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

时间:2024-01-10 03:36:53 作者:mingdao 其他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ingd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

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

耳聋学生生理上的缺陷、语言障碍等因素,使得他们的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受到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差,难以与社会这个广阔的实践空间接触,严重阻碍了耳聋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践能力是耳聋学生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和提高耳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在特教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基于此,我校于5月开展了《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特色育人,以耳聋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性培养为突破口,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培养耳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提升耳聋学生的生命活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措施: 耳聋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基本过程:观察-模仿-训练-应用-反思-创新。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的,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一)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渠道。  结合耳聋学生特点,除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外,还应包括情境教学、应用性实用知识教学、日常性交际口语教学、(实际)操作活动等形式。例如,语文课上的结合生活场景学习日常语言、实际场景的记述作文、生活自能识字、语文游艺活动、主题板报制作等等;数学课上的实际物体测量计算、快乐数学城、一度电的用处、郊游预算计划、我的一天(消费)、自制年历卡、存款与利息等等;自然课上的采集植物标本、我们的小花架、我们班的小金鱼(小蝌蚪)、我会种大豆(向日葵等)、今天的天气记录等。 2、劳动及职业教育。 劳动及职业教育是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现实需要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更是耳聋学生融入主流社会、迅速适应主流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提高耳聋学生的技术素质,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耳聋学生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实践的感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使实践活动成为他们与人沟通的纽带,解除其心灵的封闭,使学生更易获得成功的人生。 劳动课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的,主要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同时包括一些技巧性的手工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初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开设缝纫、电脑操作课、工艺设计课等科目。 3、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教育的内涵不只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设备来获取其它学科的信息资源,以达到辅助其它学科学习的目的,力求突出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实施中,要积极创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施展空间。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自主探究,需要开放和自由的空间,学生在教师创建的开放的教学环境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审美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以主题性课程教学为依托,培养耳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主题性课程是我校为应对特教学校新课程改革和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总结、探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新形式。主题性课程教学,更强调以个别化的学习需要为中心,以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为技术支撑,以发展耳聋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 (三)创新课程体系,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1、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力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教学目标着眼于实践能力培养。其次,教学过程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第三,学法指导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2、丰富实践内容。一是参观考察实践。二是劳动服务实践。三是体验生活实践。让学生到自然中去,让他们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学习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培养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增强生活自理技能、自我保护技能、生活消费技能和生活常识等。 3、改革课程设置。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一、开设主题性课程,引导学生实践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第二,增设沟通与交往课程。结合我校耳聋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耳聋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旨在帮助耳聋学生掌握多元的沟通交往技能与方式,促进耳聋学生语言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开放式办学,构建“三位一体”聋生实践能力教育体系。 1、积极开展“亲子共成长工程”。 通过家长会、家校联谊会、家长培训等形式,开展“亲子共成长”活动,让家长树立现代的人才观,对孩子期望的定位符合孩子的实际,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特长,鼓励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如学做一顿饭、学当一天家等,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实践,多掌握一点实践知识和技能。 2、残健共行手拉手――搭建校外活动、实践教育基地平台,培养学生的沟通、劳动技能。 我们在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积极将学生引向校外,让他们能充分地接触社会,我们与实验一小经常开展互访、互学、交流、联谊等活动。 我校先后与华艺雕塑艺术有限公司、卧龙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杨善塑料有限公司等厂家结成了联谊单位,学生定时定期去参加培训。 (五)搭建实践活动平台,锻炼耳聋学生的实践能力。 波利亚研究表明“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劳动服务实践,体验生活实践、组织管理实践、参观实践等,让耳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社会、丰富体验的同时,增强创造社会的实践意识,增长社会经验,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行书画、手工制作、主题板报展览,培养耳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2、开展购物、社区服务等活动,让残疾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 培养聋生的劳动意识与独立生存能力,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技能和生活消费技能。 3、特色技能赛,增强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校进行“炒菜”、“切菜”及缝纫、维修、射击等技能比赛,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培养聋生生活自理能力和主动实践意识。  4、以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让耳聋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把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生活实践,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 (六)以美育德,以德育心。以文体活动为载体,搭建成长平台,培养聋生综合素质。 我校以人为本,特色育人,建立了舞蹈、美术、手工、书法、体育等兴趣小组,为聋生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悉心浇灌,特教奇葩结硕果 (一)探讨了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聋校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共同探讨了聋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知识传授――实践活动――体验、交流――接受知识,培养能力――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 (二)耳聋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增强。 通过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在研究开始时,我校某班学生“乐于为他人服务”的占62.8%,包括积极主动的和根据老师安排的。通过实践活动,“乐于为他人服务”的学生达到了93%。 (三)耳聋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耳聋学生的文化科学实践能力、身体心理实践能力、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通过两次调查问卷对比,我们发现:现在71.3%的聋生能够健康地和正常同龄儿童玩耍,在公共场合开始大胆地和周围的人交往、沟通;86.7%的聋生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88.3%的聋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动手操作能力与主动实践意识增强;86.9%的聋生能够生活自理。大多学生家长也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75%的聋生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说心里话,他们在家中找到了温暖和快乐,增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和亲情,聋生学会了感恩。总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了聋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四)耳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增强。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能力普遍得到了增强。在潍坊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周平《被风吹过的青春》、初梦思《师爱的翅膀》获小学组一等奖,董鹏娟《我微笑,我快乐》获初中组一等奖,刘晓晴《由故事<乌鸦学歌>想到的》获小学组二等奖,王耀华《<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读后感》获初中组三等奖。 学生表演的节目多次在省、市、县举办的大赛中获奖,多次应邀参加县春节文艺晚会的演出,在第七届潍坊市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舞蹈《花开有声》、小品《爱心赞》均获三等奖,《爱心赞》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辅导奖。舞蹈《花开有声》还应邀参加了山东省农村文化艺术教育现场会的演出,在“明法纪,颂清廉”文艺晚会中获得二等奖,我校选送的节目《一个也不能少》在全县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我校的舞蹈得到了县委书记及教育局领导的称赞。 学生的绘画、剪纸、手工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举办的比赛中获奖。我校学生的作品多次在世纪之星全国青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成果展中获美术类金奖,在“迎全运、华建杯”全县中小学书画展中,我校的王耀华、王宝雪的书法荣获二等奖,王东、王燕的绘画获优秀奖。王宝雪、王东、王燕、王海芳等十多位同学在全县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佳作奖。 在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28个单项冠军、11个单项亚军、7个单项季军,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并被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我校学生梁洁、孟强取得了三金的好成绩,梁洁、张超被评为了潍坊市优秀运动员。在山东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梁洁、侯静静、孟强分别取得了2金1银、第二、第四的优异成绩,梁洁、孟强被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 (五)开放式管理模式,加强了和社会的联系,促进了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增强了职业技能。通过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教育,为学生拓出了一条便捷的就业之路。 (六

篇2: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为我国培养出了大量专业型人才。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要想积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展开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入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探讨,希望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从而有效带动园林业的快速发展。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同其他专业相比,园林专业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现阶段,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对现阶段积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相关措施,希望对加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行各业在积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园林业而言,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对从事园林行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也才能够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1]。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目标当中势在必行。

1.2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作为客体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对知识进行自主思考,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同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低。尽管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缺陷:首先,没有在实践中将多门学科进行紧密相连,对学生而言,实践能力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能够对教师的实践动作、顺序等内容进行记忆,自己真正动手参与实践的几率较小等。以上种种不足,仍然无法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偏离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

2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园林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应当学会思考和质疑,从而才能够在大量经验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同理论知识的教学进行紧密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现阶段,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对具体而真实的园林设计过程和施工流程进行全面的掌握,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解决和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全部问题[2]。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及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入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实践的机会和环境,由此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紧密相连。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够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亲自动手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2分层次展开实践教学

: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教学过程中,在积极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可以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应将二者进行紧密的结合,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首先应同当地相关园林企业及实践基地构建紧密联系,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紧张的工作氛围;其次,不同年级学生应当具有不同的实践内容[3]。例如,低年级学生在进行园林知识实践的过程中,应侧重于基本能力的培养,而高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渐引导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的将理论知识同实践内容相结合,从而促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低年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其在充分观察园林建设地点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并积极参与到设计研究过程中,并对整体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同时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3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园林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知识进行紧密的结合,并积极同当地企业进行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运用知识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敏,厉悦,徐洪国,邵淑丽,张志,郭彦萃,熊毅.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3:197-200.

[2]姚晓洁,冀凤全.土建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实践能力培养探讨―――以安徽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5,03:82-84.

[3]方国勤,徐国强,姚国良.中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浙江省富阳市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1,11:166-167+177.

篇3: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教学,然而,对于估算教学,教学行为不够优化,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以各种教材中乘除法估算教与学为例,通过分析,得出估算现状原因,并从“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习惯;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实践研究

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课中崭露头角,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估算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困惑。

一、估算现状

(一)学生方面

对于估算,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存在以下现状:

现象一:先算再估

在有估算要求的计算时,很多学生为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然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估算意识。在一次期末练习时有这么一道题:在得数接近300 的算式后面画“姨”,在6236衣20、53伊6、7伊58、16伊19 四个算式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先算出它们的得数分别是:311.8、318、406、304,然后在311.8、318、304 得数后面打“姨”.可见,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进行计算的。

现象二:见“约”就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22 页有一道练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 米,小红养了6 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不少学生的算式是:1500伊6抑1000伊6越6000 米或者1500伊6抑2000伊6越12000 米。老师问:1500伊6越9000 米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把1500 米约等于1000 米或2000 米呢?他们异口同声说:“这里有”大约“两个字,说明学生还不真正理解题意!

现象三:估、算分离

比如,学生在做精确的计算时,要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和尾数,商的位数,可以先通过估算来看看结果的大致范围,而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意识,往往只有在题目要求进行估算时才进行估算。如8500衣41,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是20多,这显然错了,如果我们估算一下就会发现,其结果怎么也不是两位数,一个8000 多的数除以一个40 多的数,结果应该是3 位数。,再如,603伊23,有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13866,他自己也没发现错了,如果及时的估算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是3,第二个因数末尾也是3,积的末尾肯定是9.

(二)教师方面

对于估算教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过程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行为难以评价。

某次听课时,笔者观察到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对比练习。

教师出示469衣6 这道题,请孩子们估一估。

学生估成:469衣6抑420衣6=70 469衣6抑480衣6=80

教师接着问道:”请你比一比哪一种估的方法对?“

学生回答:”把469看成480 这种方法对!因为469 与480 只差11,而469 与420 的差是49,所以把469 看成480 这种方法是对的!“

接着教师把469衣6抑420衣6=70 这种方法隐去。透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估算教师很为难,学生很迷茫的现象,估算教学任重道远。

二、现状分析

面对现状,笔者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一)对教材编写特点的把握不到位,加大教学的难度

1援估算教学要求不明确

由于”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它需要一个长期渗透和训练的过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单元简析。

就上表而言,乘数是两位数乘法这一单元虽然安排了估算教学,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出对”估算“的要求,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安排中估算只有3 课时,占了课时总数的15%,分量轻;估算放在口算、笔算之后并且作为选学内容,这是让学生在牢固地建立了”审题—计算—检查“的习惯后,再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他们先算后估的习惯,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2.习题与例题描述不统一

教材对于”大约“的这两个意义诠释的不完整,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0 页、72页中例题2 与练习中描述就不统一。例题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约“这个词语,都是用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的含义(即估算的含义)。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但是在安排练习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再现生活情境,于是不得不用上”大约“这个词语来表达”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本体性知识不够丰富,很容易被误导为看到”大约“就要估算。学生如果没有系统构建”大约“的意义,很容易误以为”大约“就一定是估算。

(二)教师自身的估算观念不强,教师把握不好教学

加强估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能力,也可使学生运用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作用。例如,解决”一箱饮料34 元,买9 箱需要带多少钱?“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择把数扩大还是缩小。而学生练习时,把34 看成30,把9 看成10,30伊10越300 元,以此来判断只要带300 元就够了。可实际上,34伊9越306元,带300 元是不够的。学生就不理解估算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估算?

还不如笔算好。就产生了估算价值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估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具体操作

(一)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用到乘法估算的例子,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模型,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强化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应用意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的估算的例子吗?

生:一碗牛肉面2 元8 角,今天早上我们全家吃了3 碗,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我们班42 位同学向贫困山区儿童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大约捐款多少元?

生:我们一家三口到三峡旅游,旅行社里的价钱是每位590元,妈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估算,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活用估算策略

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先估后算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估算用于验算,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估算技能。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 )近似估算法。(2)数位估算法。(3)规律法。(4)去尾法或收尾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法,都应当以”快捷、灵活“为原则,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不拘一格地去思考,作为标准答案应是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时也触及估算的灵魂。

(三)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1.在判断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我们知道,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判断。训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做出判断或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中间有零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将商中间的零漏掉,如:8241衣41=21,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用估算进行检验:8241抑8000,且8241>8000,41抑40,且41>40,8000衣40=200,那么8241 除以41 的商肯定大于200,而原来的商仅有20 多肯定是错的。

2.在应用题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在解答一些逆向思维应用题时,学生易受旧知识迁移产生定式思维的干扰,他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常出现错误,学生见到应用题中”多“字就用加法算,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算,例如:某工厂上半年用水1440 吨,下半年用水比上半年多用了1 12 ,该厂全年用水多少吨?学生常出现”1440伊(1+ 1 12 )“这个错误列式。为了避免出现定式思维导致错误,教师可在做题前,先让学生从分析条件”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用“可以想到下半年如果和上半年用水同样多,全年有用水量应当是2880 吨,从而估算出全年用水量应超过2880 吨。

3.在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教学中,根据题目的一些特点,引入一个中间数进行参考或对比,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判断训练中、应用题训练中、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五)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

估算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小心翼翼地去呵护这种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否定一种方法,而应给他们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提升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张晓霞,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05.

司继伟。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篇4:浅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浅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实践教学 应用能力

摘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电子商务专业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存在问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体现在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案例教学、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队伍、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建设和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学习的平台等方面。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编制了《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一、电子商务专业现状分析

自以来,我国已有275所本科高校、700余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15万余人,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专业之一。根据对教育部委托西安交通大学进行的“普通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调研”及在河南省54所高校进行的“河南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的报告综合分析,我国及河南省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在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方面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

根据调查,学生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学生中,认为专业培养质量很高和较高的比例只有23%,62%的学生认为培养质量一般。学生对教材、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满意率均不足30%,而且学生就业率也比较低,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满意率也不到30%。而在河南省的调查中,满意度还低于全国水平。

(二)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电子商务最新发展

由于目前电子商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理论研究落后于企业实践应用,纸版教材缺乏时效性,高校教师难于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在各高校非常明显。根据调查,接近50%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

(三)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系不尽合理

培养计划注重了复合性,但是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程度差,往往形成技术和商务知识的简单叠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不稳固,实践应用能力差。

(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目标定位错位

目前,许多高校将电子商务专业所谓的实践能力定位为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网站维护等技术水平上,没有从电子商务的商务应用角度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人才素质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五)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落后,学生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课程为中心的网络资源不断增多,但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教学资源更新的频率较小,数量也不足。因此,学生难于有效利用。在电子商务专业,由于专业优势,部分教师以个人网站、博客、论坛的形式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但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以及有效的网站运作模式,呈现内容较少、运行时间不长久等缺点。

(六)不能较好地利用互联网,“师生互动”不足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师生交流,并不难实现。但由于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缺乏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教师及学生对于通过互联网进行“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商务技能又要熟练操作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这个专业的课程就需要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设置有效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改革,不仅增加了大量专门的实践课程,还在各门专业课中增加了实践技能的教学要求。这样的调整使得教学效果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真实的实践环境

目前的电子商务教学内容很多时候还局限于理论的讲授,教学内容多来自于书本。对于一些操作性极强的内容,如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间的合同签订、网络商店的建立等很多时候也仅仅靠教师用一些文字、图片、幻灯片向学生讲授流程和步骤。其实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也深知实践的重要性,但要在网络上真正实现买卖、进行支付需要学生有能在网上支付的银行卡,银行卡里还需要有资金才能实现购买、交易等实际操作,这些环节教师大多只能进行演示,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模拟软件过于机械化

目前,很多学校相继购置了电子商务模拟软件,想借此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熟悉整个交易流程。但这些模拟软件设计都太过机械化,让学生按照预定好的步骤进行操作,方法单一、内容简单,只要按照操作手册,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样的“动手”操作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跟企业的实际运作也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凭这样的模拟软件是无法实现的。

(三)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在任教师都是从经贸类、计算机类专业转过来的,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大部分是通过后来的自学和培训,使得很多专业课教师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

(四)职业资格考试太过形式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作为证明学生能力的指标。与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证书主要是电子商务师,但这种资格考试靠的也是理论知识,没有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就算增加了技能模块,也不过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机械的操作,只要学生按部就班的练习就没有什么难度可言。

三、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商务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时,需要加强以下几个环节:

实验: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的综合实验,其中课程实验主要为验证性的试验,集中的综合实验主要为体验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学基础上,安排一定的实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以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的掌握为主,以电子商务技术运用的了解为辅。

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含毕业实习)。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初期,安排一定的时间在当地选择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进行参观,以获得感性认识。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要到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毕业设计:面向应用的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可以在专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以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和电子商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方案设计为主。

(二)加强案例教学

在电子商务案例教学中,将采取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首先由主讲教师讲授案例分析模式,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示范性讲授;然后由学生对给定的电子商务案例进行分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当地选择一定数量的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老师可以将这部分案例分析素材充实到案例集中,供以后的案例教学使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学校的努力外,还必须依靠企业的帮助,只有几方面的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要与企业开展人才定制,互动设置应用型课程,建立相适应的、长期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从事电子商务应用工作人员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每学期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去实习,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培训,直接参与到一些应用项目开发与商务管理工作中,并结合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与部分实用程序。

(四)建立实践教学队伍

引进和吸引本专业优秀人才从事电子商务实践教学,鼓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学,实现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轮岗。要大力拓展和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在保证主干课程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公司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研和实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

(五)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平台,使他们从大的环境到具体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网络设备、实践教学所需的软件和“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安装各种数据库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工具,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六)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学习的平台

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搭建一个以本校学生为主、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的开放式网络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教师提供了一个自助式、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洪娟.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商业经济,2010,(6).

[2]王恩源,李傲霜.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训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3]刘业政,杨善林,何建民.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杨荣明.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j].教育与职业,2005,(1).

篇5: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黑龙江省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 程春英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教师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尝试利用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一、中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构要成素

探究:就其字义上讲就是“探索、研究”,“探索”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我们所研究的中小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区别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任长松这样说: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由此,中小学生的探究重点不在于对人类未知结果的追求,而在于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法、体会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指直接影响其探究效率和顺利程度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探究意识、探究预案、探究技能(方式、方法以及熟练化)、探究精神等几个方面。

探究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和答案的倾向,在中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探究意识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探究预案是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预先确定的行动方案,中小学生探究活动一般不与重大发现相联系,有时候可以不做出书面的探究预案,但是训练学生养成预先设定探究过程的习惯还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技能是探究活动中思维和活动的方式方法,这一点对中小学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探究精神是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求实、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是探究成功的保障,中小学阶段培养探究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中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些独特的要素构成,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途径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专门培养,这种能力就会很自然地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全面的探究学习起到增效的作用。

二、网络教学普适化特点日趋明显

网络学习在国内外也不是新鲜的事情。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系的教授伯尼・道奇则在1995年创立了一种既能充分利用学生时间,又能促进高水平思维的在线教学模式(WebQuest)。美国中学里正在推进探究式教育。1995年前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何克抗教授开始向国内引进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着手进行了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的研究;蒋鸣和教授把WebQuest介绍到中国,全国各地的教师开始通过网络、媒体尝试WebQuest教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每年都举办“网络虚拟夏令营”。网络为人类的学习提供的便捷式不争的事实。但是无论是国外还是我国,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工作和创造性的工作,自觉或不自觉的利用网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与做法也有,但是搭建专门的平台通过网络做专项的探究能力培养并不多见。

三、网络平台在培养探究能力上的独特优势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从开始开展“云学习”课程模式研究,并开发出专门支撑“云学习”课程开设的预言家网络教学实施平台。平台以学习者为主体、以教育者为主导,网上和网下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面向大规模人群,纳入正规学校、正式教学计划开展的探究式学习。

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平台的互动学习,主动预想、积极探究、交流分享、专家陪练、多元评价,使探究能力的各要素都得到展现和训练。用互联网营造教育虚拟社区为学习环境,构建“想法实验室”,让学生主动地在网上“试想法”,“晒想法”和“改想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具有“预想场景”、“规划人生”、“预言天下”等主要参与、表现、展示功能的网络平台上,从个人学习、生活经历以及天下大事中选择若干未来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新获取的信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和尝试,提出并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试验性想法和观点,然后倾听老师、同学、陪练、专家、家长和其他网友的点评和观点,学生再进一步思考、修正、完善、扩展、迁移自己的看 法和观点,从而树立探究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近三年多的教育实践表明,通过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增强了,探究方法的运用灵活了,探究的内容更具有创新价值了。

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用互联网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JC1211013。

篇6: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美术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也是目前美术教育缺乏的部分。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积极发挥美术的作用,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该文立足于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 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育; 实践能力; 培养策略; 意义; 综合能力;

美术对学生观察力、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 美术教育对学生基础写实能力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 但是, 受以往教学思想的影响, 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部分美术系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模仿上, 缺乏创新。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为美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1. 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美术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手段, 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美术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课程, 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 是对现实的批判或赞颂。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 其实践性可见一斑, 真正的美术学习是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否则美术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 学生只有将美术知识与实践结合, 才能与社会接轨, 满足社会要求, 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人才。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美的重新塑造。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新”, 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是创新的来源。美术教育作为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优秀的画家能够独立思考, 敢于表达。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美术写生或临摹, 而要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 如, 对学生造型塑造、美术工艺创作等各方面的培养。在美术创作中, 一些画家可能会感到灵感枯竭, 而真正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 其只有具体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 进而迸发新的灵感。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不断发现、创造美, 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 教学与实践结合

美术素材源于生活,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要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如, 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写生、观察素材等, 使学生重点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在日常美术训练时,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不可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但又要宏观把控学生的作品, 及时指出其作品存在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本, 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因材施教, 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

2.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美术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需要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目前, 我国的美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 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因此, 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美术考核的限制, 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户外写生活动、不命主题的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的评价体系应该关注学生在理论掌握、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情况, 全面考核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实践能力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欠缺,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 建立完善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泉.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美术教育研究, 2014 (24) .

[2]王丹凤.论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 (5) .

[3]肖超颖.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5 (8) .

篇7: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19,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提2-4个问题。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而英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通常就更少了,且问题的设置存在着以下缺点:1.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2.问题不明确,启而不发;3.问题缺乏逻辑性;4.问题单向,缺少互动性;5.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因此,深入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应答,师生协作,构成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拟从教师提问的目的、问题的类别、问题的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几方面来探讨中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教师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色表现。

二、教师提问的基本类别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别。《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

1. 认知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

2. 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

3.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或交际;

4. 分析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

5. 综合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6. 评价水平的提问──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作出判断。

在此,笔者着重介绍一下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两大基本类别:展示性(display)提问和咨询性(referential)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例如,教师手里拿着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

What s this? /Is this an apple?

又如,教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What did the man upstairs do when he came back every evening?

由于展示性提问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思维水平也较低,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如教师问学生: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tor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merican country music? Give me your reasons.

这类提问才能真正传递新的信息,师生之间才存在着语言交际的需要。

由此可见,咨询性提问体现了语言交流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因此,咨询性提问的优势要大大优于展示性提问。恰如其分的咨询性提问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国外学者米切尔等人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回答咨询性提问的机会越多,自我表达的能力就越强,英语成绩就越好。另一位学者布洛克经过实验也发现:当经过咨询性提问培训的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咨询性提问的次数有显著增加以后[](展示性提问与咨询性提问的比例达到8∶39[]),学生的应答能力也随之提高,具体表现为:每句话的词数增加、句子难度加大、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那么,怎样才能由展示性提问过渡到咨询性提问呢?笔者在上WT SEFC 3A Unit 2 WTBX Captain Cook 这课时是这样做的:

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展示性问题:

What did they take with them for this long journey?

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很快可以找到答案:

They took litres of vinegar, salted meat, cheese, plain biscuits, beer, live sheep, pigs, chickens, onions, cabbage in vinegar and flour.

紧接着,针对学生对“库克船长他们为什么要带活的羊、猪、鸡到船上”这点比较感兴趣,我向他们提出了以下两个咨询性问题,并重读 live 一词以示强调:

Why did Captain Cook and his men take live sheep, pigs and chickens with them?

What do you need to take when you go on a very long journey on a ship?

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大家开始各抒己见:

S1: 2Because at that time they had no fridge. I think I don't have to take live animals. I just need to take rice, meat and vegetables.

S2: Don't forget to take salt and clothes!

S3: I'd like to take a fishing pole, because I like fishing.

S4: I will miss my mother, so I decide to take a photo of her with me.

...

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然而,许多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咨询性问题,约60%的提问是让学生回答有关的事实,20%是启发学生思考,另外的20%是关于组织教学。很明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咨询性问题的比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咨询性提问在课堂中的比例呢?首先,它要求教师加强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等理论的学习,并且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其次,教师要多掌握一些提问技巧。韦伦[](W.W.Wil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作出了如下归纳:

1. 设计标志课堂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水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

2. 清楚、详细而精确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的发问,提专一的问题;避免无休止地提问,那会使学生受挫折或迷惑。表述清楚的提问会提高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3. 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减少对自身能力的忧虑。在程度不同的班级里,要用自然、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词汇和句子结构以符合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4. 按照逻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问。避免进行无明确中心和目的的随意发问。考查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预先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功课任务,然后按照预先计划的次序发问,这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

5. 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运用较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这种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较高思维水平的机会。

6. 紧随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鼓励学生澄清最初的回答,支持某一种观点或看法,提高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及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的可能性。例如,“你能否重述一遍你的观点?”“你能进一步对你的回答作出解释吗?”“你如何来捍卫你的立场?”以此来鼓励学生澄清、扩展或支持最初的回答。

7. 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重复或重新表述问题之前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可保证学生对问题的充分理解。

8. 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所设问题应有层次之分,难、中、易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均等。

9. 鼓励学生发问。这可引起学生积极的参与。较高认知水平的发问能刺激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对探究学习是不可或缺的。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将激起的探索兴趣深入下去。赞许和鼓励学生,接纳和采用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感情做出应有的反应,以及提高学生对所有学习活动的参与频度等等,都可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探究。

此外,根据乔庄(Chaudron)对教师讲课和提问技巧的研究可以知道,说话的语速应适当放慢,发音要清晰,发音的方式要略有夸张,如需要,可重复所提的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提问技巧,并且注意及时调整和总结。

三、教师提问的难度

所谓提问的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没有内在联系,这个问题就太难了,学生无法回答,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完全相同,这个问题就太容易了,学生凭借记忆就能回答,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当问题所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有联系,但又有些不同,那么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非常有效。因此,考虑提问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实发展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都能得到发展。如所提问内容空泛,难度太大,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如提问过于简单,多数为 yes/no questions 或 single-word questions,或学生只要读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我国学者胡春洞认为,在提问的难易比例方面,根据学生目前的智力和英语能力,最好是1∶3,即一难三易。他举例说,在课文教学中,yes/ no questions 或 true/ false statements 应是 wh-questions 的三倍。

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数量依据。难度PH=1-WTBXSX(PWSX),这里的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应答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若难度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难度太低;难度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难度太大。教育专家们提倡问题的难度一般在0.3至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回答。

四、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提问后的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

国外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教师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学生回答句子的平均长度增加;

2. 恰如其分的主动应答增多;

3. 不能作答的题数减少;

4. 思辨性的回答增加;

5. 学生彼此间的交流加强;

6. 推理性的回答增多;

7. 学生提问增加;

8. 学生通常能在课堂上作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回答。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和学生应答构成了师生间语言交流、学生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研究教师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仅仅从教师提问的目的、类别、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方面对提问策略作了一些讨论和介绍。事实上,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还很多。

主要参考书目:

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版。

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第2期。

许高厚、施铮:《课堂教学技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版。

D. Nunan. (1991). Focus on the Teacher: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Wu Zongjie Reading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Zhejiang 3 Teachers University. 488-506.

(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叶建中 《中小学英语活页文选》第10辑)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实践研究

文/徐鸿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教学,然而,对于估算教学,教学行为不够优化,学生的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以各种教材中乘除法估算教与学为例,通过分析,得出估算现状原因,并从“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习惯;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估算能力;估算习惯;实践研究

估算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明确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对数量及时间和空间等有整体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认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估算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课中崭露头角,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估算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许多困惑。

一、估算现状

(一)学生方面

对于估算,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还较欠缺,估算习惯远未形成,存在以下现状:

现象一:先算再估

在有估算要求的计算时,很多学生为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然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估算意识。在一次期末练习时有这么一道题:在得数接近300 的算式后面画“姨”,在6236衣20、53伊6、7伊58、16伊19 四个算式中进行选择,大部分学生先算出它们的得数分别是:311.8、318、406、304,然后在311.8、318、304 得数后面打“姨”.可见,学生的第一反应还是进行计算的。

现象二:见“约”就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22 页有一道练习题: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 米,小红养了6 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

不少学生的算式是:1500伊6抑1000伊6越6000 米或者1500伊6抑2000伊6越12000 米。老师问:1500伊6越9000 米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把1500 米约等于1000 米或2000 米呢?他们异口同声说:“这里有”大约“两个字,说明学生还不真正理解题意!

现象三:估、算分离

比如,学生在做精确的计算时,要知道自己的计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和尾数,商的位数,可以先通过估算来看看结果的大致范围,而学生缺少的就是这种意识,往往只有在题目要求进行估算时才进行估算。如8500衣41,有的学生算出的结果是20多,这显然错了,如果我们估算一下就会发现,其结果怎么也不是两位数,一个8000 多的数除以一个40 多的数,结果应该是3 位数。,再如,603伊23,有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13866,他自己也没发现错了,如果及时的估算一下,就会知道第一个因数的末尾是3,第二个因数末尾也是3,积的末尾肯定是9.

(二)教师方面

对于估算教学,教师普遍感到教学过程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行为难以评价。

某次听课时,笔者观察到任课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对比练习。

教师出示469衣6 这道题,请孩子们估一估。

学生估成:469衣6抑420衣6=70 469衣6抑480衣6=80

教师接着问道:”请你比一比哪一种估的方法对?“

学生回答:”把469看成480 这种方法对!因为469 与480 只差11,而469 与420 的差是49,所以把469 看成480 这种方法是对的!“

接着教师把469衣6抑420衣6=70 这种方法隐去。()透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估算教师很为难,学生很迷茫的现象,估算教学任重道远。

二、现状分析

面对现状,笔者从”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加以分析,得出问题所在。

(一)对教材编写特点的把握不到位,加大教学的难度

1援估算教学要求不明确

由于”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它需要一个长期渗透和训练的过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乘法“单元简析。

就上表而言,乘数是两位数乘法这一单元虽然安排了估算教学,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出对”估算“的要求,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安排中估算只有3 课时,占了课时总数的15%,分量轻;估算放在口算、笔算之后并且作为选学内容,这是让学生在牢固地建立了”审题―计算―检查“的习惯后,再让学生体验估算的价值,培养他们先算后估的习惯,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

2.习题与例题描述不统一

教材对于”大约“的这两个意义诠释的不完整,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70 页、72页中例题2 与练习中描述就不统一。例题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约“这个词语,都是用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的含义(即估算的含义)。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生十分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算。但是在安排练习的时候,不可能所有的题目都再现生活情境,于是不得不用上”大约“这个词语来表达”在一定的情景中离散量需要用近似数来描述“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本体性知识不够丰富,很容易被误导为看到”大约“就要估算。学生如果没有系统构建”大约“的意义,很容易误以为”大约“就一定是估算。

(二)教师自身的估算观念不强,教师把握不好教学

加强估算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能力,也可使学生运用估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可在估算教学中,学生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感受不到估算的作用。例如,解决”一箱饮料34 元,买9 箱需要带多少钱?“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具体的情境来选择把数扩大还是缩小。而学生练习时,把34 看成30,把9 看成10,30伊10越300 元,以此来判断只要带300 元就够了。可实际上,34伊9越306元,带300 元是不够的。学生就不理解估算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要估算?

还不如笔算好。就产生了估算价值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研究起来,从方法上指导起来,从意识上培养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进行高效的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基于此,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我认为估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具体操作

(一)运用多层体验,初步形成估算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用到乘法估算的例子,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亲身经历的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模型,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强化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应用意识。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用到的估算的例子吗?[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生:一碗牛肉面2 元8 角,今天早上我们全家吃了3 碗,大约需要多少钱?

生:我们班42 位同学向贫困山区儿童捐款,平均每人捐款5元,全班大约捐款多少元?

生:我们一家三口到三峡旅游,旅行社里的价钱是每位590元,妈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估算,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用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活用估算策略

掌握估算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基础。先估后算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估算用于验算,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形成比较熟练的估算技能。常用的估算方法有:(1 )近似估算法。(2)数位估算法。(3)规律法。(4)去尾法或收尾法。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法,都应当以”快捷、灵活“为原则,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不拘一格地去思考,作为标准答案应是一个误差范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时也触及估算的灵魂。

(三)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1.在判断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我们知道,估算大多是通过口算进行的,比较灵活简便,它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判断。训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信息,做出判断或质疑问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中,商中间有零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易将商中间的零漏掉,如:8241衣41=21,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教师先让学生用估算进行检验:8241抑8000,且8241>8000,41抑40,且41>40,8000衣40=200,那么8241 除以41 的商肯定大于200,而原来的商仅有20 多肯定是错的。

2.在应用题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在解答一些逆向思维应用题时,学生易受旧知识迁移产生定式思维的干扰,他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常出现错误,学生见到应用题中”多“字就用加法算,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算,例如:某工厂上半年用水1440 吨,下半年用水比上半年多用了1 12 ,该厂全年用水多少吨?学生常出现”1440伊(1+ 1 12 )“这个错误列式。为了避免出现定式思维导致错误,教师可在做题前,先让学生从分析条件”下半年比上半年多用“可以想到下半年如果和上半年用水同样多,全年有用水量应当是2880 吨,从而估算出全年用水量应超过2880 吨。

3.在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数学教学中,根据题目的一些特点,引入一个中间数进行参考或对比,往往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四)加强估算练习,养成估算的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判断训练中、应用题训练中、比较大小训练中培养估算能力。

(五)注重估算过程,改变估算评价

估算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只要学生的估算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小心翼翼地去呵护这种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否定一种方法,而应给他们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学会反思,提升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2]张晓霞,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05.

[3]司继伟。小学儿童估算能力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数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7)。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航头中心小学)

篇9: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英语课堂提问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任何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更确切地说,课堂提问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他们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19,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每分钟约提2―4个问题。贝拉克(Belarck)通过研究发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而英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通常就更少了,且问题的设置存在着以下缺点:1.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2.问题不明确,启而不发;3.问题缺乏逻辑性;4.问题单向,缺少互动性;5.问题过于收敛,缺乏发散性。因此,深入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提问,将在提高提问质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诱发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应答,师生协作,构成课堂动态应答链等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拟从教师提问的目的、问题的类别、问题的难度、提问后的等待时间等几方面来探讨中学英语教师应掌握的课堂提问策略。

一、教师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的:1.唤起学生注意;2.鼓励学生参与;3.发动学生回忆,运用有关知识;4.检查学生对某一学习任务的准备情况;5.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6.确定学生对特定内容的基本事实的理解;7.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8.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9.诊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10.调控教学进程;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做出色表现。

二、教师提问的基本类别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别。《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一书中,作者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组成的理论,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

1. 认知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

2. 理解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

3.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运

[1] [2] [3] [4] [5] [6]

篇10: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大学环境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从专业建设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 者:张学洪 解庆林 曾鸿鹄 ZHANG Xue-hong XIE Qing-lin ZENG Hong-hu  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高教论坛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42.41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   工程能力   研究   实践  

篇11: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论文

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论文

【摘 要】高职院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其模式和途径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德育课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所谓德育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课程设计、科研论文(设计)等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它是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重要作用。

一、德育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德育教学方法似乎只有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即“基本道德标准”采用死板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

1.从学生角度看,学生不能扮演主体角色

(1)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较差,特别是在倾听、质疑、求新求异、勇于探索等方面习惯的缺乏尤为突出。

(2)学生的创新倾向和意识严重不足。从问卷调查和实践教学观察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不动脑、不动口、不动手,只动耳。

2.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

(1)从发展的目标来看,缺乏对学生探究精神、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看,对教学控制得很严,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化。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少。

(3)从训练上来看,教师很少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也少给学生讲解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二、德育课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学校德育实践教学应采取以下模式。

1.目标模式的“整体性”。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思想,即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并分解到开展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后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通过各子目标的实现来保证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2.渠道模式的“多元性”。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进行整体设置。专业实践是主渠道,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是多渠道,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主渠道是课程化的,多渠道是活动化的;主渠道是教学化的,多渠道是行动化的;主渠道是课堂化的,多渠道是社会化的;主渠道重知,多渠道重行。

3.形式模式的“开放性”。实施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广泛开展科研助手活动,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提供条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和不同实验的特点开展网络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等与实际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4.过程模式的“全程性”。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实践”教学元素。根据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渠道模式组合,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体系,主渠道与多渠道不是固定不变,而是由其所在该阶段发挥的效能而决定。

5.考核模式的“灵活性”。改革传统的偏重知识测试、忽视能力考核的考核方法,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强调灵活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考核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6.监控模式的“严谨性”。建立一套严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基本要素,建立更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大系统。严格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在评价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把是否属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实践,是否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功能是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照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巩固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将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认真研究和分解,从整体优化的角度正确处理好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在对原有的实践环节进行认真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考虑、系统设计,使各环节前后衔接、相对独立、逐步提高,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着力规范管理,构建实践教学与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由质量保证、监控、评价、反馈四个系统组成:质量保证系统以学院为中心,组织制定学院教学质量标准,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开展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监控系统以教务处为主,教学督导委员会等教学工作机构协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组织课堂评价、学生评教、课程考核质量评价等活动;反馈系统以督导网络和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辅以调查、问卷、座谈等各种反馈渠道。整个系统组织畅通、运行有序。

(2)拓宽教学信息反馈渠道

我们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以充分听取广大学生对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了解各类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并及时向学校、学院反馈情况。教师还通过学生座谈会、教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等渠道对学校各类教学信息、教学动态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1)推进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为学生素质拓展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实践舞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加速更多优秀合格人才的培养进程。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不断扩大学术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大学生的学术科技活动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树立学生的科研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推进各项大型实践教学观摩,使校园文化活动上层次、出精品,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搞多种多样的学习沙龙、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用自己的视觉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社会实践成才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按照“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的思路,全校学生按照“确定一个选题、参加一项实践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交回一份实践活动鉴定,参与一场社会实践报告会”,就近就便开展多种形式的分散型实践活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丰富人生阅历,更好地认识社会,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美德。

(4)推进身心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使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上台阶,出效果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身心素质发展的平台,校团委、校学生会、校体委、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广泛开展内容丰富的砺志成才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着力培养和塑造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网友来稿)

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运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析论文

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耳聋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效性研究工作总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