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克里斯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
知音情深
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篇2:文言文阅读: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篇3: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与“止于岩下”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以美于徐公 B. 能谤讥于市朝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念 念: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
13.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甲】文中伯牙弹奏乐曲,钟子期 ① ,看来钟子期确实是善听之人。【乙】文中邹忌用 ② 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 “ ③ ”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 ④ ”的政治成效,这与齐威王的“善听”有密切关系。
答案:
10.(2分)B
11. (共2分)(1)念:想 (2)私:偏爱(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2.(2分)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评分说明:“面刺”、“过”为得分点,每点1分)
13.(4分)①能领会其中的旨趣 ②与徐公比美 ③王之蔽甚矣 ④战胜于朝廷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篇4:《伯牙善鼓琴》阅读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阅读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0.填空(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一句中“善”是“好”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是可谓善学者矣”一句中“善”是“善于”的意思,本文“伯牙善鼓琴” 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
(2)《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一句中“于”是“在”的意思,《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一句中“于”是“比”的.意思,本文“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一句中“于”是 的意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翻译: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译:
12.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3分)
答:
10.(1)善于(擅长) 好 (2)在
(共3分。每空1分)
11.(1)他心中十分悲苦,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2)每奏一支乐曲,钟了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旨趣。
(共4分。每句2分)
12.答案示例一:
从语气上看,钟子期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者泰山!”就使对琴技高超的赞美表达的强烈真诚。
答案示例二:
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琴技高超。
(共3分。句式特点1分,具体分析2分)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伯牙善鼓琴(弹) C.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B.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 D.穷其趣(贫穷)
1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
⑵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参考答案:
9.D
10.B
11.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篇5:《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
18. (20xx?天津市,14-16,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擅长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好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篇6:《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悉以咨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2.下列对【甲】文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谢了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14.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答案:
10.A
11.C
12.D(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 ,B.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13.D(《落照图》非侧面描写)
14.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共3分,“皆”“宜”各1分 ,大意1分)
篇7: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
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篇8: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重点字句子翻译
姓名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翻译: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翻译:
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翻译: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翻译:
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翻译:。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译: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翻译:
10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翻译:
篇9: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也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源中人看见渔人,就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家中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两岸几百步之内,没有其它的树,发着香气的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惊异。就又往前走,想要走到桃林的尽头。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询问。源中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在那里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便把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详细地对他们说出,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洞口起初很狭窄,刚刚能通过一个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
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美丽的池塘以及桑竹一类的树木。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可以互相听到。里面来来往往种地的人,男的女的穿的衣服,都和桃源外面的人一样。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拜见了太守,说了入山的经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③,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就在岩石底下躲避;他心中十分悲苦,便取过来琴来弹奏。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就立即派人跟随他一同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于是就了迷路,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鼓之。初为霖雨⑤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起初弹奏的声调如同哀怨的大雨,接着更是奏出了山崩地裂一般的`声音。每奏一支乐曲,锺子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旨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访求、寻找的人了。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赏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就和我的心一样。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着登临高山。锺子期便说:
吾于何逃声哉?”
① 选自《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子》(中华书局5月版)。伯牙,人名。②[兮(x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③ [阴]山的北面。 ④ [卒]通“猝”,突然。 ⑤ [霖雨]连绵大雨。。
“善哉!峨峨兮②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11
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肆如同江河奔流!” 只要是伯牙心中所念,锺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篇10: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0.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0.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⑤③④②⑤③④②
篇11: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10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伯牙善鼓琴》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篇12: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①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 本文来自end#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文章《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原文(节选)注释及翻译出自⑩鼓:弹奏。
篇13:《伯牙善鼓琴》文言文阅读
阅读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篇14:《伯牙善鼓琴》文言文阅读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⑶更造崩山之音(再,进一步)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好像)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高山流水.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答案:
1、(1)弹;(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3)再,进一步;(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 琴现代诗歌
★ 鼓造句
★ 《琴歌》鉴赏
★ 琴不自禁作文
★ 琴爱情诗歌
《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推荐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