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晴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宋史·杨万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宋史·杨万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宋史·杨万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杨万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万里1为人刚而偏。韩侂胄2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3。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4之日也。侂胄专僭5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6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7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8,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à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C、“谋危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2、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D
2、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译文: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山很生气,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日益专权了,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族子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篇2:《宋史杨万里传》阅读题及答案
《宋史杨万里传》阅读题及答案
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韩侂胄②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③。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④之日也。侂胄专僭⑤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⑥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⑦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⑧,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韩侂(tuō)胄:南宋大臣。③掖垣:泛指高官。④柄国:掌管国家。⑤僭(jian):超越本分。⑥邸(d ǐ):此指官府。⑦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⑧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12.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卧家十五年一句省略了主语杨万里。
B.文中画线句的朗读停顿可标注为万里忧愤 / 怏怏成疾。
C.谋铖社稷中的`社稷可解释为国家。
D.又书十四言别妻子意为又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13.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
参考答案:
12.D
13.事情:⑴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南园作记;⑵杨万里因韩侂胄专僭日益甚忧愤成疾;⑶杨万里因韩侂胄用兵事恸器失声而死。(答出其中两件即可)
品质:刚正不阿、忧国忧民。
篇3: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答案及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迁太常博士,寻升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渠,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偺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年八十三。赠光禄大夫,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阅读题目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1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父忧是指遭遇父亲丧事。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国子博士是隶属国子监的学官,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国子生徒。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赐谥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称号来褒扬功绩,如文正、忠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治理有方,为民兴利除弊。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社会安定。
B.杨万里文武双全,好读书善军事。他进士出身,敏而好学,谥号中的“文”可见其成就;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之法。
C.杨万里坚毅刚直,不屈服于权势。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以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他因此没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在家赋闲了十五年。
D.杨万里忧国孤愤,病中奋笔疾书。权臣把持国政、专权跋扈,他却报国无门,忧愤难平而成疾,在病重之时,只能以纸笔写下自己对韩侂胄用兵祸民的激烈批判。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
参考答案
13.B
14.D
15.C
16.(1)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2)韩侂胄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托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张说出守袁”是“论”的具体内容,要连在一起,排除AD;“虽不果留”的主语是“栻”,要连在一起,排除C。本句译为: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D项,“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称号来褒扬功绩”有误,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故选D。
1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他宁可丢掉官职也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以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分析有误,据原文“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冑用事……”可知,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没有好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后面韩侂胄才当权,所以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为韩侂胄所用导致周必大对他没有好评。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谪”,贬官;“杜门”,闭门;“力请”,极力请求;“始”,才;第二句得分点:“用事”,当权;“相羽翼”,辅佐自己,做自己的羽翼;“属”,嘱托。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考取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杨万里,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诚斋”。张浚入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授予临安府教授,他还没有赴任,便遭遇父亲丧事。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老百姓有逃避赋税的只把他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前往官府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大治。时值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交相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翰林侍讲学士张栻因论说唐朝宰相张说被谪守袁州,杨万里上疏进言,要求留张栻在朝,又写信给宰相虞允文,用和同之说加以劝说,张栻虽然没有留住,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后杨万里迁太常博士,不久升太常寺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又转将作少监,出任漳州知州,后改知常州,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高宗称他为“仁者之勇”,遂有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在潮州用来镇慑盗贼的巢穴,在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以居丧去官。服丧期满,被征召为尚左郎官。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杨万里说:“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韩侂胄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做记。杨万里在家闲了十五年,都是韩侂胄把持国柄的时候。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家里人知道他是忧国,因此凡是邸吏通报当时的政治形势的都不告诉杨万里。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说起韩侂胄对金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哭,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完就去世了,死时八十三岁。追赠光禄大夫,赐予谥号文节。
篇4:《宋史·郭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郭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郭崇,应州金城人。重厚寡言,有方略。初名崇威,避周祖名,止称崇。父祖俱代北酋长。崇弱冠以勇力应募为卒。后唐清泰中,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云应地入为契丹,崇耻事之,奋身南归,历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中,戍太原。会汉祖起义,以崇为前锋。入汴,改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从周祖平河中,以功迁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邺,以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崇从周祖平国难,与李筠拒慕容彦超于刘子陂,走之,以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遣冯道等迎湘阴公赟于徐州,将立之。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崇阵于牙门外,赟惧,登门楼呼崇曰:“汝等何遽至此?”崇曰:“澶州军变,遣崇等来卫乘舆,非有他也。”赟召崇升楼,崇未敢登,即遣道下与语,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俄而赟所领卫兵都校张令超以众归崇,赟亲将贾、王等数怒目视道,将害之。赟曰:“汝辈勿草草,此非关令公事。”崇即送赟就馆舍。
广顺初,领定武军节度,又为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未几,复升陈州为节镇,以颍州隶焉,命崇为节度。周祖亲郊,加同平章事,出镇澶州。周祖不豫,促还镇所。
世宗立,并入侵潞州,命崇与符彦卿出固镇以御之。世宗亲征,又副彦卿为行营都部署。师还,加兼侍中。冬,移真定尹、成德军世度。四年,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五年,天清节,崇来朝,表求致政,不允,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遣之。世宗平关南,至静安军,崇来朝。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师。
宋初,加兼中书令。崇追感周室恩遇,时复泣下。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因言:“常山近边,崇有异心,宜谨备之。”太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盖有所激发尔。”遣人觇之,还言崇方对宾属坐池潭小亭饮博,城中晏然。太祖笑曰:“果如朕言。”未几来朝。时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重进叛,改命崇为节制。乾德三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太师。
4.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B.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C.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D.会契丹/南侵/周祖北征次/于澶州/为六军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师闻变/遣崇率七百骑东拒赟/遇于睢阳。
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格未壮,故称弱冠。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C.不豫:“豫”本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往往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D.致政:也就是致仕,古时指官吏解除政务职务,辞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原名郭崇威,由于要避周祖的名讳,就只用单名一个“崇”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代北的酋长。
B.晋祖割地给契丹后,郭崇耻于归顺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的骑军都校尉。
C.湘阴公刘赟由于澶州军变而没能被拥立为皇帝,他迁怒于冯道,派亲信贾、王等将领杀了冯道,郭崇也没劝住他。
D.监军陈思诲向宋太祖告密,说郭崇有异心,要谨慎防备郭崇,可是太祖相信郭崇是知恩图报、重信守义的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乃登,具言军情有属,天命已定,赟执崇手泣,俛首久之。
(2)世宗征淮南,契丹出骑万乘余掠边,崇率师攻下束鹿县,斩数百级,俘获甚众。
参考答案:
4.B分析:断句时,注意句中的人名(“周祖”“王峻”)、官职名称(“六军推戴”“枢密使”)和地名(澶州、京师、睢阳),不难做出答案。
5.A分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6.C试题分析:湘阴公刘赟没有杀冯道。
7.(1)郭崇这才登楼,全面述说军心有所归属,皇帝已经确定,刘赟握着郭崇的手哭泣,低下头很长时间。
(2)世宗征伐进淮南,契丹派出一万多骑兵劫掠边境,郭崇率军攻下束鹿县,斩首数百级,俘获很多。
文言文翻译
郭崇,应州金城人。稳重宽厚沉默寡言,有谋略。最初名字为崇威,避讳周祖名讳,单名为崇。父亲和祖父都是代北酋长。郭崇二十岁时凭借勇力应募为士卒。后唐清泰年间,为应州骑军都校。
晋祖割让云应地区归入契丹,郭崇耻于归契丹,毅然南回后晋,历任郓、河中、潞三镇骑军都校。开运年间,驻守太原。汉祖起兵时,任用郭崇为前锋。进入汴,改为护圣左第六军都校、领郢州刺史,改领富州。
随从周祖平定河中,因功升果州防御使、领护圣右厢都指挥使。周祖镇守邺,郭崇领行营骑军兼天雄军都巡检使。
乾祐三年冬,郭崇随从周祖平定国难,与李筠在刘子陂抵御慕容彦超,赶走他们,郭崇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派遣冯道等在徐州迎接湘阴公刘赟,将要立他为皇帝。契丹南侵,周祖北征,驻在澶州,被军队所推戴。枢密使王峻在京城听到事变,派遣郭崇率领七百骑兵向东抗拒刘赟,在睢阳相遇。郭崇把军队排列在官署外,刘赟害怕,登上门楼叫郭崇说: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忽然来到这里?郭崇说:澶州军队兵变,派遣郭崇等人来保卫陛下,不是有别的目的。刘赟召郭崇上楼,郭崇不敢上,就派冯道下来与他说话,郭崇这才登楼,全面述说军心有所归属,皇帝已经确定,刘赟握着郭崇的手哭泣,低下头很长时间。不久刘赟所统率的卫兵都校张令超领兵归附郭崇,刘赟的亲信将领贾、王等人多次怒目看着冯道,将要杀害他。刘赟说:你们不要草率,这不关令公的事。郭崇当即送刘赟到馆舍。
广顺初年,领定武军节度使,又任京城都巡检使、修城都部署兼知步军公事。不久,又升陈州为节镇,管辖颍州,任命郭崇为节度使。周祖亲自郊祀,加官同平章事,出朝镇守澶州。周祖患病,催促他返回镇所。
世宗立为皇帝,并军侵犯潞州,命令郭崇与符彦卿出兵固镇抵御他们。世宗亲自出征,又为符彦卿副将任行营都部署。班师,加官兼侍中。冬,改为真定尹、成德军节度使。四年,世宗征伐进淮南,契丹派出一万多骑兵劫掠边境,郭崇率军攻下束鹿县,斩首数百级,俘获很多。五年,天清节,郭崇前来朝见,上表请求退职,不允许,赏赐袭衣、金带、器币、鞍勒马,派他回去。世宗平定关南,到静安军,郭崇前来朝见。恭帝继承皇位,加官检校太师。
宋初,加官兼中书令。郭崇追念后周的恩遇,时常流泪。监军陈思诲密奏他的情况,并说:常山靠近边境,郭崇有反叛之心,应当小心防备他。宋太祖说:我一向知道郭崇笃于恩义,是有感而发罢了。派人侦察他,回来说郭崇正对着宾客属员坐在池潭小亭上饮酒博戏,城中平静。太祖笑着说:果然跟我说的一样。不久前来朝见。当时任命李重进为平卢军节度使,李重进叛乱,改任郭崇为节度使。干德三年,去世,年五十八。太祖听到后震惊哀伤,赠官太师。
篇5:《宋史·曾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军民不能自养者 养:疗养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叫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南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4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4分)
(2)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3分)
(3)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3分)
(4)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4分)
答案:
1.D(养:养活)
2.B
3.D《论语》不是“六经”
4.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5.(1)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饮食冠裳、假、辇、徇)
(2)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3)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
(4)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阙、劳、遂)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南剑州将乐地方的盗匪廖恩被赦免向官府投降,余下的部属溃散以后又纠合在一起,暗地里结成团伙,遍及各个州,一个尤其凶残暴虐的盗匪根本不听招降,当地百姓非常恐惧。曾巩设计谋抓住了他,接着相继出来自首的有二百多人。福州佛寺很多,僧侣认为佛寺的富饶有利可图,争着想做寺院主持,行使贿之事公然进行。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在官府公开张贴文告,拒绝私下赠谢,来杜绝身边人窃取贿赂的弊端。福州没有职田,官府每年用卖园圃蔬菜来增加薪俸,太守自己收入常常三四十万。曾巩说:“太守与民争利,怎么可以?”就停止了这种做法,后来的官员也不再这样获取收入了。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任地方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后辈晚生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他经过京城,神宗召见他,犒劳慰问十分宠幸,于是留下他在三班院当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几个月以后,因母丧离职。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曾巩写文章,引古论今,纵横捭阖,而且越写越好。他的写作以“六经”为本,借鉴司马迁、韩愈,当时善于写文章的人,很少能超过他的。
篇6:《宋史李参传》阅读练习答案
《宋史李参传》阅读练习答案
李参,字清臣,郓州须城人。以荫知盐山县。岁饥,谕富室出粟,平其直予民,不能籴者,给以糟籺,所活数万。
通判定州,都部署夏守恩贪滥不法,转运使使参按之,得其事,守恩谪死。知荆门军,荆门岁以夏伐竹,并税簿输荆南造舟,积日久多蠹恶不可用,牙校破产不偿责。参请冬伐竹,度其费以给,余募商人与为市,遂除其害。
历知兴元府,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部多戍兵,苦食少。参审订其阙,令民自隐度麦粟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熙宁青苗法,盖萌于此矣。
朝廷患边费益广,参建议辇钱边郡,以平估籴,权罢入中法。比其去,省榷货钱千万计。召为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与安抚使郭申锡相视决河,议不协;又与真定吕溱相恶,二人皆得罪,参移使河东,知荆南。
嘉祐七年,召为三司使,参知政事孙抃曰:“参为主计,外台将承风刻剥天下,天下之民困矣。”乃改群牧使。诏王安石、王陶置局经度国计,参言:“官各有职,臣若不任事,当从废黜。不然,乞罢此局。”从之。
治平初,加集贤院学士、知瀛州,赐黄金百两,帅臣有赐自参始。再迁枢密直学士、知秦州。蕃酋药家族作乱,讨平之,得良田五百顷,以募弓箭手。居镇阅岁,未尝以边事闻。英宗遣使问故,对曰:“将在边,期于无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贻主忧。”以疾解边任,判西京御史台,起知曹、濮二州。神宗久知其才,书姓名于殿柱。以知永兴军,不行,卒,年七十四。
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选自《宋史李参传》)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B、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C、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D、参无学术/然刚果严/深喜发擿奸/伏不假贷/事至即决/虽簿书纤悉不遗/时称能吏。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屈平字原,曾点字皙,李白字太白,李渔字笠翁。
B、“荫”,即恩荫。又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C、“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降等。
D、“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兰台、乌台、宪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参关心民生。他任盐山知县时,遇到荒年,就告谕富有人家拿出粮食,平价售给百姓,有贫穷买不起的,就发给酒糟和粮食的`碎屑,救活了几万人。
B、李参敢于走在改革前沿。任淮南、京西、陕西转运使时,为解决兵士缺粮问题,他参考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先贷钱给百姓,待粮食收获后以粮偿贷,史称“青苗钱”。
C、李参懂得应变。在朝廷为边防费用增加而担忧的时候,他建议运钱到边界各州,平价买进粮食,为朝廷节省了数以千万的边防货物交易费用。
D、李参练达能干,得到朝廷的重用。他提出的建议常被采纳,他加官后作为长官受到赏赐,后来神宗赵顼甚至把李参的名字写在殿柱上以示推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参请冬伐竹,度其费以给,余募商人与为市,遂除其害。
(2)将在边,期于无事而已,不敢妄以寇贻主忧。
参考答案
11、B
12、C(“迁谪”表示降职)
13、B(“熙宁青苗法,盖萌于此矣。”王安石变法,其主要内容之一的“青苗法”借鉴于李参当年在陕西所推行的“青苗钱”。)
14、(1)李参请求改为冬天砍伐竹子,估量其费用来供给,其余的招募商人和他们做买卖,就除了这个害。(度,估量,估计,1分;市,交易,做买卖,1分;补出“与”后面省略宾语,他们,1分;句意2分)
(2)守将在边境,只求没有事端(发生)罢了,不敢因为贼寇随意给君主带来忧虑(不敢因为贼寇随意招致君主忧虑)。(边,边境,边疆,1分;妄,随意,1分;贻,造成,招致;给予1分;句意2分)
篇7:《宋史·种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宋史·种放传》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放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粟。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孝行纯至,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九月,放至,对崇政殿,询以民政边事。放日:“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翌日,表辞恩命,诏不听其让,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
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归葬终南。
(节选自《宋史·列传隐逸上》,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兄皆干进 干:谋求。 B.尽日望云危坐 危:端正。
C.诏不听其让 让:谦让。 D.细民多纵樵采 纵:释放。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丕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他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孩们玩耍;父亲曾令他考进士,他以学业未成、不可以妄动为托辞。
B.种放志在山林,归隐多年。他年轻时就有隐居山林的意思,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一起在终南山筑庐而居,隐居长达三十年。
C.种放很有才华,深受器重。他曾以授徒为业,所著颇丰;他对策于崇政殿,答对得体,皇帝对他非常器重,屡次满足其要求。
D.种放表面退隐,内心骄横。他晚年注重浮华装饰,广置良田,恣肆骄横,行为不法,甚至诟骂驿吏,当时的舆论对他非常鄙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5分)
(2)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5分)
答案:
4. (3分)D(纵:肆意,随意。)
5. (3分)BC正确标点为: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络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6.G. (3分)D(“表面退隐,内心骄横”评价不当,“态肆骄横”的是他的门人族属而非其本人,“行为不法”无中生有。)
7. (10分)(1)(5分)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徒”
“身”“何……为”各1分,句意2分)(幻(5分)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
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娶”“恶”“第”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种放性情沉默,爱好学习,七岁时就能写文章,不与小伙伴们玩耍。父亲曾让他考进士,种放以学业还没有完成、不可轻率行动为托辞。常常往来于高山、华山之间,慷慨地有隐居山林中的.意思。不久父亲去世,几个兄长都营谋官职地位,唯独种放与母亲一起隐居在终南山豹林谷的东明峰,用草搭建房舍,仅能遮蔽风雨。种放把互相学习作为职业,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得到学生送的肉干用来供养母亲,母亲也乐从天道,淡薄美味。种放在峰顶另外构建房子,整天端正地坐立遥望云彩。每逢山中雨水暴涨,道路被阻隔断,食物缺乏断绝,就只吃红薯板采。著述有《蒙书》十卷以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们很称赞他。所写诗歌很多,自己称为“退士”,曾写自传以记述自己的志向。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到山沟的尽头偏僻得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婚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母亲去世,三天不吃不喝,在母亲坟墓旁边构屋居住。
咸平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说种放隐居三十年,孝敬的品行纯正至极点,简朴隐退清静,不亚于古代贤士。皇上再次下诏,令洛阳府派遣官吏到山中,给种放赠送礼物,让他到朝廷候旨。九月,种放到达朝廷,在崇政殿回答皇上的策问,皇上拿百姓和边关的事情问他。种放说:“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爱护百姓罢了,唯一的办法是慢慢地感化。”皇上当天就任命他为左司谏、直昭文馆,赐给头巾衣服简册腰带。第二天,种放上表辞谢皇上的恩命,皇上下诏不顺从他的谦让,赐给排衣、象简、犀带、银鱼。咸平六年春天,种放又上表谢恩请求暂时返归故山,皇上下诏准许他的请求。
种放终身没有娶妻,尤其讨厌喧嚣尘杂,所以京城赐宅为他挑选了一处僻静的地方。但是体禄的赏赐非常优厚,晚年很讲究装饰车子衣冠。他在长安广泛购置良田,每年获利很多,学生以及同族中的人依仗他患肆骄横。王嗣宗做京兆太守,种放曾经趁着酒醉辱骂他。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种放请求返回终南山,皇上又赐给酒宴为他送行。他所居住的山林,很多平民百姓随意砍柒采摘,皇上特地下诏予以禁止。种放于是上奏章请求迁居高山天封观旁边,皇帝派内侍就着兴唐观地基建造府第赐给他。然而种放还是往来于终南山,巡视田地。每次出行官府都要供给择马乘坐,在路上有时亲自垢骂择吏,当时舆论渐渐非议他。
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起来,种放忽然取出前后奏章奏疏的草稿全部烧掉,穿道士衣服,召集门生一起在旁边饮酒,酒过几巡之后就去世了,归葬在终南山。
篇8:宋史潘良贵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潘良贵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諲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諲,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諲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 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子諲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諲且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王后,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
C、幸维扬,文中指皇帝到维扬。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请祠,请求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
B、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C、潘良贵敢于直言。吕颐浩私下告诉潘良贵要提拔他,潘良贵直言担心这种做法;向子諲和皇帝说废话,潘良贵厉声制止,而得罪了皇帝,被皇帝罢官。
D、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5分)
(2)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5分)
答案:
10. D(原文标点: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日:“是联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11. B(“借用为对帝王、王后的尊称”错,不包括“王后”)
12. C(“被皇帝罢官”与原文不符,应是潘良贵自己请求离去)
13. (1>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呐口排岸。(得分点:彻、当、黜,各1分,句意2分)
(2)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得分点:进退、耀、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潘良贵,字子贱,婆州金华人。凭着上舍生的身份开始做官,担任辟雍博士,升任秘书郎。当时宰相蔡京正用官爵和体禄笼络出名的士人,潘良贵操守、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亲戚朋友多次替蔡京表达愿意交往的心愿,潘良贵严肃拒绝。靖康元年,钦宗问谁可以胜任宰相,潘良贵极力进言:“何、唐等四人不可以任用,以后他们肯定误国。陛下如果想要扶危持颠的宰相,不广泛询问下面官吏的意见,使地位卑微的人都知道,不能如意。”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贬潘良贵为监信州泊口排岸。
高宗继承皇位,召入朝廷担任左司谏。拜见皇帝后,请求剿灭奸党,让叛徒在国门处决,敌人就不敢轻视宋朝。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皇帝巡视维扬,培养兵威来图谋恢复国家。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授任考功郎,升任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对潘良贵说:“(您)早晚将引入两省任职。”潘良贵严肃回答说:“父母年老正想请求到地方任职,两省的官不是我能做的。”潘良贵退下对人说:“宰相掌管一代人才的任免、升降,认为贤良的,自然应当提拔任用,怎么能先表达私人恩情。如果士大夫接受他的笼络,又凭什么在朝廷立身。”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担任严州知州。到任两月,请求担任祠禄官。起用为中书舍人。
恰好户部侍郎向子湮入宫拜见皇帝,说话繁冗芜杂,潘良贵以前与向子湮交好,这天潘良贵暂代起居官,站在殿上,径直走到榻前严厉地说:“向子湮用没有用的话长久打扰皇帝!”向子湮想退下,高宗看着潘良贵说:“是我问他。”又告诉向子a慢慢道来。向子湮又说,长时间不停止,潘良贵多次呵斥他退下。高宗变了脸色,于是两个人都等待治罪。潘良贵请求离去,回来后,十年没有出京。李光获罪,潘良贵因曾与李光通信获罪,降三级官。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潘良贵刚正清屎,保持晚节。做博士时,王舫、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都被拒绝。晚年家居非常贫困,秦桧婉言劝潘良贵,劝他要求任州职,潘良贵说:“我潘良贵不敢这样做。”他的谏疏多数焚烧草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人朱熹替他写序言。
★ 宋史阅读答案
《宋史·杨万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