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03 03:33:33 作者:zhangdp928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zhangdp92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

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篇2: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

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反思

在历史与地理的教学中,尤其是地理教学中,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者,我日益感受到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能力较差,所以教师要加强这一方面的指导。

教学中我体会到教师的指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甩手不管。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提问或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认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关键。问题要仔细筛选,精心设计,与教材文字有机结合,有深度、广度、难度,既要有知识的容量,又要有思维的力度。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识图能力的培养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疆域图最基本的是搞清疆域四至,形势图最重要是从中判断事态发展变化的进程,路线图则特别重视历史活动的轨迹,布局图更侧重有关史实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篇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它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从几个方面加以简单归纳:

1、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课题,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与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也可以是教师寻找来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探索,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也就完成了学习这一过程。

3、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把握者,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使自主和协作学习朝小的方向发展。例如,启发和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4、对于学生,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有个性,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与策略能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懈的钻研探索精神,要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善于设疑解疑。要善于把当前的学习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认真思考这其中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

篇4: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须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3)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4)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5)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篇5: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新疆石河子总场第一小学 高 慧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建构新的自主学习的方式,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我的识字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识字教学,颇有成效。

一、故事诱导,树立识字愿望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如何让一年级学生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的:每天我选几篇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有声有色地读给他们听,几天以后问大家故事好听吗?还想听吗?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再问学生有谁也能像老师一样读给大家听,学生们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我行”。这时我便加以引导:“这样有趣的故事,只听老师讲听不了多少,如果我们认识了很多很多的汉字,就能天天读到有趣的故事了。”在多次启发下,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便慢慢地被激发起来。

二、让识字与生活“零距离”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告牌、商店名、包装袋、车站名……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为此,我带领学生开展了争做“细心人”的活动。要求学生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游玩,主动和汉字“交朋友”。每个星期我总不忘留时间给学生“炫耀”一番,比比谁交的“汉字朋友”最多,谁就是这个星期的“细心人”。

三、制作生字卡,体会识字乐趣

在单调冗长的.识字过程中,以往总是由我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然后指导有难度的字音、字形,最后让学生抄写生字。这种简单机械、枯燥无味的教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容易产生疲劳,学生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识字教学总不尽如人意。而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我深感要提高识字效率,必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我便尝试教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识字卡,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来,做识字的主人。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想牢固地掌握所学生字,写字是必不可少的。但“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因此,课程改革提出寓教于乐。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乐做的兴趣。

1.注重“读字”感悟,整体把握。

有时,学生一个字写不好,一个笔画写不好,就反复地擦,反复地改,直到本子上出现窟窿才肯罢休。其实,写字也需要感悟、意会的。对于一年级学生,充分运用好“田字格”十分重要,指导学生观察所写的字由哪些笔画组成,各种笔画如何写好,每个笔画落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整个字的笔画如何排列起来才端正、美观,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多手段评价诱导学生“快乐写字”。一年级学生对写字的认识还不够,一般认为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的写字任务就是好学生了,至于字的质量根本没考虑。特别是一些男孩子,一行字歪歪扭扭,却一脸灿烂地拿着本子望你眼前一送:“老师,我写完了!”真拿他们没辙。为此,我想方设法来提高写字质量,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3.培养良好的写字素养。班上独生子女居多,每次排队批改作业总是你挤我,我推你,毫无谦让意识。我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对起进行相关教育。例如指导书写“林”、“树”等左右结构的生字是,有一位学生指出其中的“木”字旁捺要改成点,不然右边的“木”就没地方站了。是啊,这不正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吗?我灵机一动,说:“小朋友,你们看,‘林’和‘树’中的‘木’多懂事呀!它们看到自己的右边还有其他小朋友,就把脚缩起来,把捺变成了点,连汉字宝宝都知道这样谦让,我们小朋友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应该怎样呢?

低年级学生责任心较差,往往写完字就完成任务,从不知道也不懂得检查。批改着那些“龙飞凤舞”的字,我无可奈何。一次,我正手把手地教一个学生写字,写完后他抬起头,一脸稚气地对我说:“老师,你写的字为什么这么漂亮?是不是因为你长得漂亮呀?”我看着他笑了:“因为老师天天照镜子,看自己,欣赏自己;写完了字,也左看右看,欣赏欣赏写好的字,所以写得这样漂亮。”没想到,这位学生每次写完字后,总是拿着写字本细细品味自己的字,不好的擦了再写,写好了再欣赏,不久,他的字还真写漂亮了。

低年级学生可塑性极强,为了提高写字质量,我总不忘提醒学生:“小朋友,写完了别忘了要欣赏自己的字哦。”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些学生还把自己的字给其他学生欣赏,三人一组,四人一堆,你一句,我一句:“你写的这个‘生’最后一横太短了”、“这个‘全’的‘人’字头在写得舒展些就更漂亮了。”呦,还真像个“小评论家”呢。

篇6:谈初中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

谭 密

四川省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图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中国、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地图。如果没有用到地图,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地理课[1]。

(1)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引领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专门来讲解地图知识。教师如果不对这节内容进行深挖细究,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在以后的章节中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还是区域地理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地图。

(2)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无声老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生读懂地图、运用好地图就是学好地理的最佳方法。地图犹如无声的老师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区地理概况,在讲到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东南亚地形图,并让其找出东南亚的主要山脉、河流、岛屿以及它们在东南亚的`大概位置。学生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比教师口述以及文字叙述印象更深。

(3)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调味剂”。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开始对地理有很大兴趣,但最后就觉得地理学习高深、难懂。于是地理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2]。

综上所诉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地图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实施我主要注意了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好的读图习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地图的三大要素。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他们面对一幅地图时看见了线条、颜色、符号等地图元素,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方面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的河流”中,主要有四条河流,编制成口诀“伏尔加毕业了”,学生会很感兴趣,这分别是指什么呢,学生自己就会将这些名称对号入座,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

第三方面、培养学生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⑴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⑵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⑶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不同气候图中降水和气温的比较,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和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对比,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是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判读方法。

第四方面、地理教学读图与析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景君梅认为,使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应掌握使用方法,达到使用功效,培养读图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地图语言[3]。

⑵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⑷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并且在教学中多使用彩色地图,而实际应考中多是黑白色地图,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完彩色地图后应适当给出黑白色简图让学生加以辨认。课后练习也要找好相应内容的综合读图,加强学生对于该地区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认知。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点通过近些年的各级考试命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勾圈地图、绘制地图、填涂地图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1]。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

【参考文献】

[1]黄煜。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地图教学[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2] 郑银虎。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 考试周刊, 2010(13);

[3]景君梅, 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2(6);

[4]刘淑美,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文理导航, 2011(8)

篇7: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反思

一个人阅读面有多广,他的知识面就有多广,一个人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就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深度和高度!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数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是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讲解答问,学生没有思考读书的空间;课后学生为做各种练习册疲于奔命,没有静心阅读的时间。语文学习费时多、效率低,学生每天辛苦学语文,语文能力却难见提高。正如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感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于是,我们不禁深思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

对于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系,于永正老师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一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急需改进:减去无效的练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减去多余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去琐碎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减去沉重的负担,建构学生的幸福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上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为目标的语文精品课程的研究,进行了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推行“大单元教学法”。

所谓“单元教学”,就是从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法的七种基本课型:“单元导读”课型、“以读代讲”课型、“经典阅读”课型、“诵读识字课型”、“故事引入”课型、“主题读写”课型、“展示分享”课型即“主题诗会”。

为了了解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我们曾两次到深圳“取经”,向“主题阅读教学”研发人刘宪华等老师学习了解、观摩课堂,并阅读了刘宪华、于永正、陆絮老师主编的《主题阅读三人行》。通过学习,对主题阅读教学,心中又多了一份感慨,更多了一份明了。回校后,我和老师们深入研究“主题阅读教学”,并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开展了一个多学期的“单元主题教学”探索。我们的单元主题教学源于深圳但又有别于深圳的的做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语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

在教学中,“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遵循整体性原则,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目的就是让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会读书”。实施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学生负担轻。

一、一、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以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为例,在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4篇课文共用5课时完成。利用一节课作为单元导读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指导,为今后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确定阅读的方向,做好铺垫。 对于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围绕“课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让你喜欢乡村生活”这一问题,分别用两课时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给学生画、批、注等形式的阅读的方法;其余两篇略读课文,则让学生把前两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进行半批注式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琐碎繁杂的提问,只用一两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写批注,充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读书的方法。

二、二、运用批注,拓展阅读

中年段的学生,阅读习作刚起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破此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进行批注是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批注式阅读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阅读的个性,让读书成为他们的精神需求。

本学期,我们利用《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本。具体方法如下。用一课时重点指导阅读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后,让学生运用画、批、注等形式进行深入品读阅读教材中的《山村夏夜》以及《乡村的傍晚》,进一步领略乡村的美景,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把教材与拓展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学生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

批的内容很广,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批注式阅读”倡导学生有思考地读书,有主题地读书。学生在阅读中批注,不仅是读懂文本,更是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通过一次次内心的碰撞写下了或长或短但总是心灵独白的批注时,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次的练习。我在本学期的课堂上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尝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大部分学生对“主题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主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变革,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正如刘老师在书中所言:在《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单元主题教学”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自学。总结课上,则是学生滔滔不绝的交流学习心得,甚至争论。对这样的课,课前学生有一种期待,期待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课中有一种满足,满足那一吐为快的感觉;课后还有一种留念,留恋、回味课堂上的愉悦。这是多么理想的一种学习体验啊!我在努力地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也在努力地还孩子们这样的语文课堂。

篇8: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下大工夫,下长久的工夫。随着中考语文阅读题分值的越来越多,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文章和书,重不重视阅读,逛书店和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谈吐不凡、深入浅出的把课上好,这首先是对学生一个最好的榜样。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引导,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书籍。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高的阅读书目,如本学期的《海底两万里》,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非常高,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阅读时要结合练习或者检测。个别学生读书质量差,很快会忘记所看内容,所以要做好练习或者检测,便于学生记牢,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作品内涵,有自己真正的收获,而不是走马观花。如看四大古典名著,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热点题目,让学生在看书时做到认真、仔细。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学会读书的方法。读书方法主要有朗读、选读、默读、跳读、精读。要学生根据阅读书目种类的不同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古人或者名人的一些阅读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像鲁迅的嚼辣椒驱寒的读书法,让我们看到的是为读书而用辣椒来驱走寒冷的坚强: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秦牧的“牛嚼”和“鲸吞”读书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学生将来整个语文学习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用我们最大的热情来让学生的阅读“飞”起来。

篇9: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地理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当前高中地理存在的教学瓶颈

虽然在小学时就开始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但是高中地理和教学初级的地理内容有所不同,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但需要学生熟悉基础的地理知识,而且需培养学生的地理答题能力。教育目标要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原因,而不是为了学而学。但是高中地理知识具有抽象性与立体性,进而导致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教育瓶颈。很多带有抽象性且很难表达出来的地理知识让教师没有办法展示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需要更加直接的画面帮助理解,重复的知识讲解不会有很大作用。例如计算太阳的高度角、换算精度纬度等,如果仅凭借学生的想象力,则很难对计算公式进行真正的理解与记忆。

二、地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学习习惯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接触较早,但是在学习难度明显增大的高中地理内容中,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有困难。地理教师应重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薄弱的现实情况,需要从转变学生思维能力与学习习惯入手,之后借由现代教学工具的帮助,把抽象性地理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看图联想的习惯通常是指学生看见地图就能够想到自身所学的地理知识。学生在进行联想时通常会无意识地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伴随日常生活使用地图的几率增多,学生也会愈发熟练对地图的应用,最后使学生能够达到教育大纲中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较为抽象,不易记忆,但是学生可以通过查看地形图了解加深,对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有一个了解,明确自身看图联想的能力。

(二)构建循序渐进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依据课程中的`教育就可以完成,而是要从学生的课室、课前、课后与考试等各种学习阶段着手,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循序渐进地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时,必须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地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的。比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提前复习,在大致掌握知识要点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农业领域与类型,在课余时间向学生灌输农业地域的位置选择与农作物种植等,让学生能够在私下交流中自然地学到地理知识。

(三)构建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局限在重复讲解教材内容的怪圈中,产生教师熟悉内容而学生一无所知的状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难于理解的知识要点,需要依靠教师使用地图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易接受与理解。在使用地图教学的工具时,教师应怎样应用地图进行正确教学,不但与学生能否深刻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有关联,而且与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关。创设轻松有效的图画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也能使教师教学更加有趣与简单。比如在学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时,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地图教学,建立图画课堂,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深刻记忆,并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的划分,便于学生学习。

(四)营造看图说话的学习氛围

虽然地理是一门带有抽象性的课程,但它和现实贴近还是让很多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综合自身的教育风格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看图说话能够让学生在看到地图时可以做到“心口合一”,让地理学习变成“细雨润无声”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时,可以营造出看图说话的学习效果,展开地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讨论城市结构与人口变化,并作出假设,得到良好的地理学习成果。

三、结语

在地理教学的学习系统中高中地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学习质量主导学生后续的发展研究,因此高中地理教学教师不但要承担高考压力,而且需要承担祖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加强运用地图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篇10: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培养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低年级学生要求在说好一句话的基础上,能用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

首先,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内容必须接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让学生喜欢听,听后有话想说,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说话能力的前提。因此可考虑在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必要的课外内容,也就是引导学生由说说教材内容到说说课外内容,说说生活内容。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的寓言、童话,一些故事性、情节性较强的记叙文,或一些能唤起想象描述的诗歌,都可以作为说话训练的内容。选择故事作为说话训练内容,不能单纯地适应学生的口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听听而已。应该注意故事内容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和教育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人有两件宝》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自修喷水池》的故事,小猴子修喷水池修了三次,第一次光画图,第二次光动手,结果没修成。第三次先设计好了才动手修,结果修了一个漂亮的喷水池。听了故事之后学生通过说故事、评故事,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明白了“用手不用脑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的道理,达到了预期效果。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说话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往往能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他在上《狐假虎威》一课时,有个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师:请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

师:咱们班王明同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王明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个说她妈妈是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知道吗?说说。

生:我妈妈在杂货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DD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有一生说他爷爷是交警)

师: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

师:能不能根据你的家长的工作情况,用上“管理”这个词说一句话。

生:……

师:现在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用“管理”写一句话。有没有困难?对了,能写几句话更好。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出,于老师对“管理”一词的教学,没有任何空洞的教学,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既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完成了教学任务,真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其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以课堂教学为重,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自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使学生的说话能力进一步发展,教师要千方百计给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

篇11:如何培养学生线上学习能力教学反思

随着网上授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焦急的询问我什么时候开学,盼着早日将孩子送回校园。

原因有二,一是想解放自己,长时间辅导孩子功课,让每日还需要承受工作压力的父母精疲力尽。二是这次网上授课让本就自律性较差的孩子不断走下坡路,家长们束手无策,几近崩溃。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领路者,家长们的定海神针,必须针对出现在第二种原因的孩子们想出一些解决办法,即如何培养学生的线上学习能力?

1、必须让家长重视线上学习的重要性。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必须强调线上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时,也可以与孩子进行沟通,引起家长的重视。疫情期间,每日陪伴孩子的是家长,只有家长足够重视了,才能不断地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动力。还需明确的告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刻不能放松,再忙也要关心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倾听孩子的想法。班主任也可以与家长一起针对孩子的特点商量出一些对策。

2、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针对学生的课堂状态、回答、作业等做出相对应的评价。不仅要寻找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继续坚持,还要找出其出错的地方,明确向学生提出来,让他进行改正。课堂之外,还可以与一些学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单独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还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始终关注着自己,心生温暖。

3、重视多学科交流。

班主任作为学科之间沟通的桥梁,班集体的核心人物,不仅要把握自己学科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状况,还要关注其他学科教师的反馈。针对此,班主任可以组织其他学科老师一起定期对学生进行测试,一是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可以针对成绩反馈做出一些教学上的改变和调整。还可以联合任课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鼓励和帮助,合力让学生进步。这样,学生就会知道自己的努力能被所有老师看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实宅在家里这段时间正是家长与孩子彼此了解,相互陪伴的好时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桥梁,指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线上学习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走过这段难忘又充实的时光。

篇12:读懂历史的含义,培养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教学反思

读懂历史的含义,培养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教学反思

历史地图是用地图语言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历史地图的优势正在于它运用地图语言形象直观而又简洁生动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往往只注意到地图语言的直观形式,即各种地图符号,但对地图语言的`历史内涵却熟视无睹,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历史地图的作用。因此,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识记历史地图中的各种地图符号,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弄清它们的特殊的历史含义。面对每一幅历史地图,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该图反映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包括范围区间、重要地名及相对位置、发展变化的方向或态势,图中使用了什么样的地图语言。

第二,图中各种特殊符号(含地名)表达的历史含义。

第三,综合图中的地图语言,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通过长期的训练,就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语言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篇13: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设定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作 者:李超  作者单位:印江自治县第三中学,贵州,印江,5552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4: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依照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 者:谢丽珠  作者单位:泉州市永春县第二中学,福建,泉州,362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33)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15: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诸暨市王家井镇中 邱淼波 联系电话:7571778

摘要: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不仅要有一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现代教学的着力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传授知识)这一层面,而要把教学的重心转向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层面。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日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时尚”.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就历史与社会课而言,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

关健字:历史与社会 情景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出不仅要有一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现代教学的着力点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书”(传授知识)这一层面,而要把教学的重心转向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层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行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日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也在其间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完全符合《纲要》所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说,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时尚”.

但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认识上的差异,对自主学习尚存在“挂羊头卖狗肉”、“依葫芦画瓢”、“自由式放羊”、“赶鸭子上架”等误区。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就历史与社会课而言,笔者认为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

情景教学是教师借助于一定的材料和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探究、发现和主动建构,从而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活动。情景教学所创设的各种情景,既包括提供的情景资料(如图片、文字、音像等)、设计的问题情景,又包括教学活动本身,是客观情景与主观活动的交融与统一。客观情景的创设主要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它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最重要条件,是主观情景生成的基础。

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中开展情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以下现实意义:

首先,从自学学习的定义看,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自己所喜欢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步骤的学习方式。要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因素与学生的主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成功地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适时、有效的引领。而情景教学能使教师为学生按自己的意愿与方式学习创设平台,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其次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撑新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以学论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的重要教学策略,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大一统的信息存贮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的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定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是完成“意义建构”最终达到知识彼岸的前提。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犹如横空出世一般突然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怎样得出的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运用,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而运用情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到特定历史境况件下,设身处地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在导入本节课课题之后,我设问:“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由此引入了本课的`新知识,然后我又先后设计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革命要求的有哪几个阶段?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结果如何?”师生共同回忆之后,再问:“农民阶级曾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那么他们的局限又是什么?”接着问:“这时的中国无产阶级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坚强的革命性,且已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但力量又有限,从哪个事件中可以体现出来?”通过这些问题“纽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共同探究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看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合作问题中的双赢策略等就显得比较容易理解了。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其他同学一道回忆和分析证据,与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争论和协调,最后构建一个由各种相关因素组成的连贯的叙述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结论。显然,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及要求来看,《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开放的课程,它基于学科,超越学科,面向现实世界;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教学环境众课堂狭窄的范围扩展到社会广阔的空间,课堂的任务除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借助书本知识,关注身边社会,通过观察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反观自我,折射现实,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努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素质,实践是知识转化与升华为素质的根本条件。而情景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如采用主题辨论、主题演讲、故事会、知识接龙、技能竞赛、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师生问难、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有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网络教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等。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把一般的东西形象化,再与现实的问题进行恰当的联系,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引出有关国际冲突人、两岸关系、改革开放、资源环境等话题,如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光讲共产党如何如何,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如何,学生很难从内心中真正感受到,但通过学生向家里来一个社会调查,从自己家里的变化来看改革的成就,不但能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且还能使学生学会一些看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等,效果远比教师说教、让学生背熟要好。

情景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如对元朝的统一的历史意义与文天祥抗元斗争意义的认识。学生中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元朝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是进步的,那么为什么说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也是正义的斗争?怎样来评价文天祥?文天祥的事迹对我们今天有何意义?就可以运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让自己找资料进行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十分热烈。其中一个学生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的求知欲,学会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其实现代教学强调:“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渔场。”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感性地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使学生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学文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陈新民,《论“神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3、《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社会思想政治专题精析DD情景教学部分》,延边人民出版社。

5、赵蒙成 《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

6、《 给学生一把“会学”的金钥匙》。

篇16:英语课文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探讨

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按照整 体――分段――再整体的顺序教学,二是尽量用

英语讲解课文,三是精讲课文知识,并排疑解惑。在此基础上 ,辅以口头和书

面练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英语 课文 复习书写 能力

* * *

课文教学是中学外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重要途

径。教师的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必 须围绕课文和学生而展开。一堂课只有45分

钟,我们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怎么办?我认 为:

一、实行课文整体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分块教学提出的,是指在讲授课文时首先应把学

生引到的课文的要点和中心思 想上。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弊病

是把外语课当作象历史、地理那样的知识课来教,逐字逐句地 进行语法结构分

析,以灌输知识为主,把学生当作消极的接收器。这样做,其实是将语言的两个

不可分割的重 要组成部分:形式(即结构)与内容(即意义)人为地割裂开来。

一些学生上了几节课还不知道该课文说的是 怎么回事。新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课文开始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 课

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课文的正确方法应按照“整体

――分段――再整体”的顺 序进行。

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用多种形式。我自开始课文整体教学

的尝试以来,采用了下列教学 方法:

1、简化课文听说法。就是教师把课文简化后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如在

教高中英语第三册“The Gift s”一课时,我就把课文简化成下列一段小故事讲

给学生听。

This story,written by O.Henry,happened on Christmas Eve.

The story is told about a poor young couple,Della,the wife,andJim,the

husband,Della and Jim wanted to send a present to each otherat

Christmas,but neither of them had enough money.Della ha d mothingto do

but sell her beautiful hair to buy Jim a gold chain.And Jimhad to sell

his gold w atch to buy Della a set of expensive combs.Thatevening when

they met together at home.they were both surprised tosee that their gifts

had no use.How do you think they were feelingthen? Today we're going to

study this lesson.

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了解了全文大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

生自觉地去阅读材料,了解细 节。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听”的训练。

2、问答法。英语的疑问句,尤其是特殊疑问句,如同教师手中的一把万能

钥匙,可以用来打开英语知识 宝殿的大门。教师若适度地运用疑问句进行课文

教学,可将学生“听、说、读”训练有机结合一体,达到一箭 三雕的目的。如

在教高中英语第一册“Abraham Lincoln”一课时,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我对

学生提出了以下 8个问题:

(1)Where and when was Abrabam Lincolnborn?

(2)Was his life happy in his childhood?

(3)Why did Lincoln receive little cducation when he was veryyoung?

(4)How did the civil war break out?

(5)Why was Lincoln murdered?

(6)Why did the American people feel sad at Lincoln's death?

(7)What did Lincoln once say?

(8)What do you think of Lincoln?

通过这8个问题的回答,不仅解决了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问题,重要的是为

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实践机 会。由于学生在回答某些问题时,必须重新构思,

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 培养与提高。

使用“问答法”的条件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3、阅读理解法。这种方法与“问答法”相似。不同的是,“问答法”是以

提问的形式,突出“听说”。 “阅读理解法”以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以突

出理解课文和处理课文信息为目的。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 高年级教学,侧

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视听法。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充分利用有关的图片,实物或运用简笔画,

采用“视、听、说”入手的 方法,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如在教“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一课时,我将事先画好的一幅 有关“象”的简笔画挂

在黑板上,然后按照故事叙述的顺序,抓住side,tusks,trunk,legs,ears六个

关键词, 借助手势和表情,用英语向学生讲述六位盲人摸象的经过。我发现学

生听得那样的认真,那么饶有兴趣。实际 上,中学英语具有直观性,学生通过

眼、耳、脑同时并用,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种语言信息和表述方式印象深 刻,

不易忘记,这为学生日后的语言运用做好了知识准备。

[1] [2] [3] 下一页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视听法”教学时应尽量使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避

开生词新句。对于一些非接触 不可的关键词,教师在讲述之前或讲述中须做适

当正确处理。

二、用英语讲解课文

要使学生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坚持用英语讲课。在分段教学中,教

师要尽量采用句型转换、同义 转换、扩句、单复句互换、句子释义等方法,用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结构形式讲解课文句子,以培养学生多角 度,全方位灵活

运用语言的能力。现以高中英语第一册第五课部分句子为例。

(1)Can hard work change a person so much?

→Is it possible that hard work can change a person to such adegree?

(2)I would rather not tell you.

→I would prefer not to tell you.

(3)Just this time we'll use what we have to get a new dress foryou.

→This time only,we'll use the litlle money

which we have to buy you a new dress.

(4)She married well.

→She married a rich man.

→She got married to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5)Until you saw the diamond necklace.

→It was hard for you to choose until you saw the diamondnecklace.

(6)That's why you see this old woman before you now,Jeanne.

→That's the reason you see thio old woman in front of you now,Jeanne.

(7)...that wasn't a real diamond necklace you borrowed from me.

→...the diamond necklace you borrowed from me wasn't a realone.

这样用英语去分析讲解课文,使学生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扩展

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范围。持之 以恒,学生运用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当然,

在讲述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时,不排除母语的使用。

三、精讲课文,并综合归纳,辩义解惑

要通过课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从教学法的角度来讲,必须坚持一个原

则,即:凡是学生能做到的, 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还不会做的,就启发他

们自己去做。然而我们有些教师在分析课文时,一字一句地给 学生讲解,生怕

有疏漏之处。杜勃罗留夫说得好,“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

无须咀嚼,只 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

识的猿猴。”因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是通过大量 的言语实践活动练出来的,不是

由教师讲出来的。只有精讲,才能省出时间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和思考问

题。学生只有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这正是学习和运用语言 之必需。

要使学生达到快速自如,准确地道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课文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将 已学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

归纳,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通过归纳,将学生所学知识 进行类比,使学

生了解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相同点及不同之处,以澄清学生知识疑点。归纳类

比主要从词汇 、句型结构、语法三个方面入手。如:

(1)动词:improve,/increase/raise

(2)副词:greatly,/very/much /quite/rather

(3)代词:other/the other/another/others/the others

(4)形容词:rapid/ quich /fast

(5)介词:below/ under

(6)短语:go on to do sth /go on doing sth /keep on doing sth

/go on with sth

(7)句型: such...that /so ...that/the same ...that

(8)语法:如不定式、分词和动名词同作定语和表语的区别。

若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通过例句将类似知识归纳比较,学生就会形成正确

的认知结构,养成规范运用语 言的习惯。

四、复习巩固再提高

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知识,给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促使其实际运用语

言能力的形成。因此,每教完 一个新课后,我常通过下列形式组织学生的言语

实践活动。

1、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佳方

法,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 效途径。复述的方法可根据课文的形式和内容采

用多种方式。如:

(1)纲要性复述。是教师给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关键词(组)或短句,要

求学生根据纲要口述文章大意 。如在教完高中英语第一册“Lady Silkworm”一

课后,我给学生列出如下语言支撑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1) went out cut to grass

2) saw a lady in white

3) found herself in a different world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4) learned to raise silkworms

5) thought of her brother and hurried back home

6) could no longer find the way back to ...

7) started to raise silkworms

(2)表演性复述。是指由学生分别担任故事人物角色,借助动作表情生动

复述课文。这种方法适合于故 事情节较复杂、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如“The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The Emperor's New Clothe s”等。

(3)转述性复述。是指在完全理解原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原文人称,

将材料内容重新加工整理,用 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如“At The Tailer's”,

“The Last Lesson”,“A Portrait of A Teacher”等课文 。这些课文均以

第一人称口吻叙述,且对话内容较多。我要求学生使用第三人称口吻,且不用直

接引语去复述 课文。这样,学生必须重新构思和组织语言材料,无疑,学生语

言概括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与课文材料

有关的图片,实物,或利用图表等形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2、加强学生书面练习。要使学生具有灵活处理语言信息和活用语言的能力,

仅仅靠记住或掌握课文中的 现有知识是达不到目的的。还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定

量的课外笔头训练,以逐步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时 行训练时,既要考

虑有利于巩固本课知识,又要考虑使练习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特点,突

出“活用” 二字。如:

The day he__at last.

A looked forward to coming.

B b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came.

C is looking forward to come

D was looking forward to coming

这道题的答案应为B项。但绝大部分学生会选上A项或D项,因为他们只记

住了“looh forward to doi ng sth“这一固定结构,而缺乏具体分析和运用能

力。由此看来,学生的课外练习是如此必要。

3、根据课文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是中学生学习英语所要达到的”四

会“能力之一。是学生综合运 用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历年高考都有

写作要求。然而,学生当前的写作状况实在令人担扰。从94 年高考作文看,

一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将”晚会“写成”night meeting“,

”八月十五星期 六七点半”写成“Auguest 15,Saturday,thirth pastseven“。

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练习少,没有 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因此,要

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从平时课堂教学抓起。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 学

生每学完一课后,我根据课文的体裁和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如:

1)拟纲写。即根据课文主要意思,教师将其拟成几条纲要。要求学生围绕

纲要写作。

2)扩写。是给出文章的主题句或每个段落的中心句,要求学生文字连贯地

完成短文。

3)缩写。要求学生用一定字数概述全文内容。

4)改写。要求学生改变原文人称,作为旁观者来转述课文。

5)仿写。是用与原文相关题材训练学生写作方法。如学了”The

ContinentAnd The Oceans“一课后,挂 出一幅中国地图,要求学生写一篇有关

中国地理概貌的文章。

篇17:英语课文教学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探讨

的教学深受师生欢迎,教学效 果也较为理想。就近几年来讲,如1990年我

所教的三个班,高考人平成绩为62.8分,超省平8.2分 ,(当年省平为5

4.61分),名列全地区第二名,全市第一名。1991年所教的二个班,高

考人均成绩 为125.5分,(150分制),超省平26.45分。(当年省平

为99.05分)。94年我所带的英 语专业考生中,有7人被本、专科院校英

语专业录取。1992年我任教二个高中毕业班和一个高二年级班。 当年高考

合格率为97.2%,优秀率为32%,高二年级班合格率为98.6%,优秀

率为64%。199 3年我任教的两个班,合格率、优秀率以及高考人均成绩

均居全市第一名。1994年我所教的两个班,高考 人均成绩达105.3分,

最高分达132分。我所指导的陆盛军同学在参加“首届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

克 竞赛”中获高中组二等奖。文小社、屈国欣、吕名礼三同学获优胜奖。

总之,我认为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突出“实际运用”四个字。离开了

这个根本,也就丧失了语言教 学的实质。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学生语言

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不正是我 们课堂教学的真

正目的吗?

上一页  [1] [2] [3]

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教学反思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识谱》音乐教学反思

如何运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论文

直角初步认的教学反思

能力及其提高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科学探究合作能力培养课题的教学反思

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集锦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学生识认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