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六节藏象论

时间:2022-12-19 04:56:59 作者:二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内经》六节藏象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内经》六节藏象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内经 六节藏象论

内经 六节藏象论

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做所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么,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

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篇2:《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六节藏象论篇

《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思想,阐述人与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诊断和养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则问题。成为中国医学的基石,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泉,临床各科诊治的依据。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翻译】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原文】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原文】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翻译】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原文】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原文】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原文】帝曰:请遂闻之。

【翻译】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原文】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翻译】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原文】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翻译】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翻译】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原文】帝曰:平气何如?

【翻译】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无过者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原文】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翻译】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在经有也。

【翻译】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原文】帝曰:何谓所胜?

篇3:《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内经知要·上卷》藏象

《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为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脏腑诸官听其节制。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为震卦,壮勇而急,故为将军之官。肝为东方龙神,龙善变化,故为谋虑所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为中正之官。刚直者善决断,肝虽勇急,非胆不断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贴近君主,故称臣使。脏腑之官,莫非王臣,此独泛言臣。又言使者,使令之臣,如内侍也。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胞络,十二经内有胞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胞络也。况喜笑属火,此云喜乐出焉,其配心君之府,较若列眉矣)。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胃司纳受,脾司运化,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脾实转输,故曰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居小肠之下,主出糟粕,是名变化传导)。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谷而厘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故曰化物)。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处北方而主骨,宜为作强之官。水能化生万物,故曰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气治,则水道疏通,故名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州都之官。经曰∶水谷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盖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旧说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者,非也)。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则不能相使,而疾病作矣)。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明则十二官皆奉令承命,是以寿永。推此以治天下,则为明君而享至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君主不明,则诸臣旷职或谋不轨,自上及下。相使之道皆不相通,即不奉命也。在人身则大伤而命危,在朝廷则大乱而国丧矣。心为阳中之阳,独尊重之者,以阳为一身之主,不可不奉之,以为性命之根蒂也)。

《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根本发荣之谓生。变化不测之谓神。心为太阳,生身之本也。心主藏神,变化之原也。心主血,属阳而升,是以华在面,充在血脉也。心居上为阳脏,又位于南离,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统气,气之本也。肺藏魄,魄之舍也。肺轻而浮,故其华其充乃在皮毛也。以太阴之经居至高之分,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位居亥子。职司闭藏,犹之蛰虫也。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之处也。发色黑而为血之余,精足者血充,发受其华矣。肾之合,骨也,故充在骨。以少阴之经居至下之地,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筋劳曰罢,主筋之脏是为罢极之本。肝主藏魂,非魂之居乎。爪者筋之余,充其筋者,宜华在爪也。肝为血海,自应生血,肝主春升,亦应生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旺于春,阳犹未壮,故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六经皆受水谷,故均有仓廪之名。血为营,水谷之精气也,故为营之所居。器者,譬诸盛物之器也,胃受五谷,名之曰入。脾与大小肠、三焦、膀胱,皆主出也。唇四白者,唇之四围白肉际也。唇者脾之荣,肌者脾之合,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脾为阴中之至阴,分旺四季,故通于土。六经皆为仓廪,皆统于脾,故曰至阴之类)。凡十─脏取决于胆也(五脏六腑,其为十一脏,何以皆取决于胆乎?胆为奇恒之府,通全体之阴阳,况胆为春升之令,万物之生长化收藏,皆于此托初禀命也)。

《灵枢·本输》篇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清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言脏腑各有所合,为一表一里也。将,领也。独肾将两藏者,以手少阳三焦正脉指天,散于胸中,而肾脉亦上连于肺。三焦之下属膀胱,而膀胱为肾之合,故三焦者亦合于肾也。夫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藏而领水府,故肾得兼将两藏。《本藏》论曰肾合三焦、膀胱是也)。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中渎者,身中之沟渎也。水之入于口而出于便者,必历三焦,故曰中渎之府,水道出焉。在本篇曰属膀胱,在《血气形志篇》曰少阳与心主为表里,盖在下者为阴,属膀胱而合肾水,在上者为阳,合胞络而通心火,三焦所以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十二脏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称孤府。《难经》及叔和、启玄皆以三焦有名无形,已为误矣。陈无择创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属不经。《灵枢》曰∶密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又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成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既曰无形,何以有浓薄,何以有纵有横,何以如雾如沤如渎,何以有气血之别耶)。

《金匮真言论》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易》曰,巽为鸡,东方风木之畜也),其谷麦(麦成最早,故应东方春气),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春气上升),其音角,其数八(《易》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礼·月令》云其臭膻,膻即臊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此云开窍于耳,则耳兼心肾也),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心为五脏之君,心病则五脏应之),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五常政大论》曰其畜马,此云羊者,或因午未俱在南方耳),其谷黍(黍色赤,宜为心家之谷。《五常政大论》云其谷麦。二字相似疑误也),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臭焦(焦为火气所化)。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牛属丑而色黄。《易》曰∶坤为牛),其谷稷(稷,小米也,粳者为稷,糯者为黍,为五谷之长,色黄属土),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肺虽在胸中,实附于背也),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肺为干象。《易》曰干为马),其谷稻(稻色白,故属金),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者,水所流注也),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易》曰,坎为水),其谷豆(黑者属水),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其臭腐(腐为水气所化,《礼·月令》云,其臭朽。朽即腐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木生火也),肝主目。其在天为玄(玄者,天之本色,此总言五脏,不专指肝也),在人为道(道者,生天生地生物者也。肝主生生之令,故比诸道),在地为化(化,生化也。自无而有,自有而无,总名曰化。肝主春生,故言化耳)。化生五味,道生智(生意不穷智所由出),玄生神(玄冥之中,不存一物,不外一物,莫可名状,强名曰神。按∶在天为玄至此六句,以下四脏皆无,独此有之,以春贯四时,元统四德,盖兼五行六气而言,非独指东方也。观《天元纪大论》有此数语,亦总贯五行,义益明矣),神在天为风(飞扬散动,周流六虚,风之用也,六气之首也),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变动为握(握者,筋之用也),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悲为肺志,金胜木也;风伤筋,燥胜风(燥为肺气,金胜木也);酸伤筋,辛胜酸(辛为肺味,金胜木也)。

篇4:黄帝内经第六节藏象论

黄帝内经第九篇六节藏象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做所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么,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

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篇5:《内经》经典论释

《内经》经典论释

人与自然这种相参相应的关系在《内经》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诊断与治疗,都离不开这种理论的指导。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 “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拓展阅读:《内经》里的人生智慧---夏天篇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节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身体怎样不“逆夏气”?

一、夏天忌生冷。

“心气内洞”是心脏“弱”。这一块首当其冲就是我们现在夏天没有夏天的样子,这其实跟冷气有主要的关联。有了冰箱我们喝冰水,夏天喝冰水是很伤人的。有了空调我们夏天可能超级凉爽,这就“逆夏气”了。

篇6:内经热论

内经热论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译文: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何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泄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病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泄,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症,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症,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势发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事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营卫不行,像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篇7:《内经》论“喘”

《内经》论“喘”

《内经》“喘”字,约有二义

一指喘促病证,常称“喘息”、“喘逆”、“喘喝”、“喘鸣”、“喘呼”,或称“息贲”、“上气”。莫枚士《研经言》释喘:“古之所谓喘,即今之所谓气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息正今之气促。”

二指脉喘,谓脉搏跳动急迫。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等,此脉喘与喘病之喘迥异,不多讨论。

病在诸脏腑

辨证取穴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于肺,其次在于肾,再次在于肝、心、胃及大肠诸脏腑。《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肺病喘咳”;《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病者,喘咳逆气”;《灵枢·五阅五使》云“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上气喘”。《素问·至真要大论》还明确指出:“诸气郁,皆属于肺。”凡此皆言喘病在肺。

又《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喘咳身重”;《灵枢·经脉》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此言喘病在肾。此外,《脉要精微论》云:“肝脉搏坚而长……令人喘逆”,言喘病在肝。《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言喘病属心。《素问·厥论》“阳明厥逆,喘咳身热”;《灵枢·四时气》“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是言喘属胃与大肠。

概诸所述,喘病属肺亦属肾,并与诸脏腑相关。《难经·四难》曾谓“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便是《内经》理论思想的体现。

喘因多端

致喘的病因颇多,《内经》认为:

有外感六淫所伤致喘,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素问·五常政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少气喘咳”,此乃火热之气所伤致喘。《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喘咳逆气”,此燥气所伤致喘。《气交变大论》“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喘咳”,此寒气所伤致喘。《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喘咳有声”,“太阴司天,呼吸气喘”,此湿气所伤致喘。《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此风气所伤致喘。

有饮食劳倦及情志所伤致喘,如《生气通天论》“味过于甘,心气喘满”;《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素问·经脉别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素问·痿论》“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等。

有因气滞血瘀及水气泛溢致喘,如《素问·调经论》“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脉要精微论》“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逆调论》“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等。

又有因脏腑虚实、阴阳失调致喘,如《灵枢·天年》“五藏皆不坚……喘息暴疾”;《素问·奇病论》“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其盛在胃,颇在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喘粗为之俯仰”;《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使人喘鸣”等。

此外还有因针刺误伤致喘,如《素问·刺禁论》“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综上,喘的`病因多端。后世严用和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饮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济生方·咳喘痰饮门》)

虚实辨证10种

喘的辨证是以虚实为纲,实喘多而虚喘少。

实喘包括七种主要证候:

一为肺热喘,《素问·刺热篇》云:“肺热病者……身热,热争则喘咳。”

二为肺寒喘,《灵枢·五邪》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

三为肺胀喘,《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四为心痹喘,《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暴上气而喘。”

五为阳明腑实气逆喘,《素问·阳明脉解》云:“阳明厥则喘而惋。”《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

六为水气喘,《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水气之所留也。”《素问·示从容论》又云:“喘咳者,有水气并于阳明也。”

七为血瘀喘,《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凡诸实喘,皆具有喘呼气粗,胸满气胀,甚则喘息鼻张等特点,诸如“喘粗为之俯仰”“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腹大满膨而喘咳”等等。

虚喘则包括三种主要证候

一曰肺虚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秋脉者肺也……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素问·藏气法时论》又云:“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二曰肾虚喘,《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

三曰五脏气败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真藏脉见,乃预之期日。”

凡此虚喘,皆以“少气”、“短气”为特点。

篇8:《内经》九针论

黄帝说:我听你讲解九针之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请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各自因何而得名?

岐伯说:九针之“九”,是天地间的大数,数开始于一,而终止于九。所以九针的创制,第一种针是取法于天,第二种针是取法于地,第三种针是取法于人,第四种针是取法于四时,第五种针是取法于五音,第六种针是取法于六律,第七种针是取法于七星,第八种针是取法于八风,第九种针是取法于九野。

黄帝问:将针与九这个数相应,是什么道理?

篇9:《内经》疟论

《内经》接受了我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慄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火高)(火高)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慄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篇10:《内经》疟论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

黄帝内经第六节藏象论

《内经》评热病论

内经常见问题解答

内经贤人生命观

学习《内经》的方法

《内经》长寿养生观

边城课文三至六节赏析

《内经》中的冬季养肾之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梦想

《内经》六节藏象论(通用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内经》六节藏象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