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eii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欢迎阅读与收藏。
- 目录
篇1: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曹刿论战 总课时: 课型:预+展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古今异义词、重点句子。
能力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法
指导 首先,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古人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地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地把它们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
知识
储备 1、《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环节预设:
导入 2 自读10 对子组听读10 展读20 巩固3
一、背景介绍: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刿( ) 鄙( ) 孚( ) 间( )
循( ) 靡( )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对子组订正读。
4需要注意的停顿: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篇2:故乡导学案2(九年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2(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 故 乡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刻画人物方法。
能力目标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目标 体会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命运
学法
指导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知识
储备 1.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2.环境描写的种类: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
3.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情感(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3)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环节预设:
1、导入 2 2 订正8 3合作交流12 4展示 20 5巩固3
一、导入:
二、研读课文:
这篇小说题目是“故乡”, 本文利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的,通过对比看出变化,由“变”提示出重大的社会主题。 主要写了故乡人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请用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人物的变化,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速读课文,用圈划点括批注法自学课文)
1、人物之变:请大家在文中找出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不同的语言、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
少年闰土: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中年闰土: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神态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中年闰土的性格特点:
二十年前杨二嫂: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二十年前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现在的杨二嫂:
外貌描写的句子有:
语言描写的.句子有:
动作描写的句子有:
现在的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2.环境之“变”
记忆中的故乡是鲜明美丽的,现实中的故乡是萧索荒凉的,理想中的故乡是美丽的想象中的,不那么真实。 找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相关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2段: &
6段:
12段:
88段:
作用:
3.品味小说的主题:
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方法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人物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篇3:故乡导学案3(九年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3(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
课题: 故 乡 总课时: 课型:预+展 月 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能力目标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情感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学法
指导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知识
储备 小说知识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情感(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3)为下文作铺垫。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教学程序: 第三课时
环节预设:
1、导入 2 自主学习10 3合作交流10 4展示20 5巩固3
一、检测导入:
二、研读课文: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文章最后第5个小节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不留恋的原因是什么?不留恋是否是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
3.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4、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5.“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三、完成下面的练习
1.《故乡》选自《 》,作者 ,小说以
为线索,按照“ 故乡-- 故乡-- 故乡”来安排情节。文章主要运用 手法来突出主题。
2、阅读《故乡》中的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③我在蒙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这三段文字都属于 。
2.①段描写的时间季节是 ,地点是 ,人物是 。
3.①段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景象,其特征是,集中表现这个特征的词语是 。这段还描写了人物(A.寂寞B.悲凉C.痛苦D.悲痛)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心情起到了(A.对比B.照应C.衬托D.反衬)作用。(无备选答案的横线上自己填写,括号内有备选答案的,将答案字母填在横线上。)
4.②段的描写,其中与①段中“苍黄”相对应的词语是 。两段景物描写形成鲜明 (A.衬托B.对比C.铺垫D.照应)。对照①段,回忆全文可以看出②段要突出的是人物(A.对儿时故乡的'怀念B.对新农村的向往C.对理想新生活的追求)。
5.第①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用了 、 、 等形容词描写了故乡破败的景象,烘托了“我”的心情。
6.第②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描写了故乡的景象,和第①段中故乡的景象形成鲜明的 ,突出了现实中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揭示了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灾难,同时也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
7.第③段写的是 中的故乡,是对主题的 ,是 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
8.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人物性格: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 a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 b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在文中a、b两个空白处应填上的词语是:a ( )b( )
2、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同,即“我”为 ( )而辛苦,闰土为 ( ) 而辛苦,别人为 ( )而辛苦。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
3、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蒙胧”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睛看不清楚。
4、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 ) 。如果把希望无所谓无( )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 ( )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6、请说说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四、友情提示
1、积累鲁迅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呐喊》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包括14篇短篇小说,
【你可以这样记:《狂人日记》《阿Q正传》归《故乡》,《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闪《白光》。《明天》《端午节》,《一件小事》演《社戏》。《孔乙己》的《兔和猫》争《药》起《**》】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高占军
篇4: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上册导学案
七 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
2、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学习难点】
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2、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知识链接】
1、背景资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
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2、走近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
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计148卷,1000余万字。
3、文体知识
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
活动。(属于议论文)
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
态势语言(演)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解剖( ) 亵渎( )( ) ....
强聒( ) 骈( )进 佝偻( )( ) ....
教诲( ) 禅( )师 容赦( ) 承蜩( ) ....
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
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
D:道理极容易明白 ( )
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
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 )
3、⑴、《敬业与乐业》选自《 》,作者( ) ,中国近代 ( )
派代表人物。
⑵、这是一篇 ,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
道家经典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
述了 、、的重要性;最后,又用 和 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的结构。
【合作探究】
4、阅读1-5段
(1)、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④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
⑴、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⑵、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
⑶、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⑷、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
7、“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精读精练】
【主题阅读】
事业篇 柳斌杰
(见配套练习)15页
【拓展提升】
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
9、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教(学)后记】
篇5:《一厘米》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必修五)
《一厘米》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必修五)
主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3、精读重点段落,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学习重点:熟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课前准备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
校.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后,开始专业写作,这后,她就成了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共发表作品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女工》,是毕淑敏继《红处方》等一系列反映社会热点的作品之后,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人物--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课前预习导学
1、字词知识积累:
⑴、注音:
惩____ 烙____ 伶俐_______ 皲____ 吝_____ 捺______ 豁____ 剔___
矜____ 兢____ 锲____ 秉____ 吮_____ 甭____ 臼_____ 磅____ 兀___黠_____ 捋____ 侃_____ 肘_____
⑵、释义:
吊儿郎当: 伶俐:
皲裂: 挑剔:
温文尔雅: 矜持:
战战兢兢:
2.成语填空。
声色俱 ______ 不依不_____ 目_____口呆 斩钉_____ 铁
______思苦想 ______有礼 战战______ 温文尔 ____
_______而不舍 无可挑 _____
3、课堂探究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2、文章是围绕哪件事展开情节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4、概括各段大意:
4、坐公共汽车时,5、陶颖为何坚持要给不6、要买票的儿子买票?
5、参观寺院时,6、陶颖为何宁肯不7、让孩子参观也要拒绝补票?
6、当发现孩子确实不足1米1时,陶颖为何坚持要想方设法地讨回公道?
四、课堂巩固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烤lo ______ hōng 制 jūn 裂 mǎng 蛇
脱ji______ zhn 凉 狡xi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若稳若现( ) 全力以仆( ) 战战克克( ) 设生处地( )
声色俱励( ) 斩钉戳铁( ) 无可置移( ) 狐立无援( )
陪偿( ) 兴高彩烈( ) 不依不挠( ) 杉杉有礼( )
3.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3)形容因疑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
(4)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办事)。( )
(5)本指狡猾奸诈,这里指耍小聪明。( )
(6)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 )
4. 按原文填空。
(1)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 。
(2)他顺手一指,墙上有条红线, 。
五、应用与拓展
1、这是一篇视角独特、主旨深刻的小说。文章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围绕“_________”展开情节,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她捍卫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儿子心灵世界的'纯洁与美好。她强烈的和、善良、大度、自尊的品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映照出平凡中的伟大,寄托着作者的、和深深的之情。
2、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你能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新的体验和认识。
课堂思路及调整
白云
篇6: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模板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课题: 26 天 窗
学习目标: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
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欢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
欢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3、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这两段话主要讲了
。
(2)默读第8、9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想象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他们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3)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一、自主学习
1、天窗是 。 2、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的是 。 3、慰藉的意思是 。
三、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情况,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适时补充,老师在旁
相机点拨。
二、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第 、自然段出现了“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两次都是说孩子们在屋里通过天窗 。 这两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 2、学习第4-7自然段,看看乡下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填一填:
四、达标检测: 1、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
的要 。 2、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
五、课后反思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篇7:《雪》学案(九年级必修)
《雪》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主编:王建升 审核:曲永芳 校对:姚栓花
《雪》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提纲挈领,引导学习方向
1.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 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重点)
3.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4.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 我参与,我快乐,演绎精彩过程
一、了解作者 朵朵浪花,扮靓知识海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我们学过的作品有散文《 》《 》,小说《 》《 》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注音释词 夯实基础,打下坚实根基
磬口( )脂粉奁( ) 朔方( ) 闪烁 )
博识:
消释:
凛冽:
灼灼:
升腾:
三、感情朗读 吟咏诵读,丰富文化底蕴
四、感知思考,理清全文脉络互助互学,拨开眼前迷雾
1. 听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
3. 再读,分别划出描绘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词句,再概括它们的特点.
4. 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5. 你是怎样理解:“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
6. 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检测 堂清日清,学海无涯
练习册一、二、三题
第 二 课 时
学习过程 我参与,我快乐,演绎精彩过程
一 、提问检查作业:梳理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温故知新
二、 合作交流,探究阅读 艳艳红叶,擦亮求知双眸
1. 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的雪?哪一短语最能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 作者怎样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3. 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
4. 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5.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三、锤炼心智、概括总结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用图表形式)
作业、 学以致用,拓展实践能力
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
★ 导学案心得体会
语文导学案(九年级必修)(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