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abc90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 第1篇: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2篇:期末练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3篇:期末复习第16~18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4篇: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5篇: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6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7篇:认识多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8篇:认识线段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9篇:复习乘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10篇:表内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11篇:第七单元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第12篇:第七课时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第13篇:第六课时练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第14篇:几和第几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篇1: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6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1月日
一 、复习厘米和米。
1.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 )的物体。
2.厘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 )的物体。
3.回顾新课时量的一些物体的长度。
用米尺量教师的课桌,大约高( )米。
用卷尺量教师的门,大约高( )米。
4. 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家里的墙壁高约3( )。
手机长约10( )。
家里的房间长约5( )。
家里饭桌长约80( )。
家里书桌的长大约是150( )。
妈妈身高约160( )。
5.在( )里填上“>”、“<”或“=”。
8米( )7米 2厘米( )2米
100厘米( )1米 20里( )2米
1米( )10厘米 200厘米( )2米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车大约长10( ) 铅笔大约长10( )
二、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一、乘除法的意义。
图略
(1)( )个花瓶,每个花瓶中有( )朵花,一共有( )朵鲜花。
(2)有( )朵鲜花,每个花瓶中放( )朵,可以放( )个花瓶。
(3)有( )朵鲜花,平均插在( )个花瓶中,每个花瓶中插( )朵。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计算器30元,闹钟比计算器便宜17元,闹钟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交流“便宜”的意思。
2.池塘里原来有27只鹅,又游来了28只,一共有多少只?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花坛里共有80朵鲜花,已经开了46朵,还剩多少朵没有开?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4.(1)每只温度计4元,买4只温度计要用多少元?
(2)钢笔每枝5元,茶杯每个6元。30元钱可以买几枝钢笔?如果买茶杯呢?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复习时分秒、观察物体、统计和可能性
一、 写出下列钟面的时刻。
图略。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2、在( )里填上“时”“分”“秒”。
(1)算一道口算题大约要用6( )。
(2)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 )。
(3)做一次眼保健操大约要用5( )。
(4)小玲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 )。
(5)小红课间休息15( )。
(6)跳30下绳大约需要25( )。
(7)小明在公园里玩了1( )。
(8)小芳跑100米大约要20( )。
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1)袋子里都是白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2)袋子里都是黄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3)袋子里都是白球和红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是红球。
4、小华绕操场跑一圈用58秒,小文用了1分零4秒,( )跑得快,快( )秒。
5、小红、小强、小芳分别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有水果味、巧克力味和奶油味,女孩都没买水果味,小红买的是奶油味,那么小强买的是( ),小芳买的是( )。
二、根据所给的时间画出分针和时针。
图略。
6:45 7:05 11:55 4:15
篇2:期末练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5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201月日 一、填空。
1.○○○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 )个。
2. 量一量,左边这条线长( )厘米。
3.把1米长的电线剪去40厘米,还剩( )厘米。
4.□×3>25 □÷9<9
5.青青每天吃两个水果,一星期要吃( )个水果。
6.按规律接着填,并统计出每种字母的个数。(一条线上写一个字母)
(1)a b b a b b a
(2)b c c d b c c
a ( )个 b ( )个 c ( )个 d ( )个 合计( )个
7. 右图第( )层第( )个是五边形,第3层第3个是( )边形,线段在第( )层第( )个。
二、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果果每分钟大约走60( )。
①米 ② 厘米
2.方方家请的钟点工每天工作2( )。
①秒 ②分 ③小时
3.钟面上的时刻是( )。
① 9:5 ②9时05分 ③9:05
4.得数是四十几的算式是( )
① 32+18 ②62-15 ③48÷8
三、判断题。新课标第一网
1.每张邮票8角钱,3元最多能买3张这样的邮票。( )
2.被减数是八十几,减数是二十几,差一定是六十几。( )
3.在装有红、黄两种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次,摸到的球一定是红球。( )
4.手工艺品展。
瓷器展 竹编展
绣花展 剪纸展
石雕展 景泰蓝展
(1)石雕展的北面是绣花展。( )
(2)竹编展在瓷器展的西面。( )
(3)从景泰蓝展到绣花展一定经过石雕展。( )
(4)从石雕展到竹编展不一定要经过绣花展。( )
四、解决实际问题。Xkb1.com
买1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4件相同的圣诞礼物。
(1)买5棵小圣诞树的钱可以买多少件圣诞礼物。
(2)如果每棵小圣诞树36元,每件圣诞礼物多少元?
篇3:期末复习第16~18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4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1月日
课本第102页期末复习第16-18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意义,从而正确
解决有关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强数学意识,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选择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从问题出发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解题思路复习
出示;(1)有5盘杯子,每6个放一盒,一共能放多少个杯子?
(2)有30个杯子,每6个放一盒,一共能放几盒?
(3)有30个杯子,平均放在5个盒子里,每个盒里有几个杯子,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1)提问;为什么第(1)题要用乘法算?
小结;按已知条件来看,要求的如果是求几个几是多少,要用乘法来算.
(2)提问:为什么第(2)、(3)题要用除法来算呢?
小结:根据应用超的两个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如果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或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要用除法算.
三、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完成期求复习第16题。
(1)完成第(1)题。
学生展开讨论,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2)解答第(2)、(3)题。
2.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
(1)出示题目,读题.
提问;“买1枝钢笔的钱可以买6枝圆珠笔”是什么意思。
(2)学生解答.并说说自己的解厘思路。
3.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随堂练习四
1.列式解答:Xkb1.com
(1)把2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40里面有几个5? (3)45除以9,商是多少?
2.解决问题:
(1)食堂买来56千克豆苗.分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2)6个小朋友折小船,每人折7只,一共折了多少只?
(3)妈妈买来两块布料,每块长6米,布料一共长多少米?
拓展训练:
3位老师带68名同学到郊外游玩,每辆车限坐9人,有8辆这样的车。能坐下吗?
篇4: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3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201月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0~l0l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和确定位置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
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2.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1)出示一只玩具熊,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玩具熊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个玩具熊,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
三、量长度的复习新课标第一网
1.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注意:用尺量要注意方法.
四、时分秒的复习
1.时间单位有哪些?(板书)
提问:l时等于多少分?
说说川、时、1分钟、1秒大约有多长?
2.在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长针、短针、又细又长的针分别叫什么?
3.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学生填写。www.xkb1.com
(2)集体订正,特别注意第3幅、第4幅钟面。
五、统计的复习
出示期末复习第15题图。
1.提问:左面是什么?右面呢?蓝色的球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即在东面、西面、北面还是南面)橘色的球又在红球的什么方位?
2.提问:中间这幅图是由哪些物体架构而成的?
3.根据所学的知识把它们的个数数出来,完成统计图。
4.提问:你看到这幅统计图,能想到什么,
2.补充合适的单位。
一棵大树大约高12( )
一枝钢笔长17( )
一张床长约2( ),宽约150( )
小明身高140( )
小军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
小强早上8( )到学校,上体育课跑60米大约需要13( )
3.画一画.
(1)画一根比1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根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Xkb1.com
(3)2厘米的3倍的线段有多长,请你画一画。
拓展训练:
在( )里写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学生每天睡觉9( )。
2、小明跑100米用了18( )。
3、学生中午吃饭用了约20( )。
4、看一场电影大约用了2( ).
5、1节动画片大约30( )。
6、一节数学课40( ),课间休息10( ),再加上( )分就是1小时。
篇5:统计和可能性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统计和可能性
第一课时:统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
教学难点: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理一理
1、出示主题图:你能把小红家的各种家禽数出来吗?
2、小组交流方法:怎样数的?揭示:统计的方法。
3、蘑菇宝宝它是怎样数的?
4、它这样的方法好吗?好在哪,有什么不足?你可以怎样改正?
5、小结:统计数据可以很多方法,今天用的什么方法统计的?
二、看一看,说一说
1、从统计图上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讨论
2、交流。
三、记一记
1、如果班级开展4个兴趣小组,每人参加一个,你想参加哪个?
2、怎样统计你们的情况?
3、小组交流。
4、如果画钩的方法能把他记下来吗?(报一个记一下)
四、涂一涂
1、如果用方块的方法,能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2、学生涂色。
从这里你看出什么??还能发现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教学难点:描述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老师出示转盘。提问:指针转后,可能会停在哪里?
2、请几个同学转一转,来验证。
二、动手操作
〖活动一〗摸一摸 记一记
1、假如这个口袋里装有红球和黄球,老师闭上眼睛任意摸一个,你们认为有可能摸到哪种球?
2、你们想不想摸摸看?(学生摸球、统计、汇报。一袋10个红球、一袋里有红的有黄的、一袋是黄的。)【感悟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这三个表述方法的含义】
3、出示P93第2题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的吗?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三、装一装,说一说
1、出示P93底3题,让学生猜想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2、学生活动每一组有一蓝球,有:红、绿、黄、兰,如果让你们也来装一次球,你打算怎样装,小组讨论,选择一种。
3、小组按自己的想法装,然后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在小组里说一说摸球的结果。
4、交流汇报。
四、转一转,想一想
1、猜一猜抛银币,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动手活动。每人抛10次记下来。
五、联系生活
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事吗?,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
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小组活动(一)
1、说一说喜欢那种小动物?
2、分组活动统计:用打钩的方法。
3、各组汇报情况。
4、根据统计的情况用正方形的方法统计。
5、比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好?
6、从统计中你们还能知道什么?先同桌交流,再全班。
二、估一估
1、20+50等于几?
2、2十几加5十几会等于几?同桌讨论得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说说理由
3、8十几减2十几呢?
4、学生独立完成P95第二题。
5、再全班交流。
三、小组活动(二)
1、出示一个圆片,如果随意抛,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组活动:(4人一组,各写上名字。)
3、交流出现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今天利用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
五、布置作业
看上课情况定。
2、实践活动:田园风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画面
1、出示田园风光图。
(1)提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3)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4)提问:如果把田园分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个有什么吗?
指名回答。
二、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1) 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 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3)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方法。
(4) 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 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1)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帮忙解答吗?
(2)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3)谈话:根据从图中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同学列式解答。
3、养兔场。
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答。
4、养猪场
一人提出问题,同组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给其他组提出问题
5、耕地图
(1)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2)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
(3)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过河场景
(1)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3)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4)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用图表示。
三、课堂总结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这节课你了解了些什么?
篇6: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1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1月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105页期末复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估算、笔算。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方法的复习
1.完成期束复习第1题。
(1)完成第一组:43+25、43+2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2)完成第二组:86-54、86-58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笔算过程。
比较:这两题在笔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
(3)完成第三组:75+6 75 - 6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比较:进位加、遇位减在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通过刚才的计算、比较,你认为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些什
么?
师小结。
三、综合练习www.xkb1.com
1.完成期末复习第2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
(2)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方法。
(3)分组笔算验证,指名板演。
(4)师小结。
2.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按时完成的情况。
(2)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期末复习第4题。
(1)学生读题,估计鸭、鹅的只数。
(2)学生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笔算加、减法应注意的问
题。
课堂练习
1.口算。新课标第一网
87-30= 14-8= 85-40= 64-60=
92-8= 87+8= 80-3= 23+70=
62-4= 65+90= 46+40= 39+2=
42+8= 56-7= 39+8= 53-8=
8+56= 7+26= 81- 5= 53+8=
2.用竖式计算;
7+28= 77 35= 48十37=
58+32= 69 27= 73-8=Xkb1.com
拓展训练:
如果明明给军军3张邮票,那么两人的邮票就同样多了。原来军军比明明少几张邮票?
篇7:认识多边形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想想做做”的第1~5题。
学习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行摆、剪、折等实践操作活动,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学习难点:
1.理解边的概念。
2.在折、拼、剪、摆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两根彩带、若干根小棒
学具准备:10根小棒、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认识下面的图形吗?(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就让“魔幻仙子”带我们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那里有神奇的图形精灵。大家想不想认识?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口述目标: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一年级(下册)教材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在此基础上以旧引新,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主动探究 提炼建模
(一)认识四边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魔幻世界,猜一猜我变出的物体他们的面是什么形状呢?
你知道这三个图形有哪些地方相同吗?引导学生关注边的数量
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2.摸一摸、数一数正方形、长方形的边。
⑴.揭示“边”:象这样直直的一条,我们就叫它“边”
⑵.数边:先拿起自己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再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教师根据学生数的方法强调: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注意首尾相连。演示:围成)
⑶.小结:正方形有四条边,我们就说“正方形是由四条边围成的。”
(4).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的边。
那么长方形是由几条边围成的呢?先自己数一数,再告诉同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3.数边的条数,小结:由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叫四边形。
(二)辨认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这个图形是四边形的同学拍掌一次,认为不是四边形的同学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创设魔幻仙子的动画情境,激发兴趣,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由实物图形到平面图形,由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使学生以“边”为切入口,体验平面图形可以按边的数量分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四边形,建立概念模型,体会到可以根据图形的边的数量来命名,为后面学习五、六边形巧设伏笔。
三.自学课本 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
2.交流学情,分层检测
检测(一) 数一数边的条数并命名。板书:五边形
检测(二) 数一数边的条数并命名。板书:六边形
检测(三)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出要求:先数一数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照样子写在图形上,再填表。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同桌互相检查。
3. 小结:
引导学生: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利用认识四边形的经验自主迁移,从而建立五、六边形的概念,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当堂检测,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运用数学的乐趣。
四.实践操作 巩固内化
1.搭建图形
搭一个三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
搭一个四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请你搭搭看。
学生同桌合作用小棒分别搭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
①尝试操作:(指名板演)
②互相检查:
③交流汇报:
思考:搭一个五边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呢?六边形呢?
2.彩带变变变。
指名两组学生分别用彩带拉出多边形图形。
3.(选做题)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①说明要求,教师示范,
②让学生照样子折并数一数折出的图形有几条边?是几边形?
4.火眼金睛抢答赛
先进行眼肌能训练,再抢答,注意表述清楚。
思考:如果有一个平面图形,它的边有七条,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如果是8条边围成的平面图形呢?有没有十边形?
引导:一个图形有几条边围成的,就可以叫它几边形。
5.(选做题)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①提出问题: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小组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③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设计意图】在当堂训练环节,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摆、折、拉、剪等实践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更深刻、更清晰,而且也使学生对图形间的联系和变换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试,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能力。
五.总结评价
提问: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欣赏图形之美 (课件出示)
用多边形还可以设计出美丽的图画!
你能用多边形设计出美丽的图画吗?
【设计意图】知识源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知识创造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美、数学之美、生活之美。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篇8:认识线段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线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动画片《猫和老鼠》吗?瞧,它们来了。
播放课件: 学生观看猫捉老鼠的课件
提问:你们知道哪一只猫会先追上老鼠呢?为什么?(生答)
师:说的真棒。
师:这条直直的路线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线段里的学问可多了,想和它交朋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一起读一读,多响亮啊,多有精神啊!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师:(教师取出一根线,拉直并捏紧两端,学生观察。 )
提问:瞧,这是谁的路线?(生答)为什么?(生答)为什么不是小灰猫的?(生答)两点间这一段直的线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课件出示线段)它和小黄猫的路线一样是?(板书:直直的)它两边还有?(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端点。看,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2个端点)
2、小组交流探讨:能和你同桌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开始吧!说好了吗?好,你来试试。
3、 比较发现:
师:刚才,老师是把这条线段横着摆的,你还有其他摆法吗?请同学们拿出用具,同桌合作,试试看!
引导学生思考:当线段竖着摆、斜着摆时,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摆好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找两个小组来汇报作比较)
师:(竖着摆、斜着摆)那么它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生:老师,我还可以这样摆。(“v”字型)
师:哎,他们摆了几条线段?这两条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评价:你们真有创意,了不起!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操作来看,线段它可以方向不同,长短不一,但是无论怎样摆,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5、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哪些是线段?(课件出示)
学生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说出理由。
师评价:你们真的好眼力!
6、合作探讨:我们身边的线段可多了,让我们一起找找,说说吧!
师评价:小朋友们,善于观察,找到了这么多线段,真棒!
7、欣赏生活中线段:(课件出示)
师:在我们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瞧,芭比公主漂亮的小木屋就是由许多条线段组成的,这条红色的线段就是其中的一条;电视显示屏上也有许多条线段,这就是其中的一条;咱们吃饭的桌椅上也有许多条线段呢!你们看到了吗?小朋友们最爱玩的滑滑梯上也有线段呢! 它在这儿;这是一扇漂亮的门,你看到门框上的这条线段吗?最后再来看看椅子的漂亮座垫,它上面也有线段呢!
小结:这些图片多美啊!我们的祖国也很美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我们先来轻松一下。
8、欣赏音乐:(课件出示)
师:让我们用一双灵巧的小手,一支美丽的画笔,画出你喜欢的线段吧!
三、画线段
1、画线段
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哎呀,你画得也不错,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4、谢谢这两位小老师,我们知道了画线段时的注意点。那么你能画出两条方向不同,长短不一的线段吗?谁来展示一下。
5、如果没有尺,想想看,还能用哪些物体画线段呢?(生答)(出黑板报,我们用线弹出又长又直的线段)
师:看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用处真大,所以我们小朋友们一定要认真学好数学哦!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线段了,也会画线段了,可线段在和我们捉迷藏呢?看:
1、 数一数
课件出示一条红领巾,提问:这是什么?红领巾的表面像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谁来指指?
课件出示国旗,提问:这是?国旗的表面像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你知道长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课件依次出示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叫?它们由几条线段围成呢?请你们拿出图形小组合作数一数吧。
那么,现在老师想画一个十边形,要画几条线段呢?
师评价:你们真爱动脑筋。
2、 画一画
小朋友,还愿意接受挑战吗?
请看题目:(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和5
五、思考题
课件:数学博士也要来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们有信心吗?
出示图1:提问:你能数数下面这幅图中有几条线段吗?
出示图2:这幅图上有几条线段,你知道吗?
六、 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9:复习乘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2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1月日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100页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掌握乘,除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表内乘,除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梳理,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表内乘、除法的计算,看谁今天算得又对又
快,(出示课题)
二、复习乘法口诀
1.出示乘法口诀表。
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背一背。
2.对口令。
(1)二六( ) 八八( ) 七八( )
四七( ) 二八( ) 六八( )
(2)( )( )十八 ( )( )三十六
( )( )十二 ( )( )二十四
其中第(2)组,学生想到几种填法就说几种,答案不惟一。
三、计算方法复习
1.提问:乘法口诀表中,除了每行最后一句口诀,其余的每句口诀
都可以算出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
2.口答:根据以下几句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除法算式。
六七四十二 五七三十五
七九六十三 四六二十四
3.完成期末复习第5题。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算式。
(2)提问:为什么也可以用加法、乘法求出这里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3)师小结。
4.完成期末复习第6题。
(1)3分钟内完成,了解全班的正确率和完成速度。
(2)集体订正,针对错误及时纠正。
5.完成期末复习第8题。
(1)学生解答。新课标第一网
(2)说说为什么第(1)题要用除法计算,第(2)题还是用除法计算
呢,两道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6.完成期末复习第9窟。
(1)出示线段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述图意.
(2)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3)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4)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5)小结。
四、作业
期末复习第7题。
随堂练习二
L口算:
4×9= 24+4= 32+4= 35+5=
8×3= 9×3= 30+5= 2×9=
3×5= 7×4= 2×2= 8×7=
6×9= 14+2= 21+7= 6×6=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敷.
( ) × 3=12 4× ( )=32 9× ( )=36
42+( )=6 16÷( )=4 36+( )=4
6( )=1 ( )÷4=6 ( )÷6=3
28÷( ))=4 9+( )=I0 ( )÷5=3
3.笔算:Xkb1.com
42÷7 3×7 40÷5
8×6 72÷9 4×9
拓展训练:
明明练习写大字,她把“我爱北京天安门”这句话依次反复练习写,第60个字应写哪个字?
篇10:表内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提问: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地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能看出怎样的结果?每3根、每4根一份地分呢?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引导:小朋友来看小棒,想每次分法:第一次每(2)根一份,结果分成--(6份);第二次每(3)根一份,结果分成--~(4份);第三次每(4)根一份,结果分成--(3份)。你觉得这里平均分是怎样分的,结果能知道什么? [板书: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份]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
篇11:第七单元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另一部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和生存空间,便于描述、交流空间里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在现实情境或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确定方向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单元设计意图 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1. 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
一年级(上册)教材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安排了用“第几”确定位置的内容。如若干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其中某个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里,许多小动物排成若干行做操,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某个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如第3排第4个。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是以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础。
(1) 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教材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位置。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
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想想做做”第1题选择楼房和书柜的情境,也要利用猴住在第2层第3号,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些已有信息,体会图中“层”与“号”、“层”与“本”的排列顺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2) 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各只动物所在的位置都不相同,说出位置的第几排第几个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合理的。上述体会,要在大量说的练习中才能获得。
“想想做做”第3题由教师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或画)图形,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中。如果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4个与第4排第3个,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3) 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剧场里的座位是用两个“第几”的方式确定的,一个剧场的座位号是从左往右依次编排的,另一个剧场把双数号和单数号分开编排。根据图画中3个小朋友拿的票上的排数与号数,帮助他们找到座位。这道题要组织学生交流找座位的方法,体会怎样找能方便些。如前一个剧场里,可以先找到排再对号;后一个剧场找到排以后,还要找到单号区或双号区,才能对号入座。
第4题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有些学校习惯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也有学校会用其他方式描述。教材在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以后,还鼓励其他的说法,满足广大地区的习惯和需要,也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提供机会。
2. 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
(2) 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试一试”可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时要联系小明面向东站立的情境,才能知道右面是南。在回答面向南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的时候,要想像情境图里的小明向南站立,他的右面是西。照这样继续说面向西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就不困难了。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另外,“试一试”在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想想做做”第2、3题分别说说教室、操场各个方向有些什么,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一个方向,让他们用上面的方法说出另外三个方向,从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3) 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
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4) 引导学生描述平面图上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用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60页“试一试”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描述,四个小题各有内容。第(1)个问题通过松鼠住在小兔的两面和小猫住在小兔的东面,体会方向词能表达位置关系,描述时要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面”,不能简单地说成“什么在哪面”。第(2)个问题通过小鹿住在小兔的南面和小兔住在小鹿的北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只要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就能推理得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哪一面。第(3)小题和第(4)小题,体会某个物体与不同物体比,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会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与难点: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课前准备:例题、试一试插图,若干个三角形学具。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引入新授
1.情境引入。
2.观察位置;
提问:你知道小兔排在什么位置吗?那么小绿兔呢?小黄狗呢?
3.教学想想做做4。
要准确地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首先要确定第一组的位置,弄清是从左向右排列还是从右向左排列,在一般情况下,第几个的位置都是从前往后排列的。
4.小结:当我们要清楚、准确地说出一个或一件物品的位置时应先确定第一组、第一行、第一个的位置分别在哪里。
通过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位置,确定小动物的位置,通过答案的多样化,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要先确定顺序,才能保证答案的唯一。
通过想想做做4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二、组织学生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l题让学生了解楼层约定俗成是从下往上数的。书架上书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
通过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电影院找位置。
通过想想做做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确定位置。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利用这个本领,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确定位置)
课题:认识东、西、南、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课前准备:实物照片、挂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通过谜语情境,一起学生认识方向的兴趣。熟练掌握东面。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三、参观校园
1、认一认
(1) 从生活经验中引导辨认东西方向。
(2) 从儿歌《东南西北》中引导辨认南北方向。
2、玩一玩
(1)我说你做:面向西!面向东!面向南!面向北!
(2)找位置
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五)制作校园小地图
通过生活经验,儿歌。确定其他三面各是哪个方向。
通过游戏我说你做、找位置、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巩固四个方向的认识。
四、寻宝游戏
(1) 根据寻宝锦囊所示的寻宝路线图找宝物。
宝物设计为:指南针、月亮、北极星、树叶,老师课前将指南针、树叶、纸做的月亮、北极星模型装在纸盒里包上彩纸藏于操场四周。寻宝路线图形如:
(2) 探讨说明宝物的作用。
通过寻宝游戏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增长了见识。
五、课外活动 完成想想做做第二、三、四题。
六、思考与质疑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相应的插图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形象感知,认识平面图
1.情境引入。
2.出示操场示意图。
3.强调指出: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 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上北的示意?
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情境转换到平面图,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平面图上的方位的确定,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二、及时运用
完成试一试。讲解、识图:在这幅图中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根据提示可以看出是指向北面的。
通过完成试一试,让学生掌握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配合情境.生动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1、2、3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东南西北”与“上下左右”相结合,解决起来更加容易。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系统性。
篇12:第七课时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七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1页练习八第4-8题
教学要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注意把计算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
(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
300+600 160-90 180-90
120-40 320-20 480-80
40+5 110-60 170-80
2.完成练习八第4题第一横行。
1)生练习,指名板演。
(师提醒学生要看清运算符号。)
2)集体订正,说说每一题的计算过程。
1) 指名归纳总结: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减法?怎样计算千以内的加法?笔算加法与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5题。
1)学生自己读题填空。2)核对答案。3)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汇报。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得数大约是几百?连一连。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八第7题。
1)生自读题。2)指名说题意:小燕比小新矮15厘米,大朋比小燕高24厘米。
3)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4)集体订正。
5)指名说解题思路。
5.练习八第8题。
1)生自己读题,你知道了什么?2)指名汇报。
3)五年级、四年级订了多少?你有办法知道吗?4)学生自己计算后汇报。
篇13:第六课时练习(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第六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并能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习惯中需要隔位退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 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
二.计算方法的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170-90 150-60 140-80 110-40
130-80 110-30 340-40 130-70
2.完成练习八第2题。
1)请学生完成第一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订正。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第1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2题十位上是几减几?第3题呢?
为什么被减数十位上都是0,计算时却不同呢?
2)生完成第二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每题的各个数位上是怎样算的。
问:这三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在计算的过程中,三题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生完成第三组题,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每题笔算过程。问:这组题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4)根据刚才的计算,总结一下这类题计算时该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指名说。师小结。
3.练习506-287 401-255 400-255
1)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第3题。
1) 指导学生读动电费单,说明:“千瓦时”就是“度”。
2) 指名说电费单每一栏中的意思。问:这里让我们算什么?
3) 请学生计算。4)出示第二张统计表,生独立完成。
5)组织观察、讨论: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篇14:几和第几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 设计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下册)
★ 与练习1/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
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合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