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时间:2022-12-15 05:44:16 作者:黑猫警长77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猫警长77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宋史列传》阅读原文及答案

《宋史列传》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选自《宋史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比: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 )(3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5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B 6.D

7.(1)刘福到了属地,巡视城池防御工事,抽调镇守兵卒来修缮加固工事,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充当宴享犒劳的经费,敌人虽然大规模来进攻,我方却依靠刘福的准备部署而无所畏惧。(按行、给缮完、恃各1分,句意2分)

(2)你们这些人没有一丁点功劳来报答朝廷.怎么可以建造房屋,做使自己安乐(自安可意译为自己贪图安乐)的打算呢?(汝曹、营度、为计各1分,句意2分。)

篇2:《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孔守正,开封浚仪人。宋初,补内殿直,兼领骁雄、吐浑指挥。从刘廷翰平蜀,还,迁骁雄副指挥使。开宝中,太祖征太原,守正隶何继筠麾下。会契丹遣兵来援晋阳,守正接战于石岭关,大败之,斩首万级,获其将王破得。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

太平兴国中,累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亲征晋阳,守正分主城西洞屋,领步卒大呼先登,继与内侍蔡守恩等率骑兵力战,晋军遂溃。从征范阳,至金台驿,诏与刘仁蕴先趋岐沟关。时城未下,守正夜超垣,度鹿角,临机桥,以大军将至,说关使刘禹使降。禹解悬桥,守正遂入城,抚谕其军民,以城守属綦廷朗,而已赴行在。时契丹兵在涿州东,守正与傅潜率御前东西班分两阵驰击之,逐北二十余里,降其羽林兵数百人。继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追之至桑乾河,契丹自是不敢近塞。

一日,侍宴北苑,上入玄武门,守正大醉,与王荣论边功于驾前,忿争失仪,侍臣请以属吏,上弗许。翌日,俱诣殿廷请罪,上曰:“朕亦大醉,漫不复省。”遂释不问。俄命为定州行营副部署,受诏诣保州军开道,遇敌于曹河,与战数合,枭首三十余,获马五十匹,上闻而壮之。

真宗即位,复徙代州。咸平初,授昌化军节度观察留后。守正上言:“四任雁门,边亭久安,愿徙东北以自效。”会夏人入寇,改定州行营副都部署。四年,移彰德军留后,以风疾妨政,改安化军留后。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上闵之,不许。无何,卒,年六十六,赠泰宁军节度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城未下,守正夜超垣 超:跳过

B.以城守属綦廷朗 属:属吏

C.逐北二十余里 北:败兵

D.朕亦大醉,漫不复省 漫:模糊不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下”,麾本意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文中的`麾下意为部下。

B.“迁”指官员职务的高升。“累迁”即累功升职。

C.“行在”即行军所在的意思。

D.“羽林兵”皇帝卫军的名称。谓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守正英勇善战。在石岭关一战中打败契丹的军队,杀敌万余人,俘虏敌将。还亲自率军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困的宋军。

B.孔守正有勇有谋。在跟随太宗征讨晋阳时,越过城墙,度过鹿角,来到机桥,劝说戍守岐沟关的刘禹投降。

C.孔守正深得皇帝厚爱。在一次宴会中喝醉酒与同僚在皇帝面前争功劳,失掉了做臣子的礼仪,侍臣请求治他的罪,皇帝却宽恕了他。

D.孔守正忠君爱国。宋真宗即位后,主动上疏请求离开太平安定的职所,到国家边境为国效力,甚至患病后,不顾惜个人身体依然上表请求去边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宋师之陷敌者数百人,守正以骑军驰之,尽夺以还。(5分)

(2)景德初,复以不任职代。时议防秋北鄙,守正犹屡表请行。(5分)

参考答案

4.B 属:委托,交付

5.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6.B 张冠李戴。劝说刘禹投降应是孔守正在跟随太宗征讨范阳时所做的,而不是晋阳。

7.当时宋朝的军队陷入敌人军阵中有数百人,孔守正率领骑兵追击,都救了回来

当时朝廷又商议防卫北边的边境地区,孔守正还想要上奏章要求去。

【部分参考译文】

孔守正,是开封浚仪人。北宋初年,补任内殿直,兼任骁雄、吐浑指挥。跟随刘廷翰平定蜀地,回来后,升迁为骁雄副指挥使。开宝年间,太祖征讨太原,孔守正归属于何继筠的部下。恰逢契丹派遣军队来支援晋阳,孔守正在石岭关迎战敌军,把他们打得打败,斩杀万余人,擒获他们的将领王破得。当时宋军有几百人陷入敌人包围中,孔守正带领骑兵飞驰进入敌军中,全部把他们抢了回来。

太平兴国年间,累功升迁日骑东西班指挥使。太宗亲自征伐晋阳,孔守正负责攻打城西洞屋,率领士兵呼喊着首先登上了城墙,接着和內侍蔡守恩等人率领骑兵极力奋战,晋阳的军队于是溃败。跟随太宗征伐范阳,到达金台驿,太宗下诏让他和刘仁蕴先赶奔歧沟关。当时城池还没有攻下来,孔守正在夜里越过城墙,度过鹿角,来到机桥,说朝廷大军即将到来,劝说守关将领刘禹,让他投降。刘禹解下悬桥,孔守正于是进入城内,安抚晓谕城中军民,把守城的任务交付綦廷朗,而自己赶赴太宗的行营。当时契丹的军队在涿州东面,孔守正和傅潜率领御前东西班军队分成两阵骑马攻击他们,追赶败军二十多里,降服羽林兵几百人。接着与高怀德、刘廷翰合兵追击敌军到达桑干河,契丹从此不敢靠近边塞。

篇3:《宋史·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侯延广,平遥人。父仁矩历通、祁、雄三州刺史。仁矩在雄州日,方饮宴,虏数十骑白昼入州城,居民惊扰。延广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射杀其酋长一人,斩首数级,悉禽其余党。延广持首级以献,仁矩喜,拊其背曰:“兴吾门者必汝也。”监军李汉超以其事闻,诏书褒美,赐锦袍银带。仁矩卒,补西头供奉官。会西北戎入寇,边人扰乱,求可使徼巡者。近臣言:“延广将家子,习边事无出其右。”延广时被病,入辞。太宗赐以名药,遣太医随侍,其疾亦寻愈。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叛卒刘渥聚亡命数百人,所过杀居民,夺财物,其势甚盛。延广率兵数百,自间道追之,会渥于富平。渥众千余人,相持久之。渥素惮延广,传言:“间求活,观死如鸿毛耳。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命于锋镝之下。”延广怒,因击之,挺身与渥斗大树下,断渥右臂,渥脱走,乘势大破其众。渥创甚,后数日为追兵所获,关右以定。上嘉之,擢拜崇仪使。淳化二年,李继迁始扰夏台,即命延广知灵州。会赵保忠阴结继迁,朝廷命骑将李继隆问罪,以延广护其军。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手诏褒美,锡赉甚厚。延广知灵州,部下严整,戎人悦服,李继迁素避其锋。监军康赞元害其功,诬奏延广得虏情,恐后倔强难制。遽诏还,以慕容德丰代之,部内甚不治。继迁寇灵州,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称延广可使,就拜宁州团练使、知灵州兼兵马都部署,赐白金二千两。戎人塞道,邮传馈①皆不通,延广独引数十骑之镇,戎人素服其威名,皆相率引避。二年春,被病,上遣御医驰驿视之。医至,疾已亟,延广谓中使李知信曰:“延广自度必不起,家世受国恩,今日得死所矣,但恨未立尺寸功以报上耳。”言讫而卒,年五十。

(节选白《宋史·列传第三十》)

[注]①鳟:运粮赠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广时被病 被:遭受。

B.以延广护其军 护:统辖。

C.监军康赞元害其功 害:损害。

D.部内甚不治 治:太平。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侯延广勇猛过人的一组是(3分)

①引亲信数骑驰出衙门 ②习边事无出其右

③戎人闻延广至,不敢复为寇乱 ④挺身与渥斗大树下

⑤部下严整,戎人悦服 ⑥延广独引数十骑之镇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延广出身将门.英勇善战。几十个敌人白天进入雄州城,侯延广率领亲信射杀敌首,擒获其余的人,父亲认为他将来一定光耀门楣。

B.侯延广效忠皇上,不辞辛劳。西北戎人侵犯,侯延广虽有病在身,仍奉命出证;后 来病重时还念念不忘自己没有尺寸之功来报效皇上。

C.侯延广威名远扬,深受敬畏。西北戎人听说侯延广将要到来,就不敢再侵扰了;侯 延广掌管灵州,李继迁避其锋芒,戎人引兵同避。

D.侯延广战功卓著,屡受嘉奖。他斩获敌人,平定刘渥,平定李继迁之乱,或受到皇 上褒扬赏赐,或受到皇上提拔重用。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侯公家世富贵,奈何不思保守,而与亡卒争命于锋镝之下。

(2)既而夏台平,保忠就缚,手诏褒美,锡赉甚厚。

参考答案:

4.C(害:忌妒)

5.B(②侯延广熟悉边事;③戎人敬畏;⑤侯延广治军严格)

6.B(“仍奉命出征” 分析有误)

7.(1)你出身富贵,为什么不考虑保存自身,却与亡命徒争命于刀剑之下。(大意2分,“保守”“亡卒”“锋镝”各1分)

(2)不久夏台被平定,赵保忠束手就擒,皇上亲手写诏书褒扬侯延广,赏赐非常丰厚。(大意2分,“既而”“手诏”“赐赉”各1分)

参考译文:

侯延广,平遥人。父亲侯仁矩担任过通州、祁州、雄州三州的刺史。侯仁矩在雄州时,一天正在饮宴,几十个敌人的骑兵白天闯入雄州城,百姓受到惊扰。侯延广领着几个亲信骑马冲出衙门,射杀了敌人的首领,斩下几个敌人的首级,其余的全部擒获。侯延广拿着首级献给父亲,侯仁矩高兴,拍着他的背说:“光耀我们家门楣的一定是你。”监军李汉超把这件事呈报给皇上,皇上下诏书褒扬,赐给他锦袍和银带。侯仁矩死后,侯延广补任西头供奉官。恰逢西北戎人侵犯,边境的百姓受到扰乱,(朝廷)寻求可以巡查边境的人。近臣说:“侯延广是将门之子,熟悉边境的事,没有人能超过他。”当时侯延广有病在身,入朝推辞,太宗赐他名药,派遣太医跟随侍奉,他的病不久痊愈。戎人听说侯延广来了,不敢再侵扰边境。叛卒刘渥聚集了亡命徒几百人,他们经过的地方杀人、抢夺财物,气势很大,侯延广率领几百个士兵从小路追击,在富平追上刘渥。刘渥有一千多人,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刘渥一向忌惮侯延广,让人传话说:“我苟且偷生,死在我看来轻如鸿毛。你出身富贵,为什么不考虑保存自身,却与亡命徒争命于刀剑之下。”侯延广大怒,就攻击刘渥,和刘渥在大树下争斗,砍断了刘渥的右臂,刘渥逃跑。侯延广趁着形势大破贼人。刘渥的伤很重,几天后被追兵捕获,关西安定。皇上嘉奖侯延广,提升他为崇仪使。淳化二年,李继迁开始扰乱夏台,(朝廷)就命令侯延广掌管灵州。恰逢赵保忠暗中和李继迁勾结,朝廷命令骑将军李继隆问罪,让侯延广统帅他的军队。不久夏台被平定,赵保忠束手就擒,皇上亲手写诏书褒扬侯延广,赏赐非常丰厚。侯延广掌管灵州,部属纪律严明,戎人心悦诚服,李继迁一向避其锋芒。监军康赞元忌妒侯延广的功劳,诬告上奏说侯延广知道敌虏的情况,恐怕以后强硬难控制。皇上急忙下诏让侯延广回京,让慕容德丰代替他,所管辖的地方不太平。李继迁侵犯灵州,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说侯延广可派遣,就授予宁州团练使、掌管灵州兼兵马都部属,赐白金二千两。戎人堵住了道路,传送文书、运送粮饷都无法通行。侯延广只身率领几十个骑兵去平定,戎人一向敬佩侯延广的威名,都相继引退回避。二年春,侯延广患病,皇上派御医驾乘驿马去给他看病。御医到时,侯延广的病已经很重了,对中使李知信说:“我自知病不能治愈,我家世代蒙受国恩,今日死得其所,只是遗憾没有建立一点功绩来回报皇上啊。”说完去世,这年五十岁。

篇4:《宋史·列传四十》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四十》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①。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注] ①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吏部东铨是差遣,有实际职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

谢:谢罪

B.是狃我也

狃:轻侮

C.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挑选

D.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

薄:单薄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B.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C.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D.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准年少有才且诚实。他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有人建议他面见太宗时不妨虚报年龄,以免被太宗认为年少而除去功名。寇准却认为欺君不妥。

B.寇准为官耿直执着。与皇帝谈论国事意见不合,使得皇帝非常生气而要离开,寇准牵扯皇帝衣服不让离去,直到有了决断才离开。

C.寇准精通天数。淳化二年天大旱,寇准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于是对皇帝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案件。

D.寇准抗击契丹显出谋略。他通过分析及时训练、调遣军队进行防御,而且请得皇帝驾临澶州增加官兵士气,最后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5分)

(2)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5分)

参考答案

4.D(薄:迫近)

5.C

6.C(“精通天数”错,是借机说案而已)

7.(1)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会”“陈”“益” 各1分,句意2分)

(2)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啊。(“卒”“ 稔祸”“ 戒”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智超群,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

正赶上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国事,寇准极力陈述事情的优点和缺点,皇帝更加器重他。把他提升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回答是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的征象,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召见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收受钱财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把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自唐朝末年,蕃户就有居住在渭水以南的,温仲舒管理秦州时,把这些蕃户驱赶到渭水以北,构筑堡栅以限制他们往来。太宗看过奏章不高兴,说:“古代的羌戎少数民族尚且杂居在伊川、洛水,那些蕃夷人愿意流动难以安定,一旦有调集入侵发生,将要严重困扰我们关中了。”寇准进言:“唐朝宋璟不赏赐边地战功,最终导致开元时的太平。边疆大臣(想要)邀请(求取)战功而(以致)酿出祸患,很是值得警戒(警惕)啊。”皇帝于是任命寇准出使渭北,安抚蕃户,又调走了温仲舒到凤翔。

真宗当上皇帝后,寇准升迁为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六年,调任兵部,为三司使。当时合并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委派寇准裁定事务,于是任命六个判官分别掌控,繁琐简约才适度。景德元年,契丹族入境侵袭,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好像)没有打仗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请朝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然大举入侵。寇准趁机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害怕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止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高琼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慌害怕,连阵势都排不成了。敌方数千骑兵乘胜追至城下,皇帝诏令士兵迎击敌兵,斩杀擒获大半敌兵,敌军于是退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降为太常卿,管理相州,又调任安州,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当初不知道这事,有一天,问到身边的人:“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为什么?”左右没有人敢回答。真宗驾崩时也还是只相信寇准与李迪是可托付之人,被重视到这个地步。

篇5:《后汉书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后汉书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也。因从光武征战,诸将多称其勇。光武察官勤力少言,甚亲纳之。

十一年,将兵至中卢,屯骆越。是时公孙述将田戎、任满与征南大将军岑彭相拒于荆门。彭等战数不利,越人谋畔从蜀。官兵少,力不能制。会属县送委输车数百乘至,宫夜使锯断城门限。令车声回转出入至旦。越人候伺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相告以汉兵大至。其渠帅乃奉牛酒以劳军营。宫陈兵大会,击牛龋酒,飨赐慰纳之.越人由是遂安。

宫以谨信质朴,故常见任用。二十七年,宫乃与杨虚筷马武上书日:“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I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虏今人畜疫死,旱《杀菇j蟊赢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母购赏,喻告高句骊、鸟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Ik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日:“《黄石公记》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日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自是诸将莫敢言兵事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人谋畔从蜀 畔:反叛

2.宫以谨信质朴 谨:谨慎

C.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 县:悬挂

D.故日务广地者荒 务:劳务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臧宫智勇的一组是

①羚车声回转出入至旦

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③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

④虿冷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

⑤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⑥靖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宫跟随光武帝征战,各位将领多称颂他勇敢,武帝看他非常肯干还不多说话,很是亲近喜欢他。

B臧宫在不能控制局面的情势下,运用迷惑骆越人的方法,让运输车辆往返进出城门,骆邀人以为大军来到,便奉酒劳军而臣服o

C.臧宫办事谨慎,为人诚信质朴,深得重用,上书欲趁匈奴自然灾害国力衰弱之机平定边患,武帝认为这是刻石流传的万世之功o

D.《黄石公记》里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国内没有好的政治、百姓都不能自保时,是不可能用兵平定边境之患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

(2)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参考答案

4.D致力、追求。

5.c句①表现其智,句②③@是其上书内容,力主出兵,表现其勇,句⑤⑥是回复诏书中的内容,反对出兵。

6.C文中武帝是反对用兵匈奴的。

7.①匈奴贪图利益,没有礼义信用,走投无路时磕头降服,平安稳定时侵夺掠抢。

(5分,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穷”、“稽首”、“盗”各1分)

②舍弃近的而图谋远的,劳苦而没有功效;舍弃远的而图谋近的,安逸而有结果。(5分,译出大意给2分,译对“谋”、“逸”、“终”各l分)

翻译:

臧宫字君翁,是颖川郊县人。年轻时做亭长、游徼,后来带领门客到下江军中做校尉,接着跟随刘秀征战,各位将领多称赞他勇敢。刘秀观察臧官肯干少语,很亲近他。

建武十一年,率兵到中卢,屯军骆越。这时公孙述的将领田戎、任满和征南大将军岑彭在剂门相对抗,岑彭等交战屡次不胜,骆越人圆谋反叛归顺蜀。臧官兵少,力量不能控制局面。适逢所属县送到几百辆运输车,臧宫夜间派人锯断城门门坎,让车子发出响声往返出入城门直到天亮。负责侦察的骆越人听到车声不断,并且门坎也断了,报告说汉兵大军到来。他们的头领于是捧着牛酒来军营慰劳。臧官陈列士兵举行大会,毅牛备酒,招待抚慰骆越人,骆越人从此就安定了。

臧宫因为谨慎诚实质朴,所以常常被任用。建武二十七年,臧宫就和杨虚侯马武上书说:“匈奴贪图利益,没有礼义信用,走投无路时就降服,自己安定了就侵略,边疆遭受他们的毒害,中原担心受他们侵犯。贼人现在人马病死,干旱和蝗灾使地上寸草不生,受瘟疫困扰时的实力,抵不上中原一个郡。他们的命运,掌握在陛下手中。福分不会重来,时机容易丧失,难道应该死守文德而放弃武力吗?现在命令将领兵临边塞,重金悬赏,告知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匈奴左侧,微调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的部队攻他们右侧。像这样,消灭北方敌人,不过几年。臣担心陛下仁慈讲恩德不忍心,谋士犹豫,使能刻石流传万世的功劳不能建立于圣世。”诏书回复说:“《黄石公记》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好比德,刚好比贼,弱者易得到仁爱的辅助,强者易成为怨恨的归宿。因此说有德的国君,拿自己所喜欢的来使别人快乐;无德的国君,用自己所喜欢的来使自己快活。使别人快乐的人自己的快乐就长久,使自己快活的人不久就会灭亡。舍弃近的图谋远的,劳苦而没有功效;舍弃远的图谋近的,安逸而有结果。安逸的政治多出忠臣,劳碌的政治多出乱臣。所以说一心扩大地盘的人土地荒芜,一心推广恩德的人强盛。满足自己所得的人心安,贪图他人的东西的人遭殃。残酷暴虐的政治,即使得逞也必定失败。现在国家没有好的政治,灾害变乱不停,百姓惊慌,不龙自保,还想要用兵遥远的国境之外吗?孔子说:“我恐怕季孙的隐患,不在颛臾。况且北狄还强大,并且屯田警备军队传说的事常多失寅。果真能用天下的一半力量来消灭大敌,难道不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果时机不成熟,不如让百姓休息。”从此各位将领没有敢再谈论军事的。

篇6:《宋史列传第二百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二百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巩典五朝史事 典:掌管

B.又用梁焘荐 用:使用

C.亦属观延致 延:延请

D.妻就假于挺之家 假: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时人未之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B.伺候乎公卿之门者 生乎吾前

C.惧其不吾见也 谁得而族灭也

D.且公之见招 不出,火且尽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师道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他就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曾巩的赏识。

B.陈师道虽然曾获得许多当时有名望人的推荐,但仕途并不如意,死后还是朋友出资来安葬他。

C.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因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多次谢绝他的推荐和邀请。

D.陈师道既能写出精美的诗文,又有一般人不太了解的学问,他和苏轼有交往又不能依附于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

(2)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

答案:

4.B (解释为“因为”)

5.B(A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作用;B用作介词,相当于“于”;C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D连词,况且/副词,将要)

6.C(“与当时权贵章惇不和”不符合文意)

7.(1)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补全省略主语1分,“或”“小”“才”“十一”各1分)

(2)公卿不拜见士,从古以来的风尚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之 名。(“下”“尚”“孰”“齿士”“以”各1分)

参考译文: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王安石的经学盛行,陈师道内心对他的说法不以为然,遂决心不做官。曾巩掌管五朝史事,有权能够自己选择僚属,(就推荐陈师道),朝廷以陈师道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哲宗元祐初年(1086),苏轼、傅尧俞、孙觉都向朝廷推荐陈师道的文章和德行,他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推荐,担任了太学博士。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颍州。谏官又弹劾他做官不是由科第晋升,因而他被罢官回家。后又调他为彭泽令,他拒不赴任。陈师道的家素来贫困,有时整天不炊爨,他的妻子因此怒形于色,但是陈师道却毫不忧虑,很久以后,朝廷又召他为秘书省正字。但不久他就逝世,死时年四十九岁,他的朋友邹浩为他出钱买棺材安葬。

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他对各种经书都有研究,尤以对《诗经》、《礼经》的研究深刻。他写的文章精美深刻典雅玄妙。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世界上的人只晓得喜欢诵读陈师道的诗和文章,至于他的深奥的学问和高尚的品行,有的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到过。陈师道曾经为黄楼刻铭,曾子固认为它的'古奥典雅像秦朝的石刻。

起初,陈师道到京师游学一年多,却从未进过贵人的门。傅尧俞想认识他,先问秦观,秦观说:“这个人不是手里拿着门帖,低着头和颜悦色,等候在公卿门外的那种人,他大概是很难以招致的。”傅尧俞说:“招致他可不是我所敢希望的,我想亲自去见他,就是怕他不愿意和我相见。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陈君呢?”傅尧俞知道陈师道很穷,就揣着黄金想作为馈赠,等到他到了陈师道的住处,听到了他的谈论,就更加敬畏不敢拿出来了。章惇在枢密府,将把陈师道推荐给朝廷,也托付秦观为他延请致意。陈师道在回给秦观的信中说“:蒙你屈辱写给我信,信中告诉我章公不惜降屈自己的年龄和资德,以礼招致我,像我这样的不才何以能得到这种殊荣,难道是君侯曾欺骗他吗?公卿不拜见士,这是从古以来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之名。可是先王的制度,士不经过王命召见为臣,王公就不能见他,这已经成了一种礼制,而它的弊病就是使得有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推荐自己。所以先王从这个制度的制订一开始就谨为之防备,而作为士子的人则必须世世代代忠实地遵守。师道对于章公,就先王之礼来说,有贵贱的嫌疑,而就自己推荐自己来说又不是平生的旧交,章公虽然可以见,可是礼能够去掉吗?况且章公招见我,大概认为我能遵守区区的礼节,假如我愚昧地冒犯法制和礼义,听到命令就奔走于公卿之门,那就失掉了所以能够召见的品质,章公对我又有什么可取的呢?但虽然这样,却还有一个机会在这里,那就是庆幸章公以后功成身退,头戴幅巾东归,那时 师道当骑款段马,乘下泽车,候章公于东门之外,时间那还不算是太晚。”等到章惇做了宰相,章惇又向陈师道致意想推荐他,可是陈师道始终没有去。陈师道在颍州做官时,苏轼是颍州的知州,对他特别照顾,让他独坐一席,想要他参加门弟子的行列,陈师道却写诗表明他的意愿,诗中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他的自我要求就是这样严谨。

陈师道与赵挺之的女婿是朋友,他素来厌恶赵挺之的为人,恰逢他参加一次郊祀典礼,这一天天气非常冷,他由于家里太穷,穿的衣服没有棉絮,他的妻子就跑到赵挺之的家里去借,借来以后,陈师道问是从什么地方借来的,当他得知是从赵挺之家里借的,就非常生气,坚决拒绝不肯穿,他竟因此得了寒病去世。

篇7:《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九十一》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联意也。”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资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

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卒遣更休。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九上章争之。

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

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

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

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

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 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

③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

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而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

(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参考答案

5.C(讼,争论,争辩)

6.C

7.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

8.(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阅,经历,经过。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会,恰逢。刚好碰上。 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流落,辗转。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滕元发,字达道,是东阳人。为人气魄大,行为特出,性格豪爽,待人处世不拘泥于小事。九岁就能写诗,范仲淹见他以后就赏识他。考中了进士,殿试得了第三(即探花),被授予大理评事、湖州通判的职务。孙沔担任杭州知府,见到他就特别重视他,说:“这是才智出众的人啊,以后应当成为贤能的将领。”孙沔就把处理繁重难办的事、戍守边境的谋略教授给他。

皇帝召他来面试,授予他集贤校理一职,让他共同参与编纂起居注。获晋升主持起草皇帝诏令,执掌谏官官署,……授予御史中丞一职。

京城和地方发生地震,滕元发上书指名陈述导致灾难的缘由,大臣不高兴,就被外放做了秦州知府。宋神宗说:“做秦州知府,不是我的意思啊。”就搁置了这个任命不派遣。以馆伴的身分陪伴契丹使者杨兴公,以诚相待和他交流,杨兴公很感动,将要离开的时候,流着泪向他道别。黄河以北地区地面发生了很大的震动,朝廷命令滕元发担任安抚使。当时城中屋舍大多坍塌,官吏和百姓惧怕被压在里面,都睡在帐篷里、野地里,而滕元发一个人待在房屋里,说:“房屋毁坏了,百姓死掉了,我应当用我的性命和他们一起(经历)。”埋葬死者,喂养饿者,免除田地的租税,修筑堤坝,调查贪婪凶残的人,责罚盗贼,黄河以北地区于是安宁。被授予翰林学士一职,做了开封府知府。百姓王颖有银子被邻居家的妇人藏匿,经历了几任府尹而没有获得胜诉。王颖很气愤,把邻家妇人招引来,拄着木杖到官署申诉。滕元发一问就明白(知晓)了实情,返还了他的银子,王颖扔掉木杖抬头感谢,而邻家妇人不知去向。

先后担任青州知府和应天府、齐州、邓州三州知府。适逢后党李逢造反,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做官,还没出发,改任安州知府。际遇不好、无所遇合(指在地方做官)将近十年,还因为以前的过失被贬到筠州去处理当地事务。有人认为以后还会有不好的任命(即继续被贬),滕元发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呢?”于是就上奏本申辩,其中这样说道:“乐羊攻中山三年不下,攻讦的书函就装满了小竹箱;即墨大夫治理即墨城没有过错,但的话每天都能让齐威王听到。”宋神宗看了之后而伤感,就任命他为湖州知府。

滕元发治理边境令人敬畏,威严传布西北地区,号称名帅。黄河以东十二个将领,其中八个来防备西部边境,分为两半轮流更替休整。滕元发到西北八个月,边境疾速来报,请求八位将领都防备西夏(西北各游牧民族)乘秋高马肥之时南侵。滕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军侵犯我,即使八个将领一起也无法抵抗;如果他不来侵犯,四位将领足够了。”最终让他们轮流休整。防备西夏秋天南侵的将领害怕了,敲击滕元发官署之门(即到滕元发官署)争论这件事。滕元发指着自己的颈脖子说:“我已经舍弃这了,头可以斩掉,军队不能派发。”……多次上奏争论。(引号后的“争论”经查《宋史》和调遣军队无关)

因为年老极力请求到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任职,于是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然后又任扬州知府,还没有到任上就去世了,年纪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左银青(白银印章和系印的青色绶带,用作高级阶官名号)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篇8:《宋史·列传第一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列传第一百》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幼善读书,年十二,辞亲从师于江西,五年始归。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乡老先生见之,自以为不及。

庆历六年,登进士第,调嘉兴主簿,擢上虞令。豪姓杀人,久莫敢问,存至,按以州吏受赇,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存故与王安石厚,安石执政,数引与论事,不合,即谢不往。

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时起居注虽日侍,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有建议罢免畿内保甲者,存言:“今京师兵籍益削,又废保甲不教,非国家根本久长之计。且先帝不惮艰难而为之,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河决而北几十年,水官议还故道,存争之曰:“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卒辍其役。蔡确以诗怨讪,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确再贬新州,存亦罢,以端明殿学士知蔡州。岁余,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扬、润相去一水,用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亲与酬酢,乡党传为美谈。

召为吏部尚书。时朝廷朋党之论浸炽,存为哲宗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复与任事者戾,除知大名府,改知杭州。

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至,按以州吏受赇按:按照

B.而奏事必禀中书俟旨俟:等候

C.存与范纯仁欲薄其罪薄:减轻

D.至其所守,确不可夺夺:改变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存忠于职守的一组是()

①时学者方尚雕篆,独为古文数十篇

②存乞复唐贞观左右史执笔随宰相入殿故事

③既已就绪,无故而废之,不可

④故道已高,水性趋下,徒费财力,恐无成功

⑤出赐钱给邻里,又具酒食召会父老

⑥今日果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存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就辞别亲人前往外地求学,他写的文章得到当地学术界

前辈的高度肯定,显示了出众的才华。

B.王存不因私人关系和官位而影响对政事的看法,王安石执政时多次邀请他去谈论政事,

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C.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地,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

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

D.面对朝廷愈演愈烈的朋党之论,王存进谏时引用历史事实,希望皇帝明察进言,不要

冤枉好人,却因此得罪了当时掌权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豪赂他官变其狱,存反为罢去。(3分)

(2)神宗韪其言,听直前奏事,自存始也。(3分)

(3)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3分)

参考答案

【1】A按:查办。

【2】D①是年少时为文事,⑤是善待乡邻之事。

【3】C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原文的.意思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

【4】

(1)(3分)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

(2)(3分)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答出“认为……对”或“认为……正确”,亦可),允许直接在殿前(面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

(3)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参考译文】

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从小喜欢读书,十二岁时,辞别亲人去江西跟从老师学习,五年才回来。当时的学者正崇尚雕琢文字,他独自做了几十篇古文,乡老先生看了,自以为不如他。

庆历六年,考中进士,调任嘉兴主簿,擢升上虞县令。豪族杀人,很久没有人敢过问这件事,王存来到后,以地方官吏收受贿赂为由查办,豪族贿赂其他官员改变他的案子,王存反而因为这件事被罢免离去。治平年间,进入国子监担任直讲。王存原先与王安石关系很好,王安石执政时,多次请王存来谈论政事,意见不合,王存就推辞不再前往。

元丰元年,宋神宗通过观察觉得王存忠直诚实不参与结党,让他担任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当时修起居注的官员虽然每日陪侍在皇帝的左右,如要上奏事宜必须禀报中书等候皇帝旨意。王存请求恢复唐贞观时左右史执笔跟随宰相进殿的旧例,神宗认为王存的建议有道理,允许直接在殿前上奏事宜,这是从王存开始的。元丰五年,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知府。京城沿汴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汴河大堤来扩大住地,有人请求命令他们修筑大堤恢复原貌,又按照民房侵占官道的规定让他们撤离。这两个计谋出自宦官,已有诏令。王存说:“这是我的职责。”入朝上奏这件事。即日解除了劳役,京城的人欢呼庆贺。有人建议废除对京城内保甲的训练,王存说:“如今京师士兵逐渐减少,再废除保甲不加训练,不是国家的根本久长之计。而且先帝不怕艰难做这件事,既已就绪,无故废除不行,不可。”黄河决口而北流几十年,水官议论还归故道,王存争辨说:“故道地势已经很高,水的本性是向下流的,改回故道白白浪费财力,恐怕无法成功。”最终停止了这件事。蔡确写诗发牢骚表示不满,王存与范纯仁想减轻他的罪过,蔡确被贬新州,王存也被罢免,以端明殿学士的职衔任蔡州知府。一年多后,任资政殿学士、扬州知府。扬州和润州一水之隔,采用以前宰相的旧例,能够过年时回家上坟,王存拿出赏钱发给邻里乡亲,又准备酒食召会父老,亲自和他们敬酒应酬,乡党传为美谈。

征召为吏部尚书。当时朝廷朋党之论逐渐激烈,王存对哲宗说:“人臣朋比为党,确实不可助长,然而有时不加细察,就会泛滥波及好人。庆历年间,有人指责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结为朋党,仰赖仁宗的圣明,没有被迷惑。现在有进言这种说法的,希望陛下审察。”因此又与当时掌权的人相违背,除知大名府,改任杭州知府。

王存生性宽厚,日常生活恭敬谨慎,不做欺诈过分的事,对于他的职守,坚持职守不可改变。司马光曾说:“在万马奔腾中能够停住脚步的人,大概就是王存了!”

篇9:《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犯京师,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冯延绪传诏抚谕,谓车驾出郊定和议,令诸道罢兵。汲谓副总管高公纯曰:“诏书未可遽信。”公纯问故,汲曰:“诏下以去年十二月,邓州去京七百里,今始至州,何也?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公纯难之,汲请自行,公纯不得已俱至南阳,不进,汲独驰数十骑赴都城,二帝已北行,汲素服恸哭。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就加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金人复渡河,谍知邓州为帝行在所,命其将银朱急攻京西,汲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南阳。金人奄至,杀成林。汲集将吏谓曰:“吾受国恩,恨未得死所!金人来必死,汝有能与吾俱死者乎?”皆流涕曰:“惟命!”民有请涉山作寨以避敌者,汲曰:“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乃下令曰:“城中有材武愿从军者听留,余从便。”得敢死士四百人,又令曰:“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众皆感服,无一人失期。

及南阳陷,命将戚鼎将兵三千逆战,及命靳仪与赵宗印分西、南门犄之。汲自以牙兵四百登阵望,见宗印从间道遁,即自至鼎军中,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敌却。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曰:“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敌大至,汲死之。事闻,赠太中大夫,谥忠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款:缓和

B.公纯难之 难:诘难,责难

C.寅出午反 反:通“返”,返回

D. 敌大至,汲死之 死:为……而战死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麾其众阵以待 辱其群臣

B.诸道不知朝廷动息者三月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凡仕于此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D.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3.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刘汲“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此必金人胁朝廷以款勤王之师尔,可速进兵

②是弃城矣。然若属俱死无益

③凡仕于此,其听送其家,寅出午反,违者从军法

④麾其众阵以待,敌至皆死斗

⑤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

⑥使敌知安抚使在此为国家致死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安有议和以三月,而敌犹未退乎?(4分)

(2)寻代公纯摄帅事,捐金帛飨士,为战守计。(4分)

(3)俄而仪败,金人攻之益急,矢下如雨,军中请汲去,汲不许(4分)

参考答案

1.B 难:以……为难(意动用法)

2.A(其:代词,他的。B.者:语气助词,表停顿;定语后置的标志。C.于:在;对。D.为:介词,为了;表被动)

3.A (④⑤⑥指刘汲勇敢无畏、精忠报国)

4.(1)怎么会有用三个月来议和(谈判).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以”、“退”、疑问句式、句意各1分)

(2)不久,他(刘汲)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准备(计划)。(“寻”、“摄”、“飨”、句意各1分)

(3)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俄而”、“益”、“去”、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刘汲,字直夫,眉州丹棱人。绍圣四年进士。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各道(行政区域)有三个月不知道朝廷的情况。冯延绪传达诏书并安抚通告,说皇帝出郊外签订和议,命令各道罢兵。刘汲对副总管高公纯说:“诏书不能立刻相信。”高公纯询问缘故,刘汲说:“诏下从去年十二月就下达了,邓州离京城七百里,现在才到达邓州,是为什么呢?怎么会用三个月来议和,但是敌人还没有退兵的呢?这一定是金人胁迫朝廷来缓和保卫朝廷的部队罢了,可以迅速进兵。”高公纯感到为难,刘汲请求自己出发,高公纯不得已和他一起到了南阳,不能进城,刘汲独自率领几十名骑兵奔赴都城,二帝已经北行,刘汲穿上白衣服恸哭。不久他代替高公纯处理统率军队的事务,他捐出金帛慰劳战士,制定战守的计划(准备)。随后,升任直龙图阁、知邓州兼京西路安抚使。

这时金人又渡过黄河,通过谍报知道邓州是皇帝所在的地方,命令他的大将银朱猛烈进攻京西。刘汲派遣副总管侯成林守卫南阳,金人忽然到来,杀死了候成林。刘汲召集将领和官吏对他们说:“我们承受国恩,恨没有找到死的处所,金人来了我们必定战死,你们有能和我一起去死的人吗?”众人都流着眼泪说:“听从你的命令。”有百姓请求在山上扎寨来躲避敌人的,刘汲说:“这是抛弃城池。然而,你们都去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下令说:“城中有才能和武力从军的人听任他们留下来,其余的人听从他们的方便。”得到敢死的战士四百人。又下令说:“凡是在这里做官的人,听任他们把家人送走,寅时出去午时返回,违者依军法惩办。”众人都感动佩服,没有一个过期不到。

等到南阳失陷,命令大将戚鼎率领三千名士兵迎战,并且命令靳仪与赵宗印分守西门、南门牵制敌人。刘汲自己率领牙兵四百人登上城墙瞭望,看到赵宗印从小道逃走,就自己来到戚鼎的军队中,指挥他的部下布阵来等待敌人,敌人到来之后他们都殊死战斗,敌人退却。

一会儿靳仪战败,金人进攻他们更加猛烈,箭下如雨,军队的人请求刘汲离去,刘汲不答应,说:“让敌人知道安抚使在这里为国家尽死力。”敌人大举到来,刘汲为国家而战死。事情报告皇上,赠他为太中大夫,谥号为忠介。

篇10:《宋史列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知徐州 知:担任知州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D.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B.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其孰能讥之乎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4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4分)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4分)

答案:

10.C(诣:到,去。)

11.B(A代词;主谓之间,取独B替,介词C修饰或承接或表目的;因为,介词D代词;表反问,难道)

12.A(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3.(1)母亲程氏亲自拿书本上的学问教他(或“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有关古今成败的事,就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授以书”1分,“辄”1分,“其”1分,句意1分)

(2)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难道就不说一句话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用兵”1分,“数”1分,“独……乎”1分,句意1分)

(3)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礼数吗?(“上”“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1分)

《宋史·列传第三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史·列传第五十》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史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原文及翻译

《宋史·张宪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张亢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阅读答案

《宋史查道传》的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宋史列传第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