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hllgoo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描写中秋记忆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描写中秋记忆的散文,欢迎阅读借鉴。
篇1:中秋散文:中秋记忆
中秋散文:中秋记忆
说起过中秋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我小的时候。
那时,乡下人的生活还很艰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加起来也吃不到五顿纯粹的白面馍馍。当时,人们长年赖以果腹的粮食就是玉米和高粱,一年里还要吃上半年的蒸红薯。偶尔,家里来亲戚了,母亲才肯打开上锁的面柜,从里面甚是不舍地提出那一小袋儿面粉,或是烙饼,或是包饺子来招待客人。而我们这群孩子,只有等客人抹嘴儿吃完了,才允许扑上桌子享用一下客人剩下的残羹剩饭,有时,为一块烙饼的争夺还要兵戎相见,让坐在一边喝水的客人看着笑话。
那个年月,母亲每天给我们端上饭桌儿的都是老三样:棒子面儿窝头、贴饼子、蒸红薯。为这,嘴馋的老兄弟总是咧嘴抹眼儿地在饭桌上闹食。我的童年,家里那张裂缝瘸腿儿的饭桌上能够摆上填饱肚子的食物就算是好日子了。更多的时候,每到春荒时节,家里的粮食便告罄了。为让一家人能够活下去,四处借粮和采摘野菜便成了父母的头等大事。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听到父母在黑夜里长吁短叹声。
生活艰难,日子过的就不是那么甜美。在拮据者眼里,那些节日是给富人们借题享受用的,穷人的日历中没有节日。
每年的中秋节到了,看到殷实人家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块自来红月饼,馋涎欲滴地盯着人家有滋有味儿地咀嚼着嘴里的月饼,我的心里羡慕极了。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来,我现在都想抽上自己几个嘴巴解恨呢。
我们家里孩子多,父母手里没钱给我们买上毛八分钱一块的月饼,让自己的儿女感受一下中秋的滋味。每逢八月十五这天,虽然母亲很是为难,但总要千方百计地让她的孩子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过上中秋节。生活最艰苦的那几年,母亲再吝啬,也会从面粉口袋里舀出两瓢面粉和好,把一捧花生仁儿或是核桃仁儿在锅里炒熟,擀碎后和红糖掺和匀实。都准备好了,把面团揪成一个面剂子擀薄,把自制的馅料包好后摁进事先借来的桃木刻子里,挤压匀实后磕倒在面板上,一个外形好看的小饼子便成型了。直到把所有面剂都变成了一个个有着好看花纹的小饼子后,母亲才吩咐早就蹲在灶旁的姐姐添柴点火。待锅底烧热,母亲挖了一勺猪油涂抹在锅壁上,然后在一个个小饼子上沾上一点芝麻变放进锅里了,待盖上锅盖后,母亲便让姐姐离开灶旁亲自掌握火候了;微微烘烤一段时间后,母亲将所有的小饼子逐一翻身后,再在锅边淋上一遍猪油,随后在微火慢焙;最后,母亲将一个个小饼子在锅底的猪油里上下翻动两次,于是,一个个色泽金黄的自制月饼便端上了全家人的饭桌。
还是母亲动手,年龄不分大小,每个人手里都分到了两个月饼。我们先是狼吞虎咽地把一个月饼吞进肚子,看着剩下的那个,心里就有些舍不得再暴殄天物似的糟蹋另一个了。正在读小学的二姐和三哥,干脆把另一个收藏起来,留待明天上学路上也让别的同学羡慕一番。
直到今天,五十余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但儿时的中秋记忆却恒久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便是我童年的中秋。
甜蜜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人遗忘,而身历的苦难却可以铭记终生!
篇2:别样中秋别样记忆散文
别样中秋别样记忆散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经过春天的萌发,夏天的生长,终于在秋天迎来了收获,秋天给人记忆最深的自然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了,今天是阳历9月15日,按照农历习俗,今天应该是举国上下喜庆的中秋佳节了。可是我今年的中秋节只能在医院度过。
母亲是半月前住进医院的,因脑大面积梗塞摔倒,已经70岁高龄的母亲身体一直是很健康的,突然病倒不能行走让我措手不及,目前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住院一个星期后又高烧38.5连续五天不退,不知是因为住院时间太久想家还是高烧的缘故,病重的母亲常常胡言乱语,总是将出现的幻觉当成还真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听着她的胡言乱语,我心如刀绞,不争气的眼泪总是偷偷地流出来,床板与身体的长时间接触已经让她老人家浑身酸痛,因为自己没办法翻身,所以我们只能隔段时间帮母亲翻一下身,并给她按摩。中秋节这天两个妹妹以及父亲也都赶到了医院,一家人在医院里团圆。
儿时我最喜欢母亲做的.月饼了,每到快到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总会打好多月饼,找出专门做月饼的模子,准备好做月饼的馅子,如核桃、花生、芝麻、白糖、红糖,在大锅里像做火烧那样做成的月饼。每逢看到玩伴们吃着那从商店买回的月饼都馋得我口水流个不停。那时候,因为我家人口多,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逢年过节,母亲总要反复掂量着手中有限的可支配资金,在既保证让我们姐们三人感受到节日气氛的同时,又要尽力保障不因过节的铺张而给日后的生活带来困难。在我的印象里,我16岁参加工作之前,似乎就从来也没吃过一个完整的月饼。记得小时候,月饼是稀罕物,只是到每年的中秋节,母亲会去供销社买上一包用纸包装的小月饼,印象最深的就是月饼包装上面的那张红纸,红红的油腻腻的,用线缠在月饼包装上,我常常会在这红纸偷偷涂上母亲的搽脸油,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白色的塑料,剪成和红纸一样大小,用母亲的缝衣针将他们缝在一起,这就成了我和两个妹妹神奇的本子,我们可以用小手指在上面画画写字,画满后用手一掀白色塑料纸,我们所画的画、写的字就会全部消失,我们又可继续在这个神奇的本子上写字画画。那时的月饼不像现在这般包装奢华,然而,香喷喷沉甸甸的月饼,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绝对算得上奢靡之物,那个时候,物质匮乏,月饼也很少见,没有几家能买的起。
八月十五晚饭后,我们不像往日那样扔下碗就往外跑,而是看着母亲在皎洁的月光下,摆上满满一桌子的食品给月亮上供,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让神仙保佑全家平安,孩子读书聪明的话。最后我们期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母亲脸上含着笑,分给我们每人一个她自己做的月饼,再撕开浸着点点油渍的纸包,每人分一小块真正的月饼,这真正的月饼大人们是舍不得吃,只留给我们小孩解馋,每次吃着分到手里的月饼,我们姐妹三个都是一手拿月饼小心翼翼小口小口地咬着,另一只手掌便放在下巴处接着不小心掉落的渣渣儿,唯恐遗漏掉一丁点儿;而且咀嚼的时间有意识地拉长,那流连在口齿间的奇香奇甜啊,让我们久久的回味,总舍不得往肚子里咽。
记得那时,每当中秋节来临,村里在外地的人总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最起码也要赶上中秋节晚上与家团聚。在这月圆风清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做些爱吃的饭菜,摆上月饼,回味着古老而久远的嫦娥神话,有有滋有味地吃上一顿团圆饭。中秋团圆是我们的习俗,今年的我们全家过的是一个别样的中秋,一家人团圆在母亲的病房,围着母亲,说着儿时中秋节的故事,望着母亲微笑的脸庞,我的眼睛再次湿润。
在这个美好的月圆之夜,让我们共赏一轮明月,缅怀逝去的亲人,珍惜眼前健在的亲朋好友,面对圆月,我想今天的祝福应该是最温馨的,也是最有效的。祝福我的母亲早日康复!祝福各位中秋节快乐!更祝福天下所有的父母亲永远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姜秀丽,笔名:清雅,《悦读天下:乾坤文丛II》、《枫叶之声》《画都意象》等文丛主编,《满江红》《虞美人》《浪淘沙(诗歌卷)(散文卷)》《且行且吟》《云中谁寄锦书来(诗歌卷)(散文卷)》《常青藤》《锦书流年(诗歌卷)(散文卷)》《墨海书韵》《流年絮语》等诗文执行主编,《落入时间的海》诗文合集副主编,《中国草根》《沃土》杂志编委。文学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博爱》《京民文苑》《齐鲁英才》《北京诗人》《威宁诗刊》《青海湖》《华夏诗刊》《作家导刊》《散文中国》《中国魂》《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家园文学》《北方文化导刊》《中国文学》《文学月刊》《大众》《散文诗刊》《当代散文诗报》《美塑》《悦读》《当代诗人》《新诗刊》《鄱阳湖文学》《燕赵散文》《华夏文坛》《中国散文诗报《华夏诗报》《青岛财经日报》《新诗刊》《紫江诗刊》《若水》《中国草根》《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日莱州》《中原风》等报刊杂志。出版个人作品集《心在水云间》,策划主编图书出版50多部
篇3:中秋记忆散文赏析
中秋记忆散文赏析
中秋·记忆·其它
吃月饼是要收税的。可见这月饼不是什么平常物,一年一次,一定和奢侈有关。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一样不曾收税呢?!依法纳税是公民义务,买月饼收的是商品税,单位发的还重收一层个人所得税。
小时候,对中秋节的记忆总不如端午节深刻,因为在形式上没有其丰富和多样性。每逢佳节来临,天清月朗,秋日渐浓,各家也在忙碌适时的饭菜。70年代物资匮乏,人鬼不愤,好吃的没有,难吃的也不多,粮站有时只能供应切片晒干的山芋干,这下可愁坏了家长,欢乐了孩子。孩子们可以拿山芋干去街头炸炒米的老头那里去炸“猫耳朵”,以添补难得的“零食”。
节日里,可以吃到月饼,还有我们南京人爱吃的“秋实”俗称“水八鲜”,即指莲藕、老菱、茭白、鸡头果、荸荠、水芹、茭儿菜、慈姑8种水生植物,这是南京人的传统习俗。当然,“八鲜”不一定凑齐,月饼到还有几样,要不要凭票购买已不能记得,印象最深的有这头二十年已不常见的苏式椒盐月饼、五仁月饼等。中秋节当晚,皓月当空,大人们在摆放停当的桌面上,把一块块月饼拿将上来,每块再改切成四小快盛放在盘子里,配以红彤彤的石榴、菱角等,煞是好看。面对圆月,全家人围坐一团,其乐融融的景象着实让人难忘。家中老人还会把贴放在月饼底部,比邮票大一点的油乎乎的小方纸片拿给我们看,说当年朱元璋为起义抗元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号召各地义军统一行动,谁知消息走漏,南京城百姓为保护义军秘密,说:“我们南京人过八月节的习惯,就是家家要吃圆饼,杀鸭子”。元兵信以为真,最终取得起义胜利。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吃鸭子也成为南京人的挚爱。
现在的月饼不中吃寡中看,那一方纸片早已被商家变换成样式别致玩意,早期配有盒装茶叶、洋酒,后来改金制饰品。总之,花样繁多,变化无穷。饼还是那块饼,口味却越来越禁不住品尝,思念亲人的情绪也腻味在甜滋滋的'口感中了。说起思亲,也是八月节的主旋律。那年月,哪家没一个儿啊女的被放置乡下,号称“上山下乡干革命”的。留在城里的父母那一份牵挂和苦痛,是现在为人父母的我们所不能感知的。在我的邻居中,就有两位如花般的少女永远停止在美好的年龄,没能回到父母的身旁。我有一位好朋友,女儿出国留学,在她个性签名里总留有一句话:忐忑不安。近几日她的签名略有变化,也说明其思念情绪的绵长:儿行千里母担忧。
过去看战争影片,无论中外其主角与对手(敌人)之间在情感的交流中都显得自然而朴素。特别是国产黑白电影,在角色之间,不管立场和阵营如何不同,但演员在表演中都会流露出人的自然天性,我们能从中看到“人”的真实的身影。无论是悲壮、激愤、还是仇恨,那一腔热血中流淌的是本性。也许,当时的演作者们生活的当下,使他们最直接认知现实的原本状态,即使是凶残的日本鬼子在他们的演绎下也有几分人的本源。说这一串,我想表明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离我们越久远,人们看到的只可能是一种现实表象下的外衣,那深邃的体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我们在阅读史料性书籍的时候,一般喜欢选择亲历者的专著,虽说偏见和误解在所难免,但我们总能在其表述的蛛丝马迹中找到历史的真相。
回到中秋。每年在过节的日子里,都充满与其它节日所不同的浓浓的人文气息,哪怕最不计文明礼数的家伙也会被她强大的文化氛围所征服。中秋节快到了,中国人温和柔软的情愫在这一刻释放出来,对亲朋故友的怀想凝结于浪漫的满月,把遥远寄予心怀。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中秋节,下班回家,二十岁出头的我骑车穿行在尚未改造的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天色近晚,华灯初上,大大的月亮泛着黄黄的光泽追随我的踪影,在楼宇和女儿墙的间隙间穿梭逡巡。忽然,我的心头涌出一股暖暖温情,想到中秋,想到等待我回去吃团圆饭的家人,最不可思议的还矫情地想到不曾谋面的先祖。。。头顶同一个月亮,千万年代代相传,而如今传承到的我独自行走在有着古老名头的街巷,在皎洁的月色中独享情怀。。。现在想起,还不禁为初萌的人文情怀暗自脸红,但从那一时刻起,文明长驻我心。
篇4:描写中秋的散文
月亮真圆、真亮、真静,也真美!想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这个时候是在桌前吃一团一圆饭或者就着家常话在葡萄架下闲话!
想来也有过激一情满怀的时候,也有过幻想动情的日子,只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从来就没有从这淡淡的月光中解读到点什么,或者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钟情于这一轮明月,所以生活才少了几分的浪漫和本来的潇洒,好在此似乎有几分的明白,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寄情于这轮圆圆的明月了……
月亮从云里钻出来了,那样的皎洁,又是那样的朦胧,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不过就在那玉盘似的月亮旁边有那么一颗不起眼的小星星在闪烁,是看到了,它在尽情的也是动情地辉光……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东西也许不仅你、我很在意,大家也都很在意,因为它仰之弥高,但得之不易,而有些东西别人也许不会在意他
的存在,而只要你在意了,也许就会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让你终身享用。因为它就像那明月旁边的那颗小星星一样,本身也是这个月夜的一道风景,是大自然的造化,一切尽在一个缘字!
明月之夜,只有感动,特别是面对一轮明月,此刻有应人许多的多情一人在感动,只是内涵不同而已,有渴望、有牵挂,有思念,有爱恋,还有默契……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其实只要月亮在心中都能天天像今天这样的圆,也能像今天这样有人和自己一起在欣赏这枚挂在心中的月亮就已经足矣!
不由地想起了许多写月亮的诗,什么明月几时有……今天不就有了吗?什么床前明月光……除了月光还有星光呀?能记记起来的叫邓丽君的那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就是月亮真是以她的纯洁,她的细腻,她的朦胧,还有她的婆裟才最能让人联想到天涯共此时。
对着中秋的月亮,想着心事,想着往事,想起了“关山月”、“水中月”还有“酒中月”,此刻有些释然,唯有珍惜,努力才对得住这一轮明月,就让月亮带着自己的感觉飞吧!
中秋十五,俨然没有了夏日的炎炎,又将是静听树叶飘落的时候,也是漫山红枫的好时候,蘸着酒香,和着五谷丰登的好日子,企盼明天的月亮更圆、更亮、更美!
辗转难眠,不为生活的酸甜酸苦辣,也不为工作的忙碌奔波,只是因为载着无尽的……
篇5:描写中秋的散文
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老天也像和我作对一样,灰蒙蒙的不露一丝蓝天的缝隙。虽然中秋节在即,却始终不见新月的影子,不免又想起故乡的中秋来。
记忆中故乡的中秋,天空总是蓝得干干净净,丝丝缕缕的白云轻轻缭绕,风摆杨柳,鸟儿翻飞。收获过的大地,丝毫没有空旷沉寂的迹象,人们在地里忙着蜕玉米茬子、浇地、施肥。年轻人拉着沤好的青肥跑在蜿蜒的小路上,一路欢歌笑语。生产队的打麦场上,高高的谷垛如小山般巍峨,摊嗮的玉米棒子,棒槌似的沐浴在太阳下泛着金光。三五成群的光屁股孩子一头扎进场边的小河,溅起大片大片的浪花,游出好远,水鸭子一般又浮出出面,爬上岸来,蹲在桥沿上晒太阳,嘴唇子冻得紫茄子一般。
小时候没有电,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孩子们就盼望着有月亮的日子。每当新月来临,那便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呼朋唤伴走出家门,到大街上捉迷藏,老鹰抓小鸡,指星星过鱼儿,玩抬阁、背阁、斗拐……大家玩得乐此不彼,总是被大人们几次三番的喊叫或生拉硬扯,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
故乡比较偏僻,那时候人们没有文化,天文知识懂得很少,对于月食,根本不知道是三球的关系。记得有一年中秋节晚上,拜罢月亮,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皎洁的月光下捉迷藏,突然间感觉月色暗了下来,抬头一看,天空晴朗朗的,月亮却少了小半边,不知谁喊了一声“天狗吃月亮了——”听到喊声,全村人出动了,从家里跑出来,拿着盆盆罐罐,铲子、勺子,叮叮当当地敲着喊着,一路小跑到村南,爬上一座高坡上,朝着月亮的方向猛敲大喊,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也许真的把“天狗”震慑了,“天狗”竟然把吞下去的大半个月亮,又一点点地吐出来了!我们看到大大的、包盈盈的、明亮亮的月亮又挂在天空,才心有余悸地跟着大人收兵回营。
那个时代很贫穷,但过中秋节很隆重。中秋节中午,每家都要做上一顿丰盛的午餐。女主人束了围裙,添旺灶火,把大块南瓜、土豆、豆荚粉条下到锅里,一会功夫,各种菜肴沸腾起来,浓郁的菜香随着缕缕炊烟飘出小院,令过路的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猛抽上几鼻子:“大嫂,做的好饭吧?好香啊!”大烩菜做好了,女主人到场边拽篮麦秸,用砖摆个火炉,支上个铁鏊子,烙一沓油饼,再炒些鸡蛋。一家人回来了,一手端了菜碗,一手拿了油饼卷鸡蛋,边吃边往街上走,大柳树下找个石台蹲下,张三李四、麻五赵六围成一圈,边吃边喷套儿,那过节的喜悦和淳朴的乡情,是当今的人们所体会不到的。
因为晚上要供月亮,下午是女人们蒸糖饼的时间。她们把发好的白面揉成面团,擀成片,把红糖一层层夹在中间,拧成个麻花边,中间用小碗扣成一个个圆圆的图形,再用蓖麻刷在每个圆的中间按成许多小花,然后匀闪闪的撒上一层籽麻,把糖饼打扮的花溜溜的,再上笼蒸。蒸好的月饼白白胖胖,漂漂亮亮。但是无论孩子们口水滴流多长,母亲们是不让孩子动一动的。因为月亮是圣洁的神,供了月亮,人才能吃。
孩子们盼望着,盼望着,天终于渐渐黑了下来,月亮露出铜盘似的大脸,月中玉兔隐约可见,女主人就忙着把蒸好的糖饼、买来的月饼,还有树上摘的石榴、苹果、梨,整齐地摆放在大条板里,放在月亮能看得见的地方,放上一把响亮的百头小炮,孩子们昂着头,仔细揪着月亮,似乎看见玉兔的嘴还在蠕动呢!拜完月亮,女主人留出走亲戚用的礼品——十六上午孩子们都去姥姥家换糖饼、送月饼,当然,姑姑家也来我们家换糖饼送月饼,这一来一去,浓浓的亲情就融汇于月饼之中了——也因此只能把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吃。我家姑姑多,分到最后所剩无几,母亲便把剩下的月饼,你半块我半块地分给我们兄妹。我们舍不得吃,拿着月饼用牙齿一点点刮,一点点地嚼,月饼里边的红绿丝,黑桃仁,花生仁,冰糖等,让我们大饱口福,我往往留一小块藏起来,不让哥哥看见,第二天再慢慢吃。
我初中毕业那年回村参加劳动,那时正处在生产队大集体政治挂帅的热潮中,白天干一天农活,农忙季节,只要有月色就义务加班,用架子车往地里拉粪,浇地,拉犁,全然不觉累。记得那年八月十六晚上,玉兔东升,金风送爽,我们二十多名青壮劳力,去地里加班拉犁。老队长让狗子喊着号子,大家一起“拉哟、拉哟”的助威,气氛热烈而奔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忘记了疲劳,好大一块地,功夫不大就拉完了。回家的路上,大小伙子、年轻媳妇,打情骂俏的,说说笑笑的乱作一团,把静谧的夜空闹得沸沸扬扬。
回到村口,老队长让大家到路边的粉坊歇歇脚,尝尝今年秋天生产队漏的第一锅皮渣。这出其不意的喜讯,使大家格外惊喜。粉坊里几位粉匠,早把大盆的皮渣整齐地摆放在架板上,等待大家回来。见大家进来,粉匠用瓜刀把皮渣一块块割下来,盛到碗里,大家不谦让,不拘束,一你碗,我一碗,大快朵颐,痛快之极。老队长看着大家,饱经风霜的脸上泛起微笑:“受了苦,大碗捂。慢慢儿吃,别噎着啊!”
回到家就很晚了,我推开虚掩的家门,窗户里昏暗的灯光下映出母亲防线的剪影,烤红薯的喷香从窗花缝里涌出,我知道,母亲考好了红薯,在等待着我加班回来呢……
我走出故乡四十多年了,生活也富得流油了,再好的饭菜也吃不出滋味了,住在高楼林立如同天井的的城市,看月落月升也成奢侈品了。每当中秋,怎不怀念儿时的欢乐,怀念青春时代的狂热,怀念牵肠挂肚的亲情和难以割舍的乡情?
篇6:描写中秋的散文
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是谁,选择离开城市高楼拥挤的丛林,离开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轻一盈地推开中秋这个古老节日虚掩的门扉,独自在月下品尝文字的寂寞,轻叹唯有故园能识我。飘忽的思绪,穿过夜的帘幕,在无岸无渡的时空里回转;持以素往之心,捡拾明明灭灭的记忆,用丰盈的思绪将离乡路程频繁地丈量。不知归期的羁旅,一路风雨兼程,何时才能抵达停泊的港湾?
——曾陌儿
又逢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一团一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几缕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徐徐地舒展一轴无边的禅意画卷。不知何时移进了雕花窗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是谁,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着酣畅淋一漓的墨香;又将一帘幽梦,抛向了枝头,隔着朱楼小榭,高唱满月的歌?
中秋月,一轮清澈;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一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它拂过岁月的琴弦,远哼着无声古调,似清泉流一溢出淡淡韵致;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静看古今许多游子寻思,烛光摇红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
华灯如昼的夜,宁可择一处山水灵逸之地而居,不问尘寰消长,似闲云野鹤般飘逸无尘,愿明月留步,以云为笠,风为蓑,独做一名清秋雅客,清樽取醉,糊涂于万物之间;尘埃岁月里感叹人生,一半是离,一半是合。
晶莹的霜露打湿远方匆匆的步履,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是否又挤着拥挤的地铁或火车,归心似箭;还是连着那根窄一窄的电话线,在耳边轻传着,无限解不了的思亲之愁?
月明中秋,四季诗卷里一页雅致的风景。古典的窗牖外,桂花香影弥漫,犹自满园芬芳;中天月白,风弄兰一香陌;是谁,在这淌淌潺一潺的日子里,拾起一枚禅寂的红叶,记载童年里青翠的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隔江望,恨路迢迢,道不尽相思,咽泪如浇。漏夜清寒,任枕边垂泪,数不清多少次午夜梦回故乡。
梦若清莲,在桑梓的荷塘里淡愁含露,悄悄绽放;白色、紫色、红色、黄色,披着自然的彩衣,舒展着细致的朵儿,诉说着梦的呓语。雨露落在莲朵上,澄澈的水珠在荷盘里流一溢晶莹的色调,像是江南女子多情的泪珠,剔透中渗着入股的清凉。荷塘边,柳条在风中轻舞,纤柔的身姿曼一妙着翠绿的年华。木质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吱呀转动,重复着远古的歌谣。低头望水,尘间沾染的浮躁归于沉静;拾一枚石子投入水中,看波光漫起一层层螺纹,久久地,直到,了无痕迹。
今夜,明月装饰了谁的窗,那位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梦中?
梦回故宅,门前几株老树,是否因岁月的侵蚀落下满目疮痍的旧痕。给它增添了几许苍凉凝重的色调;是否许多事物都染上了沧桑郁迹。我涉水而去,叩响重门上生锈的铜环,踏入木质门槛,是否爹娘还在等待,再一次为我烘干被风露打湿的裙衫?
一曲《彩云追月》随着微寒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拨一弄一池秋水,隐隐绕梦;月色故乡明,熟悉的伙伴是否被叫去高挂起了灯笼,满街通红;在清凉的院落里,焚香拜月,吃着新鲜的水果和一团一圆的月饼,与家人共赏秋色?
低红的桂花雨,轻浅的莲香风。梦境如开,醒来愁更凝重,有一种尘缘叫似水流年,有一种宿命叫客居他乡。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朵寂寞睡着的青莲,书写俊一逸风一流的诗章?叹月满,愁也满。
月明中秋,是一图清雅秀美的写意,是一笺沉默无暇的诗铭;不知承载多少悠悠往事,沉睡在古人笔下的诗卷中。在那飘蓬辗转他乡的杜甫里,月夜下,独听秋雁的哀声,遥忆舍弟;在那高楼乘风,起舞弄影的李白里,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辞章。也在那海边望月怀远,愿天涯共此时的九龄诗卷中……
从古至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但旧时的明月太高太远,今人的目光无法企及。
莫道是美景良宵,眸眼难寻故相识;独倚窗棂,眷望长空心暗恻,叹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多情的,始终是那望月的人。
篇7:描写中秋的散文
当我拎着芝麻饼,拖着孤单的身躯跨进冷清的老屋时,我的眼眶情不自禁地润湿。我一边望着墙上爸爸妈妈的遗像,一边象以往般摆放好芝麻月饼,再移步到阳台,倚着护栏,抬头静静遥望。
圆月当空,繁星点点。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悄无声息地陪伴着我站在静寂的阳台上。情感入秋,望月怀远!一切就那么自然而然地随着秋的夜秋的风秋的语,任由我相思,任由我怀想……
朦朦胧胧中,我似乎看见爸爸妈妈在向我点头,向我微笑,向我挥手;也似乎听见爸爸妈妈慈爱的声音,悠远悠长。晚风轻拂,情似飞花入梦!我幽幽进屋,放起音乐,张口便是:真的好想你,你是我生命的黎明……唱着,唱着,泪流成行。
某年的八月十五,秋月盈盈。所有的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回到父母身边。大家嘻嘻哈哈地买菜,洗菜、做菜。随着一声“开饭喽”,我们搀扶着爸爸妈妈一一围坐,相互夹菜,相互举杯;共同赏月,共同品饼。痴呆的爸爸像小孩,糖尿病的妈妈像神仙。爸爸恨不得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统统塞进嘴里,妈妈却小心翼翼地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吃。突然,爸爸妈妈的手齐刷刷地伸向月饼,但瞬间又停止不动,他们你望着我嘿嘿地傻笑,我望着你嘿嘿地傻笑,然后,妈妈拿起一块大的递到爸爸的手里,爸爸翻弄半天,找到一块他认为是小的放到妈妈的手里……
又是一年的八月十五,秋雨绵绵。爸爸卧病不起,妈妈体力不支。爸爸可怜巴巴望着我,张开嘴,努力的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动了动唇。妈妈软绵绵地拽着我“你去买手工做的芝麻饼,你爸爱吃”,我不敢开口应答,只拼命点头,然后一路狂奔。当我提着芝麻饼回家时,妈妈和爸爸正乐呵呵笑,我也笑“爸,芝麻饼,手做的”,爸两眼放光,妈妈赶忙拿一个掰一小块喂到爸的嘴里,爸望着妈妈,嘴吧哒吧哒着。待妈妈再掰一小块时,爸爸却摇头,一边望着妈妈一边努力地用手碰妈妈,妈妈笑了,马上掰了一小小块放进自己的嘴里,爸爸这才又吧哒吧哒他的嘴…
岁月如歌,人生会有多少能够永久温存的美好?爸爸妈妈在天堂,从此不再受病痛的.困挠,一切安好!我在人间,常有一丝清愁环绕。最幸福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最温暖的爱已成画面!谁的眼泪在飞?谁的思念长留?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女是您们爱的篇章,念你们的心如初依旧!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落寞惆怅,更会乐观坚强!
八月中秋,芝麻月饼在手,我的思念入秋。
篇8:描写秋天中秋的散文
描写秋天中秋的散文
是谁在念词,又是谁在点语。那些中秋的词语不该是繁星点缀,皎月可人,悦乐盛宴的吗?可,为什么,只抒了那幽蓝灰静的篇汉那段断徐徐孤筝曲呢?-题记
那诚邀明月缀中秋,那星火灿烂点诗词;举杯又高歌,品佳肴尝月饼,添增了那些许的歌舞欢腾,好烦杂的声音,吵的欢乐;闹的喜悦。吓跑了雨阻拦了风,少了那份静谧思绪。唯有,那株蓝玫我行我素独尝涩独观青,独览那片欢声笑语的海已伤已感已念。沉寂闹;曲终忧;宁静绪;目阅文;穿越境,置角落。
中秋快到了,这个中秋的颜色是紫色还是蓝色亦或是彩色,旋律呢,是浪漫的还是伤感的也或是热诚呀!胶洁的月光,明亮可人。连扑面而来的风也是清凉随意。那么美的夜晚,就随遇而安吧,别忧别伤;随雨而静,不吵不闹;随风而止,不骄不躁;就算那孤独傲慢的蓝依旧未曾改变,也请随风优;伴月明,可否优雅含蓄在那凉爽舒怡一篇里。
纠结的美丽伴月明,思绪中点缀着忧伤的分解式,触键即成殇;拎起那句勿念的'话语裹携在消邦的夜曲中,触念忆成伤;忧伤的幸福,伤感的温暖,盛宴的孤独,甜酥的沉寂,美酒遗苦,佳肴独楚,藯蓝夜空月更明,才子佳人自挽忧独踏秋,孤赏溪单悦读秋,息息生生滋滋;捡一片落叶盛酒独醉,挽一缕清风尝佳肴自知。
沾墨提笔落中秋,抬头望夜空那月光依然静舒,低头观万家灯火馨光是那么扰人,闭眼静享此刻无一处静落,只好,铺满了忧句伤语在那夜中秋。
静思宁绪邀中秋,携那知足的琐事,理解的遗憾,醒悟的放手只邀那明月一轮,唯赏;却,云遮月,星幽黯,唯暗伤神;撩开伤感的那层纱,迎取清新那空气只为邀那皎洁月光一秋,欣赏;而,月无光,星灰黯,独坐灯火,静夜思那中秋。
无法邀一中秋,惬意;无法邀那中秋,浪漫;无法邀这中秋,欢聚;无法邀个中秋,静享;只埋入灰语幽词中寂敲,哒哒哒;哒哒哒。
★ 中秋散文
★ 端午记忆散文
★ 记忆尘埃散文
★ 记忆迷宫散文
★ 弄堂记忆散文
★ 记忆抽屉散文
★ 独家记忆散文
★ 血色记忆散文
描写中秋记忆的散文(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