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oyo_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内经》长寿养生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内经》长寿养生观,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内经》长寿养生观
《内经》长寿养生观
长寿是人类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指导。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此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然而,真正从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以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总之,《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内容之翔实,经验之丰富,论述之具体,是一篇文章难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顺四时规律,以恬愉为务,饮食合理,守精神,阔心胸的精辟论述,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养生观,勤学多练必会获益。
拓展阅读:《内经》告诉你,男人久坐的六大危害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虽然“久视、久卧、久坐、久立”都是不运动,但“久坐”是不运动最重要的表现。
坐着虽然舒服,但是久坐不动容易使周身气血运行缓慢,肌肉松弛无力,从而引发一系列身体疾病,对全身各器官产生伤害:
伤肌
“久坐伤肉”中“肉”是指肌肉。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通畅、温养肌肉。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一般肌肉都比较发达。
“久坐则血外滞于四肢肌肉”,即久坐的人血脉在四肢肌肉就停止了,从而导致气血不运行、肌肉松弛无力。
伤脾胃
脾主管肌肉,久坐使气机郁滞,不仅伤肉,还会影响脾的功能。中医称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旺,脏腑功能才能强盛。
而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失调,长期久坐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痤疮等病症。
伤心脏
心为五脏之君主,其功能极为重要。“心主血脉”,即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然而久坐则血脉不行,血脉不行则会导致血淤、血溢于脉外,从而导致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伤颈
颈部是气血通往大脑的管道,颈部肌肉受血脉濡养,血虚则筋骨无以支持。长时间久坐不动易导致气血淤滞,气血不畅则颈部骨骼不能被濡养,从而导致颈椎病等病症。
易发前列腺炎
长期久坐导致前列腺受挤压,前列腺长时间充血,易发前列腺炎,常见症状就是尿频、尿急等症状。前列腺是控制射精的阀门,也是男人的性器官,前列腺出了问题,射精就不受控制,容易出现早泄,性能力下降等病症。
影响寿命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运动可以产生阳气,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阳气对于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认为“动则不衰”,运动使人通筋活络、热血畅流,还可以抵抗自然老化。衰老是死亡的前奏,久坐不动者阳气很少,人体的新陈代谢率低,火力不足,不能抵抗衰老,容易让人短命。
由于互联网和汽车的普及,久坐少动的人越来越多,建议大家在工作学习之余,适当多做些运动,每隔2小时应进行一次约10分钟的活动。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血液循环,保护我们的健康!
篇2:《内经》养生观
《内经》养生观
《内经》“治未病”思想作为超越时代的医学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并给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新的启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将“治未病”的医生称为圣人,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为时己晚。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方面。“未病先防”,即通过养生保健来维护机体的健康状态。《内经》在其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即提出了养生的要点,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指出,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现简述如下。
1 顺应四时
《内经》把人与天地自然界联系起来,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人的生活起居、体育锻炼,都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法则,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臧,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若违逆四时而作,将会损伤五脏精气,对人体造成危害:“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飨泄,夏伤于暑,秋必疹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自然规律的直接影响,所以养生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和谨防其发生的太过与不及。“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灵枢・本神》)。
2 调畅情志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及机体内部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生命活动的表现。情志生于五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情志的变化,又能影响其相应脏腑的功能和气机的运行,“喜怒不节则伤脏” (《灵枢・百病始生》),“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必须认识到精神意志对健康的影响,以达到形神统一的健康状态。 “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灵枢・本脏》)。
保持心身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加强自身修养,遇事乐观豁达大度。时时注意把情志调整到最佳状态,知足常乐,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宁静至远,顺应自然。“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达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境界,从而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素问・上古天真论》)。只有达到精神上和生理上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才是最完美的.健康状态。
3 合理饮食
饮食物是人体营养的来源,《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五味》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内经》认为饮食五味,各有所通,分别滋养不同的脏腑,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长养五脏,促进健康,而饮食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奇病论》更指出:“数食甘美而多肥。”现代医学也认识到,很多疾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造成的,所以适度节制饮食对于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还是那句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4 动静结合
《内经》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步于庭”、“导引按跷”。《灵枢・脉度》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静以养神,如“恬淡虚无”,去欲以养心神。动以养形,通过运动,可以强壮筋骨,促进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总之,《内经》养生理论系统而全面,对于今天仍有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气候变迁、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社会竞争等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现代医学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WHO的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约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阻断这一过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中医。继承发扬中医在养生和亚健康方面的优势,不但是拓展中医学术空间的需要,更是人类保健事业的需要。
篇3:内经之养生观
内经之养生观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与之相适应,结合四时变化进行了形象地论述:春三月(立春至立夏),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们应夜卧早起,在庭院里多散步,畅生机,抒情志。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应赏心悦目,恬愉和平,不扼杀勃勃生机,要适应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的特点,逆之则伤肝气;夏三月(立夏至立秋),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天地气交,物生以长,至夏茂盛,应夜卧早起,不以气候炎热而怨天,勿因生活矛盾而烦闷,心情愉悦,不随意发怒,逆之则伤心;秋三月,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应早睡早起神气收敛,不与肃杀秋气相违逆,反之亦伤肺气;冬三月,(立冬至立春),天寒地冻,阴气盛于外,阳气伏于内,应早卧晚起,避寒保暖,作息随阳光起落,以免阳气外泄,适应调养藏气之理,逆之伤肾气。
《黄帝内经》针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提出的以上养生法适应了四时变化规律,易于使人和自然产生天人合一的良好效果。
恬愉为务 和于术数
恬淡虚无,是《内经》以静养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要求人们光明磊落,心无邪念,摒弃私欲,对人友爱等。其养生观非消极厌世,而是要“内无思想之患”,去私心,重道德,保持乐观,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主张情志安宁,思想纯洁稳定,精神振奋饱满,使真气和顺内收,从而才能筑起稳固的思想防线,增强机体抵抗能力,防治疾病发生。
《内经》的和于术数,就是要人们适当掌握一些养生之术,如“八段锦”、“太极拳”、“广步于庭”等,通过柔和的呼吸,适中的活动,来调气血,和阴阳,去病健身,以达静养愉快之目的。
饮食有节 不宜偏食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饮食有节是享尽天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长期过量,必导致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节”,还包括饮酒必须适当,少则益身,多则败德损命。《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见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何等的严重。
饮食有规律,不暴食偏食亦十分重要,它能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反之危害亦大。《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不偏食,调和适度,则五脏各得其所,将会为长寿打下良好基础。
精神内守 心胸开阔
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情志与身心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内经》对于情志的分析更为精到,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绪的变化之所以能伤及内脏,《素问·举痛论》有明确的论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可见不良情绪能使脏腑气血出现异常,使五脏运行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需要恬愉知足,精神内守。理解别人,善待自己。
总之,《内经》的养生之道内容之翔实,经验之丰富,论述之具体,是一篇文章难以概括的,然而,它的顺四时规律,以恬愉为务,饮食合理,守精神,阔心胸的精辟论述,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养生观,勤学多练必会获益。
拓展阅读:《内经》教你从出生年月断先天体质
首先,这样的断法,好像是算命法,其实不是!而是来自中医学的五运六气。大自然的一切动植物都有它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人也在大自然当中,所以也不例外。
以下我简单说说五运六气的重要理论。根据《黄帝内经 素问 五运行大论》有以下理论:
逢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火会克金。司天代表上半年,所以在子(鼠)、午(马)年,春、夏季出生的朋友,肺和大肠在先天上就比较差些。
逢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土会克水。所以在丑(牛年)、未(羊年),出生在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朋友,肾和膀胱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火会克金。所以出生在寅(虎年)、申(猴年)春、夏季的朋友,肺和大肠在先天上也相对差些。
逢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金会克木。所以出生在卯(兔年)、(鸡年)春季、秋季的朋友,肝和胆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水会克火。所以出生在辰(龙年)、戌(狗年)夏季、冬季的朋友,心与小肠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逢巳亥年,厥阴阴木司天,木会克土。所以出生在巳(蛇年)、亥(猪年)春季的朋友,脾胃在先天上相对差些。
以2015乙未年来说,为未土羊年,太阴湿土司天,土会克水,如果是出生在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的小孩,在先天上,肾和膀胱相对差些,因为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都是属土的月份,加强了土克水的现象。当中以出生在上半年的辰土月和未土月最为明显。
大自然之中,五行的气随着六十甲子而转动,有时强,有时弱,有时过,有时不及,一年一年地接下去。而今年的气,很大可能受到上一年的余气所影响,所以不能断开把每一年单独来论。要把上一年的气和今年的气互相分析,才能得知我们八字命格的五行之气受到什么影响,健康上应该注意什么。
当我们知道自己先天体质的特征,我们就从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来做配合,达至'不治有病,治未病’的目的。
★ 内经贤人生命观
★ 内经常见问题解答
★ 延年长寿祝词
★ 长寿祝贺词
★ 《内经》评热病论
★ 重庆长寿湖导游词
★ 养生短信精选
《内经》长寿养生观(共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