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时间:2024-09-01 03:38:41 作者:zjmjfx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jmjf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5及相应的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准备: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5、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www.xkb1.com

6、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29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

7、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

2、做练习八第1、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3题。xkb1.com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V= Sh

圆锥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八的第4~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

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www.xkb1.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二、巩固拓展

1、拓展练习:

(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 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2、完成31页第5题。讨论下列问题:

(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

4、展示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

5、教师给每一组一小袋米。让学生在桌子上堆成一个近似的圆锥体,通过合作测量的形式求出它的体积。

6、讨论练习八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

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学生完成。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锥体的体积

篇2:圆锥的体积(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七课时  圆锥的体积(一)  总第1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圆锥的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等;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教具。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29~30页例5,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2、在课本上完成第30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2、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它的高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厘米?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检测可以看出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2.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第29页)

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能猜想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将学生分成5组,合作学习)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还有小组的同学把圆柱里装满黄沙倒进圆锥,正好三次倒光,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操作)

(5)圆锥和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1/3。

(6)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用字母表示:V=Sh×1/3

3、归纳总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4、综合运用。

独立完成“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2)批改讲评。练习时要注意哪些什么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讨论得出要先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强调要乘以1/3。

3)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4)分别做练习八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相关练习;2、反馈纠正。

3、部分同学订正预习检测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篇3:圆锥的体积(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八课时  圆锥的体积(二) 总第19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1--32页,练习八第4一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能应用圆锥体积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步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圆锥的体积。

预习作业: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练习八第4题、第6题、第7题和第8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2、圆柱的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

3、把一个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相当于圆锥的()倍。

二、基本练习

1、提问:1)同学们想一想: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2)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

2、完成练习八的第4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独立完成习题。

引导同学相互讨论,并说出解题思路。

3、完成练习八的第5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的图形,并凭自己的感觉猜想哪个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醒学生:底面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并不等于底面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请学生起来回答猜想的答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已知的条件进行计算验证。

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正确的答案是:底面直径9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

4、完成练习八的第6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完成第一小题。请学生起来说出解题的经过和步骤。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能削成最大的圆锥应是与这个圆形状的木料等底等高。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第(2)小题。

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板书讨论出的有关数学问题再让大家起进行解决,比如: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圆锥体积的几倍?

削去的木料体积是整个木料的几分之几?

…………

5、完成练习八的第7、8、9题。个别板演,全班齐练,小组讨论,集体评讲与小结。

6、完成练习八的第10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对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进行讨论,选择最优方法,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

7、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仔细读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的方法。请学生起来说出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的推想:当圆锥的高是4.2厘米时,如果圆柱的高也是4.2厘米时,那么圆锥与圆柱的体积比是1:3;因此圆柱的高必须是4.2厘米的2倍,也就是8.4厘米。同理,圆柱的高是4.2厘米时,圆锥的高必须是4.2厘米的一半,也就是2.1厘米。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想必大家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运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细节问题都能够很好的注意,你能告诉大家你学习的收获吗?让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补充总结。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相关练习;2、反馈纠正。

教学反思:

篇4:圆柱和圆锥 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第十一课时 测量物体的体积 总第2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所有的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并学会求同一种物体的体积。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不规则物体的计算方法,并提高灵活应用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同一种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预习作业:

1、回家找一块土豆,并计算它的体积。

2、回家找同一种铁块大小不同的3块,并算一算它的体积。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15厘米,高7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21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5厘米,高14厘米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准备好的圆柱形容器1个,土豆1个,小组合作,用下面的方法测量物体的体积,并填写表格。

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2、出示准备好的2块铁块,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填写下表。

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三、教师小结

同学们,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时一定的。应用这一知识,我们就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篇5:圆锥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9、30

教学目标:1.通过转化的思想,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理念:本课中首先联系已有的公式的推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然后通过在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三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强化转化思想。 1.圆柱体的体积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圆柱------(转化)------长方体

2.今天我们要学习圆锥体的体积,同学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3.同学们觉得把圆锥体转化成什么比较好呢?

圆锥------(转化)------圆柱 学生回忆所学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思想。

二、正确选择、训练直觉思维。  1、教师拿出许多大小不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展示给学生。提问:

(1)同学们打算如何转化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

(2)如果让你在这么多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中选择两个来探究,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

三、大胆猜想、培养想象能力。

在确定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猜想: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并说明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

四、实际操作、探究掌握新知。

1.学生分组,探究等第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结果。

学生的实验结果如下:

(1) 用领取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2) 用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不是三次正好装满。

(3) 用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也不是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2)圆锥体的体积可以怎么表示?

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学生分组后推荐一个代表到老师处领取合适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并做好实验的准备。

学生先互相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出现的几种情况。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自己说出圆锥体积的公式。

五、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公式完成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70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评讲时强调求圆锥体体积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30页练一练。

3.口答练习八4。

学生口答后进一步强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4.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八1、2、3

5.同学们自己谈谈学习圆锥体积的收获。

学生独立练习。

练习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生互相谈收获。

篇6:圆锥体的体积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2页。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迅速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和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同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练习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升华的过程,练习过程中既有基础知识的合理铺垫,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练习的内容有明显的阶梯性。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收获。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内化知识。 1. 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推导的?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互关系填空,加深对圆柱和圆锥相互关系的理解。

(1)一个圆柱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一个圆柱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和是144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求下列圆锥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4厘米,高6厘米。

(2)底面直径6分米,高8厘米。

(3)底面周长31.4厘米.高12厘米。

4、教师根据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集体评讲。 同座位的同学先说一说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独立练习,互相批改,指出问题。

学生交流一下这几题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二、丰富拓展、延伸练习。 1.拓展练习:

(1)把一个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 圆锥的体积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削去的部分占圆柱体的几分之几?

(2)一个圆柱体比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大48立方厘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2.完成31页第5题。讨论下列问题:

(1)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的高和圆锥的高有什么关系?

(2)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圆锥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圆锥的2倍,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2倍,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以有疑问的方式参与讨论。

三、充分提高,全面升华。

1.展示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

2.教师给每一组一小袋米。让学生在桌子上堆成一个近似的圆锥体,通过合作测量的形式求出它的体积。

3.讨论练习八蒙古包所占空间的大小的方法。

(1) 蒙古包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2) 上部的圆锥和下部的圆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 同学们能独立地求出蒙古包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吗?请试一试。

4.交流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分组讨论后动手实践并计算。

学生先交流。

四、全课总结,内化知识。

1.提问:

(1)同学们掌握了圆锥体的哪些知识?

(2)你用圆锥体的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38页思考题。

3.作业:练习八6、7、8

学生独立练习

篇7:圆锥的体积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发现关系,得出公式。

教学难点:发现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一个圆柱、三个圆锥(分别与圆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直尺、大米。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夏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一只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熊伯伯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也去熊伯伯的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狐狸贪婪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一个,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

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

问题三:如果你是森林中的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就会弄明白这个问题。

3、复习。

下面几种立体图形中(出示: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哪些图形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我们可以用统一的什么计算公式来表示?

3、引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圆锥的体积公式可不可以也用V=sh来表示?板书课题 :圆锥的体积,明确学习目标。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第一步:小组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第一步:分别用1、2、3号的圆锥装满大米往圆柱里倒3次,比较圆柱的体积和圆锥体积的3倍的大小。并填实验报告。

第二步:实验汇报。

第三步:填写研讨报告(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①为什么圆柱体积和②号圆锥体积的3倍相等?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用字母公式表示V锥=1/3(v柱)= (1/3sh)

第四步:小组讨论。

第五步:小结并板书结论。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V锥=1/3v柱=1/3sh

第六步:电脑演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第七步:看书质疑,找出重点字词,并说出理由。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1、出示尝试题

你能想办法求出你用来做实验的②号圆锥的体积吗?

(1)学生测量数据;(2)学生计算体积;(3)讨论方法;(4)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轻松一刻

四、深化知识,拓展思维

1、填空。

1一个圆柱体积是10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米。

2一个圆柱钢材能溶铸成( )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

3买底面积和高相等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冰淇淋,( )更合算。

2、判断。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

2圆柱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积大。( )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

厘米。( )

3、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上端是一个圆锥形,它的底面直径是2米,高2.1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4、一幢房子的屋顶是圆锥形,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6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五、激励评价,引导反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现在你知道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还有什么问题呢?

六、回归生活,引深探究

选一堆圆锥形沙堆、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

V锥=1/3v柱=1/3sh

篇8: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5-106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掌握常见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常见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回顾整理--实践运用--总结反思”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巩固有关面积、体积单位的表象,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最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二、回顾与整理

三、练习与实践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计算方法)

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它们有什么区别?

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间卧室的地面面积是15(    )。

(2)一瓶牛奶大约有250(    )。

(3)我们教室的空间大约是144(     )。

2.提问:你能用学过的体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物体的体积吗?

3.填空:

0.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04升=(      )毫升

6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75毫升=(      )立方厘米

学生完成后,追问换算方法

4. 看图口答求表面积的算式。

5.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40厘米,宽40厘米,高35厘米。它左侧面的玻璃打碎了,要重新配一块。重新配上的玻璃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一种圆柱形的易拉罐,底面直径7厘米,高12厘米。在它的侧面贴一圈包装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

(3)制作下面圆柱形状的物体,至少各需要多少铁皮?

A.油桶底面半径4分米,高12厘米

B.水桶底面直径40厘米,高50厘米

C.通风管横截面周长0.628米,高1.2米

提问:分别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为什么? 结合实物说说表面积的含义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说说含义及区别

学生各自填一填

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体积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填空,说说换算方法

看图口答算式

学生独立解答,

并根据题意说清楚理由

做一做,比一比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1.一个圆柱形状的铁皮水桶,底面直径4分米,高5分米.制作两个这样的水桶,至少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压路机滚筒的形状是一个圆柱,底面直径1米,长1.5米.如果每分钟流动20圈,每分钟可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3.用一根长2.4米的铁丝,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在这个正方体框架的表面糊上彩纸,至少要用彩纸多少平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

篇9:复习表面积和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6-107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 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 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A、10   B、 100  C、1000   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A、缩小3倍      B、不变     C、缩小9倍      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16    B、48  C、32  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 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五、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思路及方法

篇10: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体积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2、认识容积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思考: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篇11:圆柱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我们是怎么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的?

3、知道哪些条件,我们就能算出圆柱的体积?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七第1题。

各自算了填在书上,然后校对。

2、算出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

⑵半径5厘米,高15厘米

⑶直径6分米,高8分米

练习并指名板演,然后对照板演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三、讨论实际问题

1、讨论练习七第2题。

⑴猜猜看,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

⑵算一算,看到底是哪个杯子里的饮料多?

2、讨论练习七第3题。

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

3、讨论练习七第4题:怎么算一枚硬币的体积?

4、出示一个圆柱形茶杯,讨论:要知道它的容积,需要量出什么数据,怎么量?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七的第6~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

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⑴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

⑵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⑶直径5分米,高6分米

2、做练习七第6题。

⑴各自练习。

⑵交流:怎么算这个油桶的容积?要注意什么?

提醒学生要看清单位。

怎么算这个油桶能装柴油多少千克?为什么?

二、综合练习

1、讨论练习七第7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小组中讨论:要求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多用去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求什么?

⑶说说怎样算一天里,每个人大约比原来多用多少立方厘米的牙膏?

2、讨论练习七第9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三、讨论思考题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篇12:圆柱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25例4、相关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理念:

从生活情境入手,通过组织猜测、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建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情境引入:某玩具厂厂长,他们厂新近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他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

小组学生讨论、思考。

二、动手实验, 探索公式 1.观察、比较,建立猜想

引导生观察例4中的三个几何体,提问: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这三个几何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让学生自主探究(材料:圆柱体积木、圆柱体插拼教学具、师准备课件),想办法验证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

教师提示: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

(1)小组合作研究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

(2)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 演示操作

a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他学生模仿操作。

b思考: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

c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a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b 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c你的猜想正确吗?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d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e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师板书公式:v=sh 观察、比较,猜想

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小组汇报、交流

学生展示插拼的方法

模仿操作

学生闭眼独立联想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分析

验证猜想

口答条件

学生自学书本,概括公式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出示第26页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列式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应用体积公式求圆柱的体积一般需要两个条件,即底面积和高。

2.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1题。

先看图说说每个圆柱中的已知条件,再各自计算,计算后,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强调: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

3.完成第26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读题后强调说说为什么电饭煲要从里面量底面直径和高,然后列式解答。

4、把直尺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圈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体积你会计算吗? 先独立完成,在交流

先说条件,在计算,然后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先思考里外的区别,再独立练习。

先想象,再计算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 交流学习的方法

篇1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8-19,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 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1.教师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提问: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

2. 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  探索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

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让学生找一找圆柱的高,然后教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教师先画出一条高,再让学生画高,教师提问:刚才大家从不同位置画了高,说明高有多少条?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1)高在哪里?师指母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  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 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篇14: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

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研究圆柱

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

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  有两个圆面  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

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

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有一个顶点   底面是圆形   侧面是一个曲面

⑷认识圆锥的高

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

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的例2、例3,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培养热爱数学、学好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准备:

圆柱形状的罐头,外面有可以展开的商标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罐头的侧面贴了一张商标纸。

问:你能想办法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

⑴拿出圆柱形的罐头,量出相关数据,在小组中讨论。

⑵交流:你们是怎么算的?

沿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商标纸,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算出它的面积。

⑶讨论: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中哪个面的面积?

观察一下,展开后的长方形商标纸的长与宽,与圆柱中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2、出示例1中的罐头。

⑴师:这个罐头的侧面也有一张商标纸,如果不展开,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测量什么数据比较方便?

⑵出示数据:底面直径11厘米   高:15厘米

⑶学生算出商标纸的面积。

⑷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知道的是底面半径,怎么算呢?

3、小结:算商标纸的面积,实际上就是算圆柱的侧面积。

追问: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圆柱。

⑴问:如果将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⑵让学生算一算后交流。师板书:

长:3.14×2=6.28(厘米)  宽:2厘米

⑶圆柱的两个底面的直径和半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板书:直径2厘米    半径1厘米

2、引导画出圆柱的展开图。

⑴这个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什么?

⑵如果要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要画哪几个图形?分别画多大?

⑶在书上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

⑷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3、认识圆柱的表面积。

⑴讨论:什么是圆柱的表面?怎么算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圆的面积×2+圆柱侧面积

⑵算出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算后交流,提醒学生分步计算。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⑴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⑵对照板演,讨论:

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知道底面圆的直径怎么求圆柱的底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知道圆的半径呢?

想一想:如果知道的是圆的周长呢?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怎么算圆柱的侧面积?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篇15:圆柱和圆锥与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

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

(2)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分析

(3)完成第3、4、5题

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

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包装箱的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分数乘整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个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旅游费用的预算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统计与概率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学与问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复习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十一、与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圆锥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