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libla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
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袁海艳
【摘 要】学科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文章以《消费心理面面观》的教学为例,论证了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活经验;政治课堂;消费心理
一、背景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高一学生已经参与经济生活,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为教学起点,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政治课堂的生活气息,又能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获取智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物价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这些因素对消费者而言是外在的、无法随意改变的因素,可称之为客观因素。除此之外,消费还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是什么呢?
师:(教师随机请起一位同学)你穿的这件衣服是自己买的吗?
生:是的。
师:为什么选中这件衣服呢?
生:因为它的款式与众不同,穿着它不会轻易撞衫(生笑),而且我喜欢红色,红色让我很有激情,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不贵(生笑)。
师:可见,看似简单的消费活动其实是大有文章的,大家消费时都会考虑一些问题,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反映出个人的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最终“出手”还是“不出手”在很大程度上受这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师:消费时追求与众不同、展示自己的个性是求异心理的表现;考虑物美价廉且适合自己是求实心理;如果跟着潮流走,看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则是从众心理;如果出于炫耀而一味消费名牌则是一种攀比心理;偏好某种颜色款式等是偏好心理,还有求安心理等。其中,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和求实心理对消费行为有着广泛的影响,如何看待这几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讨论成果展示)
第一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跟风随大流;有的起积极作用值得提倡,有的起消极作用不值得提倡;要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列举的事例有:当前的低碳消费热、全民健身热等对社会及个人都有利,值得提倡;对于中学生而言,若盲目从众吸烟酗酒等消费则不值得提倡。
第二组: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要考虑社会的认可和代价;不提倡过分标新立异。举例:张爱玲生前爱穿奇装异服,旗袍外穿短袄被近几年的流行时尚借鉴;多年前赵薇的军旗装事件。
第三组: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从众攀比;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不值得提倡。举例:莫泊桑的《项链》,中学生压缩吃与学习的支出一味追求名牌商品的现象。
第四组: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评价是一种理智的消费,但过度求实则不可取,不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态度是值得提倡。(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示意发言的学生坐下并维持课堂秩序,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
生1:第四组对求实心理的分析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有不利之处,就不能笼统地加以提倡。
生2:我觉得他们尽管找出了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但没有真正理解。讲究实惠不代表不消费,不一定就制约消费。(学生鼓掌)
师:大家的讨论很有效,其实第四组同学把求实心理与过度节俭混淆了,没能准确把握求实心理主导消费的特点。但是,第四组同学知道过度节俭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知道消费对生产有拉动作用,说明他们动脑筋了且知识面很广,这一点值得肯定。他们告诉我们要适度消费,不是吗?(学生鼓掌)
师:大家对四种消费心理的分析很到位,列举的事例也非常贴切,如何对待这四种消费心理,送大家几句话。
(多媒体显示)“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
【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周杰伦代言的优乐美奶茶广告图片)商家利用公众人物做广告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主要是利用了消费者的_____心理。有的学生回答从众心理,也有的回答攀比心理,教师给出答案是从众心理。
师: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都有盲目从众的特点,但二者的区别很明显,从众心理是受别人的影响照本人的行为去做,而攀比心理重在“攀”字,何为“攀”?
生:攀肯定有向上的意思。
师:对!所以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的重要特点就是“向上看齐”,即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是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的模仿,消费的商品超出其承受能力范围。回到刚才的题目,大家都知道周杰伦是高收入者,但忽略了一个问题,难道一杯普通的优乐美奶茶咱们普通民众都承受不起吗?(学生会意地笑)
三、教学反思
《消费心理面面观》这一目的内容在第三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四种主要消费心理的评价涉及一些哲学思维,由于高一学生尚未系统接触有关的哲学知识,所以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切入点,化繁为简,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方面:
1.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教师引入新课,还是学生的举例分析,都没有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素材的选择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论知识的分析不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师生互动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课堂气氛活跃且不乏实效。
2.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分析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时,学生的发言不仅引起大部分人质疑,也大大出乎笔者预料,于是顺水推舟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圆满地解决了这一意外,而且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分析,充分利用这一生成资源成功地为后续教学打下了基础。
3.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中对四种消费心理的学习,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相互借鉴,加深理解,完善答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组学生的发言都不是个人理解的成果,都包含了小组的集体智慧。
4.对难点的讲解比较到位。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与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有一些共同点,二者的不同点就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先以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掉入“陷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对“攀”字的理解分析二者的区别,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篇2: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1] [2] [3]
篇3: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zgx002.126.com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
篇4: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陆青春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
篇5: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片断一:多媒体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天图画,你们想看吗?
生:(齐)想!
师:(演示多媒体)地上的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嫩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小燕子边飞边叫,河边的小青蛙蹦来蹦去……
(学生看得入了神)
师:同学们,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柳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叶子绿得像要向下流。我喜欢春天!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有鸭子在河中游。
师:想像真丰富!
生:粉红的桃花开了,我们离吃桃子不远了。春天到了真好!
(生哈哈大笑)
生:小青蛙“呱呱呱”,叫得真好听!我想今年的庄稼一定又有好收成。
师:是啊,春风悄悄地把春天送到我们的身边,春天是多么美好啊!你们听,春风姐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呢!你们想听吗?(放课文的配乐朗读)你们想读吗?
生:(大声地)想!
点评:展示画面、,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到他们生活的春天,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春天、拥抱春天的情感和读书的情趣。
片断二:朗读品味生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和想到的。
(学生先自由读,再自由交流。)
生:我觉得“吹绿了柳树”就是“春风一吹,柳树发芽了。”我还知道“刚长出来叶子嫩黄嫩黄的,芽儿有点尖,很小。”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家门前就有一棵大柳树,我自己观察到的。
师:(高兴地)真了不起!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生:“吹醒了青蛙”是讲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它要捉害虫了。我爸爸告诉我,青蛙冬天在洞里过冬,不吃也不喝,叫冬眠。
师:哟,你懂得的知识真多!
点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画。“叶子嫩黄嫩黄,有点儿尖”“红红的,很美”“它要捉害虫了”等等,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片断三:想像创造生活
师:是啊,春天来了,大地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谁能像书上那样,也来写几句儿歌?
(独自准备,小组合作,再展示交流。)
生:春风吹白了梨花。
生:春风吹美了衣裳。
师:(见不少学生面露不解)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我觉得不是很好看。春天到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春装,漂亮极了,所以我要这么写。
(师生热烈鼓掌)
生:春风吹忙了农民伯伯。
师:(点头)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春风吹来了风筝。
师:对,又到了放风筝的'时候了!
点评: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上几个片断的教学,老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春景中、互动的激励中、想像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落实,学生更是得到了积极、充分地发展。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 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 生:清 生:绿 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 生:秀 生:险 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生:形态万千 生:绚丽多姿 生:奇峰夹岸 生:峰峦叠嶂 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生:小船在碧绿的漓江上滑行,人就好象在画中游览。 师:促使作者产生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句子说明。 生:是因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这样的山”是指怎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指怎样的水?找出句子。 (学生分别找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 (评:紧紧抓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感到课文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屏幕上的这些句子,把前后意思关联的话连起来。课件:桂林的山真奇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秀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生盯着屏幕,轻声读着,想着。陆续举起了手。) 师:(指定一名学生)请你来跟老师对读,我读前半句,你接上意思相连的后半句。(师生合作,顺利完成了任务。) 师:他读对了吗?(对了)看来同学们对句子的意思都领会了。请同桌同学分前后半句对读。 (同桌对读句子,兴致勃勃,还自觉地交换读,课堂气氛极为热烈。)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刚才发现同桌搞糊涂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看来大家把句子的意思搞清楚了。要是读这段话,能把每句话写出的特点都读出来吗?试试看。 (生自由练读。教师给了3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去体会、思考。) 师:谁来读第一个分句?(学生都争着举手)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读出了感情,但三个“像┅┅”还没读出变化。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觉得“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令人感到山峰奇特,那山峰的形态奇在哪儿呢?谁把他读出来。 (生用不同的语气读了“像……”:“像老人”声音微粗,稍稍压低音量;“像巨象”声音上扬,音量放高了些;“像骆驼”巧用轻声,读得慢些,读出了更奇特的语气。) 师:你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到山有不同的形态了吗? 生:我感觉到了,像巨象的山峰最大,像老人的山矮小,像骆驼的山有起伏。 师:让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你的想象力真强!让我们都来读出这些奇特的山峰的不同姿态。 (生读书表情各异,都在琢磨着怎么读好。) 师:第二个分句谁来读?(一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完了第二个分句) 生:我觉得“翠绿”、“新生”还要突出一点,因为翠绿是很好看的颜色,新生的竹笋颜色也很鲜嫩,如果老竹笋颜色就不好看了。 师:是呀!新鲜的绿色的确是很“秀”的,请你来读读这两个词组――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 (生尝试读了,但声音不好听) 师:谁再来读读这两个词,让人感觉到秀美?(指一女生) (该生不但感情好。而且音色纯美,如透明的`一般)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感觉到“秀”了吗?(同学们都佩服地点点头)那请她把这句话读完吧。(该女生把“色彩明丽,倒映水中”都读出了感情。) 师:大家都用自己觉得最美的声音来读这个句子。(学生练读) 师:这最后一句请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来读,大家听一听,谁读的最有“险”的感觉。(生逐一轮流读) 师:请大家评评吧,谁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李红读的最好,她把“栽倒下来”读得让人有点害怕。 生:王强好,他读“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语气让人感到危险。 ……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他们几个各有长处,但也有缺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同学的优点学过来啊!试试看。(学生各自投入到自己的朗读活动中,教师巡视、倾听、指导。学生们都读得晃起了脑袋,脸色表情也在变化着。待学生练读完后)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想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来欣赏。(学生一起声情并茂地读起来) 师:读得真美啊!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我读前半句,大家读后半句,我们都不看书行吗? (生师合作,有感情地诵读这段话) 评析: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师: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游``````”。一位到过桂林的同学写了“游桂林”。文章交上来,我批改时发现这位同学在描写漓江的水时写道:“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很绿”。于是,我把这句话改成书上那句话,我应该告诉这位同学这样改的理由是什么呢?大家帮我说说。 生:习作中的句子不具体,没写出水静清绿的程度。 生:书上的句子写出了作者对漓江水的惊叹和愉悦的心情。 生:书上的句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写得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生:书上的句子排在一起,形成一种连珠炮似的气势。 生:我觉得书上的句子“真”字用得非常妙。既写出了漓江水让人一目三叹,又写出了作者观赏后心旷神怡的感受。 生:我也觉得“真”字写出了漓江水的举世无双的美,还写出了作者永远不会忘记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师:理解得不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对表达句式和“真”字的一番细致咀嚼、推敲,让学生体会到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中蕴涵的形式之美。) (三)、抒情表达,想象生活,丰富情感。 师:你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写写桂林的山或漓江的水。 (屏显画面,学生观察,然后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汇报) 生:桂林的山真是千姿百态啊,有的象金丝帷幔,有的象圆顶蚊帐,有的象瓜菜蘑菇,有的 象人参当归。 生:桂林的山真是奇特优美,耐人寻味啊,有的平地一峰突起,有的峰顶有峰 ,有的山峦欲倾,触目惊心。 生:桂林的山真是鬼斧神工啊,有的浑圆,象芋头,象海螺,象馒头,有的尖挺,象玉笋,挺拔秀丽。 生:桂林的山真形象啊,象大象,长鼻深入江中吸水,“象鼻”和“象腿”之间形成的小月洞和江中倒影,恰似一轮明月,漂浮水中。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碧水潆洄,犹如一条罗带,轻轻飘过。 师:是啊!山水相映,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点缀,江上竹筏小舟,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动态的景。让我们再来荡舟漓江,观赏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桂林山水吧!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师:此时此刻,面对此景,你不想抒发一下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吗? 生:桂林山水真是风光如画 生:桂林山水是一颗灿烂的明珠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 生:桂林山水真是甲天下 生:桂林山水为中国这只雄鸡增添了一片绚丽的羽毛 生;桂林山水让我刻骨铭心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看不厌 生:桂林山水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真象是一幅长卷水墨画啊! 生:桂林山水真让我浮想联翩,梦魂萦绕。 生:桂林山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让我永不忘怀。 生:桂林山水山水一体,水天一色。 生:桂林山水奇峰夹岸,碧水潆洄,犹如一条彩带,轻轻地飘过。 师:除了这种抒发感受的方法外,你还有其它方法吗?小组讨论。 (讨论出的方法有诗配画、写诗歌、画画、模拟旅游解说、唱宋祖英的《雨中桂林》) 师:各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纷纷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动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诗、歌、解说词,这不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师:让我们再次去读课文,你又会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齐读,配乐读) (评:把封闭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把语言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传达、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发展了学生语言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师:我有一个朋友,创办了“宁波天一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现在要开辟“宁波――桂林”的游览线路,请你写一个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生:今年过节哪里游,桂林山水是首选。 生:今年过节不 旅游,今年过节不旅游的,要游就到桂林游。 生:这里好,那里好,不如桂林山水好。 生:桂林山水,人间仙境! 生:今年过节去哪里? 桂林山水必游行 山清水秀又美丽 怪石嶙峋危峰兀 奇峰罗列拔地起 能不去桂林?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风光独特美如画。 师:同学们的广告词已经把我撩拨得心动了,我一定去桂林!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山水画面中,互动的激励中,想象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1。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有趣”,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2。语文教学要“有用”。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努力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理解、积累、转化、运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该文发表在《教学月刊》第五期篇7: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案
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教案
片断一:多媒体再现生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春天图画,你们想看吗?
生:(齐)想!
师:(演示多媒体)地上的小草偷偷地探出了头,嫩嫩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粉红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竞相开放,小燕子边飞边叫,河边的小青蛙蹦来蹦去……
(学生看得入了神)
师:同学们,美吗?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柳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们招手,叶子绿得像要向下流。我喜欢春天!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定有鸭子在河中游。
师:想像真丰富!
生:粉红的桃花开了,我们离吃桃子不远了。春天到了真好!
(生哈哈大笑)
生:小青蛙“呱呱呱”,叫得真好听!我想今年的庄稼一定又有好收成。
师:是啊,春风悄悄地把春天送到我们的身边,春天是多么美好啊!你们听,春风姐姐还给我们送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呢!你们想听吗?(放课文的配乐朗读)你们想读吗?
生:(大声地)想!
点评:展示画面、,创设情境,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画面,引入到他们生活的春天,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春天、拥抱春天的情感和读书的情趣。
片断二:朗读品味生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联系自己平时生活中看到的和想到的。
(学生先自由读,再自由交流。)
生:我觉得“吹绿了柳树”就是“春风一吹,柳树发芽了。”我还知道“刚长出来叶子嫩黄嫩黄的,芽儿有点尖,很小。”
师:(惊奇地)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家门前就有一棵大柳树,我自己观察到的。
师:(高兴地)真了不起!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生:“吹醒了青蛙”是讲青蛙从洞里钻出来,它要捉害虫了。我爸爸告诉我,青蛙冬天在洞里过冬,不吃也不喝,叫冬眠。
师:哟,你懂得的知识真多!
点评:静态的语言文字,用生命、用激情去读,就会在学生心中跳荡起来。加之带着生活体验去读,话于是就变成了画--变成了动态的画,变成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画。“叶子嫩黄嫩黄,有点儿尖”“红红的,很美”“它要捉害虫了”等等,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感受,更是生命的体验。
片断三:想像创造生活
师:是啊,春天来了,大地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谁能像书上那样,也来写几句儿歌?
(独自准备,小组合作,再展示交流。)
生:春风吹白了梨花。
生:春风吹美了衣裳。
师:(见不少学生面露不解)你为什么这样写?
生:冬天的时候我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我觉得不是很好看。春天到了,我们都穿上了毛衣、春装,漂亮极了,所以我要这么写。
(师生热烈鼓掌)
生:春风吹忙了农民伯伯。
师:(点头)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春风吹来了风筝。
师:对,又到了放风筝的时候了!
点评: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学生想像丰富,不仅仅在应用语言,实践语言,更是在滋润心灵,憧憬未来,创造生活。
总评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上几个片断的教学,老师自始至终把学生置入生活的情境中、诱人的春景中、互动的激励中、想像的放飞中,看、读、品、悟、说、创,既使学生得到了读的甜蜜,情的激荡,美的陶冶,更使学生享受到了生活化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落实,学生更是得到了积极、充分地发展。
篇8:数学课堂创新“引入”
首先,引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
其次,引入要联系实际。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我这样开场:我们年级张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
同时还可引入“设疑”。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升思,这是促使学生们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俗话说,教无定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广大的同行在数学“课堂引入艺术上”有更新的突破和成功的经验。(摘自《光明日报》)
篇9:音乐课堂引入探究
一堂好的音乐课,课堂引入在教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他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长求知欲。我用姊妹艺术和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这两方面来引入作了一些尝试。
一、用姊妹艺术来引入。
用姊妹艺术来引入可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1、用电影故事引入。
如《天地在我心》一课,首先设问:谁能给大家介始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争着想讲。我就采用“三讲”法。由“分组互讲”到“抽生讲”再到“教师归纳讲”这三个环节。既体现了师生互动,有放有收,同时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他们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歌唱二小放牛郎》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2、用舞蹈引入。
如《巴塘连北京》,首先由教师或者学生表演舞蹈场面(有件的用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又如《银杯》一开始用课件展示蒙古人宴请宾客吃全羊肉载歌载舞的`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引入歌曲教学。
二、用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来引入。
用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来引入,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
1、用民间风俗导入。
用民间风俗导入,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划龙船》,首先提问:农历五月是什么节?(端午节),在这一节日里有哪些民间风俗?(赛龙船、吃包子、吃粽子……),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了解端午划龙船的目的意义,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2、用情景导入。
用情景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小螺号》一课。课前教师准备好瓶罐或小孩子吹的那种螺号,课一开始就表演吹奏螺号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从课间一下子拉回到了课堂上。又如《一把雨伞圆溜溜》一课,课前找几个学生把故事情节排炼好,上课展现给大家,使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平常生活中也有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现象,同时个别没有这种助人为乐的习惯的同学从这个故事当中受到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象这类用情景导入的课加上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使整堂课都处于学习兴趣浓厚的状态。
3、用天文、地理知识导入。
用天文、地理知识导入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如《水星--飞行使者》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九颗)哪九颗?(金星、水星、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根据标题展开你的想像。通过这样的引入进一步拓展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4、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
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能让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如《小小少年》首先设问:你是否有烦恼?都有哪些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你的烦恼是否增加了?让生互相交流,就可引入到歌曲当中来。又如《踩雨》利用设问来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引入歌曲教学。
除以上引入之外,还有插图导入、知识导入、游戏导入、解题导入等。
总之,课堂引入不能用固定的格式,要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丰富学生知识为主。
篇10: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材和学生头脑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教材和学生头脑
3月13日,教育部和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举办“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座谈会,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教育系统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
周济强调,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要切实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拓展教育途径、增强教育效果。要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切实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道德水平,在师德建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积极营造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在舆论宣传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周济强调,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统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与大中小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认识水平结合起来,做到大中小学教育分层次推进、整体衔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周济要求,教育系统要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深刻认识胡锦涛重要讲话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发[2004]8号和16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意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座谈会并发言,她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学校的部分领导、教师代表,以及专家学者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 课堂真难学生作文
引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课堂的生活气息(共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