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课题三:综合练习

时间:2020-04-03 07:59:20 作者:jiangyue00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jiangyue00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数学教案-课题三:综合练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数学教案-课题三:综合练习,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学教案-课题四: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练习十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亿级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

一、读数、写数练习

1.做练习十的第5题。

读数前,教师说明下面是我国一些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然后让学生读数。读完后,教师还可以选一、两种产品的产量,与前一年的产量比较一下,用以说明我国工、农业生产是逐年增长的,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做练习十的第6题。

先指名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写出横线上面的数,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写的,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写亿以上的数,要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往下写;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要在那一位上写0。同时要结合第4小题说明储蓄对国家和个人都 有好处,存款多了说明人民生活富裕了,还要提醒学生注意节约,不要浪费每一分钱。

3.做练习十的第7题。

做题前,先让学生把10600000000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是如何改写的。然后再把第7题的其他各数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做完后,让学生比较一下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万位后面的4个0去掉,写上一个“万”字就行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亿位后面的8个0去掉,写上一个“亿”字就行了。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8题。

做题前,教师板书出两组数:2440000000     244000000

356000000      358000000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说出比较两个数的两种情况及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的第9题。

先给出一个数,如7800500000,让学生说出这个数各是由几个十亿,几个亿、……组成的,数字“7”、“8”、“5”各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9080000000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做练习十的第10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再把它们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数是如何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的。

3.做练习十的第11题。

做题前,先让学生写出比1万大1和比1万小1的数,并用万作单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1题:写出比1亿大1和比1亿小1的数,并用亿作单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使学生体会到比1亿大1和比1亿小1的数是近似数都是1亿。

篇2:数学教案-课题五:混合练习

课题五: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练习十的第12―1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读数,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等练习,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

教学过程 :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2题。

让学生把口算结写在书上,再集集订正。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做练习十的第13题。

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并证明万位、亿位是从右起的第几位。然后再回答:一个六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亿位,这个数是几位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的第14题。

先让学生把要读的数进行分级,然后再小声地读给同桌同学听,最后指名学生读。读到第(3)题时让学生说说这题的数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街道居民储蓄增加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三、比较数的大小和改写成近似数

1.做练习十的第1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 样比较的。

2.独立完成练习十的'第16题。

四、选做题

做练习十的第17*、18*、19*题和思考题。

这几道题都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的,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

第17*题,因为最高位是亿位,亿位在右起第9位,所以这个数是九位数;又因为这个数亿位、百万位上都是6,万位上是1,其它各个数位上都是0,所以这个数是:606010000。

第18*题,要在9  8765000的  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最接近9亿,因为   里填0、1、2、3、4,都接近9亿,但只有908765000最接近9亿,所以   里填0。同样当   里填9即998765000时,最接近10亿。

第19*题,做题前,教师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数目很大,不一定要出它的准确值,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也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做第19*题。

思考题,学生在前面已经见过,所不同的是两个数位上的数已经固定,这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答案如下:

最大的数:8795436210

最小的数:1092346578

篇3:数学教案-课题三:乘法分配律

课题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6,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篇4:五年级口算综合练习数学教案

五年级口算综合练习数学教案

教学步骤

一、基础训练

口算练习。教材第143-147页口算练习第(一)、(二)、(三)、(四)。

二、复习指导

1、揭示课题:综合练习(板书)

2、指导练习。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6题(用不同的思路解应用题)。

第26题有两种解法:一是先求出原来做1800套制服的布有多少米,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二是现在做1800套可节省多少布,省下的布现在还能做多少套,再加上1800套就是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板书)解法一:3.8×1800 ÷( 3.8 - 0.2 )=1900(套)

解法二:0.2×1800 ÷( 3.8 - 0.2 )+ 1800=1900(套)

第27题。

第27题思路如下:实际提前5天完成,原计划这5天要修的可以看成平均分到以前(20-5)天中去修,所以45×(20一5)就是原计划5天要修的米数,45×(20-5)÷5=135米就是原计划每天要修的米数。也可用方程解:设原计划每天修X米,则20X-(20-5)(X+45)

20X=15X十675(工作总量相等)

5X=675

X=135

答:原计划每天修135米。

三、练习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4~26题。

作业辅导

教材第141、142页练习三十四第20~23题,第27~29题。

疑难辅导

教材第142页练习三十四。

第28题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它的宽

3平方分米×300=900平方分米

注意统一单位:900平方分米=9平方米

9÷4、5=2(米)

最后一段可设长方形的宽为X米,按顺向思考列方程:4、5X=9再求解。

思考题:

第(1)题,与第63页思考题的思路一致,所不同的是要先求出队伍的'长:(346÷2-1)×0、5=86(米),再求从排头的人上桥到排尾两人离桥共需的时间是:(889+86)÷65=15分。

第(2)题让学生实际操作,摆一摆,答案是,这样组成的能被2整除的有6个:12、32、42、14、24、34。

篇5:数学教案-课题三: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5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使学生初步认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学会计算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教具钟面、学生准备学具钟面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新

1、提问口答。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1个世纪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个月?1个月的天数有哪几种情况?

2、引入新课。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4时计时法。

二、教学新课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一昼夜。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第一圈从夜里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到中午12时,是12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板书下面的直线图: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就是经过了多少小时?板书直线图: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教14时……晚上12时叫几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练习十第1题。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练习十第2题。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 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       教学例1。出示例题,读题。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

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出示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老师板书。

与书上校对。

(3)巩固练习。练一练第2题。学生填在书上,提问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练习十第3、4题。学生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1日等于多少小时?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记时的?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题。

教学随笔:

篇6:计算机网络基础综合练习(三)

计算机网络基础 综合练习(三)

一一、选择题

1. 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 ) A.LAN B.WAN C.ISDN D.MAN

2. DNS是指( )

A.域名服务器 B. 发信服务器 C. 收信服务器 D.邮箱服务器

3. IP地址由一组( )的二进制数字组成 A. 8位 B. 16位 C.32位 D. 64位

4. 主机域名 www.jh.zj.cn 由四个主域组成,其中( )表示最底层

A. WWW B.HZ C.zj D. cn

5. 一座大楼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

A、PAN B、LAN C、MAN D、WAN

6. 计算机网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包括( )

A、硬件、软件、数据 B、主机、外设、软件

C、硬件、程序、数据 D、主机、程序、数据、通信信道

7. 网络协议主要要素为( )

A、数据格式、编码、信号电平B、数据格式、控制信息、速度匹配

C、语法、语义、定时 D、编码、控制信息、同步

8. 网络接口卡的基本功能包括:数据转换、通信服务和( )

A、数据传输B、数据缓存C、数据服务D、数据共享

9. 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处于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是( )

A、物理层B、网络层C、会话层D、表示层

10. 对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 )

A、工作站B、网卡C、网络服务器D、网络互连设备

篇7:统计图的综合练习五年级数学教案

统计图的综合练习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巩固制作这三种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步骤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常见的统计图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2)如果已知几个数量并列,不相关联,只要求表示数量的多少,例如各年级人数,那么制作哪种统计图最好?(条形统计图。)

二、指导练习。

教科书第71页练习十四第4题。

第4题,先由同学们报出自己的身高(课外要求同学们量出身高),在黑板上依次板书身高数据。再根据此题提供的统计表进行统计,并填人统计表中。集体订正后,再画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总结(略)

统计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统计图表的意义和作用;

2、能看懂图表,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统计与生活活动课

[评析]:统计与生活这节课是在六年级学生学完统计单元知识知识后,所设计的一节活动课。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程实施标准,统计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制图要求很底,重要的是学生能根据统计图所提供的图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形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扩充信息量,更好地解决课堂宽入窄出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社会调查,搜集信息

[评析]:课前,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搜集了各自感兴趣的数据,以文字叙述式或表格式上传到校园网,使信息达到共享的层面,为课上制作统计图作准备。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数学学习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跨越了封闭的教材,将数学信息的来源扩展到生活这一广阔天地,这样,一个立体化、多样化、生活化、信息化的大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逐步感受到:数学本就是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尽情地感受数学,品味数学的价值。

二、导入

1、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录象出现我校新闻播音员的图象)问:你们认识他吗?看他今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播放录象:本校爱心捐款情况统计,本校小数报订阅情况统计.逐步将声音变为画外音,画面上是两幅条形统计图)

2、师:你从刚才的新闻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可见,统计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利用网络环境一起研究统计与生活(出示课题)

[评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美国教育家托兰斯说过: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观察、反复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新课程标准也说: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佚始,用学生所熟悉的播音员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新闻的播报和统计图的出现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与统计联系起来。

三、学生制图和交流

1、师:对,生活中像这样的信息还有很多,同学们也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已经上传到了校园网。就让我们一起点击我们的信息

2、师:你对哪些信息感兴趣?说说看。

3、师:刚才你们浏览的信息都是原始的数据,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人们一目了然的看出数据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情况呢?(用统计图)

4、师:那么,你准备用什么形式的统计图来处理哪条信息?为什么?

[评析]:当实践活动回归课堂后,新一轮的体验又开始了,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操作,从而使抽象的数据图形化,把数与形紧密结合,为学生分析信息提供强有力的表象支撑。由于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制图要求教低,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需要人们手工绘图,所以,我们认为: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制图的程序。基于此,我们在设计的课件,都是让学生对计算机发出各种制图指令计算机根据指令自动生成准确而又美观的统计图,这样就利用现代技术媒体代替了手工操作过程,解放了课堂大量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分析。

5、师:下面,你可以大显身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信息,点击我们来制图,用你喜欢的.统计图进行整理,然后将制好的统计图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共享,再根据自己或他人的统计图提供的数据在我要留言栏内进行分析。(在学生制图过程中,教师打开留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介绍:我是用----的形式来整理----号数据,从这张统计图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

当学生介绍时,老师将他的作品切换到大屏幕)

5、师:那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吗?(如:两物比较;发展趋势;说明的问题或情况;

等)

1、师:同学们,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是咱们数学课本上的两种常见统计图。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2、师:老师在网上还见过其他形式的一些统计图,我已经把它下载到我们的信息,想看看吗?那就请点击我们的信息,打开信息提交者为吴蕾英的信息去看一看吧。

3、师:你看到了哪些形式的统计图?

[评析]:学生的生活层面毕竟是浅层的,无论知识还是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则体现了教师的合作者、帮助者的作用,将课堂学习和知识体系延伸到课本以外,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以保持长效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对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后,我将把我的感受写成小论文,上传到校园网中的教学论文栏目,与大家共同探讨。同学们如果对某一问题还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将你的研究成果也上传到校园网的数学小博士乐园与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悦。

篇8:数学教案-课题:和复习

数学教案-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p90课题: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每人一张口算纸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

教学过程():

一、       小组交流,整理知识。

1.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六单元7、8、9、的乘法口诀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2.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3.  师:同学们整理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些内容来进行复习。(板书课题)

二、       巩固联系,发散思维。

4.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九九乘法表”,写出45道乘法算式。(不写口诀,只写算式)

5.  计时算。

6×7=            9×4=          39+8=         9×9=

64+6=            23-7=          3×7=          4×8=

5×6=             7×9=           8×3=          43+20=

7×5=             6×4=           9×8=          7×8=

8×5=             5×9=           7×7=          2×6=

我用了( )分(  )秒,做对了(  )题。

师:做这些算式应注意什么?

生:略。

6.  填空。

(  )十二                             (  )十二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四    (  )二十四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六                             (  )三十六

(   )×(   )=(  )               (  )×(  )=(  )

(   )×(  )=  (  )              (  )×(  )=(  )

7.  填上合适的数。

(  )×8〈 33                            (  )×5〈 42

6×(  ) 〈 24                            8×(  )〈 73

7×(  ) 〈 64                           (  )×9〈 44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  一辆小汽车最多可乘5人,一辆大客车最多可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9倍,大客车最多可乘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  我们班参加游泳小组的有6人,参加乒乓球小组的人数是游泳小组人数的4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略。

学生独自列式解答。

3.  学校评选优秀绘画作品,一年级评出4份,二年级评选的是一年级的2倍,三年级评选出9份,四年级评选的比三年级多6份,五年级评选的是二年级的4倍。

根据以上的信息,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门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篇9: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整除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3道复习题和新课中的6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13×χ=182      (2) χ÷ 20=54  (3)517÷χ=47

“第1题中的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第2题呢?”

“第3题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些说明。并指出: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应用乘法和除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新课

1.教师出示题目:

24÷3=     25÷3=     38÷2=

180÷12=       39÷2=     184÷12 =

让学生算出每一题的得数。提问:

“你能按得数将这六道除法题分一下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4÷3=       (2)25÷3=

38÷2=          39÷2=

180÷12=       184÷12=

“比较一下这两组题各有什么特点?”(第一组题都没有余数,第二组题都有余数。)

2.教学整除。

(1)教学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题。提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都是整数,都没有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许多许多,你能再举出3个吗?”请两、二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出的算式不符合要求,教师要再明确一下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又举出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如果把被除数看做第一个数,把除数看第二个数,通常也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比如:24能被3整除;38能被2整除;180能被12整除。

(2)做第72页中间“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首先明确这一道题是要求判断在下面的除法算式中,哪些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和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核对时如果学生判断有误,要引导学生根据整除的含义来判断。

篇10: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整除的概念和有余数的除法,完成第7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1—5题,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篇11: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整除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3道复习题和新课中的6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13×χ=182 (2) χ÷ 20=54 (3)517÷χ=47

“第1题中的未知数怎样求?根据是什么?”

“第2题呢?”

“第3题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作些说明。并指出: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过的应用乘法和除

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求未知的因数、被除数和除数。

二、新课

1.教师出示题目:

24÷3= 25÷3= 38÷2=

180÷12= 39÷2= 184÷12 =

让学生算出每一题的得数。提问:

“你能按得数将这六道除法题分一下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24÷3= (2)25÷3=

38÷2= 39÷2=

180÷12= 184÷12=

“比较一下这两组题各有什么特点?”(第一组题都没有余数,第二组题都有余数,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2.教学整除。

(1)教学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先看第一组题。提问:

“这一组题的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它们的得数有什么特点?”(得数都是整数,都没有余数。)

“像这样的除法算式还有许多许多,你能再举出3个吗?”请两、二名学生说一说。如果学生说出的算式不符合要求,教师要再明确一下条件。

教师:刚才大家又举出了很多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一个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并且没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整除。如果把被除数看做第一个数,把除数看第二个数,通常也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比如:24能被3整除;38能被2整除;180能被12整除。

(2)做第72页中间“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首先明确这一道题是要求判断在下面的除法算式中,哪些题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学生回答后,再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和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核对时如果学生判断有误,要引导学生根据整除的含义来判断。

篇12:数学教案课题三有余数的除法

(1)教学例题。

教师:刚才我们看的是被除数都是整数,除数都是不为0的整数,商也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第二组题,它们的被除数也都是整数,除数也都是不为0的整数,商有什么特点?(商是整数但都有余数的。)

教师:像这一组除法题目,都是一个整数除以不为0的另一个整数,得到整数商以后还有余数,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看一看这些题中的余数有什么特点?”(余数都比除数小。)

“想一想,过去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过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

教师:应用这个关系,可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比如705÷123=5……70

“这道除法计算对不对,怎样验算呢?”(看一看123乘以5加70是不是等于705。)

“123乘以5等于615,再加70等于685,说明原来的计算有误。应该等于多少?”

“商5余90对不对?再验算一下。”

教师:以后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都可以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以及余数的关系来验算。

(2)做教科书第72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核对。核对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除法计算是不是正确,再说一说是怎样验算的。

(3)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4)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十六的第13‘题。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思考。如:25 3=8 1,先想一想除数3、商8、余1与被除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想出验算有余数除法的其它关系式。比如:

(被除数一余数)÷商=除数

(被除数一余数) ÷除数=商

三、作业

练习十六的第4、5题。

篇13:《练习三》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篇14:《练习三》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篇15:《练习三》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6:《练习三》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篇17:《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 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 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篇18:《练习三》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篇19:《练习三》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篇20:《练习三》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 :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 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统计图练习数学教案

高三生物微生物综合练习三 生物固氮

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数学教案

高三生物微生物综合练习五

高三生物微生物综合练习一

数学教案-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两步应用题

课题范文

语文必修三《六国论》期末练习试题

中考英语重点(三):冠词复习及练习

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课题三:综合练习(精选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数学教案-课题三:综合练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