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2021-03-07 09:15:21 作者:虾几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虾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孔守正,开封浚仪人。宋初,补内殿直,兼领骁雄、吐浑指挥。从刘廷翰平蜀,还,迁骁雄副指挥使。开宝中,太祖征太原,守正隶何继筠麾下。会契丹遣兵来援晋阳,守正接战于石岭关,大败之,斩首万级,获其将王破得。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

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亲征晋阳,守正分主城西洞屋,领步卒大呼先登,继与内侍蔡守恩等率骑兵力战,晋军遂溃。从征范阳,至金台驿,诏与刘仁蕴先趋岐沟关。时城未下,守正夜超垣,度鹿角,临机桥,以大军将至,说关使刘禹使降。禹解悬桥,守正遂入城,抚谕其军民,以城守属綦廷朗,而已赴行在。时契丹兵在涿州东,守正与傅潜率御前东西班分两阵驰击之,逐北二十余里,降其羽林兵数百人。继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追之至桑乾河,契丹自是不敢近塞。

一日,侍宴北苑,上入玄武门,守正大醉,与王荣论边功于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上弗许。翌日,俱诣殿廷请罪,上曰:“朕亦大醉,漫不复省。”遂释不问。俄命为定州行营副部署,受诏诣保州军开道,遇敌于曹河,与战数合,枭首三十余,获马五十匹,上闻而壮之。

真宗即位,复徙代州。咸平初,授昌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守正上言:“四任雁门,边亭久安,愿徙东北以自效。”会夏人入寇,改定州行营副都部署。四年,移彰德军留后,以风疾妨政,改安化军留后。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上闵之,不许。无何,卒,年六十六,赠泰宁军节度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城未下,守正夜超垣 超:跳过

B.以城守属綦廷朗 属:属吏

C.逐北二十余里 北:败兵

D.朕亦大醉,漫不复省 漫:模糊不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下”,麾本意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文中的`麾下意为部下。

B.“迁”指官员职务的高升。“累迁”即累功升职。

C.“行在”即行军所在的意思。

D.“羽林兵”皇帝卫军的名称。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守正英勇善战。在石岭关一战中打败契丹的军队,杀敌万余人,俘虏敌将。还亲自率军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困的宋军。

B.孔守正有勇有谋。在跟随太宗征讨晋阳时,越过城墙,度过鹿角,来到机桥,劝说戍守岐沟关的刘禹投降。

C.孔守正深得皇帝厚爱。在一次宴会中喝醉酒与同僚在皇帝面前争功劳,失掉了做臣子的礼仪,侍臣请求治他的罪,皇帝却宽恕了他。

D.孔守正忠君爱国。宋真宗即位后,主动上疏请求离开太平安定的职所,到国家边境为国效力,甚至患病后,不顾惜个人身体依然上表请求去边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5分)

(2)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5分)

参考答案

4.B 属:委托,交付

5.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6.B 张冠李戴。劝说刘禹投降应是孔守正在跟随太宗征讨范阳时所做的,而不是晋阳。

7.当时宋朝的军队陷入敌人军阵中有数百人,孔守正率领骑兵追击,都救了回来

当时朝廷又商议防卫北边的边境地区,孔守正还想要上奏章要求去。

【部分参考译文】

孔守正,是开封浚仪人。北宋初年,补任内殿直,兼任骁雄、吐浑指挥。跟随刘廷翰平定蜀地,回来后,升迁为骁雄副指挥使。开宝年间,太祖征讨太原,孔守正归属于何继筠的部下。恰逢契丹派遣军队来支援晋阳,孔守正在石岭关迎战敌军,把他们打得打败,斩杀万余人,擒获他们的将领王破得。当时宋军有几百人陷入敌人包围中,孔守正带领骑兵飞驰进入敌军中,全部把他们抢了回来。

太平兴国年间,累功升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亲自征伐晋阳,孔守正负责攻打城西洞屋,率领士兵呼喊着首先登上了城墙,接着和內侍蔡守恩等人率领骑兵极力奋战,晋阳的军队于是溃败。跟随太宗征伐范阳,到达金台驿,太宗下诏让他和刘仁蕴先赶奔歧沟关。当时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孔守正在夜里越过城墙,度过鹿角,来到机桥,说朝廷大军即将到来,劝说守关将领刘禹,让他投降。刘禹解下悬桥,孔守正于是进入城内,安抚晓谕城中军民,把守城的任务交付綦廷朗,而自己赶赴太宗的行营。当时契丹的军队在涿州东面,孔守正和傅潜率领御前东西班军队分成两阵骑马攻击他们,追赶败军二十多里,降服羽林兵几百人。接着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追击敌军到达桑干河,契丹从此不敢靠近边塞。

篇2:《宋史·列传第一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免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至,按以州吏受赇按:按照

B.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俟:等候

C.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薄:减轻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夺:改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①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⑥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

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事,

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

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要

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3分)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3分)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分)

参考答案

【1】A按:查办。

【2】D①是年少时为文事,⑤是善待乡邻之事。

【3】C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原文的.意思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4】

(1)(3分)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

(2)(3分)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答出“认为……对”或“认为……正确”,亦可),允许直接在殿前(面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

(3)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参考译文】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辞别亲人去江西跟从老师学习,五年才回来。当时的学者正崇尚雕琢文字,他独自做了几十篇古文,乡老先生看了,自以为不如他。

庆历六年,考中进士,调任嘉兴主簿,擢升上虞县令。豪族杀人,很久没有人敢过问这件事,王存来到后,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治平年间,进入国子监担任直讲。王存原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执政时,多次请王存来谈论政事,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元丰元年,宋神宗通过观察觉得王存忠直诚实不参与结党,让他担任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当时修起居注的官员虽然每日陪侍在皇帝的左右,如要上奏事宜必须禀报中书等候皇帝旨意。王存请求恢复唐贞观时左右史执笔跟随宰相进殿的旧例,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允许直接在殿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元丰五年,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京城沿汴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汴河大堤来扩大住地,有人请求命令他们修筑大堤恢复原貌,又按照民房侵占官道的规定让他们撤离。这两个计谋出自宦官,已有诏令。王存说:“这是我的职责。”入朝上奏这件事。即日解除了劳役,京城的人欢呼庆贺。有人建议废除对京城内保甲的训练,王存说:“如今京师士兵逐渐减少,再废除保甲不加训练,不是国家的根本久长之计。而且先帝不怕艰难做这件事,既已就绪,无故废除不行,不可。”黄河决口而北流几十年,水官议论还归故道,王存争辨说:“故道地势已经很高,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改回故道白白浪费财力,恐怕无法成功。”最终停止了这件事。蔡确写诗发牢骚表示不满,王存与范纯仁想减轻他的罪过,蔡确被贬新州,王存也被罢免,以端明殿学士的职衔任蔡州知府。一年多后,任资政殿学士、扬州知府。扬州和润州一水之隔,采用以前宰相的旧例,能够过年时回家上坟,王存拿出赏钱发给邻里乡亲,又准备酒食召会父老,亲自和他们敬酒应酬,乡党传为美谈。

征召为吏部尚书。当时朝廷朋党之论逐渐激烈,王存对哲宗说:“人臣朋比为党,确实不可助长,然而有时不加细察,就会泛滥波及好人。庆历年间,有人指责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结为朋党,仰赖仁宗的圣明,没有被迷惑。现在有进言这种说法的,希望陛下审察。”因此又与当时掌权的人相违背,除知大名府,改任杭州知府。

王存生性宽厚,日常生活恭敬谨慎,不做欺诈过分的事,对于他的职守,坚持职守不可改变。司马光曾说:“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篇3:《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款:缓和

B.公纯难之 难: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 反:通“返”,返回

D. 敌大至,汲死之 死:为……而战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分)

参考答案

1.B 难:以……为难(意动用法)

2.A(其:代词,他的。B.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定语后置的标志。C.于:在;对。D.为:介词,为了;表被动)

3.A (④⑤⑥指刘汲勇敢无畏、精忠报国)

4.(1)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议和(谈判).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以”、“退”、疑问句式、句意各1分)

(2)不久,他(刘汲)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准备(计划)。(“寻”、“摄”、“飨”、句意各1分)

(3)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俄而”、“益”、“去”、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各道(行政区域)有三个月不知道朝廷的情况。冯延绪传达诏书并安抚通告,说皇帝出郊外签订和议,命令各道罢兵。刘汲对副总管高公纯说:“诏书不能立刻相信。”高公纯询问缘故,刘汲说:“诏下从去年十二月就下达了,邓州离京城七百里,现在才到达邓州,是为什么呢?怎么会用三个月来议和,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这一定是金人胁迫朝廷来缓和保卫朝廷的部队罢了,可以迅速进兵。”高公纯感到为难,刘汲请求自己出发,高公纯不得已和他一起到了南阳,不能进城,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不久他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计划(准备)。随后,升任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这时金人又渡过黄河,通过谍报知道邓州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命令他的大将银朱猛烈进攻京西。刘汲派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卫南阳,金人忽然到来,杀死了候成林。刘汲召集将领和官吏对他们说:“我们承受国恩,恨没有找到死的处所,金人来了我们必定战死,你们有能和我一起去死的人吗?”众人都流着眼泪说:“听从你的命令。”有百姓请求在山上扎寨来躲避敌人的,刘汲说:“这是抛弃城池。然而,你们都去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下令说:“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听任他们留下来,其余的人听从他们的方便。”得到敢死的战士四百人。又下令说:“凡是在这里做官的人,听任他们把家人送走,寅时出去午时返回,违者依军法惩办。”众人都感动佩服,没有一个过期不到。

等到南阳失陷,命令大将戚鼎率领三千名士兵迎战,并且命令靳仪与赵宗印分守西门、南门牵制敌人。刘汲自己率领牙兵四百人登上城墙瞭望,看到赵宗印从小道逃走,就自己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他的部下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殊死战斗,敌人退却。

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说:“让敌人知道安抚使在这里为国家尽死力。”敌人大举到来,刘汲为国家而战死。事情报告皇上,赠他为太中大夫,谥号为忠介。

篇4:《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知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其孰能讥之乎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4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4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4分)

答案:

10.C(诣:到,去。)

11.B(A代词;主谓之间,取独B替,介词C修饰或承接或表目的;因为,介词D代词;表反问,难道)

12.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3.(1)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上的学问教他(或“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授以书”1分,“辄”1分,“其”1分,句意1分)

(2)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难道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用兵”1分,“数”1分,“独……乎”1分,句意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上”“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1分)

篇5:《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答案:

4.(3分)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5.(3分)C(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6.(3分)B(B项“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有误,原文中答应了“反俘”“归币”两个条件)

7.(1)(5分)方信孺问:“开启边衅(或挑起事端)出自我方,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他们?”(译出大意给2分;“开衅”“设问”“何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成功。(译出大意给2分;“口舌”“折”“就”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杰出的才华,不到二十岁就能做文章,周必大、杨万里见了他,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因为父亲方崧卿恩荫,补官番禺县尉。韩侂胄实行恢复国土的计划,诸将兵败,边疆的事端无法停止。朝廷不久后悔对金用兵,金人也厌倦打仗,于是派遣韩元靓前来出使,随后都督府也两次派勇士送文书给敌方,然而都不能得到敌方的要点关键。左右亲近大臣推荐方信孺可以担任使臣,从萧山县县丞任上召到京都,把出使的事指派给他。方信孺问:“开启边衅出自我方,如果金人问谁是主谋,应当用什么话回答他们?”韩侂胄听后惊惶不安。到了濠州,金国元帅纥石烈子仁把他们扣留在监狱中,派人拔刀四面环绕看守着他,断绝他们的柴草和饮用水,用五个条件要挟他。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方信孺说:“从前起兵复仇,是为了国家社稷;今天委屈自己来求和,是为了百姓生灵。”完颜宗浩不能问倒他,交给他回复的文书,说:“和还是战,等再来时决定。”方信孺回来后,皇帝命令侍从官、两省、台谏等主要官员商议如何答复。众臣集议交还俘虏,判罪主谋,增加岁币五万,派遣方信孺再去。金人看到方信孺忠厚诚恳,于是说:“割让土地的协议姑暂放下,但如果称藩不服从,要改称叔国为伯国,除岁币外,另外拿钱犒劳军队。”方信孺坚决不肯答应。方信孺回朝复命,朝廷再派他抵达汴京。完颜宗浩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另外生出枝节名目。方信孺说:“岁币不能再增加,所以用通谢钱代替。现在得了这个又要求那个,我只好掉脑袋罢了。”方信孺回来,说:“敌方所想要的有五件事:割让两淮地区是第一,增加岁币是第二,犒劳军队是第三,索要归正等人是第四,第五不敢说。”韩侂胄再三追问,以至于大声责问他,方信孺从容不迫地说:“想要得到太师的脑袋罢了。”韩侂胄大为恼怒,把方信孺降职三级。方信孺从春季到秋季,出使金国往返三次,用口才挫败强大的敌人,和议因此没有成功。方信孺出使金国时,年龄才三十岁。后来由于抵触不合时而回乡,在岩洞营建居室,赋诗饮酒,放纵自己。后来家产用尽,宾客日益稀少,方信孺不久也死了。

篇6:《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为楚邱主簿,南京留守王曾称其有公辅器。夏竦经略陕西,荐其才,换六宅使、泾原秦风安抚都监;未几,以母老,求归故官,得知绛州,改京西转运使,知邓州,又以母辞。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乃许归养。

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而卫士为变,皆极论之。昪性质朴,不善择言,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②。仁宗读之不怿,以语陈升之。升之曰:“此忠直之言,不激切,则圣意不可回矣。”帝乃解。

初,青唐③。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摄帅范祥无远虑,亟城之。诸族畏其逼,举兵叛。昪至,请弃勿城。先是,副总管刘涣讨叛羌,逗挠不时进.昪命他将郭恩代之,羌乃溃去。涣黜甚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朝廷命张方平守秦,徙涣泾原,亦徙昪青州。将罪算,方平辞曰:“涣、昪有阶级,今互言而两罢帅,不可为也。” 昪乃复留。

至和二年,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竞罢去。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帝为之感动。

嘉祐三年,擢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见帝春秋高,前后屡进言储嗣事。荚宗立,请老。帝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但命五日一至院,进见无蹈舞。司马光上疏言:“昪为人忠谨清直,不可干以私,若使且居其位,于事亦未有旷废也。”昪请不已,始赐告,令养疾。拜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薨,年八十六。赠司徒兼侍中,谥曰康节。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昪:biàn。②刘季述:唐昭宗时宦官.发动宫廷政变的奸臣。③青唐:吐蕃城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 直:当值

B.亟城之 城:筑城墙

C.见帝春秋高 春秋:年岁

D.始赐告 告:报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异“指切时事无所避”的一组是(3分)

①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 ②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 ⑧清弃勿城

④昪命他将郭恩代之 ⑤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 ⑥前后屡进言储嗣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昪有公辅才器,很得上司的赏识和推荐,范仲淹、司马光分别赞许他不“避事”和“忠谨清直”。

B.蔺毡想归顺大宋王朝寻求庇护,来与夏人抗争,然而范祥末能怀柔安边,反而大修工事,使得那些少数民族部落以为大宋将要进兵,纷纷反叛。

C.仁宗皇帝说张昪“孤”,张昪却说我仰托圣主,并不孤,反倒认为现今人臣们未能尽职尽责、谋忠于国,皇帝才叫孤立。

D.张昪事母其孝,多次向朝廷清求辞官归养,一直到英宗继位,他依然要求回家奉养老母,英宗没答应,只是让他五日一朝,进见皇帝时不必行舞蹈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

(2)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

4、D(告:告假)

5、A(3句只是表明张昪对范祥筑城的不同看法。4句说他任命郭恩取代刘涣平羌。此两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6、D(张昪并非多次请求朝廷辞官回家奉养老母,他做六宅使和泾原秦凤安抚都监时只是要求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以方便尽孝;英宗继位后,张昪是以自己年老的理由请求退休。)

7、(1)有人指责他逃避职事,范仲淹在朝廷上说:“张昪哪里是逃避职事的人啊?”

(2)刘涣贬低郭恩的功劳,诋毁诬陷郭恩滥杀老人儿童,来动摇张昪。

篇7:《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j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再遇手挥双刀,绝水追击,杀敌甚众,甲裳尽赤,逐北三十里。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嘉定元年,除左骁卫上将军。和好成,累疏乞归田里,赐诏不允,除保康军承宣使,降诏奖谕,寻令带职奏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有删节。)

4.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招抚司克日进兵 克:约定 B.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虞:忧患 C.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 致仕:退休 D.遇郭、李兵裹创旋 旋:立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毕再遇智勇的一组是 ( )

①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 ②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 ③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 ④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 ⑤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⑥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A ① ③ ④ B ② ④ ⑤ C ① ② ⑥ D ③ ⑤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毕再遇的父亲经多次提拔,最后官至武义大夫。毕再遇则是靠父亲的恩荫做的官,他武艺出众,得到孝宗皇帝的喜爱和赏赐。

B.毕再遇用声东击西、分化瓦解等策略,很快攻下泗州的东西两城。当上级奖赏他时,他却表现出一种以国事为先、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和气度。

C.攻打宿州的郭、李部队出师不利,毕再遇听说后立即率部驰援,与陈孝庆部会合,一起截击追击而至的金军,杀敌众多,大败金军并安全撤离。

D.宋金两国议和后,毕再遇屡次上疏,表达告老还乡的愿望,但皇帝对他仍是极力挽留,不仅表彰奖励,还多次为其加官晋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4分)

(2)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3分)

(3)累疏乞归田里(3分)

参考答案:

4.D(旋:回来。)

5.C(③和⑤都与毕再遇无关)

6.C(与陈孝庆部会合,一起截击追击而至的金军与原文不符。)

7.(10分)

(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精神激励他们,(然后)进军逼近泗州城。(4分)

(飨薄译对各给1分,激以忠义介词结构后置句译对给1分,句子通顺1分)

(2)毕再遇督促士兵急速前进,到灵壁驻扎(3分)

(疾趋、次 译对各给1分。)

(3)多次上疏请求退休还乡 (3分)

(累、疏、田里 译对各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父亲毕进,积累官阶做到武义大义。毕再遇靠父亲恩荫补授官职,隶属侍卫司马,武艺超人。孝宗召见他,十分高兴,赏赐他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皇上下诏进行北伐,派殿帅郭倪招抚(收复)山东、京东,派遣毕再遇与统制陈孝庆攻取泗州。毕再遇请求挑选新刺字的敢死军作前锋,郭倪将八十七人交给他。招抚司限定日期进军,金国人听到消息,关闭榷场、堵塞城门加以防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经知道我方出师的日期,打仗要出奇制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其不意。陈孝庆听从他的建议。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精神激励他们,(然后)进军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座城,毕再遇命令将兵器旗帜船只在石屯下排开,像是要攻打西城,自己却带领手下士兵从陟山抄近道到达东城南角,率先登城,杀敌数百人,金国人大败溃散,守城的人打开北门逃跑。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树起大将旗帜,喊到:大宋毕将军在这里,你们是中原的遗民,应该赶快投降。很快就有淮平知县用绳子吊下城墙请求投降,于是东西两城都被攻占。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加盖皇上印玺的刺史牙牌授给毕再遇,毕再遇推辞说:国家在黄河以南有八十一个州,如今攻下泗州两座城就得到一个刺史的职位,在这以后拿什么来奖赏?况且招抚能从朝廷得到几个牙牌来?坚决推辞不接受。不久授任环卫官。

郭倪调遣李汝翼、郭倬攻取宿州,又派遣陈孝庆等增援他们。命令毕再遇带领四百八十名骑兵做先锋攻取徐州,到达虹地时,遇到郭倬、李汝翼的士兵裹着伤口回来,询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大水漫延,我军失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督促士兵急速前进,到灵壁驻扎,遇到陈孝庆带兵驻留在凤凰山,正准备撤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攻下来,但兵家胜败并不一定,怎么能马上就自认失败!我奉招抚的命令攻取徐州,从这里经过,宁愿死在灵壁的北门外面,也不愿死在南门外。恰好郭倪有信送达陈孝庆,命令撤退,毕再遇说:郭倬、李汝翼的部队溃败,敌人必定追击,我应当自带部下阻击他们。金军果然派五千多骑兵分两路追来,毕再遇命令二十名敢死士兵守卫灵壁北门,自己带领士兵冲入敌阵中。金国人见到他的大旗,喊道毕将军来了。于是逃遁。毕再遇手中挥舞双刀,渡水追击,杀死敌人特别多,铠甲衣裳都染成了红色,将败军追杀了三十里。各路军离开灵壁,只有毕再遇留下不动,估计大军走出二十多里,就放火烧了灵壁。将领们问:夜里不烧,今天白天烧,为什么?毕再遇说:夜间火光会照见我军虚实,白天时浓烟尘埃弥漫什么都看不见,敌人已经溃败不敢靠近,各路军马才可以安全行军不用担忧。你们哪知道进军容易撤退却难呢?

嘉定元年,授任左骁卫上将军。和议达成以后,多次上疏请求退休还乡,皇上赐诏书不允许,授任保康军承宣使,下诏奖励表扬,随即命令他兼领职务奏论政事,提举佑神观。六年,提举太平兴国宫,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职位上退休。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赠官太尉,累积赠官为太师,谥号忠毅。

篇8:《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杲曰:“风神如许,他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掞请行。”乃以奇策解围,奏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

②制置使孟珙辟于幕,常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

③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逊,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服。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璧守黄州,檄人幕,寻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事亟矣,掞请行 ( )(2)掞念置身行伍间 ( )

(3)公乃顾此区区 ( ) (4)如掞副之 ( )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2)逾时,士璧守峡州,病不果行而卒。

19.画浪线的句子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大 将 立 功 庭 参 纳 拜 信 兜 鍪 不 如 毛 锥 子 也。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用故人荐,出淮阃杜杲幕 尝用其策为“小子房”

B.公乃顾此区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乘生马以跃 寻以战功升三官。

D.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制置使孟珙辟于幕

21.杜杲评价杨掞“风神(风采神韵)如许”,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并简析其“风神”。(3分)

杨掞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17.(4分)(1)急,紧急(2)军队(3)少少的,一点点的(钱)(4)做副职、帮助、辅佐

18.(5分)(1)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2)过了一段时间,向士璧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去成而去世。

19.(2分)大将立功/庭参纳拜/信兜鍪不如毛锥子也。

20.(2分)B

21.(3分)①智勇双全(有勇有谋):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杨掞主动要求前去,用奇策解围;“事亟矣,掞请行。”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②豪迈不羁、大度:掞以本领钱数万费,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③上进:练习骑射,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研究进士学业,考中进士;④知人、有远见:

“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王景宗满身是胆,惜欠沉细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

杨掞字纯父,是抚州临川县人。青年时能写词赋,乡里有个姓陈的人家请他住在客舍里教儿子,过了几个月他拂衣离去。后来因为老朋友推荐,他出任驻淮地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说:“杨掞有如此的风度神采,将来不会在我之下。”从此政治方法征战计谋多向杨掞咨询。过了一年,安丰被敌兵包围,杨掞激动地说:“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他于是用奇策解了围,杜杲上奏朝廷任命他为七品官员。杨掞考虑自己身处军队中,骑马射箭是应当擅长的。晚上他把青布垫放在地上,骑着不熟悉的马跳跃,起初跳过三尺高,接着跳过五尺至一丈高,多次闪失跌倒他也不顾。 制置使孟珙征召他到幕府,曾采用他的计策,称他为“小子房”(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孟珙和他喝茶下棋,周济他财物。杨掞把自己掌管的财务钱几万耗用了,总管财务的贾似道核实数目责令偿还,孟珙把六百两银子给杨掞让他偿还,杨掞又把这些钱分给了宾客,饮酒欢歌不顾念偿还钱财之事。贾似道想要杀他,杨掞说:“汉高祖把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不过问钱的出入,您竟顾念这一点点的钱财,却不用这钱财结交豪杰的心吗?”贾似道这才赦免了他。

孟珙曾宴请宾客,有个手下军官出言不逊,孟珙命令斩他,杨掞从容地说:“斩了他确实对,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孟珙很信服他的话。不久,有个大将立了功,孟珙坐着接受那个大将拜见,杨掞为此脸色有了变化,于是感叹道:“大将立了功,却要到官长庭前低头行拜见之礼,实在是头盔(指代军人)不如毛笔(指代文官)啊。”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向士璧驻守黄州,用公文召他入幕府,不久他因战功升为三品官员。赵葵做京湖制置使,杨掞与他一起前去,王登在沙市迎接,杨掞和王登畅谈到半夜,杨掞回来说:“王景宗(王登,字景宗)浑身是胆,可惜不够沉稳细致,如果我帮助他,什么事情不能办成呢?只是恐怕他因勇敢而失败。”后来王登死了,人们认为杨掞的话是知人之言。过了一段时间,向士璧驻守峡州,招他前去,杨掞生病没有去成而去世。

篇9:《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士民丐留不获 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9.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2)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参考答案

6.A(丐:乞求)

7.B(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8.B(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9.(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 (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5分,语意2分,“辞”、“置”、“谢”各1分)

(2)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5分,语意2分,第一个“狱”字、“死”、“卒”各1分)

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阅读答案

《旧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原文及翻译

《宋史·张宪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王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共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