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zyfwy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课堂语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 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 、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 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 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 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 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 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 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教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 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 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 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 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 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 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 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 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 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 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 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 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 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 ”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 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
[1] [2] [3] [4]
篇2: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
课堂语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业务修养,是关系到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 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 、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 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 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 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 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 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 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教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 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 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 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 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 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 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 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 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 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 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 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 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 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 ”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 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 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 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 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初上讲台,不注意这一点,往往 给人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 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 ,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 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 。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 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 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 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 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 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 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 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 的光彩。
为了使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 ?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 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 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 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 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 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 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 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 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 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 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北京三中朱尔 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一课中,她在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忧国忧民思想 ,以及他最早接触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光启之死的细节 ,她说徐光启71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据说只有白银10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 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人 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定的话语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 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 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 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 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 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 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 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 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 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 人表了一个态:“若雅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 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 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 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 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 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 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 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 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 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 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 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 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 几条: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 ,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 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 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 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 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 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 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 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第三,要提高文学修养,掌握较为丰富的语汇。例如,多读一点原始资料,翻一翻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文艺 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要在表达的技术上下点功夫。譬如什么地方用快速而又轻松的语调大珠小珠落玉盘地叙述;什么地 方要放慢语速做到一字一句都落到学生耳朵里;什么情况用反问句;什么情况“暂停”,以便酝酿气氛,培养 感情,或者留下一个细嚼缓咽的时间以使学生舒展开他想象的翅膀……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平时进行一些自 我训练,功夫到家了,语言表达能力就能逐渐得到提高。
(作者系北京市28中特级教师)
篇3:学习《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体会
学习《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体会
学习《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体会正文:教学艺术为你保驾护航-----学习《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体会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机智、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功力,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并引发学生强大的美感,使之沉浸并陶醉于其中。是教学艺术为教学活动保驾护航。所以,这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从教十四年,我一直奋斗在教学一线,努力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品尝到了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做到把自己无私的爱奉献给每个学生,只有对学生倾注无限的爱,才能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老师的爱就像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田里,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尤其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从不歧视,总是能从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鼓励他们。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我深深感到教师只要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献出爱心,一定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师要出色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必须积极探索和掌握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艺术;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增强改革意识,勇敢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一个现代教师仅仅满足于学校里所学到的一点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的知识像一股清泉,不断更新,永不枯竭。积极参加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硕果累累。一个称职的教师,内在的学识品德和外在的言表风纪都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一个教师,不但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同时以自己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品行,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的身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既佩服我的学识,又佩服我的为人。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教过的学生形形色色。有的学生家里生活困难,我就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有的学生学习吃力,我就在业余时间单独辅导;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我就会找他谈心,帮助他树立自信;有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就给他讲道理,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只有教师热爱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主动热情地帮助学生,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教师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塑造人的工作是最难的,也是最快乐p最幸福的,因为当你走进学生心灵的时候,这一颗颗充满青春活力的心就会给你快乐p幸福和力量。以《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为自己树立方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让教学艺术为教育导航。篇4: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教学方法
探讨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教学方法李琳莉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高职院校中,为了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教学
一、课堂理论教学方法
在课堂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资料主要为教材,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探索其理论教学方法时,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实施双向交流,使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就趣味教学法与比较教学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1.趣味教学法
所谓趣味教学法就是指通过生动的语言或者丰富的画面以及相关的实例,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这种方法可使知识的讲解更为简单和通俗易懂,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下面文章就以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理论课的教学为例,就这种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1)趣味环节的设计。学生在初次接触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时候,面对程序语言中大量的语法规则、符号以及变量等,可能会觉得很枯燥与抽象,对知识很难掌握,甚至还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趣味教学法时,教师首先应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和轻松的学习环境,从以往学生被动学转变为学生主动学。
(2)学习趣味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讲解新语言语法规则之前,可事先利用多媒体软件来向学生演示相关的程序,接着再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3)学习兴趣的诱导。在讲解重难点内容时,教师应该一环接一环地来提出问题,在进行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讲解的时候,教师可诱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关于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定义或者计算机选择结构程序的设计等,通过学生自主来解决问题,增强其自信心,同时在该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活跃其课堂气氛。
(4)学习情趣的扩展。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资料,利用自己所学理论来指导其阅读。
2.比较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抓住课程的难点与重点,便于学生对要领知识的掌握,增强其学习效率。其做
法为:
(1)使用比较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将概念引出,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2)通过横向比较工作原理、编程方式以及应用场合等各方面的内容,突出该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堂课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法
按照高职院校各项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课教学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参观、访问,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这种在实践过程中,结合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教学方法就叫做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教学实施阶段与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定目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任务以及不同专业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特点,从这些情况出发,明确每次实践教学的目标。
(2)精心选点。为了使实践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在教学之前,应该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及了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或者单位来实施实践教学。
2.实践教学实施阶段
待所有准备工作做完后,按照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以及课程内容的具体需求,组织学生到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1)让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2)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任务流程以及专业技术等;(3)了解企业工作简况与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尤其是企业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内容;(4)让企业部门经理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同时开展相应的座谈会,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3.总结阶段
在实践教学方法结束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同时还应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将实践教学总结写成报告,从而强化其实践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
参考文献:
[1]孙琪,王萌。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江科技,2010.
[2]马红。“商品学”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0.
作者简介:李琳莉(1983-),女,广西岑溪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药用菌栽培技术等研究,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艺术理论读书心得
★ 教育教学理论
★ 教学理论学习心得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与实践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