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laodan41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理解附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理解附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理解附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问题】
1.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1)(2分)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1分),也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1分)
(2)(1分)明写天寒,暗写心寒。(“天寒”“心寒”各0.5分。)
篇2:《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得乐天书
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2]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注】[1]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与白居易并称为元白。唐宪宗元和十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八月白居易贬江州司马。[2]省,记得。
1. 从诗歌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是近代体诗中的 。两首诗都表现出元稹与白居易之间深厚的友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加以赏析。(5分)
2.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 七言绝句,1分,
第一首可以扣住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赏析,第二首可以扣住远信入门先有泪和寻常不省曾如此赏析,每首诗的分析各1分,语言表达1分。
答案示例:1.第一首惊写出了诗人当时震惊的感情,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意对即可)2. 第二首诗的第一句写自己收到白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意对即可)
2.同:两首诗都借助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两人的友情之深。
异:第一首既有生活细节,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第二首,除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细节,重点写到了妻女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诗人接到信之后的异常表现,表达深厚友情。每个方面各2分,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由元稹所作的七言绝句诗。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元稹于公元8(唐宪宗元和十年)旧历三月贬谪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当年八月,他的挚友白居易也从长安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运把两颗心连得更紧。元稹的谪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闰六月到达通州后,就害了一场疟疾,差一点病死。瘴乡独处,意绪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与他互通音问。他后来写的长诗《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间与白居易的唱酬来往。序文最后说:通之人莫可与言诗者,唯妻淑在旁知状。所谓知状,指知道他与白氏诗信往返,互相关切的情状。这段话,对读者理解这首诗,很有帮助。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得乐天书》,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州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得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州,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得他如此伤心。够得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篇3: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①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授:付予,指授职。江州: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在唐代是个闲职。
小题1:诗歌以景托情,在的氛围中强烈抒发了作者深受刺激时的心情。(2分)
小题2:请鉴赏诗中“灯”这一意象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凄凉黯淡、悲愤
小题2:作者选取久燃油尽、失去光焰、灯影昏暗、摇曳不定的“灯”来表现,既写出夜深不寐,又衬出心境悲凉,用笔精炼,铺垫下文。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小题2:
试题分析: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拓展阅读:赏析《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篇4: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残灯无焰影幢幢⑵,此夕闻君谪九江⑶。
垂死病中惊坐起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
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
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⑷垂死:病危。
【白话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在这个夜晚,我听说你被贬官到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地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赏析】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篇5:《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练习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练习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唐代诗人元稹所作的七绝,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分享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题,快来学习吧!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
一
9、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首尾两句。(3分)
10、诗中第三句是传神之笔,你认为本句中哪个词用得好?请简单分析。
11、全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
9.首尾两句形象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失去光焰的灯、昏暗摇曳的灯影、凄凉昏暗的风、寒气逼人的窗,诗人以哀景抒哀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10、“惊”或“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听说白居易遭贬时的震惊情态,从而表现出元、白二人友谊之深。(2分)
11、情景交融,第一、三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3分)
二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2)试赏析本诗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失去光焰的残灯,幢幢的灯影,暗风冷雨又寒窗,本诗选用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暗淡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满腹愁思。(计分点:描述画面2分,概括画面特点2分,画面作用1分)
(2)①诗人对自己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的愁苦之情。②诗人得知挚友也蒙冤被贬时,内心极度震惊和愤懑。③表现了两人友谊之深厚。(每点2分)
鉴赏: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公元8(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公元8(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雨吹风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元稹生平
元稹(zhěn)字微之,又字威明,唐代诗人。8岁丧父,母郑贤能文,亲授书传。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元稹登平判科(旧称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有误)[2],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今四川达州市)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为时论所非。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力量,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八百三十多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
篇6:《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篇7: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及赏析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阅读题一
1.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是指昏暗不明的样子,“残灯”是说灯失去了光焰,作者在此暗示了自己的心境。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间特征。
2.下面各项对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残”“暗”“寒”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作者以哀景写哀情,情与景融为一体。
B.“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传神,白居易曾写有“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说明此次白居易是在病重时接到这个消息的,且非常吃惊。
C.“暗风吹雨入寒窗”一句是作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昕到白居易被贬之事后的复杂情感,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了琵琶声之后,写出了“唯见江心秋月白”异曲同工。
D.本诗情景交融,形神俱备,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答案
1.D
2.B
阅读题二
①《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惊坐起”三个字看似不奇却意味深长,可谓传神之笔。请简要分析。(4分)
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4分)
参考答案:
①诗人本病情危重,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意“惊”而坐起。作者抓住人物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表现了关切和愤激之情,形神兼具,感情强烈。(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②《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法。首句“残灯”“影幢幢”等渲染了悲凉气氛,尾句“暗风”“寒窗”等烘托了孤寂悲愤的心情。
《得乐天书》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法,通过记叙妻女看到诗人“远信入门先有泪”后猜得“应是江州司马书”,衬托云稹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元稹与白居易的交谊情深。
首句先写室内景物。夜深的时候,灯油已将燃尽,昏黄的火苗在作最后的挣扎。摇曳的灯影映在墙壁上,室内显得格外阴沉幽寂。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惨悲凉!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感受呢了心境不好。固然,他在元和十年(815)的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刚刚到任,又不幸染病,自身遭际坎坷,本已心黯神伤了,何况这时候又听到那从远方传来的挚友白居易贬谪九江的消息呢!他震惊、他心悸,陡然从床上坐起。好友被贬对他的刺激实在是太深太重了。他无论如何再不能入睡。在阴惨的灯影里,只觉得夜风吹雨,凉气透过疏窗一阵阵地往身上袭来。
元稹与白居易的.友谊是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的文学观点基本一致。政治倾向亦约略相同,守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人生遭际种种亦非常近似,这些,都使他们的交谊非同寻常,一日不见,恍若三秋。身处贬谪,重病缠身的诗人在听到老友的不幸消息后,竟是那样伤心动情,这不正是二人友谊的历史记录吗?
据载,白居易在江州读到这首诗以后,马上给元稹回了一封信,信中大呼:“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此等情辞,在短书中四次出现。对于元稹的诗句,白居易评论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侧耳!”拿元稹的诗与白居易的书信对读,我们无不为二人的深挚交情所打动。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首句和末句都是景物描写,看似客观,实际上景中寓情。首句,侧重渲染室内悲凉的气氛,为全篇涂抹了一层暗淡、感伤的色彩。末句,写景兼顾室内与室外,笔法不仅变化。而且用“暗”、“寒”两字勾勒,这样,残灯、阴影、暗风,秋雨、寒窗等景物,便都与作者的悲凉心情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凄惨孤独,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中间两句,叙述听闻,抒发感受,但是又竭力使文笔生动形象,尽可能地诉诸画面。
特别是第三句,“惊坐起”三字紧接在‘‘垂死病中”之后,分量极重。诗人本已处在垂死状态,可见病情沉重危险,而在听到“君谪九江”的消息之际,竟然陡然坐起,其消息的惊动诗人心魄,诗人对挚友的关切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激不平,就都被强烈地表现出来了。三个字可谓传神之笔,作者善于捕捉人们刹那间的心灵震颤而引起的剧烈动态,言语看似不奇而却意味深长。
篇8: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②,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幢幢:摇曳。
3. 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4“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3. 2分 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评分说明:对画面内容的描绘1分,对画面内容的概括1分。
4. 2分 “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评分说明:“惊坐起”内容阐述1分,效果中的“惊人”、“震动”、“悲痛”答对任2点1分。
补充材料: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理解附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