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一短新闻)

时间:2024-09-26 03:40:35 作者:weiaifushi1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eiaifushi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一短新闻),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本课目标

⑴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

⑵ 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

⑴ 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⑵ 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⑶ 认清法西斯的罪恶,宣传世界和平。

重点难点:

⑴ 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二战时纳粹设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惨遭杀戳。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逃天大罪的历史见证。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威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的种种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二、引导自学

⑴ 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

⑵ 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 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

(一)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

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三、展示研讨结果:

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

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问题答案要点:

1、(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2、(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新闻的导语部分。导语部分,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写了参观的过程、感受,揭露了灭绝人性的凶残和难以饶恕的罪恶,表现了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3、(写作特点和技巧)

⑴题目更加出奇制胜,引人注目。

⑵强烈的情感色彩。记者没有具体表述自己的感情,记者的才华不是像哲学家那样,善于自己的抽象概括,而在于他能形象地表现出事实的状貌,及其深层的感情意蕴,让读者从报道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产生自己的体验。这篇新闻所以感人,成为新闻名篇,正是文章所传递的情感性信息,产生了持续性的感染人的力量。这种情感渗透在人物形象活动的描写之中,饱含在字里行间,并在景物的烘托中,表达了人们对于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慨,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① 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为此,情感性信息和认识性信息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② 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了多种修辞、象征、对比的手法用带有散文的笔调,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从而和读者发生情感的共鸣。“……

③ 透过参观者的眼睛所见,作者巧妙地展示了集中营留下的惨状;再透过参观者的现场反应,展示了他们的心理情绪。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3、4小题

2、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3、课外阅读有关揭露二战时法西斯集中营罪恶的资料,观看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李崇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篇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

1.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体会作者情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谴责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情感目标就择定为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恨之情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缘由:本文的体裁是新闻,但本文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新闻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

1.在作者的报道中,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本篇新闻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而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呢?它究竟有什么新闻价值呢?

3. 与其它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可怕”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4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

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相关数据:

这里每天要焚烧掉4000具尸体

这里最多时关押了20000人

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2、相关电影:《辛德勒名单》、《灰色地带》、《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遗忘的证据》、《集中营血泪》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等。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应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毛骨悚然(sǒng)   和煦(xī)   噩梦      嬉笑

B. 不寒而栗(lì)    废墟(xū)   雏菊      绿树成茵

C. 踉跄(liàng qiàng)  祈祷(dǎo)    绞刑      绿草茵茵

D. 呆滞(zhì)      婆娑(suō)  惊惧      制息

2.文章中两次提到了这里“阳光明媚”,请问有何作用?

3.这是一篇新闻报道,但为什么文章却以“没有什么新闻”为题?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  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

(2)  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5.请参照下面“素食者雅”的美食文字,仿写一段“肉食者鄙”的美食文字。

素食者雅:菜蔬都美得感动人心,拔起一棵萝卜,随便用溪水漱洗,即咬进嘴里,伴随清脆声的鲜甜像水梨,如今却难以复得。白居易《烹葵》有几句:“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红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陆游《食荠》:“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麦忽忘归。传夸真欲嫌荠苦,自笑何时得瓠(hù)肥”。

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应检测参考答案

1. C(A. 和煦(xù)B.绿树成阴/荫 D. 窒息)

2. ①反衬。以美好的阳光从反面衬托这里曾发生过令人不堪回首的惨剧。

②首位呼应,使文章开头与结尾形成照应。

新近发生的   及时   客观   真实

3. ①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与文章报道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

②题目用“没有什么新闻”,警醒读者永远记住奥斯维辛曾发生过的人间惨剧。

4.答:(1)诗中写了井边梧桐、深秋黄叶、夜深重霜等暗含“秋意”的意象。渲染出冷清凄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失意与寂寞。

(2)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妇女形象。“无颜色”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暗示了主人公无宠的处境和黯淡的心情。“卧听清漏”则写女子夜深无眠,卧听漏声,倍感凄清,心理刻画真实细腻。

5.仿写示例:

肉食者鄙:整只鸡像巨大的岩石般浮现在沸腾的乳白色汤汁中,用筷子轻轻一碰,皮就剥落下来,鸡肉离开了鸡骨,和已经变成带着黏性的一大块白色糯米一起混入鸡汤,就像冰山在春天到来时崩塌一样。

惜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3:《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教学目标:

1、本课目标

⑴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法。

⑵ 学习了解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

⑷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本文目标

⑴ 掌握本文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报道的特点。

⑵ 掌握本文写作特点、技巧及本文选材上的特色。

⑶ 增强我们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重点难点:

⑴ 学习本课新闻的语言特点。

⑵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842年8月29日、1860年10月24日、186月9日,英国侵略者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占据了中国的香港本岛加上深圳河以南整个九龙半岛及附近约200多个岛屿、约1071平方公里的地区。

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冉冉升起,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被英国统治一百多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二、引导自学

⑴ 自学关于新闻的有关知识

⑵ 自学本课的生字、生词。

⑶ 学习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自学内容见学生所用《学案》)

二、学生阅读课文、研讨交流问题

(一)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可先自己研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学习讨论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

2、学习讨论理清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3、学习讨论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三、展示研讨结果:

1、学生发言,展示学习研读讨论

2、学生发言,对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补充、总结讨论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总结)

附问题答案要点:

1、(本文标题的特点意义)记录香港回归的报道很多,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本文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介绍背景、事件结果:在一句话中,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本导语照应标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最后一段是一段补充说明文字。

3、(写作特点和技巧)

⑴ 本文的取材特色:定格历史的瞬间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作者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⑵ 本文巧妙地借助现场景物寓意抒情。

⑶通过精辟、凝炼的点晴之笔与现场事实深厚内涵的对比去引发读者的联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阅读有关香港问题的资料,观看香港回归的影像。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李崇军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两篇)]

篇4: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停泊      瞩目      易帜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撰写      废墟      试验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2.关于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新闻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一条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组成,各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内容要求,但不是每一篇新闻都必须有这几部分。

【反馈矫正】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写zhuàn    废墟xū       试验shì

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探究活动】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教师释疑】

注意分析新闻各部分的特征及其作用。

【讨论明确】

课文第一段。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探究活动】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教师释疑】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探究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释疑】

注意分析新闻的特征和本则新闻的特征。

【讨论明确】

1、一般新闻所写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而罗森塔尔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严格意义上讲,这算不得新闻。

2、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这篇文章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沉重、压抑感。

3、时效性不强。

这就是标题为什么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原因。

但它还是一篇新闻,只不过是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 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 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 时40 分, 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节选自《别了,不列颠尼亚》)

1.从新闻结构来看,选文第一段属于哪一部分?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答案】导语部分。(1分)英国结束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或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港督乘“不列颠尼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1 分)(意思对即可)

2.第⑤段中的“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是什么?这两件事物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游轮象征将要结束、远去的英国政府对香港的统治,紫荆花图案象征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3分)

【解析】回答本题,注意结合文本中“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加以分析即可。

3.“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请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香港被英国统治的历史将结束,一切将成为历史,就像港督府一样成为历史。(3分)

【解析】回答此题,注意根据文本内容,联系“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 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加以分析即可。

惜缘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围绕新闻题目质疑、探究。

2. 发现本篇新闻与常见新闻的不同。

3. 引导学生认清法西斯的罪恶,记住历史惨痛教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运用图片、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

2. 质疑、发现、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斯维辛,这个位于波兰的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地方,已经永远的与世界历史以及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联系在一起,成为全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我们不妨跟随同学们搜索的资料图片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音乐的引领下走进奥斯维辛。

(配乐图片展示)

关于奥斯维辛,曾有人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奥斯维辛之后,诗已不复存在。”诗已不复存在,而存在的应该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在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所写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去寻找答案。

但看到标题,当我们想要寻找答案时,文章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对此,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

二、质疑

(一)围绕题目质疑

1.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男女生朗读7-16段,然后自主解疑)

明确:看到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雏菊花……

感受到:恐怖、震惊、压抑、窒息、同情……

重点品味:“雏菊花”:特写耐人寻味,感到一种希望

“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够了:无法再承受这种悲惨氛围了;集中营中远不止这些,知道什么是法西斯了。

3. 为什么还要报道?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一种不安的心情”,什么使命?(牢记历史)

(齐读第6段)

二、围绕特点质疑

在了解了这篇新闻内容的目的这之后,我们不妨将它与常见的新闻作个比较,这时你又会有什么疑问?(以自由结合的方式你问他答或自问自答,然后请同学将自己的问答过程呈现给大家)

明确:新闻强调及时性,而这篇新闻写的却是早已发生的历史事件。

强烈的'主观感受、散文的笔调。

重点品味:

①阳光明媚、儿童嬉戏的场景里提到“可怕”“居然”,虽然没有抽象的概括,但作者却用形象的笔触将自己看到的奥斯维辛和平景象时的反思-即和平时代的人们啊千万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深情地表达出来。

②“二十多岁的姑娘”作者在一排“表情木然”的囚徒照片中,单写了一个年轻的姑娘,“长得丰满,美丽,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张照片也会在人们心中引起一连串美好的情感体验。然而,当人们想到这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美丽姑娘连同她追求的梦想竟被残暴地毁灭的时候,那内心的痛惜之情就会交织着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从情感的深层体验中喷涌而出。

③“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在奥斯维辛作祷告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不可能祷告忏悔;而无辜的人们更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作者对法西斯的愤慨与强烈的控诉溢于字里行间。

小结:参观者和作者内心以法西斯的仇恨和对死难者的同情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记者罗森塔尔早已发生却是亲近发现的-参观者(包括作者自己)的感受-作为最有价值的事实进行及时报道,这恰恰是这篇新闻最为猜到之处。

三、感悟:

既然作者在访问这时之后一定要写这些内容、写出这些内容感受不可,并且觉得只有这样写出才能让人们永远铭记那段历史,那么我们在学过这篇新闻之后,是不是也应该想些什么,那才对得起我们的良心,不负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呢?读完这篇新闻,你想到了什么?请写在课文下面,作为对自己永久的提示。

(学生写感言,交流)

总结:听了大家的感言,觉得罗森塔尔新闻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感情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感情震憾,恐怖与快乐、历史与现实、善良与罪恶时刻召唤我们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关于和平的向往、关于灾难的记忆。至此,《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很好地诠释了奥斯维辛之后,应该存在些什么样的命题-这就是铭记历史应该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责任和使命。我想,这也恰恰是这篇新闻被视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篇章”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那么,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又该做做些什么呢?

四、探究

1.结合所学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读后感。

2.分别浏览南京、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网站和相关电影作品,以《两个民族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观后感。(教师展示两个纪念馆的相关图片)

提示:看完这些画面,你又会产生哪些疑问呢?

(学生可质疑)

(教师提供参考材料)

[参考材料]

1.www.nj1937.org

www.yadvashem.org

(南京、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网站)

2.《南京》张纯如(美)

3.《情感如何记忆南京》(三联生活周刊2007.7)

4.《历史漫谈:真实的奥斯维辛数字》

5.《为什么德国纳粹要杀尽犹太人》

6.电影推介:《南京》(美)、《南京梦魇》(美)、《南京大屠杀》(中)、《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

(可在课后探究后提示: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和以色列的纪念馆网站,以及为世界广为知晓的《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南京》等作品中的共性是什么?他们都融进了个体的主观情感记忆,这或许引证了匈牙利作家、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幸存者凯尔泰斯伊姆雷说的:“我们只有在感性想象力的帮助下,才可以对大屠杀不可思议的事件形成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 而不是“关于死亡的庸俗行为艺术”。)

[板书设计]

质 疑 解 疑

看到了:

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感受到:

情感

使命感

为什么还要报道?铭记历史

不安的心情

与常见新闻有什么不同?历史、散文、参观者(作者)的感受

篇6:《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新闻的第三篇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教学中是想通过学生的自己的初读、细读来感知作者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这种突破“零度写作”的方法正是本文成功经验。所以教学时可以就应该明白这点。所以才有了以下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

2. 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暴行的罄竹难书。

三、教学教程

1.导入新课

本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言外之意写的就是旧事,也就是说文章是现过去了,请同学们读课文,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并找出相应的文字来佐证。

2.初读课文

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比如“恐怖”、“可怕”、“阴森”“讽刺”等等词语来概括,相应的语段有“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比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

(这里不能有教师的预设,教学时一定要根据情况)

3研读品味

(1)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研读的内容。

(2)注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这里是由学生细读文章之后的总结。)

4归纳升华

(1)提炼文章的写作技巧

“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2)本文还运用了散文的笔调来写作新闻报道。体现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的是文章的各个场景的描写,神--文章的主线就是参观者神情的变化。

四、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第五题第三篇《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作品。文中提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开办的规模最大的杀人工厂,据报道,有四百万至六百万人牺牲在这个集中营的毒气室里和绞刑架上。选译在这里的《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也是一篇融报道与抒情于一炉的佳作,不过同前两篇相比,记者更侧重于写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动作和表情间接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记者写道,参观者在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就“浑身发抖”,在看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这些都是记者当时的亲身感受。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高妙。在这个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居然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这样写,对照鲜明,使读者回味无穷。

2本文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请你给作者罗森塔尔写一段的颁奖词。

如下面是“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评委会为巴金写的颁奖词(略有改动),同学们可以参考。

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袒露的真诚,扣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在文学和生命中坚守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红楼梦》导学案(高一必修三)

高一语文必修3《诗词》导学案

《李商隐诗》 导学案(高一必修三)

新闻范文

新闻格式范文

新闻模板范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一短新闻)(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一短新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