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时间:2022-11-25 16:07:32 作者:宇多田又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宇多田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作者]  陈镜鹏

[内容]

“新高考”语文题有五个特点:①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质。②注重思想素质的考查。③淡化课文命题,试题取材大都在课外。④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加强主观题的考查,努力使主观题客观化。以上五个特点,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应试对策。针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复习应试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

[1] [2] [3] [4]

篇2:“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

[作者]  陈镜鹏

[内容]

“新高考”语文题有五个特点:①依据《考试说明》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素质。②注重思想素质的考查。③淡化课文命题,试题取材大都在课外。④在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⑤加强主观题的考查,努力使主观题客观化。以上五个特点,论述已经很多,本文就不展开了。这里主要谈谈我们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应试对策。针对“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复习应试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依据《说明》,搞好复习应试

《说明》是命题的依据,也是复习应试的依据。只有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要求做到下面两点。

1.吃透《说明》精神。

《说明》把考生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浓缩为30条要求,每一条要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由于《说明》的内容比较抽象、概括,单从《说明》条文字面上去学习,难于理解和吃透其精神,那么,如何才能理解《说明》要求的内涵、吃透其精神呢?

(1)结合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短文去学习《说明》。课本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知识短文,结合单元课文的体裁特点,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把初、高中12册课本中的知识短文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一个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和序列,《说明》中的每一条要求,都能在课本的知识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例如:“现代阅读”的第1条要求:“能够理解语文中的含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后面的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介绍了理解词语的要求和揣摩词语的特定表达意义的方法。

(2)结合高考试题去学习《说明》。用高考试题跟《说明》的30条要求进行对照分析,就可以了解每年的高考试题考了《说明》中的哪些要求,是如何考查的?就可从把握高考题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次范围以及命题的方式、标准等,从而加深对《说明》的理解,帮助我们吃透其精神。

2.落实《说明》要求。

依据《说明》进行复习应试,贵在落实《说明》各项要求。如何落实?我们的体会是:一是按30条要求去组织复习内容和材料,条条都要落实到复习应试中去,一条也不能遗漏;二是将《说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评讲中去,老师在制订复习计划、在备课时,要胸怀全局,将30条要求化解到各轮复习的各个专题、各个单元、各个环节上去,每一节课、每一次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一、二条要求,每个专题、每个单元的复习、训练和评讲,重点落实《说明》中的几条要求,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复习,全面落实《说明》的30条要求;三是用《说明》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保证《说明》的30条要求条条落实、全面落实。

二、重视课本,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是学习语文基础和培养语文能力的“例子”。如何看待“例子”?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的认识也几经折腾。在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在高考考试题中直接出自课本的命题有较大的比重,于是有人提出“抱着课本打滚”的口号;新高考淡化课本命题,有人说“既然不考课本,何必学课本?”甚至“丢开课本,另起炉灶”,在题海中去游泳。究竟如何对待课本?我们从多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必须重视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课本有300多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文质兼美的范文,有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列。就拿作文来说,据统计,高中6册课本有122道训练题,其中记叙文45道,议论文43道,说明文19道,应用文19道。在这122道训练题中,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给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作文练习,有整篇的作文训练,也有片断作文训练,还有审题、拟写提纲的训练。如果以课本的知识短文为指导,以课文范例,认真做好这122道训练题,学生在写作能力上何愁不能提高?

不仅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的学习,在考前的复习中也必要重视课本的复习。在复习应试中,要以《说明》的30条要求为纲,将课本中的“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能力。还要把各册的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的内容和题目进行归类整理,检查一遍,有的题目在平时教学中虽然训练过,但落实得不够的,或训练不成功的,就要重做;如果平时没有练过的、遗漏的,就要补做。在考前的课本复习中,还要选取几篇典型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方法的强化训练和以课文为范文的写作强化训练。

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要重视课文,然而,也要注意不局限于课本。

重视课本,不是以学好课本为目的,而是以课本为“例子”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视野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还要加强课外延伸性、扩展性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去巩固和贯通知识,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应该开阔一点,各种体裁的课外文章都要涉猎,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都要读一读,特别是要注意阅读一些反映国外高科技的发展和动态的说明文,新高考每年都考了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都注意把国外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引入命题,1993年的科技说明文阅读的材料是美国K大学研究人员对“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1994年的阅读材料是进入9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米切尔・洛林在生物进化系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1995年的阅读材料是两位美国学者对外星人的研究动态。课外阅读,还要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引导学生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例如,1994年第21题要求对一则启事标题进行修改,考生如果对我国当前实行聘任制有关的词语诸如“选聘”、“应聘”、“征聘”、“诚聘”、“求聘”、“待聘”、“预聘”、“受聘”等词语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是很难准确答题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词如“承包”、“集资”、“合资”、“个体户”、“股份制”、“三资企业”、“劳务输出”、“电脑”等词;在现成课本中是学不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也还未收进去,而这些新词语在高考试题中又经常出现。不加强课外阅读、不注意向现实生活学习语言,就不能适应新高考面向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的命题趋势。

三、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进行教学和复习应试

语文教学的一个实际情况是,讲授新课的.时间长、复习的时间短。学生一进入高三年级,有的学科就开始复习了,而语文还有两册新课本还要讲授,往往是其他学科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语文课本还未授完。这就鲜明地形成了讲授新课和复习应试在时间和效益上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长时期地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如果按照起始年级讲授新课的方法去教第五、六册的新课,争取不了复习的时间;如果草草对待新课本的学习,或者只教基本课文而不及其余,或者只“读”不“写”,或者“读”而不精、“写”而不改,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赢得复习的时间,却会造成新课的知识学得不扎实,也会造成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遗漏、缺陷,在复习时花费二倍、三倍的时间去查漏补缺,也难以补上。因此,这两种方法都是不足取的。在多年的教学和复习应试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以新带旧”法,较好地解决了讲授新课与复习应试之间的矛盾。所谓“以新带旧”法,就是:在备课时,根据《大纲》和《说明》以及课本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新课某一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和捕捉可考虑因素;在讲授新课时,除了认真落实单元教学要点外,还要将已学过的与新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有联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渗透到新课教学中去复习;新课授完后,以该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为纲去巩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初步梳理出本单元所属文体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对可考因素强的语言材料、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高中《语文》第六册安排了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诗歌、文言文等五个单元,在新课教学中运用“以新带旧”的方法,那么,第六册课本学完后,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了新知识,又对这五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复习和初步梳理,对读写能力进行了一次综合训练,这样既可缩短复习的时间,又提高了教学和复习的效率。

语文复习应试要在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上多下功夫。尽管语文学科的内容多、知识点多、能力点多,却有完整的主体内容,即词语、句子、文段、篇章和写作,这些主体内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主体内容要求高考中是年年必考的,而且占分比例大。语文复习应试在主体内容上多下功夫,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应试能力。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要重视主观题型的训练。中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主观题型(填充、简答、写作)的训练中形成的。新高考语文命题加强了主观题型的考查,特别是第Ⅱ卷的现代文阅读,基本上是主观题,作文的比分提高到60分,这种考查方式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加强主观题型的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语文应试的需要。

篇3: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首场考试,就要考出信心

语文无难题,静心理解就能答对

语文是首场考试。走进考场,坐在了考桌前,做一次深呼吸,微笑一下,给自己以信心。

拿到试卷不要急着再看下去,而应按照监考教师的提示,认真、细致、准确地填涂答题卡,内心的紧张便会转瞬即逝。可以先看一看作文题,作文题容易调动考生的阅读积累、学习体验,一般来说,大多数考生最后才会写作文的,所以,借此可令紧张的心理尽量放松。

静心审题先易后难

语文无难题,所有题目只要静心读、结合语境认真理解,就都能答对。切不可被困在一两道题中出不来,导致其他的题目来不及做。有时候,放下所谓的难题,先完成简单的题目,再回头来做难题,难题也就不再难了。如果一味困在难题中,就可能难题没做出来,连简单题也没了思路,那才是难也丢分易也丢分,太不划算了。

细心审题,严谨答题,语言基础知识题慢慢做,看清楚要求,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是选择“相同的一项”还是“不同的一项”等,做前两道题目时,往往会徘徊在两个选项之上,一时不好断定选哪一个好,不妨先做个符号?做完所有语基题后,重新做这两道题,有时会豁然开朗。

文言文:翻译题尽量直译

文言文阅读题通读全文,用“__”标出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结合选择题中的最后一道关于理解文章、评价人物的选项把全文大意疏通一遍。做翻译题,尽量直译,尤其是简短的句子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要准确地翻译出来。

名句默写题可最先做课内名句默写。课内6分志在必得,课外2分尽力而为。细心和镇定是这一大题取胜的法宝。

现代文:主观题分点答题

现代文阅读题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都有其阅读鉴赏的要领。遵循了答题要领或答题技巧,也就抓住了得分点或者说增长点,把应得的分都得到,使自己“升值”。吃透题干,答准答全。

做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和做文言文选择题一样,要仔细对照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之间细微的差别,因为历年的高考命题都是在这些环节上命题的,推敲这些细微的变化有没有令表达的意思发生变化。把握了这一点,现代文阅读唯一的'一道选择题便稳稳得分了。

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还应分点答题,要点完备,言简意赅应是主观题答题要诀。

作文:审题列纲确定文体

作文要审题列纲,确定文体。思考题目、提示语的内涵,确定立意角度,选择好文体。如果选用议论类文体,准备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怎么才能说服别人,准备用哪些素材、论据。如果选用记叙类文体,写什么故事,从什么环节入手,有什么人物……这些可在草稿纸上列出个大致的纲要。

选择题填涂要规范

选择题填涂,用力不能太轻或太重,不能超出或不满矩形框;答案与题号不能错位,不能漏涂。

主观题答题要规范

主观题答题,答案务必写在规定范围里,书写要工整、清晰,字不可太小或太大,用笔不要太轻或太重,尽量不要涂改,慎用胶带、修正液等。字数多的答案,尽量先在草稿纸上组织语言,以免在答题纸上涂改过多而失分。

主观题答案还应分条列述,使用数字序号,让人一目了然,不会使阅卷老师因漏看得分点而少付分。答案与题号不能错位,不要在试卷上做过多记号,以免誊抄时出现混乱。主观题也不能写错别字,不能病句连篇,否则,会留给阅卷老师不良印象,以致影响得分。

尽量按顺序答题

尽量按顺序答题,并认真做好头一两道题目,让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要先易后难,先熟后生,但要注意,对熟题要千万小心,不可大意。做完所有试题后,要细心检查有无漏答的题目。答案直接写在答题纸上,一步到位,切不可先写在试卷上,再往答题纸上誊写,这样,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甚至来不及誊写,以致遗恨终身。

复查必不可少

所有题目答完后,复查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模棱两可的题目需要重新推敲定夺,有把握的题目更要确保稳操胜券,选择题的填涂一一复核,做到万无一失。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空白,空白就一分也不能得到,实在不能解答的题最后应猜答,猜答也是解答。

合理安排答题时间

一般情况下,语文基础知识题约用1小时20分钟,作文约用1小时,10分钟用作复查。附加题约用20分钟,10分钟用作复查。

篇4: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1、开放性试题将体现在哪些题型当中?

开放性试题即:问题给考生留下了选择的空间。首先是问题有选择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作文的二选一。 第二是试题自己的开放性,体现为谜底的多样性,会有一部门试题,它的谜底会不唯一。延伸题的命题头脑,考察的头脑,还会延续。

2、开放性试题的得分点?

首先要依据文本,对文本的明白应该是准确的。

其次就是个人感悟,思绪表达清晰,看法鲜明,论述简明,而且合乎逻辑。

3、XX年对传统文化考察会有哪些转变?

注重对传统文化考察的命题精神一定会坚持。对传统文化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角度去熟悉它。一方面就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考察,好比对联的考察,对传统诗歌的考察。

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考察是希望同砚们能够意会语文试卷,或者说语文教育,为什么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这个渗透和重视。考生学习传统文化,高考要考传统文 化,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考而考。一定是考那些活的,对现实生涯能够有启发意义的,要考察这样的一个工具。而且是考察那些可以能传承的,对今天生涯有意义 的。再有,是要指导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相识天下多元文明的基础上,感悟中华文明的魅力,要深化对祖国的情绪。

4、怎么样能提高阅读速率?

XX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要增添文字量,以是在时间一定的情形下,能够读更多的工具,速率就成了问题,这内里有两个事情需要特殊关注,第一个是文字增添了,可是考 试时间不增添,那么文本的选择,一定会思量到这样现实情形。以是给出的文本,文字长了,可能它表达的思绪,比已往就越发鲜明,不再那么蕴藉了。以是基本的 阅读能力——掌握段意的能力,抓取中央句的能力,抓取焦点观点的能力——将是提高阅读速率的第一个要领。

第二个要领,文字长了以后,考题纷歧定是要求考生把所有的文字,都做很是深入和透彻的这种加工。若是仔细看考试说明会看到,今年考试说明里,还增添了一个新 题型。试题在文本前,就是考题出在质料前,质料很长,可是问题要求已经既定,考生只需要凭据问题要求,带着阅读目的,去加工这个阅读质料,有用的和问题相 关的内容多留一点时间;没用的,用浏览的方式,快一点带已往,这也是解决长阅读的一个要领。

篇5:高考英语应试对策考前指导

一、总体应试策略

1、问题:试卷来不及答怎么办?

对策:首先,要知道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一部分同学不能按时答完试题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保持这样一个心态:我难人难我不畏难,我易人易我不大意。其次,要根据个人平时答题情况灵活安排好每个大项的答题时间。最后,要设法保证改错、写作的答题时间。各人各部分用时并不完全一致,普遍是单选、完形、阅读用时较多,改错、写作用时较少,而后两种题型都是最好拿分,最有把握拿分的,因此在时间较为紧张时,要确保这两项的答题时间(最少要有25分钟时间)。

2、问题:是否非要按序答题?

对策:不一定要这样做。试卷发下后,单选题先做容易的,对难题暂时放过,但可根据难的程度做上记号,以便回过头来再做时心中有数。如在较难的题前打“√”,在很难的题前打“√√”。在答完所有较容易的试题后,先解答打“√”的题,再解答打“√√”的题。

3、问题:实在做不出来的选择题是否意味着只能随便选?

对策:可根据“四分均等排斥法”进行排斥,尽量选择在某一大项中用得较少的那个选项,因为,在高考选择题中,每一大项内所有答案在A、B、C、D四个选项中的分布一般是均匀的,或者是基本均匀的(可能某个被选作答案的选项多于或少于平均数一个)。

4、问题:何时填涂答题卡?

对策:其他选择题可在考试结束前15分钟开始集中填涂。如果平时答题速度较慢,估计没有时间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的,可以每做完一大项集中填涂一次,并且尽量做到将每5个小题作为一组进行填涂。千万不要做一小题就填涂一小题。

5、问题:怎样规范填涂答题卡?

对策:填涂时先涂四周,再涂中间,方框内要基本涂满,紧邻的两题答案如果相同不要连涂。涂完后再对照答案查一下,以防多涂、漏涂或错涂。A、B两种卡题号排列方式不同,填涂时不能弄错。为避免涂错,答题过程中可将第21-75题的答案直接写在各题题号前面,而不是仅在选项上打一个勾。

二、题型应试策略

(一)单项填空

11、问题:单选题是凭语感、语知,还是技巧答题?

对策:多数试题要在准确把握语境的前提下凭自己牢固的基础知识答题,但也有不少题需要凭借语感或者结合解题技巧进行解答。下面两道高考题的解答可能就需要借助你的语感了。

示例:(全国夏季高考卷)-- Can you come on Monday or Tuesday?

-- I'm afraid _____ day is possible.

A.either B.neither C.some D.any

提供选择的是两天,故答案在A、B之间,由于I’m afraid一般表示婉转的拒绝,感觉上此处应选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

(19全国夏季高考卷) Cleanig women in big cities usually get ______ by the hour.

A.pay B.paying C.paid D.to pay

句中的get相当于be,后跟过去分词构成被动语态。A项中的pay可以视作名词,表示工资时也能与动词get搭配,但根据自己平时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中所积累起来的语感,感觉此时在pay前加上一个物主代词后似乎才合乎英语习惯。该题真正的答案是C。

单项填空的答题主要需凭借语知和语感等智力因素,但除此以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同学们如果能掌握下列答题技巧,相信一定会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①排除母语干扰

母语对理解和运用英语既有促进,亦有干扰,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一致现象是形成干扰的基本原因。答题时,切不可用母语进行思维,不能从母语的角度在英语中寻求对等的规律。必须学会区别两种语言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并认真进行辨别和对比,力求从对比中把握语言的正确性和得体性。

示例:(上海春季高考卷) Equipped with modern facilities, today’s libraries differ greatly from _______.

A.those of the past B.the past C.which of the past D.these past

该题答案为A。在英语中,比较的对象应该一致,这里进行比较的是过去的和如今的图书馆。如受母语干扰,便有可能选B。

②克服心理定势的干扰

心理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或心理定向,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在不变的情境中,定势有助于人们适应生活并迅速地做出反应。但在情境变化时,定势则会阻碍人们找到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我们在答题时,要仔细分析题干,彻底弄懂题意,正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相似的问题,绝不可想当然。

示例:(全国夏季高考卷) -- Have you seen ______ pen? I left it here this morning?

--Is it _____ black one? I think I saw it somewhere.

A. a; the B. the; the C. a; a D. the; a

该题答案为C。第二次提及的事物未必要用定冠词来定指,这里强调的是“一支黑色的钢笔”,仍为泛指。若受思维定势的干扰,则很可能会误选A。

③当心“假性‘原型’”的误导

“原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可以说,对解决问题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做原型。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它与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相似之处。通过经验的移植和改造,人们就可以从这些相似之处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来。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往往囿于自身知识水平,而误将貌似原型的事物当作原型,结果得出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排除题目中“假性‘原型’”的误导,就必须全面把握题干中的语境,必须努力拓展思维的广度,还必须注意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比较,这样才不致仅凭一知半解就匆忙作出结论。

示例:(1994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 Don’t forget to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tomorrow.

-- ____________.

A. I don’t B. I won’t C. I can’t D. I haven’t

看到这道题,有的同学可能会不假思索地选填A,因为他们知道,答语中的助动词总是和问句中的谓语动词相一致。他们以为,题干中的两句话形式上虽不完全是一问一答,但毕竟与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十分相似,因此可以类推。但是,通过分析题干,我们不难发现前一句是祈使句,在祈使句中可以用动词原形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后一句是陈述句,应该在句中用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故本题答案为B。

④谨防紧邻信息的误导

将语言知识寓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考查是近年高考单项填空题的命题趋势。答题时,我们必须通览全题,把握语境,切不可“一叶障目” ,仅仅根据邻近空格的个别信息草率应答。

示例: (上海春季高考卷) It was for this reason ________ her uncle moved out of New york and settled down in a small village.

A. which B. why C. that D. how

一看到空格前的reason,有的同学可能会立即想起the reason why的结构,但如果通读一下全句,不难发现这里有一个强调结构,即答案为C。

⑤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

有些单项填空题的题干往往很长,在某些固定结构中间可能会有一些次要信息,这些次要信息常会干扰答题者的正常思维,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使其心理活动不能指向或集中于一定的事物,我们可视这样的信息为“冗余信息”。撇开这些信息,句子的主要结构便会一目了然。

示例:(1994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John plays football _____, if not better than David.

A. as well B. as well as C. so well D. so well as

答案为B。题干中if not better than 系插入语,主干部分应为John plays football ______ David. 此句明显是表示比较的,A、C两项不能与该句搭配。B、D两项虽都可以用于比较,但D项一般用于否定句,所以只能选B。

⑥不可忽视迟到信息的作用

一般说来,空格后提供的附加信息多数是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对空格处不同程度地起着提示或限制作用。同学们在答题时,切忌粗枝大叶,无视空格后的迟到信息,而仅凭空格前的片言只语匆忙答题,应该瞻前顾后,通盘考虑,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示例:(全国夏季高考卷) I wonder why Jenny _____ us recently. We should have heard from her by now.

A.hasn’t wrriten B.doesn’t write C.won’t write D.hadn’t written

该题答案为A。由We should have heard from her by now可以推知,前面强调的是write这一动作对现在所造成的影响和结果,即应该用现在完成时。

(1993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She doesn’t speak _______ her friends, but her written work is excellent.

A. as well as B. as often as C. so much as D. as good as

该题答案为A。 答案所依据的是下一句中的excellent一词,如果不看后一句,则A、B、C三项都可选作答案。

⑦正确划分意群

所谓意群,就是句子中根据句法结构和逻辑关系必须停顿的若干部分。意群划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和对句子意义的理解,进而影响答题。划分意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句子结构的完整;②弄清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③切忌将思维局限在空格前的有关信息上;④注意句子的逻辑性。这几点虽各有侧重,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协调的,并不矛盾,可以综合运用。

示例:(1991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We haven’t heard from Jane for a long time.

--What do you suppose ______ to her?

A.was happening B.to happen C.has happened D.having happened

该题答案为C。意群应该这样来划分:What/do you suppose/has happened to her.

⑧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其主要功用在于准确地记录语言,帮助人们更加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别人的语言。它看似微不足道,但其作用不可低估,有时候它能直接决定某些题目的答案。答题时,除了要重视文字信息外,对标点符号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示例:(1994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______ from Beijing to London!

A. What a long way it is B. What a long way is it

C. It is a long way D. How far is it

该题答案为A。由句末标点符号可知,题干部分为感叹句,而感叹句中应用陈述句的语序,即主谓不倒装。若将感叹号改为句号,则答案为C,若改为问号,则答案为D。

⑨保持句子前后的一致关系

一致关系包括主谓一致、时态一致、代词指代一致、比较对象一致、句法结构一致以及逻辑关系一致等。答题时应始终注意以上诸方面的一致关系。

示例:(20上海夏季高卷) Finding her car stolen,_____.

A.a policeman was asked to help B.the area was searched thoroughly

C.it was looked for everywhere D.she hurried to a policeman for help

用作状语的现在分词与句子的主语之间通常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policeman,area,it,she这几个词中,只有she与find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显然,本题答案应为D。

⑩适时使用“还原答题法”

不少单项填空题的题干是由同学们并不那么熟悉的句式构成的,这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要做好这类试题,就必须设法将复杂的、不常见的句式还原成简单的、常见的句式。还原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将疑问句还原成陈述句;②将感叹句还原成陈述句;③将倒装语序还原成正常语序;④将省略句还原成完整的句子;⑤将强调句式还原成一般句式;⑥将被动语态还原成主动语态;⑦将复合句还原成简单句。

示例:(20全国夏季高考卷) The research is so designed that once _____ nothing can be done to change it.

A.begins B.having begun C.beginning D.begun

that后接的实际上是一个含有条件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其中从句部分省略了it is这一主谓结构,这就增加了答题的困难。若将省略的部分补全,则根据research和begin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难选定答案为D。

12、问题:从题干中觉得无从入手的题怎么对待?

对策:那就分析一下四个选择项。可以通过寻找共同点的方法将答案聚焦在共同点最多的那个选项上,也可从两个迥然相反的选项中搜寻答题的契机。

(年北京、安徽。内蒙古春季高考卷)This is Ted’s photo. We miss him a lot. He ________ trying to save a child in the earthquake.

A.killed B.is killed C.was killed D.was killing

观察上面的四个选项,发现都是谓语动词,其中一般过去时有两个,它们是A、C,另外,被动语态形式有两个,它们是B、C,显然选项C具有最多的共同点。实际上,本题正确答案就是C。如果从形式相反的角度找寻答案,就可将答案定在B、C这两个时态相反的选项上,然后再根据题干考虑该用一般现在时,还是需用一般过去时。

(二)完形填空

13、问题:做完形填空题时是否非要先浏览一下全文?

对策:是的。如果提笔就填,势必由于“见木不见林”而事倍功半,因为某一局部成立的答案如果放到全文中去考虑,也许就不能成立,只有抓住全篇文章的主旨,才能选出既合乎语言规范,又合乎文章内容的答案。

如果通读一遍后,仍不能理解全文,则应冷静下来再读,切忌在不了解全文意义的情况下边读边填。

遇到生词要区别对待。若该词表示的是无关紧要的信息,可直接跳过去;若生词影响你理解全文,则可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多种猜词技巧猜测出它们的含义。

倘若设空处影响你理解短文,可将备选项代入空档,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理解的线索。

注意分析文章的首尾句。首句有开篇启示的作用,是观察全文的窗口,往往也是演绎型文章的主题句。尾句一般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常常也是归纳型文章的结论语。抓住首尾句有利于加快、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14、问题:掌握文章大意后是否就可以按顺序答题了?

对策:是的,但并不意味着要依次一下子填好所有空档,可先借助自己的语感,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境,推测出可能的答案,然后,再结合备选项进行验证。

对那些较难的空档,可试着将备选项一一代入空档,然后从词汇意义及用法、习惯搭配、常识、逻辑推理以及上下文等角度,进行认真分析、比较,力求找出合情合理的答案。有时,前后信息之间还有相互提示的作用。答题时,要瞻前顾后,放眼全篇,切不可将思维局限在一两个空档或一两句话上。

对那些答案一时难以抉择的空档,可先根据完形填空题选项设置的特点(见示例)用排除法尽量缩小答案的范围,然后根据“四分均等”的原则在该题已定答案中将涉及较少的那一个选项选做答案。

总之,遇到疑难空档时应该冷静、谨慎,切忌草率从事。否则,一旦选错一档,还可能影响其他,形成连锁反应。

15、问题:能否从选项中发现答题的契机?

对策:只有一部分选项可以,对那些一时难以作答的题目,不妨通过寻找同属一个语义范畴的同(近)义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当的除外)或反义词的方法,将思路引导到那组同(近)义词或反义词上来。

示例:(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① A. event B. story C. adventure D. description(A、B均可作“经历”讲)

② A. heard from B. cared for C. knew of D. read about (C、D均可作“得悉”讲)

③ A. exist B. escape C. disappear D. return (A、C意思相反)

④ A. clearer B. more C. possible D. rare (B、D意思相反)

⑤ A. lightly B. jokingly C. seriously D. properly (B、C意思相反)

⑥ A. decision B. situation C. subject D. problem (C、D意思相近)

⑦ A. zoo B. mountain C. museum D. laboratory (A、C同属一个语义范畴,意思相近)

以上各题答案均在所分析的同(近)义词或反义词之中。

对于完形填空中难度较大的题项,可以采用下面解题技巧和方法来解答:

1.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选择答案

完形填空中较大一部分的考查项都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选项.一般来说,仅从语法结构往往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这时候考生就必须认真分析上下文甚至全文,通过对A、B、C、D四个选项的词义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2.根据全文的逻辑推理判断选择答案

完形填空中有一些考查项需要根据全文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判断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考生要想解答好这样的题目,就必须把握短文的整体结构,了解短文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及其变化,了解短文行文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思维关系,从而作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和正确判断.

3.通过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选择

这种考查项可以说是完形填空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它要求考生能够驾驭全文,不仅对文章的字面意义(表层意义)要正确理解,把握全局,还要领会其深层含义,了解隐含线索的变化,作出正确的选择.

4.根据常识选择答案

这类题型在完形填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考生要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相关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了解一定的文化差异、地域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

(三)阅读理解

16、问题:做题时是先看文章还是先看后面的问题?

对策:除了较短的文章,多数情况下最好先浏览一下题目,以便通过审读试题(重点是题干),了解题旨,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阅读短文,搜寻所需的特定信息。

17、问题:生词太多怎么办?

对策:遇到生词是正常的,千万不要惊慌,可通过下列途径解决:①根据上下文、构词法、专有名词的读音进行猜测;②有的可以忽略,比如只将其视作某一类事物,而不追求它的真正含义。

18、问题:文章实在看不懂怎么办?

对策:首先,不要过分拘泥于细节,可以浏览一下每一节的前一、两句话,看看能否从整体上弄清文章到底讲了些什么;其次,可以回过头来读一读文后的题目(题干和选项),有时从题目本身也能找到答题的契机。

19、问题:选择答案时到底应依据些什么?

对策:解答细节类题时,要注意到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同时要注意选择最佳答案。细节类题的选项构成一般有四种,全对、部分对无错、部分对有错、全错,后两种情况不能选作答案,前两种情况中全对的为最佳答案,部分对无错的为正确答案,没有全对的可选部分对无错的选项作为答案。

解答推理题时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要依据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现象进行推断;第二,要依据作者的思路和文章本身提供的事实,而不是读者自身经验和见解进行推断。

解答标题确立和主题思想归纳类的题时,要抓住“全面、具体”四个字。“全面”指的是选项要能涵盖文章全部或主要内容,“具体”指的是在全面的基础上,选项内容要最大程度地切合文章内容。

(四)短文改错

20、问题:能否一开始就逐行进行改错?

对策:不能。解题一般要分三步:首先,通览全文;然后,逐题改错;最后,复读检验。

第一步, 通览全文。通过掠读全文,了解大意,同时找出并改正文中的逻辑性错误

第二步,逐题改错。在了解大意基础上,以句为阅读单位逐句审看,以行为答题单位分行判断错误所在并予更正。逐行改错时先审看句子结构、词语搭配、词性有无错误

第三步,复读检验。一看语言是否正确,二看符号是否规范,三看错误类型及其分布情况是否与高考相符。

21、问题:答案不符合短文该错的错误类型的设置规律怎么办?

对策:高考中错误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大致为:正确1题,错词3题,多词与缺词6题,如果某一种类型的错误没有或数量与高考相比出入较大,则需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

22、问题:哪些错误类型可以不予考虑?

对策:短文改错题的命题还有下列特点:①无单词拼写错误。②围绕生词一般不设置考点。③行首行末不可能多词或缺词,否则一题就可能出现两个答案。一个句子的句首也不可能多词或缺词,因为,那样还可能牵涉的后面一个词的大小写问题。④不可能牵涉到两个词的更动,即答题时不必考虑词序变化。⑤相同错误一般不重复出现。以上错误类型可不考虑。

(五)书面表达

23、问题:要不要打草稿?

对策:最好打一个草稿,实在来不及也要打一个腹稿。打草稿可以保证语言表达的流畅,可以保证书写的美观,而这两点是书面表达得高分的两个重要因素(书写较差,影响交际的,得分将被降低一个档次,约5分)。打草稿或腹稿时要先对文章进行构思。首先,根据写作目的和体裁要求,围绕文章的主题选取素材,并对所选材料进行筛选归类,排列出恰当的顺序。然后,根据文章的主题和所选材料确定文章的段落层次(尽量将短文划分为两至三个段落),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在头脑里勾画出文章的布局,做到思路清晰。

24、问题:审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对策:审题要围绕下列目标进行:弄清楚题目要求(如字数不合要求要在总得分中扣除2分,人称不对要从总得分中扣除7分),明确写作意图(与交际目的相关的内容一定要写仔细,写清楚),抓住内容要点,确立要写短文的框架层次。审题的核心是找要点,因此,在明确写作意图的基础上,要对试题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观察、想象、分析、概括和提炼,发掘出待写短文中必须包括或涉及到的重要信息。提供情景的形式不同,找要点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提纲式的情景要点直观,可在字里行间直接找到,找要点所用的是以“读”为主的方式,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利用图画、图表形式提供情景的试题,就得采取“看”的方式,即通过观察去理解图画、图表的寓意,并通过想象、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找出内容要点。有时试题提供情景可能会采用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如图画加中文或英文提示,英语短文加汉语提示等。这时,就要采用“看”、“读”并举的方式进行审题。

审题时一定不能漏掉那些有用的信息,不可忽略说明性文字,对相邻两幅图之间意义上跳跃性较大的,要依据前后图意进行合理想象和推测,弥补信息的缺失。此外,还要剔除那些与要表达的主题无关的信息,防止画蛇添足,节外生枝。

示例:(2002年全国夏季高考卷)

最近,你校同学正在参加某英文报组织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公园要不要收门票?请你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给报社写一封信,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

60%的同学认为 40%的同学认为

①不应收门票 ①应收门票,但票价不宜高

②公园是公众休闲的地方 ②支付园林工人工资

③如收票,需建大门、围墙,会影响城市形象 ③购新花木

注意:①信的开头已为你写好。②词数:100左右。③参考词汇:门票:entrance fee

审题时需弄清这样几个方面:①要点有哪些(除了表格内的内容外,写信的背景也应交代一下);②交际的目的是什么(要说清楚双方的观点,不去客观地介绍讨论情况,而是写一些诸如环境保护、休闲的意义等事情就是偏离了重点);③以什么样的口吻写信(用第一人称,但不能只陈述自己对公园该不该收门票的看法)。

短文可以写成三个段落:背景介绍、大部分同学的观点、少部分同学的观点。三个段落的开头可以分别这样写:①I’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②Opinions are divided on the questions. 60% of the students… ③On the other hand, 40% of the students…

高考英语“主打”动词

一、表示“使/让……”概念的动词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have,let,make,get,keep,drive,send,leave,force,cause等.它们后边分别可跟不定式,分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名词等作宾语补足语。

例如:I felt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for me so long.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The victory sent our spirits rising.胜利使得我们情绪高涨。

二、不定式做宾补,不定式符号可以省略的动词

常见的有;see,watch,hear,observe,feel,notice,listen to,llook at等感官动词及表示使役概念的have,let,mak等。这类词在变为被动语态时,其后不定式符号 to常补出。

例如:We are made to work far into the night.我们被迫干活到深夜。注;在这种结构中,watch,have,let一般不变为被动语态。如: The boy was watched to come out。(误)

三、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其后内容省略而只保留不定式符号的动词此类动词常见的有;refuse,want,intend,oblige,mean,expect,tell,hope,like,love,plan, try, prefer,wish等。例如:-----Why did you cause the baby cry?------Idid n't mean to.

四、引导宾语从句用虚拟预期的动词这类动词在引导宾语从句从句时常用:should+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常见的有:order ,demend,suggest,insist,require,advise,decide,propose等。例如He orderd that we should do it at once.他要求我们立即完成这项工作。He adviced we should do more speaking practising inorder to improve ourEnglish.他建议我们要想提高英语水平应练习说。

五、形主动、意义被动的词常见的有:

work,open,close,write,cut,look,teach,operate,run,keep,burn,last等。此类词的主语常为物。而且还常与表示特征、状况、行为、方式的副词well,easily,long等连用。例如;The clothing sells well. This kind of fruit can keep long.

六、行为动词充当系动词的词

这类动词不能单独构成动词词组,其后须带有表语(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不定式,V-ing,V-ed)构成系表结构,常见的有feel, sound, taste, look, smell, seem, appear, become, turn, grow, make, go, run, keep, stay, prove等。例如;It sounded like a train that was going under my house.听起来,象有火车在楼下飞驰而过。

Keep fit,study hard and wok well.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七、只接名词作宾语的词

此类动词常见有: apprecate, adcice,suggest, compiete, finish,consider,enjoy,imagine,mind,miss,practise,keep, delay,risk,excuse,resist,avoid,escape,admit,forgive, permit,require,prevent,pardon,allow等。例如:I appreciate her devoting herself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我非常钦佩她献身教育的精神。Do you mind my asking a question?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介意吧?

八、既可接现在分词又可接过去分词作宾补的动词

此类动词常见的有:get,keep,have,leave,find,see,notice,hear等。例如:The two cheats had the lighes burning all night long. Yesday XiaoMing had his hair cut,I hardly recognized him.

九、同一词语用作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此类及物与不及物用法是有区别的,常见的有;work,wait/wait for,lie/lay,raise/rise,sit/seat,serve等。例如:If you have any question to ask in class,you can raise your hands.课堂上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问。The sun rising,we started out.太阳升起来了,我们便开始上路。

十、构成固定短语的“短语动词”

此类动词在英语中数量较大。如;act as充当,beleve in相信,come across遇见,deal with处理,engage in从事,lead to导致,refer to提到,send for派人前往,cut in插嘴 die out灭绝,rise up起义, set off出发,warm up暖和起来,make fun of取笑,make friends with与……交朋友,set fire on点火,date back to追溯到,get along with 与……相处,look forward to期望,run out of用光,do away with废除.

We must look into the matter immediately.

我们必须马上调查此事。

The old should learn form the young and keep up with.

老年人应向青年人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情态动词对比精讲与考题回顾

一、can与could

1.can表示“能”、“会”时,指在脑力或体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表示“可以”、“可能”时,指可能性;表示“可以”时,在口语中代替may,表示许可;can't表示“不准”时,相当于mustn't;用于否定或疑问句中,后面接动词不定式的完成式时,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的怀疑或不肯定;can't后面接动词原形时表示“不可能”,对现在表示推测。

2.could表示“能”、“会”,指过去在脑力或体力方面所具有的能力;表示“可以”时,用于一般疑问句,指客气地请求允许或求某人做某事,并不是过去时用法;用于if从句时,表示同事实相反的条件;could后面接动词不定式的完成式时,表示“责备”,对有能力做某事而没有去做提出婉转的批评;couldn't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对过去表示推测。

[考题回顾]

1.Michael ___________ be a policeman, for he's much too short.

A.needn'tB.can't

C.should D.may

2.Mr Bush is on time for everything. How ___________ it be that he was late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2001上海)

A.canB.should

C.may D.must

3.-I stayed at a hotel while in New York.

-Oh, did you? You ___________ with Barbara.(NMET'98)

A.could have stayed

B.could stay

C.would stay

D.must have stayed

4.My sister met him at the Grand Theatre yesterday afternoon, so he ___________ your lecture.(上海)

A.couldn't have attended

B.needn't have attended

C.mustn't have attended

D.shouldn't have attended

5.If I ___________ go with you, I should feel very glad.

A.can B.could

C.shouldD.may

(Key:BAAAB)

二、should与ought to

1.should表示“应该”、“应当”,指有责任或义务做某事;后面接不定式完成式时,表示过去应该做而实际上没有做的动作;shouldn't后面接不定式完成式时,表示过去不应该做而实际上已经做了的动作;后面接不定式的进行式(be+V-ing)时,表示“应该正在……”;should在肯定句中表示根据常规推测,某事应该发生;should用于条件状语从句的句首时,常省略if;should用于宾语从句中,表示虚拟语气,也可以省略。

2.ought to表示“应该”时,与should同义,但语气较强,强调有义务和必要做某事;如果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过去该做而未做的事;ought to的否定式是ought not to (=oughtn't to),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表示过去不该做而已做了的事,也可以用来责备某人没有遵守规定。

[考题回顾]

1.There was a lot of fun at yesterday's party.

You ___________ come, but why didn't you?

A.must have B.should

C.need haveD.ought to have

2.It's nearly seven o'clock. Jack ___________ be here at any moment.(NMET'95)

A.must B.need

C.should D.can

3.-When can I come for the photos? I need them tomorrow afternoon.

-They ___________ be ready by 12:00.(NMET'98)

A.can B.should

C.mightD.need

4. ___________ it rain tomorrow, you would have to put off the visit to the Yangpu Bridge.

A.Where B.Should

C.Would D.Will

5.One ought ___________ for what one hasn't done.

A.not to be punished

B.to not be punished

C.to not punished

D.not be punished

(Key:DCBBA)

三、must与have to(have got to)

1.must表示“必须”、“应该”,指主观上认为应该做某事;表示“一定”、“准是”时,后面接be,表示对现在情况的肯定性推测;后面接be+V-ing时,表示对现在正在进行情况的推测;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时,表示对过去情况的肯定推测;mustn't表示“不许”、“不应该”。

2.have to表示“不得不”、“必须”,指在客

观条件下必须去做某事,多是被动的,在口语中常用have got to替代;其过去式为had to

或had got to;可用于多种时态,否定式为

don't have to,构成疑问句时,要借助do。

[考题回顾]

1.I didn't hear the phone. I ___________ asleep.

A.must beB.must have been

C.should beD.should have been

2.Johnny, you ___________ play with the knife, you ___________ hurt yourself.(NMET'96)

A.won't; can'tB.mustn't; may

C.shouldn't; mustD.can't; shouldn't

3.Put on more clothes. You ___________ be feeling cold with only a shirt on.

A.canB.could

C.wouldD.must

4.I ___________ do all the difficult work for you.

A.haven't got to B.not have go to

C.have got not to D.have got to not

5.You ___________ walk for miles and miles among the hills without meeting anyone.

A.mustB.need

C.may D.should

(Key:BBDAA)

四、may与might

1.may表示“允许”、“请求”,常用于疑问句;表示“很可能”时,后面接动词原形,对目前动作有可能发生的推测;后面接be时,对目前可能存在状态的推测;后面接be+V-ing时,对有可能正在发生事情的推测;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时,对可能已经发生事情的推测。

2.might表示“允许”、“请求”,语气较为婉转客气;后面接不定式的完成式时,表示对过去情况的推测,但把握性不大,语气较弱;用于虚拟语气中时,表示可能性,意即“可能”。

[考题回顾]

1.Sorry I'm late. I ___________ have turned off the alarm clock and gone back to sleep again.(2000春季)

A.mightB.should

C.can D.will

2.Peter ___________ come with us tonight, but he isn't very sure yet.(NMET'93)

A.mustB.may

C.canD.will

3.He ___________ you more help, even though he was very busy.

A.might have given

B.might give

C.may have given

D.may give

4.If I had time, I ___________ go with you.

A.canB.willC.mayD.might

5.I thought you ___________ like something to read, so I have brought you some books.

A.may B.mightC.could D.must

篇6:关于考语文新理念新高考的对策

高考快到尾声,但高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紧张感似乎还未褪去。今年是新课程改革成果检验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我们艰难摸索行进的一年。面对新课改,我们有太多的迷茫、困惑和种种摆在面前的难题。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考试大纲、新的备考指导,新在新与旧的变革中,面对种种的“新”,我们唯有转变观念和角色,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可以应对问题,教得的从容,教得顺利。回顾这三年的风风雨雨,有许多收获,也有一些缺憾,现做一个总结,也算对自己这三年的探索与努力做一个全面反思。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

(一)制定合理细致的计划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要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材料支撑,考查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关于考语文新理念新高考的对策]

篇7: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高考新对策

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高考新对策

近年来,高考语文上海卷对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测试,阅读材料稳定在3-4篇,分值在47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150分的三分之一、阅读部分80分的百分之六十,是作文之外权重最高的部分。

这两年,《考试手册》将阅读能力的测试目标界定为“要具有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层面、六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体验、感受、揣摩、领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这渐进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偏爱,造成了一种情绪化阅读,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阅读质量。对有些文章,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这类文章便成了阅读盲区。

跨入新世纪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阅读兴趣,况且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测试也是较为均衡与全面的。因此建议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增加阅读量,做题要适度,不要陷入题山题海,构建现代文阅读全方位的积淀策略,并具体落实于以下四条操作层面之中。

有种误解,认为不以教材作为阅读的测试材料,因此课文学了也没用,进入高三,时间珍贵,干脆就不教也不学了。其实课内范文,尤其是讲读课文应该成为温故知新、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抓手,千万不能放手。可从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分类加以复习,并补充课外读物作举一反三的辐射迁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复习捷径。

品读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名著,不仅因其文质兼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因其经得起推敲,往往又成为高考命题的首选材料。这几年中,叶圣陶先生关于“真山假山”的赏析,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怀,文艺理论大家王朝闻先生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当代美术家吴冠中关于“油画与国画”的评说,还有奥地利作家茨维格与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都曾作为高考语文的测试材料。但是同时因其文章的博大精深,也给考生带来相当的阅读障碍。如果平时有机会多接触一点,也会缓减考时的紧张氛围。建议不妨从梳理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做起,有计划地重视对中外优秀作家经典名著的阅读。

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对时文热点的阅读。热点时文,紧贴现实生活脉搏,信息量大,时效性强,通过多种媒体传播,不可不读。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外,《新语文读本》、《时文阅读》等将时文结集成册的出版物可帮助同学节省不少筛选的时间。

提到鉴赏、评价,一般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对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还是应把精力放在对散文的赏析上。散文由于它的“形散”而对它“不散的神”难以把握,以致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散文的鉴赏中要找出统领全文的“文眼”,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全文的材料安排、思路结构,探索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你不抓住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无法理解全文;又如研读茨维格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你不抓住贯穿全文“逼人的朴素”这根情感线索,就无法理解托尔斯泰从外在到内在的人格魅力。

两“科”文章是指科技类文章与社科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在今后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将会广泛接触,高考阅读材料也会涉及。这两类文章专业性强,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形象、生动,阅读会有一定难度。因为考查是从语文角度出发,因此不要被其专业学科知识所迷惑,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判断上。

这一条是强调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是准确理解文章,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切不可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较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崭新形式。比较阅读的本质就是在异类事物、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等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排除其本质的相同点,突出其本质的相异点;排除其非规律性的相异点,突出其反映规律的相同点,从而分析抽象、归纳出带有规律的东西。简言之:通过比较,能够掌握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范典;又如高考试题,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对“泱泱大河”与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情描写的比较阅读,已成为《考试手册》中的典型样题。

徐汇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储国伟

新闻晨报

篇8: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高三语文高考反思新理念新高考新对策

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紧张感似乎还未褪去。今年是新课程改革成果检验的第一年,同时也是我们艰难摸索行进的一年。面对新课改,我们有太多的迷茫、困惑和种种摆在面前的难题。新的课程、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考试大纲、新的备考指导,新在新与旧的变革中,面对种种的“新”,我们唯有转变观念和角色,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才可以应对问题,教得的从容,教得顺利。回顾这三年的风风雨雨,有许多收获,也有一些缺憾,现做一个总结,也算对自己这三年的探索与努力做一个全面反思。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目的何在?方向何在?方法何在?经历了第一届新课程改革,我也有一点心得。

(一)改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在观念层面真正有所突破和转变,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才能把认识转变为一种实施课程改革的自觉行为,在充分理解课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并实施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案,也才能真正收到课改的实效。再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就会把课改变成自己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使高中语文教学更有活力地向前发展,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二)改变角色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它首先要求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角色转换。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教学管理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这种角色意识的弊端是难以公正地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由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意识,把更多的教学活动让位于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

的、能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激情和科学精神的学生活动,真正活化教学的全过程。

(三)改变教学方式――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核心问题是要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知识结构

新语文教材厚了许多,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语文课怎么上?这是语文教师遇到的一大困难。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一位教育专家曾深刻指出,今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分工是科学化的产物,他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科的专家;而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另外,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感悟、熏陶,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与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那么,教师的阅读就不应该是一般地吸收和扩充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生体验,是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两年的课程教学,我们在一种全新的模式下探索反思;一年的备考,又让我们在新与旧的矛盾与变革中去发现曙光。

二、备考 (一)制定合理细致的 (二)考查内容及形式紧跟新课改

选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保护人》。作为

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作品短制精作,构思精巧,具有极高的肩上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的是中国当代人物传记(庄志霞《袁隆平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家应该不陌生,对于传主精神品质及时代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考题的亮点有二,一是选择题(5分)为最佳多项选择,考生可以选两项,得分分别为5、4、3、2、1、0分,得分机会更多;二是最后一小题为探究题,考生要言之有据,有观点,更要用文中材料支撑,考查探究能力,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表达题为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既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思维能力,强调语文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第15题关于玉树的介绍,切近现实生活。第16题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如果考生认识不深或学校感恩

篇9:高考语文现代文应试方略(网友来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闵文

纵观历年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除作文外语文能力考查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考生在考场上最易失分的部分。根据考生在考场应试和试卷批阅情况,笔者认为,考生在现代文阅读题作答时,要运用好以下策略,以减少过失性失分:

一.心静自然凉---稳定情绪是前提

考场上,考生的情绪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与干扰,造成答卷失常是多数考生的通病,也是影响语文阅读能力正常发挥的致命因素。平常因作答现代文阅读常常出现的失误,特别是考场上因作答前面试题的不顺往往导致在现代文阅读题的应试时心烦意乱,不知所从。鉴于此,笔者以为,在完成前面的题目之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放松机会,如闭目休息一会,逼迫自己放弃对前面试题的思考;或者用积极的自我期许,排除不良情绪,再把全部精力投放在将要进行的现代文阅读中去。

二.拨云见天日----条分缕析奠基础

平心静气地专心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初步总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答的基础。阅读文章要体现来年各个目标:理清结构和明确中心(或者作者的感情倾向、态度)。为此,一是要运用好推测法,边读边推测下文可能涉及的内容;二是要快速记忆,文章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是从那些角度来写的,主要的材料有哪些;三是要作短暂回想,文章的大体结构怎样,主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等。尽管这些方面未必是考题全部涉及的,但对于这些要素的了解,对于解答具体问题应当说都是有帮助的。有些考生在作答这类问题时,往往从考题入手,针对具体问题到原文中去寻求答案,这是极其错误的一种做法,因为就题论题往往会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命题的要义,因而也不可能准确全面地解答问题。有些高考试题尽管在题干中提示结合第几段文字甚至是某个句子,但题目的答案往往并非局限在这一段或某个句子上,而往往涉及更多的内容。这是高考命题的特点,也是我们在回答问题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三。庭院深几许----审读题干明方向

审读题干要注意两点:明确考纲要求和揣摩考查意图。在对文本总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要细心阅读有关题目。了解要求,选定方位,初步定案,结合文本细心思考。读题时一定要字斟句酌,切不可浅尝辄止,草草了事,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度并不是很大的题目,主要明确到底是简答还是简述。常常,我们有些考生在作题时一看到题目,觉得难度不大就立即动手把答案写在考卷上,这是很容易出错的,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高考语文试题的解答,答案往往要整合而不是抄袭。对于具体问题,在阅读时有一点想法甚或说是一点灵感是正常的,对此我们可以把它们暂时写在草稿纸上,以作备用,然后将所有问题统看一遍,看题目间有无联系。有些时候,某个问题的答案或提示在其他问题中可能存在一些蛛丝马迹,这能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全面地回答某个问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简答题都有这种可能。把这些问题该记录的要记录,该注意的要注意。之后,再具体详细全面的分析每一个问题,了解该题目的具体要求甚至是命题者的初衷或意图,而后到原文中去画着它的检索区间,选择题可在试题上简单标识。先入为主是回答问题的关键,但并非是最理想的答案,因为细心认真的思考、全面周到的分析更为重要。

四。吹尽黄沙始见金---规范表述谋结果

要做到不失分或少失分,还必须有一个精心整理与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简答类题目来说,要精研题目,全面分析,精心推敲,字斟句酌,方可准确完成题目。纵观历年高考答卷或平常的现代文阅读训练答卷,对于简答题来说,不少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准确,选取的答题角度也较为全面合理,给出的答案也基本能把握住要旨,但阅卷老师总很难给予一个合理的分数,虽说高考评分标准有不少题目要求“意思对即可得分”,但意思究竟怎样才算对,得分究竟给予多少才公平合理,往往使阅卷老师难以定夺,究其因,是考生的回答似是而非,似对非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考生适当的失分就不足为怪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为此,对题目要求的进一步精心研究,对题目涉及范围的全面分析,对初步答案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笔者看来,要做好这一步工作,还要结合文本来处理。一般情况,在命题者未作出是否“抄录原文语句”还是“用自己的话回答”的要求时,最好到原文中捕捉相关的语句,尤其是最典型的、最精炼的、信息量最大的语句,因为一般说来,考题所选取的文本大都是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大作家的作品或译作,语言的功力相当深厚,言语精炼、纯熟,较之于我们自己的语言更成熟,更有代表性,因而选取有关语句或抄录或整理的做法是可取的,因为它更能与命题者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接近或相符。在整理加工需要自己定制的答案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做到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最丰富的内容或含义。

以是笔者在多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中得出的点滴体会,对考生来说或许有可资借鉴之处,但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实效,在平常的训练中不妨一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考场上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作者邮箱: MINWEN-ZYWHTOM。COM

[高考语文现代文应试方略(网友来稿)]

篇10:成人高考数学应试对策

1.考生应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提前进入考场,熟悉考场环境,并做好必要的考前准备,心态平和,沉着冷静,迎接考试。

2.发下试卷后,不急于答卷,可先用2―3分钟时间通览全卷,做出答题决策,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紧紧抓住容易得分的题,有把握得分的题,可以多得分的题。

3.选择题量大分多,考查以“三基”为主,难度不大,容易入手,是考生主要得分的题型,如果选择题有60―70分垫底,总分就可以达到100分以上,但不得盲目乐观,以致粗心大意,会做的题做不对,该得的分得不到。解答题虽然有一定综合性,但由于总体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又采取分层递进,多问把关的形式,考生只要按要求写出推理、演算步骤,会一步写一步,包括填空题在内,不言放弃,尽量多得分。

4.审题仔细,弄清题意,寻求合理解题途径,计算正确,表述清晰,格式规范,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不留下遗憾。

5.答完试卷要留一定时间进行检查,力求弥补答卷中的疏漏、错误与不足,保证会做的一定要做对,不丢分就是多得分,即使是拿不准的题目也应给出答案。

1.成人高考应试技巧

2.成人高考数学备考要诀

3.成人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4.成人高考数学效率复习方法

5.成人高考数学怎么复习

6.成人高考数学复习方法

7.成人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8.成人高考数学答题技巧

9.成人高考各科应试的技巧

10.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应试技巧

四级考试词汇与结构应试对策

全国新高考1卷语文作文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应试方法

高考地理答题对策

新高考方案

高考新规定

高考语文范文

高考数学应试技巧1:高考应试心理、策略、技巧

高考新规有哪些

江苏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高考”语文应试对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