种社火,诸如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腰鼓、扭秧歌、海外华人居住区也是年年搬演、盛行不衰。元宵节,正可以算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离不开“闹”,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的活动叫“闹元宵”,仿佛不闹就不成其元宵节。元宵之闹,除了花灯烟火、百戏社火的装饰、点染之外,最突出的怕是人多。从元宵节俗形成不久的年代的那些文字记载中可知,当时元宵观灯游玩的人们已经是忘记肩摩踵接、街填巷塞了。
说闹,又不能不摆摆戏。大戏闹,小戏也闹。当台子上载歌载舞、团花簇锦旋转起来的时候,不能不闹。
闹又自有其价值在。中国人比较欣赏闹中取静的本领,所以对“大隐在城中”要比“小隐在山林”多几分敬慕。其实春节之闹、元宵之闹、社火之闹,也都有闹中取静的意义。
同时,人们认为这样闹了,生活才有意思。因此,它是一种生活的补充,是添加剂、染色剂,有了它,生活才充实,才祥和,才五彩缤纷。甚至可以说,这闹是理想生活中的一部分。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当晚称元宵,故也称“元宵节”,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有举行一些活动来庆贺。因一地的风俗是由一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故潮汕地区元宵节也就出现了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的习俗。
吊喜灯
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侗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叮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侗,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在旧社会,潮人攀比心强,死爱面子,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注重办丁桌,并以办得体面为荣。即使是贫困人家,为了不失面子,便四处借钱,造成负债累累,或者是忍痛卖了哥哥,将所得之钱银用来应付沉重的办桌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阿细卖阿大”这一俗语的来历。解放后,由于时代的前进,思想在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
篇4: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名族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由此说明,各民族无论是保持还是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各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对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就意味着对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的践踏。我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刑法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其实质就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
二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每个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往往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看作是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轻视,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歧视。因此,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那怕是出于开玩笑,都容易刺激以致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三是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来表现的。许多民族往往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很多是以唱山歌和讲故事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在群众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常用具、衣饰、建筑、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民族风俗习惯上的千差万别,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更多的优秀作文素材推荐参考:
高中材料作文的写法
高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故事素材:三只兔子不可追
篇5:介绍少数名族的作文
介绍少数名族的作文
介绍少数民族的作文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连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他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以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也就是祝人们步步高升了。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高山族:“围湖
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连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他的衣服放在空位上,以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也就是祝人们步步高升了。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
篇6: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少数名族》
中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少数名族》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祖国、团结少数民族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请幼儿了解自己的民族。
物质准备:flash课件、课件、《爱我中华》磁带、少数民族头饰、民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坐飞机去旅游好吗?“呜”开飞机!我们的飞机来到了新疆的上空,飞机慢慢降落,大家下飞机,轻轻地坐下。(出示中国地图画面课件。)展开。
(一)认识维吾尔族。
1.(师戴维吾尔族帽。)大家好:我是维吾尔族的导游,欢迎大家到新疆来观光旅游。
2.演示课件:
(1)你们了解维吾尔族,了解新疆吗?
(2)他们在干什么?(跳舞。维吾尔族喜欢跳舞,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维吾尔族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款式的?(都戴小帽,女的穿黑色坎肩、长裙、男的穿对襟长袍。)
(4)新疆有什么特产?(哈密瓜、葡萄、葡萄干)
(5)维吾尔族人在干什么?(弹冬不拉、吃羊肉串、摘葡萄)
(6)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听说我们来旅游他们正跳舞欢迎我们呢!我们一起去参加吧。(大家一起学跳新疆舞蹈。)丰富词汇:亚克西。
(7)过渡:今天,大家在新疆的旅程就结束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二)认识蒙古族大家坐飞机来到内蒙古大草原的上空,飞机慢慢的降落。大家轻轻下飞机坐下,我去请一个蒙古的导游。
1.你们对蒙古族了解吗?(蒙古族生活在内蒙古。)
2.演示课件。
(1)他们在干什么?(拉琴、跳舞)(丰富蒙古包、马头琴。)蒙古族穿什么样的衣服?(头上扎头巾、穿斜襟长袍、穿靴子)
(2)蒙古有什么特产?(羊毛、棉花、织成的毛巾、围巾)
(3)蒙古族的人在干些什么?(喝奶茶、剪羊毛、牧马)蒙古人不但牧马牧羊,他们还喜欢一项运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摔跤)
(4)摔跤比赛。
刚才我们参观了新疆,认识了维吾尔族,现在我们又来到了蒙古,认识了蒙古族。我来考考你们“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人都喜欢干什么?”(跳舞)我们中国有许多民族都是喜欢跳舞、唱歌的。那些民族舞、民歌非常的优美。
(三)丰富各个民族。
1.你们是什么民族的?(汉族)丰富: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还组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这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都是少数民族。
2.你们还听说过那些民族?过渡:我们行程的最后的一站就是民族村。
3.参观民族村(放课件)教师讲解。
4.参观民族娃娃展厅
(1)你喜欢哪个民族娃娃?为什么?
(2)介绍傣族、傈僳族、彝族。他们的服装非常精美,手工制作,身带银饰。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生活在一起,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结束
在另一个展厅里,我们为游客准备了许多民族头饰,请大家自己选一件,扮演民族娃娃。
(放音乐《爱我中华》)现在我们都成了民族娃娃了,让我们团结起来,跳一支团结舞。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各环节衔接合理,一环紧扣一环,条理清楚,活动效果明显,每个孩子们都能注意力集中,对活动感兴趣,但教师的提问语有欠妥的地方,有些提问没有意义,可直接开门见山地讲给孩子们听,教师的肢体语表现力再强些效果会更好。在今后我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语言逻辑能力及肢体表现力。
篇7:中国药科大少数名族骨干计划考生签订协议通知
中国药科大2011少数名族骨干计划考生签订协议通知
各位考生:
根据有关精神,录取为“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需要签订《定向协议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定向协议书》请下载本通知附件;
2、该协议需要考生本人、定向单位、学校三方签署,一是三份原件,请考生下载签署后请定向单位签字盖章,并于6月5日前将三份原件寄到我校研招办。(地址为:南京市童家巷24号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部招生办 邮编210009)
3、我校签字盖章后将于6月15日前返还考生两份。
4、不签订该协议者,暂时不寄发录取通知书。
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部
5月20日
篇8:朝鲜族传说故事
朝鲜族是我国的少数名族之一,下面是下辈子整理的关于朝鲜族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朝鲜族传说故事一:阿里郎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村子里有个叫诚芙的容貌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还有一个叫李郎的身体魁梧、纯朴勇敢的小伙子。他俩从小给恶霸地主裴坐寿当长工,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可以说, 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浸满了苦水。随着年龄的增长,朝夕相处,渐渐在他们心田里滋长了爱情的萌芽。可是,在那黑暗沉沉的年月里,在地主的魔掌下,哪还敢谈情说爱啊!有道是,花有结果时,人有结姻日。李郎和诚芙终于征得了双方父母得允许,准备选择良辰吉日举行简单的婚礼仪式。
说起来,真不巧。那年,遭受罕见的水灾,长工们给地主裴坐寿侍弄出来的好端端的庄稼,一夜之间荡然毁尽。这下,长工们的生活更是艰难,饿的饿死,累的累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地主的残酷压榨,激起了长工及全村屯人们的怒火。不久,一场反对地主压迫的暴动兴起。这时, 逃窜在外的官吏们一边向朝廷呈报求援,一边勾结外地地主、一边调兵遣将,把农民起义军层层包围。在侥幸突围出来的一部分人中有一对年轻的男女, 他们就是李郎和诚芙。 这一对比翼鸟终于甩掉了追敌,来到了水落山这一深山老林里。
他们在一座阳面的立岩下搭起草棚来栖身。然而,对地主阶级有深仇大恨的李郎, 即使在蜜月中也没有止息他胸中燃烧的怒火。 为了重新发起暴动,还没有来得及度完蜜月,他就离开心爱的诚芙。这天俩人并拳合掌,庄严地对天誓约:隔期百天,在此重见;一言为定,至死不变!有道是“蜂儿离不开花,鱼儿离不开水。” 当李郎翻下南山岭时,后面传来女人抽泣的声音,一会儿,抽泣声又变成了歌声: 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哟, 阿里郎 翻过那 高高山岭。 重重山 层层云路难行哟,怎么能 陷情网 阻郎壮志? 飞云啊 随郎君 捎我爱哟, 但等那 凯旋日 鸳鸯喜鸣。 这歌声字字句句像一把把利刀搅着李郎的心,又像一阵阵号角鼓舞着李郎前进。 送走了李郎, 诚芙孤身一人留在水落山重,天天盼望着丈夫发动暴动成功,憧憬着团圆的幸福未来。 她凭着野菜山果艰难地支撑着度日熬夜。一天, 地主裴坐寿的儿子裴相道领着几个随从驾车进山来打猎。傍晚,他们拎着猎取的兔子哼哼呀呀地唱着山歌下山来。在一池泉水边, 看到了汲水的诚芙。裴相道被诚芙的美貌迷住。自此他天天以打猎为名独自骑马出入水落山。 这家伙拿了上千万的金钱想收买她,可诚芙连颦都不颦一眼。后来,他听说她的丈夫是暴动的主谋者李郎,就慌称她的丈夫早已就义,让她趁早死了那份心,诚芙心里认为李郎不会牺牲,还是不肯。 裴相道以李郎造反有罪为借口对她施加淫威,可诚芙依然缄口不语。裴相道恼羞成怒, 扬言要告官府把她从山上轰走。 她迫于无奈,曾想以死来拒绝, 可为了与丈夫的百日之约,诚芙想出了一个主意说她要等到丈夫李郎祭日后才许身给他。 到了夫妻重见之日。李郎率人砸碎衙门, 斩除了那些贪官污吏。这正好赶在约期之日, 这天诚芙一早就忙碌起来,用野菜做了各种新鲜菜。然后,穿上褴偻但很干净的衣裙, 只等心爱的人到来。无耻的裴相道也拄着棍, 朗朗跄跄地爬了上来, 蹭在草棚边。 李郎和诚芙约会之时,草棚底下传来了“吭吭” 的干咳声。李郎看到一个肥胖的男人。 他认为诚芙破约变心了,李郎杀死裴相道之后,转向诚芙愤愤地说:“怎么? 这功夫都耐不住?” “ 不,你听我说……” 诚芙心里一酸,一时哽咽说不出话来。是阿,这白天里的遭遇,三言两语怎么能说清呢?倔强的李郎却理都不理,悻悻而去。 此时的诚芙恨不得把心掏给他看。她“扑” 跪在地上痛哭着: 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哟, 阿里郎 翻越过 高高山岗。 郎君你 弃我走 好狠心肠, 走不上 十里路 脚底生疮。 阿里郎 阿里郎 阿里郎哟, 阿里郎 阿里郎 高高山岗。 郎君你 听我言 先别急走, 走不过 南山岭 就要回返。 …… 这歌声整整一夜回响在水落山,直到清晨才停止。歌声的突然停止,也止住了李郎的脚步。 当他想到诚芙一向忠贞守节、纯朴善良, 决不是放荡的淫妇时,李郎自责地转回了脚步,可是他却发现诚芙浸泡在血泊中。原来,诚芙悲痛之余,用刀尖对准心窝扎下。李郎后悔莫及,把诚芙葬在草棚底下, 猛地拭泪抬头,毅然走向复仇的道路。 从此后, 不知哪位过客给这个山岭起名为“阿里郎苦界” , 把诚芙唱的那首歌称为“阿里郎” (我离郎), 使之流传至今。
朝鲜族传说故事二:朝鲜族吃冷面的传说
朝鲜族自古有在农历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俗。说是这一天吃上长长的冷面,就会长命百岁,故冷面又被称作“长寿面”。
相传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厌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飘降在长白山天池。她们戏水为乐,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正月初四这天,最小的仙女在淋浴时,突然发现一个白衣秀士走来,急忙上岸了衣裳躲避。就在这时,一只大鸟突然从天而降,衔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鸟大吃一惊,抛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却不偏不倚地飘落在仙女身上。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宾,她们精心调制了冷面请秀士品偿。秀士从没吃过如此美味的面条,便向仙女们讨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孙。秀士活到很大年龄,并且子孙满堂,他所传授下来的冷面便被称作“长寿面”。于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吃“长寿面”就成了朝鲜族的传统习俗。
★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
★ 春节的故事传说
关于少数名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通用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