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

时间:2024-04-09 03:34:30 作者:weig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ei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

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

一、解题过程中的反思

反思使学生不拘泥于题目本身,而是利用发散思维,通过解题的方法进行概括,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题问题的能力。比如,小数乘除加减法的计算教学。在解答1.25×7.5×0.4、10.56-3.7×0.2-3.56、5.3×4.5+5.3×5.5这几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特点,找出解题的规律,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这样的题目找出解题的综合办法,并找出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

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

因为小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够,所以要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解答完数学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提问题式的反思方法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的反思,通常采用的问题有:解答这个问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哪种解题方法简洁?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这次解题,学到了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经验?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解题方法以及其他方面的思维都有直接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总结反思的习惯。比如,对分数的`学习及问题的解决:一本书,第一次阅览了全书的三分之一,第二次阅览了全书的二分之一,这本书还有没有阅览?两次阅览了全书的。这道题包含了分数的加减法,多数学生都很快解答出了这个问题,但教师还是要让学生按照上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类似的解决中可以迅速、准确的解决。

三、课堂结束前的回顾反思

课前对知识的反思就是对知识的预习过程,学生通过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和应用过程。这就决定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这需要教师依靠平时的教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和理解。比如,对2、3、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在进行学习前,学生就可以进行反思,为什么这三个数字的倍数就会有各自的特征呢?其他的数字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呢?带着问题学习,学生充分掌握知识,这也是课前反思的效果。

四、课后的反思

进行课后的反思,也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的阶段,课后反思应是一个复习的学习过程。在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环节。学生可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看看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达到学习所要求的水平,所学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等。比如,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在课后,学生就可以参照校园内的实际图形(如花坛、操场、讲台、课桌等)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并进行反思,看是否对面积的计算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五、建立错题集,在错误中反思

只要对知识进行学习,就难免会出现错误,数学这门学科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别说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就是教师都难免会出现错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解题中,不再犯从前出现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建立错题集,对每次出现的错误都应该记录进去,并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在题目旁进行标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错题进行收集记录,找出错误的理由,掌握错误的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尽量避免在未来再次发生这样的错误。

篇2: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尝试并收到了明显成效,现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和大家交流。

一、研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去学生认为数学运算繁杂,枯燥无味。本期我组织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常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现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1、若2a=3,2b=6,2c=12,则a、b、c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⑴a

2、商店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店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假如你是商店经理,你有什么经营策略?

学生A每件衬衫降价10元或20元,每天都可赚1200元,知足常乐呀。

学生B每件衬衫降价15元,使经营利润最大,每天可赚1250元。

学生C每件衬衫降价0~15元时,商店利润随降价的增多而提高。结合“薄利多销,惠及百姓”的经营理念和商店投资资金的多少而恰当地确定单价。

在对这样的题目的研究性学习中,使学生发现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得出结论。爱挑战的同学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渐渐地对数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研究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渐渐严密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学生常为自己完整的答案或广泛的结论而心旷神怡。如下题目可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图⑴AB⊥BD于B,CD⊥BD于D,AB=6cm,CD=4cm,BD=14cm,点P在BD上移动,当PB为多长时,△ABP与△PCD相似?

由于没有指明△ABP与△PCD的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题意得两种情况:⑴△ABP∽△PDC,有6:(14-PB)=PB:4,解得PB=12或2;⑵△ABP∽△CDP,有6:4=PB:(14-PB),解之得PB=8.4。所以本題有三答案,即PB的`长为2cm或4cm或8。4cm。

在以上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泛性和严密性。

三、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实际的联系。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克服了传统数学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为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开辟了渠道。

“生活中不是缺少数学,而是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擦亮了发现数学的眼睛,能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在数学中创造生活。如:

1、甲、乙两个居民小区在公路的两旁,现市政府拟在公路边上建一个生活用品商场,问建在何处到两小区的距离和最短?若两小区在公路的同旁呢?

2、超市的纸巾有大小不同的包装,在纸质相同的情况下,买哪种包装更实惠呢?

3、超市有不同的促销方式,哪种方式对我更合算呢?

4、手机卡有多种套餐,结合自己的通话量,选用哪种套餐最合算?

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常存在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在自我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交流。在一次次的合作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价值。

一次我为学生设置的问题是:如图,若△ABC中,∠ACB=90?,CD⊥AB于D,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第一时间段后,老师提问:你得到了几个结论?同学们回答后,结论个数多少不一,为同学们带来感情上的冲突和探究上的悬念,同学们探究的热情更高涨了。

第二时间段后,老师提问:你发现哪些方面的结论?同学们回答有三角形、角、边、研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再次相互启示,大家继续研究。

第三时间段,老师要求同学们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结论,由小组长归纳后在班级交流。同学们的结论有:

①∠ACB=∠CDA=∠CDB=90?

∠ACD=∠B,∠BCD=∠A

∠ACD+∠BCD=∠A+∠B=∠ACD+∠A=∠BCD+∠B=90?

②△CAD∽△BCD∽△BAC

③AC2=AD?AB,BC2=BD?AB及由勾股定理所得结论。

④由AC2=AD?AB,BC2=BD?AB还可证明AC2+BC2=AB2也是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太棒了,既有图形之间的联系,又有证明方法的开拓。

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交流对我们适应生活和创造生活有重要作用,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研究性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篇3:在纠正错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在纠正错误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为了与高中教学接轨,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陆续出现了一道“书面表达”题,而且所占分数比例不小。这就使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写”的训练。而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之后,都会等待一个快速的反馈和评价: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这就要求教师要勤改勤批。可是教师把几个班百余本作文本中的错误,诸如语句不连贯、误用标点、拼写不正确等等,一一用红笔指出并改正,又在上课花不少时间讲评之后,收到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学生往往对教师的修改及评语搁置一边,其中一些错误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以后的作文中。教师抱怨工作量大,学生也感到写作能力提高不明显。那么,如何解决写作教与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错误,同时发动学生参与纠错,只有师生协力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对初中生英语作文中常见错误的分析及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常见错误

以某县中考作文试卷为例,仅摘录其中有代表性的错误如下。

例1.The old woman with a smile and said.

例2.There was a woman sat beside Wanglei.

例3.The bus’seats were full of people.

例4.One day morning,Lilei went to the park play.

例5.She was too old to standed.

例6.So he helped the woman got on the bus.

例7.He let her to sit down.

例8.Lintao was a good student. He often helps other people.... He go to school by bus as usual. He find a seat and sit down.

例9.Leilei said,“Old wonan,please sit here!”

例10.The boy let her sit his seat.

例11.At frist,the boy didn’t see her.

例12.There was a old woman sitting on the bus.

(二)对以上错误的分析

把以上错误与错误分析理论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以下三类。

1. 语际语言错误(interlingual errors)

这类错误是由于学习者把本族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带到目的语的学习和运用中造成的,即迁移理论中所指的语言负迁移。如例1的错误:该生想表达的是“老大娘笑着说”,结果受母语的干扰把with a smile这个介词短语用作了动词。例3的错误:“汽车座位上坐满了人”,该生没有考虑无生命名词的所有格形式而导致错误。再如,例9的错误则是受母语文化的干扰所致。学生想表达“老人家,请坐这儿”,可却把old woman套用过来作称呼用,显然违背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其他如例4也属于这类错误。

2. 语内语言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

这类错误不是由于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造成的,而是因为学生者对目的语规则理解不对或学习不全面而引起的。如例2的错误就是学生对There be句型掌握得不够全面所致。例5的错误则是对too...to...结构的误用。其他如例6、例7、例8、例10也属于这类错误。

3. 其他方面的语言错误(other errors)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由于受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激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也会出现笔误或词不达意等一类的语言错误。如例11 at first成了at frist,很有可能是学生考试时的情绪所引起的笔误。例12也是如此。这样的错误如果在平时稍加注意就能避免。

(三)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从上面的错误及对它们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多属语际语言错误或语内语言错误。而这些错误并不是一时就改正得了的,需要一段时间花很大的气力才行。因此,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应注意排除母语干扰,多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加强字、词、句子结构的基础训练,同时还应做到以下方面。

1. 正确认识学生作文中的错误。从科德对学习者言语错误所描述的三种不同类型来看,

“有错必纠”的.方法只有可能对那些“系统的语言错误”(systematic errors)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而对那些“形成系统前的错误”(persystematic errors)和“形成系统后的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则起不到什么作用或起的作用相当微小。而且,过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没能力学好写作,也就不去查找错误原因了。[1]

2. 分析错误以促进教学。科德指出:“语言学习是发现语言中底层的规则、范畴和选择体系的过程。这些规则、范畴、体系,学生是通过教师向他提供的语言资料进行某种处理活动而发现的。错误乃是这一过程性质的反映。”[2]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的言语错误向教师提供了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展示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经常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帮助自己预见到,在某一教学阶段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在教学中采取主动,做到心中有数。

3. 发动学生自行纠正错误,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既然“有错必改”不是灵丹妙药,我们在作文批改中,就没有必要把学生的错误全部指出来一一改正。但是让那些错误存在而置之不理是肯定不行的。汉德里克森曾得出结论:“假如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妨碍了交流,影响了学习目的语,而且这些错误经常出现的话,改正错误确实会让学习者在语言的熟练程度上有所进步。”[3]张国扬和朱亚夫也指出,对“有的错误,尤其是学生根本不懂得某一规则或某一规则学得不全面而犯的错误,教师可作一些适当的解释和更正,这样可以使学生从错误中学得一些新的语言知识,以指导以后的语言实践。”而对有的错误,则可以“让学生自行更正,这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出错的根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4]笔者认为,正确引导学生自行改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初中班级普遍人数多的特点,笔者经过探索与实践,发现发动学生积极参加作文纠错活动,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水平。笔者常采用的方法如下。

(一)同桌互改

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先粗略地把作文中的错句、错词等用各种记号如画线、画圈等标出,并记录下较为典型的错误。然后在课堂上把作文本发还给学生,让他们同桌互换。接着学生花五六分钟的时间,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改对方的作文。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两人可以互相商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起到指导、帮助的作用,然后集中讲评典型错误,指出正确的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印象。

(二)小组成员互改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一般四人一组),小组成员间互相交换作业,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第一轮批改(大约五分钟);然后把改过的本子又与组里的同学交换,进行第二轮批改(是在别人改过的基础上再寻找错误的,所以大约只要三分钟);以此类推再进行第三轮的批改。其间鼓励学生讨论,互相问答,商定修改意见。教师在一旁解答,不多干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作文交给教师前已被别人改过三次了,然后再由本人根据同学的批改和自己的反思,重新誊写一遍后上交,这一步是“给学生一次重写文章的机会”,[5]以培养学生自主寻错改正的能力。此时的文章已经比批改前进步多了。

(三)典型作文共同改

从学生作文中挑选一两篇典型错误较多的文章,课前抄在黑板或投影片上,上课时出示让全班同学一起改正错误,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对于这样的作文改错,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相发言纠错。

(四)选出佳作点评

每次批改文章时,教师可选出若干佳作加以点评。例如,有的文章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有的学生能学以致用,刚学会的好词好句马上用到文章中;有的前后句搭配和连贯很有特色,等等。各有千秋的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就不会怕写作文了。

在进行以上这些活动时,教师不是批评者而是一个提供帮助者。而学生则在批改别人的文章时,尽力与同桌、组员、老师合作,学着用批评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达到帮助别人纠错和提高自己水平的目的。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批改作文方式,具有以下优点: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对学习有主动性和责任感;2.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参与合作,心理上的自卑感逐渐消除;3.增加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减轻教师的工作量;5.实现了从传统写作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错误分析理论,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意义的表达,在他们的语言规则没能内化的时候,语言形式上的有些错误是语言学习中的必经阶段。应用语言学家杜雷和贝特曾说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错误。库克也说:“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这并不是老师、教材或这位同学本身的过失,而应是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自然组成部分。”[6]初中生写作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错误及别人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初中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有益的尝试。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自主训练的同时,唤醒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2][4]张国扬、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广西教育出版社版。

[3]TakaYoshi,Makino.Learner selfcorrection in EFL written composition.ELT Journal,1993,(47):337341.

[5]Chimonbo,M. Evaluating compositions with large classes. ELT Journal,1986,(40):2026.

[6]Cook,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版。

[7]刘纪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错误分析》,《外语研究》第5期。

[8]徐欣:《纠正作文错误──以学生为中心》,《国外外语教学》20第2期。

篇4: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是目前高中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之一,其具体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帮助学生重新定位与教师的关系;用指导性家庭作业替代强制性统一的家庭作业等。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 尝试

一、困惑

曾经一度中国的外语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倍受指责,“费时较多,收效较少”八个字让举国上下外语老师压力倍增。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外语教师开始也觉得挺委屈,但仔细一想,中国的基础外语教学难道不是这样吗?怪学生不努力吗?很多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参加各种补习,请家教,学了六、七年的英语。到高三毕业时,书面表达仍是语言苍白,错误百出,口头表达更是“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而语法学习更是在学了忘,忘了学中痛苦地轮回,笔记记了几大本,仍是“无法无天”。怪老师不敬业吗?老师更不轻松:课下,夜以继日地伏案备课、做练习;课上,苦口婆心“祥林嫂”似的讲了一遍又一遍,然而效果却始终难如人意,问题究竟出在那里?为什么同一起点的学生有特别优秀的学习者,而另一些学习却困难重重?为什么有些在老师眼里学习并不特别努力的同学成绩却不错,而有些埋头记笔记,勤学苦练的学生成绩却始终没有起色?为什么老师累学生苦的高投入却不见得换回来高回报?为什么?

二、出路

笔者经过思考和与同行们的交流中发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之所以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正是当前“教师包办一切”的落后教学模式所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因此,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曾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看出“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囿于传统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从小到高中,教师一般都不太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师包办代替省事省力,以致学生被剥夺了自主学习的热情与机会,更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在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中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摈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的必经途径之一。为此,笔者在高中英语一线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同行们探讨:

三、尝试

1.基本概念

所谓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指学习者(learner)利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意识、态度、意志、策略等)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包括设立目标(Setting Goals),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和自我评价(Self-Assessment)(Holec: 1985)。

2.具体做法

1)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和探索,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多数学生从小就习惯了抄笔记、被动记忆和完成老师作业, 因而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欠缺。因此,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第一步。在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次月考中,许多初中英语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考试失利。针对学生的困惑笔者专门进行了一次提倡自主学习的讲座,用身边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内容包括: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自主监控学习全过程;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重新定位与教师的关系;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进行有意识的交流等。由于事例真实,观点新颖,更符合了当前高中生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发展的特点,讲座非常成功。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了明显觉醒。讲座中的一句口号更是深入人心:“信赖但不依赖老师;学习忙碌但不盲目。”

2)学会利用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来监控自主学习

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应长期化,规范化。写学习情况小结/总结是进行自我反思的最佳途径,一般小结宜每周末一次,总结宜放在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进行,以月考后的总结为例,总结的内容应包括:

A.反思前一学月的学习情况,如课前预习、课堂听课效率、作业完成效果,课外阅读,自主学习策略经验交流等各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并给予相应的自我评价,这是确定下一步目标与制定相应措施的基础。

B.分析本次考试的长处与不足,如考前预习有效程度;考前、考中心理活动时对考试的积极与消积极影响;具体的失分原因;应考策略的运用。

C.确定下一步目标

自我确立一个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的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体系对学习者至关重要。这个目标体系应包括长期目标(如三年后高中毕业时),中期目标(高一学年度结束时)和短期目标(每一学月结束时)。在月考后的总结中,主要确定下一月的目标,即短期目标。在实事求是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下一步目标,不但可以强化学习动机,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判断力,形成良性循环。

D.制定措施

措施的制定是否合理是措施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这一步在初期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以确保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措施的制定体现弹性原则,即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可对措施进行修改。

以上几个步骤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教师视其情况决定在哪些环节予以帮助以及帮助的程度。比如自我监控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与评价,找到问题所在,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及措施,教师就可以放手;反之,如果学生虽然进行了自我反思,但未找出问题,或对自己的评价是消极的,或目标不切实际,措施难以保障等,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帮助者和建议者介入,教会学生为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

3.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在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自主评价(Self-Assessment)应占主要地位;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确、客观的自主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也离不开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的参与,尤其在学生尚未形成有效自我评价能力的初期,教师与家长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在于在学习者/学生对自我做出消极评价,妨碍其进一步发展时,教师与家长站在另一个角度在理性地找出不足的同时,更多地找出其积极因素及闪光点。学生自主评价的方式有书面总结,小结,分析报告,口头汇报等等。教师的评价方法有日常观察,书面作业反馈,口头汇报反馈,检测等。

4.其它做法

除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外,我还采取多种方法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模仿大学教育阶段研究生导师的做法。不统一购买参考书籍和资料,而代之以开列参考书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程度在指定的书目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书等等。这虽然给教师的检查、评讲带来一定程度,但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的自主学习意愿和个体差异,(如学习程度、学习方式及学习兴趣的差异)。

2)改强制性家庭作业为指导性家庭作业。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常常令学生反感,因为它们既没有层次区分,更谈不上体现个体差异。我由过去统一布置家庭作业,改为给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如先告知学生本周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些任务和目标,学生应当在本周内完成哪些学习任务以达到这些目标。而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行决定选用何种材料及完成作业的数量和时间来实现这些目标。

3)重视拓宽知识摄入与能力培养的渠道。

在信息时代学习者知识摄入与能力培养的渠道绝不仅限于课堂;学习知识的方式也绝不仅限于“师一生”传授模式。重视拓宽知识摄入与能力培养的渠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资源,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实现跳跃式发展,甚至于某些方面超过教师成为可能。具体的做法包括:

①让英语报纸进入课堂

我班学生基本上都订了《21世纪英文报(高中生版)》,这份报纸由于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紧跟时代,紧贴中学生生活实际而深受学生喜爱。每次我都会拿一定时间(一个小时左右),先让学生先把报纸浏览一遍(Fast Reading)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与猜测新词的能力。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细读(这时可查工具书)读完之后写一篇comment.内容包括所选择文章的General idea和自己的感想,评述或观点。这一步主要训练学生快速归纳文章大意,提取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重新编码,激活现有知识,然后输出/写作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自愿上台做Presentation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公共场合发言和与听众交流的技巧。整个信息浏览、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的过程都由学生在兴趣与探究精神的驱使下自主完成。

②推荐一批优秀的英语教学网站、电视、电台节目

优秀的电视、电台英语教学节目和网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显著的效果。

③建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不定期展开组内,班内活动,交流学习体会、经验,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四、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凡事依赖老师的旧有的学习习惯也逐渐消失。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怎样科学地量化这些尝试的成果以形成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模式?能否找到一个覆盖高中三个年级,但每个年级(或年龄段)又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模式?由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长期的过程,那么如何界定教师/家长在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同发展时间的作用?另外,如何更有效地将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引入课堂,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愿与同行共同努力以求以上的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新明、李亦菲、朱丹: 《人类的自适应学习―示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11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上版社 2001.5

3.郑玉琼: “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7

4.刘根林: “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小学教材教法》 2001.14

5.Holec, H. 1985. “On Autonomy: some elementary concepts”, in Riley, P. (ed) Discourse and Learning. Longman

篇5: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摘要:物理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本文提出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特点,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团队合作, 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 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因材施教; 中职物理; 教学方法; 激活; 课堂拓展空间;

现在物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教师在课堂上仅能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 还需要在课后加以认真学习与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 大部分学生仅限于课堂上的学习, 课下很少有再学习的, 基本上没有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认为学习就是给老师学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学生只有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才能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薄弱,习惯养成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主动地获得知识的能力不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并且要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空间。总之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 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 都需要尊重、信任。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信任学生, 通过多种平台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自信, 让他们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要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 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加深对学习知识的理解, 使独立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要联系实际, 使学生们认识到所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所以,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必须学好所学内容, 同时让学生增加课外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性。笔者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最大, 教师应当将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根据物理这门课的具体特点及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 引导探究

教师对学生加以指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 不断从物理变化的客观规律中找出规律。如在讲蜡烛成像时, 笔者先讲解实验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实验的步骤一步一步来做实验, 同时对于出现的现象加以判断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最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一组数据加以分析与整理, 从而得到蜡烛成像的规律。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既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2. 讨论式

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自觉主动讨论, 在辩论中对知识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升, 思维能力有提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进一步的提升。如在讲功率、有用功、无用功时, 笔者让学生自己讨论。笔者指导, 最后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更深刻,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分层次教学

班级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情况不同, 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针对性, 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有弹性, 交给学生选择权, 这样既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拔尖成长, 同时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不至于产生厌学情绪, 不会产生过大心理负担,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4. 学生走上讲台, 让他们在“教”中参与

在原来的教学方法中, 一般采取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什么, 学生就做什么。老师不能走入学生中间, 和学生双边交流少。基本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 学生与老师之间存在着距离。课堂气氛沉闷、压抑,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不利于学生成长。教师必须真正放下架子, 发扬民主, 走到学生中间, 让学生自主参与。有些物理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先让学生自己讲, 教师再找出学生理解的误区, 加以讲解, 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激活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 学生已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 非常复杂;他们不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 而是强调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 要根据当下学生的特点主动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平台, 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 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实现教育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差异, 要关心爱护学生, 态度要和蔼亲切, 语言要有富有感染力。在总体可控的情况下, 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老师架子, 改变教学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发言和讨论。要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力军。比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 要把教学仪器交给学生, 把实验交给学生,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学生能够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且可以通过自己的具体行为去验证, 这样就可以通过实验得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2. 设立不同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习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让人在知识的探索中产生无穷无尽的动力, 并且乐此不疲, 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 从而获得成功。所以, 兴趣能激发人的潜力,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获得满足感。在教学中, 教师要认真备课、备好课,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 设立情景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如在讲一个规律时, 教师可以将这个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介绍一下, 提高学生的兴趣。物理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 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多和日常生活联系, 这样就能够让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活中应用的很多物品都用到了物理知识, 要通过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们去感受, 如楼上的避雷针和避雷线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雷电的原理。再比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用橡胶, 轮胎为什么做成圆形, 人为什么能够行走, 人为什么能够看到物体等, 看似平常的现象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讲电阻这节课时, 在电脑上连线, 通过测电压与电流, 从而得到电阻是多少, 通过这样的教学, 既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来量电阻为做实验做准备, 同时还活跃了课上的气氛, 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课堂外学习能力,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物理原理是对自然现象内在本质、原理的抽象总结, 物理来源于生活, 而又服务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现代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 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中学物理所讲授的课程中, 很多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研究, 让学生能够主动感知外面世界, 然后和物理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 中学老师应始终明白自己的责任,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不同途径积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切应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出发去组织物理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 使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使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感受科学的奥秘, 每天将受益无穷, 甚至获益终身, 那将是一名人民教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王雷.因材施教的教育艺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 莫尼克・麦基.好老师因材施教的12个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篇6: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文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 和DOS 6.x,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呢?我们认为应该讲,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帮助系统”对于学习新的软件是十分有用的;同一种软件的不同版间,低版本的知识可以迁移到高版本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80年代中期,计算机主流的操作系统是DOS 3.2或3.31,到了90年代初期是Windows 3.x和DOS 6.x ,95年以后,则是Windows 95,现在又正在向Windows 98过度。主流操作系统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跟着技术发展的潮流讲最先进的知识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所面临的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怎样在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给或引导学生学习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新构想,认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时代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生存。

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该围绕着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和进行。

对于开计算机课较早的学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讲过了Windows 3.x 和书写器,要不要讲Windows 95和WORD 97。要讲,是显而已见,必须的。但选择什么内容,怎样讲却是应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下面结合我们对该问题一学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

二、我们的考虑

我校是在六年级开始学习Windows 95的,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DOS初步、Windows 3.2简介、画笔和书写器、全拼输入法、LOGO语言。

Windows 95是继Windows3.2之后新一代32位的图形化操作系统,两种之间是有密切的关系但又很不一样。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图形化的界面,都有固定的图形窗口和操作方法,可以通过剪贴板实现数据应用程序间数据的`共享。不同之外在于:Windows 95的桌面已经简化,使定位文件和启动和切换应用程序更加快捷;帮助系统也比以前更易于使用等。针对Windows 95的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模式:

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1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

Windows 95系统介绍、帮助系统的进入与使用(2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

(2)使学生会进入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

Windows 95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桌面组成

(2)使学生会操作Windows 95桌面中的图标,会使用“开始”按钮

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及操作(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的窗口组成

(2)使学生初步会Windows 95的窗口操作

Windows 95菜单操作各种类型的对话框(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Windows 95菜单的基本操作

(2)使学生了解和初步会使用不各种类型的对话框

评价测试(1课时)

评价目的:(1)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了解学生对Windows 95“帮助系统”的意识和应用情况

三、实施过程:

1、在讲Windows 95的进入和退出时,结合上机规范一块讲,把正确的进入和退出纳入上机的规范要求,用进入、退出过程的实录片在上机前进行讲解,突出强调Windows 95 与Windows 3.2在启动时的不同,使同学们有深刻的印象。第一次上机结果表明,学生对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95的开机、关机过程掌握得非常好,完全是按规范要求做的。

2、在讲Windows 95的“帮助系统”时,先简单介绍Windows 95系统的特点(对照Windows 3.2),在上机前,只简单介绍怎样进入帮助系统和怎样选择和阅读帮助系统。而在上机练习时,则精心选择了涵盖Windows 95的操作的基本内容的“漫游,十分钟学会使用Windows 95。”这是一段十分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使用帮助;启动程序;查看磁盘;切换窗口;查找文件。每一部分都有文字途述、操作演示及相应的操作练习。在上机过程中,注重设计上机的顺序以及上机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机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还设计了上机作业,让学生及时总结并内化刚学生到的知识。对于练习较快、掌握较好的同学,在富裕时间里,按教师指导继续学习其它的知识内容。

3、在学生对Windows 95的界面和操作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讲它的桌面组成和图标的操作、任务栏及“开始”按钮的使用。讲解演示时,用POWERPOINT把Windows 95的桌面和Windows 3.2的桌面放到了一块,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桌面的不同,并且演示了在Windows 95下定位文件和启动及切换程序的快捷性;上机则结合上一节课的“帮助系统”,继续在“机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在讲Windows 95窗口的外观组成和操作时,结合以前学过的Windows 3.2的窗口进行比较,基本相同,就是最大化、最小化和关闭按钮不一样,更加直观便于记忆。而且在上机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在Windows 3.2环境下窗口是怎样操作的,比如:改变窗口尺寸、移动窗口、最大化、最小化、复原及关闭、窗口的排列、复制窗口内容等操作在Windows 95也同样适用,而窗口的切换在Windows 95中更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意识到有些知识可以迁移到新的操作系统中。

5、在讲Windows 95的菜单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在Windows 3.2的情况下和在Windows 95的菜单有什么异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操作方式可以同样迁移到95下。另外,让学生从“帮助系统”中找查相应内容进行学习,结果很多同学能独立地找到相应的内容。学生们感觉到我跟着“帮助系统”也能进行学习,而且内容和时间可以自己控制。充分感觉帮助系统的好处。而且帮助系统在某些知识的总结方便也比较全面、简洁、明了,如各种类型对话框的图表式总结。

在使用对话框的标题下,列出了Windows 95常用的七种对框,在每一种对话框处都有一个超链接,指向该对话框的使用介绍,学生很自觉地在出现手形光标处单击,进一步地了解相应的知识。

6、小结测试采用书面方式进行。对于操作系统的学习,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应该通过书面的方式及时加以总结,上升为内化的知识。操作上大家都会的东西,不一定能通过语言出来,所以书面测试的目的有两:检查操作水平、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测试的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1/3的同学基本全对,1/3的同学大多数答对了,1/3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

四、评价:

通过本学期试验Windows 95的教学设想,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对比Windows 3.2和Windows 95的异同点,能够较顺利地学会使用Windows 95,而且部分学生能够在学习使用别的软件中自觉利用“帮助系统”进行学习。Windows 95的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篇7:在高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在高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美术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 键 词 :美术理论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全民素质需要提高的社会需求,对美育的教学及美术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范美术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理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开展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一、在美术理论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美术理论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的是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灵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善于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第一步,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老师的启发)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如在美术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篇阅读素材,教师设计出问题的框架。学生根据教师的框架问题仔细阅读、分析,并对章节中疑惑点提出质疑。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性学习的关键。

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在美术理论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将实践与理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1.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探究内容引入到有情趣的研讨环境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情感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深入研究,如以《走进莫奈的画室》为题,研究印象派的风格以及印象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等。这样带有探索意味的课题情景,不仅使学生能够尝试探索、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思考激情。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见习和实习活动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美术教学环境中,设定研究小课题,如《低段小美术教学课的导课艺术》《美术教学环境的布置对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等。在这一过程中,让理论与教学相结合,让课本知识与实际教学环境相结合,使学生提早进行教学的应用演练,这对他们今后进入教学实习和教学工作会有极好的帮助。

2.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多渠道地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从不同的角度或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如在美术理论教学中,结合艺术作品或示范课的案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讨论、考察、研究展示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和探讨能力。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束缚,防止学生把注意力固定在教材内容的纯理论上,从而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发展。教师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从书本的每一章节、每一次短期见习,或是一堂示范课中寻找到研究内容。教师要在研究的过程中辅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开展研究,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鉴定方法。在实践调查和资料积累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如何进行深入探究等。

三、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理论依据,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学会解决问题。这时,教师的角色就要从讲授型转换为引导型。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不如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质,要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以往的师范美术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在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学中要构建新的课题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把一定的美术理论和教学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理论课题的研究中,并且把课题的研究落实到美术理论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习,逐步获取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师范美术理论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设置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教师要设计出相应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使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小组协同、资源共享、信息整合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美术理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创设研究情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开展研究。这一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使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在美术理论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如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前瞻性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时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趋势,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教师。要顺应美术教育的发展,培养美术师范生不仅要培养他们具备扎实的美术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好地适应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

篇8:浅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论文

浅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深入,英语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所以英语教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学生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考试有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将英语应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才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在了解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似乎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语言的多元化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需要学习基础的英语知识,以便于应用到生活中需要的地方。现在人们对于英语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英语知识,了解欧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还要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完美地完成任务、解决相关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关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教师讲课、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自主学习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工具的意识。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但不对立,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英语知识,以及将获取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并且在他们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着重培养他们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现在高校学生的母语基本都是汉语,由于他们接触英语的时间比较晚,大多是从小学三年级的英语课堂上开始学习英语的。他们的周围没有说英语的环境,且很少接触到母语是英语的同学、朋友,所以他们学习英语、重新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对英语不了解,只知道学习英语是为了考试、为了拿到好的考试成绩,不知道现在学习英语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到底是什么。只有少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够主动与教师互动,提出自己的疑惑;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沉默的,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对英语的不了解都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教师要相应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在学校的英语课堂中还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课堂学习的`内容和课堂的具体教学走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权利。现在教师大多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却还是以往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多媒体上照本宣科地读出来,让学生学习。这样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一个教师往往同时带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而每个班级的情况、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各不相同。如果一个课件用到底,课件内容与班级情况不相符,就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争取能够让课件内容符合班级情况,适合学生学习。

(三)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因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再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时,他们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造成学习间断的情况,容易陷入学习的困境。高校学生一般需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是检验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方式;而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专业四、八级考试,这是证明他们专业水平的考试,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满意的工作。学生为了考试自主地背英语单词,做大量有关于英语的题目,听相关的英语听力内容,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没有人进行监督,会使得他们的学习间断,降低自主学习的效率,使自主学习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到英语环境,所以课堂是让他们对英语产生浓厚兴趣的场所。教师应将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对英语产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想法。学生对一个不喜欢的事物产生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地在课堂上加入新颖有趣的题材,持续地对学生产生刺激,让他们的兴趣足够支撑他们学习英语,并且让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得以持续。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内容以及学习方式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全程跟随教师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目标,而是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明确学习计划,提高学生自控能力

和语文一样,英语不仅是一门学习的课程,也是用于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地学习语言,就学习不到语言的精髓,掌握不到学习的重点。只有不断坚持学习,才能跨越英语学习中的障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高校的英语课程中,学生并非每天都有在課堂上学习英语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英语。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能够让他们在课下时间自觉地学习英语。在新学期开学时,为每一个学生都制订一个小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不定期抽查,以达到监督他们学习的目的。同时,根据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进行相应调整。通过这种实施具体计划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控能力,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四、结语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才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教师在指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加以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红卫.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15(12).

[2]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出版与评估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6(06).

[3]李晓芬,刘大鹏.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02).

基金项目:本文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项目编号:5111723804)。

篇9: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各种手段整合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环境.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掌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呢?在阅读教学上,教师要努力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融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挖掘者、学习活动的实践者.

作 者:刘善成  作者单位:蔚县吉家庄中学,河北,张家口,075735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3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掌握方法  

篇10: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农村偏远小学,由于地处农村,家庭知识层面较低,前瞻意识薄弱,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处于过高或过低状态。同时,一些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自主能力欠缺,往往处在盲目的被动学习当中,学习效率低下,目的性不明确,许多家长对此也束手无策。为此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学生发展的沃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情感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反省,是所有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原则的前提,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

注重情感投入,首先师生间要平等、民主、和谐、快乐。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主要途径有:营造课堂氛围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进入发现者的“愤悱”状态,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生疑质疑。最后,尊重发挥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一贯持续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的总和。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三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可以相互交融。

二、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上拿着一捆书进了教室,从容告诉大家,“这是学校发给咱们班图书角的36本课外读物。设计了一个分配方案: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1/3,第二组分得这捆书的2/6,第三组分得这捆书的3/9。你们说行吗?”问题一提出,先是静寂无声,片刻便听有的学生说:“这样分不合理,第三组多了。”有的则说:“第一组少了”。还有的说,这样分很合理,三个小组分得一样多。同学们争论不休,但是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谁也说服不了谁。见时机成熟,便向学生们发出邀请,问有谁愿意上来分一下,几乎所有的小手都高高举起,那阵势……在全班艳羡的目光中,三位同学依次把这捆书平均分成3份、6份、9份,各自拿去应得的份数。分完书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喊出来:“分得一样多”,“是相等的”。但全班同学仍然沉浸在惊奇中,轻声议论着“怎么会一样呢?难道这三个分数是一样大吗?”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抓住教学时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又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采用谜语“一件东西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来导入。学生在绘声绘色地朗诵下,情不自禁地被这个谜语吸引住了,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一语地议论开来,很快就把谜语猜出来了。这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学生产生了一种进一步了解事物真相的欲望,自主意识自然被激活了。

三、从参与探索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活动余地,更多的自表现机会,更多尝试成败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的'体现。

在教学“圆的周长、面积”这一内容时,充分让学生展开操作,学生通过测量,拼、摆,演算出图形的周长,又从多种计算方法中选中最佳方案,顺利完成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样做虽然比教师直接给出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周长费时多,但走出了死背公式的误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操作,人人参与,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水平是可行的、有效的。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而在后继的认识学习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带有一般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数学思想,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具体化的反映。简言之,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行为,思想对方法起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篇1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对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观点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繁荣兴旺的动力,更是促使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针对的重点所在,也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创造和创新的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与时间。具体来说,解放学生大脑,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放学生双手,就是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解放学生眼睛,就是培养他们认真观察的能力;解放学生嘴巴,就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解放学生空间,就是鼓励他们投身社会实践;解放学生时间,就是提倡讲究学习效率,节省学习时间。“六大解放”的提出,为学生的创造与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作为学习,应按照这一教学思路安排教育活动,如:在班级内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管理的机会,并积极鼓励学生在管理工作中发展创新;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兴趣小组,为学生们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的减负工作,为学生减轻负担、注重创新奠定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产生疑问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开端,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疑问,才能在自主思维与思考中获取答案。任何思维过程都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包括对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讨论,直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学生对思维的灵活运用,这一过程中所提出的具有新意和创意的解决办法,都是一种创新行为。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所创设的情境应难易适中,如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感觉筋疲力尽,不仅无所获,还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问题太容易,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见,只有中等难度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求知,并始终处于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2.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在学习初期,学生容易对内容表象产生疑问,而无法深入其内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展其思路,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内容,通过联系前后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讨论,形成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

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中发现问题实质,并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只有分析清楚这两方面,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可见,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养成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习惯。其中应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以减少其盲目性;也不能越俎代庖,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先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分析,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4.通过归纳总结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归纳总结问题要点及解决思路,并通过进行课后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总结归纳、延伸练习中得到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教师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活动教学,即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活动,如:游戏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角色扮演教学等方法。

(2)案例教学,即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特定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竞赛教学,即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小组竞赛教学、辩论教学等方式。

(4)过程教学,即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训练。

这些教学方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各种方法的互相渗透和互补,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不但是历史赋予每个教师的责任,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部门所面临的重任。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住素质教育的契机,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若松.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J].湖北社会科学,2005,(01)

[2] 孟玉琴.论创新能力培养与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

[3] 刘守峰.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9,(S3)

[4] 王雷,苏桂臻.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5] 刘宏.森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篇12: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正立的“品”字,可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

篇1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高中地理学习中记忆能力的培养

怎么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论文

简论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论文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论文

合理运用设问,培养学生能力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论文

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整理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略谈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反思能力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