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图多盖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时突厥默啜有女请和亲,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柬之既失权,愿还襄州养疾,乃授襄州刺史。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恳辞王爵,不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一子官。柬之性刚直,然邃于学,论次书数十篇。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以王佐期之
约定
B.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
先例
C.会汉水涨啮城郭
适逢
D.然邃于学
精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以王佐期之
臣荐宰相而为司马
B.永昌元年,以贤良召
以功擢天官尚书
C.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
柬之因垒为堤
D.其人老,惟亟用之
柬之首设其谋
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张柬之“刚直”的'一组是(3分)
①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
②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
③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
④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
⑤又恳辞王爵,不许
⑥虽亲旧无所纵贷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柬之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他先后担任清源县丞、监察御史、凤阁舍人等职务。
B.张柬之先后得到狄仁杰、姚崇的推荐,逐渐被武后赏识并担任重要官职。
C.张柬之启程前往襄州前,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命令群臣在定鼎门外为他饯行。
D.张柬之死后,景云元年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他唯一的儿子也被授予官职。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后 曰 然 仁 杰 曰 荆 州 长 史 张 柬之 虽 老 宰 相 材 也用 之 必 尽 节 于国 即 召 为洛 州 司 马 它 日又 求 人 仁 杰 曰 臣 尝 荐 张 柬 之未 用 也 后 曰 迁 之 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
②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
参考答案
5、A(期:期望、期待。)
6、B(以,介词,凭借。A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C项,动词,担任/动词,筑;D项,人称代词,他 /指示代词,那。)
7、C(①表现的是张柬之过人的才华,⑤表现的是张柬之的淡泊。)
8、D(“他唯一的儿子也被授予官职”属于理解错误,“授一子官”意思是“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
9、
(1)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共12处,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2)
①每年派兵五百驻守姚州,此地险恶有瘴气,(士兵)到驻地往往就死了。(岁,“每年”,1分;辄,“往往”,“就”,1分;句意1分)
②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没有放纵宽免的。(持,“对待“,1分;贷,“宽恕”,“宽免”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张柬之,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凭借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监察御史, 后升任凤阁舍人。这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触犯了武后旨意,被调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旧例,每年派兵五百驻守姚州,此地险恶有瘴气,(士兵)到驻地往往就死了。张柬之力陈其弊端,奏议不被采纳。不久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间,武后问狄仁杰:“从何处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杰说:“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士拘泥小节,不足以和他们共成天下大业吗?”武后说:“是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他必定为国家尽心竭力。”武后立即召请张柬之任洛州司马。过了一阵,武后又求才,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武后说:“提升他了。”狄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于是张柬之被授官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即将启程,武后诏令举荐宫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 要赶快任用。”武后当天就召见他, 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诛除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首先设这个计谋。凭借功劳提升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 他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被免除治理政事。张柬之失权后,愿回襄州养病,便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启程前,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给他饯行。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没有放纵宽免的。适逢汉水暴涨侵及外城,张柬之就军营壁垒筑堤,遏制急流怒涛,全境依赖它防洪。他又恳切地辞去王爵,朝廷不准。不久遭贬,并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睿宗景云元年,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张柬之性情刚直,但是在学术方面研究精深,有评议篇次的书文数十篇。
篇2:《新唐书列传第十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倜傥有器略。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
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说,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因功)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披发衔刀为禳厌。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今寂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帝遂杀之,年五十二。籍其家。文静临刑,抚膺曰:“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新唐书?列传第十三》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欲共大计只是
B.召巫夜批发衔刀为禳厌镇压
C.文静喜,挑言曰挑逗
D.李纲、萧瑀明其不反明白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B.安知无其人哉
臣以奉养无主,辞不奉命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C.文静谋因裴寂说D.须真主取而用之
因宾客至相如门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11.下列言行全都表现刘文静有才略远见的一项
① 如君言,豪英所资也②文静多权诡
③ 丧乱方刻,非汤、武、宣、光不能④ 唐公子,非常人也
⑤ (文静)深自结⑥ 高鸟尽,良弓藏,果不妄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父亲在隋朝为官,建立了战功,故而刘文静得以承袭父亲的职务做了晋阳令。
B.裴寂城府很深,文静告诉他秦王一定会平定天下时,他也丝毫没有透露自己的想法。
C.秦王知道文静受儿女姻亲关系连累入狱,到狱中探望,使得文静很感动而向其献计。
D.文静因裴寂位次高于己而生不满,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与裴寂唱反调,确实失之狭隘。
13.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3分)
(2)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4分)
(3)文静首决非常计(3分)
【参考答案】
9、D(说明)。
10 、C 经、由(A 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B 指代“那”指代“其中” D 并列关系假设关系)。
11、C (②是裴寂诬陷,③是刺激秦王故意说的,⑥是临刑前才发出的感叹)。
12、D (A文静只袭了爵位,B 裴寂当时并没有看出秦王的能力,C 秦王探狱实为问计,文静也早有投靠之意。)
【参考译文】刘文静,字肇仁,父名韶,在隋朝做官战死,授享受三司等同礼仪的爵位。文静凭借死难者儿子的身份,承袭了同等爵位。潇洒不羁有气度才智。大业末年,做晋阳令,与晋阳宫监(官职)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筑烽火台传递烽火,叹息说:“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着说:“按照你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二人难道可以终身依附隋朝呢?”
高祖当时为唐公,镇守太原,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用心去结识他。又见了秦王后,对裴寂说:“唐公的公子,不是普通的人,心胸开阔神明英武,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恐怕是上天要让他有所作为。”裴寂并没有认同。文静不久因李密姻属关系牵连入狱,秦王看身边没有能够商讨大计的人,私下里入狱探望。文静心里惊喜,故意用言辞挑逗(观察他的态度)他说:“混乱局面正严峻,除了汤、武、宣、光这样的圣君不能平定。”秦王说:“怎么就知道没有那样的人呢?现在来看望你,不是想同情安慰你。世道将变,只是想同你商议大事,请试着为我分析。”文静说:“皇帝南巡,军队都在河洛一带,盗贼到处都是,大的连接州县,小的阻遏山泽,以万来计算,必须有真命天子来收复使用他们。如果确实能顺应这个机遇,那么天下还不够你平定的(平定天下很容易)。”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合。”于是暗地里部署宾客。
将要起事,担心唐公不同意,文静谋划通过裴寂劝说,威胁裴寂说:“您只是晋阳宫监,凭借着宫人的`身份管理宾客,您死了有什么遗憾,为什么要拖累唐公的盛名?”裴寂害怕,于是劝起兵。唐公于是打开大将军府(调兵遣将),任命文静为司马……后转任大丞相府司马,加封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有多次建立战功,但裴寂独独因为故旧的感情位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每议论政事,多与裴寂唱反调,于是生出嫌隙。与弟弟散骑常侍文起喝酒喝到醉时,有不满之言,拔刀砍房柱说:“要杀了裴寂。”正碰上家里多次出现怪异之事,文起担忧,召巫师晚上披散头发衔着刀,来祛除邪魔。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告发刘文静反叛,文静就被关进监狱。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况,回答说:“当年在大将军府,司马和长史官位差不多高,现在裴寂是仆射,居于最高等级,恩宠赏赐不可估量,臣的官职和赏赐和一般人相等,家中没有余财,实在是不能没有一点抱怨。”皇帝说:“刘文静这话,反叛的意思非常明确。”李纲,萧瑀说明他不会反叛;秦王也因为刘文静最早决策不平常的计策,完成后才告诉裴寂,现在任命与待遇不等同,所以心生不满,不敢反叛,应该宽恕他。皇帝向来疏远顾忌他,裴寂又说:“刘文静多有权谋诡计,并且性情多疑难以把握,生气就不顾大局,险恶的言论和怪异的行为已经暴露验证,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恐怕他成为后患。”皇帝就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并抄了家。文静临刑前,摸着胸说:“鸟被杀绝后好弓就被藏起来,果然没说错。”
篇3:《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阅读及答案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率军与君廓偕来,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及善以父死事 死:使死
B.太子谢之 谢:道歉,谢罪
C.密赞其谋 赞:辅助
D.时二张怙宠 怙:依仗
【答案】.A(死:为而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及善有大臣节的一组 (3分) ( )
①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 ②臣苟奉令,非羽翼之美
③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 ④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
⑤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 ⑥及善数裁抑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D(①说的是王及善的父亲。③是武后对王及善治国方略的赞赏。⑤表现王及善很受重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 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C.王及善认为来俊臣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是祸乱的元凶,必须予以严惩。武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D.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便罢了他的职。
【答案】.D (武后虽然不高兴,但并未免他的职。)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5分)
(2)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5分)
译文:
(1)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 (“盗”、“ 妻子”、“屏蔽”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不道”、“引”、“疾”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王君愕。深沉有智谋。高祖率领义军入定关中的时候,他与王君廓率部万人来降,被拜为大将军,后被封为新兴县公,升迁左武卫将军。王君愕跟随太宗征辽东,兼领左屯营兵马,与高丽战于驻跸山,王君愕冲锋陷阵,力战而死。被赐予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王及善因父死于王事而授朝散大夫,袭爵邢国公。高宗时,调任左奉裕率。太子在宫中宴饮时命宫内大臣倒行而舞,轮到王及善时,他拒绝说:“殿下自有乐官,臣只应当守自己的本职,这倒行而舞不是臣的任务。臣如奉命,恐怕不属对殿下辅佐之事。”太子道歉而让他离开。高宗听到此事后而特加奖慰,赐绢百匹。不久,又授右千牛卫将军,高宗对他说:“朕因为你忠心谨慎,所以授你三品要职。其他人非征召不能到朕的处所,卿佩带大横刀在朕身边,卿知道这个官尊贵吗?”不久,因病免职,后又起用任卫尉卿。垂拱年中(687),王及善任司属卿。当时,山东饥荒,王及善任巡抚赈给使。不久,任春官尚书,调任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并加授光禄大夫。因年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后来,契丹作乱,山东不安,又起用他为滑州刺史。武则天对他说:“逆贼侵犯边境,卿虽有病,可以带上妻子儿女每天走三十里,(慢慢地去上任),替朕治理好边境,使它成为抵御敌人的屏障。”趁此时武则天又询问朝廷得失,王及善详细陈述了治乱之宜十余条,武则天说:“那是小事,这才是根本大事,卿不可前去。”于是留在朝廷任内史。
来俊臣犯事被逮捕入狱,被有司判为极刑,武则天想赦免不杀他。王及善奏道:“来俊臣凶残狡猾,不合仁义,带领亡命之徒,诬陷杀戮善良的大臣,天下人都很痛恨他。臣认为如果不除掉首恶,恐动摇朝廷,祸患没有穷尽。”武则天接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武则天将要立庐陵王为太子,庐陵王回来后,王及善帮助他谋划。等到庐陵王成了太子,王及善又请太子到外朝来抚慰人心,武则天听从这意见。
王及善虽无学术,在职总是以清正自持,临事坚定不改变,有大臣之节。当时,张易之兄弟依仗受宠,每次内宴,都无人臣之礼。王及善多次上奏要制止这种行为,武则天不高兴,对王及善说:“卿已年高,不适宜参与这类游乐,只检校阁中事就可以了。”王及善上疏称病一个多月,武后没有过问。乞请还乡,仍未得到允许。圣历二年(699),拜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到十天)就去世。享年八十二岁。(废朝三天哀悼,)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贞,陪葬乾陵。
篇4:《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
《元史·列传第四十五》原文及翻译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
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许衡为教化百姓所做努力的一项是( )
①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②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
③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 ④必正言不少让
⑤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 ⑥课诵少暇,即习礼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 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参考答案
4.C(应释为“馈赠 ”)
5.C (①句是说许衡幼年读书时勤思善问,④句是说许衡不屈从权势,⑤句是说皇帝答应了许衡的辞职请求 )
6.D(根据文意,“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的是怀人,亦即许衡的家乡人)
7.(1)(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4分,“止”“强”“凡”“更”各1分,句意1分)
(2)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4分,“王”“所以”“化”“乃”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人,世代务农。自幼就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入学,老师交给学生剖章析句,许衡问他的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干什么?”老师说:“为了科举考试中第!”许衡说:“就为了这个吗?”老师大为惊讶。每次教他读书,他都要问书文的旨义。时间长了,老师对他的父母说:“这个孩子聪明非凡,将来有一天肯定能远远超出常人,我不适合当他的老师。”于是告辞离去,许衡的父母极力挽留也没能留住。像这样共换了三任老师。逐渐长大之后,许衡嗜好读书如饥似渴,可当时遭遇天下大乱,且家里贫穷,没有藏书。后来逃难到徂徕山,才开始得到王辅嗣对《易》的解说。当时正处在战乱时期,许衡晚上思考,白天诵读,亲身体验,努力践行,举止言谈一定要揣度书中的大义然后才实行。曾经在酷暑天路过河阳,渴得很厉害,道旁边有棵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唯独许衡在树下正身独坐,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吃,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却拿来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树是没有主人的。”许衡回答:“梨树无主,我的内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后来迁移到鲁地,留在了魏州,人们见他道德高尚,逐渐的开始追随他。许衡在魏州呆了三年,听说战乱将要平息,于是又回到了怀州。凡是婚丧娶嫁,他必定要根据礼法,并以此倡导同乡的人如此做,学习的人逐渐多起来。因为家境贫穷,许衡亲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处之泰然自若,朗读诗书的声音传到屋子外就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如果家里财产有余,许衡就把他分给同族人以及贫困的学生。人们如果有所馈赠,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符合礼义,他就不会接受。姚枢曾经被召入京师,就把自己的雪斋让许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许衡坚辞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许衡的小孩由此经过,不用正眼看一下就离开,许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受封在秦中为王,考虑感化教育秦人的办法,于是征召许衡担任京兆提学。秦地百姓刚刚脱离战乱,想要学习没有老师,听说许衡前来主管教育,所有人没有不高高兴兴前来学习的。所属郡县都建起了学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军南征,许衡于是返回怀州,学生们纷纷挽留而没有成功,就跟着送他到临潼才回来。
中统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请许衡回到京师。过了不久,许衡称病辞职还乡。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担任右丞相,要许衡辅佐他,就又将许衡召至京师,让他在中书省参与议事。
阿合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兼管尚书省六部事情,于是揽政专权,权势远超朝野其他人,一时之间大臣多对他阿谀奉承,许衡每次与他讨论,必定直言不讳,一点也不让步。不久调任左丞,许衡屡次请求辞职。
皇帝早就想要开设太学,正巧许衡一再尽力请辞,于是就先答应了他的请求。(至元)八年,皇帝命许衡担任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亲自替许衡选择蒙古弟子让他进行教育。许衡接到任命,高兴的说:“这才是我应当做的事啊。国人子弟原始质朴的素质还没有丧失,对所看到与听到的都很专心学习,如果把他们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养几年,一定会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当时所选的弟子都还幼小,许衡对待他们如同成人,爱护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进退的礼节,严格得就如同君臣关系。课余吟诵的空余时间,就让他们学习礼仪,有时练习书法算术。
(后来)许衡因疾病请求返回家乡怀州。(至元)十八年,许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怀州人无论富贵贫贱年轻年长,都哭拜于许衡灵前。四方学者听到许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一起失声痛哭。有的人不远数千里前来许衡墓前痛哭祭拜。
篇5:《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
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②。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篇6:《新唐书列传》阅读答案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B.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C.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本文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
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
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国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碓,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碓,为老百姓谋取福利。
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在任职期间,他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这就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
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在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虽然此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的徐浩、杜济、薛邕、元载等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5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5分)
参考答案
10、D.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
11、A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
12、D. 没有将“卖官”的`丞相元载法办。
13、(1)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饥饿而死在迁移(或: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死徙”的省略“于”:在;浚渠:疏通渠道;大稔:取得大丰收。每点各 1 分。大意 2分)
(2)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惧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
(相:以……为相;惮:害怕;密访:暗中咨询。每点各 1分。大意 2分)
参考译文: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
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
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
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
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
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
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篇7:《明史列传第四十五》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明史列传第四十五》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辰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五》)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命辰往廉之
廉:查访
B.纠治贪浊不少贷
贷:宽恕
C.急之恐生变
急:焦急
D.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寝:停止
解析 急:使……焦急,逼迫。
答案 C
5.以下句子中,全能表明郑辰“为百姓着想”的一组是(3分)( )
①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
②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
③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
④悉奏罢其不职者
⑤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
⑥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解析 ①表明郑辰查访谷庶人不轨,④表明郑辰秉公执法,⑤表明郑辰友爱兄弟。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称他为“国家耳目臣”。他曾奉皇命调查江西安福民告发的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
B.郑辰对有问题的官员处置严厉。担任山西按察使时,他对*官严惩不贷。英宗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全部失职官吏。
C.郑辰对官员要求近于苛刻无情。云南布政使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但他却弹劾他有伤风化,让他丢了官。
D.郑辰为人重义轻财,不计嫌怨。虽与同僚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同僚死后,仍为他治丧,出资送他的妻儿返乡。
解析 “周璟妻子死后,续娶本是人之常情”错。周璟是在妻丧期间续娶,这是违背礼制的,属犯罪。
答案 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5分)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5分)
答案
(1)有流言说役夫*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蜚语,流言;谤讪,*谤;变,变故;验,调查。各1分,通畅1分)
(2)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振通赈,赈济;河,黄河;伺便,趁便;塞,堤防。各1分,通畅1分)
参考译文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1406)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查访,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福建外番杀人,又命郑辰前往。郑辰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放了。皇帝下诏在南京建报恩寺,役使囚犯上万人。有流言说役夫*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谣言不合事实,没有一人获罪。谷庶人图谋不轨,又命郑辰察访,郑辰全部查清了他的情况。皇上对方宾说:“他真是国家耳目之臣啊!”
十六年(1418),他被破格提升为山西按察使,调查惩治贪污者,没有丝毫宽恕。潞州盗贼兴起,有关官员上报说有反叛,朝廷下令发兵去讨伐。郑辰正因为有事回京师朝见,上奏说:“这是百姓苦于徭役而已,请不要发兵。”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他回去时则屏去骑马的侍从,亲自入山谷中进行安抚晓喻。盗贼都感动而泣,重做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运粮食给山海关驻军,郑辰统领山西百姓用车运粮,完成差役。百姓很辛苦,多有拖欠和损耗,蔚绶命令就在山海关借贷偿还。郑辰说:“山西百姓贫穷而且凶悍,逼急了恐怕会生变。不如先缓一下,让他们自通有无。”他的意见被采纳,终于没有拖欠的。遭母丧归家时,军民都前往御史处乞请把他留下。御史上报朝廷,郑辰守孝期满后,回到旧任。
英宗即位后,分派大臣考察天下地方官。郑辰前往四川、贵州、云南,全部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人。云南布政使周璟在妻丧期间续娶,郑辰弹劾他有伤风化,周璟因此事被免去职位。正统二年(1437),他奉命赈济南畿、河南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有人建议从大名开渠,引各河的水流入卫河,以利于灌溉运输。郑辰说这样会劳民,不便利,此事就停止了。后他升任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运粮食到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阻挠命令,郑辰弹劾他,事情得以办妥。八年,他患风疾,告病归家。第二年去世。
郑辰为人重义轻财。刚考中进士时,他把财产都让给了兄弟。在山西时,与同僚杜佥事有言语冲突。杜去世后,郑辰为他治丧,出资遣送他的妻儿回乡。
篇8:《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新唐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资旷迈
②悠然独酌,众异之
③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
④客,忠孝人也
⑤周善敷奏,机辩明锐
⑥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 ,令人忘倦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擅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直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2)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答案:
4. A 薄:轻视,看不起。
5. B ①是马周个性;②是马周不为人所理解的表现;④是马周品德。
6.B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7.(1)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采分点:为、条、切、怪、问)
(2)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采分点:暴、之、取、名、不为)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多次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拿很多行装给他,优厚地对待他,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令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给他列举了二十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直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侍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胜任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曾经把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严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锦集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