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

时间:2025-02-02 03:34:08 作者:colamin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olam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

《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丢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洲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盂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A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入”,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一书虽然能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

D.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B.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制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C.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D。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丽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么,“仁政”学说就能檀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试题答案:

一、(9分)

1.(3分)D(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2.(3分)C(“厌恶和排斥”欠妥,原文为“望孟生畏”)

3.(3分)C(“有严密的思想体系”在原文找不到依据,“毫无意义”不妥)

篇2:《选择》阅读题及答案

《选择》阅读题及答案

海啸来得毫无征兆,它们瞬间漫过了马塔尔监狱高高的围墙,刺耳的警报和狱警以及犯人们的厉声尖叫被巨大的海浪撕得粉碎。

监狱长海尔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就将葬身海底。海尔墨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留给海尔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沮丧地瘫坐在椅子上,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墨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斯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们暂时逃生去吧!最后请大家迅速撤离,愿上帝保佑我们都能平安!”海尔墨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斯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唯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墨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继续杀人越货吗?我是监狱长,我可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说完,海尔墨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墨完全被这个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给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桌:“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四号囚室的钥匙就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

巨大的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快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们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马塔尔监狱所有的死囚带着对生的渴望,呼啸着从那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身旁游过。

可怕的海啸在冲毁了不计其数的房屋、道路和农庄,在夺走了大约一千五百多入的性命后终于退去,一切又重归宁静,马塔尔监狱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一拨拨当初被放走的犯人都回来自首了,他们被登记后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里,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可怜的鲁米斯戴上沉重的镣铐被芳押进熟悉的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选择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墨“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因.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激愤。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荷枪实弹的军警迅速包围了刑场,那些原本在人们眼中凶神恶煞的死囚,此刻显得那么平静,他们没有反抗,干脆利落地报出了代表死因身份的号码。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可是监狱长海尔墨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那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很快监狱查清楚了两名犯人的资料.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5分钟过去了,l0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最终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已经证实了他们的身份。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军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尽管等待他们的还是死亡的命运。

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他们将永远背负着无法洗去的罪恶;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他们向人们证实,信任唤醒了他们那还未完全泯灭的良知……

(本文有删改)

通读全文,试理解本文题目“选择”的含义,并洗说其中揭示的道理。(3分)

请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

水泄不通:

请认真揣摩、品味文章第一段文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描写的作用。(2分)

本文在刻画老狱警鲁米斯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写了监狱长和众狱警。你认为文章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本篇文章主要写了“海啸的来临”、“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消退以后”等方面的情节,这些情节写得有详有略,其中略写了 ,详写了 、等情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文章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5分)

记叙文中,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况: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属于哪一种叙议结合的形式?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答案

鲁米斯为死囚选择逃离海啸的生路;死囚选择自首回报鲁米斯的义举。(大意正确即可)揭示了信任的力量,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大意正确即可)

形容包围得非常严密。(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

“水泄不通”本义是“好像连水也流不出去”,常用来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这里是说狱警们将监狱长的办公室包围得非常严密。

交代了海啸的可怕,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意正确即可)

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斯面对灾难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大意正确即可)

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的来临,海啸消退以后,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大意正确即可)

本文属于先叙后议的形式叙述了鲁米斯在海啸来临过程中的义举及海啸后死囚的真诚回报,揭示了相互信任的可贵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大意正确即可)

篇3:《孟子万章下》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万章下》阅读题及答案

(万章)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孟子)曰:“以君命将①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②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

【注】①将:拿去、送。②廪人:管粮仓的官吏。

(1)选段中孟子引用尧尊重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2分)

(2)下面选段孟子所说的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析。(4分)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参考答案:

(1)孟子取尧尊重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统治者应学习尧对待贤士的态度、真诚,而不是要照搬他的方法。

(2)孟子认为,君王尊重、任用贤能之士,那么天下的士人都会乐意为朝廷效力,这与上面文段强调的国君和诸侯尊贤应该采取的方法。因此两段文字从不同层面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为政者要尊贤的主张。

【译文】

(万章)说:‘请问,国君想要供养君子,怎样做可算是(真正的)供养呢?”

(孟子)说:“(开始时,)以国君名义送去,他便拱手拜两拜,跪下磕头接受。以后就让粮仓的小吏不断送粮去,厨师不断送肉去。而不必再以国君名义去送。(这样可以免掉烦琐的礼节。)子思认为,那点儿肉,使得自己一次接一次地跪拜行礼,这不是供养君子的恰当做法。尧对于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百官、牛羊、粮食都齐备,在田野中供养他,然后提拔他,让他居于很高的职位,所以说.这是天子诸侯尊敬贤人的正确方法。”

篇4:《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滕文公上》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注】①后稷:人名。②树艺:种植。③契:人名。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后稷教百姓从事稼樯、种植五谷,使谷物成熟来养活他们,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B孟子认为,百姓丰衣食足,过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没有教养就会和禽兽差不多。

C孟子认为,纵然百姓生活穷困,衣食没有着落,但对他们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弃。

D孟子认为,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统治者应该以人的伦常关系来教导百姓。

(2)概括文中所体现的孟子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文段中无此内容)

(2)孟子认为要让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意思对即可)

【译文】孟子说:……后稷教导百姓要种好庄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养育。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进行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关于人与人相处关系的大道理和行为准则来教导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亲情,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相亲相爱而又有内外之别,老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篇5:《选择阳光》阅读题及答案

《选择阳光》阅读题及答案

那一天,我去城里拜访一位朋友。在下午回返时,乘上一辆驶往乡下的大巴。汽车只行出几站,便上来一位盲人,看上去他有60多岁。因为我距离车门较近,便帮助他将背包放好。他嘴里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坐下。

然后,他微笑着问我家住哪里。当我告诉他住在海西时,他竟兴奋地说:“你们那里,我可去过很多次。在你们村子东南不远就是大海,村前有一条小路,路旁有一座龙王庙……”

尽管这已是很多年前的情景,但老人说得很准确。我瞅了瞅他失明的双目,感到有些诧异,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仍忍不住问:“老伯,你这眼……怎么会知道我们村子以前的情景呢?”

老人毫不在意地微笑着说:“你怀疑我说瞎话?年轻的时候,我这两只眼并没有瞎。我还当过兵哩,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化工厂里工作。后来,因为工伤,我这两只眼睛才不行了。”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非常轻松。

我继续问:“城里的道路这么复杂,你出来不担心会迷路吗?”

听了,老人笑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胆量迈出一步,那我只能一直呆在家里了。现在,我每个星期都要从乡下到城里往返两趟,一点都不担心会迷路。”

说到这儿时,老人的话题一转,说:“刚开始,我也很绝望,感觉自己就像一下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似的。但后来,我就想已经这样了,再怎么后悔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我就对自己说,走出去吧,只要抓准目标,走一步就近一步,这有什么好担心和害怕的呢?”

此时,我被老人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又问他:“老伯,你到城里来做什么呢?”

他颇有些自豪地说:“是一家大医院,聘我给病人做推拿———”

我惊讶地问:“你还会做推拿?”老人平静地说:“是呀,既然活着,就应该学习一门手艺,我研究推拿已经几十年了。”

到站后,在我起身下车的`时候,聊兴正浓的老人看上去有些不舍,竟然关切地对我说:“走好啊———”

很长时间以来,那位双目失明老人的乐观和坦然的神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个人,陡然间从光明的生活跌入一个黑暗的世界,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打击和痛苦啊!但是,那一位失明的老者却用坚强的信念和勇气,坦然地面对所有痛苦,并将这一份痛苦融化成一种更大的信念,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青年博览》)

7.阅读文章,说说题目“选择阳光”的含义。(5分)

8.根据文章概括老人的生活经历。(4分)

9.给文章补个个结尾,要求:上下连贯,点题,不超过30字。(3分)

10.相关链接一: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报任安书》司马迁)

相关链接一:黄春平的老家在福建闽侯县,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才上小学。那时候他已经人高马大了,不好意思从一年级读起,就央求老师让他直接读四年级。老师同意了。两年后,黄春平就考入了闽侯第二中学。他父亲病故后,他妈妈就到外地去当保姆,挣钱支撑家庭,他才得以继续学习。上大学之前他根本就没有鞋穿,多数时候都是光着脚。几十年后黄春平成为实现中国人登上太空梦想的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

(《京华时报》05.03.04)

(1)阅读上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对生活的理解。(4分)

(2)请你再为这篇文章各链接一个事实材料和道理材料。(不得与本试题内容雷同)(6分

【答案】

7.“选择阳光”的含义是乐观、坦然地面对困难、挫折、痛苦,以积极的态度生活。意思对即可。乐观地面对困苦给2分,乐观地生活或自信地生活给2分,表达顺畅可得5分。

8.老人的生活经历当过兵,在青海开过车,复员后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当过兵,开过车”1分,“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因工伤双目失明”1分,“现受聘一家大医院给病人做推拿”1分,回答完整语言简洁得满分。

9.示例:是啊,心中有阳光,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上下连贯1分,点到“选择阳光”或“阳光”1分,不超过30字1分。

10.(1)没有统一答案,但要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和怎样面对困难。答到困难与生活的关系得2分和答到怎样面对困难得2分。只要回答,不给0分。参考答案:困苦、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积极面对,会有一个充满阳光的成功的人生。(2)略。

篇6:《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共12分)

(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以力假仁者霸(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亲戚畔之 ( ) (4)天下顺之( )

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马之千里者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以 德 行 仁 者 王

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来

译文:

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

(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 进行论证。(1分)

16.【答案】(1)暴力 / 武力 /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 叛乱 (4)归顺 / 顺从

【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 德 / 行 仁 者 /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②断对一处得1分。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凭

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

①共2分。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

服”可不译。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 以德治国 / 仁政 / 得道者多助 / 行仁道 / 得道 (2)正反对比 /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②第一小题意思对即得分。

篇7:孟子滕文公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③;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说各国连横去服从秦国,与苏秦“合纵”相对。②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③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④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⑤独行其道:行:固守,坚持。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1、(1) 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违背 (2)A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1)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改变(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2)略

4、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景春问孟子:“我想象公孙衍、张仪这样的人,完全可以配得上大丈夫之名了吧(关于意,才有诚不诚的问题,诚是意而合实,大丈夫,就是个意,是个人格区分的人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概念,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丈夫”这个概念的质点是什么,是势大还是力大?是权大还是钱大?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的最主要标准的问题是什么,景春在此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因为不能确定,所以来学问于孟子)?他们两人不安则天下必有难眠之诸侯(有国家和地区就要遭灾受难),他们两个人不闹了天下人民才能安生安眠(权力大势力大社会影响重大,是景春在此为“大丈夫”概念提出的主要标志点)。”

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在我看来,它应该是需要具备这样一个人格属性:就是要“有大志”。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要有为太平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主人之理想和觉悟,要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务德于道的人生努力和奋斗事迹。

时势适宜(政治理性或者说社会理性的情况下,大丈夫可以得到外势外力的支持的情况下),大丈夫(秉志者)会与百姓同行其道而务德;时势不宜,大丈夫一样会秉志独行其道而务德。

内在的心中之志立于道德,它无比坚硬、无比牢固、无比梗直,所以内部因素之人的复杂欲望的干扰、外部因素比如说权力和金钱诱惑等等 ,都不能浸润软化它;所以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恶劣,都不能非道不德地移动和改变它;所以不论什么样的力量,不论是软势力或者是硬实力,都不能让它被动弯曲-----心中立有这样的志的人,才是我们所谓的真正的大丈夫。

篇8:《孟子戒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戒母》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④刀裂⑤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③諠:遗忘。④引:拿起。⑤裂:割断。

1、从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失_________

②此_________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自是之后

4、孟母引刀裂其织使孟子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諠②是

2、从这件事情之后,孟子背诵就不再遗忘了。

3、C

4、背书要熟,要能一气呵成,背得断断续续,如同织布中间被割断,将会前功尽弃。

篇9:读书重在选择阅读题及答案

叶辛

①读书是要有选择的。尤其是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时,更要作出选择。

②我第一次对书籍作出选择,是在上山下乡的前夕,只有一大一小两只木箱子装书,我只得对家里自己喜欢的大堆大堆的书作出选择。于是我忍痛割爱,巴尔扎克的书我有八九本,我选择了《高老头》和《贝姨》。莎士比亚的书家中有四五本,我选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哈姆雷特》。普希金是我喜爱的,我选择了他的一本抒情诗选,一本小小的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还有《古文观止》《红与黑》《奥勃洛摩夫》……其实这些书我都读过。正因为读过,我才能作出选择。我选择的标准是:我喜欢读的书,耐读的、经得起读的书。事实证明,这些书后来对我走上创作道路,起了很大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③美国的汉密尔顿说,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他把选择提高到技巧的地步。爱默生则把他选书籍的规则定为以下三条:一、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

二、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三、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

④条件是有些古怪,但由此也可看出,有选择地读书,是不少人的习惯。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说出了书籍和读者性情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形形色色的男女读者,必然会有形形色色的阅读选择。我在前面提到,要多读自己喜欢的书、经得起阅读的.书,是因为这些书里肯定有扣动着你的心弦、令你爱不释手的东西。一遍一遍地阅读,才能解开那为什么打动你的原因,寻找出这本书的密码,作为读者,也就真正消化了这本书,汲取了这本书的营养。如果是文学书,收获会更大。

⑤有选择地读书和我们时常提倡的博览群书,并不矛盾。对于青少年读者,我们经常会要求他们博览群书。生活于他们来说,正在徐徐展开,世界缤纷的色彩,等待着他们去不断认识。人生的这一阶段,更需要他们博览群书。其实,博览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博览不是要你一本书一本书逐字逐句地阅读,博览是让你浏览,让你接触,让你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作出选择。读书人时常会说,我翻一翻,或者说我随便翻翻。随便翻翻和翻一翻的过程,也是一种选择的过程。

⑥年年全国性的书展与地方性的书展,大大小小的展柜上都会陈列无数的新书,吸引读者们蜂拥而至。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年读书展上的新书都层出不穷,上一年很火的图书,这一年也许完全不见踪影。而网络上,更有大量的文字抢夺读者的眼球。信息爆炸的时代,书籍层出不穷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对读书作出正确的选择。

1.文意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思路提示:议论文中心论点提出方式有三种——篇首开门见山提出,文中由现象等分析自然引出,结尾水到渠成归纳出。)

2.结构梳理。用“//”标明本文结构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思路提示:议论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本论(论证中心论点)、结论(重申中心论点)三个部分。]

3.写法探究。具体说说第②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思路提示:议论文论证方法常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答题时还得注意“具体”字样,不得笼统回答。)

4.词句咀嚼。第三段引用了汉密尔顿的名言:读书的技巧在于有选择地读。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1.读书要有选择。2.①//②③④⑤//⑥ 3.运用举例论证——以自己选择携带的书籍为例,论述“读书要有选择”的观点。4.平时只知道“提取关键词句”“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等属于读书技巧,想不到“有选择地读书”也属于读书技巧。这句话充分告诉我们“有选择地读书”的重要性。5.略。

选择的阅读题及答案

政治思想总结

政治思想工作总结

选择阅读及阅读答案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

选择阳光 阅读答案

护士政治思想鉴定

预备党员政治思想总结

如何选择为题目的作文

扶贫开发区政治思想计划

《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整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孟子的政治思想》阅读题及选择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