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炸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
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词语释义:
清高: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绩,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
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阅读突破:
1、作者是怎样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
在课文的第一节,作者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
2、孟浩然“风流天下闻”,这“风流”是指:
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3、“清高”在当代有何意义?
是精神安慰,能减轻心理失横;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语段阅读: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好象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解释下列词语
姑置勿论:
实至名归
梅妻鹤子
绝唱
烟火气:世俗的风气
无名而终于有名:前为世俗的功名,后为人们给他的称誉。
2、“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了”,“大约”一词能否删去?
3、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既有思想和行为,又有本事)
4、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
(有才艺、不做官、有骨气的人才是清高的'人)
5、“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德才兼优的人才有说服力)
作者邮箱: liangwannian@tom.com
[1]
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2.了解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清高”的当代意义。
3.分析文中所列举之人物与作者所阐述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本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语言导入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古人是如何看待“清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者金开诚的《漫话清高》。
二.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给段落和大意连线。(投影)
第1段:释清高。
第2段: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许由。
第3段: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段: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段: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段: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段: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段:“清高”的现代意义。
3.概括本文的思路
①清高的含义:清白正直、高风亮节、孤独、孤僻、孤高。
②古代清高的模式:不能(愿)做官、与富贵或显贵无缘、必须有才。
③古代评价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④清高的现代意义:仍需保留一点清高。
四、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B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讨论可能的见解:
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A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E、.总结
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
篇3: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
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示。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A、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 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介绍作者:(课件内容一)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相关的字词音义(媒体展示)。
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汲(ji)黯
怪癖(pi) 禅(shan)让 倪(ni)
2、想一想,我国古代哪些人最容易被人们冠上“清高”的.帽子。(文人士子)
C、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B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讨论可能的见解:
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A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
篇4:漫话清高
金开诚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种种价值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从抽象的道理上说,清高与市场经济几乎是绝不相容的;但实际情况却使人感觉到清高概念所包含的某些内涵,其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系列正反互补思想的奥妙。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就是对发财致富乃至既富且贵的人来说,倘若能够讲一点清,讲一点高,对人对己也是没有坏处的。也许,这就是许多人不愿彻底扬弃清高这个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概念,并继续有意无意地维护其价值的原因。
篇5: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评价标准。
2.了解历史上的清高人物及“清高”的当代意义。
3.分析文中所列举之人物与作者所阐述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本文论述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清高”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一.激趣导入
1.语言导入
我们有时会听到人们用“清高”评价他人。“清高”是褒义还是贬义?古人是如何看待“清高”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清高”?“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以及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者金开诚的《漫话清高》。
二.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会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三.理清思路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给段落和大意连线。(投影)
第1段:释清高。
第2段: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许由。
第3段: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段: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段: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段: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段: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段:“清高”的现代意义。
3.概括本文的思路
①清高的含义:清白正直、高风亮节、孤独、孤僻、孤高。
②古代清高的模式:不能(愿)做官、与富贵或显贵无缘、必须有才。
③古代评价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④清高的现代意义:仍需保留一点清高。
四、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B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
[4]
篇6:漫话清高.
语文公开课教案(简案)
课 题:漫话清高(《语文》第三册)
时 间: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一)
授课班级:高二(12)班
所授课型:教读课
教学工具: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方法:点拨――合作――拓展
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章的内容,设置点拨性强、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合作的情境中通过师生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鉴赏文学性散文的情趣和理趣,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课改尝试:
1、教师引领下合作学习的课程模式。
2、多媒体在教学整合中的适度运用。
3、作家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恰当时机。
授课人:张辅良
目标引领: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3、本文的主旨。
4、学习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 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步骤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略)
二、文体介绍(略)
三、自主―合作―探究(见幻灯片)
1、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清高:清正、孤高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2――7自然段,自主思考,合作讨论:
(1)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须有才艺。清高是一种心性使然,而又有自身值得清高的`资本。
(2)作者举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说明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
3、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师生共同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没有降低,未见疲软,反有坚挺之势。不能发财致富者得到精神安慰,既富且贵者于人于己也没有坏处。
4、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旁征博引,举了许多事例,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旨?(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不求一致)
作者针对历史文人敏感的“清高”话题,用现代的观点对它加以审视,阐释了清高这一独特的价值观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提倡保持清高的气度,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一可贵的精神。
5、本文作为一篇文化随笔,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讨论,老师点拨)(见幻灯片)
(1)和一般散文相比,本文举例丰富,引用诗句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作者介绍)
金开诚,男,1932年生,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著有《艺文丛谈》、《楚辞选注》、《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2)与鲁迅的文章相比,此文的语言有何特点:鲁迅的散文锋芒毕露,批判性强;金开诚的散文含蓄委婉,娓娓道来。(分析原因)
四、延伸讨论:
在市场经济下,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现代社会中要保持清高,应该做到哪几点?
五、延伸阅读:(见幻灯片)
六、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1、完成练习题二,写在《随笔本》上。
2、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
七、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
篇7:漫话清高.
许 由:经国之才 不屑为官
清正 陶渊明:诗才名扬 不愿做官 ――原则性
在古代 清高
孤高 李 白:诗名天下 用世心切 ――严格性
孟浩然:前愿用世 后多恬淡 ――模糊性
没发财者:求得心理平衡
在当代 清高
已发财者:对人对己有益
附课文中诗词: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
漫话清高.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漫话清高
漫话清高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3.学习随笔的写法。1.了解“清高” 的内涵。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1年入社。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第九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宣传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的常委。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部长,第九届全国政协的常委。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进图书馆查阅课文所涉人物与清高有关的故事:许由,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李白、孟浩然等。课堂上,学生推荐代表分别讲述,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段意:
第1节:释清高。
第2节:传说中第一个清高的人的事迹。
第3节:清高与富贵无缘。
第4节:纯正的清高者陶渊明。
第5节:要享有清高之名,必须有才。
第6节:评定清高是相当严格的。
第7节:评定清高的标准是模糊的。
第8节:当代应如何扬弃“清高” 这一概念。
(3)由以上概括可把文章分成哪两部分?
一 1一7 节)清高在古代
【明确]
二 (第8节)清高在当代
2.研读探究 (1)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的例子说明“清高” 与显贵无缘,陶渊明的例子说明清高与富贵无缘。
(2)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孟浩然的例子说明了评定清高的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3.学生齐读第8节,分析作者认为“清高”在当代有什么积极意义?
【明确]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有点清高可使人失意时获得心理平衡;成功人士有一点清高可以使人清白正直,不利令智昏,这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4.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清高”谈一谈。
“清高”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有的概念,同样以“清” 构词,并且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是“清贫”,它更明确地暗示了“清高” 中“清” 的含义,那就是对功名富贵的不屑态度。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一批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杰出人士。当然,事业上的成功不同于古代的“功名富贵”,但还是有类似之处,那么,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如何在成功面前保持正常、理智的心态?本文作者开出的一剂方子是“清高”,这正是作者写本文的出发点所在吧。读者也许会嫌“清高”迂阔,不敷实用,可是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不少东西是可以古为今用的,注意采取和吸收,有助于我们社会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3.品读鉴赏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明确]这是一篇文化随笔,也是一篇说理散文,文题中的“漫话” 最能体现又文体特点,作者文笔飘逸灵动,材料翔实,事例精当,记叙,说理,抒情有机融合,论述层层深入,例证令人信服,体现了学者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清晰而严谨的逻辑思维。何处觅清高? 刘志琴
“清高”,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如今已难见踪影,试看时下的行文,不论是长篇、短论、散文、随笔又有哪篇、哪句言清高?时过境迁,无可奈何花落去,“清高” 已经随着岁月流失了。
要说“清” 字,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钟是毫无疑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纯洁的友情为清交,还有清秀、清名、清醇等等,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清” 字再加上“高” 字当属顶量级的称誉吧,不然,它曾是压在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重负。
远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知识界就已开始了没完没了的运动,从五十年代初批判肖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肇始,就把知识分子那种温情脉脉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加以鞭笞,由此揭开知识分子改造的序幕,接踵而来的批判胡风、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十年内乱,矛头不仅指向时政言论,就连温良恭谦让的性情,温文儒雅的风貌也在扫荡之列,致使那些素来洁身自好的,不争名于市的,不轻言附众的,不太随和的,不耻奉承的等等具有个性的知识分子,纷纷以清高进行自我批判。很显然,这“清高”在社会舆论中已是贬词,与衰词早已绝缘。然而贬是贬,却又是臭豆腐一块,虽臭亦香,因为这清高与政治立场错误相比,是轻量级的,不会伤筋动骨,捡讨检讨容易过关,因此不论是真清高,假清高,一旦要H放思想检查莫不以“清高” 自谴自责,运动过后倘若以清高作结论,已属不幸中的大幸,又不免在自怨自艾中沾沾自喜。这“清高”在知识分子情感中纠集的喜怒哀乐,真是一言难尽。虽说这“清高” 已经异化,但毕竞是淡泊明志的操守,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敬重,即使在极左思潮的暴风骤雨中,那些耿直放达之士也多以清高自重,在心灵深处集有这一方净土。
可悲的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的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
篇9: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
词语释义:
清高:指人品纯洁高尚,不同流合污。
实至名归:作出实际的成绩,就会获得应有的名誉。
绝唱:常指诗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阅读突破:
1、作者是怎样讲清“清高”这一概念的?
在课文的第一节,作者用解释词义法和比较法。
2、孟浩然“风流天下闻”,这“风流”是指:
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
3、“清高”在当代有何意义?
是精神安慰,能减轻心理失横;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语段阅读: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好象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1、解释下列词语
姑置勿论:
实至名归
梅妻鹤子
绝唱
烟火气:世俗的'风气
无名而终于有名:前为世俗的功名,后为人们给他的称誉。
2、“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了”,“大约”一词能否删去?
3、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清高模式”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既有思想和行为,又有本事)
4、文章以陶渊明、林和靖、倪云林为例,要表达的观点或见解是什么?
(有才艺、不做官、有骨气的人才是清高的人)
5、“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德才兼优的人才有说服力)
篇10:《漫话清高》教案
《漫话清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清高” 的内涵及历史上的清高人物。
2.思考“清高” 的当代意义。
3.学习随笔的写法。
学习重点:
1.了解“清高” 的内涵。
2.当代人如何面对“清高”。
预习要求:
1、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孤僻(pi)怪癖(pi) 禅(shan)
2、意:用世:出任官职 扬弃:保留和抛弃
3、查询、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教具安排:PPT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我介绍:年纪较青,水平不高―――清高
请学生为“清高”定义(学生一般无法准确表达)
让学生自由举例:古今中外“清高”之人(可以板书出来)
二、自读课文:
解决所举人物是否算“清高”(PPT投影课题)
要求:三到(口到:念出声音来
手到:划出关键词、句来
心到:理解文章)
三问((PPT投影)
1、那些人物可以称为“清高”?
2、李白为什么不能算“清高”?
3、现代社会还要不要“清高”?
三、检查预习:
1、PPT投影预习题1、2。
2、学生交流预习题3,了解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
(PPT投影补充林和靖的“梅妻鹤子”及《园中山梅》、倪云林《渔庄秋隐》图、李白的坎坷仕途、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
四、研读课文:
1、解决问题1
1)PPT投影文中所有人物
2)学生讨论归纳出“清高”人士(许、陶、林、倪)
3)讨论么诸葛、汲、苏、魏、颜、史等不能算清高?(富贵)
4)讨论陶、林、倪符合“清高”的什么条件?(才艺突出)
2、解决问题2
1)PPT投影再次显示李白的坎坷仕途
2)学生齐读课文第6节
3)讨论李白不能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用世之心过于急切”)
4)讨论孟浩然也不能被称为“清高”样板的原因
(除了清高标准的模糊,应该联系《临》诗强调孟浩然“用世之心极为明显”)
3、学生归纳“清高”的标准(PPT投影)
不富不贵、才艺突出、不想做官
4、对照标准,讨论学生课前举例的人物是否算“清高”。
5、讨论“清高”的褒贬义。(可让学生查字典了解“清高”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品德高尚、不同流合污”)
6、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不要“清高”(可以组织辩论)
7、齐读课文第8节,了解作者的观点。(联系社会生活举例:穷人“清高”保持心理平衡;富贵之人“清高”就不会为富不仁。)
8、联系《拿来主义》讨论现代社会对“清高”等古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扬弃”――批评性吸收。(举例:“纱窗”的功用)
五、课内阅读:
王彬彬《清高》、顾玉《也谈清高》
六、迁移练习:
根据课内阅读的两则文章,完成语言表达题(照下句的句法、修辞仿写2句):
清高不是高傲于云端的白鹤,而是山崖间孤寂生长的青松。
★ 清高的反义词
★ 漫话中秋学生作文
★ 漫话生活的散文
★ 教育漫话读书心得
漫话清高简案(网友来稿)(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