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澍和阿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
李菡老师
经常被家长和朋友问:孩子需要补课吗?说心里话,放在以前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我前十五年的工作经验中,答案是“不需要”;而在我后五年的经验中是该补的时候还是补一下吧。这种态度的转变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我从高中教师身份切换到了初中教师,原来学校是公办中学,名校录取率可进上海市排名前十,而后者是私立初中,两者侧重点相对有区别;其二,我自己的孩子也进入了初中,准备升学,切身体会。 因此我也想到了,我们经常相信的所谓专家,他的理论有时堪称完美,但是很多专家如果没有切身体验或者没有将一些切身体验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么往往他的方法就不那么接地气,因为有一个词叫“理想化”,当然太容易理想化的还有尚未养育过孩子的人。
回到正题,为何我经历不同,会有这些差异?我做高中教师时,接触到的孩子相对来讲都是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否则经过中考激烈竞争早被淘汰了。对于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如果能静下心好好吃透教师课堂讲的内容,吃透教材,这是远比补课好得多的选择。因为高中的难度决定了如果你只是靠“喂”而没有“消化时间”,最后那些东西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讲,也比较难发展出独立、责任感、自律等日后非常重要的能力。所有成人都有经验,如果你去只是“听”一节课和你需要把该节课的东西“演”出来,后者显然比前者难得多,一般情况下是孩子“听”得够多了,但是自己“演”的太少,需要增加的是“演”而非听。
我带的高三毕业班有一个孩子,在开学时处于班级中游,而那一年我带的是一个普通班,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每周周一请假,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生病了,几次之后就觉得不对,固定的时间生病,显然说不过去。但因为每次请假都是家长提出的,而且孩子的学习也没有下降,所以我也就没有过多干预。那一年高考,孩子考入班级前三,进入了理想大学。有的人会说这是运气, 当然会有运气的成分在,不过做了多年教师之后发现,没有无缘无故的运气,每一次偶然都是一个必然,从大数据来看,高考基本上考察的是综合实力。高考后再次见到该学生的家长,家长跟我说“李老师,对不起,之前我们骗了你,是因为孩子要求每周一能自己复习,所以我们就尊重了他的意见”,我对着她会心一笑!这个就是偶然背后的那个必然。因此在之前我坚信孩子是不需要补课的,当然能支持的案例很多,清华、北大的例子也不少,不再赘述。
自从我进入初中教学,尤其连续带几届毕业班之后,我的这些想法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跟初中的学习和考试特点有关。初中相对高中而言,第一个特点:内容少;第二个特点:难度低;第三个特点:初三一模考试早,一般12月中下旬,第一学期结束,而好的学生多数都是凭借一模考试成绩取得名高中的青睐。正是由于这三个特点决定了中考是可以抢跑的,当然这个中考更确切的讲是进入名高中是可以抢跑的。
我所知道的上海市多数名初中基本都是初二将初中三年内容全部学完,初三直接进入强化训练,反复操练,直到学生看到题目都能知道答案,当然伴随感觉还有想吐!所以大家想想看,中考总分630,四大名校录取的人基本都在600+,其中有语文的作文,有体育......没有反复操练怎么做到??!这是由学校带领的集体抢跑,学校时间就那么多,怎么做到集体抢跑的?第一生源选择,所以名初中录取的人多数有抢跑潜质的,所谓抢跑潜质其一就是家长投入,从小外面各种各样的补课,不厌其烦;其二孩子本身接受能力也比较高,所谓智商高;而那些没有抢跑潜质硬要抢跑的往往就是各种问题上演。第二、学校三年统筹安排,预备上来的难度就达到初一,倒逼家长、学生。所以现在有一个普遍焦虑:是不是只有上民办才能上好的高中呢?尽管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后面写文阐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民办名初中确实把好多人送人了名高中。
我这里想阐述的是作为十几年高中班主任我所看到的现象:就是名初中毕业的人进入高中之后发展一定好吗?我的答案是不一定。有一些确实发展非常好,一路名校发展下去,走上社会,成为精英中的精英。但是还有不少,发展并不好。尤其是民办中被四校过滤掉的第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中后的发展往往还不如普通公办学校学生,中考往往以很高的分数考进来,最后以后三分之一的成绩走出去。细细思考,这些孩子的潜力在初中已经挖掘殆尽,甚至重复性的操练直接抹杀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进入高中,无所适从。作为高中教师,我们更喜欢那些初中并没有被过度挖掘的,反而高中很有可能进入不错的学校。
回到我们是否要补课的问题上。个人感觉,适度的抢跑还是必要的,比如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就能决定你的孩子能否上重点,而此时有人刚开始做综合训练一个月,有的人已经综合训练半年了......尤其是难度不高的情况下,效果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补课绝不是万能药,高中的难度和深度决定了孩子没有自己的“悟”,补再多课没有用,就像你不可能“听”会怎么游泳,你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是生活中往往是这样的,家长看别人补课就焦虑,好像孩子只要去补课了,所有问题就解决了,这个过程中家长就是求个心安。而孩子想着反正我听你的话补课了,你还要如何?也心安理得了。
我的体会,补课类似补药,有的人需要,有的人不需要,评估自己的情况再做决定。不是说高中生都不需要补课,如果孩子觉得课堂里东西都已经吃透了,想多吃点可以有针对性的补补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只是求个心安一味的去补课,用忙碌代替思考、代替消化吸收,最后一定是无效或者负面效果。尤其是那些考上国内顶尖名校的往往都不是靠补课的,他们只是将补课当作某些时候的.工具而不是被补课“奴隶”。
更小年龄的孩子的妈妈会想:幼儿园要上各种各样的班吗?小学要补课吗?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4到6岁是孩子语言的敏感期,7岁之后孩子才有逻辑运算能力,从我养育女儿(14岁)的经验来看,语言类的还是尽早介入,英语、阅读等,因为这个是靠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坚持,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而运算类的不要被商家绑架和忽悠。幼儿园阶段养好生活习惯,小学阶段养好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该陪读就陪读,陪读的过程主要是教孩子怎么样养成好的习惯,包括坐姿、书包如何收拾、回家后怎么开始复习、对待错题如何做、头一天怎么准备第二天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家长切忌急躁、埋怨,动不动说“这个也不会呀?我小时候”......
其实你小时候不一定是你做得好,也有可能是大家要求低,原则上要多鼓励孩子。尤其是孩子成绩每次都99、100也不要得意忘形,因为成绩好不一定代表习惯好,而习惯不好的孩子在初中就会慢慢被超越,即便初中不暴露,基本撑到高中就掉队,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孩子,我自己的孩子也吃了很多这方面的亏。初中试着慢慢放手,高中、大学慢慢还权利给孩子,这样你的生活才不会被孩子绑架,不至于养出妈宝男和妈宝女。还有一点,如果你希望孩子生活时时刻刻都要比别人强,现在能量化的更多是成绩,那么各种补课恐怕少不了。如果你觉得有一个更长远均衡的培养计划,能接受孩子在成长的某一阶段可以暂时不如别人,那么补课在低龄孩子身上是不需要的。因为好习惯不是一句空话,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创建一个允许孩子成长的氛围更重要。
篇2:孩子到底需要多少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人体内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这是一种与钙息息相关的维生素,其主要功能有促进肠道吸收钙质;促进钙、磷代谢,调节血钙水平等作用。在市场上,长久不衰、各种各样的鱼肝油就是富含维生素D的补充剂。小儿对维生素D需要量的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地说,从婴儿出生到16岁,每天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国际单位,就能满足小儿正常发育的需要。生长发育快的婴儿,每天服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早产儿、双胎可增至国际单位;经常户外活动的小儿,如每天受日光照射30分钟至两小时,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D。
什么原因会造成维生素D中毒
造成维生素D中毒的.主要原因有:短期内多次给予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佝偻病;维生素D预防剂量过大,每日摄人过多,或在数月内反复肌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D;误将其他的疾病诊断为佝倭病,长期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市场上有许多维生素D的食品和保健品,不少钙剂也含有维生素D,父母购买这类产品给小儿长期不限量地服用,也造成维生素D过量而中毒。
维生素D中毒有哪些表现
维生素D中毒症状多在接受维生素早期小儿出现厌食、恶心、乏力、烦躁不安、低热、呕吐、便秘和体重下降,重时出现抽风、血压升高、心律不齐,并伴口干、尿频、夜尿等症状。较大的儿童会经常说自己头痛。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发生肾损害,甚至肾功能衰退,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若疑为维生素D中毒时,应立即停止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如,血钙过高,除了制钙剂摄入外,还需加速钙齐的排泄以及抑制肠道内钙的吸收,一般1~2周后血钙可降至正常。重症者可口服氢氧化铝或依地酸钠以减少钙的吸收,亦可试用合成降钙素肌注或皮下注射,同时保持患儿水电解质的平衡。
如何正确使用维生素D
为了预防维生素D缺乏,父母应经常带小儿到户外活动,每天日光照射半个小时至两上小时不等;在安排孩子饮食时,注意营补充分均衡;不能随意让小儿服用各种补充剂,增强剂。在治疗佝偻病时,应尽可能口服维生素D,慎用大剂量突击疗法,必要时仅肌注一次,并同时严密病情,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篇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边沁的理论是从这样一个公理出发,即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才能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所以,边沁说,要“根据每一种行为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在边沁看来,善就是能够造成最大数量的最大的快乐的东西,政府的责任就是给社会带来最多的快乐。这里,快乐的数量或者说大小是重要的,里面隐藏的意思似乎是,多数人的快乐必然多于或者是大于少数人的快乐,因此前者要优于后者。传统的民主坚持的也正是这个原则,所以少数要服从多数。边沁理论的一个问题是,快乐仅仅有数量和大小的差异吗?少数人的意志凭什么要服从于多数人呢?多数人的暴政一再证明,多数并不是天然优越的。穆勒指出,快乐与痛苦有层次上的差别,对快乐除了数量上的度量之外,还有质量上的考虑,并且更重要的是后者,所以,他说,“宁愿做一个不被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作一个被满足的猪”。基于对快乐的量与质的不同重视,在边沁的价值系列里,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系“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必要的时候,自由应当服从安全的需要;而在穆勒看来,自由是质的快乐,具有更高的价值。真正的自由,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每个人是其自身健康的适当监护者,不论是身体的健康,或者是智力的健康,或者是精神的健康。人若彼此容忍按照自己所认为好的样子在生活,比强迫每人都按照其余的人们所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所获是要较多的”。自由是应该优越的,个人自由只在为保障他人同等的自由的时候才受到制约。按功利主义原则,所谓好和善就是使人趋乐避苦。真正的快乐,优质的快乐,是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关切最深,了解最深,因而个人有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的绝对的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它的独立性在权利上是绝对的”。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行动的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其他人不得对他的行为进行干涉,至多只能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时,各人才应该接受社会或者法律的惩罚。个人的自由不受干涉,集团或政府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只应当是保障自由本身。
穆勒的观点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按一般的逻辑,人先要活着(安全),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所以安全比自由重要。然而,如果没有自由,生命的质量将是低下的,安全也只是暂时的和脆弱的 。我们不是生活在原始的、自然的状态之中,而是深深嵌在这个世界里面,“枷锁无所不在”。权力的扩张本性决定,它往往会在保护生命、安全和保障秩序的名义下侵蚀人们的自由空间,进而演变成对生命和安全本身的剥夺;社会也会以一种人们不易觉察的方式“悄悄”侵蚀个人的.自由,特别是以社会和公共舆论的名义压制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形成社会对于个人的压制。自由的载体是单个的人,而个人除了自由以外,别无其他可以凭籍来对抗那些剥夺和压制的工具了。所以,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然而,当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穆勒的理论有一个前置的条件,即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人格完全健全的人,知道什么是自己的快乐,什么是自己的利益,能够按照趋乐避苦的原则作出主观上的判断,能够进行自主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尽管现代法学、经济学等理论都以理性人为基点,但关于对理性人的怀疑是很有力的。这里不去深究,但即便从这个基础出发,也仍然存在着另外的困惑。我们知道自己当下的快乐或者利益是什么,并不意味着过一段时间后还是这样。时间会改变人们的认识,人们的兴趣、爱好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当我们作出一个选择的时候,时间的不可逆性给我们以压力:如果这个选择错误或者不适当,就意味着不可挽回的悔恨,这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很残酷的。并且,自由选择意味着你面对的是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很多时候从中权衡决断是很困难的,或者是因为对自己的快乐的模糊认识而无从下手,或者是顾虑于选择其中之一就意味着舍弃其他的惋惜,或者是惮于自己选择的失误、不当造成的后
[1] [2]
篇4: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边沁的理论是从这样一个公理出发,即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宰――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才能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所以,边沁说,要“根据每一种行为本身是能够增加还是减少与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的幸福这样一种趋向,来决定赞成还是反对这种行为”。
在边沁看来,善就是能够造成最大数量的最大的快乐的东西,政府的责任就是给社会带来最多的快乐。这里,快乐的数量或者说大小是重要的,里面隐藏的意思似乎是,多数人的快乐必然多于或者是大于少数人的快乐,因此前者要优于后者。传统的民主坚持的也正是这个原则,所以少数要服从多数。
边沁理论的一个问题是,快乐仅仅有数量和大小的差异吗?少数人的意志凭什么要服从于多数人呢?多数人的暴政一再证明,多数并不是天然优越的。穆勒指出,快乐与痛苦有层次上的差别,对快乐除了数量上的度量之外,还有质量上的考虑,并且更重要的是后者,所以,他说,“宁愿做一个不被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作一个被满足的猪”。基于对快乐的量与质的不同重视,在边沁的价值系列里,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系“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必要的时候,自由应当服从安全的需要;而在穆勒看来,自由是质的快乐,具有更高的价值。真正的自由,就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每个人是其自身健康的适当监护者,不论是身体的健康,或者是智力的健康,或者是精神的健康。人若彼此容忍按照自己所认为好的样子在生活,比强迫每人都按照其余的人们所认为好的样子去生活所获是要较多的”。自由是应该优越的,个人自由只在为保障他人同等的自由的时候才受到制约。按功利主义原则,所谓好和善就是使人趋乐避苦。真正的快乐,优质的快乐,是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对自己的利益关切最深,了解最深,因而个人有支配自己的意志和行动的绝对的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需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它的独立性在权利上是绝对的”。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行动的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其他人不得对他的行为进行干涉,至多只能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的利益时,各人才应该接受社会或者法律的惩罚。个人的自由不受干涉,集团或政府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只应当是保障自由本身。
穆勒的观点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按一般的逻辑,人先要活着(安全),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所以安全比自由重要。然而,如果没有自由,生命的质量将是低下的,安全也只是暂时的和脆弱的 。我们不是生活在原始的、自然的状态之中,而是深深嵌在这个世界里面,“枷锁无所不在”。权力的扩张本性决定,它往往会在保护生命、安全和保障秩序的名义下侵蚀人们的自由空间,进而演变成对生命和安全本身的剥夺;社会也会以一种人们不易觉察的方式“悄悄”侵蚀个人的自由,特别是以社会和公共舆论的名义压制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形成社会对于个人的压制。自由的载体是单个的人,而个人除了自由以外,别无其他可以凭籍来对抗那些剥夺和压制的工具了。所以,有人说,“不自由,毋宁死!”
篇5:幼儿也需要补课吗?
幼儿也需要补课吗?
最近女儿上的那所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等课外补习班,说是实施素质教育。虽说幼儿园没做硬性规定,但当家长的就犯了难:去,每月得缴100元的“补课费”;不去,又担心孩子受冷落,思来想去只得去。
平心而论,孩子上幼儿园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学业极其简单,要求也很低,完全没有必要“补课”。从小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是对的,及早培养孩子专特长也没有错,但不能走极端。周末补课对幼儿来说应该是负担,对小学生、中学生,我们讲要“减负”,难道上幼儿园的孩子还要“增负”不成?幼儿园小朋友一般是3岁至5岁,其生理、心理决定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玩耍,被迫学习的效果甚微。建议有关方面赶紧制止幼儿园的“补课”现象,不要让孩子受累、家长为难了。
篇6: 孩子到底要什么
孩子到底要什么
最近有幸接触了很多老师,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很多老师的苦恼和困惑。有的老师说:“学生对待老师是有防御的,从不会向老师们敞开心扉,老师们真地很难走进学生心里。”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真地很难管教,上课做小动作和同学说话,管都管不住,真感觉威严扫地。”有的老师说:“总有几个学生视老师如敌人,老师说东他往西,也耐心地说教了,也严厉地批评了,但是学生依然没有觉醒,真有种黔驴技穷的感觉。”……
或许大多数老师心中都会有这样的呐喊:“孩子,你到底要什么?”
孩子们到底要什么?走进课堂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那些把手举得高高的同学,就是为了能让老师看到他叫他起来回答问题,哪怕是几秒钟的停留也是他再次举手的动力。回答问题时不面向班级同学只盯着老师的孩子,无非是想得到老师的一个回馈,或许是一句表扬,或许是一个肯定的眼神和微笑,又或许是一个皱眉质疑的表情,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满足,因为此时此刻他得到了老师的关注。课堂上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而自己非要制造出点小动静的孩子,虽然得到了老师的批评,但是上扬的嘴角掩饰不住他的笑意。此时他是满足的,因为他是老师和所有同学关注的焦点。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么幸运。有些整节课都在举手的孩子依然没有抓住老师的目光,有些扭着头回答问题的孩子看到的仅仅是老师的背影,有些回答完问题的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回馈,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陷入坐或不坐的纠结中。
孩子要的其实并不多。老师的.一句关怀、一次肯定、一个抚摸,哪怕是一个眼神和微笑都胜过滔滔不绝的说教和重如泰山的道理。就像在平静的湖中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是千层浪、万朵花,久久不能平静。考试失利的孩子找到老师,他要的不是老师一层层的分析他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可以提升,他只是想在老师这里得到肯定,找到继续努力的勇气,拉拉她的手、拍拍她的肩就足够了。给调皮捣蛋的孩子一个展示的舞台,在大家的注视下,他只会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远比回避他、批评他、把他“请”出教室要好得多。
亲爱的老师们,孩子们要的很少。他们要的不是您那头头是道的道理,不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更不是不闻不问的漠视。他们要的是您的关注和肯定,要的是您的微笑和目光,要的是您用“温柔的手”推开他们的心门。
★ 孩子需要倾听作文
★ 补课趣事作文
★ 高三补课总结范文
★ 补课英语日记
★ 假期补课检讨书
★ 补课利与弊作文
孩子到底需要补课吗?(推荐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