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玫瑰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目录书目,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目录书目,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篇1: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目录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经教育部1982年批准成立,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研究所之一。首任所长何善周教授是国学大师闻一多先生高足,次任者相继为著名唐史和古文献学家吴枫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家刘乾先教授、古典文献学专家韩格平教授,现任所长为东北古民族与古文献专家李德山教授。
所内设有中国古典文献、历史文献研究室、资料室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编辑部。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均具有博士学位。编辑及教辅人员3人。
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古文献学、文献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文献、中国古代语言、文学文献,佛教道教文献,东北地方古文献及历史文化等。资料室藏书二万余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创刊于1983年,由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资助出版,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入选为“CSSCI(扩展板)”。
所内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两个硕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有导师5人,其中曹书杰教授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学硕士点有导师4人,其中李德山教授为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自1982年设立以来,长期为东北地区仅有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多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0名,是中国古文献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建所以来,先后承担了“岭南遗书丛编”、“八旗通志”、“东北亚与东北夷”、“东北古民族与东夷的渊源关系”、“商代民间信仰研究”、“魏晋全书” “中国古佚书综录”、“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中国古朝鲜族研究” 、“中华大典?文献目录典?目录综部”“汉文化东传与东北 社会变迁”“唐宋落第士人群体研究”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籍知识手册》《东北古民族与东夷渊源关系考论》《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等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整理出版《魏晋全书》、《中国儒学通典》《中国道学通典》《中国佛学通典》《榴花梦》《韩非子选译》《园林说译注》《二十二子详注全译》等古籍20余部,编辑出版《简明古籍词典》《中国古文献大辞典》《中国古籍整理研究论文资料索引》《中华文明实录》等工具书10余部,自编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多部。
联系人:姜学峰 联系电话:85099796
篇2: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目录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学科于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定为世界史博士点重点学科。,世界中古史所成立,是我校历史学世界史学科教学和研究机构之一。在我国世界史著名学者、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博士生导师朱寰教授的领导下,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和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完成系列性国家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即:中古时期世界各国历史,其中包括英、法、德、意、俄、日本等国别史断代史及专门史,特别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比较研究。本所现有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7人:教授3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3人,外籍专家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有博士学位者5人。本所研究人员精通现代英、德、俄、日语等。迄今已培养博士22名,硕士54名。本所科研成果显著,朱寰先生主持的《亚欧诸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朱寰先生主编的著作《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定为历史学科研究生教材。本所研究人员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主要学术专著有《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修道院的变迁》、《权力之争》、《现代化的第一基石》、《演进的诗化人学》、《信仰权力利益--基督教布教与日本的选择》等。
联系人:高化成 联系电话:85099063
篇3:东北师范大学城市环境科学学院目录书目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是在原地理系、环境科学系的基础上于初合并创立的.。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3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6人。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拥有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下设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与区域规划、湿地科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建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还设有课程与教学论(地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土地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学、湿地科学等11个硕士招生专业。目前在读的研究生5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32人,博士研究生178人,留学研究生5人。
近5年来我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项目总经费2425万元。近三年来,在SCI检索的期刊、《地理学报》、《环境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83篇、出版学术专著35部。
我院现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现有多媒体教室、自然地理实验室、区域开发信息工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房等设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学院设立“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修复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等研究平台。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瑞典、芬兰等国家的大学及有关研究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关系。
联系人:刘玉辉 联系电话:85099994
篇4: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目录
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的硕士点建于1978年,现有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点世界史的'三个专业方向:两河流域文明及楔形文字文献研究(亚述学),古埃及文明及象形文字文献研究(埃及学),西方古典文明及希腊、拉丁文献研究(古典学)。这些研究古代世界三大文明的专业在国内和亚洲处于领先地位。增加了(外国)历史文献学专业,以加强和国际学术界接轨和增加主攻古文字的研究方向。研究所每年出版一期我国唯一的亚述、埃及、和古典学英文学术杂志《古代文明》杂志,出版了英文专著十多部。1986-2002,我所教师六次在巴黎、哈佛等地举行的国际学术大会上宣读论文,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我所还常年聘请多位国外专家用英语讲课并指导研究生,学生论文多用英文写作。研究所和国际著名学府多有学术来往,在读生和毕业生有硕士课程转博士学位课程和赴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机会。博士学位毕业生多在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并获得中外博士学位的教授和外国专家组成,国内博士均有国外访学经历。我们的科研方向和国际接轨,成果丰富,共发表学术专著十多部,在《美国东方学会杂志》、《历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尊重人格,力求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课外生活丰富多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锻炼兴趣和公平竞争的行为准则,开展文艺活动,培养对艺术音乐美的爱好。古典所图书馆拥有世界各国发行的有关专业图书和杂志,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古文明研究专业图书馆之一。图书馆和学生电子计算房全方位对学生开放,我们欢迎有志青年到来和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古代文明的奥秘。
联系人:刘燕 联系电话:85099744
篇5: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招生目录书目
生命科学学院是由生物系、生物工程系、细胞遗传研究所、草地生态研究所、实验中心、电镜中心等组成,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设备以及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和教学队伍。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二人,教授、副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35人和一批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青年学术骨干。
生命科学学院包括生物学、生态学和草学三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二级学科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草业科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其中细胞生物学和生态学被列为首批国家“211”重点学科。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实验中心,是国内有重要地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经过60多年的学科建设,学院在植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基因工程制药、草地生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比较神经生理学、多糖生物化学、大豆育种、鸟类生态等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影响和特色。近五年来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攀登计划”专项课题、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
生命科学学院热诚欢迎全国各院校有志学子踊跃报考我院研究生。
联系人:孟祥锋 联系电话:85099590
篇6: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招生专业目录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全国最早的体育科系之一,6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依靠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先后有杨钟秀、杨瑞雪、程国庆、林笑峰等一批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我院任教,涌现了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理论思想及相关科研成果,为新中国的体育教育带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4年起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先后建立起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992年,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发展学科。获得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被评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是东北地区最早出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1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全部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教授16人,副教授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4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及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原理与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研究旨在运用现代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与相关学科相交叉,进一步揭示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中的控制规律,为体育科学化教学、训练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尤其在冰雪运动、篮球和田径等传统项目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上拥有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本专业具有稳定的科研方向和高层次科研梯队,重视对外学术交流,长期与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体育科研院校系所进行课题合作研究。近年来本专业研究硕果累累,并成为东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和特色发展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健康原理与方法、体育发展史、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等5个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是我院在国内最早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本专业依托东北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生物学、史学、文化学等综合学科优势,旨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教学与训练的心理规律、学生体质健康原理与方法、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开展研究。在学院领导和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培养下,近年来本专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12名博士学位教师。本专业未来重点将集中于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领域,将在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等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特色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主要包括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等研究方向。本专业旨在密切联系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积极开展基础性实验研究工作。本专业具有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专业实验室面积达98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合计800万元,并长期承担国家体育总局的冰雪运动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研究,已完成通过两项部级鉴定。近年来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专业已拥有特色的科研方向,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包括中华武术发展史养生与太极拳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武术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等4个研究方向。本专业重点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开发与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等课题。本专业目前拥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一支较强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近年来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课题,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是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包括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体操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篮球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排球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和速滑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等5个研究方向。本专业是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是学院较早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之一。旨在研究学校体育中课程、教学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在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与已完成和正在进行多项课题合作研究。目前专业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形成一支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未来将重点开展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相关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联系人:覃晓红 联系电话:85099598
篇7: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研招目录书目
传媒科学学院是20初由原广播电视学院和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合并建成。广播电视学院前身为电化教育系,创建于1983年,是全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系,撤系建院;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的前身为图书馆学系,创建于1960年,20撤系建院,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图书馆学教育单位之一。学院下设五个系:教育技术系、图书馆学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和广告学系,六个研究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信息研究与咨询中心、龙师传媒研究中心、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媒介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指导教师35人,其中教授12人。在校本科生1100人,硕士研究生410人。教育技术学、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5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教学、实验和科研条件优良,配有大型演播厅、虚拟演播室、电视编辑室、非线性编辑网络实验室(二台教师机和40台学生机)、数字录音室、播音主持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具有可供80人和120人使用的.两个大型计算机房,投资100万建设的广播摄影实验室、平面广告实验室、电子广告实验室(有60余台高档苹果电脑及配套设施)。学院的专业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实践平台。
近五年来,传媒科学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二十余项,获省部级奖励二十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二十余部,年均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国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
联系人:杨玉娟 联系电话:84536313
篇8: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招生专业目录书目
1948年10月,原长春大学、长白师范学院并入东北大学后,创建了东北大学自然科学院物理系。1950年东北大学自然科学院物理系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撤系成立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师范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电路与系统、核技术及应用、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和光学8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学一级学科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二级学科具有博士授予权。学院设有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建)、理论物理研究所、辐射技术研究所、静电技术研究所、先进光电子功能材料研究中心、应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和物理学科教育研究所;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物理实验》杂志。
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专任教师66人,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8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学院在读本科生6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4%,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7%,40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47% 。
物理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配备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417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2000余万元,拥有包括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微区拉曼光谱仪等在内的一批先进实验设备。学院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拥有包括世界权威性杂志在内的中外文期刊500余种,供全院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使用。
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尤为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实验动手能力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其中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以61届毕业生陆家曦和84届毕业生中科院院士孙昌璞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术交流频繁,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邹广田院士、汪尔康院士、孙昌璞院士等著名学者为客座教授。近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5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其它省级奖励20余项。学院在教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撰写出版了一批优秀教材;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和教学仪器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多位教师获得宝钢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
联系人:王永辉 联系电话:85099666
篇9: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研招目录书目
计算机学院前身为数学系计算机研究室,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1985年,建立计算机科学本科专业;198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在计算机科学系的'基础上组建计算机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3个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9人。现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学院共有本科生63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72(175)人。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和实验条件,设有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微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等多个实验室,可以满足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近30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省部委级攻关项目和重点项目近10项,并完成了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开发。出版专著及教材6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重点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检索收录的论文130余篇。
长期以来,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丹麦等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出国留学与培训项目开发、教师的合作研究等学术活动提供了畅通渠道。
联系人:王星 联系电话:84536338
篇10: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招生专业目录书目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前身为化学系,始建于1949年10月,现由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多酸化学研究所、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化学教育研究所、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七部分组成。化学学院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7个: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至今,已有2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余名博士毕业生,有的`在国外大学做博士后,有的在国内著名大学任职。近年来,我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约2000余万元。自2005年至今在国外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其中近千篇发表在SCI检索杂志上,被国际同行在著名学术论文中多次引用。特别是在多酸化学研究、功能材料化学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优势与特色。现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多酸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我院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32人,副教授2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74人。是一支以博士学位和博士后人员为主体的科研梯队。其中,多数指导教师具有出国留学或合作研究的经历,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同行学者间保持着学术交流与合作。本学科为东北师范大学重点支持发展的学科。
指导教师:
无机化学:*王恩波、*许林、*彭军、*陈亚光、*刘术侠、*马建方、贺庆林、*龚剑、*王晓红、*李斌、罗芳、*李阳光..,*张宏(第二专业),鹿颖 ,秦超 ,王永慧 李光哲 杨进 李顺利 厉风艳 刘莹莹
有机化学:*刘群、杜锡光、赵宝中、p允、*朱东升、李建新、*王芒、*张前、*梁福顺、*赵玉龙,*毕锡和 徐显秀 李兴奇
物理化学:*王荣顺、*苏忠民、*张景萍、*付强、孙闻东、*陈彬、刘景林、潘秀梅、*仇永清、邢艳、于敏、颜力楷、孙世玲、*王新龙,牟忠诚,*王春刚 谢海明 杨过春 孙昊 张珉 徐红亮
分析化学:*郭黎平、*郭伊荇、尚庆坤、*张宏、王胜天、朱东霞、朱连德、杨丽、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张景萍、邵长路(第二专业)、*仇永清、*吕长利、*王广、*陈莉,邓明,孙海珠
材料物理与化学:*苏忠民(第二专业)、*许林(第二专业)、*龚剑(第二专业)、潘秀梅(第二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化学):*郑长龙、*王秀红、周仕东 姜鹏
注:姓名前加*号的为博士生导师
联系人:张鹏 联系电话:85099667
★ 经典古籍《史记》
★ 目录范本
★ 古籍基本知识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目录书目(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