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enleide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故乡的庄稼为题的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故乡的庄稼为题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 目录
篇1:故乡的庄稼为题的散文
故乡的庄稼为题的散文
春风以善良的手指拨动它的季节,一片片绿色的音符愉快地跳荡;故乡的油菜花回应着金黄的诗章。
唱响人生,那些文赋和颂词,从来都不属于城市。
不管处境是良田,或是贫瘠的山坳。
贫穷,或是富裕的农家,承包地的油菜花渗透着父老乡亲们的血汗,永远散发着温情,温暖了远涉他乡的游子。
那最初的感动,仿佛早年的那些时光,那些喊不住的风、喊不住的`金黄和哀愁。
只有民谚和云朵,用最爱用的语言与游子交谈。
因为生活,不但需要流浪,而且仍需一种质朴的田园的方式来精耕细作。
油罐里哪怕残留一点点油迹,将来,我也觉得十分地宝贵。
一滴油,终让我举步维艰。不能融入城市的灯红酒泉,不能背离故乡的山清水秀。
篇2:以故乡为题目的散文
以故乡为题目的散文1000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思乡的情怀永远寄托在那一深长啸之中。
磨着时间的年轮,在竹林里点燃一盘金纸,听琴声着火的声音,看路水把韵覆灭。
今夜,魂回故乡。
漆黑如墨的夜空中星星点点,映入湖面之中晶莹闪烁。若隐若现的犬吠声隐约可见。高耸巍峨的山峰无声而坐。银白的月光倾洒而下,如少女少女三千青丝,带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月影帘卷,要将着人间美景收入似画非画的银瀑之中。
洁白的银盘高高挂起,静静地看着着人间景象。银盘之下,孤寂的凉亭中淡烟袅袅,缓缓而上的青烟与月光交融而上,消失于群山之间。
随蜿蜒曲折的小路徒步而下,在月光下显得深沉久远的银杉随风而动,寂静的夜风带着泥土的清香,令人沉醉。
静驻在有半个世纪之久的的老屋前,回忆着点点滴滴的'尘泥往事。这经历风风雨雨的黄泥胚,即将坍塌。腐烂的支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职责,无力的发出痛苦的呻吟。破碎的瓦砾间有着顽强生命的小草,成长着自己的身躯。
推开古朴沉重的大门。刺耳的声音在耳中回荡不绝。止步于冰冷的台阶之前,令人迷惑的花纹依然如此。不远追寻它的来源,不问它的年代长久,只是为自己留下精神安慰,一丝轻微的心灵寄托。
有着胡杨精神的老木门,驻立多年不到。不禁令人想起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彼时的我就是这在外游荡的行人啊,现在我回到了这里。可那一声犬吠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诺大的正厅之中,遗留着四方的天井。屋檐的垂挂与斜起,雨滴沿屋檐而下,给雨后的天空净填了许多姿态。青石板上溅起的晶莹水花,遗留在石板上的是点点水洞。
一个小小的房间中,有着我与父母温暖的生活回忆,这些回忆都深深埋在心底。古老的灶台,还遗留着饭后的余味和火焰的温暖,这都将烟消云散与空气之中。
走出老屋,在神秘的星辰的照耀下,来到了水井边,水中映着点点星辰,闪烁的神秘光芒,古镜无波的水面直指内心。
夜,无声而过。闭眼回忆,一丝剔透的露珠划过了脸颊,所有对故乡的思念都涵在了清晨的露珠之中。清晨的朝阳,如新生的幼儿,抚过淡蓝如水的蓝天,呈现出一幅朝气蓬勃的景象,照亮了这一片天地。
篇3:以故乡为题目的散文
以故乡为题目的散文
夜,静静的。
抬起头,看着天空中那一轮圆满的金黄,猛然间发现,自己离开家已两月有余。不知怎的,这两个月的时间,感觉好漫长,好漫长。
记得在读书的时候,每一次要离开家,母亲总是不忘叮嘱几句:“在学校要吃好点,不要饿着了,该花的钱不要省着,没钱了就说,我们打给你,还有就是要记得常打电话回家……”我说:“妈,我走了,你和爸要照顾好自己,注意身体,想吃什么就吃点什么,不要总是舍不得,我在外面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不用担心。”而母亲却笑着说:“你走了,我和你爸随便吃点就行。”我赶紧转过身,不想湿润的眼角暴露那一刻我内心的脆弱。父母简单的话语中,满溢着对我深深的爱。那时的.我,感觉好幸福,好幸福。
今年的中秋节,独自在外,不能回家陪父母一起过节,心里难免有点小小的失落与伤感。月依旧那么圆,那么亮,承载着多少游子思乡的情,给远方的亲人带去我们最真挚的思念和祝福。那一抹轻柔的银白铺洒在大地之上,恍惚间像是一双温柔而又慈爱的双手,轻轻的抚摸着异乡人思念的心,好温馨,好温馨。
古人不曾见今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上古至今时,这明月不知承载了多少遥望的情思。而那一轮明月,又会将我的思念带向何方,带到何处?是否会带给我远方思念的人?
夜半独醒,月圆人缺,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故里。
夜,还是那么静,月,还是那么亮。那明月上映着故乡的模样,清辉里,丝丝牵挂蔓延着,蔓延着......
于是,今夜,明月成全了我和故乡两个。
他乡,重逢。
篇4:以故乡的小路为题的散文
以故乡的小路为题的散文
夜幕降临大地,每当我走在大都市宽敞而笔直的大道上,望着那星罗棋布的路灯时,不禁使我回忆起那故乡的小路。因为,它给我力量,它给我勇气,使我从泥泞的小路中走上漂亮的现代化大道。
七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回到乡下生活。家有两间瓦房,前面是院子,一条高三米的围墙把房屋紧紧围在中间。家的东门有一条小路,直通后园,那是爸爸开垦的一片竹林。村里上了年龄的人都爱从这条小路往后园乘凉闲聊。有些人,已在这条小路上来回走了几十年了。久了,后园就成了乡村中的世外桃源,这条小路就变成了人们十分熟悉的银带。我回到乡下,也没有地方可去,吃饭—劳动—睡觉,生活犹如一个固定模式。不久,我也开始对这条小路很感兴趣。因为,后园确实是一块独特乘凉闲聊之地。这里没有广播、没有电灯、没有孩子喧闹,除不时隐约听到几声“吱吱”的小鸟叫声外,四周显得十分的宁静。这种环境,当时正好迎合我那种失落的心情。而这条小路是唯一通往后园之路,所以,在人们心目中,这条小路与后园显得同等重要。乡下雨水多,每次雨下过后,通往后园的这条小路就成了一片泥泞。但是,尽管小路泥泞,我仍然踏上它,每天两次来到后园,参与闲聊。他们闲聊的内容,不是谁种的番薯好,就是谁种的品种究竟有何收获?
冬去春归,后园的竹子长出一片绿色的嫩叶,显得十分可爱。几天后,叶子长得又长又绿,像天上闪闪的群星。这个时候,我总觉得大地上有一种朝气勃勃的气息,一种跳跃的生命力,潜入我的心灵深处,唤起我的青春活力。是的',年仅十多岁,难道就甘于天天走这条泥泞的小路,而不想走大道吗?每想起这些,我的心不觉有无限的惆怅。在我的心灵深处,好像有一种声音时时在呐喊。渐渐地,当我走在这条小路上时,每走一次,肩上就像增加一百斤的重担子。从那时起,我对去后园失去了兴趣,悄悄地躲在房间看起书来。有人见我久不去后园闲聊了,便说:“回到乡下就是与牛打交道了,‘吃饭—劳动—睡觉’三部曲。”我不管人家的议论,利用这空闲时间抓紧学习。第二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中文系。
家乡建省办大特区后,台湾商人投资把家乡那片土地开发办工厂了。如今,那条小路已不存在。但是,每次返回故乡,我都要去探望它。因为,它启发了我从乡村小路去寻找一条康庄大道的勇气与信心,使我真正走上了一条撒满鲜花的大道。
篇5:以故乡为话题散文
以故乡为话题散文
每当故乡的样子在我脑海里变得模糊的时候,我便想赶快回去刷新一下,把故乡最美的风景拾回来。很多年过去了,我每一次回到故乡,都会觉得故乡比起以前变得更老了。国庆长假正值初秋,我抽了些时间又回到了故乡,冰冷冷的秋天把故乡皱巴巴的痕迹一丝不漏地扯出来,带着一股没落的悲伤,我慢慢踏上了故乡的泥土,把那老去的风景续接在我的记忆里。
我刚踏上故乡的大街,就看见灰蒙蒙的天空下,两排树叶已经被秋风裁光了的老杨树参差不齐的站在路的两侧,枯黄色的树叶无可奈何被轻快的秋风牵着走,还时不时地飘过来秋风得意的冷笑。我裹紧了上衣,慢慢地往村子里走去,幸福地体会着故乡酥软的泥土的拥抱。
走过了大街,便转进通往老家的小路。小路比起大街要窄得多,也不似大街那么平坦,远远地看,小路就像是一块褶皱了布,没有规则地长满了坑坑洼洼。小路的一侧是一条盛了少量水的沟渠,大概也是因为小路的另一侧长了不少韭菜,不过看起来那水沟里的水已经成了死水了,水面上飘着一块一块的绿斑。韭菜是任人采割的,但是看起来似乎也不能吃了,因为我还从来就没有见过那么高的韭菜。
我绕过了荒废了的菜园,一心一意地往老家走去。
老家的房子似乎也经不起时间的折腾,皱纹很不客气爬满了老家的墙,红色的瓦片下还粘着一条一条散发着特殊气味的青苔。正门的外层装饰褪得差不多了,抬起头来看时,去年贴上去的门贴还有些残片,随着风来回晃动。门没有锁,我就悄悄地推开了。家里的空气虽然比起城里要清新的多,但是也少不了一种发霉的味道,院子里的水泥板也张开了大嘴,塞满了浓黑色的土渣。
奶奶四年前去世之后,家里就剩下爷爷一个人,不需要干活,也不喜欢到城里住,爷爷就呆在故乡享受最后的岁月,和邻居下棋,在自家院子里种菜,带着老花镜看历史书,吹笛子等等。老爹很开心我回到故乡,满满的笑容把脸上的沟壑全拖出来了,连那琢磨不透的双眼都藏进了黝黑色的皮肤里。
故乡似乎比我想像的要老,整个村子很安静,很少能见到顽皮的孩子在爷爷奶奶眼皮下打闹,大概年轻的人都丢下了故乡,到城里去了。房子也有历史情怀了,我倒是很担心它还能支撑多久。至于老家的人,抽烟喝酒也是不和城里搭边儿,有时候年轻的小伙子从城里带来的高档烟酒,老人还觉得不顺口,硬是要散给大伙。
我真的觉得故乡老了,它就像一个为国家奋斗过的英雄,年轻时,把自己的精髓全都呈上去,给国家足够的动力,而城镇也毫不客气地用一根抽血管,把故乡的血液抽的干干净净,现在故乡衰弱了,躲在一个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安安静静看着城镇的突飞猛进,却一点也不羡慕,也没有任何的悔恨。
故乡老得让我心酸,却也让我看到故乡最宝贵的年轻,那种年轻,是城里人从没有享受过的青春。
最开始的体会便是在中午吃饭时,我陪爷爷喝了一点故乡里很受欢迎的大米酒,我尝不出什么特别的味道,就是比城里喝的那些摆在高端柜台上的酒要辣,泯上那么一小口,那股辛辣的味道迅速麻住了舌尖,然后就像一颗带刺的球顺着喉咙滚进胃里,然后在胃里化开,引爆全身的热流。城里的酒大多是老酒,都有几十年的岁数了,但是你敬我来我敬你,来不及和酒一起调情,一瓶酒就光了。
农家的菜就没得说了,院子里一小块地方,种着杂七杂八的蔬菜。韭菜,吃了一茬,过了些日子,又冒出来,比城里的韭菜要年轻倔强得多了,爷爷最爱吃的就是一块煎饼,拔两根生韭菜,洗干净,往煎饼里一放,捻一撮虾皮,卷起来就吃。至于其他的蔬菜,大概都是你家有的我去“偷”那么点,我家有的年来抓一大把。
我刚和爷爷吃完饭,邻居便拿着菜刀到我家院子里割韭菜,老爹要赶忙冲出去给邻居指,哪个地方才长出来的,哪个地方老了,不好吃了,然后把刀夺过来,捡着嫩的青的露着韭菜味的苗子,大把大把的割,割完了往邻居手里塞,生怕邻居不敢要,还要再补上一句,晚上到你那蹭点洋柿子。
吃完饭我没有赶忙回去,爷爷到批发部门前下棋去,我跟着去了。
老人下棋是一件既简单而又快乐的事。在地上画上五乘以五的格子,找一根小树枝,捡几颗小石子,两人下棋,两群人“帮忙”看棋。刚去的时候,自己肯定要接一根烟,不论是好坏的烟,但那肯定是大方的人手上最好的烟,然后自己坐下来参入棋局。两大阵营对着琢磨,隔了好久,输了的换个位,给其他人机会,自己坐到一边先散烟,再给自己点上,然后在继续观棋,这是多么老式的棋局,正合故乡的老人们在一起较量。老人的快乐来的很简单,也最持久,比起城里东奔西跑的年轻人要幸福的多。
唯一让老人不快乐的是来探望的亲人很快就要走了。我和爷爷说老家的房子该修一修了,这也不安全。爷爷总是板起脸来朝我说,修什么修,我能活得比它长?修不要钱啊?
我最后看了一眼院子里的栀子花,那是我小学时候从邻居家剪枝剪下来的,回家就埋在土里了,现在长得比我要高。在8月的时候,栀子花最懂风情,白色的'花羞涩地躲在浓密的绿色枝叶里,那如莺歌般柔美的花香悄悄地把生活的乐趣引燃。现在我来的晚了,栀子花的青春被时间抹去了,枝叶依旧很浓绿,但是花朵都已经枯萎了,淡黄色的花瓣搭在花蕾上,又干又硬,仿佛是贡献出了花的精髓而准备心甘情愿老去的意思。
我和爷爷道了别,顺着原路返回。村子里只有批发部门前热闹着,老人们神情自若的等待自己的日子,老房陪着老人走完最后的日子,老房子聚集的地方,就是老村了。
我把故乡最新的样子烙在记忆里,带着那沉甸甸的收获往回走,故乡的空气依旧清新,故乡的泥土依旧酥软,故乡的风情依旧柔和,虽然故乡一直在变老。
我知道故乡最终会拖着一副干硬的尸骨被时代抛弃,于是我在我走出故乡的那一刹那,我顿了顿,那最后一个脚步很沉重,那深深的脚印里,递上了所有正在享受时代进步的人心里满满的羞愧与自责。当我把我的脚从故乡亲热的泥土里拔出来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故乡是什么?
其实故乡就是一个自己不愿意抛弃而最终一定会被自己抛弃的地方!
篇6: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以故乡为主题散文
故乡,是什么
是我眸里遥望的心祺
悠悠扦梭的那份熟悉
即使相隔千山万里
也默默于心底穿起
她给予我温暖的回顾
悠然撒落千千心语
多少次的牵引回溯
多少次的眸染泪洗
仍顽强地幽居在我心底
将流年的碎梦丰富
故乡,是什么
是那条弯弯的小河逶迤
潺潺流淌我川流不息的`牵思
即使穿越时光的不羁
也浅浅于心河漾起
她承载着我温馨的琉璃
与玩伴戏水摸小鱼的欣喜
捶衣浣洗的声声不息
放牧鹅鸭此起彼伏的嘈杂俚语
还有,如履薄冰的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悸
都深深刻在时光的札记
故乡,是什么
是祖母那双小脚踯躅的印迹
歪歪扭扭走过盈盈若水的童稚
即使岁河跌宕漩涡迭起
也难以褪去那泛黄的痛惜
她赋予我童年美好的启迪
是扯着祖母衣襟的那双小手的欢愉
是儿时祖母口中那魂飞魄散的颤傈
是祖母烤苣柱时那种垂涎欲滴
还有,偷吃祖母红枣的那份胆气
都牢牢镶嵌在流年的光影里
故乡,是什么
是父母日夜辛勤的劳历
那脚步声声至今缭绕我的耳鼓
即使流年似水逝者如斯夫
也难以磨灭那悠悠的叹息
她寄予我梦飞的翔弋
是白天田野挥洒如雨的汗滴
是麦收秋熟的那份慰藉
是黑夜脚踏缝纫机永不消失的音律
还有,我孜孜以求的那份梦呓
都弥留在岁河中波光涟漪
故乡,是什么
是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语
是月辉下捉迷藏的那份追逐
是烟笼中那份先睹为快读书的惬意
是田野里苦菜花艳黄的生机
是母亲地瓜饭回味不绝的香郁
是父亲那沟壑纵横的五线谱
是我永久搁不下的乡愁离思
篇7:故乡二题经典散文
故乡二题经典散文
情归故乡
——关于故乡的话题
故乡,作为世代文人墨客表现的主题,似乎具有亘古不变的生命力。她作为一个人最初的生活记忆,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脑子里,犹如生命最初的胎记,将伴随我们终生。
故乡的山是青的,故乡的水是清的,故乡的风是柔的,故乡的雨也是美的,总之,故乡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旷神怡,使人沉醉着迷的。几乎每个人一谈到自己的故乡,总会忍不住说出这些话来。纵然自己的故乡是一个穷山恶水、穷乡僻壤的地方,可他们还要这样说。这其中难免夹杂有个人的感情和私心,因为故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最好的,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谅解的,是啊,天下有自己的儿女说自己父母丑的吗?
当然,谈到故乡,自然要谈到父母。也许故乡的可爱之处,正在于那里有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老屋,老屋里有白发苍苍、老眼昏花的父母,他们或许正扶在大门口,或依杖立于村头,向着远方张望。他们希望在天地的尽头,在黄昏冥冥的暮色之中,看到漂流在外的儿女们归来的身影……
然而,关于故乡的记忆,也许经过岁月的磨砺、风化,只剩下一些淡淡的、模糊的画面。如一幅幅写意山水画,在恬淡的意境中,散发着耐人寻味的清香。但是,故乡作为我们此生不渝的一种情结,似乎总有一些故乡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最深处:诸如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柳絮和此起彼伏的布谷叫声;诸如那初夏时节的麦田和打谷场上的麦秸垛;或是“梅子黄时雨”,打在芭蕉叶上,丁冬丁冬,响彻整个寂静的暗夜;或如飒飒的秋风乍起,把梧桐叶子吹落一地;而满塘衰败的残荷,更像一首首颓废的诗;或如漫天飞舞的雪花,营造出一个美丽的童话;那斗寒傲雪的梅花,在冰冻的枝头,绽放出一个个动人的意象。当然还有夕阳中的袅袅炊烟;响落云天外的阵阵鸽哨;深邃寂寥的雨巷;窄窄长长的石板路;以及白墙黑瓦和长满屋顶的苍苔和瓦松;黄昏中母亲唤儿归的乡音……这一切都营造出故乡特有的氛围,裹着甜蜜,带着陶醉,散发着馨香,令人心神向往。
也许只有中国人,才对故土怀着这么深的感情吧!古今多少文人骚客:一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如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如司空图的“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更有汉乐府民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们无不在诗歌里尽情地挥洒着对故土的依恋和向往。
然而同样是归乡,有时心情却大不一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表达的是荣归故里的得意和欢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是突闻故乡结束战乱后的欣喜若狂;“独客苦思乡,还乡如客寓。”表达的是面对故乡沧桑巨变后的无尽忧伤;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唏嘘与怅惘;当然还有多少海外游子,始终怀着叶落归根的梦而终老他乡,他们的归乡之路,更是充满了太多的哀伤和苍凉……然而,即使这样,故乡还是以她特有的温度,温暖着万千游子的心灵。
是啊,故乡,作为我们的根,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命里,她是我们一生魂牵梦系的地方。情归故乡,我们不需要背负太多的行囊,只要有一颗真心,一片衷肠,那么,故乡就在不远的前方!
魂归故乡
——关于母亲的思念
曾几何时,我常喜欢独自一人来到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久久地沉思。傍晚的夕阳里,黄河无声地流淌着,而河边的芦苇,顶着一茎白发,静静地守望着黄河,它们至死不逾对黄河的眷恋。而我,一个常年漂泊于异乡的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又何曾中断过?多少夜梦魂常系的,又何曾不是故乡的影象?
然而现实中,我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同故乡的联系愈来愈疏了,甚至不愿再回到故乡去。我宁愿把关于故乡的影象,永远定格在记忆深处,在异乡无眠的夜晚,独自默默地思索、回味。
故乡的山,根本算不上山,最多只是一座座丘陵。春天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青草和野花:金黄的迎春花总是率先绽放;油菜花便跟着铺满故乡的山野;桃杏花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儿也次第开放,一时间,山野烂漫,曾装点了我多少童年的梦。到了夏天,芳草凄凄,铺满天涯,我便在山上割草、放牛,或躺卧在山岗上、树荫下看白云千变万化。秋天果子熟了,鲜红的小山枣、黑紫的野葡萄散落在野草间,红通通的柿子挂满枝头,我也曾漫山遍野地寻觅、采摘。雪花飞舞的时候,天地皆白,我通常会带着狗儿到处找追寻野兔的踪迹。这低矮的小山丘,曾留下了我多少童年的脚印和甜美的笑声啊!而那山脚下的田地里,总有母亲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身影。
故乡的水,却是最美不过的。尽管她只是一条绕村而过的小河,却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太多的欢乐。河水初解,我把叠好的纸船,从小桥上放下去,看它最终是被搁浅或是被浪花打翻?烈日炎炎,小河便成了我避暑的胜地,我在河里摸鱼掏螃蟹,还学会了狗刨;黄叶飘落,却是一年中河水最清澈的时节。潺潺的流水声一路叮叮咚咚或淙淙铮铮,当秋日的阳光铺满河面,河面万点金灿,流金泻玉一般;寒风肆虐,冰冻的河面又成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这条日夜流淌的小河,曾给了我多少慰藉,并带走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时光。而河边的`那块巨石,是母亲经常为我们洗衣服的地方。
故乡的老屋,在绿树环绕的村庄西头。不大的院落里,总是被母亲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中间的那棵月季花,时常开得很盛,花儿的芬芳,招惹得蜂儿蝶儿,一群一群地飞过来。记得小时侯,每天早上,在睡意朦胧中,听到母亲第一个起床,生火做饭,洒扫院落。她是家里最忙的人,白天在田间忙活,回到家里又是一堆家务等着她干,到了晚上,她纺线的声音又成了我们唯一的催眠曲。再后来,儿女们渐渐长大了,一个个离开了她。可每次回到家,总有母亲开心的笑脸、热情的唠叨、以及香喷可口的饭菜迎接我们,让我们顿时抖落了一身的风尘和疲惫。这个普通的小院,因为有了母亲的守侯,便永远充满着温馨和美好回忆。
而如今,我将再也找不到那份快乐的心情了。故乡的田野里,没有了母亲劳作的身影;故乡的小河边,母亲也不在为我们浆洗衣裳;故乡的那个小院,也没有了母亲的殷勤守候。院子里那棵孤独的月季,也莫名干枯了,漫漫长夜里,再也听不到母亲由于劳累而响起的鼾歌,故乡的一切变了,随着母亲的离去,一切都黯然失色了。
是的,“独客苦思乡,还乡如客寓。”正是我此刻的心境。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看不到故乡上空母亲燃起的那一缕炊烟;再也听不到母亲唤儿归家的声音;故乡的村头,也再也没有母亲独立风中、引颈守望的身影。如今,时光飞逝,岁月老去,我只有在思乡的梦里,偶尔看到故乡的田野里,母亲的那一方孤坟。
篇8: 故乡三题散文
故乡三题散文
一、祖屋
故乡的祖屋可能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光线虽然昏暗,房舍比较陈旧,但那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还很别致。从我曾祖父的祖父算起已经八九代了,现在有的保存较好,有的快要崩塌,有的已经夷为平地,但始终要认可:祖屋就是祖屋!
祖屋的规划是比较长远、有高度战略眼光的。它是在一块比较开阔的地带择址,座北朝南,前方视野开阔,远处有迭造起伏时隐时现的山峦,近处一块偌大的坪前有芬芳的田园,后面傍着翠绿的青山,东北方有一股清澈透明的泉水,左边是一排排整齐的猪圈牛舍,右边是一列低矮的厕所,主房比前坪高出一米,形成一个台阶。
主房的设计是以“十”字厅为骨架,往左右两旁延伸,再派生些许纵横交错的小“十”字厅,在“十”字厅旁建卧室,以天井取光和集水排水。
所有房屋都是两层楼,由于房屋低矮,间距小,尽管每间房都有光,但光线不充足,显得昏暗。屋基是以乱石垫底,正大门两旁那“人”字垛是灰色的青砖,“人”字垛沿边绘制了几十幅壁画,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彰显大户人家建筑群落的气派;室内墙面,基础上有一米高的.青砖墙以避湿,再往上就是土坯墙,屋面是清一色的灰瓦覆盖;令我羡慕的是,那天井通外的排水暗沟历经几百年都没有堵塞。那延伸的“十”字厅给人的出入很舒适,无论你是大小便,还是去猪圈牛舍,都不会淋雨晒太阳;特别是遇上大的红白喜事,把天井用门板一铺盖,大小“十”字厅摆上七八十桌酒席还显得宽松空荡。
高祖父这辈在祖屋居得下,曾祖父这辈只有五弟兄,辈份是“启”,名曰:西南东北有,到了曾祖父这辈,人员挤挤了,不得不另择址建新舍,这些新舍和祖屋的设计结构都是一样,只不过是房屋高了一些,阳光充足,房子显得格外亮堂。
现在,我们这些子孙们都富裕了、发达了,很少有人居祖屋,他们有的在外购房,背井离乡,有的建了小洋楼,有的建了别墅,过着非常幸福的日子,享受前几代人做梦都没有想过的福份。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身上流动的血液是从祖屋出来的,祖辈们的辛劳我们要铭刻在心,祖辈们的传统美德一定要继承、发扬光大……
二、青石板路
从祖屋出来,下了台阶就是一条青石板路。这条路往南走,就直通花桥镇及其市场,往北走就直通川口(民国时叫凰飞乡)及其市场,这两条路现在都建成水泥公路,但还有些改道的地方尚有青石板留存;另外,还有些青石板支路通达各个小屋场和主要活动场所要地,形成一张青石板路路网,把一个小村庄划成以青石板路为格局的版块,使古朴的小村庄显得自然、繁华、和谐、端庄、美丽。
青石板是以石灰石为材质制成的。先在石灰石山打钻、放炮,从炮轰的乱石中选取比较平整的石块,凿去凸的地方积存起来,用于一般路面的铺设,再选取一些长的宽的厚的石块,经石匠雕凿成方块,用于沟壑上架桥。
铺路,先把板紧的泥面路挖松,把大小不同宽窄各异的已凿好的毛石板摊在路面上,用锤敲紧,形成一个平面,若厚度较大,再往路面挖适度的坑,将石板嵌入坑中,路边比较整齐,中间的拼块因空而异,图案花样繁多,再用黄土将空隙塞满。路面铺设一米宽,碰到坡度较大的地方,就先用乱石砌成台阶,再铺路面。
这项工作说来简单,要落到实处,比现在修条公路难度要大。据说,这些路铺设的时间也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了,它历经沧桑,风吹雨洗,也不失当年的风度。
路面铺设时既不平整又不光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脚步踏去了表层粗糙的棱角,形成青釉色的平面,象现在已加工的大理石板一样,清澈、透明、光滑。
这些青石板路,从铺设到现在,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出入带来极大的方便。沿着这些青石板路行走,我在思考:若干年后,乡村要搞现代化建设,会不会将其冷落?甚至会拆除?若是那样,我认为要将其不完整的保存下来,作为历史,以昭后人。因为这是一条驱赶黑暗、迎接光明的大道,这是一条摆脱贫困、迈进富裕的大道,这是一条超越梦想、走上辉煌的大道……
三、野菌菇
野菌菇,学名野蘑菇,俗称菌子,是一种野生的食用菌,菌种不知从何而来,反正它是从柴屑中冒出来的。
故乡祖屋后面的大山里是盛产野蘑菇的地方。那时,山中的树木柴草不是很茂密,因为生产队每年都要用柴草烧石灰,几乎每年都要砍一次,那些柴草长得不高,空气流畅,柴屑覆盖着地面,土地肥沃,一棵棵蘑菇从柴屑中拱出来,鲜嫩鲜嫩的,特别好看。野蘑菇象一把把无顶的小雨伞,有红的、绿的、白的、黄的、青的,五彩缤纷,亭亭玉立。春夏两季雨水较多,是蘑菇生长的好时节,采蘑菇的人只等雨一停,便奋不顾身地上山了,若要等几天再去采的话,蘑菇就长大了,长大的蘑菇也许是老了,没有刚出土的小蘑菇鲜嫩;尽管被柴草上的水打湿了身,但蘑菇鲜嫩可口,若去卖的话也会有个好价钱。采蘑菇时要注意,有些蘑菇有毒是不能食用的,一般我们采些褐色的松树菇、红色的茶树菇、青色的草菇、白色的冬茅菇,其它不明的菇不能采,恐怕有毒。
三年困难时期吃食堂饭,大家饿得饥肠漉漉,隔壁的探玉拾得一小筐蘑菇,用鼎锅煮了一大锅,饱餐一顿,结果中毒,神志不清,把尿都拉在鼎锅里,险些没有送命。
还有一种菇更好吃,就是人们用糯稻草遮盖的茅屋,时间一长了,糯稻草沤烂了,就会生出一种雪白的针菇,我们把它叫做糯草菇,它又鲜又甜,比起山上的野菇来又上了一个档次。
早些天打电话问乡下的堂兄,是否有蘑菇采?他说,现在没有那种东西了。
究其原因,曰:现在没人砍柴也没砍树,山上树柴浓密,空气不流通,阳光不充足,怎能生长?我想,若是我在乡下,会砍掉那些树柴,让那些自然生态的野蘑菇重获新生……
篇9:以故乡为题作文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我对故乡的怀念,仅凭这寥寥的几句诗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光阴似箭,“嗖“的一声把我从温馨美满的故乡中带走,来不及回头,来不及挥手。我是多么想念我的故乡啊!我痛恨时间:是它无情的流逝;是它放肆的破坏;更是它凶残地将我和故乡分离。
可是,我真爱我的故乡。这个爱是无以言表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就想我爱我的母亲一样,怎样爱?我说不出。当我想着如何讨母亲开心时,我独自微笑;当我为母亲的劳累与憔悴而担心时,我默默流泪。我对故乡的爱大概也是如此吧。
我真的爱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的环境是城镇所不能及的。它青林翠竹,四时具备,美不甚哉!在故乡的我才是真真正正的、土生土长的我。每当午饭吃饱,我总会搬一张小凳子,坐在房屋后的那一片竹林中乘凉。碧绿的翠竹叶在微风中摇摆,发出阵阵“沙沙“声,它悦耳,它美妙,我总会不禁闭上双眼,细细聆听着故乡恩赐给我的最美好的音乐。过午三时,我们一家五口总会结伴的去离屋不远的小溪旁散步。小溪潺潺的流着,那水啊简直可以用清澈见底来形容,就连溪底下那细沙都历历在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在溪水中自由自在,往来翕忽。溪水两岸更是美妙,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你说美不美!
我真的爱我的故乡,它充满着温馨与淳朴,到处弥漫着和谐的气息。每逢过节,家家户户都互相窜门,互相祝福着,别提有多欢快了,这才像是过节嘛,哪像城镇,过节连一生问候都没有,简直无趣。过节,摆上一桌菜,虽然不像城镇中一样吃着大鱼大肉,但大家吃得开心,吃得满足,这就够了。如果有个选择的话,我宁愿在故乡吃吃自己栽的大白菜,也不愿在城镇吃那到处是添加剂的大鱼大肉。
我太爱我的故乡了,那你虽然没有电脑游戏,没有电视节目,但是有着动人的鸟叫声,悦耳而动人。每天早晨起床,听到的不是嘈杂的车鸣声,而是这轻快的鸟儿的歌声,你说快不快乐?在杂乱的心情在这样的情景下也该好转了吧?不仅如此,傍晚的蝉鸣也何尝不值得一提?一把咯吱作响的木椅摆在庭前,老人们围坐在一起给小孩儿们讲故事,伴着这蝉音,真是美好啊!
我爱的故乡啊,我最最亲爱的故乡呀,我问问你,我们还有机会再见面吗?我真的真的还想再见到你,哪怕就只有一眼啊!
哎!不再说了吧。真想念故乡呀!
★ 故乡行经典散文
★ 故乡与我散文
★ 用庄稼怎么造句
故乡的庄稼为题的散文(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