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rat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作文课--人物描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作文课--人物描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作文课-人物描写(网友来稿)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作文课-人物描写(网友来稿)
温国祥 重庆市铁路中学
教学设想:
1、以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作为示范,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写作特点”的分析,让学生对范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打下感性的基础。
2、利用第二周星期二的阅读课时间,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优秀写人记事作文》、《微型小说选刊》等人物描写非常出色的书籍,扩大学习的范围,进一步加深对人物刻画的认识。
3、让学生按要求预先完成第二周的大作文,并结合教师所讲的“记叙文写作专题讲座――人物描写的‘三板斧’”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然后把自己的作文重写一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对本单元五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能将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2、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能熟练使用正确的符号。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走在大街上,人们步履匆匆,擦肩而过,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那么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去描绘。
俗语说:“画人画虎,难画皮。”意思是说,无论画人还是画虎,要画出虎和人的外形是比较容易的,但要画出虎和人的内在精神却不太容易。那么,如何才能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呢?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人物描写的三板斧”会告诉你一些可行的办法。
板书课题: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
二、介绍人物外貌、神态描写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
2、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有四种: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三、人物外貌、神态描写三板斧。
导入 :观察、思考:
1.你觉得照片中老人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
2.摄影师有意把人物的身躯、衣饰等技术处理掉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
第一板斧:抓住特征
1、相貌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时刻在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2、教师可以结合外祖母、鲁迅、蔡芸芝老师的外貌特征进行讲解。
然后,举例说明。见“抓住特征之借鉴实例”。
3、强化训练。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0。
第二板斧:善用比喻
1、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修辞大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流转出绚丽的旋律。在人物描写中,许多大作家的大手笔都是善用比喻的典范,很值得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学习借鉴。
2、借鉴实例
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2。
3、善用比喻之强化训练
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3。
第三板斧:侧面衬托
1、引:以上我们所用的都是直接描写的手法,抓住了特点让人感到贴切逼真,比喻的点缀则让人遐思无限,各有独到之处。但我们能否把镜头移开对准他人或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呢?
2、借鉴实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5。
3、练一练。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6――17。
4、侧面烘托之强化训练
见课件上的幻灯片18。
四、结束语:
写好一个人的肖像当然不止以上几种方法。具体操作时有时是多种方法并举,选取哪一种方法描写还需视个人喜好和具体需要而定。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总结并创新,才会达到写好写活写绝的最终目的。只要勤练不辍,写至佳境自然就会妙笔生花,意趣横生。
五、作业 。
1、见课件上的幻灯片21。(课外练笔)
2、大作文:利用外貌描写的三板斧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左右,第二课时完成,当堂交。
3、预习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教学后记:
1、由于没有限制题目,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地写完,并成功地运用了本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
2、这次学生所写的作文,在批改时着重改学生在外貌描写方面的问题,并将优秀学生作文展示在教室的宣传栏中,在第二作文课时进行点评,然后请学生自己朗读其作品。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
篇2: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常州市丽华中学 钱红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4--15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海燕》 2课时
《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石榴》 1课时
《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 2课时
《竹溪记》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 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并明确任务:共同总结期末考试的得与失 听讲
2 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那些帮助。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你提高语文能力。 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共同走进八年级(下)语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学生浏览课文、目录。学习透过课题了解大致内容,进而了解本学期我们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的类型。 浏览课文、目录
2 布置任务: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要求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阅读同题材、体裁的作品,和文学名著) 制订计划
3 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交流
4 为语文教学出谋划策:请同学设计一个可行的语文活动(可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究,也可结合学校及班级的实际提供新的方案) 小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 《海燕》(一)
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在诵读中把握这首散文诗的结构。
4、能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倾听、补充 讲述你所了解的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听朗诵全诗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
3 问题设计: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要求: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表情朗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 齐读、分读
2 问题设计: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1、理清课文结构。2、用准确的语言归纳出海燕的性格 圈点勾画思考、归纳、交流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4 创设问题情境:1、海上风起云涌的景象对表现海燕有什么作用?2、文中除了海燕还写了哪些海鸟,他们的表现和海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听讲、思考
5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录音 听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读《海燕》
2 播放音乐 配乐朗诵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3课时 《海燕》(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自由朗读《海燕》,体验表达感情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
2 创设问题情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想象海燕搏击长空的景象,并就此展开联想,如果这就是一场斗争,那么斗争的对立双方是谁? 自由朗读、想象、归纳、讨论
3 教师引导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听讲、归纳
教学反思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绿色-- 长城-- 练习、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4课时:《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2、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学习: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应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观察、思考
2 组织交流评价 发表见解
3 创设情境:听课文朗读,用圈点勾画法,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形态的。 圈点勾画
4 与学生共同赏析课文第5段,感受白杨树的形态美,并指导朗读。 朗读、感受
教学反思
二、理解分析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作者对白杨树还做了哪些描写 阅读课文,思考
2 要求学生将四句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并比较、朗读、感受白杨树的内在美。并归纳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练习、朗读、归纳、交流
3 创设问题情境:文章开头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以及最后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描写有何作用?请学生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顾《海燕》一课的有关内容,思考、归纳。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听歌曲《白桦林》从中感受象征的含义 听歌,归纳、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摘抄、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白桦林 - 朴树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
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
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
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
她说他只是迷失在远方
他一定会来来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她喃喃地说
“我来了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师生自荐课文一(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1、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巩固对联想、象征等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提高分析托物抒情类散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
1、学生自行阅读托物抒情类散文。(教师可推荐一些作品:茅盾的《雷雨前》《雾》《风景谈》等)
2、选择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作品,用16开稿纸抄写,并围绕象征、对比、烘托等表达方式,设计3-5个问题。
3、小组交流,并推荐组内一篇最好的作品,共同完善文后的问题。
4、教师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完善文后问题。
5、印发这些作品供学生阅读、练习。
第5课时 《石榴》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描摹的对象。同学们能说出多少诗文名句来?(引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2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 听读、勾画
3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石榴的可爱之处,及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及主题。 朗读,思考,交流
4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师示例:(略) 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课后练习三 练习、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使用文中的手法,写一个200左右的片断,描绘一种植物。
第6课时 《紫藤箩瀑布》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在写花中所抒发的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2、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课前学习:1、通读课文,勾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反复朗读。
2、复习《幽径悲剧》中描写紫藤箩的段落。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请学生回顾季羡林先生在《幽径悲剧》中面对一树古藤萝所抒发的感情 自由谈论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思考:面对这一树的繁华,作者有什么感受? 听读、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为什么“我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有的知识精神的宁静有生的喜悦”2、作者为什么要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箩”的遭遇? 朗读、思考、讨论
2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3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朗读
教学反思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读了课文,你是否有不同与作者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7课时 师生自荐课文二
学习目标:1、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学习过程:
1、学生自行阅读托物抒情类散文。
2、选择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作品,用16开稿纸抄写,并围绕主题、表达方式、语言等方面写不少于200字的赏析文字。
3、小组交流,并推荐组内一篇最好的作品,共同完善。
4、全班交流、评价。
第8课时《竹溪记》(一)
学习目标:1、能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把课文准确流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3、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
课前学习:1、收集古人吟诵“梅、兰、竹、菊”的诗篇。
2、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
3、收集、整理作者生平及成就。
课堂学习: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梅、兰、竹、菊”诗词大赛。2、作者生平简介。 学生背诗交流资料
2 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3 组织学生单个读、分组读、集体读。
评价交流 相互评价
教学反思
二、理解释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要求: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划出工具书无法解决的难理解的字词,准备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共同讨论解决疑难词句。
3 组织评价 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识记文中字的读音和释义。
第9课时 《竹溪记》(二)
学习目的:1、认清这篇“记”的特点,理清这篇“记”的思路。
2、探究文章的主旨:以竹喻人,赞扬任光禄不务纷华、不陷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
课前学习:反复朗读课文。记识实词的词义。
一、复习巩固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1:有问必答:学生自出题,学生抢答。组织问答。 一问一答,复习课文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教学反思
二、分析课文,探究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开头为什么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论述世人对竹的态度?2、作者为何对任君治园植竹之事只用寥寥数语,而对任君的一番话却记之甚详? 小组讨论、交流
2 组织交流。 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三、拓展迁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比较阅读:龚自珍《病梅馆记》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第10课时 口语交际 (可放在课外进行)
学习目标: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
学习过程:1、收集有关网络的资料。
2、向学生征集一个“网络与中学生”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3、在课代表的主持下开展活动。
第11、12、13课时 写作
第11课时: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自学 自学“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2 写作指导: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归纳他们的结构特点并寻找共性。1、“形散而神不散”2、写景状物的顺序。 回顾、归纳、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准备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可把前面布置的观察笔记整理出来)
第1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 学生讨论自定
2 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
3 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1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篇3: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学习内容】
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邓稼先》《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2课时精读;《回忆鲁迅先生》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48篇课文,计划用6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2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
课次 课型 内容 要求
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总起、定向
2课时精读拓展课《邓稼先》+丛书三篇文章 学习感悟人物精神
2课时群文阅读课《说和做》+丛书三篇文章 品华夏风骨,学民族脊梁
1课时情感意蕴课《回忆鲁迅先生》+丛书多篇文章 感悟名人,心怀天下
2课时古文赏读课《孙权劝学》+丛书三篇文章 朗读 赏析 背诵
3课时自主阅读课自由选择阅读《仰望星空》其他文章 仰赤子之心,望灿烂星空,提升品德修养
2课时写作训练课单元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精神》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第1-2课时学基础文化,传词语瑰宝 字词、文学常识积累
2课时 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第3-4课时 仰望历史的星空,流放生命的精彩
1.教学内容:精读《邓稼先》
自主阅读《丛书1・仰望星空》第2页《“两弹”元勋邓稼先》、第136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161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
2.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3.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识记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地搜集邓稼先的轶事及图片。
4.教学设计:
(一)初读感知:课前从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于敏入手,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并思考其中的联系。(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
小标题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小标题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小标题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小标题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小标题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小标题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二)精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抛出主问题: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格?为什么把他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第3、5部分内容,明确: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汇报“爱国”的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读过的爱国篇目谈谈学习了《邓稼先》一文的感受。
2、自主阅读《丛书1・仰望星空》第2页《“两弹”元勋邓稼先》、第136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161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对比的地方,品味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阅读感受写在日记上。
第5-6课时 华夏风骨,民族脊梁
1.教学内容:
精读《说和做》
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7页《最后一次讲演》、165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173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
2.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本文过渡自然、严谨条理的结构。
(2)品味精妙的语言,分析本文在叙述中插入形象描写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教学设计:
(一)导入: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中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2、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人物?
(三)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出来并简析。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炼含蓄: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
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7页《最后一次讲演》、165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173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
第7课时 感悟名人,心怀天下
1.教学内容:《回忆鲁迅先生》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2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95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02页《金岳霖先生》
2.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找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回忆鲁迅先生》
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画出对鲁迅先生进行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 )段的第( )句这一( )描写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
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2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95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02页《金岳霖先生》。
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的句子,指出描写类型,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2、在描写人物上,你从文中得到哪些写作启示?
第8-9课时 伟人的精神,学习的榜样
1.教学内容:精读《孙权劝学》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83页《任末好学》、185页《邴原泣学》、190页《司马光好学》
2.教学目标:
(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
(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
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投影无标点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板书:对话善劝 肯学 敬才)
(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
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对比)
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板书 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 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
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板书:开卷有益)
(六)齐读课文,梳理总结
1.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2.请学生对照板书,回顾本课教学内容,齐读课文。
(七)拓展阅读
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83页《任末好学》、185页《邴原泣学》、190页《司马光好学》,对照注释,理解文意,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写篇读后感。
第10――12课时 自主阅读课
学生自主阅读《丛书1》,摘抄好句好段,做读书笔记,诵读美句美段,分享读书收获等。
第13-14课时 写作训练课
1.训练内容:写出人物的精神
2.写作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精神。(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3)、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教法学法:举例法,练习法,读写结合法。
3.教学设计:
(一)回顾本单元课文都是怎么写人物精神的,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自读《丛书1》第54页、60页、122页、136页、161页、169页、202页的内容,系统掌握各类描写方法。
(三)学习课本P24-26的写作指导。
(四)写作训练――根据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练习三《这样的人让我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确教学目标;
二、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邓稼先》 典型事例 人物 精神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② 1958 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没有私心 ⑤1971 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 ⑥一封短短的信 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朴实⑦1982 年, “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典型事例 人物 精神 苦读写作《唐诗杂论》 ;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的参 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 加群众大会。
《回忆鲁迅先生》 典型事例 人物 精神 关心帮助青年。 生活平凡随意、踢鬼、谈鬼。 为人宽厚仁爱, 带病坚持工作。 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 照顾鲁迅、勤俭持家 工作辛苦(反衬)
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事情生动,主题更明确
第一个驿站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的面容、神态、表情、衣着、姿势等的描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 瘦得叫人担心, 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 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一”字。 材料一:她大概叫琅琅,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凸额头、塌鼻梁,一头柔软的卷发。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长相,突出文静 材料 二:她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眼睛,突出聪明,纯真的内在气质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你都能见到 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 的大胡子。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老舍说: “人物的外表要处,关键在于一个情字 , 足以烘托出一个活的人格, 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 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物的累赘:若只贪形容得周到,而一切并无用处,便使读者 失望。”鲁迅: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 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祝福>祥林嫂
外貌描写的要求: ①抓住特点,描写重点,体现个性 ②要使描写生动,可恰当运用修辞③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个驿站 语言描写
第三个驿站 动作描写
第四个驿站 心理描写
总结写法
1、如何从生活中学习写作?(1)、细心观察(2)、用心感悟(3)、精心取舍
2、如何写好精神类作文?(1)以小见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2)细节描写(半瓣花上说人情)
四、写作训练
五、范文欣赏
六、二次写作
篇4: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海燕》(一)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及海燕的形象。
课前学习: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联系旧知,初步熟悉作者的情况。 出示文字,请学生思考:这句话写得是谁?是谁写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大家会领略到别样的风味。 倾听、思考、回答、并简介作者。 例句:1、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2、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2 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停顿指导学生朗读,参与评议。 听朗诵做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 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节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同学评议。
3 问题设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海燕,要求尽可能说得完整。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4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二、局部精读,品味诗歌画面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设计:(1)文章为海燕的出现设置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划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理清三幅画面。思考环境描写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 问题设计:(2)海燕在这样的环境中表现怎样? 圈点勾画描写海燕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3 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反复朗读课文。 2、课外阅读同题材作品
第2课时 《海燕》(二)
教学目标:1、能说出对比衬托的作用。
2、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3、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一、精读课文, 感悟体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复习导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2 问题设计:(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看到海燕搏击风浪,你会联想到什么?高尔基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勇敢乐观,渴望暴风雨的海燕形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3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学生阅读页下注释(1),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引出“象征”这一名词,并由学生最后归纳出文中各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 听讲、介绍写作背景,归纳各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质疑解难,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鼓励学生提出课堂上仍未解决的问题 质疑、交流、解答。 如修辞手法的作用、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破折号的作用等问题。
2 适当扩展联想,加深对象征手法的理解青松-- 鲜花-- 练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提升水平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开展小小朗诵会 自荐或推荐同学朗读 表现优异者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课后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1(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5: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5课时 《石榴》
学习目标:1、能说出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的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品位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石榴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石榴花的外型及自己的感受。导入新课。 观察、思考、交流
2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词,并尝试归纳各段段意。 自由朗读,板书生字词和各段段意。
3 指导学生准确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抓住中心句,或关键字词。 思考,作批注
4 组织评价 交流、评价
5 问题设计:根据各段段意,你能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吗?(包括描写顺序) 交流、评价
二、比较阅读,赏析课文语言,探究课文主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问题创设:出示对石榴的介绍,引导学生与课文语言进行对比。教师提供语言赏析示范。 比较阅读,品味语言,根据示范作批注。 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2 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也要注意说明语言准确的特点。 组内交流,讨论
3 问题设计:作者为何对石榴花独有情钟?请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看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课文托物言志的主旨。 划出文中的关键句。补充写作背景。
三、迁移训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布置任务:下面是两个寓理于物的例句,请你另选一件物品(例如“镜子”、“风筝”……),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练习、交流 例句: (1)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2)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课后学习: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2.课后练习三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6:译林牛津高二英语期末复习提纲(一)(模块五第一单元)(译林牛津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Unit One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
Part On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1. be (well ) worth sth / doing (只用主动); be worthy of sth / being done;
be worthy to be done
2. get along / on (well) with sb: 与sb 相处(好)
get along/on with sth: 在….进展
How are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English study?
3. betray sb, feel betrayed by sb; betray secret to sb
4. feel like doing sth I was so upset that I felt like crying.
feel like+ 从句 I didn’t feel like I was overlooking my studies.
5. overlook a fact; overlook the city from air
6. admit doing sth / 从句:承认I admitted how badly I had done.
He admitted having broken the window
admit sb into/to sp: 允许…进入… be admitted into a college:被一所大学录取
7. keep one’s word / promise / secret ; make a promise
8. stare at sb:盯着 glance at sb: 盯一眼 glare at sb: 怒视…
9. forgive sb for …. be forgiven for…
10. I have a dilemma. I am in a dilemma.
11. focus one’s mind/attention on…
12. as a result = so as a result of…= because of…
13. be mean with money; be mean to sb, say mean things to hurt me
14. be guilty of murder: 有罪的 be guilty about telling a lie: 内疚的
15. be cruel to sb
16. bitter taste, bitter memory, bitter enemy
17. apologize (to sb) for … make an apology (to sb) for….
18. have the/no right to do sth
19. embarrass sb, be embarrassed about…
20. be to blame (for…): 应该对…负责
注: 无被动语态 You are to blame for the accident.
比较: blame sb for sth, be blamed for sth
The boy was blamed for breaking the window.
21. avoid/escape/miss doing sth
He is lucky to avoid being hurt. 注: 常用被动形式
22. be gifted at football
23. ruin our friendship
24. delay the sports meet, delay doing sth; without delay
25. persuade sb to do sth / into doing sth 注: 强调 “ 说服了”这种结果.
比较: advise sb to do sth, try to persuade sb to do sth
26. take care (of…), look out / watch out (for…)
27. in everyday/daily life
28. stay up (late) at night
29. discourage sb from doing sth, encourage sb to do sth
30. for sure/certain:肯定 One thing is for sure-It is easy.
No one knows for sure what happened
31. Moving to a new town or area can be a trying time.
32. be anxious about her safety., be anxious to study abroad
33. suffer heavy loss / hunger and cold / pain, suffer from a headache
34. for free = free of charge
35. get through ( to sb): I tried calling you, but I couldn’t get through.
get through the exam: 通过考试 get through with the task= finish/complete sth
36. hesitate to do sth, without hesitation
37. be consistent with…与…一致
The results are totally consistent with our earlier research.
be consistent in…:在 … 一致
She is not consistent in the way she treats her children.
38. respond to…, in response to
Part Two: Sentence Patterns
1. Other children say we are no fun, but we like it that way.
It is great fun. 注: fun为不可数名词
2. I must have sounded proud of myself, saying loudly how easy the test was.
Hannah must have deliberately told everyone about my mark.
注: 情态动词+ have done: 可表示对过去或已发生的事的猜测
3. I was determined to be cheerful.
I was determined to win. “坚定/决地要做某事”
比较: I determined to go there on my own (= I decided to go….)
4. I don’t think I can ever forgive her. 注: 否定前移
I don’t think your plan will work.
5. Football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but so is our friendship.
注:so表示 “也…”要倒装; 表示 “的确如此”不倒装
– You made a mistake. – So I did.
6. I can’t stand seeing our team lose. ( 不能忍受做某事)
7. I can’t help wondering if he wants Peter to be his best friend instead of me.
(禁不住做…)
比较: I am busy with my work, so I can’t help clean the house. (不能帮助做…)
8. He seemed absent-minded and as a result of his careless playing, we lost the game.
(= because of…)
9. You have every right to feel betrayed by your friend if she did tell (的确告诉过)your secret to others, but it seemed unlikely that she did.( It is unlikely that从句= sb/sth is unlikely to do sth)
10. Did you feel jealous of your friend’s mark? If so, the problem lies with you, not her.
注: 是 “if it is so”的省略形式; 又如: “ if not, if possible/necessary”
11. I have no doubt(=don’t doubt) he will succeed.
注: “ I don’t doubt +陈述性的从句”; “I doubt+疑问性的从句”
比较: I doubt whether he can succeed.
There’s no doubt + (that )从句,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sth
12. Maybe one day he will make it to the Olympics. (成功做到/及时赶到)
13. Speaking of friends(“说到/起朋友”, 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
I’ve met some nice people here in London and I think we might become close friends.
14. I decide to write rather than email you. (而不是,常接动词原形)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15. We have been friends ever since. (= since then, 与现在完成时连用)
16. They are still sitting on the sofa, absorbed in conversation. (“沉浸/专注于…中”, 分词短语表伴随)
17. What in the world do they have to talk about? (= on earth “到底/究竟”)
18. Boys and girls have /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friendship.
19. It has also been shown that many boys can’t name a single best friend.
20. When asked, they usually hesitate before responding.
注: when (they are) asked的省略, 当从句主语与主句主语一致时,从句中的 “主语+ be” 可省略 Unless invited, I won’t go to the party.
When spoken to, he kept silent.
21. Friendship between girls are based on / upon (以…为基础)
shared feelings and support.
22. When a boy is said to have( sb/sth + be said to do ) a best friend, it’s likely that they two share little about their feelings with one another.
23. Boys share activities, while girls share feelings. (表对比, “然而”)
While (尽管)cloning human is illegal in some countries, some scientists are pushing ahead with research.
24. Regardless of (无论/不管)what friendship are based upon, the important is both of them are friendship.
★ 人教版英语7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
★ 单元教学设计
★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次作文课--人物描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