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骗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2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3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4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5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6篇: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7篇:分数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8篇: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9篇: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0篇:《分数的意义》教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1篇: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2篇:分数的基本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3篇: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十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4篇: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十四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5篇:《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6篇:《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17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75 页的例1 ,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一5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 重点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 教具准备
每人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 ( 12O×3 )÷(30 ×3 ) = ( 120 ÷10 )÷(30 ÷10 ) =
(二)教学实施
1 .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
让学生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 = 为什么相等?2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从左往右观察) (从右往左观蔡)
3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老师分别板书出来。
4 .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 ,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 ;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
5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6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7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题。
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8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可以把 化成 ,也可以把 化成 ,再比较。
9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3 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
10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4 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
11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5 题。
进行口答练习。
(四)思维训练
1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 ,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2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5 = = = 6÷( )=( )÷6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二)教学实施
l .出示列2。把 , 化成分每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的分数。
( 1 )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 2 )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 ;② 大小不变。
( 3 )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
老师以 为例提示:先想分母3 怎样变成12,再想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怎样变化。
板书: = = = =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
2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7 、8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方法。
可以都统一化成分子是1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16的分数,然后进行比较。
5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
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
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
(四)思维训练
写出比 小而比 大的4 个分数。
2 .填空。
( 1 ) = =
( 2 ) = =
( 3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篇2: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新知识点】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意义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 分 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 分 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教学要求】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教学建议】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 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 和 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 可能比 大,也可能比 小、,还可能和 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l
1 .分数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5课时2 .真分数和假分… … … … … … … … …… … … … … … … 4课时3 .分数的基本性质… … … … … … … … …… … … … … … … 2 课时 4 .约分… … … … … … … … …… … … … … … … … … … 6 课时5 .通分… … … … … … … … …… … … … … … … … … … 4 课时6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 … … … … … …… … … … … … … 3 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 … … … … …… … … … … … … … … 2 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 … … … … … …… … … … … … … … … 1 课时
1.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 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学生通过回忆说出已学过的分数知识。
1 .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 1 )举一个分数的例子。( )
( 2 )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 … 分子
- … … 分数线
3 … … 分母
( 3 )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用图、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请你用线段图表示 。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后,画出阴影,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二)教学实施
1 .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 .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 l ÷ 2 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3 .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4 .资料介绍。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61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 教具准备
投影,练习投影片,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
五 数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请学生说出 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 。
学生乙: 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 。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 ,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
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 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乙:把8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丙:我把12 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丁:我把1 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 份,就是1米的 。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 个苹果、12 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 个△ 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
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单位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四 教具准备(小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 . 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 . 说一说。
( l )拿走9 块饼干的 ,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 2 )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为什么?
( 3 )再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
( 4 )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 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 , 。
老师: , , 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有,1个 , 有3个 , 有14个 。)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分数单位。
2 . 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2 )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3 )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 ,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4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 , ,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的分数单位是 。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 5 )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 2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篇3: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口算。
3 . 8 + 1 . 29 = 0 . 6 × 0 . 5 =
12 一3 . 6 = 7 . 4 – 3 . 6 =
2 .14 + 0 . 6 = 1 . 5 ÷ 0 . 3 =
2 . 口答
(1) 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 l )投影出示例题。
把1 个蛋糕平均分给3 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 2 )请学生读题。
( 3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4 )指名学生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我解答这道题列式是1 ÷ 3 ,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 ÷ 3 ,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 1 块的 就是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 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2 .学习例2 。
( 1 )板书例题。
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老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 ,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 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理解。
老师: 个饼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3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学生乙:表示把1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练习。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 ÷ 3 = (米)3 ÷ 4 =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老师:现在想想用这节课我们所学知识,能否解答刚上课时5 ÷ 9 的商是多少?你会做了吗?
第五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6页的例3及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5 除以9 ,商是多少?(板书:5 ÷ 9 =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例3 。
( 1 )板书例题。
小新家养鹅7 只,养鸭10 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7÷10
( 3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得出结果。
7 ÷ 10 =
所以养鹅的只数是鸭的 。
四)思维训练
1 .把8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3 段,每段长多少米?
2 .把一个5 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 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观察、操作,同学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材第69 页的例1 、例2 及第70 页的“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 重点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四 教具准备
例1 及例2 中图形的教具。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8 .比较 , , 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与1 比较。学生观察图,试着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老师指名回答: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 等于1 ;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1个圆还多,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2个圆还多,所以 和 都比1 大。
9 .老师指出:像 , , 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请学生举出一些假分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多举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
10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
(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四)思维训练
1 .在分数 中,当a小于( )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2. 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当a大于( )时,它是真分数。
3 .分数单位是 的最小真分数是( ) ,最小假分数是( )。
4. 写出两个大于 的真分数( )和(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篇4: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3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假分数
教材第70 页的例3。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 + 的和。
老师提示:1 + 的和可以写成1 。(板书:1 )
2 .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 ,2 , 。
3 . 老师指出:像1 ,1 ,… 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 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 ,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 .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 大。
6 .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 小时做15 个,李师傅3 小时做20 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第71 页的例4 及“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4 ,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
提问:( l )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 )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 =1 =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 =1 =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 个 是1,而8÷4=2,所以8个 是2,也就是 =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 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 ÷3 ,商2 表示7 份中的6 份,还剩1表示1 份,是 所以结果是2 。
提问: 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 1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 2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四)思维训练
在 中,a是非0 自然数。当a 时,它是真分数;当a 时,它是假分数;当a _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材第72 一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1 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
2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2 题。
老师提示:把一个椭圆或一个六边形看作单位“1 ”。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提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 ?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 ” ,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3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3 题。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联系实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4 题。
学生独立看图写出分数,并读一读。
提问:带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5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5 题。
学生先自己试着填写,然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写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答案。
6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6 题。
老师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左往右填。
7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7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8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8 、9 题和第74 页的第11题。指导学生仿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写出答案。
9 .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0 题。
请学生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0 .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2 题。
让学生看表回答教材上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11 .完成教材第75 页的第13 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 思维训练
1.一个分数号 (a、b都是自然数),若2<a<6, 3 < b< 7 ,则在所有可能的分数中,真分数有哪些?
2.有分母都是7 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1 个,而它们的大小只相差一个分数单位。这三个分数各是多少?
3.在括号里填上“> ”、“< ”或“=”。
( 1 ) A = + , A ( ) 1 。
( 2 ) B= + ,B ( ) 2 。
( 3 ) C = + + ,C ( ) 3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学会正确应用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篇5: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 新知识点】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意义
分数与除法
真分数
真分数与假分数 假分数
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或整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化成分母不同,大小不变的分数
最大公因数
约 分 求最大公因数
最简分数
约分及其方法
最小公倍数
通 分 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大小
通分及其方法
小数化分数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
【教学要求】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教学建议】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作了不少努力.同时, 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本单元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化抽象为具体,就是通过具体的现实情况,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所谓化抽象为直观,就是运用适当的图形、图式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这是小学数学最常用的也是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手段
2 .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为了搞好木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比较 和 的大小,有的学生回答不一定谁大谁小,要看他们分的那个圆,哪个大,由此得出 可能比 大,也可能比 小、,还可能和 相等。造成这样错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过分依赖直观,而没有及时抽象。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3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掌握方法。在本单元中,约分与通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尽管约分时分子、分母同除以一个适当的数,通分时分子、分母同乘一个适当的数,但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课时安排l
1 .分数的意义… … … … … … … … …… … … … … … … … 5课时2 .真分数和假分… … … … … … … … …… … … … … … … 4课时3 .分数的基本性质… … … … … … … … …… … … … … … … 2 课时 4 .约分… … … … … … … … …… … … … … … … … … … 6 课时5 .通分… … … … … … … … …… … … … … … … … … … 4 课时6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 … … … … … …… … … … … … … 3 课时
整理和复习… … … … … … … … …… … … … … … … … … 2 课时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 … … … … … …… … … … … … … … … 1 课时
1. 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
教材第60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的产生。
四 教具准备
米尺,挂图,几张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学生通过回忆说出已学过的分数知识。
1 .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
( 1 )举一个分数的例子。( )
( 2 )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 … … 分子
- … … 分数线
3 … … 分母
( 3 )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用图、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请你用线段图表示 。
把正方形纸平均分后,画出阴影,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二)教学实施
1 .测量。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观察用米尺量了几次后还剩下一段,不够一米,还能否用整数表示?(不能)
2 .计算。
老师把一个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得的西红柿的个数怎样表示?( l ÷ 2 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
3 .讲述。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分数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4 .资料介绍。
请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相互交流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61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 . 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 ”表示。
3 .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 ”。
3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 教具准备
投影,练习投影片,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
五 数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请学生说出 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 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 。
学生乙: 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 。
(二)教学实施
1 .认识单位“1 ”。
( 1 )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 ,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
学生展示成果。
( 2 )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 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乙:把8 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丙:我把12 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 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 。
学生丁:我把1 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 份,就是1米的 。
( 3 )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 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 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8 个苹果、12 个△平均分,还有的是把1 米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 个△ 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 4 )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 .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四)思维训练
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单位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2 .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
3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
四 教具准备(小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 . 下列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3 . 说一说。
( l )拿走9 块饼干的 ,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 2 )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为什么?
( 3 )再拿走剩下的 ,拿走几块?
( 4 )写一写,想一想。
请学生任意写3 个分数,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老师板书学生写出的分数。如 , , 。
老师: , , 各有几个几分之一?( 有,1个 , 有3个 , 有14个 。)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分数单位。
2 . 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 。
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
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2 )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圆片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 3 )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 , , ,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 4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老师: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 份,表示这样的2 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 , , 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 的分数单位是 。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集体说一说自已写出的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 5 )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老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 1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 2 )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着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单位,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你能说出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吗?每个分数又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请你与同桌互说3 个分数,分别说出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看哪组同学说得又对又快。)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口算。
3 . 8 + 1 . 29 = 0 . 6 × 0 . 5 =
12 一3 . 6 = 7 . 4 – 3 . 6 =
2 .14 + 0 . 6 = 1 . 5 ÷ 0 . 3 =
2 . 口答
(1) 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 l )投影出示例题。
把1 个蛋糕平均分给3 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 2 )请学生读题。
( 3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4 )指名学生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我解答这道题列式是1 ÷ 3 ,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 ÷ 3 ,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 1 块的 就是 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 ÷ 3 = )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 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2 .学习例2 。
( 1 )板书例题。
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3 ÷ 4
老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 ,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 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 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 3 )理解。
老师: 个饼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3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学生乙:表示把1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 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练习。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3 .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l )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 ÷ 3 = (米)3 ÷ 4 = (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 2 )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 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 3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老师:现在想想用这节课我们所学知识,能否解答刚上课时5 ÷ 9 的商是多少?你会做了吗?
篇6: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五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材第66页的例3及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 重点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 教具准备
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5 除以9 ,商是多少?(板书:5 ÷ 9 =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教学实施
1 .学习例3 。
( 1 )板书例题。
小新家养鹅7 只,养鸭10 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 2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7÷10
( 3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得出结果。
7 ÷ 10 =
所以养鹅的只数是鸭的 。
四)思维训练
1 .把8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3 段,每段长多少米?
2 .把一个5 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 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观察、操作,同学们发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材第69 页的例1 、例2 及第70 页的“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 重点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四 教具准备
例1 及例2 中图形的教具。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8 .比较 , , 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与1 比较。学生观察图,试着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老师指名回答: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 等于1 ;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1个圆还多,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2个圆还多,所以 和 都比1 大。
9 .老师指出:像 , , 这样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请学生举出一些假分数的例子,引导学生多举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
10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
(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四)思维训练
1 .在分数 中,当a小于( )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2. 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当a大于( )时,它是真分数。
3 .分数单位是 的最小真分数是( ) ,最小假分数是( )。
4. 写出两个大于 的真分数( )和(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假分数
教材第70 页的例3。
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 + 的和。
老师提示:1 + 的和可以写成1 。(板书:1 )
2 .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学生试着说一说,老师分另”板书:1 ,2 , 。
3 . 老师指出:像1 ,1 ,… 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 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 ,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 .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 大。
6 .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思维训练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 小时做15 个,李师傅3 小时做20 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第71 页的例4 及“做一做”。
二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4 ,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老师指出:这里都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 ”。
提问:( l )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 )个问题。
请小组代表发言: =1 =2
请问:你是怎样得到这两个结果的?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 =1 =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 个 是1,而8÷4=2,所以8个 是2,也就是 =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 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 ÷3 ,商2 表示7 份中的6 份,还剩1表示1 份,是 所以结果是2 。
提问: 化成带分数,怎样化?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6÷5=1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 1 )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 2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四)思维训练
在 中,a是非0 自然数。当a 时,它是真分数;当a 时,它是假分数;当a _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
一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材第72 一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1 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
2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2 题。
老师提示:把一个椭圆或一个六边形看作单位“1 ”。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提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 “ ?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 ” ,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3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3 题。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联系实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 .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4 题。
学生独立看图写出分数,并读一读。
提问:带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5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5 题。
学生先自己试着填写,然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意义直接写出答案,也可以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写出答案。
6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6 题。
老师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左往右填。
7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7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8 .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8 、9 题和第74 页的第11题。指导学生仿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写出答案。
9 .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0 题。
请学生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10 .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2 题。
让学生看表回答教材上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11 .完成教材第75 页的第13 题。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 思维训练
1.一个分数号 (a、b都是自然数),若2<a<6, 3 < b< 7 ,则在所有可能的分数中,真分数有哪些?
2.有分母都是7 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1 个,而它们的大小只相差一个分数单位。这三个分数各是多少?
3.在括号里填上“> ”、“< ”或“=”。
( 1 ) A = + , A ( ) 1 。
( 2 ) B= + ,B ( ) 2 。
( 3 ) C = + + ,C ( ) 3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学会正确应用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第75 页的例1 ,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一5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 重点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 教具准备
每人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 ( 12O×3 )÷(30 ×3 ) = ( 120 ÷10 )÷(30 ÷10 ) =
(二)教学实施
1 .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
让学生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 = 为什么相等?2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从左往右观察) (从右往左观蔡)
3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老师分别板书出来。
4 .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 ,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 ;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
5 .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6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7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题。
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
8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可以把 化成 ,也可以把 化成 ,再比较。
9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3 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
10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4 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
11 .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5 题。
进行口答练习。
(四)思维训练
1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 ,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2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5 = = = 6÷( )=( )÷6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
2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二)教学实施
l .出示列2。把 , 化成分每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的分数。
( 1 )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 2 )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 ;② 大小不变。
( 3 )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
老师以 为例提示:先想分母3 怎样变成12,再想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怎样变化。
板书: = = = =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
2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7 、8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方法。
可以都统一化成分子是1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16的分数,然后进行比较。
5 .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
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
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
(四)思维训练
写出比 小而比 大的4 个分数。
2 .填空。
( 1 ) = =
( 2 ) = =
( 3 ) =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篇7:分数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数学五年级下册P45-48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习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习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习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习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习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 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篇8: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与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最大公因数与约分
最小公倍数与通分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三、编排特点
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现实需要和数学需要。
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四、具体编排
1.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产生
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
(2)分数单位的概念。
分数与除法
(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
(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
例1
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
例2
(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 ,在这儿,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 :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这样的3份是 。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
(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 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 块,是 块。
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
(2)分数与除法可以互逆,可看作同一种运算。
(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与假分数
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
例1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
例2
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
例3
(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
(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
例4
(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
(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 就是1。
B.利用直观图。
C.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
3.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
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
(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
(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
(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
4.约分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最大公因数
例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大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大公因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约分
例3(最简分数的概念)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数(根据不同的素材引出:具体的米数、分成四段)。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约分)
(1)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改写成相等的最简分数。
(2)方法多样:可以逐步约分,也可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
(3)给出约分的简便写法。
5.通分(编排方式与约分相似)
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最小公倍数
例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1)利用实际情境(用长方形铺满正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倍数的必要性。
(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
(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倍数、公倍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
例2(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
(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B.从较大的数的最小倍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小的数的最小因数开始找,然后和上面的B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更合适。
(3)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做一做
让学生接触两类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两数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两数互质。
通分
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
(1)通过实际情境引出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2) 和 的比较方法多样(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A.根据分数的意义。
B.根据分数单位的多少。
(3)让学生通过一些特例,自行总结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三年级上册有了分子都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说明两个分数相等,为后面的约分设下铺垫。再给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例4(通分)
(1)从实际情境引入,出现分子、分母均不相同的情况,比较大小时产生认知冲突。
(2)原理: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母相等的分数。
(3)通分时,可以把分母都化成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也可以不是最小公倍数。
(4)作为比较大小的方法,还可以把两个分数改写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5)区别通分与约分:约分是对一个分数的运算,通分是对两个分数的运算。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1(小数化分数)
(1)用小数和分数两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个除法运算的结果,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2)利用小数的意义给出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一位小数由教材给出范例,两、三位小数由自己类推。
例2(分数化小数)
(1)创设六个数比较大小的数学情境。
(2)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多样;
A.分母是10、100……的,利用小数的意义来化。
B.分母不是10、100……的,可以化成分母是10、100……的,也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化。
整理和复习
分数的概念
分数的分类
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篇9: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07页至10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彩笔、各种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示故事。同学们,今天是快乐的 ,老师祝愿同学们节日快乐!在我们欢庆自己的节日时,花果山圣地也早已是一派节日喜庆的气氛。
【六一节到了,猴山上张灯结彩, 小猴们享受着节日的快乐。猴王给小猴们做了三块他们爱吃的饼。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贝贝一块。第二只小猴佳佳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丁丁急了,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丁丁三块。贝贝、佳佳见了,连忙说:“猴爷爷,不公平,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
“同学们,猴王真的分得不公平吗?”
二、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猜想一下猴王分得公平吗?为什么公平?我们平常怎样去做?让我们也来分分看。请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张长方形纸片,共同来分一分,并完成操作报告(课件出示操作报告)。请小组长分工一下,明确记录的同学。
任选一小组的同学台前展示实验报告,并汇报结论。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 板书:14 = 28 = 312
2.组织讨论。
(1)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三只猴子分得的饼同样多,表示它们分得饼的分数是相等关系。那么,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让学生小组讨论后答出:它们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也就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2)猴王把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一部分后,剩下的部分大小相等吗?你还能说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得出结论 教师板书:34 = 68 = 912 。
3.引入新课:黑板上二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分数的大小不变。
虽然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但是它们的大小却不变。那么他们的分子和分母变化有规律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探讨这个变化规律。
三、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请每组拿出探究报告,任意选择黑板上的二组相等分数中的一组,共同讨论、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
1.课件出示探究报告。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1) 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同时乘上 相同的数)
(2)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除以 )
(3)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4)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
(……这叫做 板书: 分数的基本性质)
对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红笔板书: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智慧眼 (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
(1) 35 =3×25 =65 (生: 35 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
(2)512 =5÷512÷6 =12 (生:512 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的大小也不同)
(3)112 =1×312÷3 =34 (生:112 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以或除以,分数的大小不相等。)
(4)25 =2×x5×x =2x5x (生:x在这里代表任何数,当x=0时,分数的大小改变。)
4、示课件 讨论:现在你知道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用分数表示为?如果要五块呢?
三、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浏览课本第107-108页的内容。
2、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3、师生答疑。
你会运用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热身房。35 = 3×( )5×( ) = 9( )
824 = 8÷( )24÷( ) = ( )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溜冰场 在下面( )内填上合适的数。
后二题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3.智力冲浪 (选择你喜爱的一道题完成)
(1)、35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2) 1/a=7/b(a、b是自然数),当a=1,2,3,4……时,b分别等于几?
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3)把6/20、70/100、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五、游戏:请找找我的好朋友。
同学们,老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很满意,很想融入你们的集体,和大家做朋友,喜欢我这个大朋友吗?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条件,只要达到这个小要求,很快我们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每位同学都把教师课前准备的分数卡片拿出来,如果你持有的分数与老师出示的分数大小一样,就请起立,你就是我的好朋友。准备好了吗?
播放 “找朋友”。
出示一张12 分数卡片。
出示一张2/3分数卡片。
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成为老师的好朋友,你们希望老师出示一个什么分数?
老师今天真高兴,因为在快乐的节日里认识了仓小这么多快乐的好朋友!感谢大家精彩的配合,同学们再见!
“找朋友”歌曲声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道别。
附: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月 日
操 作 报 告
我们小组将三张大小 的长方形纸都看作是 ,分别作如下操作:
平均分成几 份 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几 份 分数表示为
第一张
第二张
第三张
通过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我们发现这三个分数 。
汇报人:
20 月 日
探 究 报 告
我们小组研究的一组分数是
(1)从左往右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2)从右往左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发现的变化规律是 。
汇报人:
日 期: 年 月 日
篇10:《分数的意义》教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经历比较、交流、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总结等学习过程,自主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起探究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在理解“整体”的基础上,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橙子一个,水果刀一把,小棒12根。
学具:12根小棒,学生自制的表示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寻根,引入新知
1.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吗?
2.通过课前预习,关于分数的意义你知道了什么?与三年级所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比较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二、活动探究,新知建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拿出一个橙子,指名要分给班里的两个同学,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么分?
(引导学生意识到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
2、教师演示不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可不可以,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平均分。
3、提出问题:(1)每个人能分到整数个橙子吗?(不能)
(2) 每个人分到多少? 1/2 (个)
(3)引导学生认识到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都是用分数表示的。
(二)认识单位“1”--进一步扩大平均分的范围
课件出示:1个苹果,2个苹果,6个苹果,100个苹果,……当我们把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时,通常用一个集合圈把这些物体圈起来。单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分的结果我们已经学习过,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单位“1”是一些物体时分的结果。
(三)的再认识--建构分数的意义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分别演示:把1个、2个、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学生说出它的一份是它的,一份是()个。
(2)想一想,填一填。
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把一堆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些苹果的(),一份()个。
(3)画一画,议一议。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4)问题:①我们所分物体的形状不同、数量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②同样是,为什么每个表示的个数不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整体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所以平均分的份数相同时,每份不一定一样多。如:4支粉笔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盒粉笔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如果把这两个整体都平均分成相同的份数,那么其中的一份一样多吗?
教师说明: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四) 小棒游戏--提升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拿出12根小棒的;(2)拿出12根小棒的;(3)拿出12根小棒的;
(4)通过这个游戏你想说点什么?
概括分数意义。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可以很少,也可以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这里的“谁”我们要把它看作什么?(整体或单位“1”), 了多少份(分母),表示了其中的几份(分子)。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五) 砌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拓展思维
(1)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分数单位。(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提出问题:你能说出分数中分数线、分母、分子的含义吗?同桌讨论一下。
以3/4为例。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 ……分子 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 ……分数线 表示(平均分)
4 ……分母 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2)借助分数墙深化对分数单位的认识,感悟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好玩。
课件动态演示:
设计以下问题:
①会得到多少个分数单位?(无数个)
②观察分数墙,你能发现什么?(砖越分越小 大于大于……..)
③你能在分数墙上找一个和相等的分数吗?能找到几个?和相等的分数呢?(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运用分数墙可以解决分数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研究。
三、释疑应用,回归生活
1、分数的产生和演变
引导观看课本上的插图,课上交流,体会分数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迄今为止,分数的产生已有三千多年,当一些问题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时,人们就会积极寻找合适的方法,例如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 表示。也正是在问题--发明--新问题--新发明的过程中,推动着数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主要在百度首页输入“分数”二字,你会找到关于分数的许多知识。
2、巩固练习:
第1题:指名学生完成;
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思考:每幅图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然后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性板书回顾)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整体------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3、分数的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的单位。
4、分数的产生
篇11: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60-62,做一做和63页练习十一第1-4,教材通过古人度量长度得不到整数结果揭示分数的重要性。再通过举例说明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意义,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拓展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
2.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等,为本课知识打下基础。需要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材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以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长方形、圆形纸片,线段图等操作材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学生事先查找资料,本节课预设从生活情景引入后,激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的冲突(怎样用合适的数来表示不同地区的温度),调动生活经验,主动接纳负数概念;
学生汇报比较:+16°( > )-16°{填>,<或=}
报
学生思考汇报
学生展示收集的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板书设计:
一个物体
计量单位 单位“1”
一些物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七、教学反思
篇12:分数的基本性质2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菲”同寻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PPT课件、每小组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激趣引思
引言:细心的同学一定听出来了,刚刚老师播放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西游记的故事说起。
讲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磨难。一天,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幸好路过一个村庄,化缘得到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唐僧心想:三块饼,四个人不太好分呀!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分饼的方案,他对徒弟们说:我准备将第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八戒吃其中的二分之一;将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沙和尚吃其中的四分之二;将第三块饼平均分成8份,悟空吃其中的八分之四,你们同意这样的分配方案吗?师父的话音未落,猪八戒便跳出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分法,师父你太偏心了,凭什么猴哥吃那么多有八分之四,而我却吃那么少才二分之一。 同学们,请你们判断一下,猪八戒说的对吗,师父真的偏心吗?
生发表见解。
二、自主合作 探索规律
1、反馈引导:1/2=2/4=4/8。“三个徒弟分得的饼一样多---等式---仔细瞧瞧 这组分数等式的分子分母相同么?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再用变化的眼光瞧瞧,(师画正反向两箭头)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改变了,什么却没有变?师贴板帖 分数可真与众不同呵!
2、提出探究任务:那如果我让们动手做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这样大小相等的分数,只有一组吗?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给老师看看?找之前请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每个小组找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组分数大小相等。(2)思考:在写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内商量一下然后开始行动!
3、小组研究 教师巡视
4、全班汇报
交流评价(教师相机板书)圆纸片汇报 长方形纸汇报 正方形纸汇报 及联系一组人数说
发现规律 把每组数从左往右 或者从右向左仔细观察 你能发现分子分母的怎样的变化规律?(可以举例说演绎推理深入)随机更换贴图
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打出幻灯
5、反思规律 看书对照 找出关键词 要求重读 共同读
6、引证规律:3/4=12/16刚刚动手做我们验证了这组大小相等的分数的正确性 并由此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那你能否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再一次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自学例题 运用规律
过渡:同学们刚刚的精彩表现展示出了你们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老师请你们自学课本96页的例2并完成相应“练一练”。现在开始
生自学
集体评议:例2 练一练1和2,请说说你的根据和想法!重点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
四、多层练习 巩固深化
1、判断对错 并说明理由
2/9=8/36,4/9=2/3,3/4=3a/4a,5/10=3/6,1/5=4/8
2、把6/20,70/100,45/50,1/2,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能有什么作用?
3、圈分数游戏 圈出与1/2相等的分数
4、对对碰 与1/2,2/3,3/4 生生 组组 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结语:你看,运用数学知识玩游戏,也是乐趣无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作业:余下来的时间请完成课本97页练习十八的1-3题,做在书上。
篇13: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十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时 练习十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能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 复习有关单位的进率。(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
2. P80,1
3. 说一说比较两个或三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4. P80,2,3看清要求,分清大小。
二、应用练习
1. 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要注意什么?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 P81,4-6
三、巩固提高
1. 选条件编应用题:苹果有5箱,梨有10箱,桃有20箱。
2. 根据自己的实际编一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3. 小结。
篇14:第四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十四教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
② 进一步掌握把低给单位名数聚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以 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约分练习。
教学时指出,约分时通常要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约分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带分数约分时,只要把分数部分约分,约分后不要丢了整数部分。
二、改错练习。教学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第(1)小题错在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第(2)小题错在带分数约分后,丢了整数部分。
三、学生独立练习
1. 第3题,先约分,再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 第4题,把低级单位名数必写成高级单位名数。
3. 应用题。
四、思考题要求写出比二分之一大,比7小,分母是6的最简分数。教学时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符合要求的分数。
方法一:确定上限和下限。 = ,7= ,就是说写出的这些数要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最简分数。
方法二:先想出0到1之间的分母是6的最简真分数,有 和 , 比 小,不符合要求,然后在其整数部分分别加上1,2,3,4,5,6等使其成为带分数。
第四课时 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分和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 口答:P102、1
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二、具体应用练习
1.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P102、2
2. 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P103、
3. 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P103、4
4. 应用题
其中第6题引导学生思考:求什么?先要求出平均每人摘的筐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三、思考题
四、小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要说的?
篇15:《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莞师附小 林少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65-6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会用两种方法叙述分数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目标: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分数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教具准备】:圆形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圆形纸、彩笔。
【课前游戏】:
1、IQ题。
(1)毛毛很怕打针,但今天医生替他打针时,他觉得屁股不痛了,为什么?
(2)一只山羊,在它的左边放一块牛肉,在它的右边放一块鱼肉,请问它会吃哪一块?
2、玩相反游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0分钟)
1、师:林老师想知道我们班有哪位同学准备要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边学数学,一边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好吗?
师:同学们请看,林老师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8个蛋糕)
2、师:如果要把这8个蛋糕平均分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里面的4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
师指名由那名生日的同学回答。
生:2个,8÷4=2(个)(师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分钟)
(1)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真棒,现在将8个小蛋糕变成1个大蛋糕,把这个大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个呢?现在请每个同学用手上的圆折一折,分一分,然后同位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板书)
(2)学生议论,教师巡视。(巡视时找一组同位汇报)
(3)生1:1÷4=0.25(个)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要求每人分得多少个,就要算1÷4得多少。
生2:1÷4= (个)
师: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第1个学生说得不好,再找第二个)
(4)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吃,就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1个蛋糕的 ,也就是 个蛋糕。
(5)师:请同学们拿着你们手上的圆,自己说一次分的过程。
(6)补充练习: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看谁学得最棒,老师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平均分给7个人呢?(师提问时指着板书说)
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7)引出课题。
师:两个数相除,商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究竟怎样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
2、教学例2。(7分钟)
(1)把例1变例2。
师:刚才老师带了1个蛋糕平均分给你们4个人,今天我们跟这位同学庆祝生日,请问你愿意带1个蛋糕来吗?(生:愿意),你呢?你呢?好,现在有3个蛋糕。
教师在四人小组身边说完后,先改正板书,再用课件出示3个蛋糕。
师:现在将他们带来的3个蛋糕平均分给他们4个人,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怎样列式呢?
生:3÷4
师:你能猜想一下它的结果吗?
生:3÷4= (个)(板书: (个)?)(?号用红色粉笔板书)
师:大家的猜想都是这样吗?
(2)师:他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四人小组利用桌面上的学具合作来分一分,剪一剪,并讨论这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每人可以分得多少个蛋糕?
2、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动手剪拼,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9分钟)
(教师可用激励语言:这个小组合作得很好)
(4)学生汇报,集体探究。(14分钟)
生1:一个一个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学生汇报分时,教师站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听请学生的汇报,特别是“平均分”三字,教师订正时注意把圆摆正。)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1个1个地分。其它小组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2: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这1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小组的另外几个同学有补充吗?其他同学对于这种分法有补充非吗?对,这个小组很聪明,三个一起分。
生3:先把2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2份,得4个 个蛋糕,再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 个和 个蛋糕拼在一起,就是就是 个蛋糕。
生4:1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 个蛋糕,3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
(教师不可重复学生的汇报,注意引导)
(5)课件演示分饼过程:
师:刚才两个小组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种方法:一个一个地分,把每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1份就是1个蛋糕的 ,每人可分得3个 个蛋糕,就是 个蛋糕;第2种方法:把3个蛋糕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每份占这三个蛋糕的 ,相当于一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
师:全班齐读这句话。
生:3个蛋糕的 ,就是1个蛋糕的 。
师:其实3个蛋糕的 ,就是 个蛋糕,而1个蛋糕的 也是 个蛋糕。(师指着投影说)
(6)师:通过我们的合作,证明这个同学的猜想是对的。3÷4= (个),但要记得答数。
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中的填空并指着例2的过程图说一说分这3个蛋糕的过程。
(7)补充练习: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出2道题考考大家,把5个蛋糕平均分给7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生口答:5÷7= (个)。
师:如果把7个蛋糕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又分得多少个呢?
学生口答:7÷9= (个)。
(分别请2名学生回答,师同时板书))
3、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20分钟)
(1)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请独立观察思考。
(2)师:请同位交流。
(3)学生同位交流讨论。
(4)生汇报。
生1: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让学生拿着棒指着黑板的数字说)
(学生能够说出“相当于”教师要表扬,学生没有说出“相当于”,教师待学生说完后订正)
师板书:相当于。
师:再请1个同学说一说。
生2: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学生汇报时教师划线,板书时把第2、3组算式往下移)
(5)师小结:请每个同学看着这些算式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板书)
师:我们能不能反过来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什么?
生: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师在板书上把另一端箭头补上)(激励)
(6)师: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谁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种关系。
生: ,b≠0(师板书: )
师:为什么b≠0?
生: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在b不能为0。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对,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师板书b≠0)
4、质疑问难。(24分钟)
(1)师:请同学们看课本65和66页,画出重点知识,再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生1:如果商是整数,可不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一下这位同学?
生:可以,但我觉得用整数表示比较合适。
师:对,像8÷4,它的商可以怎样表示?(板书: )
(3)生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知道?
生:分数是一个数,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运算,而除法是一种运算。
师:你真棒,掌声鼓励。我们在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要用“相当于”来说。
(教师不要问:懂吗?)
(4)生3: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商应该怎样表示?
师:谁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生:同样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比如9÷7,商应该用 表示。
三、扎实训练,活用新知。
1、课本P66做一做:第1题。(27分钟)
(1)师:刚才同学们带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都很团结,合作。今天是你的生日,你有什么生日愿望呢?
生:我希望得到很多不同的礼物。
师:现在这里有4份礼物,我们先看看第1份礼物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完成66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学生在课本中独立完成。
(3)师指名回答。(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
(4)师:现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照这3道题,自己写出几道等式。
(5)师:请同位互相检查,选其中1题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6)用钥匙打开礼物。
2、课本P67练习十二:第1题。(31分钟)
(1)师:同学们真聪明,现在打开第2份礼物,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课本P67页练习十二第1题。(课件出示)
(2)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题目。
(3)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答案。
(4)师:如果现在有2千克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个袋重多少千克?(课件出示)
生:2÷3= (千克)(课件出示答案)
(5)用钥匙打开礼物。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33分钟)
(1)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看第3份礼物,先看看这道题。
(2)课件出示题目: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
1、9÷16= ( )
2、 =13÷10 ( )
3、把4块月饼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 块月饼。 ( )
(3)学生抢答,及时订正。
(第2小题,判断后改为正确的)
(第3小题,判断后要求说出正确的一句话)
(4)用钥匙打开礼物。
4、综合练习。(37分钟)
(1)师:现在打开最后1份礼物,其实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
(2)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红都用包装带包装礼物,小明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而小红用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谁用的包装带长一些呢?
(3)教师指名回答。
(4)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3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1段,就是 米,而把1米长的包装带平均分成5段,取其中的3段,也是 米,所以两个人用的包装带是一样长的。
(教师不要问超过2个人,第2个学生答不出师就引导)
(5)教师课件演示小结。
(6)师:每个同学自己说说这句话:3米的 与1米的 同样长。
(7)用钥匙打开礼物。
四、全课总结,拓展新知。(39分钟)
1、师: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学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求学生具体说)
师:今天我们跟你庆祝生日,你感觉怎样?
2、师: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样?课堂上你高兴吗?
3、唱生日歌。
五、时间调控性练习:课本P67:练习十二第2题。
六、板书设计:
篇16:《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洪水的危急、肆虐。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重点:在品读课文中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桥”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孩子们,请静下心来,静静地看老师写,板书《桥》。读读课题。
师:有一个小村庄,曾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它陪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这样平静地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一切都改变了。这究竟是一场什么灾难呢?孩子们,你们都预习了课文,能告诉我吗?(山洪暴发了。)
二、教学新课:
(一)、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危急
师:是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全村人都陷入了恐慌,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读课文后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女生读读这个句子,想一想,“咆哮”这个词在这里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大家看看这两个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口”字旁),看着这两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2)、男生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山洪像什么?山洪像怎样的野马?山洪像一匹受惊的野马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山洪的可怕)。
师:这样一群受惊的野马,它们桀骜不驯,力大无穷。读读这句话,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让学生想象,感受万马奔腾、浩荡而来的场面,从而感受洪水的可怕。)
(3)、齐读这个句子,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师: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山洪的可怕,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山洪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1)、师:一米高有多高?大家比一比,估计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生纷纷用手在自已的身上比划后得出结论。)
(2)、师:“跳舞”这个词多美!但在这里,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可怕,恐怖),因为洪水跳得是“死亡之舞”啊!
(3)、指名读这个句子,相机指导朗读。将“一米高”和“跳舞”这两个词略重读。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洪水的可怕?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谁在笑?在怎样的笑?(得意、猖狂、)
课件出示这三个句子,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应该怎样读?可以讨论。(洪水越来越近,情况越来越危急。在朗读时语气要由轻到重,语速要由慢到快。)学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过渡:死神狞笑着向人们逼近,此时此刻,只有那座桥是生的唯一希望。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如果就这样拥去,大家想一想,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二)、品读课文,感受老汉的“如山”形象
师: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老汉)。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句子,把你的感受批在旁边。可以写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短句。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1)、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你读出了什么?(镇静、从容)
(2)、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老汉的从容、镇静?(不说话、盯着)
(3)、创设情境朗读:
a:师:倾盆大雨中,面对你拥我挤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b:师:山洪咆哮,死神一步步逼近,面对疯了似的人群,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c:师:窄窄的木桥,跌跌撞撞蜂拥而来的人群,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接读: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
师:此时此刻,我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这样一位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他是一座什么山?(人们的靠山)
过渡: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老汉就是村子里一百多号人生命的靠山,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老汉是人们的靠山呢?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请你们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生汇报。
(2)、孩子们,看看这句话,短短十几个字用了三个感叹号!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却是铿锵有力的!想想,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时语速可稍慢一点,语气要有力!)
师:孩子们,你们可真会读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老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党员,留给了自己,他的确是人们的靠山!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人们的靠山?
生汇报。
课件出示句子C: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孩子们,咱们来猜一猜,老汉为什么要单单把小伙子揪出来呢?
生汇报:A:因为他是老汉的儿子。师:你从哪儿知道的?孩子,你可真会读书,你真正读懂了这篇课文。
B: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师:对,小伙子是个共产党员,他可能排在了什么地方?
(2)、师:小伙子不光是老汉的儿子,他更是一位共产党员。所以老汉把他揪了出来,让他排到了后面!就这样,村子里的其它人都安全地撤离了,只剩下了老汉和小伙子。此时此刻,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大公无私、顾全大局、不徇私情……)
过渡:在群众的心中,他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汉,是他们的靠山。那么,在儿子的心中,他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生汇报:狠心的父亲。
生汇报:不称职的父亲。
……
师:是啊,曾经我也这样认为,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自由读读19、20自然段。想一想老汉是位怎样的父亲?你从哪能里感受到的?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师:当儿子被洪水吞没的那一瞬间,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孩子们,想一想,老汉会喊什么?谁能帮他喊出来?
师:是啊,当村子里的其他人都安全了,只有老汉和儿子时,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平凡的父亲。他和我们每个人的父亲都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他比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下来。这就是“父爱如山”。
过渡:村民安全地撤离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在洪水中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三)、感受“桥”的深刻含义
(1)、音乐响起,孩子配乐读最后几段。
过渡;看不到美丽的小村庄,看不到窄窄的小木桥,看不到健壮的小伙子,也看不到如山的老汉,假如你就是这被救的村民中的一员,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你会为老汉做些什么?
生讨论后汇报。
(2)、这篇课文以《桥》为题,你认为“桥”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小木桥吗?
小结:是啊,桥不仅仅是那座小木桥,它更是老汉用自己的生命为村民搭建的生命桥、希望桥。
三、板书设计:
老汉
村民 桥 小伙子
[《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7: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2--34页例1,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1--6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导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导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预习学案
1、什么是比?
2、 口算下面各比的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34 :18 5:3 10:6 6:10
导学案
探究比例的意义
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80:2=200:5 5:3=10:6 6:10=9:15 802 =2005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练习: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20:5=1:4 2、12 :13 3、0.6:0.2=34 :14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看课本48页,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能找出哪些比来组面比例?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 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个比例。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
80 : 2 = 200: 5 5 : 3=10 : 6 6 : 10=9 : 15
内项
外项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以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并在比例式下板书如下,并说明:通过计算,我们发现两个外项的乘积等于两个内项的乘积。www.xkb1.com
802 =2005 80×5=2×200
53 =106 5×6=3×10
610 =915 6×15=10×9
小组合作,举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从上面的计算我们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式,内项乘内项怎样乘?外项乘外项怎样乘?得到分子与分母交叉相乘。
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6:3=8:5 2、0.2:2.5=4:50
3、2:3=12 :13 4、1.2:0.6=10:5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3:5=9:15
(2)2.5:5=25:0.5
(3)1002 =2004
(4)13 :2=16 :4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比例是否正确
(1) 6 : 9 = 9 : 12
(2) 1.4 : 2 = 7 :10
(3) 5 : 2 =58 :14
(4)34 :110 =7.5:1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 )与 3 : 5 能组成比例。A. 10:6 B. 13 :15 C. 30 : 50
(2)( )与 5 : 8 能组成比例。A.15 :18 B. 10:16 C. 3 : 5
(3) 4 : 5 与( ) 能组成比例。A. 14 :15 B. 8:10 C. 15 : 12
(4) 7 : 9 与( ) 能组成比例。A. 70 : 90 B. 17 :19 C. 3 : 4
课后拓展xkb1.com
你能比较一下“比”与“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比例的意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 课题:《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推荐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