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r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寄韩潮州愈》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寄韩潮州愈》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目录
篇1:《寄韩潮州愈》翻译赏析
《寄韩潮州愈》翻译赏析
《寄韩潮州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古诗全文如下: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前言】
《寄韩潮州愈》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自己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中间两联直抒别后的景况,尾联写祝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全诗八句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
【注释】
⑴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
⑵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⑶潮水:河流名,今名韩江,流经潮州。
⑷岭:指五岭。华岳:即西岳华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⑸关:指蓝关。泷流:即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唐时称虎溪。
⑹驿路:驿道;大道。唐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诗:“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唐孟浩然《行至汝坟寄卢征君》诗:“ 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
⑺城根:犹城脚。一作“城闉(yīn)”。唐韦应物《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诗:“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⑻瘴烟: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
⑼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具体情况不详。
【翻译】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赏析】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作者说,我的心早与您同乘兰舟,水宿风餐,一直流到岭南韩江潮水的尽头了。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篇章”即指韩愈《左迁》一诗。作者说,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华岳”指代长安),我怎能不内心共鸣,驰书安慰?当出关驿马奔过泷流,谪贬中的知友就可得到片纸安慰了。这一联,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
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篇2:寄韩潮州愈原文及赏析
寄韩潮州愈原文及赏析
原文: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译文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
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
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
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注释
⑴韩潮州愈: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
⑵木兰舟: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
⑶潮水:河流名,今名韩江,流经潮州。
⑷岭:指五岭。华岳:即西岳华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⑸关:指蓝关。泷流:即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唐时称虎溪。
⑹驿路:驿道;大道。唐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诗:“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唐孟浩然《行至汝坟寄卢徵君》诗:“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
⑺城根:犹城脚。一作“城闉(yīn)”。唐韦应物《酬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见寄》诗:“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⑻瘴烟:湿势蒸发而致人疾病的烟气。
⑼浪西楼:潮州的一处楼阁,具体情况不详。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篇3:《寄韩潮州愈》阅读答案及赏析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
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
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1)颔联中“隔岭篇章”指的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给韩湘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是《 ▲ 》。(2分)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4分)
参考答案:
(1)(2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4分)表达了对韩愈深沉的关切之情;(2分)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或“虚写”、“联想”、“借景抒情”)(2分)
(3)(4分)以景作结,借景抒情。(2分)有一天大风吹散了瘴气,皓月东升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憧憬之情。(2分)
二
1.前人评价此诗与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请分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与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两句诗的同工之处?(5分)答:
2.此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①两句诗中都运用“横”、“拥”,“悬”、“浸”等动词,凸显了路途中的险阻,描摹出环境凄苦的画面,形象巧妙,富有动态感。
②两句诗都借景抒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秦岭横阻,大雪塞路贬途图景,体现诗人凄苦的心境。“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道路险阻,处境凄凉。表现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2.(1)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写诗人已经随着兰舟到了韩愈的贬谪地,对友人的牵挂跃然纸上。
(2)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瘴烟终究会被风吹散,会有明月初升的到来,暗示困苦的遭际终会过去,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
(3)对忠臣遭斥逐的愤懑。“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借写环境的险恶,衬托韩愈处境的艰辛,写出了诗人对韩愈的遭际的同情与愤懑。
三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E、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2、《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B项,“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无中生有;D项,对“海浸城根老树秋”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有误。)
2、①构思精巧。前句写途中景象,后句写潮州景象,虚中有实,落笔超逸。②取象不凡。险峰、驿路、断云、沧海、城根、老树,蕴藉深沉,境界开阔。③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俯仰结合,形象而贴切,写出驿路艰危,海城卑湿。(“断”“秋”二字,移情于物,写阻隔处含牵挂,写凄苦处寄关切。)(每点3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赏析:
在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灭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遗灰),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贬谪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此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后来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歌表达了自己与韩愈的情感之深厚。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道:“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曾”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木兰舟”即用木兰树造的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有“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用为船的美称,并非实指木兰木所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的心早已与你同乘木兰舟,一直伴你到岭南潮水的尽头。首先,可以从一个“曾”字看出诗人表达了与韩愈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其次,从“直到天南潮水头”看到了诗人在朋友有难时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当然,由于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是韩愈被贬,而且是受到不公正的贬谪,所以,我们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的愤懑之情。
颔联写道:“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华岳”指代长安。“泷”即急流的水。这一联的意思是说,隔着山岭的篇章已经寄到华岳,我出关的书信到你手要越过激流。这一联是承上而来的,诗人直抒别后景况。“篇章”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贾岛在这里告诉韩愈,你这一腔忠愤的篇章隔着秦岭传到京师,我为之感动,也写了一封信来安慰你,当出关送信的马奔过急流的水,你就可得到这安慰信了。这一联顺承上联而来,表明了诗人虽然不能同行到潮州去,但从诗句中已经表明了与韩愈之间肝胆相照,真情永驻。真可谓“患难见真情”。
颈联在意义是一转写道:“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意思是说,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隔断,海水泡浸城根,大树更显老气横秋。上句写山,下句写水。上句的“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下句的“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其中“悬”、“浸”很有动态感。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庐山山下汤泉》有:“一眼汤泉流向东,浸泥浇草暖无功。”在贾岛的诗中,俯仰观察,上下结合,不但富于形象感,而且拉开空间距离。在诗人的眼中,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而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环境潮湿,老树为之含秋。“峰悬驿路”暗示了这封信来之不易,体现了朋友之间情感的真诚。这里,诗人通过物景描写来表现了深沉的关怀之情。
尾联一合,写道:“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瘴烟”即瘴气。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山林间因湿热蒸发而产生的一种能致人疾病的气体。这里也有一定的寓意,就是暗示了韩愈蒙受的打击迫害,所受的冤屈。“浪西楼”即在西楼上看海浪。“西楼”即面对东边海洋的楼。这一联的意思是说,一夜大风把瘴气吹得干干净净,月明之夜初次登上观赏海浪的西楼。也就是说,诗人希望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把瘴气一扫而光,月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从最后一句来看,可以说是以景结情,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知人论世,我们不但感受到诗人希望友人韩愈无辜遭贬的冤屈白于天下,也对友人韩愈寄予了安慰。在写作上,这里也照应了韩愈诗中的“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但一反其意,寄予了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在艺术上,虚实结合,情意深厚。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最后集结在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其次,用词准确,富有形象感。再次,语言含蓄蕴藉,富有想象力。
篇4:寄韩潮州愈阅读答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阅读试题
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1分)
2.尾联写诗人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必将大白于天下。(1分)
译文
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
隔着五岭你的诗章传到华山西麓,出了蓝关我的书信越过泷水急流。
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
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契,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笔力奇横,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中二联直抒别后景况。颔联“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两句表明二人正是高山流水,肝胆相照。韩愈诗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贾岛则报以“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这是互诉衷曲之语。“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写到第三联,已把坚如磐石的友情推至顶峰,诗的境界也达到了高峰。第四联则荡开一笔,别开生面:“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抒写了真诚的友情。八句诗直如清澄的泉水,字字句句皆从丹田流出。诗的语言酷似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的和诗,真是“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创作背景
贾岛初为僧,好苦吟,由于著名的“推敲”故事,博得当时文苑巨擘韩愈的赏识而还俗应举,所以他与韩愈感情深挚。元和十四年(8),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诗
篇5:寄韩潮州愈,寄韩潮州愈贾岛,寄韩潮州愈的意思,寄韩潮州愈赏析
寄韩潮州愈,寄韩潮州愈贾岛,寄韩潮州愈的意思,寄韩潮州愈赏析 -诗词大全
寄韩潮州愈作者:贾岛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
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篇6:杜甫《寄韩谏议》翻译赏析
杜甫《寄韩谏议》翻译赏析
寄韩谏议注
【创作年代】唐
【作者姓名】杜甫
【作品体裁】诗 七言古诗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注释:
岳阳:今湖南岳阳,韩注居留之地。
美人:《楚辞》中常以美人香草比喻君子。此指韩注。
八荒:八方荒远之地。
鸿飞冥冥:鸿雁远扬。此喻韩注归隐不出。
玉京:玉京山,道教传说是元始天尊在天上的居处。
潇湘:即潇水和湘江,两河在湖南永州合流后入洞庭湖。
羽人:穿羽衣的仙人。
刘氏:指汉高祖刘邦。
色难:有难色,不愿。
翻译:
眼下我心情不佳是思念岳阳,身体想要奋飞疾病逼我卧床。隔江的韩注他品行多么美好,常在洞庭洗足放眼望八方。鸿鹄已高飞远空在日月之间,青枫树叶已变红秋霜已下降。玉京山众仙们聚集追随北斗,有的骑着麒麟有的驾着凤凰。芙蓉般的旌旗被烟雾所淹没,潇湘荡着涟漪倒影随波摇晃。星宫中的仙君沉醉玉露琼浆,羽衣仙人稀少况且不在近旁。听说他仿佛是昔日的赤松子,恐怕是更象汉初韩国的张良。当年他随刘邦建业定都长安,运筹帷幄之心未改精神惨伤。国家事业成败岂敢坐视观望,厌恶腥腐世道宁可餐食枫香。太史公留滞周南古来被痛惜,但愿他象南极寿星长泰永昌。品行高洁之人为何远隔江湖,怎么才能将他置于未央宫上?
赏析:
此诗属于游仙诗一类,隐约含蓄,反复涵咏,始能体味。 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 “似闻”六句为第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 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这是杜甫的一首寄赠诗,这位韩姓的友人曾做过谏议大夫,后来归隐了。杜甫以此诗相赠,表达了对他归隐不仕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多用游仙诗语。这在杜诗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前半部分,大有几分太白的调子。但杜甫毕竟是杜甫,你看他起首就说我不高兴,杜甫的诗是少有快乐的色彩的,他的一颗灵魂似乎汇聚了天下所有人的痛苦,他不断深味这无尽的生之痛苦,最终把它们凝炼成一首首诗篇。唐人寄赠诗很多,大多写得很潇洒含蓄。你看象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或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得何等风雅潇洒。他们是文人隐士风度,杜甫就不一样,他的感情是如此热烈而直接:这会我不高兴了,想起远在岳阳的故人。下一句是说我的灵魂想要奋力高飞,无奈身体却卧病在床,这是承上点出不乐的原因。在简单交待自己的情况之后,马上切入本诗的主题。所想念的故人远隔秋水,拟想他濯足洞庭的生活情景。这位韩谏议想来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而且从本诗的语言风格可以推想其人有着道家的思想背景,所以老杜的赠诗特用游仙诗语。从美人句至羽人稀少不在旁这十句语调铿锵,意象奇瑰。但与太白的这类诗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同样写仙家景象人物,太白写得清朗明快,意思也较显豁;而老杜则更沉郁一些,意思就较隐晦。这一段也若有所指,北斗是皇帝的象征,玉京群帝似乎是指朝中重臣显贵。芙蓉旌旗句极写群仙聚集之壮丽奇瑰,潇湘句则紧扣韩谏议所居之地。接下来两句却笔势暗转,星宫之君亦当指人君,然上极言群仙会聚,此则转言羽人稀少不在其旁。这里的羽人当暗喻韩议,此时已隐退远离人君了。似闻两句就势切入韩谏议,所谓赤松子,只是为下句韩张良从铺垫。张良之前加上一个韩,只是为了陪衬韩谏议,因为张良是韩公子,似乎就与韩谏议拉上了亲戚关系。拉古代名人作陪衬,是前人诗文常用的手段,只是为了彼此好看,不必十分认真。大抵是说这位韩谏议也是张良这样的.栋梁之才,虽然有功于国家,但却无意于功名。这是给韩谏议贴金,想来他的仕途并不如意,杜甫便替他托言,表示国家成败兴衰不是我所敢操心的,我不喜欢世俗的腥腐之物而以宁愿以枫香为食。周南留滞句是用太史公司马迁之父的典,是说皇帝封泰山,司马谈滞留洛阳不得亲与其事,引为毕生的遗憾,认为是天命。南极老人是喻韩谏议,说他当此时世,应当出来匡济天下,为民造福。最后,美人胡为隔秋水句是对前面美人娟娟隔秋水的呼应,更以设问的方式来表达老杜的惜才之情,怎么才能让他再入朝堂呢?
杜甫的这首寄赠诗,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表达故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一片怜惜之心也是被放在国家天下的背景之下来表达的。摇曳多姿,辞采迷离。表现出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之思。即便是寻常的富于浪漫色彩的游仙诗语,也被他写得这样沉郁深厚。
篇7:杜甫《寄韩谏议》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甫《寄韩谏议》古诗词翻译赏析
《寄韩谏议》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前言】
《寄韩谏议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前六句为第一段,写怀念韩某远在洞庭,日月更迭,思念益切。“玉京”六句为第二段,写朝廷小人得势,而贤臣远去。点出韩某已罢官去国。 “似闻”六句为第三段,写听到韩某罢官原因,以张良比之,颂其高洁有才。末四句为第四段,抒写自己感想,并望韩某再度出山,为国出力。 诗思严慎细致周密,写得隐晦曲折。格调却清新激昂,铿锵有力。
【注释】
韩谏议注:韩注,生平不详,由此诗看当为楚人。谏议是其曾任官职,唐门下省属官有谏议大夫,正五品上,掌侍从赞相,规谏讽谕。
岳阳:今湖南岳阳,当是韩注所在地。
奋飞:插翅飞去。
美人:指所思慕之人,男女都可用,用于男性则指其才德美。《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娟娟:秀美状。
濯足洞庭:《楚辞·渔父》引古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据《楚辞》旧注,沧浪水近在楚都。当与洞庭同一水系。洞庭,湖名,在今湖南、湖北交界处。
八荒:四方四隅称八荒。
鸿飞冥冥:指韩己遁世。冥冥,远空。
玉京:玉京山,道家仙山,元始天尊居处。
群帝:此指群仙。
北斗:北斗是人君之象,号令之主(《晋书·天文志》)。
“或骑”句:《集仙录》记: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翳,语助词。
倒景:即“倒影”。
摇潇湘:指倒影在潇湘水中荡漾。潇、湘是二水,于湖南零陵汇合。
星宫之君:承“集北斗”,当指北斗星君,借指皇帝。
羽人:飞仙,借指远贬之人。两句谓君上昏醉,贤人远去。
“似闻”二句:张良字子房,韩国旧贵族,后为刘邦谋臣,刘邦得天下,张良说:“愿去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见《汉书,张良传》。后道教附会张良真随赤松子仙去。赤松子是神农时雨师。
“昔随”二句:《汉书·高祖纪》载刘邦言:“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功。”此借用言韩注有功于朝廷,旧迹未改,而人事已非,不由黯然神伤。定长安,建都长安。帷惺,军幕。
“国家”二句:前句化用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吾,是以韩的口气说话。后句化用《庄子·秋水》寓言,说鹓雏(鸾凤之属)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有鸱鸮(猫头鹰)得一腐鼠,见鹓雏飞过,怕来夺食,就“吓”声以驱赶鹓雏。不知鹓雏根本无意于此。鸱鸮喻宵小之徒,鹓雏言避世贤者。鲍照《升天行》“何时与尔曹,逐腐共吞腥”,鲍诗是愤激反语,这里正说。色难,面有难色,不愿之意。枫香,《尔雅注》说枫似白杨有脂而香,称枫香。道家常以枫香和药,餐枫香喻持操隐居。
“周南”句:《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
南极老人:《晋书·天文志》言,南极星,又名老人星,见则天下治平,主掌寿昌。
胡为:何为,为什么。
贡:献,这里是荐举之意。
玉堂:汉未央宫有玉堂。这里指朝廷。
【翻译】
我的心情恺郁思念着岳阳,想要鼓翼奋飞却辗转在病床。远隔秋水的伊人是多么美好,你在洞庭湖边洗脚,一面向四方遥望。鸿雁飞向邀远的高天,皓洁的日月放射光芒。秋风染红青枫的绿叶,秋空中降下寒霜。玉京的天帝们聚集在北斗星宫,有的乘驾麒麟,有的骑着凤凰。芙蓉装饰的旌旗招展,如烟雾漫天,旗影摇动那映着丽日的潇湘。星宫的帝君在那里畅饮美酒,可惜飞仙稀少,远在他方。听说你已经归隐,跟从仙人赤松子,像汉代的张良一样。你曾经安邦定国,建立功绩,运筹决策的政务使你烦倦,神情惨伤。你说你不能左右国家的命运,想去求仙访道,不愿留在污浊的尘世上。太史公怅恨滞留洛阳,你又为什么隐居潇湘?当天空出现老人星,世上就会太平、安康。你为什么同我远隔秋水不得相见?几时你才肯重新出山来辅佐朝堂。
【赏析】
《寄韩谏议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出蜀居留夔州之时。从作品看,诗中的韩注大概是杜首的一位好友,曾出任谏言,于国有功,且富有才干。但他在朝廷却受到小人排斤,于是辞宫归隐于岳阳,修神仙之道,杜甫为朋友感到惋惜,于是写这首劝他去辅国佐君。
在整部杜集中,《寄韩谏议注》并不是杜诗最高成就和主体风格的代表作品,但是,这首诗深具别样之美,似乎也不是杜甫其他诗作光芒所能掩盖。
此诗虽为七言古体,但在诗歌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乃至情感抒发等方面,可以说落笔便得楚骚之风。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谓此作“文心幻森,直登屈、宋之堂”,“文心幻森”四字,深识骚意。
起首二句“今我不乐”“身欲奋飞”杨伦《杜诗镜铨》称其“开口便有神游羽御之意”。继而“美人”“秋水”句,沿袭《离骚》隐喻和《兼葭》《秋水》的意境,致怀思韩君之意。“鸿飞冥冥”借《法言》语比韩之遁世。“叶赤”“雨霜”则化用鲍、谢诗写秋深之景象。此诗所化用的诗句,皆以其意境相类,故能水乳交融,整个诗境的营造似茫茫无迹而弥漫八荒,诗人之意绪似从天而至,缘水而生。“岳阳”“洞庭”“潇湘”等地名的频繁出现,点明了韩君屏居之地,也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文化地域特色。
此诗又是一篇以浪漫手法观照现实社会的作品。“玉京群帝”以下六句写天宫之事,如天马行空,极意铺张,颇似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梦幻仙境的描绘。诗中运用了屈原似的象征和隐喻,使其对神仙世界虚幻莫测、扑朔迷离的.描写,笔笔落到现实人间。诗人运用比兴手法,由洞庭秋水的“美人”之思而驰笔于天界仙官之境,表现了“仕”与“隐”的强烈对比,曲尽今昔哀荣之致。“羽人稀少不在旁”,是为韩君政治命运之写照;“影动倒景摇潇湘”,则又照应“美人”屏迹之所在。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言此学仙遁世者,本为王佐之才,尝立功帝室也。以“运筹帷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书·高祖纪》)的韩张良喻韩谏议,颇多称许之意。仇兆鳌《杜诗详注》引黄生语认为杜甫此诗乃借韩君之经历“因以自寓”,置身政治漩窝之中,个人的命运实在难于左右,杜甫对此有切肤之感,故而尤能深刻体会韩谏议“帷握未改神惨伤”的意味。杜甫借韩君以自寓,韩谏议的形象处处可见诗人自己的影子,不禁感慨系之。至于“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直不知是写谏议,还是诗人内心之自况。
这首诗作于杜甫居夔后出峡前,诗人大半生飘泊流离,备尝生活艰辛,阅尽世态炎凉,至此已是老病缠身,进人了人生的晚景。“今我不乐”之起兴,点出了诗人当时心境,更寄寓了政治深意,这在结尾部分得到很好的表现,最后四句杜甫表达了其一以贯之以苍生社稷为念的思想。“周南留滞”以太史公司马谈比于韩谏议,对其不复用世深致惋惜。“南极老人”句,表明诗人之着眼,并非止于个人之藏用,而是将国运民生作为其诗歌的终极关怀。杜甫期冀“美人”贡之“玉堂”,乃深惜谏议有韩张、司马之才,本当报效朝廷,匡扶社稷,竟不见容于当世,以至于留滞秋水,终老江湖,实为国家之不幸。
杜甫处身于“老病客殊方”(《壮游》)的困境,尤思贡“美人”于玉堂。这一思想,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成败得失和禀性好恶。张子房的功成身退和韩谏议的激流知退实际上颇合于杜甫“色难腥腐”的本心;在仕途上尚不如张、韩走得那么远的杜甫,甚至对韩君之退隐也还隐约流露出稀微的向往,因为韩君在政治上曾经辉煌的成就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但不论如何,杜甫有着更强烈的“葵霍倾太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似的政治热情,一生未曾放弃。“仕”与“隐”的选择,“出”与“入”之依违,贯穿了杜甫整个人生和思想历程。现实的绝望使他“每欲孤飞去”(《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理想的执著又令他“不忍便永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幻灭与希望交织成困惑难解的政治情结。
这首诗在诗歌意象与创作风格方面有神接屈子、境妙滴仙之致,但其老成诗笔与曲折情怀,归根到底还是杜甫式的。诗歌遣词造意异常精省凝炼;章法上尤能巧设伏笔,处处呼应,虽纵横驰骋而浑然一体,表现出杜甫一贯严密的诗思和严谨的结构;情感的抒发一波三折,曲尽其意,含晦而深挚。
篇8:《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前言】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翻译】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句写“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
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此句一用以点题,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句之一。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最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篇9: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解读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长江以南风光的怀念。)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篇10: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长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长江以南风光的怀念。)
★ 河上寄故人,河上寄故人韩?,河上寄故人的意思,河上寄故人赏析
《寄韩潮州愈》翻译赏析(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