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

时间:2023-05-24 03:41:15 作者:江湖大哥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江湖大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

2、掌握1吨=1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对物质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掌握1吨=1000千克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4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9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二、感知情景,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多媒体教学图,一头大象

请同学们猜一猜一头大象有多重,同学们一头大象有三千克左右,这么庞大的大象,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吃食教学情景图,引导学生看一看算一算

每头水牛350 千克,3头水牛大约重多少? 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约重多少?

每袋面粉10千克,100袋面粉多少千克? 每个小朋友重25千克,40个小同学重1000千克?

教师:请同学们说一说,1吨大约有多重?

学生:得出结论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4、说一说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用吨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4题

2、第5题,老师问学生答。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1t =1000kg

四、教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很难,对于单位间的换算掌握较好,估量具体的时间还是不准,需要强化训练。另外,让学生更贴近生活去感受。

篇2:数学课程《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加深对三个常用质量单位的认识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8 出示挂图:认识这几种球吗?说说它们分别是多重?哪种球最重?哪种球最轻?排球比篮球轻多少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练习9 小组竞赛,开火车要求:书写端正,速度快,正确率高

3、自主练习10 自己完成,同位互相检查,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全班交流: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4、自主练习11 出示挂图:一个超市的粮食专柜今天有什么粮食?价格分别是多少?(注意特价大米,理解限买)买4千克绿豆需要多少钱?买5千克大米,你想怎么买?需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自主练习1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调查情况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自主练习13 师生、生生做游戏:猜体重

7、你知道吗?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8、小常识:认识各种各样的秤学生交流: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在哪儿见过的?一般用它称什么物品?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kg=1000g 1t=1000kg

篇3:三年级上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3页信息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秤一秤,找一找的方法,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掌握猜想 验证的探究方法。

3.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克有关的简单问题。

4.经历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1克大约有多重,初步建立起l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

能估计出较轻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枚2分硬币,天平、商场里购买的小食品,课件。

学生准备:天平、钮扣、多枚2分的硬币、多粒花生米、一些大豆、图钉、一包火腿肠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读图。然后提问:你能了解有关动物体重的什么信息?

2.学生可能会回答

A.我知道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

B.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1千克。

C.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克。

D.19,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0吨,它的肾重1吨。

3.师板书:1克、1千克、40千克 、4克、150吨、1吨。

教师:克、千克、吨是常见的质量单位。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上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只研究克,克可以用g表示。

4.板书课题:克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引出测量工具。

提问:怎样才能准确的对这些大小不同的动物体重进行测量呢?(引出用秤称一称。)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秤。)

(1)认识天平。

谈话:今天,我们就请秤家族中其中的一员天平,来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出示天平实物)就用天平。用天平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及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2. 认识1克

活动一:秤一秤。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2分硬币的质量?

教师示范操作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小组合作操作。)

创造孩子探讨测量的机会,可能有以下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1:在天平的左边放一枚2分的硬币,右边放1克的砝码。天平平衡后,让学生找出2分的硬币重多少?(1克)

测量方法2:学生可能在右边放的砝码重,引导只好在左边多放几枚2分硬币的方法。(寻求怎样求出1枚硬币的质量。)

测量方法3:有同学会动用游码,进行测量。(个别指点)

活动二:感受1克的轻重。

学生闭眼:掂一掂2分硬币的轻重,并且换手细细体会,感受1克的重量。

活动三:找一找。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请找出来?

如:一粒花生米,4粒黄豆,一根针、一个别针,等都是质量大约1克的物品。

3.比一比。(认识几克,几十克。)

游戏比比谁的感觉准。(同位互比)

规则:两人一组,一人闭上双眼,伸出左手。另一人把多粒花生米放在他的手心上,请他说出花生米大约重几克,或者说出大约是几粒。两人交替做,比比谁最会用手感受,用心体会?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看一看,掂一掂,估一估,秤一秤"。(认识几百克。)

一包火腿肠净重大约几克?【火腿肠的净重量标示处先用胶带粘住)】(小组合作)

2.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组的猜想验证与大家分享?

(1)任抽一小组展示汇报,操作验证。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同学们始终要用心中的.克秤来估计,估一估不是瞎猜。)

(2)火腿肠的净重量是400克,可能猜测相差太大。无论准不准,只有秤一秤来验证。

四、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同学们,我们小组同学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真正感受到了1克的实际重量。你们是在 玩中学,乐中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我在为猜测正确的小组高兴的同时,我真想对同学们说: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测估计必须验证。猜想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克它从生活中走来,我们学习它正是为了应用生活。

1.看了小马虎的日记:不要哈哈哈,而要改正它。

我星期天去公园啦!我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 两个,150克重的 一个。我还去了动物园,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动物,我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 ,和脖子长达3克的 。

2.有奖竞赛【教师准备好有质量标示的小食品。(标示处用胶带粘住)要求每位参赛同学先掂量估计有多重,然后拆开胶带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老师:这里有小朋友爱吃的食品。你们现在可不能吃哦!你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掂一掂,估一估这些食品的质量吗?估计最准确者将是食品的小主人。(我想:同学们在估计准确后,他们手拿奖品,会欢呼雀跃的。)

3.教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认识了克。了解1克大约有多重。感受到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轻重。我们记住了猜测估计必须验证。)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质量单位: 较轻 克(g)

篇4:《动物趣闻-吨的认识》

《动物趣闻-吨的认识》

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网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DD体验DD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篇5:《千克克吨》教学教案

《千克克吨》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版1角硬币若干、1千克大米6袋、200克红豆6袋、500克花生6袋、2千克沙子6袋、苹果6个、100克、200克、500克、800克沙子若干袋、盘秤6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到超市进行有关物品重量的调查活动,并完成下表。

“克与千克”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 品 名 称 物 品 重 量

二、从生活中引入

师:前几天,同学们到超市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重量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一包糖果重400克。

生2:我调查到一包方便面105克。

生3:一袋家庭装洗衣粉是3千克。

师:刚才同学们所读到的“克”、“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中学习

1、认识秤。

(1)师:你们是怎样知道这些物品的重量的?

生: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

师:这个方法不错,但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比如鸡蛋,苹果等物品,要知道它们的重量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2)学生自由说生活中常见的秤。教师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详细介绍盘秤的使用方法(课件展示)

A、观察秤面,说说秤面上有些什么?

B、介绍秤面中如何来分大格、小格,且它们各表示多少重量的克数。

C、识秤练习。说出课件展示的称面上重量克数。

2、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师:同学们调查知道表示物体有多重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那么1克有多重呢? (板书:1克)

(2)让学生掂一掂1枚1角钱的硬币,说说感觉如何?

(3)学生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4)师:那么1千克又有多重呢?(板书:1千克)

(5)让学生掂一掂1袋1千克重的大米,与1枚1角钱的硬币比较,说说感觉如何?

(6)称一称1千克大米,看盘秤指针变化,并在盘秤上做个记号。

3、“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那么1千克会是多少个1克呢?咱们来做个实验吧。这儿有标有不同克数的沙子,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拿物品放在盘秤上称,使它们的重量刚好是1千克,再把装袋上所标识的重量加起来,完成记录表。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克与千克”小组活动记录表

每 包 重 量 数 量

100克袋

200克袋

500克袋

800克袋

总 重 量  克

师:从以上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4、小结:生活中较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

三、在生活中实践

师:请每个小朋友掂一掂、估一估这袋红豆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合作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00克。

师:请每个小朋友再掂一掂这袋花生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小组再称一称这袋花生到底有多重?

生:500克。

师:请你们再掂一掂这袋沙子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一称这袋红豆到底有多重?

生:2千克。

师:那1个苹果有多重呢?请同学们先掂再称,再说说大约多少个这样的`苹果是1千克。

四、应用拓展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片《巧陪玻璃杯》,你们想看吗?

动画:星期天,小猪和机灵狗一起到花狐饮料屋去喝饮料。小猪不小心打烂了花狐的玻璃杯。花狐想敲小猪一笔,要小猪陪100个玻璃杯。面对一地的碎玻璃,谁也说不清打烂了多少个玻璃杯。

让学生伸张正义,自由发言,为小猪出主意。

再放动画:机灵狗想出一个巧主意,先把一个完好的玻璃杯称一称它的重量(200克),再称一称玻璃碎片的重量(1000克)。

让学生算一算小猪应该陪几个玻璃杯。

五、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新的收获?学了新知识有何感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两个既陌生又熟悉的概念。在课前我让学生到商场进行了一次实践调查活动,使 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了解克和千克单位之间的进率,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总结得出1千克=1000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过程性目标。在练习部分,学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对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进一步加深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为小猪出主意,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生活意识,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由始至终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8 P1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学过程:

1.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1)6000克 8千克 9000克

(2)4吨 7千克 3900千克 4200千克

2.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76米,她每天上学往返2次,一共要走多少米?

3.一只羊重50千克,一头骆驼重450千克,那么8头羊和一头骆驼哪个重?重多少?

4.今天是星期三,再过8天是星期几?如果今天是12月23日,再过20天是几月几日?

篇6: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

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篇7: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回味课堂,优点如下:

1、生活氛围浓。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硬币、花生米等物品的轻重入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数学学习显得更有意义。

2、参与活动多。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所以在课堂中我以学生大量活动为主,让他们尽可能多得去体验"克",亲身感受重量,增强估测能力。

3、课改意识强。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培养同学们的能力。在本课教案中教师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点亮学法指明灯: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猜测估计必须验证。这是同学们今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使用建议:

本教案的设计,学生经历猜测验证,进行了大量的参与活动。因此,一定要准备好教具、学具!切不可空口无凭的只去背教案!另外,虽然可能上起来有些乱,但它并不影响学习效果。

篇8: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1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具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5课时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让学生置疑发问,引出质量单位的学习。再借助生活实物,如:口香糖、花生米、硬币等,让学生掂一掂,并进行比较,对质量单位建立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天平、台称、硬币、苹果、字典、花生米等

教学构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质量单位,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重量观念。

教与学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

1) 问:“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 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 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 巩固练习

师: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 自主练习P6-1、2

2、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 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 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体秤、生活实物

教学构想: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 小兰体重32( )

2) 一个鸡蛋重50( ) 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 2瓶矿泉水重约( )

4) 7粒黄豆约重( )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200g

薯片

150g

2.5元 2.5元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构想: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教与学的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 )千克 5千克=( )克

7000千克=( )吨 9000克=( )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篇9: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2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教学构想: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 )千克 2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50吨=( )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 自主练习P7-6 (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 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 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 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 鲸鱼体重34( ) 袋鼠体重30( )

每小时跑100( ) 每小时游30( ) 每小时跑50( )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

300kg

400kg

200kg

50kg

50kg

200kg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构想: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 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1)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 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 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4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 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 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 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 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摸名片 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九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转盘、纸杯、白球、黄球、红球、盒子。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课间喜欢做游戏吗?在游戏前怎样决定谁先玩的呢?石头、剪刀、布这三种手式哪种最厉害呢?想和老师比试比试吗?如果老师和人们一起玩,你们认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发言(可能赢、可能输、也可能平)师生共同班几次,充分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有关可能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名片

1、 学生制作自己的名片,注意写清姓名、性别、属相、班级、爱好、电话号码。

2、 学生自读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摸名片”游戏,游戏后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并统计结果。

4、 集体交流:汇总每小组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摸出属牛的同学比较多,而摸出属鼠的同学比较少呢?

5、 结论:

有的小组属牛可能性大,有的小组属鼠可能性小。有的小组属牛和属鼠的可能性一样大。

6、 这是为什么?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

7、 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存在可能性的现象?

活动二:抛纸杯

1、猜想:

纸杯抛向空中落地时有几种可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

2、实验:

每个人重复抛5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4、结论:

纸杯抛向空中落到地面后可能出现三种情况:杯口朝上、杯口朝下、躺在地面上。

活动三:摸球

1、出示盒子(里面两个黄球,一个白球)

①任意摸一个球,摸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②分组实验加以证明。

③小结:任意摸一个球,有2种结果,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的可能性小。

2、再放入3个红球,会出现哪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能摸出黑球吗?

①实验验证。

②小结。

3、出示盒子(2个白球,2个黄球)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表。

4、扩展练习:

①前几天老师在一个商场门口发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布袋里红、绿两种玻璃球各5个,只需5角球就能玩一次,谁能在布袋里摸5次,摸5个红球或5个绿球就奖励5元钱,如果你在场你会不会去玩?为什么?

②学生模拟摸球游戏。

③小结:在布袋中能够摸出5个红球或5个绿球可能性非常小,这只是生活中最简单的骗术,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陷井,我们识破这些陷井的办法就是学好科学知识,用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10:一、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学解读: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材的主要特点是:

1、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呈现最小的蜂鸟,最小的狗,袋鼠,蓝鲸……将学生带进神奇的动物世界,在了解动物质量的过程中,把数学与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开阔了学生视野。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教材以几个孩子查阅资料为背景,以几种动物的质量为素材,让学生在情感感染中学到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验证的学习过程。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4、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有动物的体重……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该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们在一起阅读《动物趣闻丛书》查阅资料的情景。通过提出“1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引出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通过看、掂、估、称等活动逐步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借助形式多样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提出问题,进行交流。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称、常见食品、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境引入,提出问题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了解动物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从哪儿获得的?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四个小动物迷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和他们一起去了解动物世界中的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二、合作探索、建立概念

(一)认识克

1、克有多重?先估计一下,再称一称。

[学生猜测,师适当记录,然后用天平实际称一称,让学生通过对比,看出自己猜测或估计的结果与实际的1克的差距]

2、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再从学具中摸出豆子或糖果进行估计、验证。

[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千克大约有多重。

[学生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克做单位。

[学生可能结合自己常见的小食品,进行举例]

2、师:平时我们常说的物品的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常用克做单位,克用“g”表示。那么稍重一些的物品,用什么做单位呢?

(二)认识千克

一、        1千克用多重,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常见的食品、生活日用品包装上的标注来说明1千克有多重。并让学生实际掂一掂两袋盐、两瓶清洁液的重量。]

二、        师:1千克又叫1公斤,千克用“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三、说一说:你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用千克作单位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学生交流,注意区分平时所说的“斤”与“千克”,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五、自主练习:

课本第6页1、2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六、课后实践:

第3题,记录相关数据,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学具、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投影出示蜂鸟、袋鼠、鲸鱼三种动物]

师:看到这三个动物,你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引导从体重上进行比较]

那么我们在描述它们的体重时,所用的单位一样吗?分别用什么?

2、提出问题:我们知道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的体重达到150吨,那么1吨究竟有多重呢?

二、合作交流

1、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如一车煤约重4吨、40个25千克的学生合起来是1吨、100袋大米约重1吨等]

2、师:1000千克是1吨,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t”表示。

[板书:1吨=1000千克]

3、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吨”?

[学生交流,如车的载重量、电梯的承重量等]

三、小常识

课本第5页:生活中常见的秤,你认识哪些,是在什么地方见过的?

[学生交流]

四、自主练习

课本第4、5、6、7题,先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五、课后实践:

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分别是用什么作单位来计量的?把它们记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超市

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我学会了吗?

1、交流:同学们逛过超市吧?通常会买些什么?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2、你最喜欢的是哪种食品?重多少?多少个水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交流]

3、一定吃过不少西瓜,你们家通常买多大的西瓜?用手比划一下。10个、20个……这样的西瓜大约重多少?

4、超市的信息中,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解决]

二、丰收园

1、在刚才的超市问题中,你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

3、己一个评价,说一说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还有哪些方面需努力?

[学生自由交流]

单元测试

一、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袋虾条约重50(   )     6个苹果约重1(   )

一个冰淇淋重100(   )    一根火腿肠重40(   )

一只小羊重10(   )       一艘船载重量是4(   )

三、       你问我答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吨=8000千克    7千克=(    )克

三、(  )里填上“<”“>”“=”。

600克○6千克      8吨○7900千克

5米○50厘米       2时○120分

600千米○6000米   7000克○7千克

四、小食品超市

食品名称 QQ糖 饼干 猪肉干 虾条 点心

重量(克) 70 500  200  20  1000

篇11:千克、克、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认识克、千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克、千克的实际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秤的资料。在让学生准备台秤、天平、有关图片、花生、苹果、硬币、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做过“背一背”的游戏吗?找三位学生(其中有两位轻重对比明显的)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

(2)请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人是有轻重的。(板书:轻重)

(3)说一说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比那些物体重,哪些物体比哪些物体轻。

二、实践操作,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1、认识秤。

(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曾见到哪些秤?

(2)出示图片展示各种秤。

(3)介绍台秤和天平。

2、认识千克。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称一下两袋盐,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 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4) 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5)说一说生活中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6)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认识克。

(1)两袋盐可以用秤称出重量,那么1枚硬币也能用台秤称出重量吗?

(2)说明用天平称较轻物品的质量,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在天平上称1克重量的过程。

(3)掂一掂。组内每位同学感受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感受1克。

(4) 找一找。找一找教室里或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 估计教室里物体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克,并实际测量验证。

(6)说明克可以记作“g”。

(7)单位换算。

说说在哪儿看见过“kg、g”?理解1千克=1000克

(8)练习千克和克的换算并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学校作业:

(1)多媒体出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让学生填写合适的质量单位。如:一个乒乓球重1( ),一袋洗衣粉重1( ),一支牙膏重100( ),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等。

(2)单位换算

千克换算成克;克换算成千克

2、实践活动。(完成课本p20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质量,再称一称实际质量。

篇12: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10x10 10x100 5x200 1000divide;10 1000divide;5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 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 =1000g,1000divide;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克和千克》教案

《克和千克的认识》评课稿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导学案(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单元复习题

教学设计认识吨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的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