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了怎么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西施豆腐散文,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西施豆腐散文,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西施豆腐散文
西施豆腐散文
说起豆腐,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我的家乡最具风味和特色的西施豆腐了。“西施豆腐”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早先时都叫“煎豆腐”,其实也不是煎的,而是煮。直到现在,身处乡下村坊的人们,都还是叫它煎豆腐,西施豆腐的名字一般只存在于饭店的菜谱上,以及那些城里年轻人的嘴上。
不过,起“西施豆腐”这个名字的人确实很有智慧,不但与某些文章里所写到的“豆腐西施”只在字面上相差一个前后顺序,并且还把家乡的一个美名远扬的人物嵌在其中。西施是我家乡的古时名人,名列四大美女之首,曾经在苎萝山下的浦阳江里浣过纱。后来,在国难当头之际,作为一个柔弱女子,居然忍辱负重,以身救国,终于“色乱吴宫,助越称霸”。遥想当年,在春秋时代,越国被吴所败,几乎已经亡国了,尽管勾践日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然而,假如不借助于西施的美色,以至于使夫差迷惑到不理国事的地步,勾践要想复国恐怕也难,至于称霸就更无可能了。所以,西施的故事就被传为千古美谈。正因为如此,于是我们家乡最大的河流——浦阳江位于县城范围内的那一段上,就有了名字叫作“西施”和“浣纱”的两座大桥。
把西施故里的当家名肴冠之以西施之名,使得传统饮食和历史典故融为一体,于是原本“俗滥”的吃喝之事就因此而变得“风雅”起来了,尤其是当筵席上有外地的宾客时,做东道的主客就能以这个典故作为谈资,给客人作一点很“体面”的解释。
闲话扯得有点远了。
西施豆腐其实是一种以豆腐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副料所做成的羹,属于普通的家常菜肴。这样一种普通的家常菜,何以能成为我们那里的当家名菜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当地风俗,在诸暨地方,不管是婚丧寿庆办酒席,还是逢年过节待客吃饭,西施豆腐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菜,并且往往是第一道热菜。只有西施豆腐上桌了,才标志着筵席真正开始。
作为第一道热菜,西施豆腐的意义十分重要,在宾客们的心里自然也占着极大的份量。假如这一碗豆腐的味道不幸做得不好,直接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来它影响了筵席的质量,如果豆腐口味不佳,不管后来的菜品如何丰盛,却早已因此而打了折扣了。二来它关乎厨师的名气,豆腐做得不好,无论小炒抑或蒸菜做得如何,食客们席后议论之时,只会说一句:“豆腐做得不怎么样,”别的也就不作评论了。所以办酒席时,不管是东家还是厨师,往往在豆腐上尤其下功夫,丝毫不敢马虎。
这一道羹确实比一般的家常菜要繁复一点,因为所用菜料比较多。最好是要有高汤,不论鸡汤、肉汤、排骨汤都是好的。一般办酒席的时候,高汤总是有的,即使没有,为了确保豆腐质量,特意也得准备好。但平常家里待客时,如果确实没有,也就只好用清水了。用清水做西施豆腐,难度就更大了一点。假如不是请客,仅是自己家里人日常餐饮,则平时吃剩的如炖鸡肉、炖鸭肉、炖猪爪、炖蹄胖、炖排骨等的汤汁,也尽可以当作高汤用。
先把豆腐切成丁,粗细如花生米,最好略显扁状,豆腐以盒装的为好,总之不能太“老”了。适量瘦肉剁成肉泥,不必剁得太细,太细了下油锅滑炒时往往被热油烫成一团,反而不能分散。黑木耳数朵,完全泡开后,切碎。倘若正值春天时候,可取嫩竹笋少量,切成末,但如果不在笋市里,则可用榨菜或金针菇切末替代;假如凑巧有焯水后的鸡肠鸭肠之类的,切碎后加入其中就更为理想了。不管是嫩笋、榨菜、金针菇,抑或鸡肠鸭肠,掺在西施豆腐里的目的,只是为能让如饴的羹菜增加一点脆爽的口感。另外还需准备一个捣碎的鸡蛋或鸭蛋,以及切好的葱花,调好的淀粉水备用。
材料准备好后,就可以烹制了。油锅烧到半热时,放入肉末滑开,油不能太热,太热了肉末容易过火,过火的肉末吃起来发硬,久嚼有渣。肉末滑开后,放入黑木耳,笋丁或其替代品,翻炒片刻。这个时候要小心,因为黑木耳下到油锅里后,极容易炸锅,一不小心热油就会从锅里炸出来,万一溅到脸上的话,很可能会留疤痕的。
翻炒一会后,下高汤和水,尽量用冷却后的高汤和凉水下锅,这样时间熬得长一点,豆腐本身的味道就慢慢出来了。豆腐同时下到汤里,用中火炖,同时可以加入各种佐料,如盐、糖、生抽、料酒。料酒很重要,不能用黄酒代替,特别是在没有高汤的.情况下,料酒有提鲜的功能,而黄酒是没有的,只能去豆腥。
锅里烧开后,最好先尝一下咸淡,同时放一点味精或鸡精,因为等一会勾了芡后,再要尝味道就不那么便当了,而且味精也不容易调匀。如果咸淡适当,就可以勾芡了。勾芡的时候火要小,火大了,很可能会焦底。这时需要两只手相互配合,一边把淀粉水呈线状慢慢注入,一边用锅铲或汤勺轻轻搅动,把淀粉搅拌均匀,直到呈现玉石或琥珀般的莹色,这时羹的形式就出来了。
最后把捣碎的鸡蛋调入其中,同样轻轻搅动,至羹里开出一朵一朵的蛋花时,再用大火“轰”一下,就可以起锅了。盛到碗里后,在面上撒上葱花。
盛西施豆腐一般都是用海碗,碗内浅满以离碗沿约半寸为好,不能太满,太满了容易溢出。这东西极烫,一触皮肤即起水泡,所以,吃的时候也要很小心,刚开始时决不能大口吞吸,否则口腔和喉咙就烫伤了。特别是酒席上的豆腐,厨师为了保温起见,往往会在起锅时漂一点浮油,那就更是烫得厉害了。因为西施豆腐一定要趁热吃味道才好,冷了,味道就打去很大折扣了。
一道菜品的好坏,无非色、香、味,但西施豆腐却还有额外的讲究,比如勾芡的稠稀和配料的比例也极为要紧。勾芡要是稀了,就形不成羹,太稠了,则直接就成了“膏”。配料的比例要恰到好处,太少,味觉单调,多了,就有点喧宾夺主,倒把豆腐的给压下去了。
可是,做中国菜最让人为难的,却正是它没有标准,凡事全凭经验和手感,量的随意性很大。不象外国人做食物,每一样材料都有精确的计量,制作的人只要照章办事就成了。做中国菜如果也死搬硬套地去追求这样精确的数据,那恐怕是做不成一个好厨师的。这里又有点扯远了。
说到色香味,其中色是最难把握的,所以把它排在第一位。西施豆腐在色相上倒很有些随意性,差别比较大。口味清淡的人,不喜欢放酱油,做成的豆腐就美白如脂,蛋花分明,直如淡金嵌玉;口味稍重一点的,则酱油要多放一点,尤其是用猪爪和蹄胖的残汤做成的豆腐,成羹后色如琥珀,光泽柔和,莹莹诱人。由于西施豆腐可白可红,所以,我觉得有兴趣的厨师可以把它做成一道太极羹。
西施豆腐只不过是我们家乡最具代表性的一道并不名贵的“名菜”。并不名贵的名菜,这样的身份真好,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一饱口福。
除此之外,豆腐的吃法真可谓多种多样,一时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花样,如果把各种以豆腐为主料的菜肴汇到一起的话,那就是一桌很丰富的酒席了。要注意,是“丰富”而不是“丰盛”!
我决定要用文字来操办一桌这样的豆腐小宴!那么,按照文章开头时的说法,作为家乡的头一道当家名菜,西施豆腐既然已经上桌,可想而知,后面的筵席随即就要开张了,您老,就慢慢品尝吧。
篇2:豆腐西施小学优秀作文
豆腐西施小学优秀作文
豆腐,软弱也:西施,美丽也.“豆腐西施”
何物哉?勿急勿急,让我来解释.我家有位 “豆腐西施”Who?本人也.我, 有着虚弱的身子,这都 “归功”于本人平时不锻炼身体,好睡懒觉.夏,秋两季暂且不谈,春,冬两季是我病情的多发期,尤其是换季的时候,我往往就会变成 “豆腐”__就像一只病恹恹的猫在床上无可奈何地躺着,还会发出一声声凄惨的呻吟声.
这是 “豆腐”那何为 “西施”?且慢且慢,听我细细道来.
一听 “”西施”二字. 人人都会倾倒,惟独听到我家的` “豆腐西施”大家个个想逃跑(不想被传染).可见, “豆腐西施”是不好当的.空口无凭,还是举例说明为好.就说前几天我做 “豆腐”的那些 “艰苦日子”吧!本人不幸被感冒病毒所侵害,它们还外加赠送,何物?咳嗽也!陷我于水火热之中.不过,却有着一场精彩好戏______再现西施美貌.感冒的第二天,在照镜子时,本人发现,脸上忽而白了许多,皮肤显得更好了,洁白的脸上,嘴巴虽然大,但却被红色所占领.虽然精神差了许多,但是很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只是体重有点不符罢了.待感冒的第四天,我去称体重,发现自己轻了两斤!生病,变美,外加减肥,不错不错.这就是那场 “豆腐西施”的好戏,堪称 “风花雪月”啊!
篇3:排挡西施散文
排挡西施散文
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的心着实悸一动了。
距离富人区仅一条马路之隔的,有一条排档街。有时候落差其实也是一种美,比方说马路里头建设的像花园似的,而马路的外头却是另一番景象,比起内里的“高尚”来,倒是多了许多市井味道,那种味道十分的亲切,亲民。
她在排档街,也是一个落差。
排档的意象,想必大家是深知的,操作台上横七竖八地散乱着各类自己灌装的没有标识的调料瓶,操作台旁边摆放着大小不一邋里邋遢的桌子凳子,浑浊的地沟油消耗出来漫天的油烟,摊前的地上随时都有一大摊油渍——也是地沟油的,顺着微坡流到了阴沟里,第二天就被回收利用了。
而她的摊子上,所有调料总是归得整整齐齐,而且瓶子都是“原装”的:金龙鱼油,六月鲜酱油,恒顺香醋。每一个调料罐子里都有一把塑料小勺,盐,味精,鸡精粒粒分明,不像其他摊子上的被大油勺挖的粘连模糊。在我所见之时,她的操作台上总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表面上泛着油光,不过那些光彩也算得上是一种点缀吧,仿佛打了腊似的。路过她的摊子旁边,我总被她那炒菜的样子所吸引,那色拉油的油烟氤氲在她的俊美的面容前,就像流岚萦绕着秀丽的青山一样,是的,流岚只能拥绕青山,青山是不会让它沾着不放的,她的皮肤亦如此,白净不沾一丝油烟。
老天的造化很微妙,赐给女人一张姣好的面孔,仿佛就等于赐她幸福一生似的,而美丽的女子,生来就是尤物,走到哪都是受人欢迎甚至追捧的。学校里的校花,就是该被男生倾慕,被女生嫉妒的;社会上的美一女,就是该招人怜爱,穷人通常只得卑微的仰视,而富人则强势的追求,那么美一女子的天平会倾向哪一边呢?这对于价值观、人生观是个严峻的考验。
她的美,是让人心酸的。每次见到她的时候,我都想问她,为什么有这样好一副容貌,却是愿意窝在这肮脏的排档街呢?何不找个好人嫁了呢?不过每每看到她那双眼睛,我的话到嘴边就咽回去了。她的眼睛不大,纤细的双眼皮勾出一条妩媚的弧度,眼角微微向上提一点点,那是代表着她的年龄尚轻的,但是眼珠子很大,黝一黑发亮,像月色下的一汪井水,澄明,清澈,她的眼睛每次与我对视的时候,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做轻佻的事,不要说世俗的话。
她的摊子上总是挤满了人,先不说台子凳子多干净,大小多么划一,也不说她长的好看,人们冲着“食色”的心态去惠顾,光说她那厨艺之精湛,特别那道酱爆螺蛳,是一绝。可能有好多未婚的男食客们都心照不宣:如果能娶到这样以为媳妇该多好呀!
奇怪的是,她的生意兴隆仿佛丝毫没有招致同行的嫉妒,反之一条街的小老板们无论男一女都对她客气有加,男的未免有“贪色”之嫌,可是女人呢?不好解释了。
当我无意间看到她的笑容时,我的疑惑便解一开了。如何形容呢?好像这个世界上所有能形容动人笑颜的词藻都无法冠之。她的笑容很短,如昙花一现,要不是我有心的拿着眼睛常在她的脸上打转,是很难看见她的莞尔一笑的,不过这是面对生人,她对于熟人,笑容可是给的一点都不吝啬的,比方隔壁摊主来借个调料或是肉蔬,她都会先咧开桃红的嘴唇一笑,露出两排洁白整齐的牙齿,脸颊旋起两个酒窝,再把东西递给人家,然后人家说声谢谢后,她又是那么一笑。
当然,她的大方的笑,是一种落落不拘的美,她那带点对于陌生人提防的笑,于我来说,是最美的,就像给一点陽光,就会让人联想到春一光灿烂一样,那欲笑还颦间,留给人无限的遐想。其实世上最美的东西,恰恰是遗憾,他给我的.遗憾,就像海一样无际,难道无边无际的大海不美吗?
我不知道她如何称呼,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试探性地称呼她老板娘,她却俏皮的对我乜斜着眼睛,说道:“还没有老板,哪来娘?”其实我心里早给她取了一个高雅的名字:排档西施。据说西施卖过豆腐,因此有别于其他三位美一女,有着一种来自底层阶级淳朴的气质。“排档西施”这个称呼,对于她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能让人心悸的美,常常是笼罩着迷雾的,雾里看花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观照,能看出花儿的成千上百种形态来。她也是的,总有一些迷一团一环绕在周身,让人捉摸不定。她操着一口地道的普通话,不带北京或是东北方言的那种,显然是受过良好的培训的,首先在她所出生的城市就是一个谜了,她是不是故意要掩饰呢?那为什么要掩饰呢?
我很想进一步了解她,于是那天我趁着她空的时候,就找个话题和她闲聊了起来。我问她为什么排档摊用这么好的调料。她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房租费用的,也不用人工的,那么这些钱省下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添点好用一些的东西咯,于人于己都是好事啊。”
“那么你就不怕别人妒忌,给你使坏?”
“不怕不怕,我在这里摆了两年了,边上的邻居们都很照顾我的。”
“哦,那么·····”
她仿佛觉察出了我的带点无聊的“图谋不轨”,便起身兀自去切葱了,这是她惯用的手段,我曾今好几次看见那些自讨没趣的“蜂蝶”在她身边嗡嗡叫,而桌上那把青葱,却成了她借以逃遁的掩护了,她的心简直比堡垒还坚固!任何一支来路不明的箭都别想射进去。她就这么把我晾着,甚至可以说得罪了“上帝”,可她丝毫无一点歉意,仿佛理所应当似得,对啊,我本来就是那群蜂蝶中的一只罢了。 上一页12下一页
我没有夫差的蛮横残暴,更没有范蠡的才学相貌,又怎能讨得西施的欢心呢?爱一个人应该给她筑上铜墙铁壁,而非一件件地拨去她的衣服,我这样安慰自己。
前不久当我再次去排档街的时候,那条街依如往常一般热闹,只是她不在了,那个摊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在经营,排档无了“西施”仍然是排档啊!只是我的心仿佛缺了一块,人生有很多的未知数,就像她的邻居说的,她来的时候,就这么悄悄地来了,走的时候就这么静静地走了,没有任何预兆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行踪。
她又留给了我一个天大的遗憾,而这遗憾就像栽在我心中一株无以名状的待放的蓓蕾,任由我想让它开出什么样儿的花来:她回老家了,用积攒多年的钱来孝敬父母了;她厌倦了油烟味了,去办公室里当起白领了;她赚了钱了,开了一家大餐馆,当起真正的老板了;她嫁了个好人家了,过上相夫教子的安稳日子了····· 无论哪一种,总之她过上了好日子了。试想想,当初,如果我以勇敢特别的方式,对她表白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啊,成败各半,我宁可相信成功的几率多一点,我也许抛弃了安定的生活,给她打下手,陪她一起红红火火地炒酱爆螺蛳,也许她随了我,我送了她大半辈子的幸福?
排档西施,你给我的人生留下了一块最美丽的空白!
上一页12下一页
篇4:豆腐西施杨七巧读后感
豆腐西施杨七巧读后感
现实中,没有哪个傻到为了收养弃婴而置自己于如此艰难绝境的人,女人。显然,故事过于虚伪而失真,但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含泪忍泣继续看下去,期待好人有好报,期待杨七巧的生活真如她美丽的外貌一样美丽。
虽然没有女人愚蠢到做杨七巧收养弃婴的事,但,很多人会因为男人或双方家庭强加的生活问题,遭遇这样的悲惨,经历主人公的悲痛心酸,使原本美满幸福的人生,转变为悲凉的旅程。这就是生活“变奏”曲。杨七巧们,一般纯洁、善良、博爱、私心小,情感朴实,对亲人和家庭忠诚,重情,优点大于缺点,社会评价高。
她们的悲剧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男人的性格和男方家庭的生活观,与自己的差距。
她们的结局如何呢?
其一,在婚后的生活矛盾中,双方不能折中和交融,分歧越来越大。丈夫由疼爱变不满变冷漠,又不舍离婚,破罐子破摔,互相折磨着走下去。女人则无言地忍受、忍耐、默默包容,间歇地给生活撒进几缕阳光,支撑着趔趄的婚姻。仿佛一艘扬帆刚起航的大船,遇到风雨袭击,摇摆倾斜,又不至于覆没。
其二,分歧大到离婚。女人坚持自己的选择,勇敢坚韧地一个人承担起生活的全部责任,倔强地活着,从此,她所要付出的隐忍不比以前少。
所以,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悲剧。杨七巧们是优秀的女人,但她们绝不是成功的女人。首先,对人诚实,谈恋爱时,看不清对方环境的缺点和自己认识的不对等,眼前的幸福被自己放大了,真实但实际是稀里糊涂爱上了那个人和他的家庭;其次,她们的某些观点超出这个时代与现实相悖,不懂得协调或者说耿直不能随遇而安;第三,多数人坚持己见,随着矛盾的激化,不得不委曲求全,虽然大部分的对,在她们这边,为此,付出代价太昂贵。
电视剧刚放映了个开头,但这必定是一个悲剧,虽然我祝福杨七巧柳暗花明,但我不希望故事的结局是喜剧,杨七巧因为心灵美,收到什么幸福的回报。正如《暖春》,结局在宝柱爹临死告诉,他原来也是爹捡来的孤儿……故事到此结束,至于人物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无需言明,幸福没那么容易获得。
杨七巧的老公,和她是同学,感情纯洁而情深,性格没什么缺陷,按理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唱妇随做豆腐营生,多么幸福的生活,但因为收养孩子一事,与杨七巧的分歧和矛盾一层层加深,整个人逐渐颓废,这样的家就失去了其中一根顶梁柱,家的中流砥柱倒了。这就是杨七巧们苦难生活的根源之一,老公们不支持她们,更没有阻止她们,也没有化解矛盾,才一步步凝聚成人生的毒酒。此后,他的一生也要隐忍,无论离婚与否,他要面对的生活矛盾也很多。
关于杨七巧收养弃婴的事,大约是真实的。人们收养弃婴的原因多数是因为收养人不生育,讨一个孩子“压子”。()剧中,杨七巧夫妻两人结婚一年,不怀孕,收养这个孩子,用来压子,是符合时代现实的。但当代中国收养孩子的法律和计划生育规定,不允许收养人再生育。而这时,杨七巧已经怀孕,只好打掉,并以后都不能生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导致剧中杨七巧及其老公、家庭和养女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弃婴和收养弃婴,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导致的人间悲剧层出不穷,很少听到完美的结局。我耳闻目睹收养弃婴的真实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我的一个学生,就是压子,活到八九岁时,死了。他本来是一位老人家讨给不生育的儿子压子的,家境贫穷不富裕,孩子的童年很苍白,勉强活着。我教他时,他上一年级,同事们告诉我,他的养父母生了自己的孩子后,又把他推还给老人。就在一年级结束的暑假里,孩子掉进了养鱼塘……孩子天资聪颖,却如昙花一现,或如烟花绽放,一瞬间就消逝了。
悲乎!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姻的道路漫长而荆棘遍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问题也影响家庭的生存。
眼见杨七巧的隐忍,不能语。为什么要忍?我们且看,大家都不收养那个弃婴,婆家人也反对收养,杨七巧却欣然而为之,这就是与现实对抗,既然挑战现实,她就必须面对和接受因之而引发的所有问题。丈夫的颓废,她只得小心翼翼,用忍受和奉献来包容;对婆家人的欺负,她只得忍气吞声不予反抗;对社会的歧视,她也只能弱弱地反驳。这不单是性格的问题,是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的代价。
孔子说爱人是有层次的,先爱自己和家人,再爱其他的亲人,然后才是别人。世人不愿收养弃婴,看来是人之常情。一句话,杨七巧,她的隐忍是不顾亲情伦理,亲疏不分造成的,自找的,活该。
杨七巧的悲剧真的她自作自受吗?不应该是。收养弃婴,她是把生命权看得至高无上;为了收养这个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生育的权利,是损己利人;别人不为而她能为,这是勇敢!一个心胸气魄宽广、关爱生命的人,是心灵美的人,是高尚的人!因此,我想呼吁社会,即使我们不能做到大公无私,但我们至少也应该客观公平对待他们,肯定、赞美、鼓励他人弘扬美德,不要给他们设置障碍!
篇5:大学生自主创业变身豆腐西施
大学生自主创业变身豆腐西施
“豆腐唉,纯正的卤水豆腐!”清晨6点,长春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卜睿,准时出现在东天街早市,摆开热气腾腾的豆腐摊,忙着招呼顾客。摊前,“卜家卤水豆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条幅十分抢眼。
从去年3月起,攻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卜睿每天都会准时现身早市卖豆腐。长发披肩,容貌清秀的她,因此被人送了个雅称“豆腐西施”。
当代女大学生版“豆腐西施”一出现,各方质疑声、叫好声纷至沓来,尚未正式毕业的卜睿一时成了“公众人物”。舆论一片哗然
卜睿第一次说要卖豆腐时,父女俩首先发生了激烈争论。
“俗话说,三大苦行业――打铁、撑船、卖豆腐。干这行,头天晚上就要进作坊,磨浆,熬浆,点脑,上包,压包,干完已经凌晨4点,也该奔早市了。活儿累,赚钱不多,还不稳定。要不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绝不会干这苦差事。”几年前,卜睿爸爸下岗后,摆豆腐摊儿谋生。卜睿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做豆腐。父亲不能理解,辛辛苦苦供女儿读完大学,孩子为啥要回过头来走父辈的老路。
消息传开,一片哗然。
“我们不否认大学生应从基础做起。”一位纪姓大学生说,“但既然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遵循投入产出的原则,输出知识型、智力型生产力。”
“卖豆腐技术含量不高。如果简单的体力劳动也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应该反省一下,这种浪费人力资源的制度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天涯社区一位网友发帖质疑。
支持者则说:“找不到工作,卖豆腐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是时候把大学生拉下神坛了,不要再拿大学生说事了,让大学生回归普通人,和我们一起去创业,开辟个人美丽的未来吧!”
卜睿卖豆腐的事在当地见诸报端后,因为“觉得问题比较严重”,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甚至还专门找卜睿“谈了一次话”。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录取线在全校各专业中都是比较高的,学生素质不错。摆摊卖豆腐,4年所学无法发挥作用,未免有些人才浪费吧!”该校分院一位党委书记皱着眉头说。
“苦差事”充满商机
“本以为北大学生都卖猪肉了,卖豆腐不算新鲜事,没想到还是引起了这么多关注。”卜睿说,“大学生卖豆腐,当然不是随随便便摆个摊儿。”
卜睿是班级团支书,常拿奖学金,在她眼里,找工作并不成问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多数公司月工资也就1200元起薪,她对待遇不满意。更主要的是,父辈眼中“没前途的苦事”,在她看来却充满商机―
“家里世代做豆腐,技术是祖传的,口感非常好。以前节假日在家帮忙,看到很多人站在寒风中排大队买,市场空间明摆着,但我们家豆腐作坊太小,产量有限,一天只能做三四十板,自然赚不了多少钱。”
卜睿的理想是开一家豆腐加工厂,把生产扩大10倍、100倍,做出规模效应。“同时,在原来水豆腐和大豆腐的基础上,增加干豆腐、豆浆等各色品种,打造出‘卜家豆腐’品牌,进驻超市。剩下的.豆腐渣,用来喂猪,发展养殖业。”
因此,大四上学期,当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时,卜睿开始了“练摊儿”生涯。她要从第一步做起,摸清豆腐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把握顾客对豆腐的口味要求,考察竞争对手的情况,学会与小商贩打交道。
每天清晨4点半起床,从寝室奔向市郊的作坊,把豆腐搬上货车,运到早市。清晨6点,准时把一板板豆腐切好,开始吆喝……刚摆摊儿时,同寝女生都过去帮忙,但几天“颠倒黑白的生活”下来,大家都觉得“太累”,最后只剩下卜睿还在坚守。
仅仅是卖豆腐,卜睿也比别人卖得好。摊前那个醒目条幅,抓住了公众的两个心理:“卤水豆腐”,打出了纯天然品牌;而“大学生自主创业”,则让很多人生出了 “支持一把”的想法。此外,卜睿的热情与她时不时穿插介绍的豆制品养生常识,也让顾客很受用。在早市上,相邻的豆腐摊冷冷清清,而30多板“卜家豆腐”不到两个小时就全卖完了。
需要公众支持,更要自己执著努力
最早的支持,来自班级辅导员李老师。她建议卜睿:“前期市场调研一定要做充分,资金怎么回笼,后期销售如何解决,把各方面情况都考虑清楚再动手。”
早市摆摊,让卜睿感觉收获颇丰:“比如,以前我以为大家都喜欢吃大锅熬的卤水豆腐,后来发现这也有区别:有人喜欢糊的,有人喜欢嫩的。这都需要细调,以后做分众市场。”
上午9时早市收摊后,卜睿又一头扎进长春各大农贸市场,观察各处豆腐销量,记录畅销品种。一旦看见新产品,她务必要买回来尝尝,比比和自家豆腐的口感区别。
“有些她吃一口就扔了,我还觉得挺浪费。后来才知道这是在做‘调研’。”面对女儿的执著,卜睿的爸爸让步了,“我卖豆腐确实没有长远目标,觉得小打小闹能过下去就可以。孩子不一样,她有宏伟蓝图,有决心和毅力,得支持。”
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与卜睿“谈完心”后,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主动建议她延长摆摊时间、提交创业计划书、争取拿到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并表示可以联系有创业经验的专家和老师,为她解读有关创业政策。
“挺戏剧化的。发现我不是单纯摆摊卖豆腐后,许多人跑到早市来给我打气。前些天,更有网友亲自送来两本已勾画出重点的管理学书籍。”卜睿这回笑得很开心,“目前,大家的支持,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礼物。”
“平方米的厂房,旁边是工人宿舍,附近还要盖一个养殖场……”卜睿计划中的豆腐厂,投资大概要四五十万元。虽然启动资金已基本筹集到位,但土地审批一直没办下来,许多后续工作由此无法开展。
篇6:电视剧豆腐西施杨七巧观后感
电视剧豆腐西施杨七巧观后感
昨晚观看河南卫视放映电视剧《豆腐西施杨七巧》第1——2集,屏幕下有一个简短的评论:通过杨七巧收养弃婴的事件,表现了现代农村女性的隐忍和果敢……
现实中,没有哪个傻到为了收养弃婴而置自己于如此艰难绝境的人,女人。显然,故事过于虚伪而失真,但我想很多人会和我一样,含泪忍泣继续看下去,期待好人有好报,期待杨七巧的生活真如她美丽的外貌一样美丽。
虽然没有女人愚蠢到做杨七巧收养弃婴的事,但,很多人会因为男人或双方家庭强加的生活问题,遭遇这样的悲惨,经历主人公的悲痛心酸,使原本美满幸福的人生,转变为悲凉的旅程。这就是生活“变奏”曲。
杨七巧们,一般纯洁、善良、博爱、私心小,情感朴实,对亲人和家庭忠诚,重情,优点大于缺点,社会评价高。
她们的悲剧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男人的性格和男方家庭的生活观,与自己的差距。
她们的结局如何呢?
其一,在婚后的生活矛盾中,双方不能折中和交融,分歧越来越大。丈夫由疼爱变不满变冷漠,又不舍离婚,破罐子破摔,互相折磨着走下去。女人则无言地忍受、忍耐、默默包容,间歇地给生活撒进几缕阳光,支撑着趔趄的婚姻。仿佛一艘扬帆刚起航的大船,遇到风雨袭击,摇摆倾斜,又不至于覆没。
其二,分歧大到离婚。女人坚持自己的选择,勇敢坚韧地一个人承担起生活的全部责任,倔强地活着,从此,她所要付出的隐忍不比以前少。
所以,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悲剧。杨七巧们是优秀的女人,但她们绝不是成功的'女人。首先,对人诚实,谈恋爱时,看不清对方环境的缺点和自己认识的不对等,眼前的幸福被自己放大了,真实但实际是稀里糊涂爱上了那个人和他的家庭;其次,她们的某些观点超出这个时代与现实相悖,不懂得协调或者说耿直不能随遇而安;第三,多数人坚持己见,随着矛盾的激化,不得不委曲求全,虽然大部分的对,在她们这边,为此,付出代价太昂贵。
电视剧刚放映了个开头,但这必定是一个悲剧,虽然我祝福杨七巧柳暗花明,但我不希望故事的结局是喜剧,杨七巧因为心灵美,收到什么幸福的回报。正如《暖春》,结局在宝柱爹临死告诉,他原来也是爹捡来的孤儿……故事到此结束,至于人物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无需言明,幸福没那么容易获得。
杨七巧的老公,和她是同学,感情纯洁而情深,性格没什么缺陷,按理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唱妇随做豆腐营生,多么幸福的生活,但因为收养孩子一事,与杨七巧的分歧和矛盾一层层加深,整个人逐渐颓废,这样的家就失去了其中一根顶梁柱,家的中流砥柱倒了。这就是杨七巧们苦难生活的根源之一,老公们不支持她们,更没有阻止她们,也没有化解矛盾,才一步步凝聚成人生的毒酒。
关于杨七巧收养弃婴的事,大约是真实的。人们收养弃婴的原因多数是因为收养人不生育,讨一个孩子“压子”。剧中,杨七巧夫妻两人结婚一年,不怀孕,收养这个孩子,也是用来压子的,是符合时代现实的。但当代中国收养孩子的法律和计划生育规定,不允许收养人再生育。而这时,杨七巧已经怀孕,只好打掉,并以后都不能生育自己的孩子。这是导致剧中杨七巧及其老公、家庭和养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弃婴和收养孤儿,是一个很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导致的人间悲剧层出不穷。我耳闻目睹收养弃婴的真实事例不胜枚举。其中,我的一个学生,就是压子,活到八九岁时,死了。他本来是一位老人家讨给不生育的儿子压子的,家境贫穷不富裕,孩子的童年很苍白,勉强活着。我教他时,他上一年级,同事们告诉我,他的养父母生了自己的孩子后,又把他推还给老人。就在一年级结束的暑假里,孩子掉进了养鱼塘……孩子天资聪颖,却如昙花一现,或如烟花绽放,一瞬间就消逝了。
悲乎!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姻的道路漫长而荆棘遍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问题也影响家庭的生存。
不能语……
篇7:《我家有个豆腐西施》阅读答案
15.文中的②③段与⑤⑥段描述了关于母亲的2个场景,请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4分)
(1)
(2)
16.仔细阅读文中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第③段划线内容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尽管母亲很是小心,不弄出任何声响,但磨子吱吱嘎嘎的声音,和烧豆汁时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时常会惊扰我的梦。
(2)说说第⑤段划线句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她疼得“哇”的.一声叫出来,眼里瞬间蓄满了泪水。
17.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把母亲称为“豆腐西施”。(4分)
18.文章结尾说“母亲的豆腐,每一块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联系全文,说说“我”从母亲这本教科书中读到了什么?(4分)
篇8:《我家有个豆腐西施》阅读答案
15.(4分,各2分。概括不全或不简洁适当扣分)
(1)母亲每天凌晨四点早起做豆腐,在我们起床前就把豆腐做好了。
(2)母亲因辛苦打出的豆腐倾倒在地哭了,经“我”劝解破涕为笑。
16.(5分)
(1)(3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描写“我”常常在凌晨被母亲做豆腐的声音“惊扰” (1分),侧面衬托母亲的辛劳和对孩子的爱(1分)。
(2)(2分,作用、内容各1分)“瞬间”极言时间之短,强调(或:突出)了滚烫豆腐倒在脚上给母亲带来的灼痛的剧烈(或:给母亲带来巨大的痛苦)。
17. (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因为①母亲有一门打豆腐的好手艺;②“我”觉得母亲和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很像。③母亲的精神崇高,是“我”心中最美的“西施”; ④称母亲为“豆腐西施”,能够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和赞美。
18. (4分,答中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①读到了母亲一生的艰难;②读到了做人要像母亲那样清清白白、光明磊落;③读到了母亲的伟大;④读到了要感恩母亲,孝顺母亲,赞美母亲;⑤读到了要无怨无悔地为家人付出;⑥读到了生活要节俭;⑦读到了做人要坚强。
篇9:《我家有个豆腐西施》阅读答案
刘 希
①母亲有一门打豆腐的好手艺。别人一斤干黄豆,只能打出两斤半的豆腐,母亲却能打出三斤有余。而且,她做出来的豆腐,香嫩爽滑,不嫩不老。我觉得母亲和鲁迅笔下那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很像,因此戏称她为“豆腐西施”。
②我们一家三兄妹,所有的学费及开销,都是母亲一手一手“磨”出来的。她以前做豆腐,是用很古老的石磨,将黄豆塞进石磨口里,加水用力转啊转,就成了豆汁,将豆汁烧开,用豆腐包过滤,用卤水点成豆腐,最后用石板压成形,一板板白白嫩嫩的豆腐,就大功告成。
③做豆腐是件很辛苦的事。母亲临睡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黄豆清洗干净,除去杂粒,放进一个大缸里。凌晨四点,母亲准时起床,将泡好的黄豆放进石磨里磨。尽管母亲很是小心,不弄出任何声响,但磨子吱吱嘎嘎的声音,和烧豆汁时柴火噼里啪啦的声音,时常会惊扰我的梦。等我们六点半起床去上学,母亲的豆腐已经做好了。
④做好的豆腐,母亲要用箩筐担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去卖。有时候卖不完,她还得多转几个村子。每天母亲回到家时,往往已是黄昏。母亲常年疾病缠身,但无人帮手,她仍得一个人支撑着这个家。泡豆、磨汁、滤渣、压形,她无怨无悔。
⑤我的记忆里,除了母亲疲惫的面容外,更难以忘怀的,是她的眼泪。那天清早,母亲刚出门,箩筐的绳子突然断掉,两筐刚出炉的滚烫的豆腐,就倾倒在了母亲的脚上。她疼得“哇”的一声叫出来,眼里瞬间蓄满了泪水。那天,我刚好和母亲同路,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不成声。
⑥我搀扶起她,劝她说:“妈,以后会好的,等我考上大学了,我一定不让您这么辛苦了。”母亲怔怔地望着我,好半天,破涕为笑。母亲第一次那么早就回了家,还担着两筐沾了沙子的豆腐。母亲一路还唱起了她最爱的歌:“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正是冬天,沾了沙子的豆腐,母亲舍不得倒掉,冲洗干净,拌点小葱,便成了我们那一个月餐桌上的主菜。
⑦母亲常常教导我们,做人就要像豆腐,清清白白,一生都光明磊落。母亲也是这样做的。她的一生,其实就像豆腐,泡、磨、熬、挤、压,历经人生的艰难,历经岁月的洗礼。但现在儿孙在膝下承欢,个个都极尽孝道,母亲也算守得云开,见到晚年最美的风景,好不快乐。
⑧母亲的豆腐,每一块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 散文《观音豆腐》
★ 豆腐广告语
★ 《西施咏》赏析
★ 叙事作文《豆腐》
★ 乡村豆腐美文
★ 豆腐品牌形象口号
★ 豆腐的歇后语
西施豆腐散文(共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