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yexiaoq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 目录
篇1: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学习的重要意义
3、教学难点
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填写课前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与活动,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学习歌》。
2、师导入:正如歌曲中所唱,要学的真不少,活到老,学到老。那么进入中学后,我们怎样认识学习,学习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第一节《学习伴我成长》。(板书课题)
(二)课前自主学习检查
1、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哪些内容?
2、生活中,学习表面在哪些方面?
3、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态度?
4、为什么我们要终生学习?
5、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
打开学习之窗
1、探究活动:请认真观看视频《什么是学习》,阅读教材P15,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学习?中国人的学习和西方人的学习有何不同?
2)你怎么样看待学习?(学习认真观看后回答,教师讲解)
2、教材15页探究回答问题:
他们是在学习吗?为什么?
你的学习经历有哪些?
(学习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解)
知识点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材16页探究与分享:
同是一次春游,同学们各有不同的收获。
1.他们的收获分别是什么呢?
2.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解)
知识点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
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我们可以从一切经历中学习:学习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知识点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假设我们没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即使身处学习,也可能收获不多。带着学习的心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
多媒体展示图片,阅读教材17页探究与分享:
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吗?
长大成人之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知识点4.学习伴随我们的成长。人有学习的天性,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儿童到明礼少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知识点5.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需要学习,即使离开了学校,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善于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小结一、学习新概念
1.中学阶段,学习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2.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3.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
4.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5.学习没有终点。
过渡: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对学习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下面我们通过李嘉诚的故事一起来探究!
学习点亮生命
请认真观看视频《李嘉诚谈学习的重要性》,并阅读材料
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学习对李嘉诚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一生都要学习?
(学习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讲解)
知识点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1)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
(2)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3)学习,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我们的能力和智慧。
(4)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
2.阅读探究:伤仲永的故事,
从伤仲永的故事中,你有何启发?
(学习思考后回答,教师讲解)
知识点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
知识点3学习点亮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小结二、学习的重要意义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3、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息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
四、课后总结
篇2: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学习”这两个字所表达的内涵。
2.懂得学习是苦与乐的一种活动。
3.对学习的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4.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形成一定的搜集、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和撰写小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4.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尤其是能够辨证地理解学习中苦与乐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到学习苦中有乐,领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能够喜欢学习。
2.初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终生学习的意识。
3.展示学生的能力和才华。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的重要意义。
突破方法: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一系列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学习点亮生命”。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学习与生命同步,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从而有效突破学习的重要意义这一教学重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对学习的认识。
突破方法:采用正、反两方小组代表围绕“学习必须在学校完成吗”的问题进行激烈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自我反馈,知道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懂得学习伴随着我们成长,学习没有终点的结论。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再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轻松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同时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探究新课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通过仝正国故事导入。
仝正国([tóng]同“同”。姓氏。)
初中毕业38年重返高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终圆大学梦。
20xx年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她又两次考研但都遗憾落榜。
20xx年1月4日,65岁的仝正国第3次走进全国研究生考试考场,希望圆自己的研究生梦,她坦言:“我考研不是为拿文凭,就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位高龄考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梦想而努力,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自信与快乐。教学中,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体验成功的舞台,这对学习动机的强化很有意义。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要求对几种情形做出判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板书:(一)打开学习之窗
1.“学习”一词的由来。
教师:“学习”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夏季之月……鹰乃学习”:“学,效;习,小鸟频频习飞。”在今天,人们怎么看待学习呢?
活动1:“探究与分享”(教材P15),要求同学对下列几种情形一一做出判断。
教师: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探讨,我们对学习有着怎样的认识呢?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吗?为此,我们进行一场辩论。
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发现、探究、感悟和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发现、探究、感悟和体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为学习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过程:
多媒体呈现:
学习必须在学校完成吗?
正方: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多数来自学校;学校就是专门为学习而设立的……
反方:在家里看书也是学习;社会也是一所学校……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为他们精彩的辩论表示热烈的祝贺(学生鼓掌),通过他们正反两方的辩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2.学习的表现。
教师: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为发现、探究、感悟和体验。所以,我们可以从一切经验中学习:不仅学习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也学会学习,学会快乐。
3.学习的要求。
教师: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习观念呢?
活动2:“探究与分享”(教材P17)。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事例说明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并针对下列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代表交流发言,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认识到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本环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感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出问题:
(1)每个人都要学习吗?
(2)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教师:
(1)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因为学习能使我们充满自信、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培养能力;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本领,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长大成人以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因为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一生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放松了学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竞争力,甚至被社会淘汰。所以,我们要终生学习。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讨,我们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么,有谁知道:学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
板书:(二)学习点亮生命
教师:在学习中,我们常常会追问:为何而学?为谁而学?考高分是为了什么?为了获得别人的赏识,将来有好的工作和生活?是让头脑变得丰富,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活动:“探究与分享”(教材P18上)。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旨在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提出的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1.你考虑过文中的问题吗?你为什么而学习?
学生A:我希望考上好的大学,将来能有好的工作。
2.在你看来,掌握知识是为了什么?
学生B: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急剧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掌握知识,无论是对个人、国家还是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活动一:“阅读感悟”(教材P18)。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不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助于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其深刻内涵,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课本P18“阅读感悟”,比较下列材料,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感想。
过程:
多媒体呈现:
雷大妈的生活一直围绕着家人,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是她觉得难以得到家人的理解。有一天,她偶然看到儿子的日记,说她虽然很顾家,但是没文化,心胸狭窄。儿子的话像针一样扎在雷大妈的心上,她决定要改变自己,为自己争口气。已经45岁的雷大妈关掉了生意红火的服装店,背起书包到学校读初中二年级。她一头扎进书堆里,一边读,一边体会书里的味道,过去受的苦难也变得有了意义。慢慢地,她和家人的关系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雷大妈吃穿不愁,而且人到中年,为什么还要去上学?学习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列举事例说明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
由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解释。
教师归纳: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学习,拓展了新的通道,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提升了我们的能力和智慧;学习,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由。
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如果不学习,人的生命将会枯萎。
板书: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
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活动二:“拓展空间”(教材P19)。
学习是什么?
“动物不会学习,学习是人类的优势。”小李很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我爷爷家的鹦鹉会说‘你好’‘再见’,这算不算学习?”小杜问道。
“哈哈!”同学们笑起来。小李说:“这个不算,鹦鹉学舌,你不知道吗?”
小杜愣了一下,接着说:“鹦鹉学舌中不是有‘学’吗?怎么不算呢?”
同学们都觉得有道理,一时没有人回应,还是小杜自己反问大家:“学舌的鹦鹉
理解它说的话吗?”
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
你认为学习是什么呢?
1.学生讨论:
(1)鹦鹉学舌是在学习吗?
(2)你认为学习是什么?
2.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解释。
教师归纳:鹦鹉学舌,通过人的训化而学会讲一些简单的话,应该是属于学习行为。
古人云:“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在学习中,我们分享生命经验,获得成长,同时也增益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活动三:反思与分享。
请同学们针对下列问题,分组进行讨论,由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活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既充满情趣,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过程:
呈现材料:初中阶段的学习重要吗?
出示问题:
1.如果没有法律规定,你还去学校上学吗?
2.如果初中学习的知识很简单,你会喜欢学习吗?
小组展开探究,必要时,教师作适当指导。
小组交流:
小组A:不会。因为上学太没有意思了,而且还很辛苦。
小组B:会。因为上学能学到很多的知识,还能结交很多新的老师和朋友。
小组C:会,因为学得比较轻松。
小组D:不会,因为没有成就感,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
教师归纳:通过上述同学们的讨论,我们认识到,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丰富的学习内容逐一呈现在面前,我们也在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提升。可见,学习与生命发展同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板书:3.学习与生命发展同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教师:当然,对于学习本身,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我们会质疑上学到底有什么用;有时,我们可能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有时,我们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停止学习的理由。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梳理本课知识要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做好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精讲:学习点亮生命。
点拨:学习点亮生命,即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知识整合:
(一)学习新概念(对学习有着怎样新的认识?)
1.学校学习的内容。在学校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2.学习的表现。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
3.学习的要求。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二)学习点亮生命(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充实的生活。
2.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3.学习与生命发展同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4.我们能在不断的学习中造就自己。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为了我们能够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携起手来,“打开学习之窗”,努力学习吧!
篇3:学习伴成长两次设计与感悟教学反思
学习伴成长两次设计与感悟教学反思
部编新教材培训参加了许多次,认真聆听各位专家对于教材使用的建议,踌躇满志地想要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大展身手。然而真正进入课堂时,才知道什么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教材使用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引发了很多思考,这里以《学习伴成长》教学片断的两次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学习伴成长》第一目是“打开学习之窗”,旨在树立学生新的正确的学习观。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了系列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运用你的经验”,活动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解释“学习”两个繁体字的字形结构,明确古人对于学习的认识,以此引入对新的学习观的探讨,导入新课。该活动设计能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于这一点,我坚持采用了这一活动。
活动二采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该活动贴近学生自身生活。我以情景引入:同学们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兴高采烈地与同学打球,老妈从天而降,要你回去学习,类似的情况你准备如何与她沟通。同时展示教材活动中设计的其他情境,让学生选择贴近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设计的意图在于运用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及参与的热情,并在讨论中使其明确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并非只有学习知识才是学习,我们也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然后调取学生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经历过的学习,增强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
活动三是讨论春游收获,教材中该活动对应后面结论: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我们的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做,都可以是学习。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理解,还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感悟。我觉得要从这个活动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非常困难,所以在设问时对活动进行了拓展,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旅游收获,并对比这样的学习方式与学校里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学习伴成长这一观点直接选用的是教材的图片。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是以两张图片对比,得出结论。终生学习主要补充了教师自己的'学习经历。
【教后反思】
学生整体参与情况不错,有话说,也想说,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但是在动态生成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第一, 教材活动与结论不能很好地对接,尤其对“这些活动也是学习吗?”这一活动进行总结时,学生得出的结论完全与预设不一致,无奈之下只能自己呈现对应知识,显得突兀。第二,当学生与我聊自身的经历时,十分热闹,但真正要总结时,学生的语言表达比较口语化,属于经验式的表达,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第三,学生整体上参与热情较高,但“真问题”少。所有的问题设计几乎都停留在学生的经验层次,不能使其深入思考,缺乏梯度和思维的力度。第四,课堂信息过于碎片化,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关于学习的正确认识。
教学设计表面化,缺乏整体性思考是最大的问题。过于追求一个热闹的课堂氛围,而没有很好地指向教学目标,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在这一堂课的收获。缺乏整体性思考是因为拘泥于教材,不敢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对教材设计的活动虽有部分的改动和素材的添加,但还是一个活动或材料得出一个结论,而且结论也是对教材的生搬硬套。
基于以上反思,我对本片断进行了第二次设计。
导入部分不变,由古代的学习观引出新时代的学习观。然后以漫画形式呈现几种学习观:第一,学习就是指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第二,我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在学校学到的。第三,只要在学校我们就能收获很多。第四,大学毕业后,我的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为八组,每个观点两组,赛出优胜组,颁发奖品。要求是运用书本P15-P17的知识,对观点进行评析(友情提醒:要肯定观点中的正确的部分才会更有说服力哦!)。PPT超级链接,当一组比赛完毕,对应观点补充相应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如关于终生学习的内容,展示学生采访父母毕业后学习经历的记录图片,老师学习的经历,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激发学生终生学习的意愿。四组评比完毕,颁发奖品。最后PPT整体展示总结正确的学习观,并帮助学生解读,总结明确。
【教后反思】
比赛的形式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阅读并运用书本知识、友情提醒为学生理性思考问题搭起了脚手架,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非常突出。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兴趣浓郁。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1.吃透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学方向
课堂教学是从吃透教材开始的。如前文课例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而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作为外在的形式和手段,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搭建的平台。教师在备课前,在备课推敲教学设计时,甚至在反思中,都要通过反复研究课标、部编教材培训材料、教参等方式钻研新教材,从而吃透教材,最后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只有领悟教材编写的意图,才能够在教学设计时游刃有余,才敢在教学设计时大刀阔斧。因为你知道,你的方向是准确的。
2.重构教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中有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比较模糊,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能够从课程标准入手,遵循教材设计者设计的核心理念,对教材的知识重新梳理、编排、整合,方便学生理解。如对于本目的知识点可以梳理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包括:(1)从内容上看,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取,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培养。(2)从学习的表现来说不仅是接受和掌握,也可以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感悟。(3)从学习场所看,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4)从学习的态度看,学习需要自觉主动的态度。(5)从学习的时间看,学习伴成长,要终生学习。
3.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关注学生成长
教学活动的设计,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然而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如为创新而创新,如活动设计仅指向知识结论的获得,如一味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等等。那么,创新我们的教学活动设计应遵哪些原则?我觉得,关注学生成长是最根本的!活动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有哪些?学生的盲区又在哪里?盲区在哪,生长点就在哪!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更再进一步的指向学生的生长点。能不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能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不能更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并树立正确的新观念?能不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发展?能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些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真正应该关注和思考的,即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可以说如果一堂课学生没有成长,那么,这个课堂就是失败的。
篇4:《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与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使用国际测试色盲图卡的视频来导入,使学生对于色盲有了初步的了解。
2、新课讲授
首先讲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实例,通过实例中的红绿色盲引出对于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以及具体分析讲解。
其次给予学生两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内容分析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哪类染色体?
2)红绿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
(3)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是学生分析讨论出红绿色盲为伴X隐形疾病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对色盲婚配方式进行图解,首先分析正常女性与男性色盲的`婚配图解,其次分析女性携带者与正常男性的婚配图解,得出结论:
1、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2、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将另外两种婚配图解交给同学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上黑板写出具体过程。
最后使用色盲遗传家系图图片来具体讲解交叉遗传,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分析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对于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析来讲解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
3、课堂练习
PPT上展示出课堂时所做练习题
4、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们有谁能来总结一下今天学了什么呢,随机提问一名学生进行小结,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
四、板书设计
篇5:《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1、特点及其实例
2、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篇6:《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什么是伴性遗传;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①男性多于女性;②交叉遗传;③一般为隔代遗传;
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性别有关的几种遗传病及特点:伴X隐性、显性遗传病及其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本,划出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红笔标出重、难点以及疑点。
2.小组或者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1.XY型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学习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使用说明】:本节的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学习时应结合实际问题,从事例入手,找出基因在性染色体上,随性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将这些特点迁移到不同的事例中去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与基因在常染色体的遗传进行对比。联系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应用到实际中去。
【自主学习】
一、基本概念:
性别决定: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二、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有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性染色体:有对,男性为,女性为,是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人的红绿色盲。
2、ZW型:①雄性:常染色体+;雌性:常染色体+。如:鸡的性别。
3、色盲由隐形致病基因控制,该基因只位于上,在上没有。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具遗传现象。即致病基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女性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如病。
4、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伴X性遗传,女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XD和XDXd,男性患者的基因型为XDY。特点: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具有。男患者的和一定是患者。
5、Y染色体上遗传病的特点是:患者全部是;致病基因父传,子传孙。如:外耳道多毛症。
【合作探究】
1、什么是伴性遗传?
2、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用遗传图解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⑴色觉正常女性纯合子与红绿色盲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⑵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与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⑶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和男性色盲患者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⑷色盲女性和正常男子结婚,他们的后代儿子和女儿的表现型如何?
【当堂检测】
(C级)1、一对夫妻都正常,他们的父母也正常,妻子的弟弟是色盲。请你预测,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几率是A.1B.1/2C.1/4D.1/8
(B级)2、血友病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正常。血友病基因在该家族中传递的顺序是()。
A.外祖父→母亲→男孩B.外祖母→母亲→男孩C.祖父→父亲→男D.祖母→父亲→男孩
3、在右图所示的人类系谱图中,有关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D.X染色体隐性遗传
(A级)4、决定猫毛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型bb、BB和Bb的猫分别为黄、黑和虎斑色。现有虎斑色的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问:
(1)能否生出虎斑色的雄猫?为什么?
(2)假设交配后生下三只虎斑色的小猫和一只黄色小猫,它们的性别分别是()
A.全为雌猫或三雌一雄B.全为雄猫或三雄一雌
C.全为雌猫或全为雄猫D.雌雄各半
(3)假设生出的后代中出现一只虎斑色雄猫,那么,这只猫的基因型(包括性染色体)应为。试解释产生的原因。
篇7:《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人类红绿色盲症。
能力:1.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学习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学习难点:1.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发现色盲症的第一人是 ,被发现是色盲症的第一人是 ,《论色盲》是 写的。
2.基因由 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即基因在 上, 和 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萨顿)
3.摩尔根在研究果蝇时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排列。
4.染色体可分为 和 两种。
5.伴性遗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 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 相关联。
6.色盲基因只位于 上,为 基因,可表示为 。
7.请填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 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三.合作探究:
1.分析下面几组人类红绿色盲症家族系谱图:
第一组: 第二组:
P 正常女性×色盲男性 P 色盲女性×正常男性
↓ ↓
子代 男女正常 子代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
由第一组可得出:色盲基因为 基因。为什么? 。
由第二组可得出:色盲的遗传方式为 。为什么? 。
综合一、二可得:色盲的遗传方式为 。
2.分析红绿色盲的两种交配方式:(即P35—图2—12和图2—13)
得出:红绿色盲具有 (或 )的特点。
3.阅读教材P36,学生分组完成图2—14和图2—15的遗传图解。
得出:男性患者 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 是患者。
四.我的疑问:
五.自我检测:1.伴性遗传是指 ( )
A.性染色体控制的遗传方式 B.X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C.Y染色体所表现的遗传方式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联系的一种遗传方式
2.下列有关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多数雌雄异体的动物有性染色体 B.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性腺细胞中
C.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没有性染色体 D.植物的性染色体类型都是XY型
3.某男性色盲,他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后期时,可能存在 ( )
A.两个Y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B.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一个色盲基因
C.两个X染色体,两个色盲基因 D.一个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没有色盲基因
4.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下列哪种基因的传递是不可能发生的 ( )
A.外祖父→母亲→女儿 B.祖母→父亲→儿子
C.祖母→父亲→女儿 D.外祖母→母亲→儿子
5.某女同学在体检时发现是色盲,该同学的父母的色盲情况是 ( )
A.父色盲,母正常 B.父正常,母携带者 C.父正常,母色盲 D.父色盲,母携带者
6.(08广东)右图为色盲患者的遗传系谱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II-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
B.II-3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C.II-4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代都不患病
D.II-4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
7.某种雌雄异株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窄叶个体各半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4)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站3/4,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8.现有一母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发现其母亲患有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h表示其致病基因),儿子有色盲,随即医生在其儿子的病历上写上血友病,为什么?试写出儿子的基因型。
9.已知猫的性别为XY型,__为雌性、XY为雄性。有一对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决定猫的毛色,B为黑色、b为黄色,B和b同时存在为黄底黑斑。请回答(只要求写出遗传图解即可)
(1)黄底黑斑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 (2)黑色猫和黄色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
别和毛色表现如何? 色表现如何?
反思与积累:
第3节 伴 性 遗 传( 第 二 课 时)
课型:新授 主备: 同备: 审批:
篇8:《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伴性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
能力:1.通过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学习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 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学习难点:1.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 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前预学:
1.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一种 遗传病,由显性基因 控制。
2.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女性患病;当基因型为 时,表现为男性患病。因此,女性患者一般 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3.生物界中,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即 和 ,大多数生物是 ,而鸟类和蛾类是 ;前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后者的雌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雄性个体由两条 的染色体决定,即 。三.合作探究:
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2.ZW型遗传方式的特点。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四.尝试解题
1.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家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
A 男孩、男孩 B 女孩、女孩 C 男孩、女孩 D 女孩、男孩
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 )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纯种芦花鸡(ZBZB)与非芦花鸡(Zb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
A. 3:1 B.1:2 C.1:1 D.1:2:1
4.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
①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系谱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系谱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谱乙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
系谱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系谱丁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
③系谱甲-2基因型Aa,系谱乙-2基因型XBXb 系谱丙-8基因型Cc,系谱丁-9基因XDXd
④系谱甲-5基因型Aa,系谱乙-9基因型XBXb 系谱丙-6基因型cc.系谱丁-6基因XDX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当男性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和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儿 ,儿子 。试画出其基因图解。
6. 鸡有芦花鸡和非芦花鸡,ZBW、ZBZB、ZBZb表现为芦花鸡,ZbW、ZbZb表现为非芦花鸡。某养鸡场为了提高产蛋效益,欲大量饲养产蛋母鸡,试问:可采用怎样的交配方式,对早期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将雌性和雄性区分开。要求写出其遗传图解。(提示:要根据羽毛区分雌雄,就要使后代的雌性个体中全为一种羽毛,雄性个体中全为另一种羽毛)
反思与积累:
过关检测(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减数分裂包括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 ②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③着丝点在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分为二 ④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减半,DNA数不变 ⑤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⑥联会后染色体复制,形成四分体 ⑦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 D.⑥⑦
2.某动物的卵巢中有10个卵原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可以形成的卵细胞和极体的个数分别是 ( )
A.10和10 B.10和40 C.40和120 D.10和30
3.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中.每个染色体与其DNA分子数之比是 ( )
A.1:2 B.:4 C.1:8 D.2:1
4.指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共有的选项 ( )
A.纺锤体形成 B.着丝点分裂 C.联会 D.DNA复制
5.(多选题)右图所示为男性曲细精管横切面模式图,
表示由精原细胞(a)生成精子的过程。图中可能含有46
条染色体的细胞是 ( )
A.细胞a B.细胞b C.细胞c D.细胞d
6.右图是一个哺乳动物细胞的示意图,它属于 ( )
A.精巢中的细胞 B.受精卵
C.骨髓细胞 D.雄配子
7.若A和a、B和b分别是两对同源色体,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 )
A.Ab、Ab、ab、ab B.aB 、Ab、AB、ABC.Ab、aB、Ab、Ab D.AB、AB、aB、aB
8. 右图所示是某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其中Y和y表示基因造成l号和2号染色单体上基因不同的原因是 ( )
A.染色体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1号和2号发生了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联会错误
D.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
9.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分别依次是 ( )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某动物体细胞中含有38条染色体,该动物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时,含有双链DNA的个数是 ( )
A.38个 B. 76 C.少于76个 D.多于76个
11.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之比为l:1的时期是 ( )
A.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B.第一次分裂后期
C.第二次分裂中期 D.第二次分裂后期
12.[多选题]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每个基因通过控制一个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一个DNA分子
D.DNA分子中有特定遗传效应的双链片段被称为基因
13.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92个着丝点,这种生物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染色体数目最多是 ( )
A.92条 B.46条 C.23条 D.69条
14.在高等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图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甲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含有2个四分体
B.乙图中含有4个姐妹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
C.在丙图所示的时期,人的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
92个姐妹染色单体
D.该器官一定是动物的精巢
15.下图的4个家族遗传系谱图,黑色是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
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
16.豚鼠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只黑色雄豚鼠为杂合子,一次产生2000万个精子,同时含有白毛基因和Y染色体的精子有 ( )
A.2000万个 B.1000万个 C.:500万个 D.250万个
17.下图是人类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谱:(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患者)推测这种病的遗传方
式是 (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x染色体显性遗传 D.X染色体隐性遗传
18.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精原细胞到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DNA复制、基因加倍、染色体加倍
B.精原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精原细胞通过两次减数分裂产生了精子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19. 如右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细胞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 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 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20.人类先天性聋哑病(d)和血友病(Xh)都是隐性遗传病。基因型DdXHXh和ddXhY的两人
婚配,他们子女中表现正常的占 ( )
A.O B.25% C.50% D.70%
二.非选择题:
21.如图所示,甲 丙为某动物体内三个细胞的核DNA含量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1)甲、乙、丙三图所代表的细胞发生的变化是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
(2)甲图d—e和乙图d—e的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点在于:甲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
(3)就丙图而言, b c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__;h—i的变化是由于____________ 。
(4)下列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是:甲图中的b c:________;
乙图中的 c e:________。
⑸甲图中的c d相比,乙图中的c d段细胞分裂的显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下图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据图回答
⑴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_分裂的________期,该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_,该生物所有正常体细胞中最多含有染色体____________条。
(2)B图动物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有________种,该生物所有正常体细胞中最多含有染色体 ___________条。
(3)C图细胞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________, 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________。
23.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基因 A对a是一对等位基因).请分析回答
⑴若Ⅱ7不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若Ⅱ7携带该病的基因,则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8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男性结婚.后代患病的几率为____________,患者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24.如果假定的亲本是AA__和AAXY.如何解释下列后代基因型:
(1)AAXY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A__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A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果蝇野生型和5种突变型的性状表现、控制性状的基因符号和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编号如下表所示
注:①每种突变型未列出的性状表现与野生型的性状表现相同;②6种果蝇均为纯合子并可作为杂交实验的亲本。
请回答:。
(1)若进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观察和记载后代中运动器官的性状表现。选做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进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观察体色和体型的遗传表现.选作杂交亲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 选择上述杂交亲本的理沦根据是___________表现为自由组合。
(3)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得到基因型为VvXwY(长翅白眼♂)的果蝇,选作母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应是_____________,选作父本的类型及其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______
26.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A)控制的,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现有两对刚刚结婚的青年夫妇,甲夫妇的男方是抗维生素D佝偻 病患者,女方正常;乙夫妇双方都正常,但女方的弟弟是血友病患者(其父母正常)。请根据题意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的基因型:
甲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
乙夫妇:男_______________;女_____________
(2)医生建议这两对夫妇在生育之前进行遗传咨询。假如你是医生:①你认为这两对夫妇的后代患相关遗传病的风险率是:甲夫妇后代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乙夫妇后代患血友病的风险率为___________。
②优生学上认为,有些情况下可通过选择后代的性别来降低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请你就生男生女为这两对夫妇提出合理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建议:甲夫妇生一个_________孩;乙夫妇生一个_____________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伴性遗传(第一课时)
自我检测: 1-6 DACBDB
7.(1)XBXB XbY (2)XBXB XBY (3) XBXb XbY (4)XBXb XBY
8.因为母亲患病,必传h基因给儿子,则儿子必患血友病。 XdhY
9.略(注意遗传图解的格式)
雌性黑色 雄性黑色
第3节 伴性遗传(第二课时)
自我检测:1—4 CDCD
5.会患病 都正常 略(要求写出: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性)
6.注意与XY型性别决定的区别,答案略
过关检测(二)
一.选择题:
1~5CDAD(ABC) 6~10ACABD 11~15 B(BC)BCB 16~20 CBCAB
二.非选择题:
21 (1)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
(3)染色体复制 受精作用
(4)有丝分裂间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
(5)分裂过程中有联会行为,并出现四分体
22 (1)有丝 后 1:1 8
(2)1 12
(3)交叉互换 重组
23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1/8 XAY
24 (1)在精子产生过程中,Y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分开。
(2)在卵子产生过程中,X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不分开。
(3)在精子尝试过程中,Y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到该精子细胞中。
25 (1)VV×vv或DDdd
(2)③bbHH×⑥BBhh B、b和H、h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3)②VVXwXw(长翅白眼♀)④vvX-Y(残翅♂)
26 (1)甲:XAY XaXa 乙:XBY XBXB或XBXb
0 (2) 50% 12.5% 男、女 根据遗传定律可判断,甲夫妇的后代中,女儿一定是患者;乙夫妇的后代中,女儿不会患病,儿子可能患病,(患病概率为25%)
篇9:《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应用,是对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扩展和深化,并为第五章第3节 《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日后解答遗传综合问题中的一个关键,掌握好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特点后,才能把握遗传概率问题的解法,所以是遗传中的一个重点突破口,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分析思维等能力的良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知识及其遗传学孟德尔的两大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于伴性遗传的实例还是了解的很少,要求老师多加引导。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认知的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⑴伴性遗传的概念。
⑵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应用:子女患病或正常概率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⑴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一些常见问题的关注。
⑵形成学生认真对待科学,尊重科学的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难点: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便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采取引导式思维探究的方法:道尔顿发现小情境剧激发兴趣,以道尔顿家庭中色盲遗传的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综合归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又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欲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试到探索性学习的乐趣呢,我的教学过程是如下设计的: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剧表演,引起关注
提出问题:从道尔顿发现色盲并发表《论色盲》一文,得到什么启示? 得到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
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
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形式,达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伏笔。
2.展示图片,资料说明,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展示玳瑁猫,三色猫图片,说明这两种性状的猫几乎都是雌性的; 道尔顿发现的色盲在社会调查中发现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问题引导:①这些性状的遗传都和什么相关联? ②为什么这几种性状的表现在性别上不一样? 分组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交流,得出结论。
形成结论:与性别相关联,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 1.归纳概念:
伴性遗传: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2.思维探究,突破难点 ①资料分析,寻找突破 展示道尔顿性染色体的组成:
问题引导:a.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观察XY染色体符合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吗?
b.X和Y染色体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c.在X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Y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反之,
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一定有其相对应的等位基因?
d.白化病基因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且子女患病的几率无差异,假设它们是位于
性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哪个区段,而色盲遗传女性多于男性,那么色盲基因应该
定位的哪个区段上?
对比分析: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分组讨论,产生质疑,并请代表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设计本环节意图: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表达过程中强调出X和Y染色体上有着其独特的基因,并将色盲基因定位在XY染色体的非同源部分。
自然过渡:色盲遗传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那么致使道尔顿得色盲的基因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②剧情分析,确定位置
回忆剧情:道尔顿的父母色觉是否正常,道尔顿和他弟弟又是怎样? 绘制系谱:教师绘制道尔顿系谱
提出问题:a.如果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差别部分上,这个家庭的系谱图会是什 么情况?(得出色盲基因应该位于哪条性染色体上呢?)
b.分析系谱图,色盲的遗传符合前面常染色体遗传分析显隐性时的哪一种情况?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来自于谁?
引导探究: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分析色盲遗传是一种什么样的遗传方式。
学生回答: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色盲符合“无中生有为隐性”的情况,所以色盲遗传应该是隐性遗传病,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话,由于道尔顿的Y染色体来自他的父亲,所以他的父亲也应该是色盲,但是父亲不是色盲,所以色盲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道尔顿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那么他的色盲基因就只能来自母亲。(意思对即可)
设计本环节意图: 回忆剧情可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对其分析,并学会反正法判断问题,最后确定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区别部分,并利用此图谱得出是隐性遗传。带着问题,根据直观的图片感知性染色体之间的区别,纯思维的探究路线,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质疑过渡:道尔顿家庭中只有男性色盲,母亲有色盲基因,但不患色盲,不是女性中没有色盲呢?(母亲有两条X染色体,另一条上是显性的正常基因)
③趁热打铁,继续深挖 填写表格:
婚配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婚配形式。
故事引导:道尔顿与他的准女朋友结婚了,生了一双正常的儿女。
教师示范:写出道尔顿和他正常女友婚配型式的遗传图解,但是不再强调遗传图解的写法。 完成图解:道尔顿的女儿和儿子都长大了,道尔顿发愁了,女儿嫁给一个正常男性那是最好,要是嫁给一个色盲男性,外孙、外孙女的发病率多少?儿子娶个色盲女性又会是个什么情况呢?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完成遗传图解。
指正错误:遗传图解完成后的评价(纠错过程加深记忆)。
设计本环节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分离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应用。并在教师的纠错过程中加深印象。
总合婚配形式:将四种婚配方式绘制成一个家族简单的总合图。 提出问题:a.道尔顿的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b.为什么道尔顿的色盲基因不能传递给儿子? c.道尔顿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d.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多于女)
e.社会调查资料显示男性色盲发病率7%,女性色盲发病率约为0.5%, 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f.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的性状,正常男性的女儿和母亲的性状如何?(女患者父子都患病,正常男性母女都正常)
(三)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归纳特点: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判断依据:顺口溜:
无中生有为隐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 父子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
问题、归纳结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体会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类比分析:幻灯片显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X显)的系谱图,根据分析过程,对比分析并归纳特点。
归纳特点: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多于男;
2.男病母女必病,女正父子必正。 顺口溜:
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 母女无病非伴性。
设计此环节意图:类比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系谱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的途径,培养学生对相类似问题的分析能力,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如果夫妻女方是色盲,男方正常或者男方抗维生素D佝偻病,女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 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五)课后探究,验证特点
1.编写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基因型写法的顺口溜。 2.果蝇的眼色遗传。
五、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色盲遗传的特点 1.隔代交叉遗传 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女病父子必病,男正母女必正
三、伴性遗传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又没有实验,重点的突破就是引导学生能够一直带着疑问跟随教师创设的情境,由被动学习变成知识的思维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本节课学生达到了对观察、分析、交流、归纳及表达能力的锻炼;教师也能体会到穿针引线的指导作用。
但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篇10:《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概念:
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性别类型:
XY型:__雌性X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ZW型:ZZ雄性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
X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__),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__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__
性比:一般1:1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
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患,父必患。
母患,子必患。
(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
②连续发病
③子患,母必患
父患,女必患
(3)伴Y遗传的特点:
传男不传女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X隐: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4)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四、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4、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练习题:
1.下列哪项是血友病和佝偻病都具有的特征
A.患病个体男性多于女性
B.患病个体女性多于男性
C.男性和女性患病几率一样
D.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血友病和佝偻病都具有的特征是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在一家庭中,连续很多代都是所有男性都具有某遗传症状而所有女性都没有该遗传症状。由此可以推断控制该遗传性状的是()
A.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B.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
C.常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D.Y染色体上的基因
[答案]D
[解析]由题意推断控制该遗传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篇11:《成长》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大胆讲述自己成长的变化。
2、了解自己成长的故事,学会感恩养育自己的人。
3、感受和小伙伴一起长大的快乐和自豪。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搜集幼儿不同年龄时期的照片,并向幼儿讲述成长期间发生的故事。
2、请幼儿带一件自己成长中最有意义的物品与同伴分享。
活动过程:
1、物品展示
(1)请幼儿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放置在桌子上。
(2)师:请小朋友看看桌面上的物品,哪一件最让你想知道它的故事?
(3)幼儿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样物品请幼儿与同伴分享他的故事。
2、猜猜他是谁?
(1)出示不同幼儿的婴儿、幼儿时期照片。
(2)讨论:这是谁?和现在的她比有什么变化?请幼儿也来说说自己的变化。引导幼儿表达成长的想法。
(3)师:看到自己逐渐长大的样子,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对父母的感情。
3、现在的我。
让幼儿讲述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自己的进步,通过谈话、比较的方式,让幼儿感受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体会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亲人对自己的关爱。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活动延伸
绘画:长大后要做的事情
篇12:《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正确的网络使用的情感倾向。并且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实践目标:使学生能在网上区分那些不良信息和基本的对付黑客攻记得方法
观察目标:观察在网络上那些现象是属于遭到“黑客”和“不良信息”的攻击。
知识目标:对“黑客”的正确的基本认识;如何对待的网上的不良信息;小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规定
思维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培养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习惯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正确网络文明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对“黑客”的正确的基本认识。预防网络“黑客”和不良信息的攻击
2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职业特工队》和《007之黄金眼》片断
电影中的主人翁是怎样拿到他们想要的资料的?
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像这样利用网络来攻击和盗取资料的非法闯入他人计算机的人我们称之为“黑客”
课件出示:课本资料中黑客的一些行为记载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1)你们大家有什么感想?
说明有些黑客的行为会对我们造成危害。
除了这些还会造成那些危害。我们又开怎样做呢?
(2)同学讨论
(3)老师引导归纳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部分条款
(4)那么是不是在网络上劈开了黑客的攻击我们就安全了呢?
(5)学生讨论
(6)学生小结:显然不是
(7)那我们大家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呢?
三、团结协作、分组活动
(1)同学们分组讨论
(2)各组汇报结果
(3)老师引导出小学生行为规范的部分条款。
(4)板书课题
四、操作实践、协作学习。
(1)同学们刚才都说的很好只有做到以上这些你就是一名有良好的网络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学生
(2)大家看看这一位同学上网时他的行为文明吗?请看录像
(3)并请大家在我们学校的bbs中如何养成网络文明行为习惯讨论区进行讨论。
五、展示交流。
每组选出一到两分进行展示。
将部分学生的发送到每个学生机上进行展示、论坛。
六、自主学习加强认识
那么网上对小学生在网络上的安全和文明又有那些说法。
请每一位同学都去找。找到后。你对这篇文章由那些想法记下来。
发到老师的邮箱中去。
篇13:《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感激之情。
2、懂得家人的爱能使自己健康成长,理解家人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3、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关心体贴家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难点:理解家人的付出,初步培养家庭责任感。
教学过程预设
(一)照片欣赏调动激情
1、欣赏一组本班学生小时候与家人的合照
2、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照片源于学生生活,唤起幼时记忆,初步感知成长道路上一直与家人同行。)
(二)故事回忆体验亲情
1、分享故事:
2、引发回忆:静静地想一想,家人疼爱你的幸福故事。
(三)辨析讨论深入理解
1、父母的爱无所不在
(1)现场调查:接下来,吴老师要做个小调查,如果遇到下面这些事,你第一时间会想到谁来做?(统计人数)
考了好成绩向谁要奖励?
落了作业本要谁送过来?
衣服弄脏了谁来洗?
谁为我过生日?
(2)讨论汇报:能否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3)小结:家人的爱无所不在,家人总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2、松是爱严也是爱
(1)现场调查:老师再做个小调查,班级里有受过家人批评,甚至挨过打的小朋友请举手?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受批评挨打的?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了吗?
(3)小结:是啊!家人的爱有时候是关心呵护,有时候是责备教育。
3、活动小结
小朋友,讲了这么多家人关爱我们成长的故事,现在你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我们把心中的感谢一起融入这首小诗中。
这世上,爸爸妈妈是我的最爱;这世上,我是爸爸妈妈的最爱。
家人的爱是一声重复的话语,让幸福萦绕在耳边;
家人的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让我们营养每一天;家人的爱是一把美丽的花伞,为了我们遮风挡雨。
篇14:《成长》教学设计
第一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主要介绍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有关内容。了解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是必要的`。阐明了家庭保护的必要性,介绍了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主要作用。说明了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主要介绍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有关内容。通过雇佣童工案,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社会保护必要性,并指出社会保护的要求和内容。介绍了什么是“司法机关”并指出司法保护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主要介绍运用非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介绍了能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寻求帮助、解决争议、处理问题的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
“敢打官司”主要介绍运用诉讼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介绍了诉讼的三种类型: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鼓励学生勇敢地状告侵权者,因为这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法律尊严、社会的稳定。否则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
“善于斗争”主要介绍为什么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怎样与侵权行为做斗争等内容。告诉学生应当自觉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违法犯罪做斗争时,要既勇敢又机智。
课时安排
第七课走近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第一课时
生活离不开法律第二课时
法不可违谁都不都违法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犯罪必受惩罚
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第五课时
加强自我防范
第八课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第六课时
第七课时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求助有路第八课时
敢打官司
善于斗争
主题探究以“做一个守法小公民”为主题举行一次班会活动第九课时
到学校附近法院旁听一次庭审或观看一部法制教育片第十课时
篇15:《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力: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和统计。
2、知识: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举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及和异性同学交往时要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能与同学交流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养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身高、体重、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四年来的身体外形轮廓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老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活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老师:知道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老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老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老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老师: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讨论: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老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老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篇16:高中生物《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伴性遗传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学习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3)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 教师组织和引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 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课本33页左上角的图,你们可以看出图中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嗯,看不清的同学很可能是红绿色盲,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在我国,男性发病率约为7%,女性约为0.5%,男性与女性的发病率严重偏差,这说明了什么?(课本P33,问题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本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能够简单回答即可。) 1.控制两种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是显性基因,因此,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也不一样,红绿色盲表现为男多女少,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表现为女多男少。 | 让学生阅读思考,互相讨论,回答问题 | 引起注意 引入新课 | ||
一、伴性遗传 | 什么是伴性遗传? (控制一些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 学生看书回答 | 学会概念 | ||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 问:我们想一想红绿色盲的遗传过程中表现出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并完成“资料分析”。) 问: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观察教材中的色盲家系图,提出问题: (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有什么特征?(男性。与性别有关。) (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答案:位于X染色体上。因为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男性全为患者,女性没有Y染色体,则没有患者,这与事实不符合。) (讲解: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差别,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3)从图中可以看出红绿色盲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答案:隐性遗传)(教师进行遗传图解分析,说明不可能是显性) 那么关于红绿色盲,男性和女性可能出现哪些基因型和表现型呢?请填写下表: 表: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 ||||
女性 | 男性 | ||||
基因型 | XBXB | XBXb | XbXb | XBY | XbY |
表现型 | 正常 | 正常(携带者) | 色盲 | 正常 | 色盲 |
从表中分析,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一定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当含有一个色盲基因b时,是携带者,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患者。)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红绿色盲的在一起方式有几种?(6种)
教师列出红绿色盲的六种在一起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在这个隐性遗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把XBXB*XbY和XBXb*XBY两种在一起方式综合起来分析,可以看出:男性患者将自己的色盲基因遗传给了他的女儿,再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了他的外孙。即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而来,以后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我们称之为交叉遗传。
此外,红绿色盲在遗传时,往往第一代和第三代是患者,第二代一般为携带者,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隔代遗传。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红绿色盲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隔代遗传。
阅读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完成“资料分析”。 回答问题 学生充分的讨论回答,得出答案。 学生填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到黑板画图。 学生讨论 总结特点 | 激发学生兴趣,为分析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做准备 拓展学生思维,充分理解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培养学生利用遗传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给定的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 | ||||
2、X染色体显性遗传 | |||||
女性 | 男性 | ||||
基因型 | XDXD | XDXd | XdXd | XDY | XdY |
表现型 | 患病 | 患病 | 正常 | 患病 | 正常 |
X染色体上的遗传有隐性也有显性,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它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下面请大家完成下表中的表现型和基因型。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病的遗传也是有六种在一起方式,请大家画出遗传图,并类比刚才红绿色盲的分析,总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特点。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是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具有世代连续现象,几代人都有患者的现象;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学生填表 画遗传图 总结特点 | 强化分析能力 | ||
3、Y染色体遗传 |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性状的伴性遗传是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群中有一种外耳道多毛症,已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那么它在遗传时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1)患者全为男性; (2)遗传时父传子,子传孙。 | 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 |
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 动物的性染色体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XY型: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动物雌性个体具有一对形态大小相同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构型为XY。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为雄异配型。 ZW型:这类动物与上述情况相反,雄性个体中有两条相同的性染色体,雌性个体中有两条不同的性染色体,即雌性ZW,雄性ZZ。因此,我们称之为雌异配型,如鸡的性别就是这种方式决定。 在养鸡时,为多得鸡蛋,就要多养母鸡,但是鸡在小的时候,它们的性别是很难区分的,我们要在它们很小时候把母鸡挑选出来单独饲养,就应该有区分性别的办法。 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表现为非芦花。 现试画出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在一起,后代的情况会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回答) 后代中雄鸡全为芦花,雌鸡全为非芦花,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性别分开,从而做到多养雌鸡,多得鸡蛋。 | 学生画出芦花鸡在一起遗传图解,并分析 | 学习伴性遗传的知识,为农业生产服务。 |
小 结 |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几种伴性遗传方式及它们的特征。 X染色体隐性遗传: (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隔代遗传; X染色体显性遗传: (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是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3)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Y染色体遗传: (1)患者全为男性; (2)遗传时父传子,子传孙。 | 学生复习回答 |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
五、作业
练习一、二
六、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伴性遗传
一、伴性遗传
1、X染色体隐性遗传
特点:
2、X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3、Y染色体遗传
特点:
二、应用
ZW型性别决定
篇17: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⒈理解性别决定的方法。
⒉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二) 品德要求: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⒈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⒉人类红绿色盲的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规律。
【教学难点】 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推理、归纳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什么同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的是男性、有的是女性?
后代性别由哪个亲本决定?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三)性别决定
XY型:人类、大多数动物
⒈概念及其分类 雌雄异体的植物
ZW型:鸟类、蛾蝶类
⒉观察图片,比较男、女染色体的不同
男性性染色体:XY 女性性染色体:XX
⒊用遗传图谱分析后代性别
卵细胞只有1种,含X
精子有2种,含X或Y
因此,后代性别由父亲提供的精子类型决定。
(四)伴性遗传
⒈概念及病例
⒉以色盲为例学习伴性遗传的.特点
①色盲:伴X隐性遗传病(以图片解释“隐性”、“伴X” )
填表:与色盲有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A 广东人口普查数据 ②实例分析,归纳特点:
结论:患病男性多于女性
B 2种杂交方式,分析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以后只能给女儿
结论:呈现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C 分析色盲女性与正常男性后代(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母病子必病
D 分析色盲女性的双亲情况(写出遗传图解)
结论:女病父必病
(五)课堂小结
1 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以人为例,女性:XX
男性:XY
2 伴X隐性遗传的规律:
(1)男>女
(2)交叉遗传
(3)母病子必病
(4)女病父必病
(六)巩固练习
⒈人的性别是在 时决定的。
(A)形成生殖细胞 (B)形成受精卵
(C)胎儿发育 (D)胎儿出生
⒉在色盲患者的家系调查中,下列说法中正确吗?
(A)患者大多数是男性
(B)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子女都正常
(C)男性患者(其妻正常,非携带者)的外孙可能患病
(D)患者的祖父一定是色盲患者
⒊ 判断题:
(1)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人类的X 和Y 染色体上。( )
(2)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 )
(3)人类的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是23+X 或23+Y。( )
⒋《优化设计》P42 29
5.(2001年广东高考题)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
(1)当妻子为患者时,表现型正常胎儿的性别应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
(2)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七)作业布置:1 课本P41 复习题 三 3
2 《优化设计》P43 34
【板书设计】
一 性别决定
1 概念
2 分类 XY型
ZW型
3 染色体的分类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4 XY型性别决定:50%女性XX ; 50%男性XY
二 伴性遗传
1 概念
2 病例:色盲、血友病
3 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女
(2)交叉遗传
(3)母病子必病
(4)女病父必病
★ 经典伴成长 征文
★ 好书伴成长范文
★ 成长教学设计
★ 安全伴成长作文
学习伴成长教学设计(共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