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面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沪教版一下Unit8《Dinner》第一课时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沪教版一下Unit8《Dinner》第一课时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沪教版一下Unit8《Dinner》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说出meat, fish, , rice,noodle四个新授词汇。
2、熟练运用Eat some meat.的祈使句,并能用新授单词作适当替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多种形式的操练,让学生学会吃饭时可以使用的口语,能礼貌地招待客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愿意并主动的运用所学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Let’s learn---meat, fish, rice,noodle(s)
Let’s act --- Eat some meat.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屏幕、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 一边听有关“生日”的`歌曲,一边看屏幕上映出 “吃晚餐”的图片。
T“Look, today’s Sam’s birthday. It’s time for dinner. Do you know the song?”
2. Look! There are some food on the table. What are they? 提示学生注意媒体上出现的已学过的食物。
Story
“I like cake. I like ice-cream. I like jelly. I like sweets. Look at Kitty! I like milk.
二、Learn new lesson
1. 通过图片的出示,再次引入“晚餐时间”这个语言环境。
T: Today, I’ll invite you to have dinner. I’ve ready some food.
Please guess “What is it?”(让学生自由地猜测几次)
2. T: It’s meat. I like meat. Do you like it?
meat ,meat ,I like meat.
(多次强调meat这个单词,自然地引出新授内容)
正常声音升降调全体跟着教师朗读。
3. T: Stick the word card. Introduce “rice and noodles”。 I like rice. I like noodles, too.
T: I also ready the rice and noodles. Please have a look!
4. T:I like rice. So I stand in front of the rice. How about you?(出示单词卡片,学生根据老师所读的单词来选择站立的位置,全班齐读该单词)。
T:出示图片,让学生朗读单词。在朗读中要求根据字母的读音规则来朗读。
如i i rice rice
oo oo noodles noodles
5. 老师先读一句儿歌,让学生跟读,并学会替换。“I like meat.Yummy, yummy!”
(fish, noodles, rice)
两个人一组,以拍手打节奏的方法来读儿歌,加强小组的合作。请一组组同学上来表演。学会替换。(fish, noodles, rice)
6. 让学生从旧知的复习引入到新授的句型,更直观地理解“Eat some meat”。
T: 1)Show students some jelly and ask“ What is it?” 2)Eat some jelly.(Make some action)
3) Show a picture of some cooked meat and say“ Eat some meat”。
根据图片的内容,分组讨论图片上有哪些食物,用“Eat some…的句型来描述这些食物。
三、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听录音,在图片中选出你所听到的食物。
Eat some meat.
Eat some noodles.
Eat some cake.
Eat some jelly.
板书设计:
Unit8 Dinner
篇2:沪教版一下Unit 9Revision第三课时教案
沪教版一下Unit 9Revision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like句型。
过程与方法:生日”主题中,通过一些简单的口语招呼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日”参加生日聚会这一语言使用环境,能正确的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喜好,使学生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友情关系。
重点难点:
et’s revise ----- “sweet, kite, jelly, dress, shoes, fish, cake, ice-cream, apple, mooncake, peach, orange, pear, lemon, book, ruler, pencil, rubber, bag”
Let’s revise- ---- 复习like句型。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屏幕、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1.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利用小布偶引出Wendy.这一卡通人物。介绍Today is his birthday与卡通人物相互问候。伴随着音乐的响起全班齐唱生日歌。
2.day is Wendy’s birthday. Do you want to go to his party?屏幕引领学生进入Wendy’s party. Oh , look , so many presents.
3.o you want to know , what’s in the box?让学生自由猜测,如果猜对的话,东西自然跳出,单词逐步出示,模仿高音、低音等方式朗读。
4.师引导 “Can you make sentences?”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所学过的句型来进行操练,扩大了句式量。 “I like jelly. Touch the jelly…。”
5.媒体东西的逐一出示,教师引导so many presents. What do you like? Why?I like…
6.实物东西的逐一出示,教师引导so many presents. What do you like? Why?I like…
先由教师领读,全班跟读,模仿做动作。
让学生进行对子操练,然后让学生来表演,最后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Unit 9 Revision
I like …。
I don’t like …。
篇3:沪教版一下Unit 1《New Year》第一课时的教案
沪教版一下Unit 1《New Year》第一课时的教案
教学内容:
Let‘s learn---uncle, aunt
Let‘s talk---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Very well, and you?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通过在“新年”的主题中,习得拜年、串门、招待客人时可以使用的相互简单问候,让学生开始形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待人接物时落落大方的态度、有问有答的礼貌。
2、在“新年到,家人、亲朋好友相互拜访”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说出uncle,aunt两个新授词汇;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关系在口语中正确表达uncle, aunt的称谓。
功能目标
1.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基础上,能熟练运用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Iam fine, thank you./ Very well, and you?等简单语句进行相互问候。
2.根据二期课改新课标的要求,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的实际使用对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所以在口语导入Just so-so. Not bad.等等生活中同样常用、表达意思不同的多种简单回答,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更为准确和真实。
整合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情景中展开想象。
重点难点:
学会唱新年歌曲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1 Song ―Happy New Year & Calendar ―Jan. 1st
一边听“新年快乐”的歌曲一边看屏幕上映出的1月1日的日历
一开始让学生听有关新年的歌曲,营造出新年的气氛,让学生直接进入本课的语言 使用环境中
2 Questions & answers
教师通过类似“Look, it‘s Jan. 1st.New Year is coming! Do you know the song? Can you sing the song? Are you happy?… …等
让学生明白一月一日是新年的日期,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新年的快乐 Steps Contents
3 Question
用This is May. She is happy. Look and listen, who is coming?提示学生注意媒体上出现的人物与学过的儿歌
引起学生对于要复习的儿歌的回忆
4 Rhyme
“My father is coming Di-Di. My mother is coming. Di-Di. ”
集体朗诵儿歌 输入语言使用环境后,可以通过复习father, mother, brother,以及How are you?句型,帮助学生先回忆学过的内容,为本教时学习另外两种回答作铺垫
1 Question
当小女孩和爸爸,妈妈,哥哥在家时,响起了敲门声,老师可以说:Oh, who is coming? Brother? Sister?…Maybe…让学生自由地猜测几次
引起学生对新授学习内容的`兴趣
2 New word: uncle
门打开了,教师提示:This is father‘s brother.并指着新出现的人物重复强调一次father‘s brother再引出uncle一词 类似导入uncle,但节奏更快、更直接地导入aunt一词
教师不用猜而直接提示:This is father‘s sister. 引入aunt把语音和语义同时输入给学生。
3 uncle
正常声音升降调全体跟着教师朗读 减少机械模仿的枯燥
4 uncle
模仿尖锐的高音到粗沉的低音反复多次跟读 通过跟读音频的变化达到反复模仿上口 aunt的机械性操练也可以先全体跟着教师朗读。其中开始一两遍可以是正 常声音升降调跟读,接着可以由响到轻或由轻到响地跟读。旨在通过跟读音调的变化既达到反复模仿上口,又减少机械模仿的枯燥。
How are you,Uncle? I am fine, thank you.
1 听May和Uncle 之间的对话How are you, Uncle? I am fine, thank you. 听一或两遍后教师问,选择个别同学重复 比较简单的对话过程,其中新授语言和旧的相比差别不大,相对容易,所以采用整体听后模仿,采用集体训练快速完成,旨在通过学习形式的变化完成上口,加快学习节奏
2 How are you,Uncle? I am fine, thank you.
结合显示的画面,全班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使学生感到自己也能编儿歌,体验取得学习成就的快乐,同时让学生习惯把新授词汇放到完整语句中表达,
3 How are you?
听Aunt和May之间完整的对话:How are you, May?要求学生想一想May如何回答 训练学生听说模仿能 力和主动思维能力,整合、强化语言的完 整使用
4 How are you? Very well, and you? Fine, thank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学生讨论后再放录音引出新授句子:Very well, and you?和回答Fine, thank you. 使学生感到自己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应答,初步体验语言的丰富
1 My uncle is coming… My aunt is coming… 看uncle单词图片全体跟着教师朗读 用学生已熟的儿歌结构 替换新词进行朗诵,增加语言训练的趣味性
2 My uncle is coming… My aunt is coming… 用30秒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两个一组先试着说说看, 再选个别学生说一说 使学生感到自己也能编儿歌,体验取得学习成就的快乐,同时让学生习惯把新授词汇放到完整语句中表达,
3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Very well, and you?/fine, thank you./I‘m fine, thank you./Not, very well. / Just so-so. … 看图片,听不同人物之间的不同对话 结合屏幕中出现的不同图片,从听的训练熟悉How are you?的多种问答 4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Very well, and you?/fine, thank you./I‘m fine, thank you./Not, very well. / Just so-so. … 根据听到的内容,同桌两人一组复述 结合屏幕中出现的不同图片,从说的训练巩固How are you?的多种问答 。
1 练习册第二页Look, listen and respond. 练习册,看第二页上的两幅图片,四人小组之间想想他们会互相说些什么,组内讨论交流 可以体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和语言积累的差异
2 练习册第二页Look, listen and respond. 选择部分小组向全班交流、表达他们的想法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
3 练习册第二页Look, listen and respond. 听录音,按要求完成第二页上的练习课堂上完成练习册中的听力训练
4 练习册第二页Look, listen and respond. 校对 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
篇4:沪教版一下Unit 1New Year第四课时教案
沪教版一下Unit 1New Year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I like…句型表达意愿。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英语小故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根据喜欢表达自己的意愿。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与家人或同学老师的交流。
重点难点:
I like the sweets. I like the new dress.
I like the new shoes. Happy New Year.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 教师手中拿着一只礼物盒告诉学生:This is my present. Guess! What is it?学生自由猜测,在老师给大家看之前,学生自然而然用Show me your present. 表达要看礼物的想法,教师出示后,学生同时复习Try your new shoes.
2. 教师问学生:What’s your New Year present? Do you like it?学生交流。
3. 大屏幕上显示儿童商店的'画面,里面有各种商品:bags bicycles sweets dresses shoes dolls balls…教师请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学生用I can see… 进行交流。
4. 教师点击,大屏幕右角出现Sam一家,教师请学生猜一猜Sam和May喜欢什么,会买什么?
二、Learn new lesson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用较慢的速度将故事说一遍,说到新句型时在语气上给予强调。
2. 先全班跟读然后分组读或开双列火车读。
I like the sweets.
I like the new dress.
I like the new shoes.
3. 分别点击大屏幕上的Sam和May,放大他们喜欢的物品,同时有Sam和May的配音:I like the…
4. 先全班跟读然后用不同人物的声音朗读。
5. 看图听录音,全班跟读。
6. 两人一组复述,选几组交流
7. 教师出示chocolate 和coat 的图片,问:Do you like chocolate? Do you like coat? 然后学生跟读。
I like the chocolate.
I like the new coat.
8. 反复听录音。
9. 四人一组自学故事。
三、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 练习册第四页1)。Trace the line and say what do they like.2)。Draw a line to show they like what.
小组讨论完成,教师提醒学生用…likes the …练习
2. 集体订正
3. 两人一组完成调查表
板书设计:
Unit 1 New Year
I like the sweets.
I like the new dress.
I like the new shoes.
Happy New Year.
篇5:沪教版一下Unit 6《Farmer and fisherman》教案
沪教版一下Unit 6《Farmer and fisherman》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说出句型Say “hello” to…。
2. 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说出句型Come with me.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口语中正确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开始形成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习惯和待人接物时落落大方态度、有问有答的礼貌。
重点难点:
Let’s say---Say “hello” to Alice.
Let’s act---Come with me.
教学准备:
单词卡片、关于职业的一些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Warming up
1. Song “Good morning.” 一开始让学生听有关打招呼的歌曲,营造出气氛,让学生直接进入本课的语言使用环境中,让学生在替换的过程中复习旧知。
2. 看荧幕上出现的不同场景选用不同的'招呼语。为以下新句型的教授作好铺垫。
3. T: Say “hello” to Alice看荧幕上的Alice对同桌提出要求,同桌作出相应的应答,输入语言使用环境后,让同桌两两对答,达到操练句型的目的。
4. 学生一边听录音机播放“Say hello to Alice”一边教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教师让学生利用所学句型与自已的好朋友设计场景并组成对话,类似:Say good morning to Alice. Say thank you to Alice. Say happy new year to Alice.等等
二、Learn new lesson
1. 当课文第一部分的打招呼用语巩固完后,回到荧幕的场景之中,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想想荧幕上的小朋友还会说些什么呢?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接下来新授学习内容的兴趣。
2. 此时媒体出现了小朋友的声音:Come with me.并强调新单词:with让学生在声音与图像相结合之中学习新知识
3. 让学生用已学的动词进行替换练习,类似:Sing with me. Draw with me. Dance with me.等等。复习动词并加以合理运用,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与自己的好朋友或是同桌进行操练,替换好友的名字或是向与之合作同学的名字。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学会运用并加深理解。
4. 听录音中课文内容并进行跟读,注意语音语调。比较简单的对话过程,其中新授语言和旧的相比差别不大,相对容易,所以采用整体听后模仿,采用集体训练快速完成,旨在通过学习形式的变化完成上口,加快学习节奏。
三、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
1. 教师提出问题,图中小朋友在说些什么,你能为他们配配音吗?可以体现学生之间的思维和语言积累的差异。
2. 选择部分小组向全班交流、表达他们的想法,类似:Say hello to Alice. Hello!Hello!Can you dance?Yes,I can. Dance with me,please. Ok!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灵活使用语言的能力。
3. 学生模仿医生看病的片断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Unit 5 Doctor and nurse
Say _____ to sb. _____ with sb.
篇6: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
第二层(“古之圣人”到“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存在。
可分三小层:①总提:今之众人“耻学于师”②分提一:“小学而大遗”③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而学者)
第三层(“呜呼”到结尾)归纳本段主旨。
2.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三、教学难点
1.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提问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讲授重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诵读法。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
3.讨论法。学生课前、课上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4.学习拓展。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
六、课时安排3课时七、预习提纲
目的:让学生熟悉课文,作好积累。
具体步骤: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__注释,
2.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课后练习,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篇7: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和短句、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
2、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录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是重点,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比喻
奇特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小节,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
(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锁着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有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思考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1、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壶口瀑布》知识点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结合全文,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黄河壶口瀑布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思考问题:
1、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唯一的瀑布在哪里,叫什么名字吗?为什么它取名“壶口”呢?
2、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3、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5、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思考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8:沪教版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1)“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2)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篇9: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链接〗
(一) 写洞庭湖的佳句
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选择了陈与义的诗歌教学已经逼近了第三次月考,原本打算当一次古诗鉴赏的练习课来设计教学案,猛然想起上一届学生对这首诗歌理解得很艰难,课上得很不是滋味,突然脑海里又出现了县公开课上这一课的情形,觉得如此有难度的诗歌用草草的几个题目能培养学生的素养吗,那诗歌的美感就在做题的条分缕析中粉碎了,不行,还是好好设计这课,当作一次公开的设计来上.于是上课之前便将两年前设计的教案拿过来看,明显地带有硬伤,为何学生如此吃力,我是借鉴了当时优质课的教学实录,因为这首诗歌对于老课本来说它是新诗歌,的确网上关于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寥寥无几,零星的几篇设计也是雷同,也是按部就班,在少许的教学设计中让我耳目一新的就是以'悲“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分别从景悲,国悲,己悲等方面入手设计,看到这脉络鲜明的设计我如获至宝,经过深思熟虑,于是投入了上课,可课堂的推进如登临泰山般艰难,一会儿十八盘的陡峭就横亘在眼前,费了好大好的经儿,仅仅是弄懂文章的内涵,己悲国悲景悲,教完后明显的感到这课的失败,今天重审自己的课堂,发现是高于学生实际的设计,从情到景的分析,对于我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从山顶走向山脚,这等于就违背了规律,怎么可能让自己不吃力呢?
于是就有了这堂课的大变动。
1、课堂教学程序流畅: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理解诗歌,合作探究——联系同类,拓展深化”三个主要环节,在其中的第二个环节我明显地在其中用了”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这一主线的,在研读一课的同时落实一些研读诗歌的方法:抓住意象触摸诗人的感情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全诗。
2、抓住“反复诵读”的重点:
在本堂课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要环节“读准诗歌”:有自由读、单独读、齐读、抓住节奏读。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译文。接着,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配上符合全诗意境的音乐,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
在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3、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4。拓宽诗文的内涵:从陈与义的诗歌中的意象”夕阳“到其他古典诗词中的夕阳,例如:“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秋天的悲凉景象到其他诗歌的悲秋,从陈与义的登楼的忧国忧民到杜甫登高登楼诗歌的忧国忧民,不停地拓宽,适时地迁移,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掌握一类诗的解读,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当然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课堂总是缺憾的艺术,比如对于诗歌的朗读的设计总是有些忘却,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当然最好能够在同仁的指点下找到更好的授课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但愿你们不吝赐教。
篇10: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三)填写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儿的意思:①京中有善( )口技者。②会宾客大宴( )③但( )闻( )屏障中抚尺一下。④遥( )闻深巷中犬吠( )⑤既而( )儿醒。⑥以为( )妙( )绝( )。
《口技》原文和译文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口技》教学参考
阅读提示
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
你听过口技吗?这是一种传统技艺,是艺人长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的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的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一户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兵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练习
一作者对口技的表演、绘声绘色,摹写逼真。请将课文中两个场景所表演的声响填写在括号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1.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及大。
( )
2.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 )
第二个声响场景,表演一次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1.由微弱而喧闹,由简单而纷繁。
( )
2.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 )
二课文里表示时间的词语,既表明事件的时间关系,也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请把这些时间性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按照下边的分类填在横线上。
1.表示突然发生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
3.表示两事相继发生
4.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三下边列出课文里的三个短语,每个短语又附有三个短语。分别指出所附三个短语里加黑的词,哪个跟课文短语里同一个词的用法相同。
1.众妙毕备
毕业典礼毕生精力丑态毕露
2.宾客意少舒
心情舒畅动作舒缓舒筋活血
3.不能名其一处
莫可名状至理名言有名无实
四你听过口技表演吗?如“火车进站”“军营的早晨”“欢度国庆”“虫鸟鸣叫”,或者别的什么,如记忆犹新,不妨作一番描述,有可能的话,在班上摹拟一下。
五△自读课文里刘鹗的《绝唱》,是描述说书的,把它和《口技》比较一下,两篇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有什么异同?
六背诵全文。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
篇11: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
使学生懂得学会倾听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态度。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认真倾听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形成良好的倾听态度。
教学方法:
故事法、实验法、活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篇故事、散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运动。
1、活动一:大家一起动起来。来来来,朋友们,将你的头抬起来,向左摆,向右摆,转个圈圈放下来。
来来来,朋友们,将你的双手伸出来,向左摆,向右摆,画个圈圈放下来。
2、活动二:听听,是什么声音?
(1)、播放声音,让学生认真听。
(2)、提问
A、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B、学生回答:雷声、风声、雨声、青蛙叫声、小鸟叫声。
3、你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4、教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你知道怎样倾听吗?
(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5、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倾听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6、出示课题:学会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小听众。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声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会倾听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会倾听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二、活动过程。
1、故事讲述《三个小金人的故事》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猜想结果,来体会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2、教师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3、学生讨论。
4、教师: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等于拥有了一只飞向知识天空的翅膀,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会倾听的重要性,接着通过老师进行总结,加深印象。)
5、教师:每当老师在上课或者走过教室窗前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些现象:(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两组效果相反的照片,培养学生观察类比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学会倾听的理解。)
6、故事讲述《认真倾听》、
7、提问:(1)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乐乐一起玩?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8、测试:下面的行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9、学生回答。
10、测测你是否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倾听行为。)
教师:同学们请记住,良好的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和礼貌!用倾听的钥匙开启学习的大门 !
11、拍手读儿歌:《良好的倾听习惯》
耳朵听时眼睛看,手不乱摸思维转,同学发言仔细听,等人说完再举手。
(设计意图: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儿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
教师:从今天起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我们要倾听世界每一个角落传达出来的声音,收藏细节里蕴藏的美好。听别人讲话时,我们学会面带微笑,正视对方。当我们有耐心听完老师的讲解、父母的唠叨、同学的倾诉时,我们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
12、倾听美好声音,分享珍贵感受
播放散文诗配画:《拥抱春天》
教师:愿同学们能唤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做一名合格的听众!
板书设计:
学会倾听
——做一个合格的听众
诚心 专心 用心 耐心 应心(反馈)
篇12: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1、创新设计点:活动建构,深度对话,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2、对话的方式:吟诵,勾画,描述,倾听,倾诉,质疑;
3、对话的目的: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七月派”诗人牛汉的一首新诗——《悼念一棵枫树》(板书标题、作者)。问: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鼓励质疑标题)
学情预测:
①一棵枫树有什么好悼念的呢?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
②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呢?
③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的呢?
④诗人是怎样悼念一棵枫树的?
教师对策:是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经充满了强烈地阅读的期待。同学们的疑问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悼念一棵枫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首诗,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吟诵诗歌:
1、教师配乐吟诵。
2、同学自由吟诵。读后请参照下面的某一个句式谈感受:(屏显)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
三、活动建构:
㈠活动一:
1、引入:牛汉曾由衷地感言:“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和感念不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
2、建构:(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学生描述,师生共评。教师点拨,再作描述。(重点: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难怪诗人说:(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㈡活动二:
1、引入: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老师来读第一小节:“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不是一样吗?(讨论:“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枫树死得太可惜了!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③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多生试读)
3、建构:(屏显)
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举例: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再问甲:是这样的吗?然后反复朗读。(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读出来,读进去;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介入: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屏显)最后一节:“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主观性解读。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
介入:
①诗人牛汉说过:“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1966年“”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判、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而到了‘’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自我形象的写照;“”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
8、总结: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诗人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这节课中,为了体现深度对话的理念,我着意做了以下工作:
1、导入:教学从学生和标题的对话起始,激起阅读期待,简洁快捷,直奔主题。
2、吟诵: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范读、自由吟诵,自由朗读、仔细默读,男女对读、师生齐诵,还有用朗读倾诉感受——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取得的理解,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个复杂的加工、修正的心理过程,而后诉之于恰切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情感表达出来;而这个表达又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即“读进去,读出来”。朗朗的书声裹挟着个性化的理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撞击,必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
3、勾画、想象、描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并且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与文本创造性的对话。在描绘中,学生既对课文做出了自己创造性的改变,又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感知的创造性。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靠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在这种对话式的言语交换中,学生和文本都被改变了,或者说,对话参与者相互改变了对方。从一次富有成果的对话交换中突现出来的自我,是一个比过去更加扩大了的自我。
4、倾听、倾诉、质疑: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听,用诗人牛汉的思想感情倾诉,即学生的旧有语感图式对诗歌的同化、顺应,也是诗歌对学生旧有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倾听倾诉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诗歌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诗人牛汉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诗歌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质疑则是向文本扣问、提出深度对话请求的过程。
5、资料介入: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前理解”不够时,学生的视野便远远小于文本的视野,使这个本来就稚嫩的对话者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补充了“”中作者、老舍等人被践踏的遭遇,使对话在“平等”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6、旨归: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在对话中,教师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相关资料的适时引入、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以及对话情境的巧妙创设,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就在这种立体、丰富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正所谓: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二、活动建构:
活动建构的理念,有两方面的含义:
1、语文活动化:当代课程论认为,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生命实践。新课标中,出现“活动”一词,达24次。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行动”是活动的根本属性。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听、读、说也不例外。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参加者、参谋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于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乐于并善于进行读写听说实践。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让学生达成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高,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构,无疑,“活动”是最好的平台。
2、活动语文化:“目的”是活动的旨归。活动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远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表面上课堂上你来我往,轰轰烈烈,其实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而是以研读文本,学习语文为目的,整个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语文”这个主题展开。活动中语文的“含量”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甚至是成败。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
1、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①自由朗读诗歌;
②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③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2、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①仔仔细细默读2—14小节;
②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③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活动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活动目标”则是隐含着的:活动一的目标是:从赏析诗歌最本质的东西——意象入手,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雄伟美丽的枫树形象,然后再看它是如何被砍伐、被分解的——“把这个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破了给人看”,这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有了张力,便有了情感的波澜和阅读的期待。活动二的目标是: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不但形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而且促成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在标识活动任务的词语中,“想象”和“倾听”虽是悄悄进行的内隐性活动,不容易直接评价,但是学生实际上要经过多个从文本中“进进出出”的揣摩、整合与加工,与文本多次的“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再加上“想象”和“倾听”分别为“描绘”和“倾诉、质疑”提供着思维的支撑,它们的质量,就直接关涉着活动的展示质量,所以这两个词语含义下的活动,思维的含量很高。“描绘”的要求是“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倾诉”的要求是“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包括“质疑”在内,这都是外显性活动,它期待着生动形象的描绘,期待着声情并茂的吟诵,期待着各抒己见的讨论。而在这些“读、画、想、说”“揣摩、吟诵、讨论”的活动“场”中,潜移默化地建构起了素养和人格的大厦。
篇13: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识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b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欣赏诗词,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b在感悟中同古人心灵交融,学习词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的豁达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a、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b、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今天让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
二新授
(一)解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词的题目。
(二)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创作背景: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朗读,正音。
2、出示幻灯片,读准字音。
3、听录音范读。提示:注意字音、停顿及感情。
4、再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内容?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1)词的上阕描绘了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2)词中的“狂”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出猎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明确:“开张”————豪放。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5、体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总结,启示感悟、
1、小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启示:生活总有许多磕磕绊绊,坎坎坷坷,我们应该学习苏轼以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
四作业
1考考自己。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2拓展阅读。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阅读赏析。
3、背诵。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上阕记叙出猎盛况(叙事)表达了词人关怀国家命运
下阕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情)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文解析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字词注解
·聊:姑且。
·狂: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苍,苍鹰
·锦帽貂裘: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千骑:古代一人一马成一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为了报答。 ⑦倾城:万人空巷,倾城而出。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节,兵符,古代使节用以取信的凭证。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定。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江城子·密州出猎》练习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主旨:路程经过过程描写密州出去打猎的宏大壮观的排场的描写,表达笔者渴求重用、报效国家的感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排场?本词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次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虽鬓已微霜却大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交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3、下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笔者怎样的思惟感情?
援用典故和比喻的修辞。抒发了笔者要报效国家,体贴国家命运的爱国感情。
4、这首词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这一典故的用意是
'何日遣冯唐'一典故中,笔者把自己比作魏尚
要像孙郎(孙权,这是笔者自喻)那样子建功立业。
5、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参考答案:C
6、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B
7、①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下阕重在。
②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什么意思?
射杀西北来犯的敌人(西夏)
8、(1)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意为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2)画线的句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打猎狩猎)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篇14:沪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
2、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说明:
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
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
2、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
思路点拨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
练习举隅
1、整理三首诗中涉及到的典故,并说说这些典故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选择三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
3、尝试自己提笔写一首律诗,诗题不限,注意格律的基本要求,但不苛求,关键是“以意为上”。
《终南山》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白云萃合,青霭入看无。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赏析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沪教版一下Unit8《Dinner》第一课时教案(共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