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数外中考易错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3-07 03:44:12 作者:汪之江 其他教学资源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汪之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初中语数外中考易错知识点总结,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数外中考易错知识点总结,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物理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7、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6、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2、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3、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4、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5、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6、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7、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8、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59、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0、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1、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2、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3、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4、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5、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6、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7、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8、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79、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篇2:初中政治高频易错知识点总结

基本国情

1、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1)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处于初级阶段的时间:(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

4、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5、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途径:

(1)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6、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本质)、根本原则、根本任务:

(1)根本目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根本原则:实现共同富裕;

(3)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篇3:初中政治高频易错知识点总结

小康社会

1、“三步走”战略目标:(已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到达小康水平。)

(1)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2050年左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两个1”的目标:

(1)到建党100年时(左右),实现全面小康。

(2)到建国100年时(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现阶段我国小康的特点: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表现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21世纪的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5、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

(1)现阶段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国家: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改革开放,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④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2)个人: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②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篇4:初中政治高频易错知识点总结

政治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1)性质和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拥有的权力:①行使任免权、决定权:拥有决定国家大事的最高权力,选举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②行使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修改其他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③行使监督权:监督宪法实施,监督其他国家机关。

(3)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1)各级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

权行使国家权力,讨论、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2)人大代表又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有权依法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从而保证了人大代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②我国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二)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

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③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B、政协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C、政协的三大职能: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

D、政协的三大作用:①人民政府广纳诤言;②参政议政;③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三)

A、基层民主形式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

B、基层民主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C、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做主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

5、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满18周岁)。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②依法有序参与选举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

(2)其他政治权利:①批评建议权、监督权;②申诉、控告、检举、揭发。

③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

(4)我国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7、每一次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决议案体现的是:

(1)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2)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8、对待选票应有的正确态度:

(1)选票虽小,但它能使人民的愿望得到充分表达,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得到有效传递。

(2)要珍视民主权利,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9、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它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它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优越性体现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其他制度之中。

篇5:中考英语:易错知识点

dance

[误] Well invite you and your wife to a dance party.

[正] Well invite you and your wife to a dancing party.

[正] Well invite you and your wife to a dance.

[正] Well invite you and your wife to a ball.(美语中常用ball作为舞会。)

date

[误] He studied ten hours a date.

[正] He studied ten hours a day.

[析] date是指具体日期。如问Whats the date today? 应回答具体日期:October 1st 1998.而day是指1日(24小时)。如What day is today? 问的是星期几,应回答Its Sunday.

[误] Todays date is January first. 1998.

[正] Todays date is January 1, 1998.

[正] Todays date is January 1st, 1998.

[析] 在日期书写中不要用序数词全写,而要用1st, 2nd, 3rd如果一定要用序数词,其顺序应为:It is the first of January.

day

[误] This is a book about every day English.

[正] This is a book about everyday English.

[正] This is an everyday English book.

[误] We go to school everyday.

[正] We go to school every day.

[析] everyday是形容词,意为日常的,而every day则是每天、天天之意。

篇6:中考数学易错知识点

1.考查简单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易出错。

2.考查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易将其判定相混,或不审题误把圆直径当半径。

3.考查简单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失分点在于对括号中给出精确度忽略而错选。视图时,考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而易失分。

4.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均变速运动有关问题是难点。

5.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考查统计知识,由于信息量及阅读量大,线索多,要求小伙伴们冷静、细心审题,否则易失分。

6.考查几何变换中点的坐标及点或线段在变换中经过的路线,考生容易在三个方面失分,旋转中的旋转方向,坐标与线段转化过程中忽略点所在位置或者是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相混。

7.考查概率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用频率估分概率时考生容易出错。

8.策略:从往年的试卷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卷面上一般会出现大量“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小伙伴们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解题速度慢,导致后面的解答题没有时间做,连看题都没有时间了。解题速度缓慢原因就是不熟练,基础知识不熟练,基本方法不熟练,这是平时训练不够所致,所以我们经常说回归课本,目的就是要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吃透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

运算错误多。答卷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这是运算能力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说是粗心大意,这方面要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避免基础性失分。

答题不规范。一道题做完了,自己以为是对的,其实大打折扣,主要是因为答题不规范,丢三落四。例如解应用题没有作答,求函数解析式没有写出定义域(自变量取值范围),乱用数学符号、乱造数学符号等。

因此小伙伴们在最后几天,要注意回归教材,认真通读课本,结合考试说明的能力要点,及时查漏补缺,把知识方法系统化,针对调考后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失分点,进一步总结错因,杜绝隐患。调整心态及作息时间,以适应数学中考安排。

篇7:中考物理易错知识点

中考必备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汇总

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得到声音

【简析】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2、人的听觉是有一定的频率范围的,即: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如发生海啸、地震时产生的声波是次声波;而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如医院里的B超。对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听到的。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除了与频率有关外,还更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如果距离发声体太远,通过空气传入人耳后不能引起鼓膜的振动,还是听不到声音。

物体振动这一章的知识算是初中物理最基础的,完全可以算是送分题,可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会在上面“栽跟头”,而且还不止一次两次。我在给精英班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就时常提到,对于这种基础性的知识没有什么技巧和方法,靠的就是平时的总结,越是小的知识点就越是要多注意,不然很容易在考试的时候混淆。

一、物体温度升高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简析】

物体温度升高了,只能说明物体内部的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快了,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方法有两个。

1、让物体吸热(热传递);

2、外界对物体做功(做功)。

例如:一根锯条温度温度升高了,它可能用炉子烤了烤即吸收了热量;它也可能是刚刚锯过木头即通过克服摩擦做功自己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二、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简析】

物体吸收热量,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物体内能增加,但我们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动能和是势能的总和。

1、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不发生变化,即分子势能不变,只改变了分子的动能,则物体的温度就会升高,如给铁块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

2、如果吸收热量后,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虽然都在不断的吸收热量,但温度并不升高,温度始终保持不变。非晶体吸热时,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都在发生变化,所以状态变化的同时,温度也升高。

三、物体收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一定”发生改变

【简析】

第一,力有两个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即使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物体受到力的共同效果决定的。1、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改变)。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四、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简析】

浮力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因为下表面浸入液体较深,受到的压力始终大于上表面,所以浮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

当物体的底部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无缝隙时(即相当于粘在了一起),物体不受向上的液体的压力,所以不受浮力的作用。

例如: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大石头,三分之一的露出泥外即浸在水中,但石头不受浮力作用。

70条常见易错知识点总结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物理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7.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力臂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6.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六种物态变化:

5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3.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70.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篇8: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易错点一:水的组成实验

对电解水的实验,常出现如下错误:对电解水实验中正、负两极上各产生什么气体,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为多少,记忆不清。记住两极产生的气体,避免张冠李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只需将“负极产生氢气”采用谐音记法为“负氢”,口中默念几遍即为“父亲”。在判断电源的正、负极时,常易混淆,因此要熟记:“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推出正负极。

注意: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在做该实验时,常常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自然界的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

C、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氢气和氧气 D、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A、B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而误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错选A。可能是生活中“水都是以液态存在”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少的同学常会误认为液体中就一定有水而错选B。水在通电时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氧元素和氢元素。硬水是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而软水中含较少或不含钙、镁化合物,因此都是混合物。

答案: C

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组成化合物

2.雨水、自来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馏水是纯净物,放久的蒸馏水不一定是纯净物,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3.汽化时分子体积不变,分子间隔变大

4.大部分物质熔化体积变大,但水例外,冰熔化体积减小

篇9: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酸和碱

1.水是弱电离的,水可以电离出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碳酸钠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盐,只是在水中显碱性

3.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蓝,不可搞错,另: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4.将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变红而不是酸变红

5.酸和碱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要注意,酸碱的腐蚀是化学变化

6.稀释浓硫酸不可以将水倒入硫酸中,应将酸入水,沿容器壁缓缓倒下,同时不断搅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释浓硫酸

7.浓盐酸在空气中生成白雾是因为浓盐酸有极强的挥发性(初中常见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挥发性),是物理变化

8.氨水是一种碱,在水中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9.在初中阶段,所有的酸和碱之间都可以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10.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不仅是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而且要求反应物中“有酸酸可溶,无酸盐碱溶”,但碳酸镁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那是因为生成了比碳酸镁更难溶的氢氧化镁

12.在初中阶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应一律写为二氧化碳+水,不考虑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阶段,大部分碱是不可溶的,只有氢氧化钠、钾、钡、钙(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盐都是中性的,碳酸钠是碱性的,硫酸铵是酸性的,碳酸氢钠有较弱的碱性,硫酸氢钠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质自身没有酸碱性,但是可以与相应的酸或碱反应

15.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强碱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根离子,含有铵根离子的强酸盐溶液中一定含有氢离子(不考虑水自身的电离)

1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

17.中和反应都是放热的

18.酸碱度和酸碱性是不同的,酸碱度指的是溶液的酸碱性强弱,酸碱性指的是溶液显酸性还是碱性,pH试纸测量的是酸碱度,指示剂显示的是酸碱性

19.若不慎将盐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氢氧化钠等强碱中和,被强碱烧伤同理

20.酸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

篇10: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化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基本化学概念

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篇11: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碳及其氧化物

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但极其坚硬,石墨能导电但较软,二者属于不同物质,二者之间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常温下碳不活泼,但高温下碳可以与许多物质反应

3.初中阶段,可以认为碳不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4.C02无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5.活泼金属如钾钙钠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碳单质,属于置换反应,这些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6.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学变化

7.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这是一个可逆过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篇12: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燃烧与热量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不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是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2.降温灭火时,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而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下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4.甲烷不是最清洁的能源

5.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证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其中有氧元素

篇13: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2021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种类不变,但物质和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2.通过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若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则无论得到什么数据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说化学变化前后质量不守恒

3.根据一个物质参加反应的条件可以推断该物质的某些性质和贮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学变化中一种元素的质量不变和H+所中和的OH-数量守恒来巧妙地解决化学计算。

篇14: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

3、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4、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5、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才行。

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7、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8、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初中物理实验易错知识点

1、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2、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3、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4、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5、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6、动滑轮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7、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

篇15: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

初中物理易错知识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3.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物理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7.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6.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六种物态变化:

5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3.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70.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篇16:初中语文易错知识点总结

一.词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改正 别具匠心:工匠、艺术、技巧等具有巧妙构思 卷帙浩繁:书籍很多或部头很大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的风气令人害怕

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事实的话,使人震惊(贬) 八面玲珑:形容窗户通透明亮,待人处事十分圆滑 不以为然:不认为它是正确的 灯火阑珊:人烟稀少冷清 轩然大波:很大的纠纷(贬)

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贬) 沸沸扬扬:议论的声音多而杂

瞻前顾后:比喻做事周密,也指做事犹豫不决 妙手偶得:写作技术高超,偶然间即可得到灵感 味同嚼蜡:形容文章、讲话,不用于形容食物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例:袖手旁观不能得到知识)是正确的 不言而喻:形容人或某种道理,不用于形容某种言论或观点

按图索骥: 比喻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也比喻按教条办事不知变通 罄竹难书:用于形容罪行很多

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手段高超(褒) 俯仰生姿:无论是仰视还是俯视都会形成好的姿态

顶礼膜拜:及其崇拜(贬) 豆蔻年华:十三四岁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

鸡零狗碎: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或无关紧要的事物 口传心授:师傅口头传授,徒弟内心领会 因人成事:靠别人的力量 络绎不绝:指车、人、马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篇17:初中语文易错知识点总结

病句

1.科技成果+培育 人、物类型+培养

2.长期和连续、携手和合作、过于溺爱、黄发垂髫的老人(或孩子)、忍俊不禁的笑了、凯旋归来、最重要和当务之急不能同时出现 3.伫立指长时间的站立 不用于形容画中的人或物 4.研究不能搭配意见 三.文学常识

1.而立之年指有所成就年龄,不惑指能明辨不疑的年龄 2.《唐雎不辱使命》不是小说,是历史性散文 3.老舍的《茶馆》是戏剧

4. “记”,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又是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表”,是采用表格形式编纂的著述,如《史记》中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表”还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志”,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

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5.《繁星》《春水》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6.济慈是英国的 叶塞宁是俄罗斯的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

7.《左传》和《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战国策》是国别体 《史记》是纪传体 8.贾雨村是红楼梦的人物

9.《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写的 10.中国戏曲包括京剧、昆剧、黄梅戏 11.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12.古文中的河多指黄河

13.《鲁兵逊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14.《战国策》由西汉末刘向编订 15.老舍是近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16.傅雷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17.《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小说 18.郑愁予和余光中都是台湾诗人 19.《儒林外史》是短篇小说集

20.《红楼梦》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现实

篇18:总结高考易错知识点

总结高考易错知识点

1、羟基就是氢氧根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同学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吗?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当其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时,呈酸性;当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时,则成碱性。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NaHS,Na2HPO4),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NaHSO3),则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强氧化性

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

9、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强电解质一定拆“,弱电解质一定不拆。

在水溶液中,的确,强电解质(难溶的除外)在水中完全电离,所以肯定拆;而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因此不拆。但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时,或反应体系中水很少时,那就要看情况了。在固相反应时,无论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论这反应的实质是否离子交换实现的,都不能拆。有的方程式要看具体的反应实质,如浓H2SO4和Cu反应,尽管浓H2SO4的浓度为98%,还有少量水,有部分分子还可以完全电离成H+和SO42-,但是这条反应主要利用了浓H2SO4的强氧化性,能体现强氧化性的是H2SO4分子,所以实质上参加反应的是H2SO4分子,所以这条反应中H2SO4不能拆。同样,生成的CuSO4因水很少,也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所以也不能拆。(弱电解质也有拆的时候,因为弱电解质只是相对于水是弱而以,在其他某些溶剂中,也许它就变成了强电解质。如CH3COOH在水中为弱电解质,但在液氨中却为强电解质。在液氨做溶剂时,CH3COOH参加的离子反应,CH3COOH就可以拆。这点中学不作要求。)

10、王水能溶解金是因为王水比浓硝酸氧化性更强。

旧的说法就是,浓硝酸和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OCl和Cl2能氧化金。现在研究表明,王水之所以溶解金,是因为浓盐酸中存在高浓度的Cl-,能与Au配位生成[AuCl4]-从而降低了Au的电极电势,提高了Au的还原性,使得Au能被浓硝酸所氧化。所以,王水能溶解金不是因为王水的氧化性强,而是它能提高金的还原性。

“张冠李戴”

1、干冰是固态CO2的俗称,它并非是固态的水——冰;因为当它挥发变成气态的CO2时,没留下任何“湿”的痕迹,外表又似冰,故把它叫做“冰”。

2、“白铅”是锌而不是铅。因其断面银白,硬度与铅相仿所致。

3、“黑金”是铅的误称,因其断面灰黑且具金属光泽所致,并不是金。

4、“银粉”是铝粉,因其粉末为银白色误称。

5、“金粉”是铜锌合金粉末的误称,因其合金有金黄色金属光泽所误。

6、“石炭酸”并非是酸,它是有机物苯酚的俗称,因它最早从煤焦油中提取又有酸性而得名。

7、“水银”不是银是汞,因其常温下呈液态且为银白色而得名。

8、过磷酸钙是Ca(H2PO4)2和CaSO4混合物的商品名称,其各化合物结构中并无过氧键。

9、纯碱Na2CO3是盐而非碱,因其水解,溶液呈碱性且水解产物中有NaOH而得名纯碱。

10、铅糖并非糖,因其有甜味而得名,它有毒,不可食用,其化学名称叫醋酸铅。

1l、甘油不是油,是多元醇(丙三醇),因其无色、粘稠、有甜味,外观似油而得名。

12、水玻璃并不是玻璃,而是Na2SiO3水溶液的俗名,因其无色粘稠,既有粘性(矿物胶)又不能燃烧、不受腐蚀而得名。

13、发烟硫酸并不发烟,而是形成的酸雾。(SO3吸收水分形成的小液滴)。

14、不锈钢不是绝对不生锈,它也能因盐酸等强酸腐蚀而“生锈’。

15、酚醛树脂不是酯,而是由苯酚跟甲醛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一种俗称电木的塑料)。

16、王水不是水,而是由浓盐酸跟浓硝酸以3:1的体积比混合的一种能氧化金、铂的强氧化剂。

17、芳香族化合物并不都有芳香味。因其最早大多是从香精油、香树脂及其它具有香味的物质中发现而得名的。这种以气味

作为分类依据是不科学的。其实,就性质而言,凡属芳香族化合物的物质大多无香味

18、有甜味的并非都属糖,如糖精,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因其甜度远远大于糖类中的单糖而得名;其化学名称是邻磺酰苯酰亚胺。糖类并非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

19、铝与强碱溶液反应置换出的是H2O中的H2;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是2Na2O2+H2O=4NaOH+O2,应为2Na2O2+4H2O=4NaOH+2H2O+O2,还原产物应是生成物中的水。

20、甘汞不是汞,而是Hg2Cl2。

21、王铜不是铜,而是CuCl2?6?13Cu(OH)2。碱式氯化铜

22、臭碱不是碱,而是Na2S?6?19H2O,因其水溶液显碱性(水解)且有H2S生成而得名。

23、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CI,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不一定含SO42-,也可能含有Ag+,若加入 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解,此溶液中了一定含有SO42-,也可能含有SO32-。

24、某气体遇NH3有白烟产生,并不一定是HCl,可能是HNO3蒸气或Cl2。

25、电石并不产生电,因其在电炉内高温至2500℃左右时由C和CaO合成而得名。

26、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不一定为CO2,可能为SO2。

高中化学各部分的学习方法

基本概念的学习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有关物质组成的概念,如元素、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等;有关物质结构的概念,如原子、分子、化学键等;有关物质性质的概念,如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有关物质变化的概念,如化合与分解,取代与加成等;有关化学量的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物质的量等。

掌握化学概念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首先要通过生动的直观感知,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电教手段等,注意观察和想象。理解概念是中心环节,例如通过个别实验感知了化学变化,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要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定义,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有些概念容易混淆例如电解和电离,就要注意比较,掌握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概念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例如:氧化还原概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深广度就有所不同。

最后,要通过复述、复习、练习、计算、实验等多种方式巩固和运用概念,以达到准确理解熟练掌握的目的。

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

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可以从本质上认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掌握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化学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主要有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分散系等。

基本理论较为抽象、逻辑严密并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学习时要充分应用直观教具或形象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如电子云模型、原子、分子结构模型。要抓住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分清主次。例如电解质溶液理论,讨论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度、电离常数,水的离子积、盐的水解等。其核心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抓住它,其它内容就容易理解。还要注意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例如:氧化还原理论、元素周期律都与物质结构理论有关,要把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融汇贯通。应该在适当阶段进行归纳总结,或列出表格以加深印象。最后,掌握理论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要注意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例如学习化学平衡理论就可指导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并解决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

化学用语的学习

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语言。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始终贯串于整个化学学习之中。正确熟练掌握和运用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本功。学习化学用语,记忆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要强调理解记忆。例如,离子符号必须理解了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后才能正确书写和使用。不掌握化合价规律也就不可能正确书写化学式。另外,化学用语也是逐渐演变发展的。元素符号是基础,可以组合成化学式,进而组合成化学方程式。有了这一基础,又懂了有关的基本概念,则对原子、离子符号、电子式、结构式等就都容易达到顺畅书写和使用。学习化学用语时还要注意根

据化学事实,即具体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变化来学习,这样才能印象深刻、正确掌握,不出生编乱造的差错。作为一种工具,加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要经常地、反复地读、写、用才能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学时,制卡片,编韻语、做游戏、搞竞赛等都是有益的辅助活动。

化学事实的学习

化学事实一般指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形成,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中学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按从个别元素到元素族到周期系;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的顺序编排的。内容面广,量多。一般感觉“易学易忘”,“难记难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首先要抓住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知识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以理论为指导把知识串联起来。具体物质的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之间的关系。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等等。其次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推理不仅能获取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也能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抓住共性,注意个性,举一反三,就便于掌握,不易混淆。还应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如元素族的通性,有机官能团的特性等,或列表或画图均可。最后,元素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能经常密切联系实际,就可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机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在元素组成、价键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这类知识种类繁多,反应难记,初学时常感困难。对于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异构现象、通式,同系物、系统命名等一定要准确掌握。例如,若对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认识得清楚,对于二氯甲烷是否有异构体的问题就不会产生错误判断。对于同分异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在推导可能存在的有机物结构时就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其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物的性质由结构决定。特别是官能团,是应应的中心。所以只要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官能团,就可以大致判断它应有什么性质,提供区分各类有机物的特征反应。例如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就可推测能发生加成、氧化、聚合等反应。当然也要注意化合物的特殊性(个性),例如,甲酸能发生银镜反应。

再次,要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是有机制备的基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有机物种类繁多,掌握了相互转化关系,就可以熟练地解答制备问题,甚至可能提出几种合成路线。最后,要注意做好实验,加深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模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有机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学习过程中若能经常联系应用,将有助于加深认识和记忆。

系统复习

可分为阶段性复习和终结性复习。前者是指在一章、一个单元、期中、期末进行的复习;后者主要指初中或高中学业结束时的总复习。系统复习可以使平时学习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得到深化和提高。系统复习之前要确定内容、制订计划,拟出提纲,以做到有针对性,有系统性,有计划性。在实施时要注意:

(1)综合运用,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复习时特别要紧紧抓住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大量做题,要通过做题培养思维能力。注意进行归纳综合,可以采取列提纲,制表格等形式。

(3)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有差别。在系统复习时,要从实际出发,在力争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目标,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就要特别注意在教师指导下,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4)要注意系统复习不只是单纯为了巩固已有知识,还有再提高的任务。系统复习具体方法很多,可以拟提纲,列图表,可以做练习、可以做实验。如有条件还可利用展览、电教等手段。

篇19: 高中化学易错知识点总结

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引入新杂质又要易除去。

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和1mol碳碳键。

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高中化学应该怎么学习

1、你必须把课本上的知识背下来。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理科。记忆力在化学上的作用最明显。不去记,注定考试不及格!因为化学与英语类似,有的.甚至没法去问为什么。有不少知识能知其然,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门外语”,化学的分子式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句子,而每一少化学计算题,就是英语的一道阅读理解。

2、找一个本子,专门记录自己不会的,以备平时重点复习和考试前强化记忆。只用问你一个问题:明天就要考化学了,今天你还想再复习一下化学,你复习什么?对了,只用看一下你的不本本即可。正所谓:“考场一分钟,平时十年功!”“处处留心皆学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考前复习,当然是要复习的平时自己易错的知识点和没有弄清楚的地方,而这些都应当在你的小本本才是!

3、把平时做过的题,分类做记号。以备考试前选择地再看一眼要重视前车之鉴,,防止“一错再错”,与“小本本”的作用相同。只是不用再抄写一遍,节约时间,多做一些其它的题。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知识点全覆盖

理科的学习除了需要学生学习一些化学知识点之外,也需要学生根据知识点做出一些题目。化学的题目看起来非常的复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敲之后,学生当理解了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之后,学生只要寻找到一些正确的解题方法,学生就能够正确地作出化学题。

高中生高中化学学习好方法有哪些?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只有全方面的掌握知识点之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够得到提高。化学这门学科,除了需要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方程式之外,也需要了解更多的同类元素。

分析技巧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分析技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很多理论知识,也需要这些学生懂得一些分析题目的技巧。学生分析对了题目,学生就能够找对正确的思路,通过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学生能够了解考察哪些知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寻找正确的方法,帮助自己提升化学成绩。

易错文言文的知识点

高三物理易错知识点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点

高一化学上半学期最易错知识点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小升初数学考试知识点与易错点

always用法总结易错点

怎么学好高中语数外方法有哪些

中学英语易错动词-

政治生活易错点

初中语数外中考易错知识点总结(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初中语数外中考易错知识点总结,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