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車廂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 目录
篇1: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
列子,名 ,相传 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篇2: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课前预习】(见导学案)
(一)、知识链接
1、认识列子:列子,名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2、了解人物: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二)、我须知道
列子,名(
),相传(
),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伯牙善鼓琴》选自(
)。
(三)、我需掌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善哉兮()卒()援()舍琴()辄() ......
(四)、熟读并会背诵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用笔划出文中你认为的重点词句)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激趣。
2、有“知音”一词导入《伯牙善鼓琴》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3、当堂背诵本文。
二、快乐自学。
朗读板块:放声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字词句板块:
1、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圈点出导学案中快乐快乐自学部分的题目,把不理解的做上标记。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伯牙善鼓琴》的故事。
问题探究板块: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通力合学
1、同桌相互背诵并给于评价。
2、根据快乐自学内容,互查互改,简要快速地对好自学答案。总结难记易错的词句做好标记。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组长带领组员积极讨论“问题探究板块”。做好记录,并PK其他小组。
三、精彩展示
展示1:美美诵读
展示2:字词句
1、考考你!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展示3:问题探究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本文所蕴含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检测提高:
1、给下列红色的字解释。
志在登高山
泰山之阴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所念
2、翻译句子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你能写几句关于知己知音的名言警句吗?
篇3: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篇4: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今天,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利便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
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叹之情。这时,我很直接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语如“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让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知音。如果这一个训练能提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讲解之前,也许学生对知音这一意象的形成就更加深刻。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从朗读中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句时,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没抓住古文中语气词的作用进行指导,学生总是读不出味来。如果在教学时,在句意的理解上能更透彻一些,教师能范读几次,相信效果要好些。尤其在伯牙知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上对比讲解更深入一些,学生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情来。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学生是在教师每一句的分析中被动地跟着前行。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时候,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理解能力稍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学懂文章,可大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没有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没有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完这篇课文。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可是,当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是不置可否。如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是从钟子期的语言中哪个字体会到他善听呢?”学生的回答多样,其实从“善”字就很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说到“兮”字,这个语气词本来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契机,可我却忽略了,转而又让学生来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遗憾的课。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如:调控课堂的能力、评价的能力、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等。今天这堂课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也算是教学历程中的一份很好的收获吧。
篇5: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少”“弦”“若”“哉”“为”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要先来考考大家(ppt )谁来? 非常好!反应很迅速。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些诗句都又一个共同点就是—— 大家都说对了,是关于友情的诗句,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在古代多少真挚的友谊因诗词长存,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见证25前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段佳话——伯牙鼓琴 请认真看老师板书(板书)齐读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鼓 是弹的意思 看我们可以联系前后猜出字的意思,这个学习方法真不错。
二、了解人物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两个人物,一位是伯牙,一位是锺子期。那同学们请看图片,谁是伯牙?谁是锺子期?你是怎么发现的? 对,弹琴的是伯牙,听琴的是锺子期。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看,我们通过图片也能理解文言文的句意)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的理解为例,使学生明白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要理解文言文就要理解到每一个字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师,晋国士大夫。他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
锺子期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相传其为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什么是樵夫?——上山砍柴的人。
他们两个好像并不搭配,一个是士大夫,是乐师,一个是砍柴的樵夫。是什么让他们两个相遇,让他们两个互为知己的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这就提到了“知音”,二人互为知音。知音的本义是通晓音律,有了这个传说,我们现在还会把什么样的人叫做“知音”?对!就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这么快速的回答出问题,说明充分预习了,资料袋也没有放过)
三、初解“知音” 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故事,初解“知音”、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找个同学来读一下。指名 少选之间 是shǎo 来跟我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是一会儿,不久的意思。
再找个女生读一读。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大家试着自己读一下。
找几个同学来读一下。读的真不错!读出了韵律美。(出示句子)
下面女生读红色部分,其余的男生读,比一比谁读的更有韵律美。
我们刚才说过,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叫做“知音”。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作为知音的锺子期会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师生接读)
四、合作探究读懂文意 1、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用了好几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你学会了几种?你还会其他的方法吗?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老师。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下面大家根据上面的方法自学,读完后进行小组讨论,遇到实在搞不懂的情举手问老师。我们一起解决。用时5分钟。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方:刚才。)
“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不看书,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同学听,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在小组内试讲。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创设情景,训练语言 穿越时空,做一回伯牙或者锺子期,你会选择谁? (锺子期起立,方便进行采访)
采访伯牙:看到这里,你会高弹一曲什么样的景象? (出示高山图片,体会高山的险峻和巍峨)
此时的锺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会说:
(子期用文中的话齐说)
采访子期:你的话语中哪里表现出了险峻和巍峨?(感受巍巍乎)
采访伯牙:看到这里,你会高弹一曲什么样的景象? (出示流水图片,体会流水的湍急和浩荡)
此时的锺子期听懂了他的琴声,会说:
(子期用文中的话齐说)
采访子期:你的话语中哪里表现出了流水的湍急和浩荡?(感受汤汤乎)
采访伯牙:除了高山流水,你还会弹什么动人的场景呢? (师示范 清风徐徐)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 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
伯牙鼓琴志在 杨柳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依依乎若杨柳。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
。
(伯牙讲词语,子期用文中的句式夸夸他)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不但能听懂声音,还能听懂他的心志。
采访伯牙:知我者,子期也。遇到这样的知音会是怎样的心情?(高兴、幸福、开心、珍惜)
即使你是士大夫是乐师,就算是锺子期是个樵夫,也是非常珍惜这个“知音”。这样看起来知音不在乎地位的高低,只在乎心灵的沟通。这才堪称真正的知音。这就是有名的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想象当时故事发生的画面,想象会是怎样的“高山”、“流水”,并理解“知音”“巍巍乎”“汤汤乎”等词语。换位思考体会伯牙和子期的关系,为伯牙失去子期内心痛苦做铺垫。
七、补充拓展悟情感 1、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在第二年的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想到,面对的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墓碑。(ppt )大家请读! 课件: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位知音了,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大家读!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同学们再读! 5、是什么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知音难觅 内心痛苦)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不仅牙认为难觅,很多诗人都曾留下诗句。大家读!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6、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7.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古人之间的友谊有很多种,像锺子期和伯牙之间称之为知音之交,我们读过的桃园三结义种的刘备、关羽、张飞是生死之交,八拜之交我们了解了三个,剩余的五个,请大家课下去读一读了解有关的小故事吧 板书:
伯牙鼓琴 艺术的魅力 伯牙 ———— 锺子期 知音难觅 痛苦欲绝
篇6: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关于“知音”的诗句,学生自由朗读。师: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这中间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
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测预习1.出示学习单任务,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找难读的词句、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
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划分节奏。(重点指导语气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理解(3)结合插图理解(4)同学讨论交流等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3: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 生发挥想象说词语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补充“知音啊”)。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3.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五、朗读悟情,布置作业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诵读全文。
2.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背诵《伯牙鼓琴》全文 (2)积累关于“友情”诗句。
(3)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篇7: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篇8: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1. 朗读课文,读通课文。
2. 试着背诵课文。
3.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意思。
4. 积累中华经典文化,感受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全文大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是中国古人的八大雅事,每一件雅事都能给人艺术的享受,都能成就一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呢,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一起走进“琴”的故事。齐读课题 看,这就是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音质独特,音韵悠长,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2大家看课题,哪个字是理解课题的关键?谁来说一下呢?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真好! 师:那“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鼓在古文中有弹的意思如: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在现代文中鼓掌,鼓舞中的鼓已经没有弹的意思了,看一古一今,同一个字,跨越千年意义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汉字的独特魅力。带着这份自豪与理解在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师过渡:结合课前预习,我们知道这则文言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一起说。
生:
伯牙 锺子期 师:那谁来介绍一下伯牙和锺子期呢? 生答:伯牙:伯牙是25前春秋时期的著名音乐家, 他善于弹琴,琴声美妙,琴技高超,在当时极负盛名,被称为“琴仙”。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挑扁担,穿布衣的樵夫。
还有人补充吗?预设 师:你是如何获得的这些信息的? 生:我查阅了工具书找到的。
师评:有效利用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不错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回答 这些方法我给大家概括了一下,一起来看大屏幕:1.反复朗读,用心思考。2.借助工具书、资料袋。3.联系上下文。4.借助插图和注释。特别是插图和注释是我们手中现成的资料,一定要利用好。
师过渡:实践出真知。带着这些学习方法,让我们来学习“琴仙”和“樵夫”的故事吧。
1.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把握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字音,停顿)
师:好,现在谁愿意站起来把这则文言读一读呢? 评生一:声音响亮,看来下功夫预习了。可惜有两个字音读错了,谁听出来了呢?(字正腔圆,声音饱满,预习的很充分)正音 最后一句中有个多音字,可以读2声和4声,我们先来看这个字的两个义项(指导学生得出方法:多音字根据不同意思确定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3刚才读的时候我发现有3个句子有难度,一起看!(这里的乎是个语气词,我们可以通过延长读音再停顿来体现感情,听老师读!谁来试试。最后一句除了读准多音字,还要读好停顿。
这些句子带入文章,你还能读好吗?自己练习一下,然后找学生展示。
你真是个读书小能手,掌声鼓励!我们也能读的这么好吗?能 三、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师:课文读好了,还要知道文章的意思。
请同学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生1 生2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四、再读文章,读出韵味。
师: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为了更好的走近古文,下面我们来变换角色朗读,请找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伯牙鼓琴的句子划横线,锺子期听琴的句子划波浪线。
师:老师来读伯牙鼓琴的句子,大家读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男生读伯牙鼓琴的句子,女生读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女生读伯牙鼓琴的句子,男生读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五、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啊,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知音”。这个故事传诵着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想一想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标画出这些句子。
生答 大屏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
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体现伯牙琴声之美妙,注意读出锺子期的赞叹之情。
两生读-----师评(1.嗯,我好像看到了高竣的太山。2我好想看到了浩浩荡荡的流水。)
师:同学们,我仿佛看到了巍巍的太山、汤汤的流水,琴技高超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发挥你们的想象,大家觉得他的琴声里还有哪些情景?比如杨柳、波涛、清风、明月、白雪 师:如果伯牙的琴声志在表现这些事物,你能不能像锺子期那样来夸赞他?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波涛,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滚滚乎若波涛。”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课下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拓展练习,相信你们也能成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世间万物都可以融入伯牙的琴声,为何文中只写了太山,流水? 你们的沉默告诉了我答案,出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像水那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原来伯牙心里是想成为品德高尚有情操的人,而他的心志胸怀子期都懂得,众里寻他千百度,伯牙遇到了,此刻他的心情是(预设:激动,兴奋,欣喜若狂,欣喜万分),板书:遇 喜 (2)他们多么想像那高山和流水一样相伴相依,永不分离,二人相约明年再相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可以听到朋友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声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 找一生读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文中的话)(自己的话)
大屏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情感升华 师过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记载,当伯牙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旁边的老者不解地问:先生为何摔碎此琴?可惜哉!伤心的伯牙以诗作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师: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那就是:板书:失 寒 师小结:
知音相遇的欣喜和痛失知音的悲痛在短短的4句话中刻画的淋漓尽致。知音不在,音乐永恒。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佳话!让我们跟随音乐把这个故事深深地印在心里吧!1生示范,齐背。
五.资料袋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我们一起读一下: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 《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 《伯牙》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结束语:艺术的殿堂里除了有像伯牙和子期这样,因为音乐而相识相知的知音,还有以诗句来称赞友谊的名句佳作,课下请同学们找出下面的诗句来感悟朋友的伟大。
篇9: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一则。文章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
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学习古文,第一步要学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读古文应该注意什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ppt朗读感知)
听完了名家朗读,接下来咱们自己试试吧!看咱们大家能不能读出名家的感觉。(学生读的同时,老师板书易错字词)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挑学生读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
(三)疏通文意
这篇课文到底讲的什么意思呢?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翻译之前给大家介绍一个文言文翻译的小技巧 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屏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 。无丝竹之乱耳
• 补,即是补充。 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接下来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根据课下注释,咱们一块来翻译课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从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篇10:文言文阅读: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篇11: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与“止于岩下”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以美于徐公 B. 能谤讥于市朝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念 念: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
13.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甲】文中伯牙弹奏乐曲,钟子期 ① ,看来钟子期确实是善听之人。【乙】文中邹忌用 ② 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 “ ③ ”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 ④ ”的政治成效,这与齐威王的“善听”有密切关系。
答案:
10.(2分)B
11. (共2分)(1)念:想 (2)私:偏爱(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2.(2分)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评分说明:“面刺”、“过”为得分点,每点1分)
13.(4分)①能领会其中的旨趣 ②与徐公比美 ③王之蔽甚矣 ④战胜于朝廷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篇12:《伯牙善鼓琴》的说课稿
知音情深
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篇13:《伯牙善鼓琴》阅读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阅读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0.填空(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一句中“善”是“好”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是可谓善学者矣”一句中“善”是“善于”的意思,本文“伯牙善鼓琴” 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一句中“善”的意思是 。
(2)《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一句中“于”是“在”的意思,《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一句中“于”是“比”的.意思,本文“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一句中“于”是 的意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翻译:
(2)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译:
12.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不但欣赏对方,而且从不吝惜表达自己的强烈赞美之情。请结合具体语句,从句式角度进行分析。(3分)
答:
10.(1)善于(擅长) 好 (2)在
(共3分。每空1分)
11.(1)他心中十分悲苦,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2)每奏一支乐曲,钟了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旨趣。
(共4分。每句2分)
12.答案示例一:
从语气上看,钟子期评价都用感叹句,如“善哉!峨峨兮者泰山!”就使对琴技高超的赞美表达的强烈真诚。
答案示例二:
从结构上看,钟子期的评价都用倒装句,先用“善哉!”表达强烈的赞美,然后再以“洋洋兮若江河!”具体描写琴技高超。
(共3分。句式特点1分,具体分析2分)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伯牙善鼓琴(弹) C.乃援琴而鼓之(拿,拿过来)
B.志在登高山(意念,心情) D.穷其趣(贫穷)
1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译文:
⑵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参考答案:
9.D
10.B
11.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篇14:《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
18. (20xx?天津市,14-16,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擅长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好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篇15:《伯牙善鼓琴》阅读答案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悉以咨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2.下列对【甲】文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1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董源“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谢了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14.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答案:
10.A
11.C
12.D(凡是伯牙想象的情景,钟子期一定能知道 ,B.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C.心里悲愁,于是拿起琴弹奏起来)
13.D(《落照图》非侧面描写)
14.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宜远观(共3分,“皆”“宜”各1分 ,大意1分)
篇16: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①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
钟子期:有极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篇17: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重点字句子翻译
姓名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翻译: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翻译:
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翻译: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翻译:
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翻译:。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翻译: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翻译:
10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翻译:
篇18: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一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也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源中人看见渔人,就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家中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两岸几百步之内,没有其它的树,发着香气的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很惊异。就又往前走,想要走到桃林的尽头。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询问。源中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发源的地方,在那里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便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便把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详细地对他们说出,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洞口起初很狭窄,刚刚能通过一个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
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美丽的池塘以及桑竹一类的树木。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 村落间鸡鸣犬吠声可以互相听到。里面来来往往种地的人,男的女的穿的衣服,都和桃源外面的人一样。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拜见了太守,说了入山的经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③,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突然遇上暴雨,就在岩石底下躲避;他心中十分悲苦,便取过来琴来弹奏。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就立即派人跟随他一同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于是就了迷路,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鼓之。初为霖雨⑤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起初弹奏的声调如同哀怨的大雨,接着更是奏出了山崩地裂一般的`声音。每奏一支乐曲,锺子期都能立刻领会其中的旨趣。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的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访求、寻找的人了。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好啊,你的欣赏力!你的志趣和想象就和我的心一样。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聆听。伯牙弹琴,内心向往着登临高山。锺子期便说:
吾于何逃声哉?”
① 选自《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子》(中华书局5月版)。伯牙,人名。②[兮(xī)]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③ [阴]山的北面。 ④ [卒]通“猝”,突然。 ⑤ [霖雨]连绵大雨。。
“善哉!峨峨兮②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
11
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肆如同江河奔流!” 只要是伯牙心中所念,锺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篇19: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0.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0.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⑤③④②⑤③④②
★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 鼓造句
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实录(精选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