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wxpcb”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潮州端午节的习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潮州端午节的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潮州端午节的习俗
在潮州,五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许多还保留着唐宋旧俗。例如顺治《潮州府志》说:端阳,插艾蒲于门,艾形虎,又设角黍,采百草为汤以浴……其竞渡如旧俗。各县《县志》记载大抵相同。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花、浴药汤的这些风俗在唐宋时已经习见。
这一天,潮州家家门上要插艾, “艾虎形以辟邪秽”;要饮龙舟划过的江水,这种水俗称“节水”、“龙舟水”。据说,饮龙舟划过的江水能使人身体健壮,妇女用它洗头发,能治头风。这一天又称为“圣日”,吃药最有效,许多人把栽在庭院或门外的使君子花摘下来做菜吃,自己没有栽种的,就到街上去买。有人到郊外江滨、塘旁,有人到山上采草药,煎煮凉茶。
这一天,户户要做棕子吃。山里人尤其喜爱制作 “大糯棕”。村民事先上山砍下杉尾、三丫苦等,泡水取出有效成分,浸出液,澄清后,用它泡糯米,再把糯米包进竹叶里,用水煮熟。吃时,剥开“大糯棕”的竹叶,用纱线切割成小片,蘸砂糖吃。吃起来柔润滑腻,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健胃、祛湿、清热等效果,是老百姓喜爱的保健食品。
一些地方在村前的韩江边供起一个惟妙惟肖的五彩龙头,家家都在龙王面前祈求消灾除难,保佑合家平安,并把一叠事先在家里祭了煞的纸钱戳在龙角上。全乡祭祀完毕后,就把龙头抬进一条小船里,敲锣打鼓划出乡界以外的地方,把纸钱抛进江里,象征把晦气驱逐出去。这称做“送纸”。
一些地方,家家要裱糊长三四尺的纸船,船上有划桨的纸人。是夜,点亮纸船里的油灯,一齐把纸船放到韩江里,灿若繁星的船队四处游飞,这叫“放花灯”。
潮州人把五月节看成是除虫驱病的“圣日”。除了插艾、沐浴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服食的习俗。例如,在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鸣鸣时取井花水,浸蒲艾,务是一日之饮,云引年之意也” (光绪《饶平县志》)。澄海潮安一带,五月节中午有吃真珠花莱(即白苞蒿)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腹中的毒质。有老人小孩的人家,还让小孩吃使君子炒鸡蛋,消疳去积,给老人做有明目作用的谷精于瘦肉汤。
清代,饶平县五月节还有一种独特的风俗。这一天,小学生们要给教师送礼物。礼物不拘多少,只用它表示对教师的敬意。这是一种好风俗,《饶平县志》记录了它:五月初五,“里学送师节,丰啬随宜”。可惜,这种风俗未能够保留下来。
[潮州端午节的习俗]
篇2:潮州春节习俗300作文
在潮州,过的最热闹的节日非春节莫属了。人们大都在春节这几天寄托了新年的愿望。
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六家家就开始大扫除,忙的不可开交。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好在新年的第一天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紧接着,家家户户都忙着购买年货准备过年。
除夕这天,家家都会在家中用丰盛的酒菜祭拜祖宗。因此,在除夕这天,到处都可以闻到酒肉的香味。据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在这天都会来扰乱人们的生活,但它们怕红,如果贴上红对联,它们就不会再来扰乱。于是,在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红对联,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在这天里,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顿团圆饭。在这一天晚上,大家都到很晚才睡觉。一些人家家里灯火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关灯。作文
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在正月初一初二两天,大家都会上亲戚朋友家拜年,祝愿亲戚朋友在新的一年里能吉祥、顺心。有的做生意的老板,在正月初一开张做生意,即使是几分钟也行。也许是因为在一年的第一天里开张,能象征着一年里永远顺利吧。
不久,元宵上市,在这天晚上,都会举行焰火晚会。于是,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吃完晚饭,蜂拥而至,到滨江长廊看烟花。这一天,潮州古城会分外热闹。作文
春节差不多在元宵过后结束,孩子们该上学,大人们也该工作。虽然潮州的春节并无农村的隆重,但节日气氛还是蛮浓的!
篇3:潮州春节习俗资料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送桔表吉祥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
送桔送红包 在潮州,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送桔赔礼 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带桔走亲戚 潮州揭西县客家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走亲戚最热闹的时节,路上人来人往,称为“游正”。所带的礼物必要有生柑一对,蒜子二条,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与回礼一起带回。
篇4:有关潮州的习俗作文
潮州城隍庙分两大进.踏进大山门,即可见左右立着四位与真人一样高的泥塑差役,着清代服饰.有的怒目瞪视,右手高举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紧握铁锁链;有的白须白脸,安详斯文;有的板着脸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长剑,威风凛凛.天井两边的走廊则安坐着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个个慈祥和蔼,面孔可亲.阴气森森的二进正殿,中间端坐着威严无比的城隍公,左右两边是查薄官和手执三叉的护卫江爷.前者面孔冷峻,后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负责通报、传达的速报爷,一张主大仆大的嘴脸.
这套职能机器的运转大致是这样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县某人寿数已终时,即报请城隍抓人,于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归西.民间有求于城隍,就必须先请求“速报爷”替你禀报,得到应允后,方能直陈城隍.城隍权力至高无上,他的部下倒也个个都是实权派.比如:“查薄官”实报或谎报,事关人命.“差役”的职守虽是例行公事,但他们在“抓拿”人犯时,一路既可严刑拷打,也可宽容相待;就连小小的传达也还得尊称“速报爷”.先通报,慢通报,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无,也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权力.十八土地这些老先生只能参议不能主决,老实巴巴,有职无权.
旧社会,人们把统治阶级腐朽的国家机器的许多特点都转移到对待信仰中的城隍庙来,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许多有趣的习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请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马可求风调雨顺;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来变黄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赌徒可求发财,小偷小摸可求顺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须公开行贿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灾消难时,带来的五牲、发粿,就必须先分出相当部分送“速报爷”.所以,潮州有句俗谚:“速报爷食多城隍公”.又如亲人久病卧床,危在旦夕,除带上供品外,还得备足一长串“元宝”,给“查薄官”挂在脖子上,他自当暗暗涂改亲人寿数,延长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报丧,末了,你千万不可忘记给“差役”们每人抹一嘴鸦片,原来阴间的“差役”也是烟鬼.这样你就可以指望亲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于那十八尊老先生,虽说他们有职无权,但在城隍议事时,说好说歹也有他们一份,所以你也还得在他们面前磕磕头,说些好话,烧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时长日久,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员,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宝”遮去了大半个脸,浑身充塞“金银”、“钞票”,便是满脸油乌铮亮,连脚下也淌着一滩鸦片水.管理城隍的庙祝也觉得有碍观瞻,只得不断把他们身上的那些纸钱收拢起来悄悄火化.
城隍庙有个仪式就上当各尊菩萨塑成之日,就要请来高明的泥塑师傅,用毛笔蘸上颜色在偶像的每只眼睛瞳孔上点上光点,俗称“开光”.从此,菩萨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顶礼膜拜.庙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连他们的“生命”也是百姓给予的,但他们并不秉公办事,只谋私利.城隍庙真可谓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幅缩影.
觉醒的人民在迎来解放的同时,也把城隍庙捣得荡然无存.其实应该砸烂的是人们心中的神,城隍庙倒应把它当作文物保存下来,以给那腐朽的可悲的历史留下“立此存照”.
一定要选我哦!相信我是正确的选择!
有关潮州的习俗作文范文:潮州清明习俗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候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清明按农历计就没定月没定日,但都在二月或三月;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则为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间(1675年)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妃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瘀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法病消灾”之说.添加绿豆芽又有清热解毒和止渴利尿的作用,疗效甚妙,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潮汕人清明食薄饼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沿变来的.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果实圆,状如绿豆大点, 味甘甜, 无毒,有消痰下气之效.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人侵潮州,杀戳掠夺,民不聊生,被迫无奈而避人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棵”吃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棵是采摘朴籽叶和果实(俗称朴帜)捣烂,与大米一起混成粉末,过筛出粉精.加工制作时将米粉添加白砂糖及发酵粉, 加入适量水份搅拌均匀充分发酵,然后装入陶制桃形棵印或梅花形棵印.放置于蒸笼里(炊具)蒸熟.喷喷清香的裸品呈浅绿色,就成为质优味香色美的朴籽棵. 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 郊游踏青.清明期间,春临大地,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踏青.这种风俗,很早便相沿下来,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潮汕人同样也有清明日郊游踏青的活动.有的地方还有斗鸡、踢球、踢键子、荡秋千、放风筝等项目,十分逗人.
有关潮州的习俗作文范文:潮州过年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有关潮州的习俗作文范文:潮州习俗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州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潮州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州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州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就连饮食方面也是不同凡响,例如:潮州功夫茶、湿话梅、咸茶等。潮州人也好吃豆饼类的食物:绿豆饼、红豆饼、牛肉饼、青菜饼等,在许多的潮州人民的家里这些食物是非常常见的。元宵夜游灯歌谣:游艺活动中,最为热闹的是花灯盛会。据传古港樟林的花灯盛会已持续三百年了,每年二月籍游火帝的形式举行。因此也称打火醮。往往要持续半年之久。一般是日间展览,夜间游行,连续三天,要游遍八街六社。队伍中有仪仗队、锣鼓队、标旗队;此外还有灯谜、杂技、看浪荡、焰火、潮剧演出等。
潮州功夫茶、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式凉果、陶瓷、潮绣、抽纱木雕、玉雕、建筑等处处发出悠扬的潮风潮韵。节日生活的有中秋拜月娘、正月“劳热”(即游神节)“冬节”吃圆,九月初九吃“七样菜”,过年要吃卤鹅,出花园 潮州人为孩子举行的一种成年仪式。民俗认为未曾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孩子长到15岁,就得择日举行“出花园”仪式。拜神时供有三牲(鱼、猪头、三鸟),男孩供的三鸟是一只公鸡,象征朝气勃发.……
我们班的潮州朋友也是甚多;所以,我们都欢迎你们去那里做客哦!I love our country!!希望大家也可以看到这些文化习俗的过程!
篇5:潮州中秋节的习俗
潮州中秋节的习俗
游月娘
在潮汕,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牙牙学语,就缠着奶奶、爷爷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把竹子劈成竹篾,扎成了面盆大小的骨架,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地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下到凡间。金色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观神
“观神”、“落神”即请神,是昔时潮汕中秋普遍存在的一个神秘有趣的迷信活动。时至今日,这种民间习俗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燃塔
燃塔是一种中秋夜孩童常玩的民俗游戏活动。
潮俗中秋烧瓦塔有两层意思:一是纪念当年潮州人民燃放烟火约好杀掉元兵的信号;二是因潮音瓦与“蚁”同音,烧瓦塔读成烧“蚁”塔,把蚁烧死。俗称中秋烧塔会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去,来年不再有蚂蚁或减少蚂蚁的为害。
中秋节祝福语
1)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的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
2) 中秋节强调的是团圆,他符合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意义一个节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出来,我们会发现,原来传统中秋节是这么有意思。
3)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4) 中秋节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5)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6)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温馨,更加迷人。
7) 沧海月明,思念越千山;烟波万重,祝福遥相送。为了生活,披一身风霜,你奔波异乡;追逐梦想,藏一怀衷肠,你步履匆忙。不同的地方,一样的月亮,中秋佳节,不论你身处何方,都愿花好月圆人安康。
8) 嫦娥说:月宫寂寞空相守;吴刚说:这砍树何时是个头;玉兔说:啥时带我去旅游;短信说:诚挚祝福祝中秋。祝:中秋快乐!
9) 涵虚云雾分,人向广寒奔。蟾宫折桂日,岂敢笑王孙。中秋共晴光,美景伴良辰。药经灵兔捣,玉液满金樽。举杯同祝愿,月圆永无痕。
10) 皓月当空思念浓,桂花飘香暗浮动。经年相别各西东,你奔我忙难相逢。美好生活双手中,幸福日子不落空。心香一瓣知情重,佳节祝福遥相送。花好月圆人长久,心想事成圆美梦。衷心祝你中秋快乐,合家幸福。
篇6:潮州中秋习俗作文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 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 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 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篇7:潮州的习俗作文
潮州城隍庙分两大进。踏进大山门,即可见左右立着四位与真人一样高的泥塑差役,着清代服饰。有的怒目瞪视,右手高举捉拿人犯的令牌“立拿”,左手紧握铁锁链;有的白须白脸,安详斯文;有的板着脸孔,手持打人大棒;有的手握长剑,威风凛凛。天井两边的走廊则安坐着十八尊掌管各方的土地,个个慈祥和蔼,面孔可亲。阴气森森的二进正殿,中间端坐着威严无比的城隍公,左右两边是查薄官和手执三叉的护卫江爷。前者面孔冷峻,后者青面獠牙。大殿一旁是负责通报、传达的速报爷,一张主大仆大的嘴脸。
这套职能机器的运转大致是这样的:“查薄官”查出本府本县某人寿数已终时,即报请城隍抓人,于是便命令“差役”按地址前往抓拿归西。民间有求于城隍,就必须先请求“速报爷”替你禀报,得到应允后,方能直陈城隍。城隍权力至高无上,他的部下倒也个个都是实权派。比如:“查薄官”实报或谎报,事关人命。“差役”的职守虽是例行公事,但他们在“抓拿”人犯时,一路既可严刑拷打,也可宽容相待;就连小小的传达也还得尊称“速报爷”。先通报,慢通报,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无,也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权力。十八土地这些老先生只能参议不能主决,老实巴巴,有职无权。
旧社会,人们把统治阶级腐朽的国家机器的许多特点都转移到对待信仰中的城隍庙来,这就引出了祭祀城隍的许多有趣的习俗。
好事歹事都可以请求城隍庇佑。行船走马可求风调雨顺;做棺材的可求“利水常来变黄金”;患病者求平安;荒唐之至的是赌徒可求发财,小偷小摸可求顺手。
善男信女有事相求,必须公开行贿诸公。如久雨未晴,堤防告急,祈求城隍消灾消难时,带来的五牲、发粿,就必须先分出相当部分送“速报爷”。所以,潮州有句俗谚:“速报爷食多城隍公”。又如亲人久病卧床,危在旦夕,除带上供品外,还得备足一长串“元宝”,给“查薄官”挂在脖子上,他自当暗暗涂改亲人寿数,延长生命;倘若家中死了人,到城隍报丧,末了,你千万不可忘记给“差役”们每人抹一嘴鸦片,原来阴间的“差役”也是烟鬼。这样你就可以指望亲人在被解上西天的途中,免遭虐待,少受皮肉之苦。至于那十八尊老先生,虽说他们有职无权,但在城隍议事时,说好说歹也有他们一份,所以你也还得在他们面前磕磕头,说些好话,烧上一炷香,以示尊敬。
时长日久,这些道貌岸然的大小官员,不是脖子上串串“元宝”遮去了大半个脸,浑身充塞“金银”、“钞票”,便是满脸油乌铮亮,连脚下也淌着一滩鸦片水。管理城隍的庙祝也觉得有碍观瞻,只得不断把他们身上的那些纸钱收拢起来悄悄火化。
城隍庙有个仪式就上当各尊菩萨塑成之日,就要请来高明的泥塑师傅,用毛笔蘸上颜色在偶像的每只眼睛瞳孔上点上光点,俗称“开光”。从此,菩萨才算有了“生命”,可接受顶礼膜拜。庙是百姓所建,神是百姓所塑,连他们的“生命”也是百姓给予的,但他们并不秉公办事,只谋私利。城隍庙真可谓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幅缩影。
觉醒的人民在迎来解放的'同时,也把城隍庙捣得荡然无存。其实应该砸烂的是人们心中的神,城隍庙倒应把它当作文物保存下来,以给那腐朽的可悲的历史留下“立此存照”。
一定要选我哦!相信我是正确的选择!
★ 端午节的习俗
★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
★ 昆山端午节的习俗
潮州端午节的习俗(集锦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