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时间:2023-05-11 03:38:19 作者:不懂就问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不懂就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思想.一是整体观点,即把世界和人看成是一个整体,主张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二是矛盾观点,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就要研究对象的.两个方面.三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即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形态,“反复”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作 者:曾庆福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FINANCE & TAXATION COLLEGE 年,卷(期):2003 17(1) 分类号:B2 关键词:传统哲学   辩证思维   整体观点   矛盾观点   运动变化观点  

篇2:中国传统哲学中意象思维方式的成因初探

中国传统哲学中意象思维方式的成因初探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把握和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的.形成有其必然性,须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语言学的层面、中**体文化与传统哲学的渊源三个方面来探讨.

作 者:张悦 许春玲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刊 名: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TED UNIVERSITY 年,卷(期):2003 6(3) 分类号:B2 关键词:意象思维   成因   中国文化   形象语言  

篇3: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摘要: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作者: 马佩 Author: MA Pei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期 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Journal: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11, 51(1) 分类号: B811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道    辩证思想    辩证思维    机标分类号: N03 H15 机标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辩证思想    思维形式    推理形式    辩证思维    无为而无不为    治国之道    相互转化    先秦时期    无为而治    为人之道    推理证明    萌芽时期    劳动人民    教育意义    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    对立概念    辩证命题 基金项目:

篇4:《金刚经》中的辩证思想

《金刚经》中的辩证思想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下面是《金刚经》中的辩证思想,一起看一下吧。

首先,世间学佛的人很多,请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学佛(拜佛)的目的:

1,为了荣华富贵。希望有更大的权利(最好能够过上王子般的生活),这样能够获得更多财富,希望菩萨保佑自己地位更加显赫,保佑自己更加出名……

2,只要穿上某服饰(在某个场所内),于是就有人相信,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财富甚至贞操……

3,做个样子,让别人看到自己在“念经”,在“焚香”,在“跏趺坐”……

4,求菩萨解脱身体上的病痛,(化疗、放疗……)在肉体上的痛苦实在难以忍受。

5,希望得到救赎,死后不坠入地狱,摆脱轮回……

6,参悟佛祖的大智慧(佛法),洞悉世间万物的玄机……

7,成佛(菩萨),既可以度自己,也可以度他人。

其次,佛祖成佛之路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困惑、烦恼;

2,放弃、苦修、戒断;(期间曾经修习瑜伽)

3,入定、开悟、战魔军、转变(小涅槃);

4,收徒、宣扬佛法、发展大智慧;

5,成佛(大涅槃)。

以下是修习《金刚经》的感悟:

1.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是超越语言的。凡是能够总结成语言的,凡是能够被记录入经文的,那只是经文。语言,只是大脑中极小一部分的功能,人类也只开发出大脑约4%的功能。大智慧,在文字之外。所谓的经文,只包含了佛法不到百万分之一的智慧,单纯从经文中是悟不出佛法的。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如果只能陷于文字和表象,那就是神秀的诗所执着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一个人完全执着于经文中的某些“文字”时,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离佛祖所讲的“真正的佛法”差着十万八千里。而真正的佛法是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正的佛法是把虚无扩散到整个宇宙。佛法既非某一经文(佛法包含了所有经文,但涵意在所有经文之外无限倍)也非某一表演性的行为(念经和参禅只能清净内心,但佛的智慧在内心深处更深刻的感悟和涅槃,是持戒和清净之后的羽化成蝶。生理上,佛法存在于人类大脑未激活的96%功能中。佛是悟得,是修得,是参得;不是学的,不是教的,也不是传的。)

2.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法是反常的。当佛已在内心,你才具有独特的智慧去领悟佛法,进一步才能经历持戒入定到成佛。每个人的菩萨就是自己,如果你自己度不了自己,没有别人能够帮你。如果你心中的菩萨是有鼻子有眼、五颜六色、结某手印、执某法器的,那只是像(相、表象),那不是菩萨。真正的菩萨,无色无相、无味无度、无形无势。菩萨不是寺庙中泥塑的像,整天拜那些泥像并不能度自己。每个人的菩萨就在自己心中。修佛的逻辑是:如果你自己找不到成佛之路,没有任何佛经或者菩萨能够救你出轮回;但如果你自己悟出了佛法之妙,你既可以度自己也可以去度别人。

3.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法就是辩证法。当然,佛法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浅表性(书面的、表象性的)唯物辩证法深奥数千倍。如果你体会不出佛法中的辩证,那么经文只是经文。真正的大智慧产生自虚无。佛法既非有为法也非无为法。佛法是要经历“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几个阶段之后的进一步修炼才能够领悟的。凡是能够被判定为“有为法”或者“无为法”的“法”都只属于人类大脑4%的已存在功能。真正的佛法根本不是念经或者背诵经文可以参悟出的。当你把经文和表象性的仪式都丢弃之后,你才能够有机会从内心的最深处去感悟佛法之妙。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坐禅不是肢体摆成某种样子,禅定是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出外入者,此名真打坐也。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莲花出自污泥,金山只能迷惑你的心智。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无论身处哪里,无论在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守自己内心高贵的修养。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动物有动物的品格,树木有树木的尊严,佛有佛的逻辑。因为佛法已经在你的内心,所以你才能够成佛。

4.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法亦不可思议。

要知道因果,也要知道因果之间的辩证,才是悟出佛法的第一步。因是果的果,果是因的因;因是果的延续,果是因的缘由。果在因被固定之前已经注定,因的决定性与普遍性影响在果之后才被触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如果你真的信佛,佛在无时无刻注视着你。烂泥塘的的细菌密度比人们的手机少,然而,现代人都对手机上瘾。当能够舍弃金山去烂泥塘种植莲花时,离悟出佛法之妙就不遥远了。先贤都是领悟出佛与菩萨为什么都坐在莲花座上的成功者。

成佛之路有无数条,如恒河沙数量。

佛祖只是成功登上顶峰的诸多攀登者中的一位,他的体会,只表明了他的道路是适合他自己的,并不表明其他先贤的道路是错误的,也不表明你必须按照某一位先贤的脚印一步不差走下去。当一个人能够发现攀登山顶的诸多路线中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时,他就距离顶峰不远了。

拓展阅读:学《金刚经》有何用途

金刚经在中国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经典,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读诵这部 经的人很多,可是我们往往念过就算了,正和念佛一样,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心裡存着阿弥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议的无边功德?我想在念阿弥陀佛的时 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弥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弥陀佛相应,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如此,念经也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念 金刚经时,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刚经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刚经裡讲的道理相应,更能得到好处。

「金刚经的功德」这个题目,说得完整一点,应该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所谓「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进一步,换句话说,了解了一个道 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诚心接受,这是「受」的意义。「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后,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土。所 以受持金刚经,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了解金刚经的道理,有了信心,诚心接受,而且忆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这样才可以叫「受持」,这样的受持读诵,或為 他人解说,并不一定要全部的经文,经中一再地说「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几句经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难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细心、非常慈悲的老师,他担心我们的心量大小,容纳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刚经有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别在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我若具说者」就是说,我如果将这种功德统统讲出来,或者有人听了,心裡会起狂乱,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毁谤,造意业、口业,这样反而害了这个人,所以佛说,我实在还没有将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在金刚经裡统统讲出来哩!

那麼,佛在金刚经裡已经讲出来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几种譬喻说明。首先拿布施七宝的福德来比较。「七宝」简单的 说,就是金银珍宝。「布施」就是帮助他人。「七宝布施」是拿金银珍宝来帮助他人。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装满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 个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现在的天文学家说的「银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装满了这许多世界的珍宝来帮助人,这样的 福德大不大呀?须菩提说:「很大,世尊。」佛又说:倘若另外有一个人,他受持金刚经,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几句经文,解释给别人听,这个人的福德,要比前面 那个人用七宝去帮助别人的福德更大,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这还只是一个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经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河中的沙很细,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说如果我们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 河,再把这许多恆河的沙加起来,这麼大的数目,如果装满了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你说大不大呀?须菩提说:那真是大得无可比喻了。可是佛 又说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希望各位听到这裡,不要怀疑不信,心即狂乱,因為佛是不说谎话 的。各位请想一想,,佛如果将福德说得小一点,又有什麼关係呢?他又何必骗我们?所以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实在是非常大的。

不仅如上所说,在金刚经的最后一段,佛用无量阿僧祇世界来比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无数」之意。换句话说,是拿无量无数的世界的金银珍宝来助人,这样的福德,还不及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说的福德。

佛在金刚经裡又说,他从前还未成佛,在做大菩萨的时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灯佛」。他在燃灯佛的时代,八万四千亿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养,没有漏失过一位。照理来说,他供养了这麼多的佛,其功德应该是大得无法想像,可是佛说,他供养了这麼多佛的功德,还不及在末法时代,能够受持金刚经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听到这裡,千万不要心即狂乱,狐疑不信,佛就是担心我们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错失一良机,所以在金刚经裡,非常恳切地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誑语者,不异语者。」佛 以他自己亲证的经验,知道金刚经的功德是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们这些后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获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费宝贵难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 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强调金刚经的福报功德。其实金刚经的福德,还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做一比较。

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说,其福甚多。」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 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数一样的身命行布施,如此不断地布施了八千万忆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 还不及另外一个人,他一听到金刚经,就生起信心,并且相信金刚经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况他相信了。之后又能书写,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释。所以佛 做了一个结论,他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為发大乘者说,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為人说,如来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金刚经是佛在般若法会上讲的。般若是佛亲证的空性体验,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 是佛在金刚经中,这样一再强调受持解说金刚经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细心体会其中的含义。

金刚经能消业障

在这裡, 诚\\心诚\\意的再贡献各位一点意见,在多生多劫之中,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种下很多善因,今世才会投生為人,而且能看得懂、听得懂中文的金刚经。鳩摩罗什 大师翻译的中文金刚经,流畅美丽,我看过数种英文的译本,但都不及中译本的好。换句话说,各位实在太幸运了,就如同开经偈中的「百千万劫难遭遇」一样,有 这麼好的机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希望各位能好好珍惜,不要错失良好机缘。

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到了相当的成就之后,往往会体验出业障的重要。无始以 来,多生多世,我们做了很多的好事,不然是不会投生為人的,但也难免积了很多的罪业,这种往昔所造的恶业,尤其是结怨的怨业,往往会在紧要的关头来障碍我 们。

从前有一位老居士,他修净土修得很不错,在他临终时,大家在旁為他助念,他也很欢喜,说他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此时,忽然「呯!」 的一声!门应声而开,一个披头散髮的女子跑进来,这就是他的姨太太。这个女子哭啼着:「老爷子!您怎麼可以走!您走了我靠什麼人过活啊!您不能走啊!」经 这麼一叫,这位老居士双眼一白,脸上现出很难看,狠痛苦的样子,阿弥陀佛不见了,西方净土也不见了,这就是业障现前,前世的业在这紧要关头现出来了。

造业要受报,往往受报的时候,就会障碍我们,不但是障碍修行,也可以障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如何能消罪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教裡有很多消业障的方法,如拜大悲懺、拜八十八佛等。在金刚经中,有这麼一段:「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这 是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金刚经,如果受他人批评、侮辱、辱骂,或者生病、破财等,这些都是先世的恶业,原本应该投生到恶道去的,现在因為受持金刚经,恶业 取消,重报轻受,所以念金刚经有这样的无边功德。上面经中这句「若為人轻贱」,「為人轻贱」这句话含义很广,例如:凡是被人侮辱、被人打骂、生病,或者有 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等等,都可以包括在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若遇到这种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就要记得这句话的含义。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 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思议功德,而将他应该投生至恶道的罪业消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大德解释為「重罪轻报」,重的罪可以消, 轻的业当然更可以消了。一个人,如果过去的罪障能消得愈多,不但来生会更好,就是现世的生活情况都会改善的。所以就这一点来研究,如果有人能精进地念金刚 经,研究金刚经,為人解说金刚经,不论是一句两句或是很短的一段经文,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可以将他要成熟的重罪消灭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一部份罪障 往往表现在為人轻侮,或者不如意。所以在这裡特别强调一下,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将欺侮你的人,或是要加害於你的人,视如帮你消灭重罪的朋友或善知 识,甚至是恩人。

篇5: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

浅谈古代行政管理中的辩证思想福建省委党校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无论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把他们割裂开来,或是人为地对立起来,划分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甚而说谁该批、谁该评,都是不客观的。本文拟以这一角度,谈谈有为与无为、原则与变通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讲原则,还是讲变通,讲有为,还是讲无为,都只不过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一种管理办法罢了,至于它们运用得是否正确、只能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评判。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本文试就其中的辩证思想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

“有为”从字面上说,就是有所作为,也就是管理者要从修身开始,然后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要遇事诚敬、不敢苟且,这样才有可能搞好行政管理。周公在《尚书・周书・无逸》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认为管理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贪图安逸。他指出,从商朝到周朝的历代君王来看,凡是勤勉有为的,都能治好国家,否则,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了周公对其子伯禽的训诫:“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而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他为寻求人才,听取情况,治好国家,勤勉劳累到如此地步。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备受侮辱而返国之后,“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从废墟中兴起,战败吴国。至于像三国刘备的见髀肉复生而失声痛哭,晋代祖逖为恢复中原而闻鸡起舞,这些奋发有为,刻苦自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据说,晋陶侃为广州刺史,“无事则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他解释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宋神宗时,有个殿帅宋守约,“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宋神宗认为这样太过分了,“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主,臣幸遇承平,总兵殿陛,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误令守一障,庶几或可使人’”。这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思想确实令人钦敬。管理需要勤勉,但勤勉却并不一定都能管理好。史载,唐太宗李世民问房玄龄,萧王禹曰:“隋文帝何如主?”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卫士传飧。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能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明代的李贽读史至此,评注道:“隋文之病、君人多犯之,太宗可为善鉴。”这个评语对于事必躬亲的管理者来说,应当是一记当头棒喝。因为即使是人们视之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重蹈了这一覆辙。有一次,诸葛亮“自校簿书,杨禺页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诸葛亮深知杨禺页的劝谏正确,因而“及禺页卒,亮垂泣三日。”但是,仍然莫能改掉这个缺点。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位以管仲、乐毅自期的政治军事天才终于积劳成疾,殒落于五丈原。正因此,“无为”的管理艺术便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恭已正面而已矣!”这种“无为”,一方面,说的是统治阶级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清静自守,不要好大喜功,不要图虚名,不要为纵欲而

[1] [2] [3] [4]

篇6: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思想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受到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立政之基,立身之本,从商之道,人际和谐的根本保障.

作 者:古南永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270 刊 名: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年,卷(期):2003 1(3) 分类号:B822.9 关键词:诚信   立政   立身   从商   人际和谐  

辩证和批判性思维书籍

辩证思维方式和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辩证的思维解析对应的举例

创新思维的哲学思考

中国传统农学思想中蕴含的形式美-农学与美学关系初探

探讨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

简评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论哲学反思思维的现实价值

辩证立志作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思想,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