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fashi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Unit3 What can you see? 第3课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Unit3 What can you see? 第3课时,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赤壁赋》第3课时
《赤壁赋》(第3课时)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广州三中 李链滔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
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四)诵读背诵指导板块
1、导入:《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著名作家巴金)
2、文章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副优美的秋江月夜图景。
(1)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并朗读。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四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学生描述。
(3)展示一幅风水月的画面。学生通过画面尝试背诵写景句子。(出尘绝俗之美)
(4)这样的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抓重点句子法和想象画面法背诵第一段。
3、面对同样的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主与客的感情有何不同?(主乐客悲。)
(1)找出表现苏子快乐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2)客之悲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洞箫声。)展示客吹洞箫的画面。
(3)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朗读并背诵。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女生背诵“苏子乐”的.内容,之后哀怨伤感的洞箫声响起,男生背诵“客悲”的内容。
4、在哀怨、忧伤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三段。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①生命平庸。②人生短暂。
5、在优美的音乐中全班齐声诵读第四段。
(1)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潇洒神奇之理)
归纳: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3)①全班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②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五)延伸拓展板块
1、主客这一场辩论中,你认为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是哪些句子?请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代表发言)(说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把延伸拓展板块中的“人生启迪”整理写成读书笔记。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赤壁赋》第3课时学案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欣赏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美景。
2、品读苏轼复杂而多变的情感及其深邃的哲思与感悟。(重点、难点)
3、感受苏轼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乐观旷达的精神情怀。
4、学习本文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请认真阅读下面资料,这将有利于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苏轼坎坷的人生。(知人论世)
1069因苏轼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有人则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受尽了诟辱折磨,几近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元丰三年(1080),侥幸获释出狱,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为了帮补生计,便带领家人在门口东面的髙垄之地开垦荒地进行耕作,“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两次漫游黄州赤壁,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被召回朝,但随后又遭贬到惠州(今广州)、儋州(今海南岛),最后病死常州。苏轼在宦海沉浮的坎坷人生中,留下了累累的诗文。
2、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部分佳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精神与情怀。(文如其人)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有趣的学习开始了,定要惜时如金,用心思考)
前人称苏轼的《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江山风月”等景物则是其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就让我们一同赏其景、感其情、悟其理。
(一)1、大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欣赏皓月长空、万顷碧波、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举酒属吟、顺江而游的瑰奇、壮阔之景观。
2、用语言生动的描绘文中展现苏子与客的逍遥游乐图,100字左右。
(慰馨提示:请同学们根据阅读印象,打破文中景物顺序,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用笔墨尽情书写苏子当年那份逍遥与快乐!)
(二)1、统览全文,请摘录流露苏子与客情感的句子:
2、由此看来苏子与客的.情感经历()()的变奏,本文作者则是以情感为线索行文。
3、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情感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变?
(慰馨提示:分析抓住2自然段的歌词与箫声的内涵,3自然段的“客之三悲”,4自然段的“苏子二论”,结合【资料链接】深刻体会苏轼的精神情怀并学习景、情、理浑然于一文写作手法)
二、合作交流(组长负责交流学案(二)题,同学们将(二)不会不清处用笔做好标记;且互问完善自己学案;上黑板写出小组共性问题)
三、小组展示(既要讲思路、讲方法,又要设置好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与环节。)
四、课堂检测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的,大自然可以愉悦我们性情,涵养我们品格,给予我们道理,就请你写一写眼中的自然之美、或自然之趣、或自然之理,50字左右。
篇3:找规律 (第3课时)
找规律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1页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通过不同的途径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不同的答案。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认识到规律来源于生活,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揭示,更用应用于实际生活。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总数,计算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难点:正确处理有余数的情况。
教具准备:例2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
提问:第16个圆片是什么颜色?第100个圆片是什么颜色?
让学生说一说排列规律,说出它的变化周期。
2、0.428571428571……的第15位上的数字是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二、创设情境,欣赏规律。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2
(1)、出示情景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
(2)、思考:照这样排列,第18只兔子是什么颜色的?
(3)、出示例2中的问题: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先独立思考,再尝试解答。
交流解答方法。把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给大家听。
18÷3=6式子中的3和6分别表示什么?
18只兔像这样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有几只白兔,几只灰兔?
2、“试一试”
(1)、回顾刚才解答例题时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2)、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灰兔?
学生自主探究,与例题进行比较后作出判断,算出结果。
说说第一步计算余下的“2”表示什么?
三、竞赛激趣,巩固规律。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1、独立完成“练一练”
第1题:说说出现余数后的思考过程。余下的2枚是什么子?
可以怎样计算黑子、白子分别共有多少个?
第2题:画廊上沿的瓷砖排列规律是怎样的?
根据规律解决问题。
35块瓷砖中一共有这样的17组,还余下的1块是什么形状的?
正方形、长方形的瓷砖各有多少块?
2、完成练习十第2题
提醒学生求的是每一种灯笼各有多少个?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4月份一共有多少天,每周应上课几天,休息几天?
思考:根据月律的排列规律应该把几天看作一组?
每组中的第一天是星期几?其余各天呢?
独立解答。
除法计算时余下的2天应该分别是星期几?
4、完成练习十第4题
解答第一个问题。
第1小题得到答案后启发学生利用第1小题的计算结果继续计算报“1”的学生总人数。
说说这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2、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还利用生活中的规律解决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篇4:《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媒体准备 背景音乐、PPT课件
教学过程与内容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
(说明:用竞赛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字词句的知识。)
写景的三组对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心理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归纳:
①生命平庸。
②人生短暂。
归纳:
①针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
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归纳概括主客各自的观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
(2)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篇5:新课标Unit 7 第3课时
第三课时 (sectionb 1a----2b)
step ⅰ、game
1、 把挂图挂在黑板上,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四人一组。
2、 拿下画,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画上所学过物品的单词。
3、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所记下的单词。
4、 哪组记得单词最多,哪组获胜。
step ⅱ、
1、 小组操练句型 where is the book?
it’s on the desk。
2、 打开书本,完成1a
step ⅲ、listening
听录音,完成2a、
step ⅳ、listening
将听力内容展示出来,学生耕读录音
step ⅴ、
学生单独完成2b,然后核对答案。
篇6:新课标Unit 2 第3课时
课题 section b 1a-4
教 学 目 标1、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词汇:pen key ruler quilt map orange jacket in english。 2熟练掌握确认事物的一般句型。3.掌握如何拼某个单词。4.对元音字母的发音进行归类。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拼某个单词,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日常交际用语。 3、情感目标: 通过拼记单词,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为今后掌握教广泛的英语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 学 提 纲 step1.revision 1. 1. revise letters we’ve learnt. 2.ask and answer with the students like this:t: what’s this in english?s: it’s a /an…. step2.lead in1.call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 read the dialogu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a: what’s this in english? b: it’s a key. a: spell it, please. b: k- e- y.2.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repeat. step3.practice 1. get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like this : a: what’s this in english? b: it’s a/an… a: spell it, please. b: … 2.do 2a. let the students write down the words. step4.listening 1. focus attention on the words. ask the students if they can remember these items. 补充内容1. 1. 教师利用字母卡片与学生一起复习字母.2. 2. 利用实物做道具复习句型. 学生利用实物分组练习. 找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单词,集体纠正。
自 学 提 纲3.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write the numbers on the lin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step5.pairwork 1. draw attention to the picture. read the dialogue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2. ask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step6. listening play the recording for the students to listen and circle the letters. step7. pairworkdo3b. get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missing letters. step8. listen and repeat make sur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owel sounds. 达标测试 见基础训练p8 e.vi. viii.
篇7:Is this a dog第3课时教学反思
Is this a dog第3课时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单词和语音教学,通过学习panda, piano, queen, question, rabbit,rice等六个单词,使学生掌握字母p,q,和r的读音规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效果良好。
一、通过歌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通过英语歌曲教学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字母的读音规则,这也是本课时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利用猜一猜游戏复习单词和句型,课堂气氛更活跃
小学生天生爱玩游戏,这节课让学生看图的一小部分,猜猜这是什么,直到学生猜出图片的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使学生养成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这节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通过听说、模仿,说唱歌谣等活动,巩固字母学习,并进一步学习与字母有关的音素和单词。
实践证明,如果能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使用英语歌曲,不仅能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优美的语音语调,巩固相关的词汇和句型,而且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篇8:Unit1第3课时教学反思
Unit1第3课时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采用有易到南,层层深入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练说过程中,由整体到个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本课时也以对话教学为主,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样,大大的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和分数的互化。
2.会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用百分数乘法列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37 1.45 0.99 6
2.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以上每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3.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学生回顾后,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二、自主探究
1.教学第85页例2。
(1)理解题意,择取信息。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定义一样吗?为什么?
(3)怎样列式?
(4)如何计算?讨论交流
(5)学生探究尝试。
(6)交流小结方法:
小数(观察:怎样转化?)
百分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
最简分数
(7)根据刚才的讨论和计算,说一说如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
(8)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下一排),指名练习,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8题。(先填后说算法)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7题。(先填,后观察相等的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3.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2题。(交流讨论)
4.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4题。(先计算,后比较)
5.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5题。(尝试后说出你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十八第9、10题。
篇10: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3课时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3课时)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
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
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
【讲解新课】
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 ∽ 中,
求证: ∽
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 都是正数, ,其中 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 ,到 ”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 ,且 、均为正数,则 ”是真命题.
例4 已知:如图, , , ,当BD与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 .
解(略)
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 ∽ .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1)当BD与 、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 ?(答案: )
(2)如图,当BD与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
(答案: 或 两种情况)
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例4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 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这种题目体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有好处,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但由于有一定难度,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方法,不应提高要求或增加难度.
[小结]
1.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除了本节定理外,前面判定任意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同样适用.
2.让学生了解了用代数法证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
3.关于探索性题目的处理.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9中A组9、教材P240中B组3.
八、板书设计
★ 树林里第1课时
Unit3 What can you see? 第3课时(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