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3-07-17 03:40:32 作者:我磕的cp要体面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我磕的cp要体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

l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

--兼论三国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内容摘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一部流传久远的古典名著。它是以历史真实为基础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它以强烈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政治倾向,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居于中国古典文学文坛上,其中的人物刻画、战事描写、心理分析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精华。它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充满着智慧和验的历史画卷,o中国乃至世界的人们以美的享受,作品中透视出来的儒道两家思想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其中蕴含着的英雄谋略、经济观念、组织意识,培养了人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关键词]:

三国文化精神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影响

《三国演义》是一部有着宏大叙事结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学名著。 其中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在后人的心目中有的可以说成了“偶像”“神灵”;有的则成了“汉奸”“卖国贼”,甚至好多人的为人处世观念,经营理念都蒙上了一层“三国色彩”。《三国演义》为什么具有如此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呢?我想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精神吸引了人们。

首先,我觉得一部作品总是要表现出一种思想意识,要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的需求和愿望。在当日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人们所需求的是要尽快和平、稳定,因此,文章开头就体现出了儒家那种“济世图强”的思想,并且始终贯穿整部作品。范仲俺的经典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来形容和概括《三国演义》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境界再恰当不过了。有句话是“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长期纷争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些有识之士,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就开始在平息战乱,统一祖国,安定人民这些方面动脑筋,且付诸实际行动,如“桃园三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许下的盟誓,就决定了他们毕生共同奋斗的道路和目的,他们“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作品一开头就把刘、关、张三人的伟大抱负和鸿鹄之志展现得有士气和激励之情,因此他们后来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就受到了人民百姓的关注,饱受战乱之苦的劳苦大众们把国家安定、人民安康的希望就寄托在他们几人的身上了。在人民心目中,他们三人就是百姓的“救世主”,是人间的“神”。后来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曾经这样说过“深巷中小儿`````````````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希望和平统一的心情是多么的迫切,他们三人能否建功立业也是一个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问题。

为后世所尊崇的“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之一。有勇有谋、神机妙算的他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者。在人民脑海中,只要有他参加的战争,就会稳操胜弧U馕桓鞘烙⒔埽年轻时则隐居隆中,没有过多的去辅佐国家政事,但是他却无时无刻不关心国家大事。后来由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才把他从隆中给请了出来。次时的他是“受命于败年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二十几年中为完成统一大业,禅精竭R ,艰苦转战,积极进取,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千秋人士无不感叹。

被后人称为“治世之能匠,乱世之英雄”的曹操虽然在伦理、道德上受到众人的贬斥,但是他那种以定天下为己任的文韬武略,气壮山河的英雄本色,仍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血有肉,这些都为后人辩证的角度所称赞。

《三国演义》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气概,我认为不仅在当时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今天,也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潜在影响力。当我们的国家曾在民族危难之际,或者是与别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时,三国英雄们的治世思想,伟大抱负对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伟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体现了“德为先”的治国之本。一个国家稳定,先要民心稳定。所以,要特别注重人们的思想教育。我觉得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俩个方面:

第一,宏扬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是这一美德的直接体现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常常提到的一句家训,他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与他在隆中鞠耕十年的乡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出于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加大力推广俭朴节约的美德。汉末以来,成都地区的一些殷实之家,婚丧嫁娶,往往不惜A家荡产,铺张浪费。这种奢侈之风如果不扼杀,要想巩固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提倡俭朴,就不仅是属于个人“明志”的问题, 而是他治蜀的一项主要措施,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移风易俗的大问题,因此,他把能否坚持俭朴生活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标准,被他提拔到丞相府任要职的董和,就是由于敢于反对社会上的奢侈歪风,在他所辖管的区域,基本上都一改奢侈浪费之风,董和去世的时候,“家无澹石之财”。诸葛亮手下的重要将领:如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将军邓芝“不治私财,妻子不免饥寒”,死是也是“家无余财”。诸葛亮既然能招{如此之多的治国贤才,一是因为他卓越的胆识和自身非凡的才华;二是因为他能履行自己提出的一些规章制度,能用自己的为人标准来约束自己。他在一次北伐途中,向刘后主上了一道表章,其中曾记载道:“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国家供给,在成都家中,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温饱有余,不要再增加私产,如我死时,有家财万贯的话,就对不起陛下和人民”。他临终前,除指明自己的后继人及撤军设想之外,关于自己的丧事,也有明确的遗嘱:他要求把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着山坡,不需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勤俭节约的美德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但是,在改革开放步伐快速前进的今天,与国际经济政治日趋接轨的当下,我们党内有部分人士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完全成了金钱的牺牲品,给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地区要进步,领导干部养成诸葛亮那种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作风是很重要的,给人民群众做表率,树丰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凝聚起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进步而忘了民族灵魂的精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我认为也是壮大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主措。“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人人养成节约俭朴的良好习惯,国家的资源储备就将越来越丰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将日趋强盛。

第二,《三国演义》中渗透着“斥责奸凶,惩恶扬善,彪炳忠义”的道德价值取向。

东汉末年,战乱连年,外戚宦官专权,奸佞当道,使人民陷于了民不聊生,水生火热的困境中,人民希望有道明君出现,在《三国演义》里就出现了宽仁厚德,极重情义的'刘玄德,他的文才和武艺都不算很大,却能以信义团结诸葛亮和关、张、超、黄等人,以仁爱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赢得了一生的美名,在历史上成了“仁德明君“的典范,因此,人民群众就把国家统一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相反,曹操的本事很大,文韬武略样样具备,但是,由于他利欲熏心,奸诈狡猾,猜忌心强,还口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修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言。因此,就失去了民心,没有很强饿群众基础,成了一个“乱世之能匠”。当时,贪官横行天下,人民希望有一个能统i全国,掌握国家命脉的贤相出来,于是,就出现了智慧和神灵的化身--诸葛亮。他在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的报国理想没有全部实现,但壮烈的悲剧却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他的长久思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演义》中,有忠义之心、谋略之才的人也比较多,如义薄云天的关羽,嫉恶如仇、快人快语的张飞,都被刻画得有血有肉。

以上两个方面在整篇文章中都体现得非常的清楚,我想,这是作者对治国的一种理念,同时,也被我们后人所借鉴和继承,特别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演义》成为被后人一直称颂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的一个原因吧。

第三,在这部巨著中还蕴含着深谋远虑,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治国之道。

在《三国演义》中,慧眼识英雄,伯乐寻千里马的事例很多:刘玄德“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就是一例。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熟谙韬略,日看兵书”,由于他勤奋刻苦,善于观察、分析,使他自己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在三国战乱时代,有着伯乐眼光的刘备为了统一祖国、建功立业,以自己真诚的心打动了诸葛亮,最终得到了众人频求的诸葛亮,促使他的政权日趋稳定。诸葛亮自己也可以说独具慧眼,敢于用人,前面提到的董和、邓芝就是他任人唯贤人才观的充分体现。在《三国志、姜维传》中说的是“诸葛亮收姜维”的故事: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时,姜维正好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视察,“太守马遵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逃保上  ,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这段话说的是姜维投降诸葛亮,是因为马遵怀疑姜维有通敌行为,把他抛弃,不准他进城回家。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来见诸葛亮,诸葛亮收了他,之后,又加以重用。作品在行文过程中,把诸葛亮消极被动地接受姜维的投降改造成为积极主动地争取姜维,这不仅使文章的戏剧性增强了,而且还从中体现出了诸葛亮唯才是举,思贤若竭的用人心情。刘备就是因为有诸葛亮等这些深谋远虑,文韬武略的文武将才,才使他能在当时三分天下,成为一代君王。这种“治国之道”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纵观《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称道,主要就在于给予了人们很多的经验和思考。《演义》的文学价值是非常之高的,文章中的为人处世观念、分析判断方法乃至道德价值取向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涵养。作品开头的“桃园三结义”成为数百年来人民群众互相联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高尚榜样。我们现在的“诚信、团结”也是从中提取出来的社会价值取向。“读三国故事,做诚信之人”,也是其感染力之所在。

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三国演义》中的文学精神时时在牵引着我们前进。对《三国》的应用,已经扩展到现代商战、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才竞争、领导艺术、赛场竞技等领域,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宝贵的文学精华,还能培养自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的能力。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他生前花了半个多世纪解读和运用了《三国演义》的丰富经验,总结荟萃了数百年中国人政治军事智慧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在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是中国数百年来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非常丰富的,它能给读者的思想带来文化的洗礼,能让读者在宏大的叙事结构中汲取古人的文化精髓。

[参考资料]:毛泽东读《三国演义》

单长江《三国文化刍议》东方出版中心

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

谭洛非《论三国文化精神》

篇2:乞丐精神(教师中心稿)

乞丐精神

不要听说了垃圾桶就想到特脏、感到恶心,其实我是见证了垃圾桶旁边最美的一幕的。

一天下课师生们去吃早餐。一个小姑娘站立在垃圾桶旁,一支手托着一个空塑料瓶和包装盒。如果她的手一松,手里的东西就会当然地掉进垃圾桶里。她没有松手,似乎还攥得更紧了。她依旧那样向上举着,好像很怕它们被吸到垃圾桶里去,脸上有着天真的微笑,面对着垃圾桶边上的一位老太婆。老人家明显头发花白,一副佝偻的腰板,浅灰色的布衣并不显得脏。她伸出一支手从小姑娘手里接过空塑料瓶和包装盒,另一支手伸出来准备去迎接这收获的果实。从她那满脸慈祥的笑容、剩下不多牙齿却仍然张着的嘴在说着“好姑娘”的一幕,让我对老人家感受到的满足和幸福,不难心领神会。

一群群学生模样的人从垃圾桶边上走过,他们绝少有人把老人家视为宝贝的废弃物送给她。很多人远离垃圾桶,象投弹一样把塑料瓶扔进垃圾桶里,吓得老人家一楞一楞的,老人家继而赶忙欠身、弯腰,从里面拈出“战利品”。有时候,垃圾桶并没有装满,而周围却是随手丢下的垃圾。也许垃圾桶永远不会给我们美的感觉,惟有那天真的小姑娘和无依无靠的老人家能表达别样的美的感受。

去年,我在一个繁华大城市的商业街里游玩,随便坐在一个垃圾桶边上的长条凳上休息。身边来来往往穿梭着许多拾荒者。他们人到中年的模样,左手扣着的一个还算干净的大号尼龙袋背到身后,右手拿着一面小镜子,不时一个接着一个来到眼前的垃圾桶边,置入镜子、伸长脖子,从镜子里窥伺垃圾桶里有没有自己需要的“猎物”。如果有,就伸长手臂去捞,也许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激动。不一会儿迎面来了一对青年男女,准备把没有吃完的冰镇西瓜汤摔进垃圾桶里。由于一个拾荒人在工作的缘故,只好迟疑了一下。等拾荒人起身明白这对男女的来意后,马上,面带讨好的笑容,放下手里的工具,伸出双手,又微微缩了回来,很快又伸出去,有些不好意思地示意他们把那要扔掉的东西给他。青年人互相对视了一下,拾荒人也许是感觉到他们同意了,几乎是左右开弓,从他们手里“夺”下了两碗西瓜汤。我看得入神。拾荒人轻轻地对我难为情地笑了笑,在我身边安顿好尼龙袋和镜子,放下一碗西瓜汤,吃着另一碗西瓜汤。头埋得很低,可眼睛不时向上翻动还环视着周围。我想,他是担心行人笑话他呢,还是担心同伴们嫉妒他的好运气呢,或者是难以掩饰心中的激动而又惟恐别人知道自己的激动呢?也许这种感觉都有。我不是他,我当时是无法猜透的。

但是有一天,我体会了这种感觉。

当时,我想到街上去找一个临时工做做,这是我思考了好长时间才下定的决心。我骑车象往常一样在街上溜达,但心里却是没有平静的:如果有熟人见了我,问我到哪里去,我怎么说?说自己工资低、没有能耐,想找个临时的活计?哎,这怎么能够说得出来?好歹我是个体面的教师,万一家长知道,还不说我不务正业呀?我惶惶然来到了人才市场,从远处看了看门外的活动公告栏,又走近看了看墙面橱窗里的通知。这时,一个正在边上写通知的人问我,你找工作啊,我说是的。在他知道我在某某学校当老师后,说,放假了出去好好玩一玩,还找什么工作啊。我与他闲聊了一会儿,连走进人才市场登记的勇气都没有了,骑着自行车跑了。本来我还想到一个需要招聘老师的地方去看一看,后来终究没有去,径直回家了。

难道我是在干着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吗?显然不是。应该说,我是在希望依靠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些,为什么我就害怕了呢?拾荒的老太太和那些奔波在繁华城市大街小巷的中年拾荒者,他们虽然能力有限,但他们依然是在凭借自己正当的劳动养活自己。他们是有一种精神的,那就是:任劳任怨,用勤劳的双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有在意别人怎么看,不偷不抢,自己心里塌实。

这种精神应该叫做乞丐精神吧!他们与很多人的命运不一样,但他们的精神是同等的。他们更能感受到满足、感受到快乐、体会到幸福、真心地感激他人。

(作者姓名:严军 通讯地址:湖北省鄂州市程铁学校  邮编:436051  E-mail:yanjun54@sina.com 个人页面:yanjun54.0033.cn/  管理网站:ctxx.0033.cn/)

[乞丐精神(教师中心稿)]

篇3: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于民族的不同,因而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使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化格局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世界文化的绚丽多彩,英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具一格,英美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英美文化的载体是英美文学,要想对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进行了解,必须要先研究英美文化。

本文就对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篇4: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

英美文化的历史悠久,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包括戏剧、文学评论以及小说等,使得作品风格极具多元化,丰富了英美的文化。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问题并作出反映,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

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外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目的语本族人进行交往时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以保证整个交往过程的有效性。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

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始终与文化相伴相生。

文学的价值就是文化的价值,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浓厚的宗教传统;二是典型的“两希”情结;三是强烈的自由意志。

下面就对这三方面进行仔细分析。

一、宗教传统浓厚

浓厚的宗教传统是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最为突出的文化气质,宗教文化深深影

响着英美文学的创作,尤其是《圣经》对其的影响。

《圣经》对人类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英美文学作家能够利用它来进行创作,《圣经》中的典故和题材在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不可否认,《圣经》中的内容丰富、文字优美、蕴意深刻,长久以来都是英美文学作家进行创作的.宝库,对英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以宗教神话为核心题材的文学作品,英美作家以此来表达对世间的评判,如17世纪出现的“史诗三部曲”,这三部作品的内容取自于《圣经》中的题材,作品在思想内涵以及道德原理等方面,与《圣经》中体现的宗教伦理秩序也较为一致。

以《圣经》中的故事人物以及题材为依据来创作文学作品,使得文学的隐喻性得以延伸,增强了文学的历史延展性,使文学作品更具象征意义,更有文化底蕴,并以此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毋庸置疑,宗教与文明的力量在持续发展,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色彩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象征意和隐喻意,能够提升出适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价值范式,并能以这种价值范式为切入点,研究和分析英美的优秀文化。[1]

二、“两希”情结典型

英美文学中蕴含的文化气质出来浓厚的宗教传统之外,还有就是典型的“两希”情结。

希腊文化和和希伯来文化是英美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英美文学深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道德观念以及语言观念这两方面。

希伯来传说以及希腊神话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作家善于借助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济慈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对于希腊的神话人物和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其实希伯来文化相较于希腊文化而言,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希伯来人民的坚毅、百折不挠的精神。

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希伯来民族饱经忧患和沧桑,希伯来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沧桑,才创造出了丰富的希伯来文化,希伯来民族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创作。

当然,希腊文化和和希伯来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影响,既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主题和内涵上,也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的风格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希伯来传说和希腊神话中的天性自然和豪放真挚深深影响和感染了英美文学作家的创作,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自由和豪壮的风格。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对英美文学创作的风格和价值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美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2]

三、自由意志强烈

东方文学注重于含蓄典雅,而西方文学则更为热烈奔放,尤其是英美文学,

英美文学核心的创作风格就是热烈奔放,一般美国文化作品的创作具有激情,渴望自由。

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赞美和歌颂,使情节更为丰富,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从而来表现人性的美好,赞扬人们的开拓精神。

就如杰克・伦敦创作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其主人公是一位淘金者,被同伴抛弃在荒原上,只能独自找寻出路,在他最为虚弱之时,遇见了一匹狼,活着的信念促使他不断坚持,最终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保存了体力,等到了别人的救助。

杰克・伦敦创作的这篇小说,对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生动的诠释,赞扬了主人公永不言弃的精神,将人性的光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人性的光辉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总是会对生命和人性的美好进行讴歌和赞美。

当然美国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表现着美国的精神,如坦率以及个人主义等,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家通过《老人与海》这篇作品,表现出人可以失败,但是却不能被打到,可以摧残外在的肉体,但是内在的一致和精神不能被侵犯。

英美文学创作中处处体现着勇于冒险以及追求自由的文化,英美文学中具有强烈的自由意志。

四、结语

文学的底蕴是文化,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学,文学与文化息息相关,英美文化的发展,是英美文学进行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要仔细品阅英美文学作品,从而了解英美文化的特点,以便更好地研究世界文化,使世界文化更具多样性,世界文化格局更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来信.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7-18

[2]吴碧宇,史湘琳,华静.论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基于文化语言学视角[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76-80

篇5:分析《诗经》各类题材中蕴含的周文化

分析《诗经》各类题材中蕴含的周文化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因而堪称是解读周文化的活化石。

一、婚恋诗与周文化

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男女之情的主题在演奏时最具和顺、和敬、和亲人际关系的功效,因而也最适合周代礼乐文化对和合效果的追求。因此,在创作、采集、编订的过程中,婚恋诗占有特殊的优势和地位。同时,婚恋诗还展现出不少周代的婚俗和社会风气。

周礼的婚俗在《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这类诗中有反映,有黄昏、束薪、骑马迎娶、堂前等候等。《郑风野有蔓草》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

《卫风氓》、《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弃妇诗表明春秋时妇女遭弃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包括宋桓夫人、卫庄姜等贵族妇女。但与此同时,周礼对于被休妇女的命运安排较为宽容,允许她们合法再嫁,典型者如秦穆公将自己被休的女儿怀嬴改嫁给晋公子重耳为妾。可见,周礼注重“和”,对于婚恋中的对立矛盾,都有可以通融的规定。

贵族的婚恋诗则不像平民那么活泼生动,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联姻”的色彩。比如迁居岐周的古公父,“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402一到岐下就与当地羌族姜姓女子结婚,借此寻求联盟和族群利益。

二、农事诗与周文化

从周族史诗《周颂生民》中可以看出,被后世尊为农业神的后稷,已经懂得耕种时需要选好良种、除草护苗。而古公父迁居岐周后,摆脱了先前戎狄游牧文化对本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营造了稳定、和平的农业发展环境。《周颂载芟》中有“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秭”[1]520的记载,虽然周代以10万为1亿,但仍可见当时农业收获的繁盛。

《周颂》中的《噫嘻》和《臣工》则记载了周王的籍田典礼,在春天象征性地率先劳作并祭祀土神、谷神,体现出周文化对以农立邦的重视。而最负盛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则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西周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反映周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农耕文化显然依赖稳定的政治、地理、政治环境,“和则可大,乐则可久”,[2]自然“和乐”就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终极追求。

三、宴饮诗与周文化

中国历来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那般重视“人与精神”的关系,唯独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来往的宴饮诗也就显得重要。

虽然周代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周公禁止周人酗酒,礼制有君臣小宴“三爵为度”[3]的细致要求,但宴饮仍是贵族们联络宗族感情、维护宗法秩序的重要方式。例如《小雅鹿鸣》、《小雅鱼丽》、《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就描写了贵族们宴饮宾客的愉悦、宴享之物的奢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

周王也有许多宴饮诸侯的诗,如《小雅》中的《湛露》、《彤弓》、《廖萧》,从中可见:屏卫周室的诸侯们在尽朝见义务时,周王与诸侯一起共祭祖先,并在祭完祖庙后,进入庙后的“寝”继续宴饮。这表明周王重视维护血脉亲情的纽带,从仪式上强调宗法制的大宗祖先,并用最后的宴饮来“和合”各位姬姓公族兄弟和异姓姻亲,也即“和合”了“家天下”的周王朝。

四、颂扬诗与周文化

除了周族史诗外,颂诗中赞美的对象多为文王、武王,而称颂的重点都在于“德”。从《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载见》等诗中可以看出:文王的德体现在宽容慎罚、礼贤下士、团结内部、提倡仁德。“维清缉熙,文王之典”,[1]497诗中认为周初政治的清明,是因为武王、周公、成王都遵行文王之典,实行德政。

而周公礼乐文化重视“德”,也出于为周族统治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周族以小邦灭得天命的大邦殷,岂非有违逆天命之嫌?对此,周人强调以德配天,“皇天无亲,唯德是辅”,[4]从而为周朝的统治正名。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因而认为,周人不同于中国其他君权神授、重视出身的观念,而是在天命论里融合了道德标准。

五、怨刺诗与周文化

怨刺诗多出现在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东周时期。怨刺内容丰富多样:不满政治黑暗、赋税繁重,也有小官与没落贵族的不得志。《魏风园有桃》就叙写了一位没落“士”族的贫穷困窘,沦落到只能摘园中的桃、枣充饥,展现出东周井田制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土地领主们失去劳动力而没落的下场。

《邶风新台》、《风君子偕老》、《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讽刺统治者失仪的诗歌也篇目众多,从中可见:周礼的`实行也有等级性,统治者的悖礼行为,并没有制度手段来干涉制止。贵族们希望庶民安分守礼的同时,并没有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久役不归、思乡怀人的怨刺诗也为数不少,且是此类题材中最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的成分,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就充分体现出周代士兵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究其原因,也与周文化对血缘宗族的强调有关,它使人们对自身的亲属及家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

《小雅正月》、《雨无正》、《小》等诗则控诉了黑暗政治导致的国弱民困。《召南小星》、《小雅四月》等诗则是小官吏们的哀诗,他们不仅地位、待遇低下,还必须完成艰辛繁重的差事,不断奔波劳苦,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的苦乐不均、对立矛盾。怨刺诗是伴随着周族统治、礼乐文明衰落的哀诗。

六、小结

总而言之,《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而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则体现于“礼乐文化”:礼主分、乐主和,礼是外在的强制、乐是内在的修养与教化。这种礼乐文明实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分别是井田制、以农立邦和分封宗法制。具体到外在,周文化在《诗经》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孝”、“德”、“和合”的强调与追求。

篇6:分析《诗经》各类题材中蕴含的周文化

分析《诗经》各类题材中蕴含的周文化

一、婚恋诗与周文化

婚恋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因为男女之情的主题在演奏时最具和顺、和敬、和亲人际关系的功效,因而也最适合周代礼乐文化对和合效果的追求。因此,在创作、采集、编订的过程中,婚恋诗占有特殊的优势和地位。同时,婚恋诗还展现出不少周代的婚俗和社会风气。

周礼的婚俗在《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这类诗中有反映,有黄昏、束薪、骑马迎娶、堂前等候等。《郑风野有蔓草》是仲春时节古人自由野合习俗的再现,这表明周礼既有《郑风将仲子》那样听从父母、媒妁之言,令人不敢僭礼的约束面,也有给予大龄未婚男女自己选择的自由面。这显示出周礼总是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圆融而富有人性。

《卫风氓》、《小雅谷风》、《邶风谷风》等弃妇诗表明春秋时妇女遭弃的现象较普遍,甚至包括宋桓夫人、卫庄姜等贵族妇女。但与此同时,周礼对于被休妇女的命运安排较为宽容,允许她们合法再嫁,典型者如秦穆公将自己被休的女儿怀嬴改嫁给晋公子重耳为妾。可见,周礼注重“和”,对于婚恋中的对立矛盾,都有可以通融的规定。

贵族的婚恋诗则不像平民那么活泼生动,不可避免地染上“政治联姻”的色彩。比如迁居岐周的古公父,“爰及姜女,聿来胥宇”,402一到岐下就与当地羌族姜姓女子结婚,借此寻求联盟和族群利益。

二、农事诗与周文化

从周族史诗《周颂生民》中可以看出,被后世尊为农业神的后稷,已经懂得耕种时需要选好良种、除草护苗。而古公父迁居岐周后,摆脱了先前戎狄游牧文化对本族农耕文化的影响,营造了稳定、和平的农业发展环境。《周颂载芟》中有“载获济济,有实有积,万亿及秭”520的记载,虽然周代以10万为1亿,但仍可见当时农业收获的繁盛。

《周颂》中的《噫嘻》和《臣工》则记载了周王的籍田典礼,在春天象征性地率先劳作并祭祀土神、谷神,体现出周文化对以农立邦的重视。而最负盛名的农事诗《豳风七月》则十分详实地记录了西周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过程,反映周文化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剥削关系。

农耕文化显然依赖稳定的政治、地理、政治环境,“和则可大,乐则可久”,自然“和乐”就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终极追求。

三、宴饮诗与周文化

中国历来不像西方那样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像印度那般重视“人与精神”的关系,唯独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反映人与人之间交流来往的宴饮诗也就显得重要。

虽然周代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周公禁止周人酗酒,礼制有君臣小宴“三爵为度”的细致要求,但宴饮仍是贵族们联络宗族感情、维护宗法秩序的重要方式。例如《小雅鹿鸣》、《小雅鱼丽》、《小雅宾之初筵》等诗,就描写了贵族们宴饮宾客的愉悦、宴享之物的奢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

周王也有许多宴饮诸侯的诗,如《小雅》中的《湛露》、《彤弓》、《廖萧》,从中可见:屏卫周室的诸侯们在尽朝见义务时,周王与诸侯一起共祭祖先,并在祭完祖庙后,进入庙后的“寝”继续宴饮。这表明周王重视维护血脉亲情的纽带,从仪式上强调宗法制的大宗祖先,并用最后的宴饮来“和合”各位姬姓公族兄弟和异姓姻亲,也即“和合”了“家天下”的周王朝。

四、颂扬诗与周文化

除了周族史诗外,颂诗中赞美的对象多为文王、武王,而称颂的重点都在于“德”。从《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载见》等诗中可以看出:文王的德体现在宽容慎罚、礼贤下士、团结内部、提倡仁德。“维清缉熙,文王之典”,497诗中认为周初政治的清明,是因为武王、周公、成王都遵行文王之典,实行德政。

而周公礼乐文化重视“德”,也出于为周族统治合法性证明的需要:周族以小邦灭得天命的大邦殷,岂非有违逆天命之嫌?对此,周人强调以德配天,“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从而为周朝的统治正名。哈佛大学的费正清教授因而认为,周人不同于中国其他君权神授、重视出身的观念,而是在天命论里融合了道德标准。

五、怨刺诗与周文化

怨刺诗多出现在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东周时期。怨刺内容丰富多样:不满政治黑暗、赋税繁重,也有小官与没落贵族的不得志。《魏风园有桃》就叙写了一位没落“士”族的贫穷困窘,沦落到只能摘园中的桃、枣充饥,展现出东周井田制开始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土地领主们失去劳动力而没落的下场。

《邶风新台》、《风君子偕老》、《齐风南山》、《陈风株林》等讽刺统治者失仪的诗歌也篇目众多,从中可见:周礼的实行也有等级性,统治者的悖礼行为,并没有制度手段来干涉制止。贵族们希望庶民安分守礼的同时,并没有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久役不归、思乡怀人的怨刺诗也为数不少,且是此类题材中最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的成分,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小雅采薇》和《豳风东山》,就充分体现出周代士兵对于故土家园的眷恋之情。究其原因,也与周文化对血缘宗族的强调有关,它使人们对自身的亲属及家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依赖感。

《小雅正月》、《雨无正》、《小》等诗则控诉了黑暗政治导致的国弱民困。《召南小星》、《小雅四月》等诗则是小官吏们的哀诗,他们不仅地位、待遇低下,还必须完成艰辛繁重的差事,不断奔波劳苦,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的苦乐不均、对立矛盾。怨刺诗是伴随着周族统治、礼乐文明衰落的哀诗。

六、小结

总而言之,《诗经》在创作、采诗、编诗时深受周文化思想的影响,是周文化的传承载体。而周文化的主要内涵则体现于“礼乐文化”:礼主分、乐主和,礼是外在的强制、乐是内在的修养与教化。这种礼乐文明实行的经济与政治基础分别是井田制、以农立邦和分封宗法制。具体到外在,周文化在《诗经》中突出地表现了对“孝”、“德”、“和合”的强调与追求。

《诗经》在周文化中的地位

一、宗周地域的诗歌类型

诗歌的创作,是人们内心情感的外化显现,其所表达的内容,离不开其平时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所产生的诗歌,蕴含着不同的诗歌特点,由于受到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渊源的影响。

宗周地域的诗歌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诗歌风格。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可能都是一些相似的内容,但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却是有所区别的。

1、“新礼旧俗”与宗周婚恋诗

婚恋诗的创作内容包含了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后生活的全部环节,其中有恋爱时期的青涩懵懂到逐渐成熟,感受到爱情的火辣与甜蜜,同时其中也伴随着爱而不得的悲伤暗恋的情愫。

当恋爱发展为婚姻之后,有着各种情况,有着婚后生活的甜蜜,又有惨遭丈夫抛弃的悲哀。可以说,《诗经》中的婚恋诗写出了爱情与婚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

周代的婚姻礼俗在周礼中属于重要部分,在周代“三礼”中记录了不少的婚姻礼俗,且婚俗作为一个地区风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必然会受到其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在宗周地域的婚恋之中,宗周地域作为殷商时期的王畿故地,有受到前代婚恋文化的影响,但是又继承了周民族本身的礼乐文明。

在宗周地区的婚恋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此地的诗歌作品中能看到自由开放但是又能看礼法的束约。”

宗周地域关于婚恋题材的诗歌内容虽然产生地与郑、卫等中原地区的诗歌相一致,都产生与河洛地区,但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虽然王畿内创作的诗歌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周礼的规定下,百姓的婚恋行为还是受到礼乐文化的制约与规范。

不同于其他地域的诗歌作品来说。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表现的情感,相对于郑、卫之地的婚恋诗歌作品,表现的都更加含蓄。

2、“男旷女怨”与宗周思归行役诗

对于宗周地域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周平王统治时期的后期的社会属于连年征战不断,导致社会衰败不堪,因此在东周时期,男旷女怨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在外行役的男子久久不能归家,甚至死在外面,而留守在家里的亲人可能都不知道,只能在家中对于在外的亲人产生浓浓的思念之情。

所以,在该地区的诗歌作品中就有表现这一情感的是诗歌作品。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对于收录在《诗经》中属于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来说,有多首属于该类诗歌。

创作于宗周地域且主题为行役与思归的诗歌作品,从诗旨含义来说,虽然诗句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共通性,同时从诗歌作品创作的背景上来说,产生于该地区该类型的诗歌作品中大多有一种厌倦战争,由于无力反抗而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甚至怨恨之感。

同时对于战争的结局可能明知会失败,但是无法改变,从而加剧了对于家里亲人的思念,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对于宗周地域的人民,上到贵族,下到民众来说,都受到礼乐文化的影响,从内心来说,是祈望和平安定的,所以在面对战争的感觉中,是不喜的。

所以,在创作这种类型的诗歌作品中,浅表上来看是对于战争的厌烦以及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是从深层次挖掘来说,其所想要表现的是对于和平的企望之情。

3、“王权衰败”与宗周乱世人生诗

对于东周时期的社会背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和平年代,而是一个乱世,而这乱世之中也同样能够看出人生百态,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状态。

甚至生活在宗周地域的人民,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有共通性的存在,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周王室的统治阶层并没有想要去改变,还是一味的去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王风·君子阳阳》就描写了这一现象,这是含有讽刺之感的诗歌作品,能够在诗歌之中,找到当时贵族阶层无心朝政,昏庸腐败的生活态。

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统治阶级别没有感受这一变化,依然过着欢乐的歌舞生活,无心于政治。

所以说只看诗旨表面的含义,周王室的生活还是充满欢乐之感的,这与周王畿地区的其他人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面对这样的乱世,一些有志的士大夫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在,同时,看见身处于这样的乱世之中,也会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其中所表现这种类型的诗歌作品,以创作于在宗周地域的《王风·黍离》最为典型。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的诗旨不尽相同,是因为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诗人缘事而发,缘情而感,所以创作出的作品含义往往有所区别。

但是由于地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诗歌风格上有一定的共通性,而从诗歌主题来讲,可归为三类作品。分别是婚恋爱情、行役与思归以及人们在乱世中对于人生的慨叹之歌。

二、宗周地域的诗歌特点

文学作品源自于生活之中,同时能够在诗中折射出现实世界的影子,但是艺术又高于生活。宗周地域的周人的有着不同的生活姿态,千人千面和不同的精神世界,反映在诗歌作品中,就形成了宗周地域独特的诗歌风貌。

1、“风衰俗怨”的主旋律

《诗经》整体向上来说,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诗歌集,因此,其创作背景是基于现实社会,基本上都“缘事而发,缘情而感”的诗歌作品,因此,表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内心活动: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欢乐或者苦恼,与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或者对命运的慨叹,该地区的诗歌作品都体现了当时该地区人民的艺术理想和较高的艺术修养。

这些诗歌作品在展现周人的丰富情感外,还展现了对当时的生活的审美感受。正如季扎观乐对于王城内诗歌的评价,宗周地域的诗歌风格是“思而不惧”。

但是,从诗歌文本来说,其反映的多是乱离之作,就如唐代诗人李白对其评价“王风多蔓草。”这种乱离之作多是人们对现实社会表现出不满之情,“哀怨”之情在其创作的诗歌中有所体现,而这种“哀怨”其实也是在礼乐文化的影响下,对于和平的企盼。

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面向了当时的王畿内的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社会。该地区的诗歌,从诗歌类型上来说,创作了婚恋、战争、思归、宴饮等题材的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成为后代诗人频繁使用的资源。

“意象”作为艺术特质中重要的一环,对于,这些意象来说,是宗周地域诗歌作品中创造出的独特意象,对于后世文学作品中出现相关的意象,都是与其一脉相承的,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渊源。

后世诗歌作品使用这两个诗歌意象,把这两个意象从一个不经意间,非自觉性的艺术转变为一种自觉性的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为文学长廊添砖加瓦。

同时也很好的体现出宗周地域的艺术成就,也展现了东周时期生活于河洛地区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水平,为后世的文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库。

2、“肃穆、沉郁”的语言风格

《诗经》作为中国首部诗歌作品总集,就其产生的空间来看,其产生的区域是沿黄河沿岸,呈带状分布。

在这种广阔的空间区域中产生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审美上,还是语句结构上都是产生了极大的差异性。

就其《诗经》的语句结构而言,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各段的语句基本相似,在一首诗歌中,每个章节的语言只转换几个字,反复吟唱。

对于《诗》来说,在先秦时期是诗、乐、舞相结合的。因此可以将看作一种线性结构,这种结构通过改变词句的不同,进行层次上的递进,还有配合乐调的原因,由此来形成冲突感的戏剧性结构,给欣赏的人增加起伏感。

这些重言词语的使用,也早造就了该地区多为四言体的诗歌,因为四言体的诗歌节奏与西周时期的雅颂之乐的节奏感相一致,而作为周王室的后裔,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自然受到前代的影响。

所以,在该地区的诗歌作品也多为四言体是诗歌。同时四言诗是每句话两拍的节奏,也是继承了原始歌谣的直接表现。这种节奏能够使得诗歌变得郎朗上口,让人容易记诵。

由于宗周地域地处于如今的河南省,所以其诗歌的语言风格,而且在东周时期,诗歌作品多是配乐演唱的,因此,该地区的诗歌作品必定会受到当地的歌谣以及音乐曲风所影响。

宗周地域的诗歌语言特点,从整体上来说,立足于《诗经》文本中,其语言特点与所收录的其他地区的诗歌语言特点,无论是是从句式结构还是诗歌体例上来说,都具有一致性,没有什么独特性。

唯一的区别是,当地的诗歌语言风格活受到当地歌谣曲调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

3、“温柔敦厚”的审美倾向

习俗文化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其中包含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等。

习俗文化的水平与该地域下的人民的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即在同一时空背景之下,可能会存在这共同的文化心理。周代以“礼乐”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作为完全继承“礼乐文化”的东周王朝,因此,创作于此地的诗歌多蕴含着“重礼重义”的审美倾向。

这种对于“人伦关系”的重视的审美倾向,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吸收了河洛文化的元素。对于河洛文化来说,是注重婚姻的,是因为所处的河洛地区所处的位置属于“天下之中,交通便利。”

篇7:理念蕴含点滴中

理念蕴含点滴中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明确。 前不久,一位教育界的同行被邀请参加某小学的开学典礼。典礼上,学校的几位领导依次上台讲话,讲话内容如出一辙,且都是大话套话,全然不顾学生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望着台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娃娃,这位同行用了“残酷”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起初,我觉得他的话有些过分,但仔细思索,觉得十分有理。阳春三月,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有多少美好的语言送给他们,这将是他们所上的第一堂语言课和人文课,可老师为什么不做呢? 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如何落到实处,发生在老一代教师身上的两件事使我很受启发。一次我被分派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由于面试还没正式开始,老师们就三五成群地聊起天来,谁也没注意到参加面试的第一组学生已经进场,并且正局促不安地站在角落里。一位老教师发现了这一切,只见他一手拿了一条长凳,放在学生们面前,亲切地对他们说:“坐下等,别紧张。”说完,老教师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用感激的目光看了看那位老教师,坐了下来。这时,与我同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老教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所做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毫无功利,毫不张扬。” 如果说这件事给我的`仅仅是启发的话,那么另一件事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震撼了。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组里有位刘老师的母亲去世了。葬礼那天她送别了母亲后,强忍悲痛赶回学校上课。临上课时她把臂上的黑纱摘了下来。看到我不解的目光,她说:“我母亲也是教师,她临终前嘱咐我上课时不要带黑纱,以免分散学生的精力。”说完,刘老师红肿的眼睛里硬是绽放出一丝微笑,走进了课堂。而我站在那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那位老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关注仍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如此超然物外的胸襟和对学生至死不渝的关注,顷刻间让我认识到,那些停留在纸面的抽象的字眼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也很深奥,远不止我所理解的这点内容。但这两件事起码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以学生为本固然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它更应是教师的一种具体、自觉的行动,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了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否则的话,以学生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中国教育报》6月10日第8版

篇8:理念蕴含点滴中

以学生为本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是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怎样做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明确。

前不久,一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的同行被邀请参加某小学的开学典礼。典礼上,学校的几位领导依次上台讲话,讲话内容如出一辙,且都是大话套话,全然不顾学生们听得懂还是听不懂。望着台下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娃娃,这位同行用了“残酷”一词来形容他当时的感受。

起初,我觉得他的话有些过分,但仔细思索,觉得十分有理。阳春三月,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该有多少美好的`语言送给他们,这将是他们所上的第一堂语言课和人文课,可老师为什么不做呢?

究竟什么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如何落到实处,发生在老一代教师身上的两件事使我很受启发。一次我被分派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由于面试还没正式开始,老师们就三五成群地聊起天来,谁也没注意到参加面试的第一组学生已经进场,并且正局促不安地站在角落里。一位老教师发现了这一切,只见他一手拿了一条长凳,放在学生们面前,亲切地对他们说:“坐下等,别紧张。”说完,老教师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孩子们用感激的目光看了看那位老教师,坐了下来。这时,与我同时目睹了这一情景的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到了吗,这就是老教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学生,所做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毫无功利,毫不张扬。”

如果说这件事给我的仅仅是启发的话,那么另一件事带给我的却是深深的震撼了。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组里有位刘老师的母亲去世了。葬礼那天她送别了母亲后,强忍悲痛赶回学校上课。临上课时她把臂上的黑纱摘了下来。看到我不解的目光,她说:“我母亲也是教师,她临终前嘱咐我上课时不要带黑纱,以免分散学生的精力。”说完,刘老师红肿的眼睛里硬是绽放出一丝微笑,走进了课堂。而我站在那里,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那位老教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关注仍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如此超然物外的胸襟和对学生至死不渝的关注,顷刻间让我认识到,那些停留在纸面的抽象的字眼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当然,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也很深奥,远不止我所理解的这点内容。但这两件事起码让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以学生为本固然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但它更应是教师的一种具体、自觉的行动,久而久之甚至成为了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否则的话,以学生为本这种新型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念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2003年6月10日第8版

百年孤独(教师中心稿)

《论语》(教师中心稿)

三国演义中的好词

三国演义中的谚语

三国演义中歇后语的

幽默笑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语文教学中的致用问题(教师中心稿)

在情境中体验 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中心稿)

《周九》(教师中心稿)

片言留情(教师中心稿)

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浅析《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教师中心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