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时间:2022-11-25 06:39:23 作者:榴莲牛奶牛角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榴莲牛奶牛角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作者]  杨崇理

[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丑”形象,然而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作品正面形象的鉴赏,而忽略了对“丑”形象的品味。其实“丑”形象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审美价值,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综观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不少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丑”形象,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社会认识价值。如奥楚蔑洛夫、黄世仁、贾雨村、菲利普夫妇、胡屠户、周朴园、鲁四老爷、别里科夫、葛朗台、张委、康大叔等人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一切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腐朽,以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的识辨力。同时,这些“丑”形象还可衬托、表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使人们在美与丑的对比中,领略人生的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

一、浅薄势利型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是手艺人,虽然不是什么大恶人,但这个市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充分表明这是一个粗野自私、浅薄势利的小人。范进中举前,他责怪范进“不知累了我多少”,骂范进“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范进一旦中举,就变骂为捧,说他“才学又好,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这前倨后恭的浅薄势利表现,把胡屠户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

和胡屠户一样,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也是这样的势力小人。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因为他们丑的思想、丑的言行,归根结蒂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社会风貌的体现。

二、残忍虚伪型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阴险残忍、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他原是一个封建地主,后转化成资本家,其发家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为镇压罢工运动,他一面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队伍,一面又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了30多个工人。他的私生活也极为自私虚伪,对待侍萍始乱终弃,但又想掩饰其卑鄙的行径,假惺惺地要为侍萍修墓,想从精神上得到自我解脱,可当他得知眼前的鲁妈便是当年的侍萍时,却又声色俱变,凶相毕露。他确是一个阴险残忍、虚伪自私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和周朴园相比,吝啬、贪婪的葛朗台,其残忍、虚伪有过之无不及。为了钱,他掠夺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妻女也不能幸免。巴尔扎克塑造的这个对金钱有着疯狂占有欲的吝啬鬼形象,使人们看清了罩着温情脉脉面纱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关系。

三、顽固守旧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顽固、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抱着怀疑态度。他老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自觉地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别人也装在“套子”里,企图挡住社会前进的步伐。作者正是通过别里科夫这个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沙皇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其实也是个顽固守旧的典型,封建秩序的卫道士。他和别里科夫一样具有自觉维护旧制度的奴性。稍不同的是,他们一个保守得近乎神经质,一个则表现得温文尔雅,道貌岸然。

四、穷凶极恶型

《白毛女》中的黄世仁、《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贾雨村、《孔乙己》的丁举人、《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张委、《药》中的康大叔等形象,都是穷凶极恶、置草民百姓生命于不顾的恶棍丑类。他们有的张狂露骨,有的表现稍微比较隐蔽。其中最令人过目难忘,切齿而又不齿的,就是那个康大叔。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是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群众的`工具,代表着封建王朝的权威和秩序,我们可以从他丑恶的外貌和行动中看出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对群众蛮横凶恶,说话时都要别人“笑嘻嘻的听”、“恭恭敬敬的听”;他对革命极端仇视,称赞告发亲侄子的夏三爷是“乖角儿”,咒骂革命者夏瑜是“贱骨头”,种种丑恶卑劣的言行令人侧目。他对华老栓一扯、一裹、一塞、一抓、一捏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这个刽子手的穷凶极恶、贪得无厌。“有其奴必有其主”,从康大叔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到封建统治阶级是多么贪婪残暴!

五、家长专制型

《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是一个蛮不讲理,极其专制的人物,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专制思想。对于焦仲卿夫妇忠贞的爱情,她视而不见,毫不同情,一意独断专行,残酷地棒打鸳鸯。为了维护其封建家长的威严,她把聪明能干、知书达理的兰芝赶出了家门,丝毫不顾惜她几年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的勤劳和贤慧。为了达到除却眼中钉的目的,她不择手段,对儿子软硬兼施,时而恶语威胁,时而好言诱骗。我们可以通过焦母这个人物清楚地看到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残酷摧毁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教材中文艺作品内的“丑”形象,是作家艺术匠心的结晶。塑造这类形象,作家们不是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像鲁迅那样使用白描手法,或是如契诃夫、巴尔扎克那样以嘲讽笔法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可笑的行为,让其在特定的环境中作充分表演,或是如冯梦龙、莫泊桑那样冷静叙事,不着痕迹地于充分揭露中鞭挞丑人。细细体味作家们塑造人物的不同笔法、不同风格,我们可以获得艺术的熏陶,写作的借鉴。

篇2: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

[作者]  杨崇理

[内容]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丑”形象,然而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作品正面形象的鉴赏,而忽略了对“丑”形象的品味。其实“丑”形象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审美价值,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综观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不少作品在塑造正面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丑”形象,使作品更具典型性和社会认识价值。如奥楚蔑洛夫、黄世仁、贾雨村、菲利普夫妇、胡屠户、周朴园、鲁四老爷、别里科夫、葛朗台、张委、康大叔等人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丑”形象的言行去了解一切剥削阶级的罪恶和腐朽,以及社会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的识辨力。同时,这些“丑”形象还可衬托、表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物,使人们在美与丑的对比中,领略人生的意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

一、浅薄势利型

《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是手艺人,虽然不是什么大恶人,但这个市侩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充分表明这是一个粗野自私、浅薄势利的小人。范进中举前,他责怪范进“不知累了我多少”,骂范进“尖嘴猴腮”,“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范进一旦中举,就变骂为捧,说他“才学又好,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这前倨后恭的浅薄势利表现,把胡屠户的丑恶灵魂暴露得淋漓尽致。

和胡屠户一样,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也是这样的势力小人。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因为他们丑的思想、丑的言行,归根结蒂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社会风貌的体现。

二、残忍虚伪型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阴险残忍、虚伪自私的人物形象。他原是一个封建地主,后转化成资本家,其发家史就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为镇压罢工运动,他一面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队伍,一面又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了30多个工人。他的私生活也极为自私虚伪,对待侍萍始乱终弃,但又想掩饰其卑鄙的行径,假惺惺地要为侍萍修墓,想从精神上得到自我解脱,可当他得知眼前的鲁妈便是当年的侍萍时,却又声色俱变,凶相毕露。他确是一个阴险残忍、虚伪自私的伪君子,是一个人格卑下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

和周朴园相比,吝啬、贪婪的葛朗台,其残忍、虚伪有过之无不及。为了钱,他掠夺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妻女也不能幸免。巴尔扎克塑造的这个对金钱有着疯狂占有欲的吝啬鬼形象,使人们看清了罩着温情脉脉面纱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关系。

三、顽固守旧型

[1] [2] [3]

篇3: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爱国主义题材,只要充分挖掘,就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从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教材作为媒,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就包含了深刻、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那么,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呢?用曹延汹的话来说,“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爱祖国教育,是爱国情感、理念、实际行动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的凝结;其次是爱国家的教育,是热爱国家的情感、理论、逻辑、具体实践的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反映,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一意义上就具有了阶级性。”①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是一个热爱和平和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民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我们着重从最主要的三个部分,即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汉语知识”部分和“语文实践活动”部分进行分析。

一、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苏州园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赞颂祖国江山如此多娇,抒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勒出了塞外河山的豪犷、壮美。这些课文共同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是爱心的扩展和延伸。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最后一课》、《故乡》等。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穿了绿色礼服,在拼字母时声音因为激动而发抖,课后散学时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他这些不同寻常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即将离别的学校、祖国的眷念之情;镇上老人的专心听讲与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爱国情感的力量,以及人们对收复国土的期望和信心;小弗郎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这一巨大的转变,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弗郎士浓烈的爱国热情。《故乡》中的最后三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损害的农民的同情,对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从中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所以,这些课文是最直接的爱国主义感受。

(三)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如《中国石拱桥》、《核舟记》、《背影》、《散步》、《我的老师》等。《中国石拱桥》歌颂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背影》、《散步》所表现的是尊老爱幼、尊敬长辈这样的优良传统,这是爱国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四)反映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英雄辈出的,如《七根火柴》、《谁是最可爱的人》、《藤野先生》等。《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为了保护七根火柴,为了保护中国革命事业的火种与希望,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情节,反映了鲁迅为了救国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这是爱国主义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从认识走向实践的飞跃。

(五)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过零丁洋》、《岳阳楼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过零丁洋》塑造了文天祥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闪光名句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破阵子》里“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

二、中学语文教材“汉语知识”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项学习内容,即汉语知识的学习。在教材的第一册有这样的学习内容:《汉语和汉字》,在这一部分,教材对“汉语”和“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越来越受到重视。1973年10月29日,联合国大会第五次委员会以93票对0票,一致通过把中文列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习汉语、了解汉语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这些内容的介绍是相当有必要的,因为目前,母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而对“汉语和汉字”这一汉语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汉字还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当中,汉字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电脑、网络上可以直接使用汉字来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学生在对汉语、汉字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之后,能够明白汉语、汉字的地位,以及它们在国家的团结、统一等问题上的巨大作用,能够明白祖国语言的优秀,产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汉语,写好汉字。而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同样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三、中学语文教材“语文实践活动”部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一部分当中,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写字比赛”(第一册)、“警语的收集与评比”(第二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第三册),“说成语故事比赛”(第三册)。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写字比赛”中,了解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学生可以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活动中,对警语内涵的学习,对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古今中外名人的言论和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语,这些警语中既是他们做人、行事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在众多的警语中,不乏具有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在进行“古典诗歌背诵比赛”中,学生通过吟咏和背诵诗歌,既可以吸取诗歌里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精华,感受到艺术奇葩的芳香,又可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在进行“说成语故事比赛”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成语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历史事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成语,真正体会成语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例如:成语“大义灭亲”意思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罚。关于这个成语有这样一个故事:《左传·隐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杀死桓公,因此石碏就把石厚杀掉了,当时有人称赞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在这个故事中,石碏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没有包庇自己犯罪的儿子,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这足见石碏对国家的忠诚。又如,成语“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文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里表现的是蜀相诸葛亮对蜀国的热爱与忠诚。对这一类型成语故事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另外,对成语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让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契机,对学生晓之以情,喻之以理,可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习语文教材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解历史,懂得教材课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语文教师应以之为己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已的贡献。

注释:

①曹延汹.爱国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大学文化素质网,.7.

②郑晋鸣,康星星.不该冷淡我们的母语[N].光明日报,2005.9:(1).

参考文献:

[1]苏秀水.语文教学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教育,,6.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4.

[3]刘奔丽,杨景春.语文教材爱国主义思想概说[J].绥化师专学报,,2.

篇4: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归类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归类

陈 静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

摘 要:人们常把女性比作鲜花,比作流水。古往今来,我国许多的文学作品对女性的形象和品质都有着高度的评价,但这些美丽的女子往往以悲剧结束她们的一生。品评她们的人生轨迹,大体说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七种类型。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命运;分类

人们常把女性比作鲜花,比作流水,花儿会因有心人的呵护而明艳怒放,也会因欺凌而枯萎凋谢;流水会因雨露的滋润奔向大海的怀抱,也会因流经沙漠而中道干涸。

古往今来,我国许多的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形象和品质有着高度的评价,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也有才华横溢的蔡文姬、苏小妹、李清照,还有志向高远的花木兰、穆桂英,更有忠于爱情、誓死不屈的刘兰芝、杜十娘……但这些冰清玉洁、钟灵毓秀的美丽女子往往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或者成为男子玩弄的对象,更有不幸者成为大丈夫英雄好汉们的刀下祭品。

她们的悲剧命运与她们所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性苦难深重,约束她们的是所谓的“三从四德”“七出之条”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都是封建礼教的产物,可以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是导致她们悲剧性命运的罪魁祸首。

大体说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以下七类:

第一种类型是所谓的贞妇烈女。如,《红楼梦》中自刎明志的尤三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携宝沉江的杜十娘。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只“可怜一片无瑕玉,误入风尘花柳中”。套用现代词汇,杜十娘绝对称得上“风云人物”。她为了摆脱被人侮辱玩弄的生活,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见李布政公子李甲“忠厚老诚”,决计以身相许。在得知自己被出卖后,悲愤之余也从爱情的旋涡中觉醒,看清了李甲“见利忘义,惑于浮议”的本性。抱着自己数年来所积累的万金珠宝一并投江自尽。尤三姐、杜十娘她们以死来谴责背叛爱情者,以死来I卫人的尊严。虽然值得同情,但也只能敬而远之,不可效仿。

第二种类型当属善良勤劳但又遭受压抑迫害的女子。她们安分守己,与人为善,但最终遭到来自丈夫、公婆乃至封建迷信的欺压迫害而致死。

从《诗经・卫风・氓》一文的女主人公讲起。这个女子有点像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她年轻貌美时为情所迷,下嫁于氓。她在日夜操劳中容颜凋谢,这时,她得到的却是“氓”的负心、虐待以至休弃。当她静下心来,独自伤心反省之时,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告诫后人不可过分地为情所迷。

再说《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这是一个美丽、贤惠、多情的女子,更难得的是她和丈夫焦仲卿还“二情同依依”。这样的夫妻本应幸福地生活,可是婆婆却故意刁难,逼迫儿子休妻。在双方家长的逼迫下,这对有情人最终只能以死殉情,但也难以掩盖刘兰芝以死做无声反抗的悲剧性。

即使是贵为洞庭龙王的爱女,《柳毅传》中的小龙女也品尝到父母包办婚姻的苦果。她比刘兰芝更不幸,刘兰芝好歹还有个丈夫能诉诉苦,得到一点体贴关心。小龙女丈夫是个花心大萝卜,喜新厌旧,公婆责罚小龙女荒郊牧羊。多亏遇上柳毅这位吉人,光明磊落的护花使者仗义传书,最终在叔父钱塘君的救援下,脱离苦海。

还有两个被称为“扫帚星”“白虎星”的女子,一个是唱着“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的窦娥。这一曲唱词不仅是对神权的大胆谴责,更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否定。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另一个是念叨着“我真傻,真的……”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在两个丈夫都死了、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情况下来到鲁镇,讨生活,求生存。然而,祥林嫂还是没有摆脱死亡的命运。当然,她死亡的主要原因缘于封建礼教的迫害,另外与封建迷信思想的狠命一击也分不开。

第三种类型是女英雄形象,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樊梨花、冯婉贞等,她们都是在抗击侵略的战争中成为文学作品讴歌的巾帼英雄的。《木兰诗》的结尾只是讲木兰恢复女妆后“出门见伙伴,伙伴皆惊忙”。只有在动画片中,善良的人们给木兰安排了与军营伙伴接为连理的美好结局。《水浒》中的一些女英雄,如扈三娘的形象,她们在书中与其说是受到赞美,还不如说成了作者有意制造的噱头,平添了几分笑料。

参考文献:

贺义廉。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情感教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12)。

篇5:要重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层次挖掘

要重视对数学教材的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产生背景的挖掘

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背景。学生不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知识,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一知识,当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这一知识。 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认真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

例如,“面积单位”这一概念的引入,其背景是什么呢?教材中未讲清楚。其实,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 中,要经常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图形的大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1.面积大小差异很大时,通过观察就能直接 比较它们的大小;2.面积相近时,采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3.不能采用以上方法时,还可以把它们 划分成由大小相同的方格组成的图形,看哪个包含的方格多,那个面积就大,等等。把一个物体的表面或图形 划分成几个方格时,有的把方格画得大一些,有的把方格画得小一些,不仅麻烦,而且很不容易比较。因此, 要知道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而且要准确地知道大多少,小多少,就要有统一的标准去测量面积,这个统 一的标准“方格”,就是“面积单位”。这样,既很自然地引出了“面积单位”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又揭示 了面积单位的作用,而且孕伏了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为以后用面积单位去度量长方形面积,推导出长方形面 积计算公式作了铺垫。

二、知识形成过程的挖掘

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 得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能力。因而,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无论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都具 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应认真挖掘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体积”概念的教学,就应紧扣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有序思维过程来精心设计:

1.让学生观察一块橡皮擦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哪个大;又出示两个棱长分别是5厘米和3厘米的方木块, 问学生哪个大?通过比较,学生初步获得物体有大小之分的感性认识。

2.拿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分别向烧杯放入石子和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 生讨论烧杯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又从这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

3.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随着石块的增大,水位上升得越高,直至水从烧杯里溢出 ?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4.接着我们又让学生举出其他体积的例子,或用体积概念解释有关现象,使体积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巩固。 如先在烧杯中盛满水,然后放入石块,问学生从杯中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观察、分析, 学生便能准确地回答;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相等。再把石块从水中取出,杯中的水位下降,学 生立即说出,水位下降的部分,就是石块所占空间的体积。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新概 念的理解。因而,“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是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环环相扣、步步递进、主动参与了这个“从感知经表象达到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 中认识并掌握了数学概念,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数学思想蕴含的挖掘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它蕴含于数学概念、规律等基础知 识之中,是隐形的东西。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就得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因 此,教学中,应认真挖掘所教知识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其内容丰富;数形转化、未知向已知转化、动静转化、几何形体中的等积转化…… 双向联想是转化思想方法的集中代表,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策略。如,在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 础上,教学“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是一对互逆的运算,它们是互相对立的,是矛盾着 的两个方面,但引进了“倒数”的概念后,分数除法就可以转

2 3

化用分数乘法来计算:12÷─ → 12×─。也就是说,在引进了倒数的`条件下,

3 2

分数乘、除法这对矛盾就统一了起来。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挖掘并渗透平移、等积转化 的思想,即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把它平移到原平行四边形的右边拼成一个等底(长)、等 高(宽)、等积的长方形。就可以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挖掘和渗 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为将来学习图形的变 换积累一些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知识中智力因素的挖掘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核心是发展思维能力。但是,这种确 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有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并不随数学知识的增长而自然增长,而 是需要教师作长期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每上一节数学课,都要认真地挖掘知识中培养学生智力的潜在 因素,以发挥知识的智力价值,努力使传播知识和发展能力有机地同步进行。

过去我们对小学数学打基础的认识较片面,只着重抓“双基”的灌输,一心想把教材讲深讲透,而忽视挖 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如过去教圆柱体体积时,从教材的例题、习题内容看,有以下几种类型:已知底面积和 高求体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等。过去教学中总 担心学生不懂,用许多教时各举一例讲解,再让学生依样画葫芦。显然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只着重推导V=Sh的公式,训练分析问题的思路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公式之后,再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判断其他各种情况,探 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关键处提一两个问题,如,求圆柱体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根据题中的已知数怎 样求得这些条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因此,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过 程也是能力发展的过程,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加深理解、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五、数学应用意识的挖掘

数学知识的生命在于应用,尽管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但常常被数学教材的严密性和抽象性所 掩盖,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削弱。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挖掘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培 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 要的。

例如,学生学习了求圆锥的体积公式后,我们带学生到学校的沙坑上,用细纱堆起一个圆锥形沙堆,问: “要算出这沙堆的体积,需要几个条件?”(底面积和高)“要求底面积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半径)“ 那么,现在大家讨论一下怎样量得这个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半径和高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议论 开了:可用绳子在底面周围围一圈,量得底面周长,有了周长就可以求半径;可用两根竹竿靠在沙堆底面,并 使两竿平行,然后量出两竹竿间的距离,得出直径,再求半径;用竹竿的一个端点支在沙堆的顶上,手拿另一 端,使竹竿与底面水平,然后用另一竹竿靠在底面并垂直底面,组成直角后,量得沙堆的顶点与直角顶点间的 距离,就是沙堆底面的半径,同时也能量出沙堆的高(如图)。接着再让学生根据自己测出的数据计算出沙堆 的体积。这比教师预先定条件,再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计算要实在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现 实的联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与实际有关的问题,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篇6:语文教材中的国内传统文化形象

摘要:

一个组织、民族或者国家的文化形象,往往影响着其他民族和国家对其发展水平、心理认同和认知评价的水平。所以说传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国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所以在现行的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提供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供学生学习。文章以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化形象作为切入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

教会重视人才要落到实处

经验之谈:学德语要重视语音

课堂教学要重视困难生

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谈处理中学语文教材的艺术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我要的不过是一点鼓励和一会儿的重视作文

教材

重视工作计划

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精选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要重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