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1加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议论文分析说理六步法,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议论文分析说理六步法,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 议论文分析说理六步法
不少学生都觉得议论文好写,但写好却很难。他们写的议论文,观点不是不明确(鲜明),结构不是不完整,论据也不是不充分,他们的缺点在于不善于分析说理,使论点和论据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如何展开分析说理却又是目前学生感到无众下手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加强分析说理能力的训练。先看两段文字:
甲段
①让人三分不为低。②比如蔺相如是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出身卑贱,地位低微,可是他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维护赵国和赵王的尊严,为赵国立了大功,先拜为大夫,继而又擢升为上卿。虽与廉颇大将军“同列”,但“位居廉颇之右”。这使得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廉大将军颇不甘心。不仅贬低其功劳,甚至侮辱其人格,说什么蔺相如只不过“徒以口舌为劳”、“素”,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面对廉大将军,不惊不怕,处处谦让。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邂逅相遇,也“引车避匿”。相如的谦让最初颇不被他的门人们所理解,很不以相如为然,并以停职为要挟,唆使相如与廉颇决一雌雄,出这口恶气。可蔺相如一语惊天:“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我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了此事,竟被蔺相如谦让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感动得“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遂成刎颈之交,并传为千年佳话。③所以善于忍让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
乙段
①古人有一句为人处事的的叫作“让半句风销云散,退一步海阔天空。”细想来颇有一定的生活哲理。②人生群体之中,与人难免言差语错,磕磕碰碰,甚至吵闹争执,矛盾冲突,但往往一方先作忍让,对方也会火气顿消。方才好像电闪雷鸣,瞬间却又月明风清。这种神奇的效应,实在是谦让的功劳。广为传诵的《史记》中“廉蔺交欢”的故事就是一例。③蔺相如是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出身卑贱,地位低微,可是他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维护赵国和赵王的尊严,为赵国立了大功,先拜为大夫,继而又擢升为上卿。虽与廉颇大将军“同列”,但“位居廉颇之右”。这使得出身高贵、地位显赫的廉大将军颇不甘心。不仅贬低其功劳,甚至侮辱其人格,说什么蔺相如只不过“徒以口舌为劳”、“素”,并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面对廉大将军,不惊不怕,处处谦让。上朝时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邂逅相遇,也“引车避匿”。相如的谦让最初颇不被他的门人们所理解,很不以相如为然,并以停职为要挟,唆使相如与廉颇决一雌雄,出这口恶气。可蔺相如一语惊天:“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我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了此事,竟被蔺相如谦让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感动得“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遂成刎颈之交,并传为千年佳话。④可以这样设想:假如蔺相如和廉颇一样争匹夫之勇,或者听信门客的`怂恿一决雌雄,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两虎相斗”,必然“不俱生”;赵国这个大厦不也就倾覆了吗?蔺相如忍了也让了。我们说他忍得对让得好。这一忍一让,“忍”出了赵国的安定局面,“让”出了赵国的昌盛强大的国体,博大的胸怀和耿耿忠心。⑤这就是“让人三分不为低”这一哲理名言的印证。⑥由此看来,古人云:“有容乃大,能让为高”实属至理名言。
甲段:属于观点加论据加结论的形式,给人的感觉就是把观点和论据强扭在一块,油是油,水是水,很分明。
乙段:环环相扣,严密无间,说理透彻,无懈可击。
分析说理六步法 ①分析论点②过渡引入③论据概述④论据分析⑤过渡引申⑥深化论点
六步法的具体内容是:
①分析认点——总论点的侧面分析及论证分论点的确立;
②过渡引入——论点与论据间的衔接与过渡;
③论据概述——论证部分的中心内容;
④论据分析——揭示论据的含义,奠定分析、溶化论点的基础;
⑤过渡引申——论据与论点间的过渡与衔接;
⑥深化论点——照应分析论点。
写议论文,往往出现的问题,或分析空洞,或把握不住论据的实质,结果导致不合题意,东拉西扯,分析说理“六步法”的训练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
题目:谈毅力
运用分析说理“六步法”构成其中的两个层次(议论文本体部分),再加上引出论点、结论总结几个部分,让它构成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第一个层次
第一步:分析论点——毅力是攀登智慧高峰的手杖。
第二步:过渡引入——很多人都有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热忱,但他们缺乏毅力,开始是天天撒网捕鱼,不久便于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索性将网抛进垃圾箱里,而海底的珍珠只是可梦想而不可得了。
第三步:论据概述——有地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位仙女幽居净舍,凡人难得一见。一天,仙女听到一陈悦耳的敲门声,正想稍等片刻再去开门,可那敲门声很快就停止了。几天之后,又有人敲门,灰心的仙女懒得去开,那人却直敲不停。仙女终于被他打动了,第一次开了门。
第四步:分析论据——这段动人的故事中,第二位敲门者终于达到了目的。他比第一个人多了什么?毅力,只有毅力!没有毅力,成功只是虚幻,虎头蛇尾的奋斗也是徒劳。
第五步:过渡引申——如果人类没有毅力,我们也许至今还住在山洞里过着原始人的生活呢,然而,我们的社会毕竟在飞速发展。
第六步:深化论点——人们用毅力和着血汗,筑起了建设的丰碑。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分析说理“六步法”,环环相扣,严密无间,说理至深,无懈可击,构成议论文分析论证的一个层次。
逻辑分析说理六步法,可以给中学生训练议论文找到规律。反复练习,对说理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篇2:让议论文分析说理走向深入
让议论文分析说理走向深入
高考《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中获得高分,作文就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等级”才是作文评分差距形成的主要阵地。具体而言,主要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的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为此,我们在作文备考时要能着力打造出一些“亮点”。
对此,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议论文写作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引证法,文章就能充分体现高考发展等级的“深刻”“有文采”“有创新”等要求,自然能受到阅卷老师青睐。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
一、学生习作现状分析
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引证法片段的写作训练,要求以“打扫心灵的房间”为题,写15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运用引证法。但学生习作参差不齐,现选择学生作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语段。
语段一: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顾城在《一代人》中也曾说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孟子》有言:“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科董事长王石弃业寻求心灵的一片宁静,致力于游学;微软创立者比尔盖茨放弃事业,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他们放弃了物质的追求,收获了纯净的心灵。
语段二:
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中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的心灵像一杯清水,能够容纳灰尘,更能够在一番沉淀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纯净与清澈。
语段三:宋代的陆九渊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思想。明代大儒王阳明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温·卡维林:“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一代国学
大师,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岁双耳几乎失聪,晚年双眼几近失明,面对着这样的处境,他没有烦躁,没有抱怨,没有让生活的不如意占据他的心灵,反而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为红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心灵的滋养、净化是多么的重要。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
这些语段存在以下问题:
1.引用不当〒如语段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该句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句子,学生却错乱地将其引用为顾城《一代人》中的句子。另外,语段一连用三个名言警句,但是三个句子之间缺乏应有的内在联系,给人以堆砌之感。语段三中“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看似有“心灵”,但是这句话实则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要沟通的含义,与所论证观点“打扫心灵的房间”没有任何联系。
2.“引”而不“证”〒语段一、语段三尽管有名言警句的引用,但是引用过后,没有与之匹配的论证,没有对引言加以分析,没有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学生普遍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
3.论证混乱〒语段二在引用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一段话后,有了论证分析,但是分析内容与引用缺乏关联,没有紧扣引言内容展开。同时论证层次混乱,条理不清。“我们的心灵像一杯清水,能够容纳灰尘,更能够在一番沉淀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纯净与清澈。”该句表达的是心灵能自我净化修复,与观点“打扫心灵”背道而驰。
4.以例代议〒语段一、三中引用名言后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例代证,缺乏应有的分析论证,没有突出引证法,对“引用”和“引证法”的不同没有区分。
二、引证法写作要求指导
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笔者对学生写作做了一定的指导尝试。具体说来,有如下两个步骤:
(一)阅读例文,分析概括引证法论证段落的基本构成
例文:
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钱,但是不能被金钱所奴化。泰戈尔有一句名言:“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这就是说,鸟类的翅膀本是用来追求翱翔蓝天的自由与快乐的.,如果让它与金钱联系起来,那就会失去这种快乐和自由。鸟如此,人亦然。人的生命本是用来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正义与自由的,若是仅仅将生命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那么人类也将失去生命本来的价值与尊严。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通过对例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典范的论证段应该包括五个部分:观点句,名言句,阐释句,分析句,结论句。而引用论证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名言句,阐释句,分析句。所谓阐述句即对所引用的名言做一定的分析阐述,将名言的核心本质含义揭示清楚。而分析句则更注意于将该名言所论述道理给人们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启发分析出来。
(二)结合实例,学习分析方法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
1.诠释法〒即通过对引文的诠释分析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平凡,但不能丧失自我。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也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由此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藏着的长处,我们不必看低自己,不必仰望他人。要坚信自己的价值,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发挥出自己的精华和特色,你可以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仿效别人,即使再成功,也只不过是别人的影子,无法活出自己的精彩。山寨产品永远无法与正规商品相媲美。因此,不必在意他人,只管走好属于自己的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原文引用罗曼·罗兰的名言后,论证则抓住了“隐藏”、“精华”、“气味”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保持自我个性特色的可贵。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2.归纳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然后对引文加以归纳整合,证明论点。
例如:在时空的隧道里,侧耳倾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声音穿透地幔,圣人并不拒绝俗世的富贵,但必须以义取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声音穿过岩层,在灯红酒绿中脊髓流失的人们,迫切需要这至大至刚的精神补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声音从千里之外的伊犁波状起伏,提醒人们不要一味钻进个人的小圈子,家国天下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历史一次次地告诉我们,真正快乐的人生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要坚守良知,善待天地。
这段文字分别引用孔子、孟子、林则徐诗词格言并逐个分析,最后加以归纳整合,证明了“真正快乐要坚守良知,善待天地”的观点,从而做到了引而有析、引而有证。
3.反向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
例如: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有些事情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分化。
文章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从反面说起,引用熟语“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备受读者关注,从而证明论点。
总之,引证法的关键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掌握这一点,就能使你引用的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学生习作升格展示及点评
【片段一升格展示】
真正高尚的人,从不会被世俗蒙蔽心灵,而是弯腰打扫,扫除心灵,打扫净土。《孟子》有言:“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行走于世,时刻保持心灵的净土,为义舍弃一切。而在当今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大多都是见利忘义罢了。他们弯下腰清扫心灵,纯净心灵,净化灵魂的姿态将成为这个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升格点评】针对语段一堆砌名言警句,修改后语段做了大胆取舍,只保留孟子的名言,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就孟子名言谈及孟子“为义舍弃一切”的人生态度,继而联系当今世上见利忘义之辈为人所不齿,论证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紧扣写作观点“打扫心灵的房间”,一针见血,议论很有力度。
【片段二升格展示】
净心修身,及时清扫心灵名利污秽尘土才能成就我们所追求的大业。明代戏剧家高濂在《洗心说》中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对于声色贪欲、名利得失,关键在于是否看得透、识得破。识不破,则是那缚心绳、炽心焰;识得破,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食过不见;贪如橘洲歌舞,曲终人散;欲如春晓之花,开过便败。古往今来,受人敬仰的君子,无不是视名利如浮云,淡泊名利之人。唯有适时打扫心灵,毅然割舍名利之尘埃,才能找寻真我,还自我一个身洁心净。
【升格点评】原语段没有观点句,修改后首尾观点句,紧扣写作论点。分析时运用诠释法,在对名句进行阐释分析时,紧扣原句中的关键词“多欲”“多贪”等,写作者加以适当引申,着重对“名”“利”“贪”“欲”阐释说明,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又含排比,文章很有气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片段三升格展示】
扫清心灵的尘土,方能致远。宋代的陆九渊就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的思想。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明代大儒王阳明也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时时“清扫”自己的内心,恢复良知的本性。现如今,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
的诱惑中迷失了双眼?有多少人在温柔的富贵乡中麻木了神经?又有多少人在歌舞升平的繁华中磨灭了壮志?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可见,心灵的滋养、净化是多么的重要。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
【升格点评】原语段以例代证,修改时大胆砍削了国学大师周汝昌的事例,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分析论证。运用归纳法将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两个名句分别做了概括说明,继而将两者之间的共性“良知”“天理”与本次写作命题“打扫心灵,净化心灵”做了巧妙勾连,保留原文结尾“清理心灵,扫除痛苦的尘埃,抬起头,你会发现天空依旧云淡风轻”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扬长避短,有论证分析而又妙语连珠,锦句迭出。
篇3: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分析说理能力的培养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晚上好!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知不觉中,我们在延坪镇中心学校已度过了将近六个春秋,再过一个多月,我们都将成为一名小学毕业生,迈进中学的大门。
今天召开毕业班学生复习动员会议,我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感到很荣幸,这是老师、同学对我莫大的鼓励和信任,我更愿把这种鼓励和信任看作是对我的一种鞭策。我不是学得最出色的,只是尽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深感自己付出的努力与老师沤心沥血的谆(zhūn)谆教诲相差甚远。
这学期,对于我们毕业班的同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仿佛是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是带有遗憾离开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而去?同学们,命运的航船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失败、成功都只能代表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将最后的一个多月作为新的起点,以更饱满的学习热情,更踏实的学习作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找准方向、增强信心、发扬成绩、克服困难,投入到生动活泼、紧张有序、文明守纪的学习生活中去,以骄人的成绩向老师、父母汇报。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吧!
谢谢大家!
篇4: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分析说理能力的培养
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分析说理能力的培养
叶黎明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4期上撰文《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以下简称“叶文”),笔者读后深有同感。又由于笔者对此问题亦早有认识,在多年的高中作文教学中也积累了不少自己的看法,现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出来,以期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讨论再添一把火。
叶文在该文“聚焦”中明确指出,“分析说理能力不足”是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硬伤,并指出其有三个表现:单向思维、单层论证、感情用事。就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三点归纳到位,属于对“现象”的一种比较准确的概括。在其后的“实验”与“策略”两个版块中,叶文结合李建生老师的教学案例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对此拙作暂不赘述,只就提高学生在议论文中的“分析说理能力”,谈谈自己的浅显观点。
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单向思维、单层论证、感情用事,这样的描述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带有批评的色彩,但有意思的是,当教师将这样的陈述说与学生时,学生即使会接受,对其议论文的写作也不会有质的改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如此作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从时序的角度来看,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原因。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已经有过议论文的学习经历,虽然真正动笔写议论文的情形不多,但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写作(腾讯空间的“说说”或者“微博”)中,已经含有大量的议论文性质的只言片语,凡与学生为网络好友者,应当皆知此事。这样的前置性阅读与写作经验,使得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的议论文写作中,充满着叶文所批评的三点表现。
二是学生原因。这里所说的学生原因主要是指学生的判断力与逻辑思维的能力。议论文是为“说理”而来,而“分析”实际上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因此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不足”,实际上就是不会分析,不会说理。根据笔者的观察,即使高中学生在面对一个观点时,常常表现为盲从的状态,即丧失自我判断的状态。尤其是对网络上的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这种情形之下更多的是附和,这就是叶文所说的“单向思维”;而对于不同观点,又容易极端反击。这就是叶文所说的“感情用事”;而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议论文写作中,还是在网络写作中,为了说明自己的某个观点,自然会引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论述,这就是“单层论证”。
当我们将历史原因与学生角度的判断与逻辑思维原因结合起来时,就发现学生出现“分析说理能力不足”及其三个表现是有因可循的了。
二、方法论视角下的矫正策略
由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要想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有效地让学生形成“分析说理”能力,纠缠于学生的已有历史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单向批评学生的三种现象是没有用的,真正有效的着力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基于方法论视角所作出的判断。
“方法论”本属哲学范畴,其指向“怎么办”。方法论本身是合乎逻辑的,譬如就本文而言,在寻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之后,就该寻找解决方法,这本身是逻辑。而所寻找的方法又必须符合逻辑,这就是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就学生的判断力培养而言,笔者的观点是坚持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高中阶段议论文写作实际上不是为了证实某个观点,有时更是为了看学生的判断力。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曾经出现过“非此即彼”的情形,但其并不利于学生判断力的形成。辩证意味着不极端,意味着视角可以触及到思维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就“勤奋出人才”这一观点而言,勤奋能出人才,但人才却不尽出于勤奋;就“社会需要诚信”而言,如果学生的视角够独特,恐怕也能作出“水至清则无鱼”的虽看起来荒谬,但逻辑却能丝丝合扣的议论文来。
就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而言,笔者的观点是坚持逻辑方法去论证。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高中学生对此是不太清楚的,或者即使偶尔用过却不知道其意义。高中议论文教学结合具体的作文讲评并重点渗透一些逻辑方法却是必要的。其实,关于逻辑方法的`教学,无论是教材中的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有大量现成的例子可用,因此日常语文教学又是一个极好的逻辑方法培养的机会,只是常常囿于传统的教学习惯被忽视了而已。
议论文本身是需要方法的,因此议论文的教学必须坚持基本的方法论,由此径迈入,可能才会找到提高分析说理能力的源头。
三、紧扣“分析”与“说理”作议论文
回到作文本身上来,简单点说,作文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议论文应当就是通过文字来分析与说理,分析为了说理,说理基于分析,这就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这里需要关注叶文所提出的,“有关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大多都围绕例证法开发相应的策略……对于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缺乏整体性的思考”。
叶文给出的解决之道是“概念分析”,笔者对此的观点表示赞同,但觉得跟学生更应该强调的是“分析”与“说理”这两个概念,因这两个概念学生更容易听得懂,尤其是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发现高中学生一方面喜欢写议论文,因为他们有说理的劲头,但有时又怕写议论文,因为他们怕分析。这就说明议论文的教学重心之一,还是应当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而理如何说,自然是基于上面提到的方法论基础,基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理不辩不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一个逻辑思维的机会,议论文的学习与讲评,都是这样的好机会,教师多存一个心即可。
★ 说理文范文
★ 成功面试的七步法
议论文分析说理六步法(共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