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

时间:2022-11-25 04:30:51 作者:巧克力Ann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巧克力Ann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

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

第六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材分析

在地球上,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到太阳、月亮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若用天文望远镜和其它空间探测手段,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物质等,都是宇宙间物质和存在的形式,通称天体。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地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与其他天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筑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天体学说。

本节教材侧重对地月系和月球、太阳系和太阳的概况和银河系与宇宙总星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能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清楚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本节教材内容不多、文字浅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运用读(学生读课本、读图)、讲(教师启发式提问、板书板画、讲述讲解)、练(学生讨论发言、随堂练习)等精粗结合的三环教学法。

2、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月球、太阳的概况。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月球、地月系、太阳、太阳系的概念。

2.教学的难点: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地月运动和太阳运动的挂图、投影片或教学录像。

2.月球考察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夜间看到明媚的月亮和满天的星斗。宇宙间奥秘有多少呢?地球其实也是宇宙中的一员,今天,航天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了,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在天空之中。地球、月球、太阳和星星都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长”和“兄弟姐妹”。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月系和月球

1.地月系: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2.月球:

(1)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3)月面形态:多环形山-坑,(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3月面景观),月面较暗部分为平坦地域,月面较亮部分为起伏的山地。

(4)月球自身不发光,“明月”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不过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的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217日,这样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面只有半个月面,也就是说,月球在运动中总是一面向着地球。(指导学生读课本图5-22地月系图)

(6)1969年7月,原苏联宇宙员(加加林)首次登上了月球。1979年12月5日,联合国通过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太阳系和太阳

1.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25太阳系模式图)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5.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五、板书设计

(一)地月系和月球

                  ( 1)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

1.地月系     (2)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3)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1)体积约为地球的1/49,质量约为地球的1/81。

(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

(3)月面多环形山。

2.月球 (4)自身不发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同步自转。

(6)1969年7月,宇宙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7)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二)太阳系和太阳   3.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4.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5.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月球围绕地球旋转。是地球唯一的天然      ,地球和月球构成       ,是宇宙中最小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

(2)月球自己不能     。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皓月当空,明月的亮是由于它         的缘故月球上既没有      也没有         ,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个炽热的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       的区域。由于地球表面有        、         和            ,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月球是太阳唯一的卫星

(B)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2

(C)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D)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大

(5)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除流星外)是        (  )

(A)太阳   (B)月亮   (C)金星   (D)火星

2.课后作业

(6)下列星球之中不属于太阳系的是          (  )

(A)太阳      (B)行星及其卫星

(C)小行星    (D)恒星

(7)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是           (  )

(A)太阳   (B)金星   (C)地球   (D)火星

(8)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

(B)地球的质量约等于太阳的1/33

(C)太阳表面温度高达10000C

(D)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

(9)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

(A)水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木星      (D)木星、土星

(10)月球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与太阳大小相差不大?

3.参考答案:

(1)卫星 地月系 太阳  (2)发光 反射太阳光 水 空气(3)气体球 温度较低 适宜的温度 液态的水 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  (4)(C)  (5)(B)  (6)(D)   (7)(C)  (8)(A)  (9)(B)  (10)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要远得多,尽管太阳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上的人们仍然会觉得两者差不多大小。

4.简要分析: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夜晚的月光不是很亮吗?其实,它“借”的是太阳的光,月光是一种反射光。这种光照射下,人们既不感到温,更不感到热,就是这个缘故。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登上地球,也一定会看到地球是“发光”的。据探测,月球上既没有水。也没有空气,因此更没有生物存在,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0C,夜晚温度降低到-1830C。

(5)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显得又大又亮。

(6)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7)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8)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1/1300000。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1/330000。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表面温度为55000C。

(9)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10)人们观察一个物体的大小,除了物体自身的大小以外,还与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它在观察者眼中的视角就越大,观察者就会产生物体较大的错觉,反之则觉得小。虽然太阳的直径比月球直径大400倍,但日地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大约近400倍,两者所造成的视角大小差异基本可以抵消,地球上的人们所看到的太阳与月球的视觉大小就十分接近(太阳视角平均值是32/,月球视角平均值是31/6//),大家就觉得两者的大小差不多了。

七、参考资料

太阳活动  太阳上各种变化情况。包括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形状的变化等。有高潮和低潮之别;前者为忧动太阳,后者为宁静太阳。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是耀斑的频繁出现,而耀斑的出现又同黑子和黑子群的出现有关。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为11年。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银河系、宇宙和总星系的概况。

2.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银河系和宇宙总星系的概况。

2.教学的难点:宇宙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三、教学准备

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挂图、投影片、幻灯片或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球和地球构成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和其它行星等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比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即太阳系。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实,在整个宇宙中,有无限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之中。我们在夏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的光带,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我国古代称它为“银河”或“天河”,其实,它不是一条大河,而是由无数多的天体组成的星系。太阳系在更高一级天体系统中是极微小的部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银河系、宇宙和总星系。

(三)银河系

1.银河系:是由多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和其他天体所组成的恒星集团。

2.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太阳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环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大约需要2.5亿年旋转一圈。

3.太阳在银河系中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普通恒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5-26银河系图,查找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

(四)宇宙和总星系

宇宙中的天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等;另一类是人造天体,如人造成地球卫星、航空飞机、宇宙飞船、空中实验室等。

1.河外星系:天文学家把已经观测到的10亿个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统称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2.总星系: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在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银河系里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的天体。

4.总星系是目前人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至于宇宙有多大?总星系之外是什么?是否只有地球上有智慧生命?人们正在探索。

(五)阅读材料

人造卫星

1.人们用火箭等运载工具发射到高空,并沿一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叫人造卫星。

2.分类:按用途分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军事卫星等。

3.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为国外用户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走向世界。

钱学森

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浙江杭州人。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五、板书设计

(一)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银河系             其余八大行星和卫星

1.总星系           其它恒星

河外星系

2.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普通恒星。

(二)人造卫星

1.沿一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天体。

地球资源卫星

2.分类      气象卫星

通讯卫星

军事卫星等

3.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1990年4月7日我国首次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

5.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夏天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的    ,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我国古代称它为“    ”或“    ”。

(2)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着      的中心旋转,如太阳系以约每秒       千米的速度环绕        的中心旋转,  大约需要     亿年旋转一圈。

(3)目前人类能够观察到的宇宙是             (  )

(A)河外星系    (B)总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4)下列有关银河系的说法正确的     (  )           (A)由2000多亿颗恒星和其它天体所组成

(B)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C)围绕着太阳系在旋转

(D)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5)下列各种天体系统中,最大的是             (  )

(A)太阳系   (B)银河系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2.课后作业

(6)宇宙天体中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

①地月系   ②太阳系   ③银河系   ④总星系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7)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成地球卫星是   (  )

(A)1991年4月7日     (B)1970年4月24日

(C)1974年7月24日    (D)1994年1月7日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多用途三级火箭

(B)“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自行研制的

(C)它可将1.4吨的卫星送入离地面36千米的高空

(D)“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1990年4月7日为国外用户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

(9)用简表表示天体系统的层次。

(10)如何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3.参考答案:

(1)光带 银河 天河  (2)银河系 250 银河系 2.5

(3)(B)   (4)(A)   (5)(C)   (6)(A)    (7)(B)          (8)(C)                                  地球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银河系             其余八大行星和卫星

(9)总星系             其它恒星

河外星系

(10)(A)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在天体系统的层次中,地球和自己的卫星-月球组成了最基本的层次-地月系,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成员。(B)太阳系又是银河系中的普通一员,银河系中又包含着2000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体系。(C)在我们所认识的总星系范围内,又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直到无限的宇宙。(D)地球在宇宙中是一颗普通的、极微小的天体。然而地球上具有高等生物,而成为一颗有特色的行星。

4.简要分析:

(2)银河系的恒星都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太阳系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环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大约需要2.5亿年旋转一圈。

(3)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10 亿个以上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它们称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是目前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宇宙。

(4)银河系是由2000多亿颗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和其他天体所组成的恒星集团。

(5)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是目前人们所能观察到的是最大的天体系统。

(6)地月系是太阳系中的一部分,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部分,银河系是总星系中的一部分。

(7)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多用途三级火箭,它可将1.4吨的卫星送入离地面3.6万千米的高空。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为国外用户成功发射了“亚洲一号”通讯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已走向世界。

(9)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成团聚集,按一定规律进行运动和演化,它们形成规模不等、等级不同、特性各异的天体系统。用简表来表示天体系统的层次,目的是要一目了然地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概括地了解宇宙的结构,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0)这是一道综合性的分析理解题。首先,要回答地球属于哪类天体系统,位于哪一个天体系统的层次上。接着就要分析地球在广漠无垠宇宙中的具体地位。最后,还应该提及地球上存在着高等生物,这有别于我们所知道的其它行星,是地球的重要特征之一。

七、参考资料

宇宙  宇是年代地层划分的最大单位。宙是地质年代划分的最大单位。据生物的发展和演化以及地层中发现化石的情况。整个地质年代可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个单位。在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宇”,如隐生宇、显生宇。

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指广漠无垠的空间和存在于其中的天体和弥漫物质。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宇宙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包括密集的天体状态,弥散的星云状态和辐射物的连续状态;各种天体还有大小、质量、密度、光度、温度等方面的差别。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我国战国时尸佼说过:“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既没有边界、形状和中心,也没有起源、年龄和寿命。宇宙无限的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不承认神灵活动的任何场所和任何机会,但不否认具体事物(如总星系或观测到的宇宙)的有限性。

― 摘自《地理学词典》

天体 宇宙间各种星体,通称为天体,如太阳、地球、月亮等。根据天体的质量,形态、运动形式的特点,可以把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等。其中最主要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两者几乎拥有宇宙的全部质量。在天体与天体之间广大空间里,充满了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即由人工制造并发射到宇宙空间运行着的天体,主要有人造卫星、宇宙火箭、行星际飞船、空间实验室等。

―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篇2: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

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

第五节  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宇宙中不停地运动,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在地球本身的运动中最明显的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形式。在地球绕轴自转的同时也在绕日公转,由此而影响地球上的光热状况的分布与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大气、水、生物、土壤要素有着根本的影响,最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和发展。

本教材总体上分成两大部分简述,即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特点及意义。地球自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自转的方向、周期、昼夜交替、时差等。地球公转的特点和意义包括黄赤交角产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产生昼夜长短、四季更换、五带划分等。

教法指导

一、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生活实践知识,通过识图、读图、绘图及观看教学录像片等环节,进行图文转换,树立三维空间,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掌握知识。

2、采用讲解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充分运用现有教学仪器,如黄赤交角仪、地球仪、投影片等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进行多媒体3D动画教学。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理解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3.理解地球公转产生四季的更替。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教学难点:昼夜交替、黄赤交角(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四季更替。

三、教学准备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教学挂图或演示器。

2.地球仪、黄赤交角仪等教学仪器。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变化”。地貌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运动所致,地球外部的物质运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与地球的自转、公转所产生的热量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主要是要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2.地球的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这就是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教师演示地球仪。

3.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

4.地球自转的意义: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引起每天太阳东升西落。通过学生观察课本图5-1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图来直观了解。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倾斜着身子绕着太阳运动,这叫公转。那么地球的公转又有哪些特点和意义呢?

(二)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1.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

2.公转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

3.公转的周期:每公转一周为一年,共365天(大致每日推进1度)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8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例如:北半球春分节气(3月20日或21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0度);夏至(6月21日或22日)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让学生阅读课本表5-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进一步掌握知识。

6.南北回归线:一年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总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7.四季更替:地球上的季节变化,是由于太阳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形成地球上的四季更替的现象。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让学生观察课本图5-19地球公转示意图(特别注意图中的红箭头)。

五、板书设计

(一)            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2)自转: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着

1.地球自转     (3)方向:自西向东

(4) 周期:地球绕地轴旋转一周(360    度),所需时间是24小时

(5)意义:出现了昼夜交替

(二)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全长9.4亿千米。

(3)周期:公转一周为365天。

2.地球公转        (4)轨道平面;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5)太阳直射点:南北来回移动。

(6)南北回归线: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

(7)意义:形成四季更替。

一、         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请你说出哪些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2)下列属于地球公转特点的是              (  )

(A)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从西向东绕着太阳旋转

(C)公转方向从北向南,再从南向北

(D)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E).公转一周的时间约24小时

(F)公转一周的时间约365天

(G)公转过程中,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小是                                               (  )

(A)66.5度   (B)23.5度   (C)90度   (D)22.5度

(4)从12月22日至第二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方向变化是:                               (  )

(A)向北移动           (B)向南移动

(C)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D)不变

(5)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                                   (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一次也没有

2.课后作业

(6)由于地球是自     向     自转,所以太阳从    升起,从    落下。地球每     小时自转一周,使地球绝大部分地区      交替一次。

(7)地球公转时,地轴的一端总是指向       附近,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      度的夹角。

(8)读右图回答问题:

(A)太阳直射的纬

线称为              。

(B)这一天是   月

日或      日,节气

是     日。

(C)北半球处于

季节,白昼     ,夜晚

(D)在图上用斜线画

出黑夜的部分。

图5-7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3.参考答案

(1)太阳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2)(B) (D) (F) (G)  (3)(B) (4)(A)  (5)(B)  (6)西 东 东 西 24 昼夜  (7)北极星 66.5  (8)(A)北回归线  (B) 6 21 22  夏至 (C) 夏季 长 短 (D)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地球上看到太阳是东升西落。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出现了昼夜交替,对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为黑夜。

(2)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样,也是从西向东,但它是向着太阳转;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共365天;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或23日)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度)然后向北移动,一直到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这是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然后再返回。

(5)太阳的直射点是南北来回移动的,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返回,这样在南北回归线上出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只有一次,而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当中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景象的次数是二次。

(7)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斜交成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8)这是一道读图综合分析题,考查地球公转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昼夜产生原因。(1)太阳直射的地球表面与太阳光线成垂直状态,通过读图理解这一天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北回归线,(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天为6月21日或22日,节气是夏至日,(3)北半球处于夏季,白昼长、夜晚短。(4)被太阳照射的半球为白昼,背着太阳光的一方为黑夜。

七、参考资料

黄赤交角  地轴无限延长为天轴,天轴与天球相交于两点,即天北极和天南极。地球赤道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叫天赤道。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路线~黄道,实际上是地球绕日公转轨道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一个大圆。黄道和天赤道在天球上是不相平行的,不相重合,而构成一个23度26分的交角(现代值),叫做黄赤交角。黄道和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夏至点和冬至点。二至点对天赤道的距离是23度27分,称黄赤大距。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公转太阳的过程中,地球的自转轴对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地轴与公转轨道面交角为66度33分。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倾斜着的地轴所指的方向在短期内似乎不变的,在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公转时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黄赤交角的存在说明太阳的周视年运动,不单是地球公转的反映,而且与地球的自转也有一定的关系。

―摘自《地球概论》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2.了解地球上五带的划分。

(二)技能目

学会观察在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天文上的五带的划分。

2.教学难点:极昼、极夜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

1. 地球公转和四季更替演示器

2. 地球上五带划分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与四季更替这两个内容,了解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了地球上季节的变化。但地球的公转产生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还会引起昼夜的长短,五带的划分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地球上的五带。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表5-4昼夜长短的变化,分析我国从南到北五个城市冬夏昼长情况。

2.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

3.只有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才是平分的。

4.极昼、极夜: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半球上,是北半球的夏半年,那时,在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其中6月22 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见图5-8昼夜长短变化图)此时南极地区24小时不见太阳,出现极夜现象。自9月23日前后至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其中12月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所以北极和南极在一年中都有半年是白天,另外半年是黑夜。在每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图5-8  昼夜长短变化图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夏季,在极地能见到太阳24小时都在地平线上移动。虽然是极昼,但气温很低。

(四)地球的五带

1.在地球上由于太阳光照射角度不一样,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

带、南寒带。

图5-9地球上的五带

2.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3.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能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地球上只有在热带才能看见太阳直射头顶的现象。热带是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

4.寒带在极圈范围内,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在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是全球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并有极昼极夜出现。

5.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如海南省全部位于热带。

五、板书设计

(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1. 昼夜长短    (2)南半球反之。

(3)赤道上昼夜平分。

(1)  北半球的夏季,在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

2.极昼极夜     (2)北半球的冬季,在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见不到阳光,称为极夜。

(3)南半球反之。

3.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得到的太阳能量越   少,气温低。

(一)             地球上的五带

1.南、北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极圈是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2.北纬66.50和南纬66.50这两条纬线。分别叫做北极圈和南极圈。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光热最多。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光热比热带少3.五带   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比寒带多。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   获得太阳光热最少

南寒带:南极圈以南   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                (  )

(A)太阳东升西落         (B)昼夜交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地貌变化

(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

(A)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 (  )

(A)昼长夜短       (B)昼夜平分

(C)昼短夜长       (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

(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         (  )

(A)阳光不易到     (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

(C)到处是冰雪     (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

(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

的地理名称:

(a)           ,

(b)           。

2)填出(A)、(B)、(C)

三个热量带的名称

(A)             ,

(B)             ,

(C)             。      图5-10 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

3)在(A)带太阳光线有         现象,在(C)带则有

现象。

(7)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      (  )

(A)北温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南寒带

(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       ,位于                   ;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      ,位于                        。

(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

1)(A)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2)(B)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3)(C)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4)(D)点为     节气,大约在     月    日前后;

(10)实地观察记录当地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3.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D)

(6)1)南回归线 南极圈  2)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3)直射  极昼极夜  (7)(D)  (8)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寒带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  (9) 1)冬至 12 23   2)春分3  21  3)夏至 6 22    4)秋分9 23  (10)略

4.简要分析:

(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地处北半球当夏季阳光直射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冬季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昼短夜长。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与北半球正好相反,形成季节也相反,北半球以一月为冬季、七月为夏季,南半球以七月为冬季、一月为夏季。所以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

(5)纬度越高,阳光的倾斜的角度越大,在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能量越少,气温很低。

(6)这是一道综合练习题,以南半球为例,要掌握南回归线与南极圈是热带、南温带、南寒带的分界线,在热带有太阳光直射现象,在南极地区则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

(8)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在南极圈以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有极昼极夜出现。

(9)自一年中的3 月21日前后至9月23日前后,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6月22 日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地区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照射,称为极昼。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那时,北半球是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10)组织学生在同一天或同一周时间内的上午、中午和下午,观察记录同一地方同一物体(可选择学校的升旗杆或建筑物)在阳光照射下的影长。具体化方法:可在早上、中午和下午在物体的影子下做好记号,再测量影子点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并进行相互的比较,从中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对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在实地观察中可以得出,正午是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中午物体影子短,太阳高度角大,倾斜角度小,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多,气温相对比早上、下午要高。早上、下午物体影子长,太阳高度角较小,倾斜角度较大,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比较少,气温比较低。

参考资料

回归年  又称季节年,即春夏秋冬递变的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走完轨道全程所需的时间,也就是太阳中心在黄道上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冬至点和夏至点)的时间间隔,其长度为365.2422平太阳日(365日5时48分46秒).在一回归年期间,恰好太阳两次直射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故取名回归年.回归年又叫太阳年。全球各地昼夜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都是以回归年为周期,阳历和阴阳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是以回归年为依据。

恒星年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地心从天空中的某一位置出发。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又回到原来出发的同一位置所需时间间隔,叫恒星年。其长度是365.25636平太阳日(365日6时9分9.5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只有在天文学上使用。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篇3:第一册 5、2地球上的水2课时

第一册 5、2地球上的水(2课时)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教材分析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最大的特点是有水存在,水在地球上以固、液、气三态转换,不断地进行循环更替,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有二大特征:从动态看,水不断循环运动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水圈;从数量上看,是相对平衡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根据含盐量分类,可分成咸水和淡水。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注意的问题。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水的分类、水的循环、水与人类的关系及节约用水等四方面的内容。

教法指导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内容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平时所见所闻,进行启发性教学。

2、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和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三维空间,通过读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的分类。

2.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液态水 -  气态水 - 液态水。

2.水循环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播放“水循环”的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引言

地球上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水是自然界中极其重要的物质,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体都分布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大气中的水蒸气、海洋中的海水、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地下水,还有海洋和陆地上的冰川等通称为地球上的水。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一)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1.水的三态:

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之中,(固态水如冰、液态水如河湖水、海水,气态水如水蒸气等)这是根据水的状态来划分的。

2.水的分类:

(1)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咸水(如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淡水(如江河湖泊的淡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2)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1)海洋水: 储量巨大,占全球水总量的96.53%;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不能直接饮用,海水蒸发时盐分不能蒸发,可获取淡水。海洋上的空气中常有微小的盐粒。海洋生物有排除多余盐分的作用。

2)陆地水:常见的陆地水是指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与冰川(约占水体的3%)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用水

3)大气水:是指大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以及所组成的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大气水所占的比例极少(只占总量的0.001%),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出示“水循环”的示意图或投影片和录像,让学生观看,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天上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陆地水不断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画板图示意,边画边分析水循环过程。

1.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通过不断蒸发、蒸腾、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循环有三种形式:

(1)海洋与陆地之间;(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图5-1  水循环示意图(1)

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遇冷凝结,形成雨雪降落地面。降落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重新蒸发,返回空中,一部分渗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江河或直接流入海洋,一部分汇入江河,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叫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

2)海上内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中,这一过程,只在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也叫小循环)

3)陆地内循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地面,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内陆水循环。(也叫小循环)

2.通过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教师小结:

1.地球上水的分布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种,呈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分布;

2.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3.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是:海洋水蒸发  大气水输送   降水    径流入海等。

五、板书设计

液态水:江河湖海水

                1.水的状态   气态水:水蒸气

固态水:冰川

                            咸水:海洋水内陆湖泊

2.水的成分       咸水与地下咸水

(一)海洋水、陆                   淡水:江河湖泊淡水、       地水和大气水                       地下淡水及冰川

海洋水:(储量巨大,平均盐度为35‰

3.水的分布    陆地水:江河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

大气水:水蒸气在水循环中作用很大

1.海洋与陆地之间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循环

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循环

水汽输送

                          水汽        水汽

(三)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蒸发           凝结、降水

                       海洋           陆地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  )

(A)液态和固态       (B)气态和固态

(C)液态、固态和气态 (D)液态和气态

(2)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陆地水都是淡水

(B)冰川和地下水不属于陆地水

(C)地下水是河水

(D)陆地水通过水循环运动才能不断得到补充

(3)有关海洋水的正确叙述是;                  (  )

(A)海洋水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水体

(B)海洋水可以直接饮用

(C)海洋水的含盐量在35%左右

(D)海洋水占地球上水体储量的71%

(4)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  )

(A)水的物理性质   (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空间分布   (D)水汽含量多少

(5)世界海洋水的平均盐度值为                 (  )

(A)32‰    (B)35‰    (C)30‰   (D)41‰

2.课后作业

(6)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图5-2  水循环示意图(2)

`(A)在图中标出未完成的水循环运动示意箭头(共有四处)

(B)写出图中表示的三种水循环类型:

①            之间的水循环;

②           之间的水循环

③           之间的水循环。

(C)内陆地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

(D)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①                                        ;

②                                        ;

③                                        。

(7)请你说说海洋中的咸水是怎样变成淡水到陆地上来的。

3.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B)(6)(A) 略 (B)①海洋与海洋 ②海洋与陆地 ③陆地与陆地 (C)地面植物的蒸腾,湖面的蒸发等;(D)①使海洋水不断淡化,为陆地提供大量淡水资源;②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滋润土地、哺育生命;使水资源得到不断循环和更新。(7)由于海水蒸发时,盐分不能蒸发,水汽凝结可得到淡水,海洋中的咸水通过蒸发,由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其中一部分水蒸气输送到大陆上空,大气水在陆地上空成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成为陆地上的淡水了。

4.简要分析: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通过水循环运动,滋润土地、哺育生命,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它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

(3)地球上有丰富的水,海洋水占96.52%,储量巨大,但不能直接饮用,平均含盐量在35‰,盐分不会蒸发。

(4)海洋水储量巨大,分布于地球的海洋之中;陆地水主要是指江河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大气水是大气中的水蒸气,以及组成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

(5)世界上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即每千克海水中含盐量为35克。

(7)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的习题,涉及到咸水与淡水,海洋水、陆地水与大气水,通过地球上的水循环运动,三态的变化,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

七、参考资料

海水的盐度   海水的盐度指海水中溶解的全部固体物质和海水的质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溶解盐类物质的总量来表示,以克/升(克/千克)为盐度单位,符号为S‰。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即1000克海水中含有的盐量为35克。世界海洋中盐度水平分布的情况是:赤道附近较低,南北纬度20度附近最高,从这里,随纬度升高而盐度降低。因此形成盐度在亚热带海区最高,向低纬度和高纬度区降低,呈马鞍形分布规律。盐度极高值出现在红海,为40-42‰;盐度最低区在波罗的海,盐度值小于10‰。影响盐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蒸发、降水、径流、洋流、海水混合等。其中使海水盐度增加的因素是:蒸发、结冰、高盐洋流流入、与高盐海水混合、含盐沉积物等。使海水盐度降低的因素是:降水、融冰、低盐洋流流入、与低盐海水混合、陆地淡水(河流、冰川)流入等。

―摘自《高中地理教学参考》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水对人类生活和人类生产的重要作用。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与人类的关系、节约用水。

2.教学难点:全球水资源的储量。

三、教学准备

1.生物体的含水量图表;

2.世界水储量图;

3.海水淡化工厂图片(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三)水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水,地球将会变成怎么样?”围绕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然后教师归纳“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没有水,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引入新课内容。

1.水与生物的关系

阅读课本第106页表5-2生物体的含水量,请学生了解几类生物的含水量。从表中可以看出: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水生生物含水量大,植物风干种子含水量小,但它们都不能缺少水,在沙漠中,任何地方只要有一点水,就会有植物生长,没有水任何生物都不会生存。

2.水体与人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每天需要饮用多少水?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人体中的水称为体液,水占人体总质量的60-70%,人每天通过排尿、呼吸和皮肤蒸发等方式,共排出约1.5千克的水,人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随水排出。废物如不及时排出,会引起人体中毒,所以对人类来说,断水比断食更重要。

3.水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提问:人类对水的用途除饮用外,还有其他用途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人类每天需饮用水外还需要生产、生活用水,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及其它各个生产部门也都离不开水,所以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

(四)节约用水

1.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

前面所讲水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我们也知道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分布着水,但咸水占97.74%,包括海洋水、湖泊咸水及地下咸水。淡水资源数量很少,只占全球水体的2.53%,而且分布不均匀,大部分淡水是目前难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淡水,占淡水资源的99.7%,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资源的0.3%。全球真正能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多。

2.节约用水、合理用水

(1)我国许多省、市、区出现供水不足问题,在一些城市更为严重。世界上也有很多国家闹“水荒”。

(2)合理分配用水、节约用水、保护现有淡水资源和开发新的水资源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3.海水淡化

将海水中的盐分离出去,获得淡水。世界上的不少地方都已建成了海水淡化工厂。

五、板书设计

(三)水与人类的关系

                水   母(98%)

黄瓜(95%)

1.生物体的含水量        一般动物(70-80%)

草本植物(70-85%)

植物风干种子(15%以下)

 2.体液:人体中的水。水占人体总质量的60-70%。通过排尿    每天共排出约1.5千克的水     废物随水排出。

3.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源,各个生产部门也都离不开水。

(四)节约用水

                 咸水:占97.74%,(海洋水、湖泊咸

1.地球水体            水及地下咸水。)

淡水:占2.53%,(江河水、湖泊淡水

及地下淡水和冰川。)

              难以利用: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淡水,

2.淡水资源                 占99.7%,

容易利用:江河水、湖泊淡水、浅层地下淡水。占0.3%。

3.合理分配用水、节约用水、保护现有淡水资源和开发新的水资源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4.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海水淡化:将海水中的盐分离出去,获得淡水。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人体中水的质量约占人体总质量的     。一个人每天通过排尿、呼吸和皮肤蒸发方式,共排出约    千克的水

(2)地球上各种水中储量最大的是     水,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是     水、     水和      水。

(3)为保护日益短缺的水资源,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水日”是每年的                                       (  )

(A)6月1日        (B)5月1日

(C)3月22日       (D)3月12日

(4)当今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

(A)江河水      (B)浅层地下淡水

(C) 湖泊淡水   (D)上述三项都是

(5)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  )

(A)河流水            (B)地下淡水

(C)湖泊淡水          (D)冰川水

(6)地球上目前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          (  )

(A)湖泊淡水             (B)江河水

(C)冰川水与深层地下淡水 (D)浅层地下淡水

2.课后作业

(7)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3.参考答案

(1)60-70%  1.5   (2)海洋水  江河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淡水  (3)(C)  (4)(D)  (5)(D) (6)(C)(7)1)地球上水体的总量确实巨大,但96%以上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而且主要还是人类目前还无法大量使用的冰川。人类目前生产和生活用水都是取自江河水、湖泊淡水和浅层地下的淡水,其储量只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所以,人类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体总量中所占比重是非常低的。2)淡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世界上有的地区水资源过多,有的地区水资源却极其稀少;就同一个地区而言,在不同的季节也相差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使原来能够供我们使用的淡水资源变得无法使用了,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而在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因此我国必须提倡节约用水,保护和合理利用宝贵的淡水资源。

4.简要分析:

(1)人体中的水,称为体液,水占人体总质量的60-70%,人每天通过排尿、呼吸和皮肤蒸发等方式,共排出约1.5千克的水,人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随水排出。

(2)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海洋水储量巨大,但不能为人类直接饮用,也很难直接用于工农业生产。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陆地水中,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近年来,合理分配用水、节约用水、保护现有淡水资源和开发新的水资源等,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联合国把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以提醒全人类注意节约用水,大家都来关心淡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

(4)淡水资源数量很少,只占全球水体的2.53%,而且分布不均匀, ,容易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水、湖泊淡水及浅层地下淡水,只占淡水资源的0.3%

(5)冰川分大陆冰川和海洋冰川二个大类,是一种丰富的淡水资源,在海洋中,特别在南极与北极地区,有储量很大的海洋冰川。所以冰川是数量最多的淡水资源。

(6)目前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淡水,它占淡水资源的99.7%

(7)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学生要用已学过的课堂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答,从全球水的总量 、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少、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现有淡水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个思路来分析解答问题。

七、参考资料

水资源  我国地面上的年降水总量约6万亿m3,地表径流总量达2.7万亿m3,相当于全球陆地上地表径流总量39.7万亿m3的6.8%,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地下水在我国许多地方用得很普遍,地下水资源中可以开采利用的约1万亿m3,相当于江河径流的三分之一。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约有3.8亿千瓦.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深受降水量和地形的影响,在地区上很不平衡,大体上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沿海和内陆、南方和北方在数量上相差十分悬殊。长江、珠江和闽、浙、台各河,以及西南地区各条河流水资源丰富,总水量占全国总水量80%以上,其他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另外,我国水资源还存在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的特点。

―摘自《高中地理教学参考》 (曹省之)

篇4: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一册3、5两栖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五节    两栖类

教材分析

两栖类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种类型。在其生活史中,由水中用鳃呼吸,改变为在空气中用肺和皮肤呼吸;在水中用尾游泳,改变为在陆地用四肢爬行或跳跃。尽管它们可在陆地生活,但由于水中受精、水中发育、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等特点,两栖类离不开水域环境。本节还出现了器官、系统的概念、心脏的结构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师生间可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分析两栖类的形态特征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借助图片,录像,浸制标本等分析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认识到保护青蛙的重要性。

2.实验结合法。一课时用实验材料了解青蛙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另一课时再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两栖类的概念、以及保护青蛙的重要性。但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任意捕杀,青蛙的生存遭到威胁,如果用青蛙进行实验,违背保护青蛙的教育。所以采用蟾蜍代替青蛙进行实验。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及两者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3.理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两栖类形态特征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与青蛙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教学难点:器官、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青蛙的骨胳标本,消化系统图片,蛙的生活及捕食过程的图片( 最好展示蛙的生活、捕食录像)。

四、教学过程()

复习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是怎样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简单回答后,出示青蛙图片,并告诉学生今天以青蛙为代表学习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由于青蛙是学生较熟悉的动物,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师生间进行轻松的谈话。内容包括:1.青蛙的生活环境,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特征。2.青蛙以什么为食,与此相适应的结构特征。3.青蛙的运动方式,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谈话结束后,展示青蛙的生活片断和捕食过程,加深对青蛙特征的理解。然后师生归纳青蛙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1.青蛙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具保护色 2.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保持湿润 (青蛙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捕食害虫 既快又准 1.青蛙有宽大的口腔,上颌生有小齿 2.青蛙有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3.青蛙后肢发达,善跳跃 4.蛙眼对活动物体十分敏感

善跳跃和游泳 1.青蛙后肢比前肢发达 2.前后肢的指、趾间有蹼

在讨论蛙的运动时,出示蛙的骨胳标本,让学生认识到骨胳的特征与它的运动功能相适应。

(二)青蛙的消化和呼吸

由于器官和系统的概念较难理解,教师可通过分析青蛙的消化过程来完成这两概念的教学。请学生阅读教学材料,并观察教师出示的青蛙消化系统图,说出它们的结构名称及作用:由口腔内的舌捕获食物,经过咽、食管,到达囊状、能容纳较多食物的胃,再进入肠。食物在肝脏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的作用下逐渐消化,营养被肠吸收,食物残渣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象舌、口腔、咽、食管、胃、肠、泄殖腔都能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都是器官,而这些相关的器官连在一起,能完成食物消化这项生理功能,所以这些器官就构成消化系统。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这两个概念。同时也容易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

青蛙出现了肺,但肺结构简单,它到底能否满足陆地生活所需的氧气呢?可结合“青蛙为什么不能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仅靠肺呼吸不能完全适应陆地生活,还必须有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三)本课小结

由学生简单小结。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

生活习性       形态结构特征

水陆两栖 冬天冬眠 具保护色 皮肤裸露湿润(体温不恒定)

捕食害虫 宽大的口腔 倒生反卷、分叉具粘液的舌 后肢发达

善跳善泳 后肢比前肢发达 指、趾间有蹼

(二)器官、系统

系统:能完成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叫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三)青蛙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系 统 组   成 功  能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食道、胃、肠、泄殖腔 消化腺:肝脏、胰腺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 肺(肺泡数目少,结构简单) 吸入氧气 排出二氧化碳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皮肤裸露,没有鳞片和其它覆盖物,能分泌大量粘液,保持湿润,这有利于(   )

(A)游泳(B)防止病菌侵入(C)呼吸(D)泄殖腔

(2)冬眠时,青蛙的呼吸主要依靠(   )

(A)内鳃  (B)外鳃  (C)肺  (D)皮肤

(3)下列与青蛙捕食害虫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是(   )

①青蛙的口腔宽阔  ②舌倒生、反卷、分叉、并具粘液     ③身体分三部分  ④皮肤湿润  ⑤口腔上方有细小牙齿  ⑥后肢发达,善跳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⑤⑥         (D)②④⑤⑥

(4)青蛙前后肢的主要作用是(   )

(A)前后肢都支撑身体

(B)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

(C)前肢游泳,后肢支撑身体

(D)前肢支撑身体,后肢跳跃、游泳

2.课后练习

(5)把甲、乙两只青蛙分别浸没在自来水和凉开水中,哪一只生存时间长?

(A)甲青蛙 (B)乙青蛙 (C)一样长(D)无法确定

(6) 与青蛙消化食物无关的结构是(   )

(A)舌   (B)肝脏   (C)肠   (D)胰腺

(7)组成青蛙运动系统的每一块肌肉是(   )

(A)系统 (B)器官   (C)组织 (D)细胞

3.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A) (6)(A)  (7)(B)

4.简要分析

(2)青蛙冬眠时不吃不动,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低水平,以维持心跳、神经活动等,此时以皮肤呼吸来满足它对氧气的需求,这样可以安全地度过冬眠期。

(5)当青蛙潜入水中时,皮肤与水充分接触,水中的氧气会渗入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中,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会渗出进入水中,完全靠皮肤完成呼吸。所以自来水比冷开水中的含氧量高,生存时间也长一些。

七、参考资料

蛙眼

蛙眼对活动的物体十分敏感,捕获活动的食物时,判断方位、距离、速度等都非常迅速、准确。蛙的眼球大突起,视野开阔。据实验观察,除了蛙体正后方和后上方之外,其余各方位的活动物体它都能发现。蛙的眼睛和口腔只隔一层薄膜,眼眶底部没有硬骨。这样,蛙在吞咽食物时,眼睛一闭,向下推压口腔顶壁,就能迅速地咽下食物而继续捕食,所以蛙类吃虫既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理解青蛙生殖系统的组成及生殖发育的特点。

3.了解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蛙的生理特征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两栖类生理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提高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青蛙的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发育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准备

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的图片,蛙发育浸制标本,大鲵图片。

四、教学过程()

复习青蛙的生活习性及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今天将学习青蛙的循环系统、生殖系统的特点及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青蛙的循环系统:出示蛙循环系统图,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对照图示,并思考:青蛙的心脏分哪几个腔?与蛙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师生整理归纳:

(1)组成:心脏和血管

(2)过程:可用以下简图形象表示:

肺毛细血管←肺动脉←心 室→体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肺循环                  体循环

肺静脉→左心房      右心房←体静脉

(3)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养料和代谢终产物。

2.排泄系统

出示蛙排泄系统图,阅读教材,思考:排泄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产生尿液的器官是什么?贮存尿液的器官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组成: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2)功能:当血液流过肾脏时,人体产生的废物会形成尿液,到膀胱暂时贮存,由泄殖腔孔排出体外,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出示青蛙的生殖系统图,个体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和图示,阅读教材思考:

(1)蛙的雌雄两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各是什么?

(2)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

(3)蛙的发育经过几个时期?

(4)为什么说蛙是变态发育?

(5)蛙的.发育过程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能找到吗?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组成:雌蛙有产生卵子的卵巢等器官,雄蛙有产生精子的精巢等器官。

(2)受精方式:体外(水中)受精。与鱼的生殖特点相同。

(3)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由于蝌蚪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成蛙显著不同,所以是变态发育。

(4)发育过程中,蝌蚪有一个时期非常象鱼,用鳃呼吸,用尾游泳,具侧线。说明了两栖类与鱼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由于两栖类的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离不开水,所以它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只能水陆两栖。

学生了解以上知识后,归纳出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三)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繁殖时,受精过程和幼体发育都在水中进行,成体可上陆生活,也可生活在水中;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出示大鲵图片,了解大鲵生活在深山的溪流中,是体形较大、终生有尾、我国特产的珍稀两栖动物。

(四)保护青蛙

请学生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教师指出近年来青蛙数量急剧减少,我们不仅要保护青蛙,而且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一)青蛙体内的物质运输

1.循环系统

(1)组成:心脏(三腔),血管(三种)

(2)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2.排泄系统

肾脏(产生尿液)→输尿管→膀胱(暂贮尿)→泄殖腔孔排出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体外(水中)受精,卵生,变态发育

(三)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青蛙是变温动物,其原因是(   )

①心室内有混合血 ②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低 ③没有羽毛、毛等保温结构 ④不完全的双循环  ⑤有冬眠习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2)青蛙排出尿液、粪便和生殖细胞的共同通道是(   )

(A)肛门 (B)输尿管 (C)生殖管 (D)泄殖腔

(3)下列动物的一生中出现两种不同呼吸器官的是(   )

(A)哺乳类  (B)鱼类  (C)两栖类 (D)鸟类

(4)青蛙的发育要经过 (   )

(A)卵、幼蛙、成蛙     (B)卵、蝌蚪、成蛙

(C)蝌蚪、幼蛙、成蛙   (D)卵、蝌蚪、幼蛙、成蛙

2.课后练习

(5)图3-1是青蛙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填写各标号名称及有关内容。

①写出以下标号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②标号[4]流的是      血,在肺里进行气体交换后,到标号[5]时为

血。标号[7]中流的是     血,到标号[10]时把氧送给各个器官,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到标号[6]时是

血。

③从上图看,肺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而体循环路线是血液在      和      之间的循环。

④青蛙只有一个心室,在心室中同时有      和    。这两种血有一部分是      的,这种血输送       的能力低。

3.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①右心房 左心房 心室 肺动脉 肺静脉 体静脉  体动脉 肺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肺 ②静脉 动脉 混合血 静脉 ③心脏 肺 心脏 身体各器官 ④动脉血 静脉血 混合起来 氧气

七、参考资料

蛙的捕食能力

蛙不分昼夜都会捕食,但以夜间至清晨更为频繁。蛙捕食的昆虫以农业害虫占大多数,如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粘虫、稻飞虱、蝼蛄、蚜虫、金龟子、多种蛾类等。据统计,一只泽蛙一天的吃虫量最多可达266只,若按平均吃虫50只计算,每666.7平方米(亩)稻田如有1000 只泽蛙,每天就可消灭50000只。故青蛙有“田园卫士”之称。

蟾蜍每天吃的害虫量比青蛙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视的有益的两栖动物。

篇5:第一册 5、4地貌的变化2课时

第一册 5、4地貌的变化(2课时)

第四节 地貌的变化

教材分析

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壳表面的面貌,仅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可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本节教材由于对地貌变化的时间等感性认识不强,需要利用地理光盘、投影片、挂图及模型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受性认识。

教法指导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运用地理光盘或投影片进行电化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发生及来自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壳的侵蚀。

2.充分利用地理模型,增强学生的感受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陆变迁、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的形态,以及褶皱山、断层山、褶皱-断层山的形成。

2.介绍地震、火山发生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和地壳外部的作用。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及促使地貌变化的力量。

2.教学难点:褶皱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1.海陆变迁的地理光盘或投影片;

2.褶皱和断层的模型或挂图。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表的形态,了解了陆地地貌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貌有大陆架、大陆坡及大洋底等,那么,这些陆地和海洋的地貌是否一成不变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入新课:

(一)             海陆变迁

1.由于地貌的演变,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和精密测量,发现它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化石,而且还发现喜马拉雅山现在还在不断地升高(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8.5毫米).这个例子说明海洋能够变成陆地,其实陆地也可能变成海洋,如台湾海峡过去是陆地,后来因地壳下陷,两边海水涌入,形成海峡.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

(1)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2)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二)地壳运动

我们要了解地壳的变动,主要是研究地层,地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产生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地层受力的作用使其变形、变位。表现为岩层弯曲、倾斜、断裂,形成地貌的褶皱与断层。

在山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这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有的地表隆起、有的地表下陷,这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教师出示褶皱、断层示意图或投影片,如有条件播放地理教学录像片,向学生讲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形成与表现。

1.褶皱

(1)有的岩层连续向上拱起,有的岩层连续向下弯曲,这种连续完整的变形,叫做褶皱。

(2)褶皱的形成: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受挤压而发生弯曲。教师向学生演示褶皱模型,示意讲解受力的方向、及弯曲的岩层。

(3)褶皱山:世界上大部分山脉都是因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这种山脉叫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四川盆地东部的山脉。

2.断层

(1)有的岩层在断裂后,岩层的位置会相互错开,岩层的这种变化叫做断层。

(2)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如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是大型断层山,庐山、泰山也是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

(3)岩层断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如陕西省的渭河平原、非洲的东非大裂谷。教师讲解课本图5-13秦岭大断崖示意图:1)泰岭岩块相对抬起形成山脉; 2)渭河平原岩块相对凹陷形成裂谷。

(4)断层的形成:岩层受挤压或伸拉过度,发生断裂错位。教师可用板图形式进行示意讲解。

3.褶皱-断层山

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山脉的形成不单单是这么简单,往往是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而形成的,这叫做褶皱-断层山。如天山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教师小结:地球上的地貌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促使变化动力有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地壳运动中,有的使岩层发生连续变形形成褶皱、有的使岩层位置断裂后相互错开形成断裂 、有的先褶皱后又发生断裂,形成褶皱-断层山的地貌。总之,这些褶皱、断层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五、板书设计

                           (1) 海洋变成陆地-

             1、地貌演变             喜马拉雅山。

(一)海陆变迁                     (2)陆地变成海洋-

台湾海峡。

(1) 来自地球的内部的动力,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2、地貌变化  (2)来自地球的外部的动力,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1)概念:岩层连续向上拱起、向下弯曲

1.褶皱    (2)形成:挤压、弯曲

(3)表现:喜马拉雅山

       (1)概念:岩层在断裂后,位置相互错开。          2.断层      (2)形成:岩层挤压或伸拉过度发生断裂

错位。

(3)表现: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

断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台东山脉、渭河平原。

3.褶皱-断层山: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观察课本图5-14“褶皱和断层”,可知原始的岩层一般是        的,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岩层发生       ,但保持连续完整的变形,叫做            。

(2)因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皱山,如        山是典型的褶皱山。因              而形成的山叫断层山,如             山脉就是大型的断层山。因先          ,后又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皱-断层山,如        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3)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峻的山脉

(B)是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C)是典型的褶皱山

(D)在几千万年以前就形成山脉了

(4)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的是   (  )

(A)台东山脉    (B)庐山、泰山

(C)渭河平原     (D)天山山脉

2.课后作业

(5)下列山脉地质条件与泰山相同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   (B)四川东部山脉

(C)天山         (D)庐山

(6)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的有     (  )

(A)地壳运动   (B)地震

(C)风、流水    (D)火山

(7)填表说明三种山地的成因,并举例。

形 成 原 因

举  例

褶 皱 山

断 层 山

褶皱-断层山

(8)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

图5-3褶皱和断层示意图(1)

(A)(a)图中表示       构造,(b)图中表示       构造。

(B)(a)图反映的岩层特点是           ,(b)图反映的岩层特点是

(C)反映(a)图的我国著名山地有                ,反映(b)图的我国著名山地有                         。

(9)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我国庐山、泰山地质剖面图的是            (  )

图5-4褶皱和断层示意图(2)

3.参考答案

(1)水平弯曲 褶皱   (2)褶皱 喜马拉雅山 断层 台东 褶皱隆起 断裂抬升 天山 (3)(C)  (4)(C)  (5)(D)  (6)(C)  (7)

岩层发生弯曲隆起

喜马拉雅山

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抬升

泰山、庐山

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

天山

(8)(A)断层 褶皱   (B)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 岩层发生弯曲   (C) 庐山、泰山 喜马拉雅山、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9)(B)

4.简要分析

(1)地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产生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地层受力的作用使其变形、变位。表现为岩层弯曲、倾斜、断裂,形成地貌的褶皱与断层。

(3)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后隆起的一座非常典型的褶皱山脉。

(4)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我国渭河平原也是秦岭大断崖断裂凹陷而成。

(6)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主要有两个1)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2)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8)这是一道了解地壳运动中褶皱、断层的综合分析题,根据题意,辨认褶皱、断层的构造。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褶皱、断层的构造的特点,最后列举我国著名的褶皱、断层山脉。

(9)我们知道岩层在形成的过程中若没有受到外界的挤压或伸拉,一般为水平的,如题中的图(A)。当岩层受到外界的挤压时,岩层就要发生弯曲和倾斜,或向上拱,或向下弯曲,如C。当岩层弯曲的程度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错位,如图B和D。我国的庐山、泰山是属于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比较B图和D图,D图反映的是既有断层,也有褶皱,故庐山 、泰山应属于B图。

七、参考资料

褶曲和断层模型制作  褶曲和断层模型制作方法简单,两者结构一致,都是由木框、玻璃、海绵(或泡沫塑料)、手柄组成,褶曲模型(一个拱称褶曲,两个以上的拱称褶皱)的制作,宜用轻质光滑的木块(或硬质塑料板)做框,里面宜用海绵加胶水粘住,装上手柄(如图5-5褶曲模型示意图);断层模型外壳宜用轻质光滑的木块(或硬质塑料板)做框,白色塑料切成三块(如图5-6断层模型示意图)也须装上手柄。在褶曲和断层模型上分别用水彩颜色画上岩层和岩层产状符号,看上去更加逼真,其具体制作方法参看图5-5、图5-6示意图。

图5-5褶曲模型示意图        图5-6断层模型示意图

演示“断层”时,只要握住手柄,用适当的力往中间推,“断层”箱里的(A)、C两块泡沫塑料向中间移动,B块泡沫塑料受到挤压就上升。在演示“褶曲”时,用同样的方法,“褶曲”箱里的海绵向上拱起,就产生了“断层和褶曲”使用十分方便。为使手柄能灵活移动,木框两侧的孔不宜太小,还可在孔内和“断层”面上涂一些滑石粉,以增加其光滑度。(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和地壳外部的作用。

2.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对地球的侵蚀作用。

(二)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观点,进行无神论教育。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火山的喷发现象,地震的震级。

2.教学的难点:风、流水及人类的作用等地球外部力量对地球地貌的改变。

三、教学准备

1.火山、地震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准备教学录像。

2.火山喷发演示模型。

3.流水地貌 、风蚀地貌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动力,有的来自地球的内部,有的来自地球的外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壳运动,了解了褶皱与断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山、地震。

(一)             火山和地震

1.火山

教师出示火山喷发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

(1)火山的构造:岩浆、火山通道和火山口

教师演示完毕后,让学生看课本图5-15火山喷发,并在黑板报上板图示意,了解火山的结构。

(2)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

(3)火山喷出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1)气态:水蒸气(占60-90%)、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2)液态:高温岩浆。

3)固态: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火山喷发根据强度大小分喷发式火山和宁静式火山。喷发式火山是强烈喷出,课本中的图例与演示模型是属于此类,宁静式火山是岩浆从火山口溢出向下流动。

(4)火山的种类: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类。我国发现的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只有极少数有火山活动。

2.地震

(1)概念: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2)形成原因:1)构造地震:岩层断裂而引起;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地震。

当今世界上的地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大部分地震只能借助于地震仪才能感知。当一次地震发生时,它释放一定的能量,释放能量级多少,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说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

(3)一般我们把3级以上称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对地面有破坏作用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教师出示我国地震分布示意图,或播放有关地震的教学录像片,指出;我国是多地震国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设有地震台站,从事地震监察工作。

(4)火山和地震发生在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世界上的有二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以上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这些都是来自地球内部,那么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又是怎样影响地貌形态的呢?

(四)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流水、风、海浪、冰川等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还有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力量,是改变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教师出示流水地貌图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5-16的流水引起地貌变化图。归纳:

1.流水的侵蚀

在“流水冲刷形成山谷”图中,我们看到,在山区,水流湍急,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冲刷,因而,山区往往会形成幽深河谷,一般称“V”形河谷。

2.流水的堆积

观察“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我们可以看到河流从高处流入平坦地区,由于流速一降,使流水中带来的物质发生堆积作用,这样就形成河漫滩,逐渐使河道发生弯曲。

除此之外,风、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貌产生侵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3.人为的影响

如“千岛湖”、长江三峡等,都是人类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同样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形态。请学生举出所见的人类改变地貌形态的例子。

一、          板书设计

(三)火山和地震

            (1)火山的构造:岩浆、火山通道和火山口

(2)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

                          1)气态:水蒸气(占60-90%)、

(3) 火山喷出   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1.火山        的物质      2)液态:高温岩浆。

3)固态:火山弹、火山砂和     火山灰等。

1)喷发式火山是强烈    (4)火山喷发      喷出

2)宁静式火山是岩浆从火                山口溢出向下流动。

 活火山

(5)火山种类    休眠火山

死火山

(1)概念: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构造地震:岩层断裂而引起;

2.地震    (2)形成原因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地震。

(3)地震发生在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

(四)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1.自然力量: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地球外部的力量   的侵蚀、堆积。

2.人为的影响:“千岛湖”、长江三峡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火山喷出的气态物质中,占60-90%的是     (  )

(A)氮气   (B)氢气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2)下列有关火山的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  )

(A)火山喷发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

(B)火山喷发时,可能引起地震

(C)火山喷出的气态物质中,水蒸气最多

(D)我国目前发现的火山,大部分是活火山,只有少数是死火山。                                   (  )

(3)下列哪个级别以上的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  )

(A)3级    (B)4级   (C)5级    (D)8级

(4)下列属于人为造成的地貌变化现象是        (  )

(A)千岛湖的形成     (B)台湾海峡的形成

(D)唐山地震的出现   (D)喜马拉雅山的上

(5)地球内部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出现的现象叫 (  )

(A)断层   (B)褶皱   (C)地震  (D)火山爆发

2.课后作业

(6)下列不属于自然发生地貌变化动力的是      (  )

(A)地壳运动         (B)千岛湖的形成

(C)火山喷发、地震   (D)流水侵蚀地貌

(7)来自地壳外部的,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有  (  )

(A)流水、风、海浪和冰川    (B)大陆漂移

(C)火山和地震              (D)板块构造运动

(8)流水、风、海浪和冰川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和方式是      和       。

(9)地震是指地壳的       。形起地震的原因可能有   和     。地震的大小常用        来表示,一般地说      以上为有感地震,      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3.参考答案

(1)(D) (2)(D) (3)(D) (4)(A)  (5)(D) (6)(B) (7)(A)  (8)侵蚀 堆积  (9)突然震动 岩层断裂 火山喷发 震级 3级 5级

4.简要分析

(1)火山喷出的物质中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其中气态物质中主要是水蒸气(占60-90%),其他是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2)火山的种类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类。我国发现的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只有极少数有火山活动。所以第四个选项是错误的。

(5)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

(6)“千岛湖”是人类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人类改造大自然同样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形态。不属于自然发生地貌变化的动力。

(7)流水、风、海浪、冰川等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是改变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

(9)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形成原因主要有岩层断裂而引起(构造地震),火山喷发而引起的(火山地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地震发生时,它释放一定的能量,释放能量级多少,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说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一般我们把3级以上称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对地面有破坏作用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

七、参考资料

构造地震  由地质构造作用所产生的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震。其成因说法不一,断层说是最流行的构造地震成因假说,认为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应变积累应变能,应变超过一定的极限,岩石破裂,应变能释放,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产生地震。岩浆说认为因岩石导热性不均,地下岩石部分融为岩浆,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破裂发生地震。相变说认为地下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突变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随之突变,产生地震,此说可以解释一些深源地震的原因。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篇6: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6课时)Period 5 Listening(新课标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教学设计)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Step1. Revision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the words that are different in American English & British English

Listening

Step2 .Ex. 5 on Page 12.

Listen to these dialogues.

1.Mark the sentence stress and intonation.

2.Find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words which are different but have the same meaning.

Dialogue 1: candy----sweets

Dialogue 2: truck----lorry

Dialogue 3: fall----autumn

Step3.Listening 1

Listening on Page 14.

Tell the class: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 boy named Buford. He speaks a Southern dialect of AmE with an East, Texas accent. Remember: pronunciation is determined by accent. On the other hand, Buford’s teacher, Jane, speaks standard BrE. (i.e. what is heard on the BBC.)

1.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ry your best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what is talking.

2.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give the standard equivalents for the dialectic words from Buford’s story, using the context.

Dialectic words

from Buford’s story Standard English

equivalents

hey

y’all

ain’t

yer

ya

pup

swimmin’

jumpin’

feelin’

‘bout

‘nough

shoulda seen

got outta hello

everyone

aren’t

your

you

child

swimming

jumping

feeling

about

enough

should have seen

got out of

2.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exercise of page 14. Try your bes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nswer keys for the exercises on page 14

1. He believes it’s almost a different country from the US. The listening text tells us it is so.

2. The boys thought that the catfish was almost the size of a house..

3. He thought the catfish would eat him.

4. They laughed because Lester believed the catfish would hurt him.

5. Jane is the second speaker, Buford’s teacher. She is from Britain.

6. She says “Hello”.

LISTENING TEXT

Hello, everyone, I am Buford’s teacher, Jane, from Britain. Perhaps you didn’t quite understand everything Buford said. He said that he lives in Houston, a city in Texas. He wants everyone to know that he doesn’t believe Texas is a state in the USA but a different country. Buford says that he would like to tell you a story about him when was a small child . One hot summer’s day he was swimming with Big Billy Bob and Lester. They were jumping into the water, which felt good. Then he says that they saw a catfish almost the size of a house but, he adds, that the catfish was really smaller. Buford says that Lester thought he was going to be eaten by the catfish. He says, goodness, you should have seen Lester! He says that Lester got out of the water faster than lighting and climbed up a tree. Buford and Big Billy Bob just laughed a lot. To this day, he says, Lester won’t visit that place.

Step3.Listening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STENING TEXT 1

AMERICAN AMY: Oh, no! It's rainy!

BRITISH BETTY: Not exactly a lovely day, is it?

CANADIAN CARL: Nope, not very nice.

BRITISH BETTY: Let's go to the pictures!

AMERICAN AMY: OK.Which art museum?

CANADIAN CARL: No.She is saying that we should go to see a movie.

AMERICAN AMY: Oh, I get it.Hey, I know a good film that's been playing all fall.It's called Rush Hour 3.

BRITISH BETTY: Playing where?

CANADIAN CARL: She means that the movie is playing this autumn now.

BRITISH BETTY: Oh, I see.Well, we'd better hurry.It starts soon.Let's take my lorry.

AMERICAN AMY: Who's Lori?

CANADIAN CARL: Oh, no, Betty asked us to take her truck.

AMERICAN AMY: Why not go by subway? It's just as fast.

BRITISH BETTY: What? It'll take too long to walk.

CANADIAN CARL: Er, she asked us whether we should take the underground to the theatre.

BRITISH BETTY: Oh, right.Yes, let's get going.

CANADIAN CARL: Hey, I hope the theatre has some good sweets!

AMERICAN AMY: YOU MEAN CANDY, DON'T YOU?

BRITISH BETT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STENING TEXT 2

WILLIE: What are you watching, Zhao Li?

ZHAO LI: CCTV 9's World Wide Watch.

WILLIE: Why are you watching the news? That's boring!

ZHAO LI: I'm listening to the English so that I can improve it.

WILLIE: Who's talking now?

ZHAO LI: That's Cao Ri.I think he is a good speaker.

WILLIE: What kind of English is he using, American or British?

ZHAO LI: He uses more American English, I think.

WILLIE: Who else do you really like?

ZHAO LI: Oh, I think Zhang Ling is also a fine speaker.

WILLIE: I agree, and so is Wang Lu, from the TV show Around China.But still, wouldn't it be better to listen to a native speaker?

ZHAO LI: Yes, sometimes you should try to listen to news and shows reported by native speakers.Yet any good speaker of English can help your listening skill.

WILLIE: Hmm.I think I'll listen a bit.What did he say just now?

ZHAO LI: He said Professor Yang is travelling around China to speak to college students.

WILLIE: I still think it may be a little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them.

ZHAO LI: Well, sure, it might be hard at first.But if you listen to CCTV 9 often, you will begin to understand more and more.

WILLIE: Thanks.I think I will.My teacher won't believe it when I tell her I'm practising my listening on the week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swer key for Exercise 1:

pictures / movie lorry / truck

underground / subway sweets / candy

autumn / fall

Answer key for Exercise 2:

1 CCTV 9's World Wide Watch.

2 Zhao Li thinks that listening to TV programmes will improve her English.

3 She thinks Cao Ri is a good speaker.He uses American English.

4 The more listening practice you have, the better your listening skill will get, especially if you hear a variety of speakers.

5 You should be patient and keep trying.Soon you will understand more and more.

Step4.Listening

Listening Task on Page 51.

1.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the names of the countries where English is spoken.

2. Finish the listening task.

LISTENING TEXT

S1: I live in South Asia.My country is thousands of years old and now has more than a billion people.Unlike many other countries, our people speak a lot of languages.So we use English, which we got from British rulers hundreds of years ago, to understand our neighbours.Of course, we have our own way of using English.

S2: One of my grandmothers speaks French.Her grandmother came from some place in Canada.I like to listen to her talk, although I don't understand much of what she says.Her English is also hard to understand.She cooks delicious food, so I spend a lot of time in the kitchen with her whenever I visit her.I plan to see her again for a special holiday called Fat Tuesday.We will go to New Orleans, which is near the sea.People will dance in the streets all day and night.

S3: Well, I don't live very far from the last student who spoke to you.But I live on a beautiful island where the sun shines most of the year.It's not the biggest island in the sea but it's not the smallest island, either.We also got English from British rulers a long time ago, and use it in a different way.I think our English sounds a little like our music.Some people say I speak a dialect of English, but I don't agree.To us, it's more like another language.

S4: I live on a huge green island in western Europe.Hundreds of years ago my people spoke a very different language from English.Then the British rulers came.Now the old language is spoken in only a few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my country.Most of us speak a lovely kind of English that also sounds a little like our music.

S5: My country has more than 7, 000 islands.Some of them are very large but most of them are quite small.Hundreds of years ago the Spanish rulers changed the way we live.Much later the American rulers taught their own kind of English in our schools.Nowadays, we speak a kind of English that borrows words from American English but is mostly our own.

S6: My country is very small.In fact, it's really a city.It is in southeast Asia and is very rich.People come from all over Asia to do business here.But our English comes from workers on the street.Some people in my country don't like the sound of this English.They would rather speak British English.Today, you can hear our kind of English spoken everywhere in the city and on many ships that come he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swer key:

Student 1 is from India.

Student 2 is from the USA.

Student 3 is from Jamaica.Student 4 is from Ireland.

Student 5 is from the Philippines.

Student 6 is from Singapore.

Step5.language focus

1. need: Your hair needs cutting (=to be cut)

You needn’t come to the meeting this afternoon.

2. Then along comes this catfish “Then this catfish comes along”

Down came the hammer and out flew the sparks.

3. to this day/ till today

There has been no cure for cancer till today..

Homework.

1.World Englishes i Canadian, British, Australian, American, and Indian English.

2.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k as an i language.

3.Many people believe the English spoken on TV and the radio is s each other’s dialect.

4. Although many Americans move a lot , the still r each other’s dialect.

5. He got out of water fast as l and climbed up the tree.

6. He can’t go out (因为) the heavy rain.

7. China may have (众多) English speakers.

8. While learning a language ,you should learn its (文化).

9. During that time English became the language for (政府)and education.

10.Now Australian English has its own (身份).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

Unit 5 At the market 第三课时

《三个儿子》2课时教案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她在我身边2(共5)

Unit 6 Is she a student?第五课时

《世说新语》教案2课时 (七年级上册)

《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Unit 2 My family 第二课时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时

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推荐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