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xiejiq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 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3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 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创境激趣】
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学导航】
1、处理生字词
2、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1、 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 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 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 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 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 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 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 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强化训练】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 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 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归纳总结 】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板书设计】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2: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 2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目标达成:
1、 通过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新闻的结构
【创境激趣】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视频
【自学导航】
1、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 月20 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新闻的结构的划分
【合作探究】
1、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 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 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 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 道,此处简略交 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 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 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而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强化训练】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 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归纳总结 】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 无可挽回。
【板书设计】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 与结果
【教学反思】
封志莉
[新闻两则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3:《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课题: 新闻两则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3、把握战争的主题。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目标达成: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2、从遣词造句上体 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创境激趣】
横渡长江图片、视频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时代背 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 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自学导航】
1、熟读课文,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重点指导: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合作探究】
1、学生交流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 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 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 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1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强化训练】
1、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 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 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归纳总结 】
1、整理字词
2、整理文章的脉络
【板书设计】
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封志莉
[《新闻两则》(之二))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4:《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学习第一则新闻,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课前自学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2、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细的是 ,写得最简略的是 。
3、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炼,铿锵有力的?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1、2两题,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等角度品析本文语言。
①
②
三、自测自评
1、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2、下面的消息摘自《文汇报》,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确:自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3、请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能概括内容且语言简明的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据新华社西藏珠峰大本营5月8日电 205月8日9时17分,人类首次将象征“和平、友谊、进步”的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点燃。罗布占堆从火种灯中点燃了取火棒后,用取火棒点燃了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手中的火炬。随后经王勇峰、尼玛次仁的传递后,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点燃了“祥云”火炬。在海拔8844.43米的地球最高点,年轻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将火炬高高擎起。这一刻,中国向国际奥委会作出的火炬上珠峰的庄严承诺圆满实现。这是奥运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传递,这是奥运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壮举。
4、结合新闻的结构、六要素等知识,自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徐秀形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5:《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
3、学习第一则新闻,了解新闻内容。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新闻两则》的作者是 。这两则新闻分别是《 》《 》,从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这两则新闻是
题材的作品。
2、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写出汉字
高屋建líng( ) 荻( )港 kuì( )退 锐不可当( )
芜( )湖 jiān( )灭 要sài( ) 古宛( )县
二十八宿( ) 绥( )靖( )区 阻è ( ) 阌( )乡 潢( )川 wǎn( )西区 宋希濂 ( ) 杜聿( )明
3、新词解释
排山倒海
高屋建瓴
回肠荡气
锐不可当
4、阅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在书中标划重点知识)
①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②新闻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3.简明扼要(准确性)。其中, 这一特点是新闻的生命。
③新闻结构包括 、 、 、 和 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要看 ,因为它高度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明确、简练、突出。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 或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充足的事实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 环境和 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④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 ,
和 。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读标题导语明大意
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标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在文中划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部分。与标题相比,导语部分多交代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知要素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认真阅读第一则新闻,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经过与结果:
四、自测自评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横dù( )长江 要sāi( ) ruì( )不可当 逃cuàn( )
kuì( )退 jiān( )灭敌人 xiè( )气 阻 è( )
suí( )jìng ( ) dí( )港
2、新闻知识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 的六要素,即 、 、
、事件的发生的 、 、 。
②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阅读主体部分,完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徐秀形
[《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 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新闻两则》(之三)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