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司礼轻情意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故意伤害案上诉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故意伤害案上诉状,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故意伤害案上诉状
故意伤害案上诉状
上诉人:陈XX,男,生于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汉族,四川省苍溪县人,现羁押于苍溪县看守所。
法定代理人:陈小军,上诉人之父。
原审被告人:赵XX,男,生于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汉族,四川省苍溪县人,现羁押于苍溪县看守所。
上诉人不服苍溪县人民法院苍刑初字第52号判决,现提出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无罪。
事实和理由:
原审法院以我电话邀约赵伯韬帮忙打架认为我有伤害受害人刚如东的主观故意的证据不足。
事发当时,我是给赵伯韬打了电话喊他来下,在他到滑冰场之前,我也是给他说了刚如东的特征,这是事实,我之所以喊赵伯韬过来,是因为刚如东那边当时有几个人,我害怕挨打,我不得不搬人来帮忙,如果要打群架就打,我喊赵伯韬来并不是非得要打刚如东,如果对方要打我们,我们就打对方,这个意思我在侦查机关以及庭审时都是这么说的。我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刚如东喊了几个人,我也要喊几个人,打架奉陪,看谁输谁赢,并不是只打刚如东,我给赵伯韬指刚如东,是因为打架是刚如东挑起的,原审法院以受伤害的对象明确就认定我主观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的特征,其理由是非常牵强的,难道聚众斗殴的伤害的对象就不明确了吗?正如我的原审辩护人所说,我和赵伯韬是基于打群架并且想打赢。并不只是专门打刚如东,只不过是当时刚如东那方的其他几个人还没有动手时,刚如东就被赵伯韬捅了。原审法院以刚如东与我发生了口角,我给赵伯韬说了刚如东的特征,赵伯韬捅了刚如东而定我构成故意伤害罪(如依此说,聚众斗殴也有伤害后果,那就干脆不要聚众斗殴罪而只要故意伤害罪算了),而完全不顾对方人数众多,挑逗打群架这一事实。原审法院判决我构成故意伤害罪明显是客观定罪。赵伯韬打架的心态也是基于斗殴,他这所以构成故意伤害罪,是如我辩护人分析的赵伯韬是因造成了致人死亡这一后果形成的犯罪性质转化,即主观故意在捅刀瞬间从斗殴向伤害变化。而我事前事中都不知道他拿的有刀,他捅刀的那一瞬间我也没有看到,我的主观故意转化怎能随赵伯韬的变化而变化?至始至终,我是斗殴,并不是伤害。
原审认定我帮了赵伯韬捅刚如东的事实不清。
原审法院仅凭公认人出示的赵伯韬的“陈志鹏抓住刚如东,我趁着陈志鹏的同时将手机装入右边裤包里,从裤包里顺势摸出折叠刀……”就认定我起了帮助作用,继而形成故意伤害共犯。我是如何帮忙的,赵伯韬在当庭说是我在拉刚如东,最后又说记不清楚了(请看原审庭审笔录),他的话如何采信?原审法院以我在侦查机关的供述“赵伯韬与刚如东打起来了,我就去帮他,我用右手去推刚如东上半身……”,并说我的供述与赵伯韬的供述基本一致(判决13页)。一个说是“抓住”,一个说是“推”,这是一个意思吗?法院判案是犯罪事实清楚,还是犯罪事实基本清楚?我是去帮忙,但无论是我在侦查机关供述的“用右手去推刚如东的上半身。”,还是当庭陈述的“去拉”也好,我都没有推上或拉住,忙没有帮上,怎能说我起了帮助作用。原审法院说我起了帮助作用的证据中,我的陈述与赵伯韬的陈述是不一致的,赵伯韬的几次陈述也是相互矛盾的。
原审法院判决我犯故意伤害罪的说理不令我服判。
我喊赵伯韬来帮忙打架,他把刚如东捅死,这个事情是因我而起,我知道是有责任赔钱的,但我究竟是不是犯罪了,我是犯了聚众斗殴罪还是故意伤害罪,我是不懂的,但我从开始到结尾,我压根儿就没有想把刚如东打得怎么样,只是在看到他那边人多怕自己吃亏才喊的赵伯韬来,我压根儿也没有想到赵伯韬带的有刀,我的律师在庭审时说我的行为符合聚众斗殴的特征、赵伯韬捅刀的行为超出我的意志范围,我认为确实分析出了我当时的心理状态,原审法院没有采纳,为什么不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就一句“主观上具有共同伤害的故意,伤害对象明确,实施了伤害行为。”那么聚众斗殴是不是也符合这个特征?我对赵伯韬捅刀的行为根本没有预料,更不说是明知或者应当明知了,他的行为没有超出我的意志范围的根据在哪儿?凭啥叫我对他捅刀的行为“买单”?原审法院想当然判决,我不服判。
原审法院是报复性判决。
原审法官当庭问我认不认罪,我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犯罪了,法官说我不认罪。因我当庭陈述的“我去拉刚如东,但没有拉上”与我在侦查机关陈述的“我去推刚如东的上半身”不一致,法官就说我是在翻供。我是解释,当赵伯韬与刚如东打起来的时候,我是去帮忙,但当时究竟是拉刚如东还是推刚如东来的,我确实记不清楚了。如果以我前后说的不一样就定我翻供,那么,凭啥说我在侦查机关说的就是真的,在法庭上说的就是假的?能够区分我的说法真假又没有其他任何证据。再者,赵伯韬对我是如何“帮助”他的在侦查机关和当庭的陈述也是不一致的,那原审法院为何不判他作伪证?我除了赔钱外同赵伯韬一样取得了刚如东父母的谅解,他们也给我出了谅解书(在卷中),原审法院为何在判决时连提不都不提这事?我在公诉机关是该机关主动对我取保候审的(据说对我构不构犯罪存在争议),原审法院早不拘留我晚不拘留我,恰巧在刚如东的家属说我赔钱少了找法官、法官找我父亲再拿钱赔、我父亲说确实无能为力时拘留我,也恰巧在得知我律师准备为我作不构成犯罪时拘留我?
综上所述,一审法院认定我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理由不充分。我不服原审判决。
此致
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陈XX
法定代理人:陈X
9月5日
篇2:故意伤害案刑事附带民事上诉状
上诉人(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男,1970年*月*日生,汉族,贵州省**县人,小学文化,农民,住贵州省***县**乡**村**组。系被害人之父。联系电话:*********
上诉人(原审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女,1972年*月**日生,汉族,贵州省**县人,文盲,农民,住贵州省**县**乡**村**组。系被害人之母。联系电话同上
被上诉人(原审刑事被告人):***,女,1990年**月**日生,汉族,贵州省***市人,初中文化,农民,家住贵州省***市**区**镇**村*组*组,现羁押于大理州看守所。
上诉人因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一案,不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大中刑初字第11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故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
1、撤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2014)大中刑初字第11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改判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
2、改判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191325.00元。
事实与理由:
上诉人于11月3日收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2014)大中刑初字第11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上诉人认为该原审判决认定罪名错误,量刑畸轻,纵容了犯罪;适用法律错误,导致上诉人的合法权益没有依法得到赔偿,故上诉人依法提起上诉,具体理由如下:
一、一审判决认定罪名错误,量刑畸轻
1、被告人***于204月26日1时30分与被害人***发生争吵并互殴,被证人曾会劝开后,“被告***到超市去购买了一把水果刀后,追上***再次发生争吵并互殴,在互殴过程中***用刀将***捅伤”【见:原审判决第三页第三段第五行】,这一系列的行为,我们只要用正常的逻辑就能知道,当时***是带着逞强好胜,不计后果的心理去追打***。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对于拥有刀具去打击他人,可能发生的危险性与伤害后果完全是可以预测的。但当时激愤中的***,根本就是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后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去购买刀子,去捅***。而现场的事实及鉴定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仅仅是右股动脉被捅伤,而且其手臂及胸部都有明显的刀伤。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宋丽君的行为完全就是放任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发生,根本不是带着故意伤害的目的因发生了出乎意外的情况而致人死亡,因此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是对被告人故意杀人主观意识的放纵,不利于对犯罪的矫正,也不利于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恰当的惩罚与教育。
2、当***倒地后,大量的鲜血从身体里涌出,被告人***的激愤情绪才得到遏制,才开始考虑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于是其也参加了对***的救治,但这个中止行为并没有最终有效的阻止死亡后果的发生,而且当场也有证人在场看到整个打架的过程与最终的结果,因此***不得不主动向公安机关报警,但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其所做的口供与事实正好相反——***称自己购刀是因为怕***回宿舍打自己,而在案证据都充分的证明了***购买了刀后就直接追上***,并再次与*打斗起来。因此这样的回避,更加能说明,***当时放任杀人后果的主观恶性是存在的',认定***构成故意杀人罪是有证据支持,于法相符的。
3、在量刑上,犯故意杀人罪首先考虑的是处予死刑,有从宽情节则从轻处罚。而故意伤害致一人死亡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可以在十年至十五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的规定,一审判决认为被告人宋丽君构成故意伤害罪,又有自首情节与积极赔偿情节可从轻处罚,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这样的判决明显是与法律的规定相矛盾的!事实上,在本案中,应充分结合**的客观行为来反映和检验她的个人主观故意,其实质就是一个在激愤好胜心理的驱使下,带着放任死亡后果发生的主观故意而作出的杀人行为,综合在案证据,依法认定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既遂于法于理是充分有据的。其事发后,积极参与救助并报警的事实,可以从轻处罚,故判处被告人宋丽君无期徒刑于法有据!
二、适用法律错误,民事赔偿过低,上诉人的合法权益无法保障
1、《刑法》第36条关于“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的规定,我们知道经济损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损失,那么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暴力打击下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对于生她养她的父母,对于供养她长大成人、供养她生存学习的这个家庭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性的经济损失,那么这部分经济损失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赔偿呢?依据7月1日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16条与 5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的规定,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侵犯生命权,死亡赔偿金是必须赔偿的范围,而且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并列关系,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就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赔偿精神损害,但由被告人承担死亡赔偿金正是对该生命消失以前其父母、其家庭的付出所做的物质性经济损失的赔偿。
2、从法律上来看,目前施行的《民法通则》是在8月27日修正的,而《侵权责任法》是于月26日通过,207月1日施行的。而《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明显与《侵权责任法》第16条相冲突,那么根据新法优于旧法的法律适用,我们应该优先适用《侵权责任法》第16条,故当生命权受到侵害造成死亡的,死亡赔偿金是必须赔偿的部分。
3、3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明显与20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第18条、第33条存在冲突,因此新的司法解释与旧的司法解释有冲突的,我们也应该优先适用新的司法解释,生命权受到侵害致死的,死亡赔偿金应该排除在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外,也就是说死亡赔偿金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是属于物质性的经济损失应该得到赔偿。
4、11月5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55年第2款的规定同样与《侵权责任法》相冲突,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侵害生命权,造成死亡的 “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规定是应该优先得到适用的,人民法院不能以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也不能在审理附带民事诉讼中弃民事法律于不顾,漠视生命的价值,减轻犯罪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因此刑事诉讼的一审判决认为“死亡赔偿金不属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的范围,不予支持”是违背法律适用原则,于法相悖的!而上诉人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191325.00元于法有据,应给予支持。
综上所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2014)大中刑初字第115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存在着认定罪名错误,量刑畸轻,适用法律错误等情况。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22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31条的规定,我们恳请二审法院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有错必究的工作态度,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正确适用法律,依法惩处犯罪,给上诉人一个公平的判决。
此致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
推荐阅读:
诈骗罪上诉状
民事二审上诉状
人身损害案上诉状
解除租赁合同案上诉状
上诉状写作流程
医疗损害赔偿上诉状
篇3:刑事上诉状故意伤害
上诉人:王世海,男,1995年2月10日出生,汉族,身份证号码:460004199502104419,住址: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贯村38号。2014年5月18日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临高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6月24日被逮捕。现羁押于临高县看守所。
上诉人不服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海南二中刑初字第79号刑事判决书之判决,特依法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请求贵院依法改判海南省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4)海南二中刑初字第79号刑事判决书之判决,并给予上诉人减轻处罚。
上诉理由:
一、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
一审判决认定上诉人“王世海、王继谷、唐电兴等人见状,便赶到水利沟旁,朝水中仍砸石块”这一事实是完全错误的,本案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上诉人“朝水中仍砸石块”这一事实。理由如下
1.上诉人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上诉人在侦查阶段共计做了三次《讯问笔录》,每次均没有承认自己参与了路上的拦截行为;当三位受害人黄嘉威、练政宏及肖晓璐落水后,更没有向河里投掷石块,只是在路边立足观看。
2.王贻森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这里首先阐述一个事实(细节):案发时全部同案犯被王贻森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在桥边上,其中有王贻森、王继谷、‘亚板”(王家胜)及“亚海”(王世海),即王贻森与三个海口人(被告王世海、王继谷及王家胜)在一起;另一组在距离桥十米的公路上(黄文超家斜对面),包括符新鹏、唐电兴、林冰及唐闻响等人。
在明晰上述事实后,再来分析王贻森在《讯问笔录》中的所言:11月2日的《讯问笔录》“当时斜坡处的中间停放有填桥没有用完剩下的石块,我就用临高话对站在我旁边的那两个海口人说要是不行,我们就那石头来砸他们,站在我旁边的两个海口市人不懂听临高话,我就一个人拿起了脚下的一个石砖,我看了旁边的两个海口市人没有去拿石头,我就把手中的石头放在了地上。”中,他只提及到了身边有两个海口人,且这两个人均没有听从王贻森的话,没有向河里扔石头;依据后面同案人符新鹏的《讯问笔录》,可以确定这两个人是王继谷及王家胜,上诉人王世海不在其中,即不在案发现场。这也在他同日所做的《讯问笔录》中“问:第三人掉到河里后,你们当中有没有人持石头或石块砸他们?答:我不清楚”得到证实。
结合案发时王贻森与上诉人在一起(分在一组)的事实,其《讯问笔录》中的供述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3. 符新鹏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在他的月31日第二次《讯问笔录》有这样的内容:“问:三个年轻人连车带人掉进水后是谁往水利沟砸石头的?答:我是听到亚海(王世海)、亚板(王家胜)说用石头砸,但我没有亲眼看到他们用石头砸”。
年10月31日的第三次《讯问笔录》有这样的内容:“问:亚板、亚海两人去哪里了?答:我没有看到他们两个人,他们两应该躲在路边树林里了吧。”。
依据符新鹏的上述供述可明晰以下事实:1)案发时上诉人不在现场;2)他并没有亲眼见到上诉人“朝水中仍砸石块”;3)因为上诉人案发时不在现场,结合上述王贻森在侦查阶段的供述“案发时在他身边只看到两个海口市人”,就能清楚的得出如下结论:上诉人不可能参与拦截行为,也不可能向河里扔石块!
4. 王继谷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依据一审判决确定的王继谷供述:“我和唐电兴等人捡路边的红砖、石块向河里乱扔,并且我们全部都说砸死他们,有些人没有拿石头丢砸的,也跟着一起喊”,可以清楚地明晰以下三个事实:1)他没有见到上诉人向河里扔石块;2)有一部分人没有扔石块;3)依据上诉人、王贻森及符新鹏的供述,在没有扔石块的人群中就应当包括上诉人。
同样,结合案发时王贻森与上诉人在一起(分在一组)的事实,其《讯问笔录》中的供述也具有较强的证明力。
5.唐电兴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1)他的供述与其他同案犯王贻森、符新鹏、王继谷的供述在上诉人是否实施了“向河里扔石块”这一事实上是不一致的;(2)他与王世海不是分在一组,因此,不可能了解上诉人从事了哪些行为;(3)依据他在《讯问笔录》中的供述“问:你所在的`位置,旁边还有谁?答:天黑,我没有注意是谁比较靠近我”,案发当晚天很黑,以至于谁靠近他都看不清,又怎么能看清不是在一组的上诉人有向河里投掷石块的行为呢?因此,上述三个情节均证明他的供述“阿海也从地上捡起一块砖头往河里扔”是不可采信的。
6.唐闻响在侦查阶段的供述。
同样证明他的供述“我还看到阿海、王继谷到桥边捡起石块往水里砸”也是不可采信的,理由同上(唐电兴的)。
依上所述,一审法院认定的“经查,该事实(被告王世海参与在洋通桥拦路及扔石头)有被告人王世海及其同案犯王贻森、王贻谷、唐电兴、唐闻响在侦查阶段的供述予以证实,故该辩解及辩护意见(关于被告王世海没有参与在洋通桥拦路及扔石头)与查明的事实不符,不予采纳”是完全错误的。
二、一审判决对上诉人量刑过重,应依法减轻改判。
1. 上诉人并不具有“朝水中仍砸石块”这一加重处罚情节,前已经详述,此处不再累述。因此,一审判决认定“被告人王世海在被害人肖晓璐等人落水后持石头向其扔砸,在共同犯罪中行为的积极性及主观恶性相对其他从犯较大”是错误的。
2. 被害人对于自身的死亡结果应当承担部分责任,据此,应当依法减轻对于上诉人的处罚,理由如下:
(1)被害人落水前,存在以下事实:1)驾驶员黄嘉威载练政宏及肖晓璐两个人,属于违法超载,导致遇到紧急情况时处理不及时。2)车速过快(超过60公里每小时),紧急刹车时,出现事故。
(2)被害人落水后,驾驶员黄嘉威在救起练政宏后,忽视了再救肖晓璐!他也没有告知及提醒其他人对肖晓璐进行施救,最终导致不会水性的肖晓璐不幸身亡。
据此,一审判决认定“对被告人王世海的辩护人关于被害人一方对本案的发生存在过错的辩护意见,据理不足,也不予采纳”是错误的。
3. 从上诉人归案后认罪态度来看。上诉人在第一次接受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的询问时,就毫不隐瞒地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并且自始至终供述一致、稳定,没有丝毫的侥幸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上诉人一审时当庭表示认罪服法,重新做人。这些足以充分说明被告人认罪态度是积极和诚恳的。
依据上面一、二所述理由,上诉人犯罪情节并不严重,悔罪态度诚恳,有自认罪情节,系初犯、偶犯;且受害人存在部分过错。但一审法院并没有对上述情节给予充分的考虑,最终导致量刑过重。
综上,上诉人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量刑过重。为此,特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给予上诉人减轻处罚。
此致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XXX
1月25日
篇4:故意伤害刑事上诉状
上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凃××,男,xxx年8月1日出生,汉族,武汉人,下岗职工,住本市xx区xx街xx巷××号,电话xxxxxxxxxxxx。
被上诉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吴××,男,xxx年10月11日出生,汉族,孝感人,高中文化程度,个体老板,住本市xx区xx大道23—3号×楼×号,电话xxxxxxxxxxxxx。
上诉人因被上诉人故意伤害一案,不服(xxx)硚刑初字第518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的民事判决部分,特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
一、撤销原审判决第二项;
二、改判被上诉人赔偿上诉人误工费16255元、护理费5400元、必要的营养费3600元和后续治疗费131700元,以上费用合计为156955元。
上诉理由:
一、原审关于民事部分的判决遗漏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不可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是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的基本依据,但是因为1986颁布的该法律的许多条文都相当不完备,如:以上“关于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条文,就只规定了: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和残疾者生活补助费。很显然,xxx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得要详细、具体的多,所以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时都不应当遗漏了这一重要的法律依据。
二、原审关于民事部分的判决囫囵吞枣
原审关于民事部分的判决综观全书只有以下几十个字:“……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赔偿数额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计算。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二、被告人吴××赔偿原告人凃××的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4980元……”判决书应该清楚、完整、准确,请问:这样的判决书清楚吗?完整吗?准确吗?4980元究竟是什么经济损失,谁能看得懂?
三、原审合议庭的审判长谈毅法官适用强盗逻辑——没有法医鉴定即没有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三条分别规定了医疗费(包括后续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和营养费的计算方式,其中没有任何法条显示“只有法医鉴定才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更何况有些费用不是法医鉴定可以鉴定得出来的(实际上,上诉人也特别对后续治疗费咨询了设在同济医院和中山医院的法医鉴定处,其意见是:花一千万也不一定治得好,所以不好作出鉴定结论)。以下是上诉人主张赔偿相关费用的依据:
(一)误工费,上诉人受伤之后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再加上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区分局荣华街派出所长期不立案使得上诉人一直处于向公安机关相关部门、行政不作为投诉办公室和人民检察院申冤的状态,结合开庭前重新到中山医院诊断的病历,上诉人只主张1年的误工期,合情合理合法;因为上诉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所以参照武汉市服务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16255元的标准计算。
(二)护理费,上诉人受伤之后一直由其妻子护理,到目前为止,因为疼痛仍然无法达到完全自理的状态,上诉人只主张180天的护理期,同样合情合理合法;护理费参照武汉市通用的25元/天的标准计算。
(三)营养费,针对上诉人目前骨折成型已无法治愈的情况,上诉人主张的营养期为180天;以20元/天的标准计算。以上标准供贵院参考。
(四)后续治疗费,根据同济医院法医鉴定处和中山医院的主治医师的介绍“因为没有及时对原告人上夹板治疗,如今骨折成型已无法治愈,所以现在只能治疗以减轻疼痛”,所以上诉人于开庭前重新到中山医院疼痛科进行了诊断。疼痛科杨庆红医师介绍:可以注射治疗、磁疗、理疗等,理疗最便宜,一天32 天(另可吃药)。因此,上诉人考虑到仍然需要工作的缘故,只主张平均10元/天的理疗费,时间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确定的人的平均寿命80岁为标准计算,共36年零7个月,以30天/月计算,共13170天。可能上诉人提出的后续治疗费的标准有些新颖,但上诉人认为:只要是在法律条文指引下的合情合理的标准及意见,都是可以供人民法院参考的。例如:在司法实践中关于采光权的赔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现今一种参照“减少照明时间的损失以电费折算”的标准的计算方式就得到了很多法院的采纳。因此,上诉人请求贵院在“法的精神”的指引下大敢地适用合情合理的操作模式,不须拘泥于一格。
另:损伤鉴定为轻伤的法医鉴定费为150元。
四、原审合议庭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本案应该发回重审
(一)法官先入为主是假,替人消灾是真
合议庭把两个案件同时安排在xxx年9月6日上午9时,后临时将本案推后。11:40开庭,11:55草草收场,15分钟把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审理完毕,真是厉害!
(二)在证据不用质证、也不用看的情况下,法官充当起被上诉人辩护人和委托代理人的角色
审理民事部分时,审判长不但不要求被上诉人对上诉人的证据质证,而且在自己也没有看证据的情况下,公然充当起被上诉人辩护人和委托代理人的角色,简直不可思议!开完庭,如果不是上诉人的委托代理人提醒,几乎忘了收取上诉人的证据。
(三)法官尚未离开法庭就流露枉法裁判的迹象
开完庭,审判长就迫不及待地在法庭里喊旁听席上的人:“不走,中午就一起吃饭!”
特别说明:因为法律没有赋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就刑事判决部分独立的上诉权,所以上诉人已经向硚口区人民检察院及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就刑事判决部分提起了《刑事抗诉请求书》,文书附后。
此致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xxx.09.19
篇5:故意伤害刑事上诉状
诉人(一审被告人):XXX,男,汉族,xxx年12月5日出生,身份证号码:,初中文化,无固定职业,山东沾化县古城镇大范村。因涉嫌故意伤害罪,于20xx年1月25日被刑事拘留,同年1月27日被取保候审,同年8月31日被逮捕。现羁押于xx州市看守所。
上诉人对山东省xx州市xx城区人民法院(20xx)xx刑初字第203号刑事判决不服,特依法向贵院提起上诉。
上诉请求
请求贵院依法撤销xx州市xx城区人民法院(20xx)xx刑初字第203号刑事判决,依法改判上诉人无罪。
上诉理由
一、一审人民法院认定事实错误。
(一)一审人民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方面采信了张xx、刘xx、张xx、李xx向公安机关不真实的陈述。据此,认定上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存在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1、一审人民法院认定上诉人实施危害行为采信的是张xx、张xx、刘xx、李xx向公安机关的陈述,这四人的陈述存在矛盾,具有不真实性。
第一,xx州市公安局xx城分局彭李派出所分别在20xx年9月24日和20xx年1月26 日向张xx做过两次询问笔录,而一审人民法院采信的是张xx20xx年1月26日向公安机关的陈述。因为一审人民法院认定此次事件最初争吵的原因是“张xx偷用公司的沙子,张xx上楼时拿着一根棍子”,这两点与张xx在20xx年1月26日向公安机关的陈述相一致。而张xx在20xx年9月24日向公安机关陈述此两点时陈述为最初争吵的原因是“上诉人嫌吵,张xx上楼是拄着一根棍子上去的”,此两点的陈述明显与一审法院采信的陈述相矛盾。这足以证明张xx在20xx年9月24日向公安机关的陈述不真实。
第二,刘xx、李xx、张xx的证人证言与张xx在20xx年1月26日的陈述相矛盾,而与张xx在20xx年9月24日的陈述相一致。因为刘xx、李xx、张xx将此次事件发生争吵的原因陈述方面与张xx在20xx年9月24日的陈述相一致,而与20xx年1月26日的陈述相矛盾,而一审法院采信的是张xx在20xx年1月26日的陈述。
2、张xx是此案的受害人,与此案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在此次事件最初争吵的原因是张xx偷用公司的沙子,张xx上楼时拿着一根棍子,这两点与高克增、关学展的陈述相一致,足以证明这两点陈述的真实性。由于张xx、刘xx、李xx、张xx四人持棍上楼的目的是侵害上诉人,其如何陈述与此案定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只是陈述了上诉人持刀伤害了张xx的事实,而故意隐瞒了张xx持棍打向上诉人的这一事实。
综上,一审人民法院采信不真实陈述而认定上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属于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二)一审人民法院根据张xx、张xx、刘xx、李xx不真实陈述,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不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认定上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结论无法排除其他合理怀疑,认定其构成犯罪不具有结论的唯一性。
1、一审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不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
第一,在张xx上楼之前已经与上诉人发生争吵且上诉人向楼下扔了电炉子等东西,假如张xx上楼只是为了说说让上诉人不要向楼下扔东西时,完全可以在楼下说。其次,说话时用口来说的,张xx只是为了说说而已的话,也没必要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不锈钢钢管上去。另根据关学展向公安机关的陈述“一直在旁边劝他们,让他们别把事闹大了”、“三、四个人拿着棍子想上楼”“小李,你赶紧跑啊,上去人了”,这足以证明张xx、刘xx、张xx、李xx四人上楼的原因不是说说而已,其四人已经在楼下产生伤害上诉人的意思联络,持棍上楼时已经开启了对上诉人的侵害过程。因此,据此分析,张xx持棍上楼的目的不是为了质问而是意图伤害上诉人,一审法院根据张xx、张xx、刘xx、李xx的陈述来认定张xx上楼的目的只是质问,根本不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
第二,张xx上楼后假如只是质问上诉人时,上诉人用口来回答其质问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砍伤张xx。张xx右手手持不锈钢钢管,张xx的受伤部位也是右手,这恰恰证明上诉人在伤害张xx之前,张xx已经右手手持铁棍打向上诉人,由于张xx手持的是一根不锈钢钢管,上诉人为了夺下张xx的不锈钢铁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在左手抓住铁棍后,右手手持的菜刀顺着不锈钢铁管滑向了张xx手持不锈钢铁管的右手,恰恰伤到张xx的右手。很显然,一审人民法院遗漏了张xx右手手持不锈钢铁管打向上诉人的伤害过程。
第三,上诉人手拿菜刀完全可以伤害张xx身体的其他要害部位,夺下张xx的不锈钢铁管后也可以继续砍伤张xx,上诉人恰恰是在夺下张xx的铁管后选择了快速离去,这足以证明上诉人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2、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的案件事实过程是张xx右手手持不锈钢铁管打向上诉人时,上诉人为了夺下张xx的不锈钢铁管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上诉人左手抓住了向其打来的不锈钢铁管,上诉人右手持有的菜刀顺着不锈钢铁管滑向张xx的右手,恰好伤到张xx的右手而不是其他部位,上诉人持刀伤害张xx的.行为完全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意识、限度要件,据此得出的结论应是正当防卫而不是故意伤害罪。
二、一审人民法院适用法律错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被告人构成犯罪应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该达到如下标准:“(一)据以定案的每个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二)每个证据和待证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三)所有证据在总体上已对所要证明的犯罪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并排除了其他一切合理怀疑。一审人民法院没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一)项法律规定来认定此案,属于对法律的错误适用。
综上,一审人民法院在判决上诉人构成故意伤害罪时,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错误。为此,上诉人恳请贵院查清事实,依法改判上诉人无罪。
此致
xx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年 月 日
篇6:故意伤害无罪上诉状
上诉人:王xx,男,1956年7月25日出生,汉族、住xx县xx乡xx村。
现羁押于xx县看守所。
上诉人因故意伤害及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一案,不服xx县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二零零八年七月二十三日( 2008 )长刑初字第28号刑事判决,现提出上诉。
上 诉 请 求
1、请求二审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上诉人无罪。
2、依法驳回附带民事原告人王xx、王xx的赔偿请求。
上 诉 理 由
一、原审法院认为上诉人“因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打,持械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且造成一重伤二轻伤的后果,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是错误的。
上诉人没有“因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打”。
而是“他人”即王xx在喝酒过程中无故将一杯酒泼向上诉人。
这是一种极端带有侮辱人格的挑衅行为。
对此,上诉人仍能控制住了自己。
采取积极回避的措施,对他们的辱骂没有还口更没有与王xx等“发生争打”。
在场人员均能予以证实。
不仅如此,王xx在被别人劝阻的情况下,仍然一再向上诉人进行暴力侵害。
另外,上诉人没有“持械”,证据显示。
是王xx几次三番“持械”侵害上诉人。
先是用酒杯、再用酒瓶、再用桌椅,这些情节是非常清楚的。
上诉人再整个事件中是被动挨打的对象。
没有 故意伤害“他人”。
而在王剑伟的报案材料中对自己的恶性行为却只字未提,故意隐瞒了事情的真相。
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受害者。
此人做人的道德标准及诚信度实在值得怀疑。
作为检察机关肩负着国家赋予的明辨是非的神圣使命。
这时不但没有客观、公平的处理案件,反而是在这样清晰明了的事实面前,做出与本案极不相符的上诉理由,以“琐事”二字模糊了一切。
使其事情的真相与是非观念发生偏移。
实在令人心痛。
其实在整个案件的过程中,上诉人才是那个最大的受害者。
二、原审法院在审理本案的过程中,没有全面客观地审查复核相关证人证言,轻率作出判断,与法不符。
《刑诉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公诉人在向法院提交主要证据复印件的同时,已向法院列出了应当通知出证的证人名单。
但据了解,相关证人并未收到出庭通知。
导致证人证据无法当庭质证。
而法院在案件的受理和庭审过程中没有认真审核案件的事实经过。
在案件的受理及两次庭审过程中上诉人、律师及家属曾多次强烈要求证人出庭作证,以审核证言的真实性。
法院均予以推辞,失之常理。
而在本案缺失物证的情况下,相关证人证言人数较多.,需要证实的一个事实有多种说法,相互冲突大,涉及到上诉人有罪无罪的关键事实情节,证人应当出庭而未出庭,又未对证人进行复核。
而法院单方面通过几个前后矛盾及说法不一且不能直接证明上诉人“行凶伤人”的证言,通过臆想和推断来猜测事情的经过及重要的受伤过程。
有悖国家《刑诉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的基本原则。
而直到判决书下达法院都没有对证人进行复核及确认其证言的真实性。
而是对证言部分断章取义,断然判处上诉人有期徒刑六年的严重刑罚。
有失法律公平、公正的的基本原则。
法律的前提是“法不悖理”可就在这样理都说不过去的情况下却做出了这种违理的判决。
做为上诉人又怎么能服。
所以请求二审能对案件中的证人证言部分进行复核,这是上诉人一再强烈要求的也是上诉人最基本的要求。
希望二审法院能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依法还上诉人一个清白。
三、王xx左眼受伤是事实,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王xx和王xx兄弟二人在完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打击上诉人一人,且王氏兄弟二人年轻力壮,上诉人却年逾半百,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
证人程智慧等均可证实。
庭审中王xx对自己眼部受伤的情形不但说不清楚,且前后矛盾。
不能排除王氏兄弟二人共同打击上诉人时,相互误伤和自伤的可能。
伤情鉴定书中的叙述也不能印证证人薛x所谓的“茶杯由上而下”致伤痕迹。
同时与原判认定的“王xx躲开便拿玻璃杯朝王剑伟的面部砸去”也不一致,该证言和原判认定均属臆想、推断。
没有其他证据支持。
故认定上诉人将王xx眼部致伤的事实不能成立。
四、关于民事赔偿的判决,虽原判考虑到了王xx、王xx的过错。
实行“三·
七”责任的判决。
但由于上诉人认为自己不构成犯罪,应当改判无罪。
故原审时附带民事部分的赔偿判决也是错误的。
原审认定的事实证据错误。
上诉人不是加害人,而是真正的受害人。
王sxx的伤情不是上诉人伤害而造成的。
上诉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也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故将提出上诉,请求二审人民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上诉人无罪。
并驳回王xx、王xx的附带民事赔偿的请求。
维护上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此致
xx市中级法院
(此状经上诉人改动过)
上诉人:
二零XX年八月八日
★ 上诉状范文
★ 刑事案件上诉状
★ 公司上诉状范文
★ 民事上诉状写法
故意伤害案上诉状(整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