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on1oo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
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
信息的作用在于消除人们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信息量越大其不确定性就越小.氏族社会尽管信息技术不发达,但人对人之间占有的有效道德信息却很丰富.从氏族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道德的社会效力随着人和人之间的有效信息减少而下降.进入信息社会后,道德的社会效力有效而且变强了.人和人相互占有的.有效信息量和社会的道德效力是同向发展的.
作 者:张亚林 姚敏 ZHANG Ya-lin YAO Min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6) 分类号:B82-059 关键词:信息 道德 社会效力篇2: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作 者 】钱兆华
【作者简介】钱兆华 副教授,江苏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镇江市,21
【内容提要】信息商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
向深层次的发展,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信息商品化/信息/交换/经济
【 正 文 】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F062.3
所谓信息商品化,就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现实的产品和
服务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把属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会的各种信息也用来进行交换的过
程。
信息作为商品与物质和服务作为商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质:1.非一次性转移。物质和
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次性转移的。买主付了钱,就得到了物质或
服务;对卖主来讲,就一次性地把一定量和质的物质或服务付给买主。但“信息作为一
种资源……最突出的性质是它的无限性和共享性。”〔1〕因此,信息作为商品来交换时
, 卖主可以把信息卖给尽可能多的买主,而且卖主原来所拥有的信息一般并不会减少。
2.无法进行计划或调控。大家知道,国家或地区对经济生活的计划和调控都是根据对经
济发展前景的预测作为前提的,而信息作为商品从根本上说是无法预测其生产量和消费
量的,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对作为商品的信息进行计划和调控。3.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商品的物质和服务的成本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因而价格也
很容易确定。但作为商品的信息的成本则难以估算,甚至根本无法量化,所以信息的价
格必须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由于信息这种商品与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相比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因而它的交
换、流通、消费就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影
响。
一、信息商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纵观社会发展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逐
渐过渡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通过集体劳动勉强维持生存,根本
不存在什么交换。后来,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了社会分工,并有
了少量剩余物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这并不是交换的充分条件,要使交
换能够现实地进行,用来交换的物品还必须属于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物品的不同所有者,
而且这些物品还必须能满足其他人的某种需要。当社会发展到这些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都具备的时候,商品交换就水到渠成了。
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后,商品交换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商品已经成
了人们社会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不过此时的商品,从形态看,基本只限于有形的物品
;从范围看,基本只限于像粮食、工具等维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从来源看,
基本是家庭或作坊的劳动产品;从数量看,商品在社会物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
就是说,此时人类仍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商品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仍非常有限,当然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会产生什么
影响了。
18、19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极大
地提高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任何生产过程都成了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链节
,任何个人都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为他人或为社会而工作。社会生产和社会职业的专业
化使得商品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的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多,商品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此时的交换已不仅仅限于物质产品,人们把
属于自己的体能也用来进行交换。这就意味着,不仅物质,而且能量也成了商品,劳动
力市场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人类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世
界各地蓬勃兴起。正由于此,信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革命的概
念以强调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奈斯比特就认为,在“信息社会中起决
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知识。”〔2 〕这样一来,信息就
理所当然地成了商品。
信息成为商品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随着科
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越来越要依靠知识和管理,即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
要素。其次,由于商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商品类型的多样化,因此相距非常遥远的人们
也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商品交换,这就必然会促进通讯事业的发展。再次,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提高,人们维持正常物质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相对来说越来越少,从而可以
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花在精神生活上,这样就使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从事非物
质性劳动来谋生。因此,信息不仅已经成了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
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二、信息商品化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按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信息社会的标准主要是:1.从事信息业工作的人数超过总就
业人数的50%;2.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或超过50%;3.知识成为社会发展
的巨大资源。按此标准,美国进入“信息社会”的时间大约是1967年,日本大约是1977
年。〔3 〕从实际情况看,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多样化,专业化程度
也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成了买主和卖主,每一个人
都得依靠商品交换来维持生计。这就意味着,随着信息的商品化过程整个社会必然要求
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应当做到公平化、合理化、有序化和规范化,否则它就将影响到社会
成员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公平化、
合理化、有序化及规范化呢?不言而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做到
这一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信息的商品化看作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巨大推
动力。
此外,信息作为商品其分配、消费和价格也必须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众所周知,在
人们生活水平还较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对居民的各种物质需
求进行粗略地统计,通过对社会劳动服务的报酬或劳动力总量的较有效地控制而对社会
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进行预测和计划,并进而把居民的经济生活控制在一定
的计划范围内。然而,当信息成为商品后,国家就无法通过各种计划形式对居民的经济
生活进行控制,因为国家实在无法确定信息这种商品的价格,更无法确定它的供应量和
流向。这样一来,国家就失去了对居民经济生活进行计划调节的最重要的基础。
事实上,计划经济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付诸实施,并在实践中还取得了很大成功,其
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商品的范围仍囿于物
质和服务这两种类型,而
信息还未成为商品,或者用人为手段使之未能成为商品。换句话说,计划经济体制的运
行及其在某些方面的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商品只限于物质产品和劳动服务,代价是
信息不能作为商品,或至少不能作为重要商品在社会上流通,这当然会阻碍商品经济和
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以
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所以说,信息商品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趋势
正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三、信息商品化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4 〕很明显,人的这些需要是从物质性需要
向精神性需要逐渐过渡的。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纯粹是物质性需要,而最高层次的自我
实现需要则完全是精神性需要。不过应当指出的是,至少从统计学角度上讲,人的不同
层次需要的.实现强烈地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古代社会,绝大
多数人都只能勉强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次的精神性需要已成为越来
越多的人追求的目标,而信息商品化的出现不仅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
且还成了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巨大的刺激力量。因此我们说,信息商品化有
力地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一)信息商品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人们把信息作为商
品来消费,从总体上说是属于满足自己的精神性需要,如欣赏艺术作品,交流感情,接
受各种形式的教育等等,即使企业把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看成是一种创造经济效益的生
产投入,但在本质上这仍属于“精神变物质”的范畴。
不仅信息的消费和流通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社会上信息的急剧增加
(所谓“信息爆炸”)和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信息的交换本身,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一个
重要标志。由于信息具有一种共享性,因而与人们的物质和服务消费不同,人们的信息
消费不仅使买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而且使卖者同样受到其信息内容的感染和熏陶。
所以说,作为商品的信息无论是买或卖,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二)信息商品化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作为商品的信息的消费和流通,既
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暂时需要,同时又会在人们的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而产生长期
的影响。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消费将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事实上,
当今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之所以越来越快,正是由于信息消费范围的不断扩大所
致。如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平等,相互信任;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协调和谐;市场竞争应
当公平;政治生活应当民主;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等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
相一致的健康积极的思想观念,随着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三)信息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进行
着各种形式的竞争:对于生产者来说,他们之间进行着商品的质量、价格和品种等方面
的竞争,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他们之间进行着就业的竞争。市场主体如何才能在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不致于被淘汰呢?不言而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掌握信
息这种特殊商品。“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
的。”〔5〕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信息, 无论对企业的生产、管理而言,还
是对社会成员的就业而言,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随着信息的商品化,它有力
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四、信息商品化促进社会的稳定
概括地讲,信息商品化促进社会的稳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信息商品化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之一。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社会是一
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它的稳定主要靠自身的调节功能来达到。然而我们知道,系统的
任何调节活动都必须以信息反馈为基础,没有信息反馈就不可能有系统的调节,当然也
就不可能有系统的稳定。〔6〕这就是说, 社会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和稳定完全取决于
社会信息的反馈。而信息的商品化恰恰可以使社会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在社会系统中作立
体式的自由流动,信息的这种自由流动最终将以法律的、纪律的、道德的等途径影响社
会的各种组织和各个成员,促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保持与社会的一致。社会组织和
社会成员对社会各种信息的能动反应,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以及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本质上说正是社会系统保持稳定的基础。反之,如果没有信息在社会系统内的立体
式流动,社会系统的调节功能就会大大削弱,这无疑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二)信息商品化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我们已经知道,信息商品化使社会分
工更加专业化,使社会职业更加多样化,这无疑扩大了社会的择业范围,为更多的社会
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实际情况看,现代社会中以信息交换和处理为职业的人
在全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无疑,每个社会成员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内心满足可以
促使他们对自己角色规范和社会普遍规范的遵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一
个社会保持良性互动,保持和谐和保持稳定的最重要基础,因为社会动荡的产生就是由
于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整个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的增长所致。所以说,信息商
品化通过扩大社会就业机会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
五、信息商品化的负面影响
从总体上说,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它对社会也
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削弱社会的凝聚力。由于信息商品化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专业化,因此它使得
社会成员越来越成为一个一个的“经济人”,变成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
的自私自利者,从而大大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而且随着不同信息在整个社会内的立体
流动,不同社会成员就会对之作出不同反应。这就意味着,信息的多样化或分散化导致
了不同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这无疑极不利于社会内部的
整合和团结。
(二)使社会的许多犯罪和腐败现象更加隐蔽。当信息成为商品,成为社会财富后
,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就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地位或采用非法手段非常容易地攫取他人或
社会信息,并用来进行交换,而把交换所得占为己有。还有些人,可能通过炮制假信息
来非法谋利。由于信息的非物质性和非有形性,因而利用信息进行犯罪和非法占有属于
他人或社会的信息就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惩治起来也较困难。可以预料,
随着信息商品化过程的进一步深入,此类犯罪和腐败现象还会更多。
那么如何才能最
大限度地抑制信息商品化的这些负面影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
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会的民主化可以使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行为
方式相互制约,从而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而社会的法制化则是抑制社会犯罪和腐败现
象的最佳途径。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也是信息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08―06
【责任编辑】农必胜
【参考文献】
[1] 钟义信:信息对于人类的意义.载《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5年,第642页。
[2][5] 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第15、16页。
[3] 邬kūn@①:《信息哲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4] 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200页。
[6] 邹珊刚等:《系统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7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火右加昆
篇3: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所谓信息商品化,就是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各种现实的产品和服务交换的基础上,逐渐把属于自身的、物品的和社会的各种信息也用来进行交换的过程。信息作为商品与物质和服务作为商品相比有其特殊性质:1.非一次性转移。物质和服务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本质上说都是一次性转移的。买主付了钱,就得到了物质或服务;对卖主来讲,就一次性地把一定量和质的物质或服务付给买主。但“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最突出的性质是它的无限性和共享性。“〔1〕因此,信息作为商品来交换时, 卖主可以把信息卖给尽可能多的买主,而且卖主原来所拥有的信息一般并不会减少。
2.无法进行计划或调控。大家知道,国家或地区对经济生活的计划和调控都是根据对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作为前提的,而信息作为商品从根本上说是无法预测其生产量和消费量的,因此任何人都无法对作为商品的信息进行计划和调控。3.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商品的物质和服务的成本可以进行定量计算,因而价格也很容易确定。但作为商品的'信息的成本则难以估算,甚至根本无法量化,所以信息的价格必须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
由于信息这种商品与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相比具有非常不同的性质,因而它的交换、流通、消费就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物质和服务这两种商品所不具有的特殊影响。
一、信息商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纵观社会发展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社会逐渐过渡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通过集体劳动勉强维持生存,根本不存在什么交换。后来,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了社会分工,并有了少量剩余物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这并不是交换的充分条件,要使交换能够现实地进行,用来交换的物品还必须属于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物品的不同所有者,而且这些物品还必须能满足其他人的某种需要。当社会发展到这些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商品交换就水到渠成了。
人类进入了封建社会后,商品交换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商品已经成了人们社会生活必需品的一部分。不过此时的商品,从形态看,基本只限于有形的物品;从范围看,基本只限于像粮食、工具等维持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从来源看,基本是家庭或作坊的劳动产品;从数量看,商品在社会物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就是说,此时人类仍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商品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仍非常有限,当然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了。
18、19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任何生产过程都成了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链节,任何个人都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为他人或为社会而工作。社会生产和社会职业的专业化使得商品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的数量和类型迅速增多,商品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此时的交换已不仅仅限于物质产品,人们把属于自己的体能也用来进行交换。这就意味着,不仅物质,而且能量也成了商品,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人类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正由于此,信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不少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信息化革命的概念以强调信息对现代社会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奈斯比特就认为,在“信息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本,而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的信息知识。”〔2 〕这样一来,信息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商品。信息成为商品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产越来越要依靠知识和
[1] [2] [3]
篇4:论干部道德对社会的影响
论干部道德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的国民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亟待提高.干部道德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影响,提高国民素质,必须提高干部道德.
作 者:李书亮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石大科技公司工会,山东,东营,257061 刊 名: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DE UNIONS' TRIBUNE--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TRADE UNIONS' ADMINISTRATION CADRES 年,卷(期): 8(6)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干部道德 国民素质 精神文明建设篇5: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作 者:徐祥运 XU Xiang-yun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系,辽宁,大连,116025 刊 名: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3) 分类号:G05 关键词:科学技术发展 科技伦理 社会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篇6: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
采用实验室实验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以92名3-5岁幼儿为被试,着重探讨了社会抑制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中的重要维度-社会抑制性影响幼儿的利他行为.爱社交的幼儿利他行为多于害羞的幼儿.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幼儿利他行为比溺爱型的多.社会抑制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利他行为产生交互作用.
作 者:刘文 杨丽珠 作者单位:刘文(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杨丽珠(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116029)
刊 名:心理发展与教育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4 20(1) 分类号:B848.1 关键词:利他行为 社会抑制性 教养方式★ 社会道德议论文
★ 效力待定合同
★ 分家协议书的效力
信息的充分性对道德的社会效力影响(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